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论文(精选5篇)

  • 卫生资源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3武陵山片区医学教育现况武陵山片区无独立设置的医学本科院校,目前开办医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仅5所,包括2所本科院校(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1所专科学校(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2所高职院校(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另外…

卫生资源论文(精选5篇)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1.1武陵山片区卫生人力资源现况武陵山片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5081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2.77人,仅为全国平均值4.36人的63.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0.94人,仅为全国平均值1.79人的52.7%;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0.86人,仅为全国平均值1.52人的56.8%。怀化市311个乡镇医院中,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少于2人(含2人)的医院有62家,没有一个执业或助理执业医师的医院仍有5家。

1.2卫生人力资源职称与学历结构武陵山片区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3114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66%;中级职称23185人,占27.25%;初级职称36768人,占43.22%。该区域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本科以上(含本科)学历12724人,仅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4.96%;大中专及以下学历占主体,其中大专学历33549人,占39.43%;中专及以下学历38808人,占45.61%。

1.3武陵山片区医学教育现况武陵山片区无独立设置的医学本科院校,目前开办医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仅5所,包括2所本科院校(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1所专科学校(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2所高职院校(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另外有开办医学类专业的中专学校2所(咸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恩施州卫生学校)。武陵山片区内的2所综合大学(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设有医学院,但医学本科生的年招生规模仅600人,涉及临床医学、护理、针灸推拿、中医学、医学影像学、中药学等6个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年招生数不足300人,且无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本科专业。

1.4武陵山片区对高级医卫人才的需求435所医院中的385所医院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专业以本科及以上学历需求为主,市级以上医院对硕士研究生需求尤其强烈;326所医院对医技和护理人员以专科及以上学历为主,县级以上医院对本科生有较大需求。被调查的435所医院中有405所医院要求从医人员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功底,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较强的应急处理能力;426所医院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际沟通能力,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要服从安排、安心扎根基层医疗工作。

2讨论

武陵山片区是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于一体的贫困片区,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3]。此次调查发现,该区域城市化率低,医院环境、设施、生活条件等较差,医务人员待遇较低,医生晋升职称阻力较大,导致外地区高职称、高学历医务人员不愿进入该区域从事医疗工作;同时该区域医学高等教育层次偏低、规模偏小,本区域培养的医学生远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且大部分医学毕业生不安心在贫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长期服务,导致武陵山片区基层医卫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尤其乡镇医院医务人员严重缺乏,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更是稀少。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要求,要促进武陵山片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示:要改善民生,保障武陵山片区老百姓的就医质量,必须大力改善该区域卫生人力资源现状。提高武陵山片区卫生人力资源的建议:

2.1加强武陵山片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武陵山片区政府可依靠国家扶贫攻坚规划,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贫困片区医疗卫生事业的专项支持。地方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项目建设为“良剂”,积极筹措资金,引进必要的医疗设备,加强县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扩大县、乡医院门诊科室、检查项目和住院病床,同时规范村卫生所的标准化建设,全面优化县、乡、村诊疗环境,形成以县级医院为中心,乡级医院为枢纽,村级卫生所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全覆盖的网络和功能相对完备,设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武陵山片区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老百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也为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提供更加齐备、先进的医疗服务平台。

2.2提高武陵山片区医务人员工作待遇要留住人才,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工作待遇,尤其要改善基层乡镇卫生医院的医务人员待遇,加强他们的业务培训,给他们相应配套的政策扶持。在工资收入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政府要给予合理补助。在培训晋升方面,政府要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重点加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对基层医疗机构核编、定编的基础上,允许基层医疗机构直接进院校定向招聘,并给予一定的进编自。在执业环境方面,要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方面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另一方面完善医疗执业保险和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平 卫生公平 现状 评价 分析

公平,作为法律及社会学领域极其重要的概念,也越来越在公共卫生领域受到重视。2l世纪以来,卫生公平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追求的政策目标,并把消除健康不公平作为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城乡发展不相协调、卫生资源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卫生公平性问题日渐显现出来。卫生公平不仅是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央和各级政府均明确把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作为卫生发展战略之一。本文试通过相关的文献查阅、统计数据的对比、并结合我国现阶段卫生事业的发展实际,对我国卫生公平的现状进行评价,并基于政策角度进行对策分析与探讨。

