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精选5篇)

  •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且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图片、动画、音像等集合在一起把枯燥单调的…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精选5篇)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低年级语文;语文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存在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难以保持长久知识面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强的特点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可以化难为易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表现方式多、容量大的特点可以扩宽学生知识视野从使语文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且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稳定很难保持长时间的学习兴趣这会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文字、图片、动画、音像等集合在一起把枯燥单调的文字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有声能动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能够很好地吸引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以不用嗓子的歌手的教学为例在引入环节笔者设计了“听声音猜动物”活动第一步:用多媒体先后播放小蜜蜂、小青蛙、蝉和黄莺的鸣叫声第二步:猜声音小蜜蜂、小青蛙和蝉的叫声学生很熟悉很快就听出来了并猜出是哪种动物发出的而听到黄莺的叫声时他们愣住了这动听的叫声是哪种鸟的叫声呢?虽然猜来猜去他们都猜错了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课堂上第三步:用多媒体播放黄莺飞翔的动态图并为学生解疑:“刚才美妙的歌声就是小黄莺唱的想组建一支合唱队你们愿意陪她一起去找金嗓子歌手吗?”此时学生兴趣盎然异口同声地答道:“愿意!”由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面的学习环节进行得很顺利而教学小蜜蜂、小青蛙、蝉的发声方法时用多媒体播放小蜜蜂振动翅膀、小青蛙声囊收缩、蝉腹部振动的动态图以此来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笔者利用教室多媒体平台播放海豚、蝈蝈和哈哈树的发声视频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在课堂上从开始到结束注意力被多媒体深深吸引住学习语文的兴趣很浓很多学生课后都能主动探究其他动植物是如何发声的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教材重点

化难为易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将课本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有声可动的画面这对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十分有帮助以第二册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认识蝌蚪和青蛙的样子了解青蛙生长的过程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变化由于低年级学生见到蝌蚪的机会极少对青蛙了解不多教师光靠读课文和讲解很难让学生掌握上述教学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在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群小蝌蚪”的静态图指导学生观察蝌蚪的形态再出示课文中描写蝌蚪样子的句子这样图文结合让这些从没见过蝌蚪的学生对蝌蚪有了具体的认识第二步:在多媒体课件上演示蝌蚪变青蛙的动态组图先出示动态图一指导观察让学生记住蝌蚪是“先长出了两条后腿”的接着出示蝌蚪动态图二指导学生观察图二的蝌蚪有什么变化除了腿有变化其他还有什么变化最后出示动态图片三指导观察图比较蝌蚪和小青蛙的区别在出示每幅图片时除了让学生观察青蛙的四肢变化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青蛙颜色和花纹的变化在学完蝌蚪变青蛙的课文段落后再用多媒体幻灯片出示填空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青蛙生长过程的掌握第三步:出示“青蛙捉虫”动态图指导学生观察图后说说长大的青蛙的样子在学生看图回答后用幻灯片出示写青蛙样子的句子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样通过运用图文结合的多媒体演示本课的重难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了学生的面前学生对青蛙生长的过程和青蛙的样子有了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第2篇

一、利用儿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儿歌浅湿易懂,生动有趣,为低年级儿童所喜闻乐见。利用儿歌帮助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金鱼》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金鱼怎样游水,然后请学生边讲述边表演。在学生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一边念自编儿歌:“小金鱼,摆摆尾,摇摇鳍儿划划水”,一边带领全班小朋友演金鱼游水。全班学生争先恐后地参加表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又如在教学《青蛙》一课时,我把儿歌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当认识完青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后,我试着让学生根据青蛙的叫声自己编儿歌,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编出了第一句儿歌:“小青蛙,呱呱呱。”然后我有意识的问大家,青蛙吃什么?除了让学生观察图外,我还让学生编下一句来回答:“专吃害虫保庄稼。”我接着对学生说,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在教师指导下,他们编出第三句儿歌:“我们大家保护它。”

