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精选5篇)

  •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为什么我们现在仍要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的概念和定义?应该说,一方面,这是我们公司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厘清企业文化一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正是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能使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建…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精选5篇)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企业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根据管理沙龙的活动安排,今天由我先发言,就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和几个概念的定义谈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

为什么我们现在仍要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的概念和定义?应该说,一方面,这是我们公司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厘清企业文化一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正是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能使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基础并收到更好的建设实效;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上说,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也是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需要。现在社会上有些理论工作者和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的认识、阐述仍然比较混乱。社会大背景告诉人们,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亟待推进。我想,我们公司是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推进作出比较大的贡献的,因为我们公司有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热情、勇气和实力。

今天我的发言有两个内容:一、什么是企业文化;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熟悉形式逻辑的同志都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下定义方法是揭示一个概念归附的属和种差。列宁说,下定义“首先就是把某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

中国电力出版社曾出版过《企业文化建设简要读本》一书,此书给企业文化下了个定义:“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基于我们对企业文化本质的认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员工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然会形成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又进而生成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久而久之,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不够理想,因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还有很多内容。

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在一个文件中也给出了一个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也不够理想。企业管理理论只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态。设备是文化、制度也是文化;行为是文化、服饰也是文化;思想教育是文化,技术监督也是文化;人本是文化,钱本也是文化。魏晋时有篇很有趣的嘲讽散文《钱神论》,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假如一个企业只依靠钱来搞钱,能说就不是文化?它肯定是一种企业文化,当然,肯定不是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

我认为,广义的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一个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所指的企业文化是狭义的企业文化,狭义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所创造或自然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且以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一组精神观念与其外化存在的总和。很明显,一个企业的狭义的企业文化不是该企业所创造或拥有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除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外,狭义的企业文化只是指全部财富中能体现具有特色的本企业精神观念的那部分内容。

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很多,有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宗旨、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风尚、企业仪式、企业形象、企业标识、企业制度、企业英雄人物等等。而文化都是有其内容、形态结构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四维、五常、八德、百行、比如易经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再比如唯物辩证法的存在、意识、三大规律,诸对范畴等等。从文化的形态结构上说,企业文化的诸多内容可分为三个大层次:最里面的一层是由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层次,外面一层是制度行为层次,最外面的是物质文化层次。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三个层次全面推进的,而从其性质上讲,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衍生和外化。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抓好了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企业观念文化有三个内容特别重要,即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即企业文化的有些概念都是拟人化的,就是赋予企业以人格,把一个企业当作一个人来说。

(一)关于企业经营理念

在讨论经营理念时,有的同志可能会联想到中外哲学史中的关于理和理念的概念。我想,这类概念应该参考,但不能完全套用,因为各个历史时期,东、西方各位大师所说的理和理念的涵义是不尽相同的。

什么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关于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企业的各项活动正是在这种基本思想的支配下展开的。在企业的作为空间里,企业如何把好市场脉搏确定经营对象?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持续稳定地提升企业的素质,更好地满足社会、出资人、客户和员工的合理需要,还是局限于某一两个方面?企业是不断自我加压、追求卓越,还是自然无为、安于现状?企业根据各自生存的具体条件,应该确定什么基本思路、采取什么基本方法来实现目标,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经营理念。一个企业实际的经营理念是否科学是企业是否能获得正确发展的前提。而经营理念的正确来自于企业决策层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理论和经验素养以及战略眼光。

在企业文化理论中,还有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基本概念是企业经营哲学。我们知道,所谓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除了哲学上的各种流派名称外,人们在对某一特定领域认识的层次冠以“哲学”称谓时,往往是指对这一特定领域的总的、基本的看法,企业经营哲学也是如此。企业经营哲学的基本内容不可能是一个企业关于自身经营的外部条件和自身要素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总的规律的学说。其实,它的内容就是关于在一定的经营条件下,企业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因而,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经营哲学在逻辑关系上应属同一概念。

另一个相关的基本概念是企业宗旨。所谓企业宗旨,就是企业存在、运作的根本目的。应该说,企业宗旨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我们如何表述企业宗旨,都必须了解它与企业经营理念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了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才有可能避免认识和表述的混乱。一个企业的宗旨应该是比较明了的,无须将其推演得玄奥复杂。

一个企业,无论是否有计划地展开企业文化建设,无论是否承认或宣告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存在,他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你可以从企业的运作实践中看出他的经营理念的存在。在经营理念的宣传上,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也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不一致的。

有的同志可能会认为,在社会上、媒体上看到不少企业的经营理念都是空洞的东西。这有两种可能:也许,你看到的有些企业的所谓经营理念确实是空心萝卜;也许,那些理念是实心的,有丰富内涵的,只是你自己还没到那个火候,没有理解抽象理念的深刻含义。为了便于大家研究企业文化理论,这里,我们可以强调一下:一些企业宣传的经营理念不一定就是这些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真实的经营理念是可以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得到验证的;社会上出现的有些时髦经营理念不一定是科学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经营理念一定是符合企业发展客观规律要求的。

(二)关于企业价值观

一谈价值,有些同志就会想到商品的两重性。世界上第一次意识到商品的两种用途的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每种货物都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物本身所固有的,另一种则不然。例如鞋子,既用来穿,又用来交换,他的这一概念到18世纪的西方古典经济学体系建立者亚当.斯密手中发展成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从此成为经济学中的固定范畴。企业价值观里的“价值”不是等价交换的尺度,它只是从效用的角度说的。

什么是企业价值观呢?所谓企业价值观就是企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客体是否具有能满足自身需要属性的系统的认定原则。再通俗地说,企业价值观就是一个尺度,能衡量和告诉人们什么东西是对我们企业有用的。就象画一个圆圈,企业价值观就是这条封闭的弧线,你知道了这条弧线,就知道弧线内的东西都是对我企业来说是有用的、有价值的。在一个圆圈中,对企业有用的东西很多,其中包括核心价值客体,即能满足企业在一定时期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关键需要的客体。这种对核心价值客体的揭示加上对企业总的需求范围的说明,就构成了企业价值观的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在了解企业核心价值客体与企业价值观关系的前提下,企业要把价值观研究的重点放在准确揭示企业核心价值客体上。对企业核心价值客体的准确揭示可集中反映企业对自身运行整个链条的关键环节的识别和把握能力。这种对关键环节的正确识别和把握、这种对企业核心价值客体的着力追求能高效地带动企业各项营运活动有序地开展,持续地给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三)关于企业精神