一、公平及卫生公平涉及领域

1.何谓“公平”

何谓“公平”?柏拉图认为,公平“意味着一个人应当做他的能力使他所处的生活地位中的工作,而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他所表达的是一种有关分配理想,一种建立在事实不平等基础之上却又力求保证个人利益的理想。公平,从本质上讲是关于社会成员之间利益进行合理调整的一种分配理念和由此而建立的分配机制,同时也包括在利益分配出现不合理时的相应补偿机制。从其现实性看,公平既是一种分配制度,又是一种分配理想;它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价值导向,是人们美好愿望与现实差距之间的一种“协议”。因此可以说,公平是社会各种关系就利益问题成功合作(达成妥协)的产物,符合社会伦理“不损害他人利益”这一最基本原则。而卫生公平性正是人类面对卫生资源短缺所寻求的一种伦理解决方案,是人们对自身健康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照。

2.卫生公平:伦理与现实的困惑

“公平性”是一个“价值”负荷很高的概念,对不同公平性概念进行选择时必然包含着“价值判断”。因此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如何使卫生资源的分配更加公平常常使政策制定者处于两难的困境。很多理论上讨论的所谓公平也仅仅是从平均主义的理念出发,建立了“基本的卫生保健应当人人享有,超出基本的根据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的对待”的伦理原则。但即使是这样,这一切也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表达了人们对公平性的一种美好愿望,现实和实践与此相距甚远,同时也证明了理论本身的局限性。在卫生领域中,不管我们怎样宣传,或者用制度的优越性代替某种体制的不足,但是卫生资源分配与卫生服务的现状还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是合理的、公平的,是维护了大多数人利益的。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由于受到经济和社会道德、医疗行业风气的影响,公平性更是难以做到。公平不可能是超越社会、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洞理论或假设,伦理的结论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产物。

3.卫生公平主要理论探讨领域

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着复杂的内涵,从学术探讨的领域来看,卫生公平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按需要分配卫生人力资源(医务人员)、物力资源(机构设施)等。卫生服务资源的公平性会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目前,卫生资源公平性的策略方法多借鉴社会经济公平性的评价方法,如Lorenz曲线和Gini系数、差别指数(index of dissimilarity ID)、集中指数(concentration index)等。

(2)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一是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即按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包括横向公平性和纵向公平性,前者是指具有同样卫生服务需求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服务;后者是指卫生服务需求多的人比需求少的人应获得更多所需的卫生服务。2000年世界卫生工作报告中用反应性来衡量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性。二是可及性的公平性:真正实现的卫生服务是否按需利用。可及性将卫生服务系统与服务人群联系在一起。

(3)卫生筹资的公平性。根据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筹措卫生服务经费。包括:横向公平,指具有同等支付能力的人应该对卫生服务提供同等的支付;纵向公平,指支付应当与支付能力呈正相关,即支付能力高的人多支付。支付能力的高低,以累进制(随着收入的增加支付占收入的比例增加)来衡量更为公平。

二、我国卫生公平性现状分析

卫生公平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卫生的不公平却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基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诸多方面原因,不公平性在卫生资源分配、卫生服务利用及卫生筹资等领域都普遍存在。

1.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地区间的严重不平衡,造成各地区卫生资源长期存在着差异。总体来说,我国卫生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的卫生资源却极其有限。据卫生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城市地区每千人口拥有的医生和护士数远高于农村地区,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差距很大;发达地区卫生资源过剩和落后地区卫生资源不足的局面并存。卫生资源配置存在条块分割和卫生资源配置的“倒三角”现象。

2.我国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问题

医疗服务的利用与医疗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新医改实施以来,国家基本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造成卫生资源的短缺与卫生资源的浪费同时并存,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异形成民众趋高就医的趋势。现行医疗行业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医疗机构“医药养医”的市场畸形发展模式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的不足。(从社会的利益群体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卫生资源利用的效益低下,浪费严重,资源的短缺与资源闲置并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焦点的社会问题。