二、利用儿歌教学帮助儿童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并掌握大量文化科学知识,离不开良好的记忆能力。可是,低年级儿童因受年龄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集中,对所学知识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刚刚学过的知识有的很快就忘了,有的则要通过死记硬背才能掌握,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他们喜欢的儿歌帮助他们记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教授九义教材第二册《各种各样的花》时,教材要求学生描述花的形状。为此,我先让学生边观察边说说牵牛花的形状像什么,很多学生都说像喇叭。于是,我顺着学生的思路,用一句儿歌概述为:“牵牛花,像喇叭。”用同样的方法,师生共同得出:“白菜花,十字叉;豌豆花,像蝴蝶;桃花就像五角星。”学生没费多大劲儿就把这几种花的形状记住了。

又如九义教材第三册《蚂蚁》一课,要求学生认识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进行描述。教学时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我根据蚂蚁的外部形态特征编写了儿歌:“小蚂蚁,真可爱,身体分为头胸腹,一对触角头上长,三对足儿在胸前。”教学时我边教学生念儿歌,边进行表演。学生因熟记了儿歌内容而较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利用儿歌教学,指导儿童的实践活动

自然课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准确地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失时机地把儿歌引入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活动,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保护牙齿》一课时,针对小学生刷牙的方法大多不正确,容易损坏牙齿的情况,我编写了一首问答式儿歌来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老师问一句,学生边答边根据儿歌内容做出相应的刷牙动作。

师:唰唰唰,上边的牙齿怎么刷?

生:唰唰唰,上边的牙齿向下刷。

师:唰唰唰,下边的牙齿怎么刷?

生:唰唰唰,下边的牙齿向上刷。

师:唰唰唰,牙齿的咬合面怎么刷?

生:唰唰唰,牙齿的咬合面来回刷。

从这一问答的儿歌声中,儿童不仅学会了刷牙的正确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又如,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保护眼睛》一课时,我仍运用儿歌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保护眼睛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

保护眼睛很重要,小朋友们要记牢,

看书写字坐端正,字要匀称又整齐。

走路坐车和躺着,千万不要把书瞧。

眼保健操天天做,身体健康学习好。

四、利用儿歌提高教学总结效果

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讲完一个知识点后,进行归纳小结,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利用儿歌进行归纳总结,形象生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三册《土电话》一课中,我先指导学生制作土电话,然后学习打电话的正确方法,最后用儿歌进行课堂总结:

说电话,做电话,

两个纸筒一根线,

做成一个土电话。

土电话,真好耍,

手指触线听不清,

线绳弯了不传话,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第3篇

在学校示范观摩课活动中,有位老师执教《青蛙看海》(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就把这样的观点植入学生心田。现呈现该老师教学青蛙登山看海过程的教学片断:

师:一级一级有多少级啊?

生:“几十级”;“几百级”;“几千级”;“不对,可能有几万级!”

师:这么高的山,像这样一级一级跳下去会怎么样?

生:很累!

师:跳啊跳啊,累了_______?渴了_______?跌倒了_______?磨出了泡 ?(引说)累吗?痛吗?苦吗?小青蛙为什么这么辛苦?(回读:青蛙长期生活在_______湖边,很想看看大海。)

师:小朋友们看(教师在板画的山顶贴上青蛙和小松鼠手牵手的图),经过努力,它们终于登上山顶了。想想,青蛙看到什么了?

生:“好大的海啊”;“哇!原来大海是蓝色的”;“浪好大啊!”

师:此时,青蛙怎么想,会说些什么呢?

生:“大海太美了!”;“哇,大海比湖大多了!”