什么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深植于员工个体意识,并在员工具有同一风格特征的从业行为中体现出的一种最能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保持企业生存、发展活力的观念。

企业精神的确立应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自生型,另一种是导入型。自生型是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领导和普通员工共同努力、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企业员工主流群体的行为逐步形成了共同的风格并焕发出激情,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形成企业精神。导入型是企业决策层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先用简洁口号形式提出一种富有激情的观念,再有计划地向员工灌输并使他们接受这种观念,进而使观念在员工的工作行为中体现出来。:

导入型的企业精神带有很强的输入色彩,需要培育。导入型企业精神培育成功的前提有两条:一、提出的观念要正确和准确。即观念正是企业所需要的,能被员工所接受,能焕发出员工的工作激情,能外化为员工具有同一风格特征的行为;二、企业精神培育的条件要创造和组织好,使员工接受观念、焕发激情由可能变为现实。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会计改革; 会计观念; 会计工作; 会计教育; 会计科研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32-0009-10

在会计改革中,人们一般不关注更不重视观念与改革的关系,实际上,观念与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对其研究是需要的。

一、会计观念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先导

(一)观念与会计观念

观念一词使用比较广泛,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经常提到要树立什么新观念。观念,是“(1)思想意识;……(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①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能动反映形式。……任何观念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观念,是“人对外部世界反映的形式和结果”。③与观念相关的概念是理念。理念,是“(1)信念;……(2)思想;观念……”④可见,观念亦称思想,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观念的本质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观念是相对于感性认识的理性认识,是客观实在在意识中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在哲学上就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最初得到的是感性认识,当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便会产生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即观念(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根源和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们的观念决定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即任何观念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并随之改变而改变。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条件下,形成相应的观念。由于种种原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念,而不同的观念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观念作为思想,有其特点:(1)时代性,人首先应是“社会的人”,其观念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制约,观念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当时的客观存在的反映。(2)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形成的观念,具有一定稳定性,人的观念不会轻易被改变。(3)相对性,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会对原有的观念进行修正、补充、更新和发展,使之不断完善。

会计人员观念是会计人员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会计人员观念简称会计观念,来自会计实践。会计工作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必然会对会计工作者的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会计观念根基于会计工作实际,它是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应具有的系统的理性认识。会计观念受一定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观念是一个体系。观念体系是人们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认识的各种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人们对某种或某方面的认识形成某种观念,对各个方面的认识形成各种观念,各种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观念体系。

会计观念也是一个体系,是会计人员反映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等方面认识的各种观念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在会计界,不时在议论,会计人员要树立什么观念,有人提出会计人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树立什么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又要树立什么观念,或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要树立什么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强调会计人员要树立相应的观念,但从整体上,会计人员要具有会计观念体系。会计人员观念按其性质分为哲学观念、专业观念和规范观念等,或分为会计工作观念、会计教育观念和会计研究观念等。⑤

(二)会计观念改革的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观念(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凡是符合客观现实的观念(思想)就是正确的观念(思想),而凡是违背客观现实的观念(思想)就是错误的观念(思想)。“正确的观念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之,错误的观念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⑥这说明,观念的东西不仅能够反映现实的客观事物,而且能够据以指导实践,用于指导会计改革。

会计观念对会计发展的影响是全面的,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观念稳定性特点,以一定理论体现的会计观念正常地指导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如会计监督观念,在企业按照其要求始终发挥着对经济活动的监督作用。同时,由于观念的相对性,会计观念随着会计事业和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需要与时俱进地相应发生变化,如会计观念发生僵化还停留不变,滞后时代的发展,就会阻碍会计事业的发展。对这种已形成僵化的会计观念,必须进行改革。

会计观念改革的依据,是会计实践和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会计观念改革的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核心价值理论;会计改革的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改革滞后的会计观念,树立新的会计观念,才能促进会计模式、会计工作、会计市场、会计思想、会计教育、会计研究等各方面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会计指导观念改革――推动会计全面可持续发展

会计的指导观念除一般基础性指导观念外,还有影响会计发展全局的会计专业性指导观念。前者,如战略观念、市场经济观念、经济效益观念、金融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管理观念、质量观念、科技生产力观念、知识经济观念、创新观念、改革观念、开放观念、中国特色观念、现代化观念、党的观念、国家观念、群众观念、经济全球化观念、国际协调观念等,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后者,如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会计一分为二观念、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会计是商业语言观念等,直接影响着会计事业的发展,对其改革,才能进一步推动会计全面、可持续地发展。

(一)“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的改革

1.“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及其影响

会计引进是引进主体按照有关规定或要求,采用一定的方式,为会计事业的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与会计发展相关的具有先进性的会计事物,如引入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教材、会计制度等。会计引进对于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学习与借鉴西方会计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的是有人认为“全盘照搬西方的会计有什么不好?”也有人认为西方会计理论最先进,引进的教材就是范本,引进的制度就是标准。有的对会计引进缺乏正确认识,使某些谬误流传,影响会计自主创新。

2.“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的改革:树立“引进再创新”观念

对“引进会计就是先进”观念需要全面分析,应该说引进会计事物的当时是先进的,否则就不会引进,但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已引进的会计事物不相应发展也会成为一般的水平;同时,引进的会计事物也会因“水土不服”而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差异,而只能参考或借鉴,不能直接采用。因而不能将引进的会计事物全部永久固化为先进的事物,需要对其改革树立引进再创新观念。引进再创新观念即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观念,会计引进再创新,是引进主体对依据会计国际通行规则,通过一定方式引进的会计事物,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再创造性的活动。通过会计引进再创新的成果,才有利于促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3.“引进再创新”观念的践行

按照“引进再创新”观念的要求,以创新的形式对相关的会计内容进行会计改革。对通过各种形式引进会计的某种先进的前沿理论、方法、模式、准则、制度,或教材、专著等,学习和掌握其内容,以其先进性、前沿性为高起步的起点,依据我国会计事业改革的需要,对会计引进项目相关的内容以创新的形式进行改革,树立“引进再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观念。

按照“引进再创新”观念的要求,会计引进再创新按形式有:单项式会计再创新,在原引进会计项目基础上的再创新,如创新编写某种会计教材;综合式会计再创新,在原引进多项会计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其内容的再创新,如在综合引进多种《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创新编写《财务管理》。按内容,会计引进再创新有在原引进的基础上的某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模式、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的再创新。

