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维护稳定总结(精选5篇)

  • 驻村维护稳定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区、市、县各级党委的决策意图和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深化认识,突出指导思想,明确目标要求,牢记主要任…

驻村维护稳定总结(精选5篇)

驻村维护稳定总结范文第1篇

年度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好区、市、县关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决策意图和工作部署,努力确保“强基惠民”各项活动有声势、有力度、有成效,切实强化角落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积极帮助角落村群众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与问题,引导群众寻找更新更有效的致富门路,谋求长远发展,建设幸福和谐家园,县教育体育局驻**村驻村工作队特按照全区“强基惠民”活动驻村工作总体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扣驻地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产生活所需,特制定如下一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区、市、县各级党委的决策意图和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切实深化认识,突出指导思想,明确目标要求,牢记主要任务,自觉克服困难,坚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树立对“争优创先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自觉贴近群众、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努力解决驻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基层发展,维护基层稳定,加强基层建设。

二、目标要求

认真按照全区“强基惠民”活动总体目标和驻村工作要求,紧扣角落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发挥教育部门职能作用,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迫切需要为出发点,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群众思想意识为着力点,以推动角落村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健康稳定发展为落脚点和最终目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解放思想,脚踏实地,积极从力作能及的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力争通过一年的“强基惠民”驻村活动,切实推动角落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党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人民群众思想觉悟和现代文明意识明显提高,社会局势更加和谐稳定,群众增收致富门路更加宽广,人民群众更加感恩党和政府,农牧民安居乐业整体水平有质的飞跃。

三、工作措施

结合全区“强基惠民”活动安排和七项主要任务要求,严格按照“强基固本,突出重点,集中力量,逐步推进”的原则,确保每一项驻村工作都能立足角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扣七项主要任务,认真规划,未雨绸缪。

(一)

深入学习宣传党的精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1.加大精神的学习、宣传、教育力度,坚定角落村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一是驻村工作队全体队员在队内现行组织学习党的报告内容及精神,认真记录笔记,在学深吃透的基础上,本年度驻地工作队将制作宣传横幅、宣传标语十个以上,联合村“两委”利用手机微信群及抖音向群众宣传精神及相关惠民政策二十次以上。

二是通过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爬上山头等方式面对面向群众宣讲党的精神、宣传总书记治边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在西藏的成功实、及宣传总书记及党中央为西藏制定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及对西藏各族群众的关心关怀,本年度计划入户宣讲精神及党的惠明政策不少于2次(每两个季度驻村工作队组织入户宣讲一次,全村81户,共向162户进行宣讲)。三是利用本村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组织村民集中学习精神及各项惠明政策,本年度计划组织村民集中学习少于12次。

2.加强引领,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一是积极协助多吉乡党委、政府抓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发挥工作队驻村优势,充分利用上党课、讲政策和参观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扎实开展村“两委”班子成员培训教育,努力提升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理论水平,活跃村班子成员带领广大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增强党组织在广大农牧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发挥好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村委会各项职能。二是积极调动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努力实现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以村规民约、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等为重点,帮助建立健全村“两委”各项工作制度。对尚未建立的规章制度,及时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会议、党员会议及村民大会等征询意见和建议,共同协商制订;对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则组织班子成员进行客观总结分析,同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调查了解有关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基本职责履行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修改完善相关制度,切实落实好“四议两公开”。

三是帮助村党支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每年至少召开1次党员转正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1次积极分子培养学习会议,切实加大培养选拔力度,争取每年发展2-5名优秀分子入党,真正把有一定文化知识、在群众中有影响力的优秀分子特别是青壮年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壮大党员队伍,增强党组织的青春活力,更好地发挥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头作用。同时,每年在新老党员中重点培养1-2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乐意为群众服务、思维活跃的优秀分子,逐步解决角落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文化水平低下的现状,真正建强村“两委”班子。

(二)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1.继续加大扶贫政策宣讲工作,力争国家的扶贫好政策进入每位村民的心中。加强我村20户精准扶贫的入户复核工作,充分了解目前我村20户精准扶贫户是否存在返贫现象,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摸清目前他们在致富道路上的阻碍,帮助、引导他们尽快走上致富道路。

2.结合我村目前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帮扶措施及发展思路,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帮助村民对虫草进行包装、宣传,极力提高角落村虫草市场价,大力发展牦牛产业,在制作传统的酥油、奶渣、酸奶的同时引导村民扩大出售渠道、美化包装、产品制作过程精细化等等,在保证牦牛产品质的情况下增加群众收入。

3.继续组织开展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困难群众之所以困难,一大部分原因为技不如人,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故本年度将联合县农牧、科技等部门组织1-2次专项知识技术培训,推广普及农牧业实用技术,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市场化水平。

(三)

推进乡村振兴,做“圣神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1.大力发展特色土特产品。坚持在认真开展一次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波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不断帮助角落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制定、完善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良好实施。