出示名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齐读。

从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该老师的教学意图就是在学生心田植入努力的过程是苦的,是痛的,是要经受煎熬的。

青蛙追求的过程是否真的如此痛苦呢?我们先来看看青蛙看海的历程:它因为“长期生活在湖边”,所以“很想看看大海”。可是,“这么高的山”,自己“没有一双有力的翅膀,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令它无比失望。在小松鼠引领、鼓励下,它一级一级跳,“不知不觉到达山顶看到了大海”。按常理来看,青蛙――如此小的动物,去攀登很高的大山,努力的过程应该是非常艰辛、痛苦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文本这样描述 “就这样,青蛙跟着松鼠一级一级地往上跳,累了在草丛中歇会儿,渴了喝点山泉水。不知不觉,它们已经跳完了石阶,到达了山顶。”攀登的过程累、渴是必然的,可是,累了,青蛙有休息的场所,这场所不是沙漠、沼泽地,而是空气清新、色彩艳丽的草丛,在如此柔软、美丽、舒服的地方坐一坐、躺一躺,多么惬意!一路如画的风景对于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来说是多么新鲜、迷人。目之所及,一切都那么美,心被美好浸润着,对于旅途的“累”和“苦”可能根本就没有感觉。让青蛙着迷的还有随处可见的清澈的像玉带一样灵动的山泉水,渴了,喝一口,丝丝甜味润心田。头顶一碧如洗的蓝天,触手可及的白云,连呼吸的空气都跟以前不一样。这一切的一切,让它激动、兴奋、着迷。跳着,赏着,歇着;看着,品着,乐着;享受着,幸福着,哪能觉得累呢!此种心境不正像我们不远千里外出旅游吗?扪心自问,当我们来到令人神往的风景胜地,有谁还会觉得旅途的过程是苦痛的,是经受折磨的?青蛙努力过程中的心境不也正是如此吗?

其实,追求的过程并不都是痛苦的。著名的特级教师管建刚在回顾自己漫长的在常人看来很枯燥的阅读过程时这样说“ 渴望是一种力量!为了实现自己多年梦寐以求的渴望,阅读,阅读,再阅读!那过程不是枯燥的,不是痛苦的,而是美好的,美妙的,充满了成长的欢愉。”看海正是青蛙多年梦寐以求的渴望,虽然这目标对于它来说有点可望而不可即,但有松鼠这位既像伙伴又似良师循循善诱的引领、鼓励。带着对目标的无限向往,青蛙攀爬着,欣赏着沿途风光,感受着不断超越自我逐步成长的欣喜,累并快乐着,享受着,幸福着,不知不觉就会到达“山顶”。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61-01

巧设问题情境,可以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学生处在一个民主、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那么就能充分激活自己的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利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教学。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学中,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有一只饥饿的狗,突然看见前方有一块骨头。狗会怎么做,是直接冲过去,还是绕弯过去咬骨头?”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直接冲过去咬骨头。”“原因是什么?”“速度最快!”我接着补充道:“两点之间距离,线段最短,连狗都会了,你会了吗?”学生听了,哄堂大笑,接着热烈地鼓起掌来。不到5分钟的时间,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二、利用亲身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去体验、探索、构建数学知识,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新知、尝试成功。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时,笔者先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拼接图形和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证明定理,从而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三、利用游戏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也是抽象的,导致上数学课时,有些学生精神不够集中,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选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成功的游戏教学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还能让学生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把不同的单项式写在卡片上,并把卡片分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卡片,找到同类的单项式的同学即为找到了朋友。巧设这样的情境问题能使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愉快地接受新知,形成深刻的印象,对以后更加深入地学习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利用童谣歌曲创设问题情境

童谣,富有动感,词句简单,内容生动,形式活泼,韵律优美,朗朗上口,深受儿童的喜爱。很多小学的教师可能会经常利用诵读儿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模仿能力。其实,初中数学教学也可以利用童谣设计问题情境,以歌促学,寓教于乐。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乘方》教学中,笔者用童谣《数青蛙》来展开教学: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