(二)“会计一分为二”传统观念的改革

1.“会计一分为二”传统观念及其影响

西方会计有一种所谓经典理论:“会计一分为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这种理论在我国有广泛的影响,一般认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外部会计,为外部提供会计信息,并演变为企业向外部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就是会计的目标。这种观念在一定范围内流传至今,还奉为真理,不可动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使会计工作局限为只是为了向外部提供会计信息,而忽视了会计核算需要为企业管理服务;同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从我国实际出发,还没有梳理清楚。

2.“会计一分为二”传统观念的改革:树立“会计(大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

现代企业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观念,转化为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偏颇的,远非如此,会计不只是一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也不只是对外报告的会计,而重要的是内部需要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某些内容也需要对外披露。在会计学范围内,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外,还有其他各种会计分支学科,因而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会计(大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

会计分为两大部类,是会计按对象是否计量为标志划分为计量会计与非计量会计的两大类别。计量会计部类是会计内容需要进行会计计量的各种会计聚合在一起的会计学科,计量会计部类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它具体表现为由会计部门处理的会计事项。非计量会计部类是会计内容采用定性描述而不需要进行会计计量的各种聚合在一起的会计学科。非计量会计部类研究对象是资金运动相关质的方面,它具体表现为由会计部门处理的会计事项非计量的方面。会计两大部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进会计事业的不断发展。

3.“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的践行

用“会计分为两大部类”观念指导会计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计量会计,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及各种专项会计;通过交叉学科途径――会计学(理论、方法)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方法)融合而形成新的理论、方法或学科,完善和创新发展非计量(定性)会计,如完善《会计哲学》、《会计心理学》、《会计伦理学》、《会计法学》等,创新《人本会计学》、《人权会计学》、《地区会计学》、《生态环境会计学》、《宏观战略会计管理学》、《国家会计制度设计学》等。

(三)“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的改革

1.“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及其影响

我国会计界,一些人认为会计是信息系统,实际上是指会计核算系统,是为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若是指会计系统中有一个子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则反映了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然而,有些人把会计信息系统等同为就是会计,即会计就是会计信息系统。这种观念把会计等同为会计核算,会计只是一个信息系统,是不全面的,忽视了会计还是一种管理活动,在其指导下,影响了会计发挥会计监管的作用和会计事业的发展。

2.“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的改革:树立“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

在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会计是信息系统”观念把会计等同为就是会计信息系统,是不全面的,也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种观念需要改革,树立“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

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的条件下,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于一体的系统,既具有会计核算的功能,又具有会计管理的功能,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利用其信息和相关信息,进行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预算(财务计划、财务预算)、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会计分析(财务分析)等管理活动,使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一体化,有利于全面发挥会计职能作用。

3.“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的践行

按照“会计是管理信息系统”观念的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推行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一方面需要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事业单位需要利用财务会计信息进行内部会计管理,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费用开支,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

三、会计工作观念改革――倡导主动型工作方式

(一)“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的改革

1.“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及其影响

在我国,会计组织或会计机构,其名称并不统一,有财务处(部、科)或财务会计处(部、科)、会计处(部、科),在其下设各种会计工作岗位,不论会计组织的名称是否统一,但它是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在其下才设各种会计工作岗位。对这种完整的会计组织机构,一些人多次提出会计组织要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会计(会计核算)与财务(财务管理)两种组织机构,或在其内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种相对独立的工作岗位。这种观念将影响会计组织机构处理会计事务的综合能力,降低会计工作岗位的办事效率。

2.“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的改革:树立“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

“会计组织划分财务与会计”观念,强调只有将会计组织机构截然划分为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或岗位),在实际工作中是“分不清,理不断”,如出纳工作,在现金的出纳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规定,既要核算又要管理;同时,在信息化条件下建立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已很好地解决了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财务管理)融为一体运行,没有必要绝对地再分设财务与会计两个会计组织机构(或工作岗位)分别进行运行。可见,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

“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是在企业内部设置统一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一般称财务处(部、科),在其内部,按照企业经济业务的性质、会计事项处理的要求,结合会计要素的划分,设置财务会计工作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这有利于激励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会计组织机构的综合功能,保障财务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的践行

依据“财务会计组织一体化”观念,在企业设置统一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需要对企业现有的组织机构进行整合。一方面是企业组织机构的整体整合,如按照“人、财、物、产、供、销、技术、综合”划分若干职能部门(事业部),重组相应的组织系统。另一方面在财务会计部门(财务部)内部进行整合,按照有利于发挥会计组织机构综合功能,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与创造性和提高工作效率,设置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财务会计组织机构的设置,有的需要综合化,一专多能,设置综合性多功能岗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一体化),如设成本岗位负责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有的需要细化,专项深入,设置单一岗位(会计核算或财务管理),如设置应收货款岗位负责应收货款的管理。财务会计组织机构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财务会计机构的各种设置,不影响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学科,以及其他会计分支学科的分别研究。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的改革

1.“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及其影响

在我国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是采用会计制度形式还是采用会计准则形式,有人根据“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提出会计制度的改革要走国际化道路,废弃传统的企业会计制度,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会计准则形式,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实际是会计核算准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守的具体规范。中国的会计准则由国家主要管理会计工作的财政部门制定。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影响下,有人主张,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以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依据,随其制定或修改相应制定或修改。按照这种观念,使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处于被动状态,只能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不能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制定还没有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准则,不利于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2.“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的改革:树立“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

由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观念是以组织和评价会计工作为依据,将会计标准绝对化――只能采用《会计准则》形式,不能采用《会计制度》形式,制定《会计准则》必须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能自行制定会计准则,使我国制定会计准则处于被动局面,因而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

“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的自主制定,是指按照主体的意愿(动机和能力),不受他人干扰,独立地表达意志、处理事项、自我负责,作出制定会计标准的行为;会计制度体系的制度,是广义理解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制度是要求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共同遵守办理会计事项的标准,其体系的构成要素,有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性法规、会计规章、会计规范性文件和企业自制会计制度等。

3.“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的践行

根据“自主制定会计制度体系”观念的要求,自主制定的会计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体系、会计规范性文件体系和企业自制会计制度体系3个子体系,其中会计法规子体系又包括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地方性法规和会计规章4个要素。需要说明,由于会计规范性文件的制度,不具有立法程序,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所规定的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地方行政法规和规章范围之内,且制定单位繁多,文件数量浩大,因此会计规范性文件不属于会计法规体系,而单列为会计规范性文件体系;企业自制会计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企业有权制定财务会计制度。