3.我国卫生筹资的公平性问题

我国卫生筹资领域长期存在极端不公平现象。2000年WHO世界卫生报告中,中国卫生系统总体成就排名第132位;卫生系统整体效能排名第144位,卫生筹资公平性排在第188位。历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卫生总费用长期存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畸低和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畸高的问题。2000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只占15.9%,而个人现金支出高达60%。另外卫生筹资在社会公平、区域公平和代际公平方面也存在问题。随着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及新医改的推行,社会医保覆盖面逐步扩大,政府预算支出缓慢上升,个人现金支出有所下降。但2012年数据显示,个人现金支出依然接近35%,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所致的因病致贫及因病返贫的现像依然存在;95以上是公立医院,但90%的运行费依赖按项目收费;即使预防保健领域,一般以上的医疗费用也来源于服务收费。

三、卫生公平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新医改实施4年来,中国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大病救助制度等,大大缓解了中国9亿多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性、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医疗机构运作的市场化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都为我国建立公正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挑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也有赖于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伴随卫生公平的发展,实现卫生公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基于政策视角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强化政府责任,深入推进医改,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进而推进卫生公平的社会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基于普及性原则,推进公平性卫生制度建设和政治框架设计

普及性原则(universalism)是相对于选择性原则(selectivity)而言的,是欧美社会福利理论政策的历史产物。其基本涵义涉及社会成本与社会福利、社会整合与社会参与功能,实质是政府有责任为所有公民提供全民性、非商业化和平等利服务,实现社会公平目标。我国的二元城乡体制,各种基于身份的的医保及养老待遇,都是基于选择性原则的遗留弊端。选择型原则常常面临着一种难以接受的谬论所带来的风险:卫生保健服务不是作为一种平等的工具,而是起到了增加社会不平等的作用,其结果是大多数人的健康恶化,仅有少数人能够受益。目前,中国卫生模式正处于结构转型过程之中,在深入推进医改过程中,基于普及性原则,以卫生公平为医改的重要议题,进行总体制度框架建设和卫生政策模式选择,进而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

2.完善政府财政经费的补偿投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和国家的财政及筹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的分税制实施财权分治,导致地区财力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地区之间的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可以说,公共卫生财政体制和公共卫生转移制度的缺陷是造成我国公共卫生支出不公平的主要原因,不仅导致了地区间公共卫生投入的不平衡,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卫生水平的差距。在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中,明确提出了在未来3年,各级政府共需新增卫生经费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占近40%。在此过程中,应探索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准确定位;逐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平等可及的转移支付机制,重点关注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优先支持公平性缺口较大的地区;尽早开发科学有效的财政资源分配工具等,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的投入机制,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进而促进卫生公平。

3.强化政府责任,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

医疗卫生事业有其特殊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职责。但长期以来我国卫生投入配置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基本卫生服务项目不明确、政府与公立医疗机构责权不明、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并未得到真正改观的现实,使得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广受诟病。明确政府职能和责任边界,政府的公共职责是公共财政支出确保基本公平和起点公平的基础。应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强化政府的责任与投入,确保政府在公共卫生投入不缺位,以满足公平诉求;对于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应本着比较效率原则,明确界定公共支出范围,在认清医疗卫生行业市场化的边界,弥补市场的不足、完善法律法规实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做到非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去行政化,引入公平竞争机制培育更多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扩大医疗服务供给范围,形成相对完全的医疗服务市场,避免政府管医院的“越位”现象,以满足效率诉求。

4.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健立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我国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一直是按照分别城乡、所有制和就业状况组织实施的,包括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这些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可以说,整体的医保体系建设已经滞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社会公平原则,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建设,应当打破城乡、所有制等各种观念,把公平、合理放在首位,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一体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为全社会提供公平、安全、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地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郭永松, 张新跃. 卫生服务公平性伦理的困惑与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6(3):44

[2]张敏,陈锐.中国公共卫生财政资源分配公平性研究――基于社会剥夺的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09,6(3):40

[3]严凤娇,彭丽辉等.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分析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9(22):279