N2只青蛙,N2张嘴,2N2只眼睛,4N2条腿……

利用这首民谣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良好。

五、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用故事的趣味性来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学生在感觉有意思的同时领会研究数学的方法和思路。在讲授新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趣味事例,如名人佚事、历史故事、数学趣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抖擞,主动参与学习。巧设趣味故事是为了提出问题,最终还要让学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课时要求来安排,对故事情节要进行精选和加工,故事语言要尽量精练、简洁、明了、生动,突出体现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小青蛙一年级下册范文第5篇

一、透视现实,窥视想象的种种误区

1. 忽视学生基础。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和时间赛跑》第六、七自然段,在朗读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我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体会“时间永远不会回来”。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时间是个很抽象的概念,生活中的体会、感受也是如此。让学生把自己对时间的理解通过想象用文中的言语形式展示出来,难度无疑不小。用具象的事物表达抽象的事理,大人尚且不易,更何况是10岁不到的孩子呢?

2. 脱离学习方法。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在指导朗读青蛙与小鸟的第三次对话时这样设问:“青蛙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小鸟的笑呢?它们的笑有什么不同的含义?”旨在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从人物的语言、神态,揣摩、想象人物的心理,进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寓言故事背后的道理。想象是需要方法的,要在正确理解文中的内容基础之上,联系自身学习、生活经验进行。上述设计,缺少读中理解的介入,缺少知识经验的关联,拔高了想象说话的要求,学生即使有所想象,也是零碎的,而且难以用相对准确、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3. 忽略言语形式。教学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在拓展运用环节,一位教师这样引导:“读完了课文,请你联系生活想一想,荷叶还会给谁带来了快乐?”学生思维活跃,有的说荷叶给蝴蝶带来了快乐,有的说圆圆的荷叶给蜜蜂带来了欢乐,有的说荷叶给小鸟带来了快乐……这样的想象练习,学生只要从文中小动物联想到其他小动物,不用跳就能摘到果子。这种忽略了文本的言语形式,为想象而想象的教学环节,表面上进行了想象练习,其实没有多少挑战,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大。

4. 背离价值取向。语文学科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外,还肩负着思想启蒙、人文熏陶的重任。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一位教师在品析“中华不振”相关语段时,引导学生想象洋人欺辱华人的情景。一位学生神气十足:“哈哈,今天我又消灭了一个中国人。”说完,还傲慢地环视一下四周,完全一副假洋人的样子。令人遗憾的是,教师并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引导。此类想象训练也是属于为想象而想象的行为,不仅不利于对文本内在情感的理解、感悟,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策略探寻,努力发挥想象的最大价值

1. 基于学生实际。只有经历了,感受了,w会了,学生的想象才有基础,表达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和时间赛跑》一文,哪些才是想象的训练点呢?笔者以为,“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部分虽也有训练点,但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并不恰当。“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这部分内容,作者先以一个孩子的角度,记叙了一次放学回家“我”与太阳赛跑的经历,接着又点面结合,叙述了“我”和时间赛跑的种种经历,读来让人历历在目。“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文本留下了空白,可顺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想象:二十年里,又发生了哪些“我”和时间赛跑的事呢?这样的言语实践,贴近学生生活,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所必须坚持的视角。

2. 加强方法引导。学习是有方法的,想象也是如此。循法而上,想象才能事半功倍。引导想象,要基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想象的基础;要基于经验的联结,这是想象的路径。以《坐井观天》理解青蛙与小鸟的笑为例,先引导学生读好它们的对话,在读顺读通的基础上追问:“青蛙笑什么呢?小鸟呢?”以问题为导向,读出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之后,教师导读,“坐在井里的小青蛙,你为什么笑呀?”“小鸟,你又为什么笑?”学生带着感受分角色扮演“青蛙”和“小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又进了一步。此时,联结相关生活经验、知识储备,说一说生活中类似的笑的例子,学生兴趣盎然,侃侃而谈。最后,回归文本,回到它们的对话当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它们的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相同的“笑”,不同的含义、意味也就慢慢生发,寓意也就渐渐浮现出来。总之,学生对文本理解越透彻,想象就越丰富;学生相关知识经验联结越通畅,想象就越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