自主制定的会计制度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客观需要,对原有会计制度进行修订,或制定新的会计制度。在财政部制定的会计规范性文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实际是《企业财务报告准则》),并使其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特色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使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三)“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改革

1.“财务资金管理”观念及其影响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引入西方国家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在理论上,认为“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只是资金管理。在“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影响下,一些《财务管理》教材的基本内容,是以企业财务活动的资金运动为主体,主要包括融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资金收益分配管理等,这些内容实际上是狭义的财务管理的内容,使有些在校学习的人员和在单位的实际工作者误以为财务管理就是资金管理,其他内容如成本管理、利润管理等就不是财务管理。“财务资金管理”观念脱离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不利于加强财务管理。

2.“财务资金管理”观念的改革:树立“财务全面管理”观念

“财务资金管理”观念局限于财务管理只是资金管理,不利于企业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因而需要对这种观念进行改革,树立“财务全面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顾名思义是对财务进行的管理。财务一般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活动表现为资金运动,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企业资金运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资金的取得(筹资)、使用(投资)、耗费(成本)、收入(销售收入)和分配(利润及其分配)。财务管理既然是对财务进行的管理,财务的内容即资金运动的内容当然也就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从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内容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收益管理等内容,是广义的大财务管理。这种观念与企业实际财务管理相一致,有利于全面认识和实施财务管理。

3.“财务全面管理”观念的践行

“财务全面管理”观念反映了新修订《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企业财务通则》第三条规定:“企业财务管理应当按照制定的财务战略,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及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管理。”很明显,《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大的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收益管理和其他内容。按照“财务全面管理”观念的要求,依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财务管理》的内容可以包括:(1)财务概论;(2)资金筹集;(3)投资(资产营运);(4)成本控制;(5)收益分配;(6)重组清算;(7)财务风险;(8)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监督、财务评价等);(9)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等。按照“财务全面管理”观念的要求,依据《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企业实施全面财务管理。

四、会计教育观念改革――实施会计教育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一)“重智育轻德育”观念的改革

1.“重智育轻德育”观念及其影响

在学校贯彻德智体美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观念,有人认为学习智育方面的课程是实在的,学的是本事,是能力,是就业和创业的资本,因而重视会计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尤其是重视学习专业外语课程;认为学习德育方面的课程是抽象的,是摸不着看不见的虚的内容,与就业和创业没有什么关系,相应不重视德育方面的课程,结果形成一些人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重智育轻德育”观念的影响下,影响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正确地确定人生发展目标,影响正确地观察客观世界和处理各种关系,影响有坚强的意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勇前进。

2.“重智育轻德育”观念的改革: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

“重智育轻德育”观念违背了全面素质教育的方针,不能正确地处理智育与德育的辩证关系,需要对其改革,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德育为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统率,能力为重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⑦能力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能力、写作能力、研究能力、宣讲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观念的践行

贯彻全面素质教育:(1)德育为先。“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⑧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式和各种活动,教师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能力为重。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是“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主观条件”。⑨能力总是同从事某项工作相联系,表现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正确性、质量性、效果性、时间性和影响性等诸方面。能力有一般能力(智力)和专业能力(特殊能力)、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以“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通过弄懂能力原理,掌握能力方法,示范能力案例,实验操作,总结提高等步骤,加强能力培养,提高能力水平。

(二)“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的改革

1.“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及其影响

在学校教学中,存在着“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认为学与教的内容就只是会计专业知识,不重视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讲授专业知识是什么,不讲授或少讲授为什么,以避免深究其为什么要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受教育者习惯接受会计是什么的知识,也不深究其为什么。对会计知识深入研究会发现,一部分会计知识是会计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新的会计知识,如会计信息知识,是会计知识与信息知识相互交叉而形成具有新内涵的会计信息知识。受“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的影响,对会计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是什么,但不深知为什么,更不利于对其评价,使受教育者局限于重视学习会计专业知识,而忽视对相关综合知识的学习,这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

2.“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的改革:树立“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

由于“重会计专业知识轻综合知识”观念造成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这种观念要求培养的会计人才具有“T”型的纵横知识结构,“纵”的方向表示会计专业知识的深度,“横”的方向表示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综合知识的广度。会计人才“T”型知识结构,要求会计专业知识要深厚,与会计专业相关的综合知识要广博,从只重视会计专业知识转变为也重视相关的综合知识而具有全面知识。知识是素质和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培养会计人才从学习知识而言,要全面学习科学知识,要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会计人才的需要。

3.“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的践行

“专业知识深厚综合知识广博”观念要求专业知识深厚和综合知识广博。(1)专业知识深厚,是在会计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获得基础扎实、功底雄厚的专业知识。提倡问题学习法,在自学和教授学习的基础上,经消化吸收后提出问题,借以进一步学习与研究;比较学习法,以确定的所学的一本教材为基础,选择同一课程的多种参考教材,对其比较学习,寻找差异,以便进一步学习与研究;研究学习法,针对提出需要进一步学习的问题进行研究,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2)综合知识广博,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改革学习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宽广博大的综合知识。扩大必选课和任选课的范围,提供课外阅读资料信息,扩大学习的范围;提倡学生组织学习研究小组或创新研究小组,开展本学科和跨学科的专题研究,鼓励学生组织和参加学术研讨会,扩大多方面、多学科的学习内容,以增大和增强综合知识。

(三)“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的改革

1.“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及其影响

在会计教学中,还存在着“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有人认为,上大学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就应该集中精力学习会计理论,至于会计实验的实务操作内容,今后到工作单位实际工作时就会自然解决,因而不重视在学校的会计实验教学。这种观念实际上是没有全面认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关系,在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重视会计理论的学习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才能为从事会计工作打好理论基础,然而在学校的会计实践(主要是会计实验)也是必要的,学校的会计实践不同于在工作单位的实践,学校的会计实践是与验证、学习会计理论相联系,通过会计实践验证会计理论的正确性和指导性,结合实务操作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影响了对会计理论的检验和进一步学习,影响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

2.“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的改革:树立“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