[4]闫凤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0,13(6):296

[5]代瑾,高明.从社会的利益群体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193(7):390

[6]刘继同.普及性原则的基本涵义与公平性卫生政策模式[J].卫生经济研究,2004(11):7-8

[7]孙经杰,韩超等.基于S省市、县级卫生事业费地区分布公平性的测量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7):507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不同类型文献的利用情况我省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对网络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最高,占43%;其次是期刊,占27%;图书和文献数据库等文献种类的利用占30%网络电子资源作为一种新的文献形式,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瞬间传递到全球任何一个终端,它具有传统纸质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改变了读者查询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对图书馆的纸质书刊资源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网络资源的出现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查阅文献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我省卫生系统的网络电子资源建设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但读者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图略)。调查显示,反映文献资源不足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占39%,难以获得全文的占23%,说明这是影响读者信息需求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受资金、采购的合理性以及各图书馆数据库的开放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图书馆资源宣传以及检索技能培训不到位,对资源利用也有一定影响。另外,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自身外语水平和业务科研能力不高,也限制了他们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利用文献的频次调查显示,有284人每周查阅文献最多在2-3次,占总人数的36%,调查还发现,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经常登录医学专业网站或论坛的占62%,可反映我省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对文献有较高的需求。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处在基层卫生机构,熟悉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是工作的基础,减少误诊、掌握急救知识和及时送诊是工作的关键。借助文献信息的帮助,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能够随时满足在社区就诊病人的需求。利用文献的多种形式提供帮助,已经成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业务能力的良好习惯。卫生技术人员对文献信息价值的认可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充分时,绝大多数卫生技术人员能从中获得实质性的帮助和解决临床难题,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文献信息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最大帮助在于及时了解国内外医学动态和解决临床诊疗难题,同时为他们从事科研活动和论文写作提供参考。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遇到临床难题时,62%的人查阅文献后,请教院内外专家,15%的人通过查阅文献自己解决问题大多数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采取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难题。

提高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的主动性从调查结果看,我省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和年龄均偏低,但他们参加正式、系统学习的机会很少。由于社区卫生工作的需要,这些人又必须通过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因此,我省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有学习提高的潜在需求,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推动社区卫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增强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我省医学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为广大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供了继续学习、交流经验、了解医学发展动态等方面的相关帮助,为其解决临床难题起到了重要作用[4],为提高广大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比较繁杂,无论是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还是患者家属均可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信息,患者家属可能在网上查到的信息比医生还多。这就要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具有使用搜索引擎的技能、掌握正确的检索策略知识、提高获得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一是为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供获取免费信息服务的渠道。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许多期刊纷纷建立了网站或发行网络版,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方便地从网上查阅相关信息。但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获取能力偏低,需要提高信息获取的能力。二是我省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外语水平普遍偏低,即使能够查到外文文献也很难看懂,但对文献信息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全省医学文献服务工作需要加强文献信息搜集的广度和信息加工的深度,做好文献内容的宣传推介工作,增加外文资料的翻译力度。三是建立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和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平台,使广大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最需要的第一手文献信息,并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也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蔡力民 徐凌哲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街道防保卫生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103-02

人力资源建设对承担主要公共卫生职能机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深圳街道基层公共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对我所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就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相适应的街道基层疾控人力资源建设提出相应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采用我所人事档案资料,调查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12月1日。

1.2 方法

利用Excel 2000 建立数据库,数据整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现况

平湖街道位于深圳西北部,辖区总面积41.8平方公里,街道下辖12个社区总人口55余万,其中户籍人口1.9万人。深圳市龙岗区平湖预防保健所(卫生监督分所)于2000年6月挂牌成立,属深圳市龙岗区卫生局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辖区内的初级卫生保健、预防保健和卫生执法等工作。区编委核定的编制为45人,至2011年12 月,我所共有员工85人(包括临时聘用人员),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3人,占74.11%,非专业人员及工勤人员22人,占25.89%。2007年深圳市龙岗区每万人口拥有街道防保卫生技术人员2.28人标准相差很大[1]。

2.2 职工性别及年龄构成

我所职工中男性41人,占48.2%,女性44人,占51.8%,男∶女为1∶1.07。我所人员中30 岁以下( 包括30 岁) 24人,占28.2%; 31~40 岁37人,占43.5%; 41~50 岁20人,占23.5%; 51~60 岁4人,占4.7%。反映以中青年为主,年龄构成相对合理。

2.3 职工学历及专业构成

本所现有员工85人,其中研究生3人,占3.5%;本科22人,占25.9%;大专35人,占41.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人员总数的70.59%。在职人员具有专业技术人员63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占5.9%;中级职称16人,占18.2%;初级职称28人,占32.9%,中级和初级占大多数。在职人员中,从事预防控制工作所需的预防医学18人、卫生检验9人、临床医学的专业人员33 人; 非预防医学专业16人及无专业人员9人,占29.4%。结果显示专业构成不适,岗位重心偏移,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过高,影响卫生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

3 讨论

根据本次调查显示及对比有关卫生监督机构卫生人力资源建设的标准或平均水平[2-3],我所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包括以个几个方面:中低学历多,高学历少;非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多,预防医学专业人员少等。随着深圳平湖辖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工作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作量大,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拓展。难以适应当前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求,势必造成公共卫生工作的弱化, 管理风险加大,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下降。因此, 要充分考虑到深圳平湖辖区大量流动人口的事实存在,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比例, 加大“预防为主、强化基础”策略的实施力度,重视医学行为干预的关键环节,确保“三级预防”策略的贯彻落实[4];应按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的原则,严格公共卫生人员准入制度;注重 “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促进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5]。全面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有限的人力资源状态下, 充分运用好管理心理学中双因素理论的保健效应与激励效应原理,积极提高专业人员的自我效能[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制定出合理的公共卫生人力发展规划, 以落实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重点, 既能有利于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总量、结构及整体素质,也有利于提高辖区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7]。

[参考文献]

[1] 张凯, 李廷婷, 陈少贤,等. 深圳市龙岗区基层预防保健体系运行机制和效果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1(29):4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意见[EB/OL].[2005-03-03]htpp:///uploadfile/2005/05/20055181013

0938.doc.

[3] 孙梅,张文红,王汉松. 我国卫生监督机构适宜人力配置标准研究[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3):234-237.

[4] 王珊红. 湖州市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4(28):152-153.

[5] 罗实. 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与建议[J]. 卫生政策,2005,3:36-38.

[6] 梁军,曾长佑. 丽水市县级疾控机构人力资源状况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0,22(9):92.

卫生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307-01

作者简介:郝晓圆(1980-),女,辽宁朝阳人,毕业于赤峰学院,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

1定义及构成

1.1首先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指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的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总和。如下图

1.2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则指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全面的国家公共规划所需要的多种资源中的一种资源。他们是受过不同卫生职业培训,能够根据人民的需要提供卫生服务,贡献自己才能和智慧的人力资源。

公共人力资源包括:经在卫生服务场所工作的卫生人员或在接受培训,达到一定的学历或技术水平后将被分配到卫生服务场所的人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共卫生人力资源中,老年就业人口也占据了一部分比例,一些老专家教授以他们丰富工作经验及阅历,提升了一定区域内公共卫生人力的素质水平。

2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内容

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策略与规划);工作分析(工作描述、工作说明书);卫生人员的招聘与配置;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组织发展;沟通;绩效评估;激励;培训。如下图

3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特点

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除具有人力资源的特点,即:生物性、能动性、动态性、智力性、再生性和社会性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3.1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培养周期长,需要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3.2公共卫生人力的培养受多种因素的干扰,如教育体制,社会环境因素及个人心理因素等。

3.3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是有情感有思维的卫生资源,医务人员的技术与经验是卫生资源组成的一部分,同时,医务人员也是有感情有思维的社会成员。

3.4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组合是复杂和不断变化的,这也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而必须具备的特点。具体的组合要根据卫生人力资源的供需计划开展招募、考核、选拔、录用与配置等工作。

4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不足

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是个复杂的过程。近年来,尽管公共卫生人力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4.1对公共卫生人力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公共卫生人员的培养上缺乏系统性与实践性。

4.2卫生人力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与分布不合理,管理相对滞后。国内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及城乡,乡村人力资源素质与结构差距过大,尤其是广大的县级公共卫生及农村公共卫生人力资源短缺严重。

4.3卫生人力管理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5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发展建议

5.1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有计划组织从事公共卫生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技能扎实、知识面广、预防实践经验丰富的公共卫生队伍。

5.2优化人才结构。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农村公共卫生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鼓励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严格实施公共卫生医师执业准入制度,扎实推进乡村医生执业医师化,培养适合在基层工作的全科医师。创造条件,完善措施,不断改善农村公共卫生队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对乡镇公共卫生人员实行全额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