鉴于“重会计理论轻会计实践”观念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要求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1)以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理论是借助一定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揭示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它是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系统而全面的并具有条理性和综合性的理性认识。会计理论按其内容的作用,可分为基础理论、技术理论与应用理论,或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体制理论,或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开发理论。以会计理论为基础,是在会计事业发展过程中应用会计理论发挥基础作用:认识客观会计事物的认识作用,指导会计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规范会计行为的规范作用,对未来和未知的会计事物作出预测的作用,用于会计教学的教育作用,对会计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等。(2)以会计实践为能力。会计实践包括在学校有会计实验和校外的社会会计实习等,其中主要是会计实验。以会计实践为能力,是要求采用创新教育方法,通过会计系统实验,在实验中学专业知识、相关知识、业务知识、法规知识,着力培养会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可见,“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是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会计理论深厚广博、会计能力高强的创新型人才。

3.“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的践行

按照“会计理论为基础会计实践为能力”观念的要求:(1)“会计理论为基础”的实施,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一般都重视各门会计课程的会计理论学习,相比较而言,重视会计应用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而忽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这种现象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应用理论的相互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深化对会计应用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同时,需要改革学习会计理论的方法,可以采用学习会计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或学习会计理论与研究现时问题相结合,学习会计理论与学习会计制度相结合,以达到学习、掌握和应用会计理论的目的。(2)“会计实践为能力”的实施,需要按照会计实验教学计划,选用一定会计实验模式,组织会计实验教学。可选用的会计实验模式有:会计系统实验模式,完成从初级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到高级会计实验⑩;面向市场人才需求的“三业”会计实验模式{11},即学业――学科会计实验,就业――高级会计实验,创业――开拓会计实验;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需要的开放式会计实验模式{12},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学生按照会计培养目标和会计实验教学计划,选择实验项目(内容),选择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实验工具,制定实验实施计划和实验步骤,利用共享资料,预约并安排实验,自己评价(考核)、处理、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教学。通过会计实验,以达到全面学习、增强综合素质和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的会计创新人才的目的。

五、会计科研观念改革――促进会计事业发展

(一)“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改革

1.“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及其影响

会计科研是会计科学研究的简称,是会计研究人员运用科研手段和方法,探讨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会计研究过程中,研究的主体是研究人员,是从事研究的人员,包括会计实际工作者、会计教学人员和专职会计研究人员,其中主要是会计专职研究人员。会计科研成果及其水平,关键在于科研人员的素质。会计事业各方面的发展都需要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从事科研的会计人员。在“着力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具有国际业务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具有国际认可度的注册会计师,具有国际水准的会计学术带头人){13}的影响下,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各单位只重视对个体(个别会计领军人才或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科研方面创造优异条件使其参与各项科研活动,尽管这是必要的,但同时还存在忽视面向群体(广大会计人员)创造条件能参与科研活动的倾向。在“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作用下,在学校,出现少数人忙科研而懈怠教学,影响了教学水平,大多数人专心教学而少有科研,影响了科研水平,也使会计科研缺乏群众基础。这种影响扩大了教师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教学单位整体综合水平的提高。

2.“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改革:树立“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

“科研重培养个体轻面向群体”观念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从科研战略考量,科研战略最重要的要素是科研主体即参与科研的人员。对科研人员的战略安排,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平等、公正,以群体为基础,创造人人都能参与科研的基本条件,以个体为提高,从群体科研的竞争中形成优秀的科研个体,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又促进群体科研的发展和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使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推动科研发展。科研特点之一是群众性,科研需要有各方面人员参加。研究的实践性、层次性、时空性和艰巨性,需要有广大的人员进行研究,不仅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而且还要有实际工作者和从事教育的人员参加研究工作,使科研成为提高广大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在学校,科研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群众的权利,人人可以参与科研,教师也需要进行科研。科研还有另一个特点是创造性,通过科研去认识、发现和建立新规律、新理论和新方法,这就需要有少数具有高水平的人员领头组织团队深入研究,以取得创造性的科研成果。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要求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实际上是要正确处理科研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以便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3.“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的践行

在学校,根据“科研主体战略安排”观念要求的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平等、公正的原则,在各个方面正确处理教学工作与科研的关系,这主要是:(1)人员安排,大多数教师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一般说,不存在只搞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最起码也需要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少数教师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从事大重难、高精尖的问题研究。(2)工作任务,按照教师工作内容确定教学与科研的任务,确定科研的任务即确定研究的项目,项目有部级项目、省部级项目、厅局级项目、社会团体项目、合作项目、本单位项目和自选项目等;每人应制定教学计划和科研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工作任务。(3)基本条件,除专设科研机构外,一般教师的科研基本条件,在物质、资料、经费、时间、工作量等方面,应具有相同性、合理性。(4)科研评价,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严格遵循评价的质量标准,大力推进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实施分类评价,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体系,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研究成果。(5)科研制度,建立和健全科研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和健全立项和结项制度,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科研评价和奖励制度等。{14}

(二)“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改革

1.“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及其影响

会计科学研究按其内容作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会计基础研究是以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采用一定研究方法,探讨会计工作的基本规律,建立指导会计工作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应用研究是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基础,运用其他科学知识,采用一定研究方法,探讨会计基础研究的成果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基础研究是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客观世界,应用研究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研究。可见,会计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然而,在现实科研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受“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影响,在选择科研项目或承担科研任务时,是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使会计基础研究滞后,应用研究存在重复研究、缺少创新成果的现象,从全局和长期观察,将影响会计事业的发展。

2.“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改革:树立“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

“科研选项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观念的影响需要对其改革,树立“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4年1月5日)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会计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二为”方向,科研选项要适应客观需要。会计科研要适应客观需要,是指要适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适应会计事业发展、会计学科建设和会计国际化的需要,既需要有认识会计事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趋势的会计基础研究,也需要有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会计事业的会计应用研究。会计科研主体依据会计科研战略安排,按照客观需要正确地选定会计基础研究和会计应用研究,以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3.“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的践行

根据“科研选项客观需要”观念,需要统筹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会计科研既要有会计基础研究,又要有会计应用研究,在当前不重视基础研究的情况下,需要加强会计基础研究。根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15}和2012年3月9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16},结合会计研究的特点,应加强会计基础研究工作:(1)提高对会计基础研究的认识,基础理论研究是会计学持续发展的支撑,是会计创新的理论依据,是对实际工作的基本理论指导,要重视会计基础理论研究。(2)会计主管单位要制定一定时期会计科研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全面确定会计基础研究与会计应用研究的项目;围绕会计学发展前沿和会计学科建设重大项目需求,坚持会计基础研究,实施原创性基础理论重大专项研究,积极发展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实施跨学科重大专项研究,提升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3)建设以会计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基础文献、案例集成等为主要内容的会计学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4)加强会计基础研究组织引导,注重项目开发,保障实施条件,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环境氛围,组织团队进行会计基础专题研究,充分发挥个人研究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加大会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转变高等学校基础研究考核与评价方式,健全以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三)“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的改革

1.“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及其影响

开展会计学有效的科研评价,对推动会计学科发展,优化研究资源配置,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善现代科研管理制度等有重要意义。在高等学校,对院(系)和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因职称晋升和检查科研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要对其在一定时期完成的科研成果,依据一定标准进行评价。考核科研成果的范围,包括论文(学术论文、一般论文和译文)、著作(学术专著、一般专著、工具书、教材和参考书)和已完成的科研项目。对科研成果的评价,要实事求是,要数量与质量相结合,既要考核完成的数量,又要考核完成的质量。在会计科研评价中,由于受到科研评价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评价科研成果重形式:与出版社、报刊等级挂钩,如发表在部级杂志上的论文是高质量论文;与是否有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是否采用程式化实证研究相联系,有人认为实证研究的论文才是论文;与研究内容性质相联系,规定编写的教材不承认是科研成果等。“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导致重数量轻质量,其影响有多方面:设置形式等级,影响科研的公平(遵守标准)性和公正(行为规范)性,挫伤群众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心态浮躁,追风赶潮,有的作品华而不实,滥竽充数,质量下降;影响会计学科创新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的改革:树立“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中指出:研究评价“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的评价方法亟待根本扭转”{17},鉴于“科研评价重形式轻内容”观念的影响,必须对其改革,树立“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对会计研究成果的评价,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强化评价的质量意识,正确处理形式与内容、数量与质量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质量第一的评价标准――先进性、创新性、目标性、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方法性、实践性、应用性、社会性、文理性等;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否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使用新资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形成新对策等”;要“正确认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H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引文数据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避免绝对化。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18}对科研成果的正确评价才能真实地反映科研水平,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公平竞争,保证评定职称的客观公正,调动研究者开展科研的积极性,有利于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在国际间的竞争力,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促进会计事业的发展。

3.“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的践行

按照“科研评价形式与内容统一”观念的要求,需要相应采取有效措施:(1)加强领导,充分认识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的重要意义,严格贯彻科研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把质量放在首位,在研究过程中保证研究的质量;(2)创造良好科研环境,端正学风,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鼓励健康的学术批评,营造尊重创新、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学术环境,有效防止学风不正、学术行为不端,树立优良学风,促进研究评价的健康发展;(3)建立健全不同评价对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研究类型和不同研究成果形式的分类评价标准;(4)建立健全分类评价标准体系,要针对人员、项目、机构、成果等不同评价对象,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论文、著作、教材、研究报告、普及读物、非纸质出版物等不同研究成果形式,建立健全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体系;(5)对高校创新团队实行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能力与合作机制为重点的整体性评价,对高校创新平台(机构、基地)实行以综合绩效和开放共享为重点的评价{19};(6)优化评价过程,遵循评价客观性、实践性、先进性、创新性、公平性、合法性、分类、同行评议、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可操作、公示和综合性等原则,改进评价方法,注重评价实效;(7)建立和健全科研评价制度,如评价的答辩、回避、公示、反馈、申诉、举报、专家遴选、问责、结果公布等制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11-15)[N].人民日报,2013-11-16.

[2] 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DB/OL].财政部网,2011-09-15.

[3]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N].光明日报,2011-06-03.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汉语言 改革 观念

学生学习汉语言专业可以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欣赏小说、散文、古诗词,同时也了解了编辑出版的知识,还能让学生正确的使用古今词语、语法,让学生在编辑、写作上具备坚实的文字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我们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教学理念,要迎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实现学生终身发展作为中心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具有的特点

当前我国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概论,影视概论,美学概论,写作学,同时还包括一些共同课和选修课。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记者、作家、语言老师等一些文学知识分子,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汉语言教学除了要具备应用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能占有一席之地。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教师的重点大多放在了充足知识和精神文学这些方面,而对学生工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却是明显不足,那么这样的教学观念就必须进行彻底改革,这样才能让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时俱进。

二 汉语言文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应具备以下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汉语言文学应该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和情感态度这三个教学目标,要区别于从前的听说读写教育目标。对汉语言文学课程进行改革,这不仅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但是想要真正彻底的对课程进行改革,那么首要的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1对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这对教师也就提出了很多要求。在思想上,教师要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走出来,重新的塑造和理解好教师所应具有的职业角色。同时教师们还要在教学理论、专业理论、科研创新、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提高,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同时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关注成就学生这一方面,更要抱着享受工作、享受幸福、充满信心、乐于奉献这样的积极心态来对待教学工作,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同样把这样的心态传递给学生。

2教师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以成就学生,成就自我来作为目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的学习,彻底贯彻好课改的要求和精神,其具体做法就是:(1)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其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很广泛,比如有美术、地理、体育、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那么这也就要求了教师在具备本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教导好学生;(2)改变从前的师德标准及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日后成长发面出发,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重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并加以辅助和指导。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还要多多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这样的教学效果。在很多人眼里,汉语言文学可能是枯燥的、单一的,那么鉴于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水平来设计新的教学方法,要保持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多多增加课堂练习环节,从而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三 实现观念转变的措施

随着社会进步,那么对人才的要求也就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的社会更需要的是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这不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供了指导,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1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作为中心来展开的,而学生则是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那么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就要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实际水平,要为学生设计出适合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轻松、自在的学习气氛,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去主动的学习知识。

2教学和生活相结合

任何一个专业教学只有将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理解、记忆,那么汉语言文学专业也是如此。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每天的早晚报、学生爱看的文学小说、电台记者、宣传板报等等。汉语言文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这点,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生动、具体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所具有意义和作用。

3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课堂活动最基础的部分之一就是练习,那我们在设计习题的时候,就要多提出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思想变化中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才更有优势。

总结: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是学生未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保障。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改革,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文化素质,但这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转变教学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那么这就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进行改变,其次是教学方法,这样也就慢慢实现了新课改要求了。教师对学生所起到的不只是传授知识的作用,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就是转变教学观念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王作新, 刘月新. 关于地方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S1)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4篇

企业文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自我丰富和发展的内涵趋势表明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

公司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早期称谓,最早见之于1980年秋的美国《商业周刊》,其时认为公司文化主要指公司价值观,公司运用共同价值观“为公司的活动、意见和行动树立一种榜样……通过经理的实践逐渐灌输给职工,并传至接班人。”1982年,肯尼迪和迪尔在其著名的《公司文化》一书中,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企业文化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五大要素构成,其中“价值观是任何公司文化的基石,作为一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哲理精髓,价值观为全体职工提供了对共同方向的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这些成功的公式决定(偶尔也出自)公司的典型英雄人物、有关公司的神话、仪式和典礼.事实上,我们认为公司之成功往往是由于它们的职工能够识别、接受本组织的价值观并按此行动”.。日本拓植大学今西伸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特定企业中具有固有特征的价值体系”,它由价值观体系、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三要素构成.。1985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劳伦斯·米勒名著《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从分析美文化的精神实质,提出了重创美国企业文化的八条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原则、卓越原则、共识原则、整体原则、效绩原则、实证原则、密切原则、正直原则,被誉为未来美国企业文化的基石.

对企业文化概念的内涵,尽管不同时期的国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把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则已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企业文化概念的发展就是企业价值观由抽象不断走向具体、走向丰富、走向完善的过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管理方式,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即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作用—包括价值观外化和展开为各种具体形式,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企业凝聚和精神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为手段的价值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价值管理方式。这句话有两重意思:其一,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和可运作的管理方式,其二,这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它是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达致企业的管理目标的。

管理科学自19世纪末产生以来,经历了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现代科学学派和企业文化学派四大阶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发端于美国.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腾飞与美国经济的衰微形成鲜明反差,美国人开始对现代管理科学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进行反思,希望寻找到得以摆脱困境的管理新方略.在客观需要和主体反思的双重催化下,企业文化理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诞生了.诚如《底得优势》一书作者彼得斯和奥斯汀所说:管理学界正孕育着一场“恢复基本原则的革命”。④

企业文化理论是以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结合的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它不仅是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辨证否定,而且是对以往一切管理理论的批判继承。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价值观并不排除理性,而是反对那种抛弃非理性因素(如心理、情感等)的纯粹理性主义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也不仅是追求友谊、亲密感的“社会人”,而且是生活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并受它影响和熏陶的“文化人”,企业管理应该以营造文化为己任,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企业的精神灵魂,以此贯串到经济、技术、生产指标、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战略决策等具体的因素和行动中去,以实现企业和社会协调一致的发展。和以往的管理理论相比,企业文化具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非”理性倾向(与数据化、机械化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比较而言)和注重实务研究倾向.

企业文化的价值至上主义和重视实务研究倾向,对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批判理性主义”和“恢复常理”一度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口号,人们反对过去那种把组织结构搞得过分严密和规章制度订得过分严格的做法,主张“见物,但更要见人”;注意厂歌厂服、纪念仪式等企业形象的塑造,以激发职工的荣誉、自豪感、培养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主张频繁的非正式沟通,注意改善职工之间、管理者与职工间的关系,并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育新价值、树立新精神.企业文化的务实倾向表明企业共同价值观虽然是精神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绝非虚幻的和假想的,而是现实存在的,务实倾向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80年代以来,很多有影响的管理学著作均十分重视管理实务的研究.如《一分钟经理》和“优势丛书”等。其中《一分钟经理》以“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指责’三条“诀窍”为主线,运用简明生动的手法将管理中实质性的领导艺术问题加以概括,打破了传统管理理论框架,精致实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名噪全球的《寻求优势》的副标题就是“美国杰出企业的成功经验”,书中重点分析了美国43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总结出八条基本经验(了、又异八条基本的价值准则):贵在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动力、紧守专业、精兵简政、宽严相济.其中以第一项“贵在行动”最为重要。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是80年代的事。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颇为投入,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纷纭,处于一种几乎有多少研究者就有多少种企业文化概念的状况,所谓“企业文化研究等于思想政治工作”等类似的概念混乱往往把企业文化研究导向误区,甚至陷于泥潭。对此本文第三部分将展开分析.理论上经之很长时间的吵吵嚷咬之后,现已基本安静下来,进入反思阶假,开始有了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和积累。如管益忻同志的《塑造现代价值观—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中心环节》.一文,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经历着文化转型尤其是价值转型,在这一转型期必须搞好价值观的重塑,它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心一环”、“塑造现代化制度的灵魂工程”、“人的积极性的第一生长点”、“培育具有高尚品德的四有新人的关健”、“再造多种(亚)群体文化(如企业文化)的荃础’、“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原动力”。并就价值重塑工程应当坚持的方针、原则、方法和当前应着重抓的几个热点间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当富有启发性。

作为以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为手段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领导了80年代的世界管理潮流,其深刻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必须以冷静的理性思考企业文化在管理学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文化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派学说,而不是管理学的终极和顶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作用不是自发的,它必须通过作为主体的人、物质性的中介和客体的综合系统的作用才能发挥其深入持久的影响;管理学说史上的各种学派和学说均有其真理性的一面,而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一派学说是无法涵盖一切的.德国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e·海能在《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一书的最后,警告对企业文化抱有万能幻想的人们说:“企业文化理论在企业组织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对此不能作出骗人的‘保证’……有企业文化意识的经理可能是企业发展的指路人,但是他仅仅指出方向,而不能得出目标”:希望这句话能对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文化研究有所苦醒。

企业文化学说这一“泊来品”进入中国的时间已十年有余,它曾在管理学界引起不小的冲击波.但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如何呢?荃本概念混乱,理论研究消耗于无休止的争论,理论研究无从积累;研究者往往浮于表面,关注争论而不是关注实际,理论与现实脱钩、理论本身漏洞百出、千疮百孔;由基本概念的混乱而导致的无休止的争论背后是一片虚空,理论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回应现实。。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再多说,仅就国内流行的两种典型的企业文观点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包括企业全体职工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方面内容”。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绝大多数劳动者认同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

上述两种说法作为企业文化和一般介绍是可以的,但若作为企业文化的定义就有间题了。按照他们的看法,企业文化是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准则等方面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在这里,价值观念虽然都被看作企业文化的一个因素,但其核心作用并未突出出来;不管人们对此持何观点,也许他们默认了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在给企业文化下定义时思想没有明确到位,这就导致了定义的含糊、多义;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一根本属性在国内已有的同类企业文化定义中没有得到丝毫反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企业文化若不是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要它又有何用处?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由职工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创造出来的,它是企业职工必须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必须共同珍惜和奉献的企业物质财富,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崛;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企业文化”,因而也是大而化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又是规章制度,还是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的物质财富,也就是所谓“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按他们的意思,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定义给人的感觉如把堆在地上的马铃落、青菜和沙子等一股脑儿装进一个叫做“企业文化”的袋子里。如果是这样,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自身特色何在?老实说,此类定义很少能给人带来什么启示。虽然人们在论述企业文化的本质时常常会指出“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但为什么不在定义中反映这一无疑是最重要的本质呢?定义必须抓住本质,反映本质,这是常识,忽视了这一点,定义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就无从说起了。

以上是对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一点初浅看法。就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完全正常的,但在各种不同理解墓础上又必须达成一定的共识,对其本质有一致确认,否则便会使这门科学缺乏坚固的基石,地基若已不牢,何以建构大厦?墓本概念的歧异使理论陷于无休止的争论,消耗了推动理论发展的力量.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一种新型价值管理方略。它通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创造融洽的文化氛围,使职工们受到保障并能为企业的成功作出贡献。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走出现阶段的研究困境和实践危机,使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超然于混乱的概念之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建立起以市场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释

① 转引自黄孟落、马孜学主编《外国经济管理的最新趋势》,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② 肯尼迪和迪尔:《公司文化》,三联书社,1989年第一版,第40页.

③今西伸:《关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探讨》、《日本研究》1988年第3期。

④彼得斯和奥斯汀:《底得优势》,企业管理出版社,198右年8月第一版导言,第3页。

⑤见《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⑥见上书196页。

⑦参见邵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危机与重构》,《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

⑧王光铸:《企业家应对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作出贡献》,《今日企业》1989年第2期。

⑨韩城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层 行为层 专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Concept of College Teachers from

Psychological Layer and Action Layer

JIANG Qiong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ncept is a special form of teachers' knowledge, is the sum of teachers' views or opinions to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The author attempts to analyze teachers' professional ideas and behavior from a psychological layer, psychological layer analysis for the college education of teachers, curriculum, teaching concept, view of teacher, student concept learning concep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education understanding, etc.;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ncepts in behavioral layer performance: teacher education reflected incident case identification, analysis, judgment, fin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layer to layer fit when there will be conducive to the concep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layer; action layer; professional concept

1 教师专业观念的心理层与行为层解析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对教师专业观念开始进行研究,试图将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作为教育改革的先导。①我国学者庞丽娟等人在教师专业观念领域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出教师的教育观念是特定教师个体——“我”所独有的观念群,反映着教师本人对教育教学问题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②由于它受时空的限制,表现出其独有历史性、文化性。它可以是有组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也可以是零散无序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集合。③

本文将从教育、课程、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对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进行浅析。(1)教育方面包含本质观、目的观、功能观。(2)课程方面包含含义(是什么)、课程设计(有什么)、为了什么(价值取向、课程开发的来源)、课程实施、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评价。(3)教师方面包含角色观、职业观、发展观、权义观。(4)学生方面包含特点、地位、交往观、基于学生的发展观、整体观、权义观。

1.1 心理层解析

教师专业观念在心理层解析为高校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以及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理解等;

本研究选取专业素质发展达到相当程度的H高校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L教授为典型代表。L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分别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从教30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L教授注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逻辑进行思考,讲求实在、规范、深度、有效、教育学性,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等领域进行了全面、深刻的研究。

由于L教授为高等教育学“科班出生”,同时有着教育心理学作为其教育实践的支撑,他在自己走上教师这个岗位之前就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深刻的理论认识,已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为自己专业观念发展做指导,他认识到教师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其专业结构除专业理念、专业知能和专业服务精神外,还应包括专业发展意识维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意识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反思意识,以及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意识。

L教授从事教师这个职业以后深知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意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以及对教师其他专业特质的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凸显出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学专业人员,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过程,所以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在成长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

L教授经过30余载的教育实践对高校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以及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理解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好地规划教师职业生涯,他现在有这么大的学术成就跟科学的教师专业观念是息息相关的。

1.2 行为层表现

教师专业观念发展这一过程是一个持续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无止境的过程,它涵盖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模式和侧重点。如果将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静态结果的呈现——专业成熟的标准,可能会导致教育实践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性的质疑。从目前教师全体来看,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将重点放在过程上。④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即教师拥有专业发展上的自;需要对专业发展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监控;具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动力。⑤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教师以自身的经验和智慧,在日常的专业实践中学习、探究,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就没有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⑥

教师专业观念在行为层体现为对教育事件案例的鉴别、分析、判断上等;L教授对于范跑跑事件就有着自己深刻的认识,撇开因当事人做出的选择而遭受的道德谴责不说,他认为全国舆论在给一个教师过多的苛责,在生命受到危险的突发状况时,他呈现的最本原的是一个“人”的真实反应,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是必须有足够的虔诚与尊重,作为一个人,他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作为一个社会人,他首先要想到的是家庭,他有着自己在小家庭中的承担与责任,最后,他在社会关系中才有职业人的状态存在,在教学中,他固然有义务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绝不是当“范跑跑事件”后社会把所有的苛责追加到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身上的不理智诉求。现在的社会给教育过多的压力,也给教师更多的压力,把教师这个职业给神化了,“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神圣在于奉献”等等,社会各界给教师加诸了许多本不是教师该承受的重任,舆论使得太多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没有了自己独立的个人生活,大家似乎在当教师放弃家庭事务利用业余时间选择陪在学生身边时才觉得是真正的负责,对于带病坚持在讲台上的教师进行大力度的渲染,恨不得将自己一颗红心呈现在大家面前来表示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热爱,而恰恰是这种舆论氛围使得教师们很少有时间真正地审视自己的专业成长,不能让正确的教师专业观念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轨迹增添色彩,他们会迎合社会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诉求来改变自己的专业发展的方向、努力程度等等。这种舆论压力下的成长短视使得教师队伍中的优秀教师越来越少,也使得青年高校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感到无比迷茫。青年高校教师在师范学习期间应该认真研习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为自己行为正确的教师专业观念打好基础,不容易为外界舆论或者压力改变自己的教育理想,放弃自己的教育坚持,借鉴L教授的专业观念发展轨迹来指导专业观念成长,通过心理层与行为层的契合达到专业观念的动态巅峰。

注释

①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6.

② 林瑞钦.师范生任教职志之理应与实证研究[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263.

③ 姚念章.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与高师课程改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

④ 唐松林.教师素质实然分析与应然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