2.加强对角落村“两委”班子的监督管理和对广大村民的教育引导,帮助角落村管理使用好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推广1个牦牛产业项目,帮助广大群众寻找、拓宽致富增收渠道,努力实现人人有活干、天天有收入、户户有门路。

4.抓住制约角落村发展的瓶颈因素和关键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力争通过申报“短平快”项目或利用为民办实事资金等为该村规划建设一批基础建设项目和短平快产业发展项目,或购置一些农业生产机械等,引领角落村迈上跨越式发展的轨道。

(四)

积极强化宣传教育,切实维护和谐稳定

1.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感党恩、跟党走。以“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十.一”、“七.一”等节庆为契机,每年召开2-3次专题宣讲会,同时充分利用入户调研机会,在村民中广泛深入开展“算富账、感党恩、要稳定、求发展”主题教育。号召村里的老一辈农牧民、老党员、老干部积极站出来,以现身说法讲经历、讲事实、讲感受,以真实的史实、生动的教材,充分反映民主改革以前百万农奴深受“三大领主”剥削压迫,吃不饱、穿不暖,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更谈不上人身自由,让群众从心底里明白新旧西藏哪个是幸福、哪个有自由、哪个有民主。

2.大力宣传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的富民惠民政策和区党委关于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新思路新举措,向群众展示光明前景,让群众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联合县民宗局或在民宗部门的政策指导下,积极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中央关于对**集团斗争的方针和区党委、地委关于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决策部署,深入揭批**集团祸藏乱教、制造分裂**的阴谋和罪行,使群众真正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道理。

4.大力宣传法律知识、科普知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努力改善角落村整体精神文化风貌。联合县司法、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针对角落村广大村民法律意识不强、卫生意识差和计生观念落后等主要问题,每年开展1-2次综合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科普知识和现代文明意识,特别是防治病患、自我保护等意识,教育群众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引导群众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追求文明进步。

(五)脚踏实地,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1.结合基层实际、群众需要和教育部门职能,每年从相关经费中解决一定资金配合“强基惠民”活动,着重从村容村貌整治、安全饮水、道路交通、通电通信、医疗教育等方面,努力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解民忧、谋民利、化民怨的实事好事。

2.每年利用藏历新年、“3.28”等时节,慰问“三老”人员及五保户、困难户等群众,努力帮助弱势群体和受灾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具体困难,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3.大力开展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信息、送服务、送温暖等活动,增进与群众的感情。

四、组织领导

(一)一切行动听指挥。驻村工作队一切行动均服从波密县委的统一决策部署,认真按照县“强基惠民”办各项工作要求,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坚持精心谋划、全面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不断强化组织领导。驻村工作队受多吉乡党委监督领导,对教育体育局负责,遇有重大问题和紧急情况须逐级汇报,不得擅自做主。驻村日常工作由工作队队长全权组织领导,具体工作任务参照工作队职责分工执行,队员须积极配合队长和副队长工作

(三)自觉深化思想认识。工作队队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树立对“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统一。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认真制定完善工作制度、学习制度、请销假制度等一系列驻村工作制度,细化对工作队队员的纪律要求,规范队员日常工作、学习及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维护工作队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五)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机关工作与驻村工作的关系、服从组织安排与克服个人困难的关系、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关系和开展活动与做好当前工作的关系,对各项工作进行通盘考虑,周密部署,坚决做到一项工作不落下,一项任务不耽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驻村维护稳定总结范文第2篇

一、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及社会稳定基本情况

红水河主要河段在广西境内,水库密集,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龙滩水电站、岩滩水电站、大化水电站、百龙滩水电站、恶滩水电站和大藤峡水电站等红水河流域梯级水电站群,这些水库的建设过程中淹没了土地,产生了大量的库区移民,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问题是广西的库区移民工作内容的重点之一,红水河库区移民的社会稳定问题也是影响区域社会稳定乃至广西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广西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处理红水河流域的库区移民问题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工作列入省一级党委、政府和涉及的各个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中,加大了对库区移民的财政投入,配套出台了相关的库区移民优惠制度和政策,不断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红水河流域的库区移民问题。目前,各级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采取有力措施,开拓进取,克难攻坚,推动了库区移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实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按时足额发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广大移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但和全国很多地方的库区移民一样,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红水河流域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相对落后,移民与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方还有扩大的趋势。库区移民连带影响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再加上红水河流域的移民人数众多,矛盾积累较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新老问题交织,长期以来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难题。

随着红水河流域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库区移民离开了他们世代生存的土地,迁移到另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可能完全不同的地方,这就把库区移民推到社会变革的“风险期”,各种矛盾因素交叉聚集、错综复杂,突发性、关联性、聚合性、敏感性不断增强,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当地治安稳定构成威胁。山林水利土地纠纷引发的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呈增长态势,侵财案件和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侵害案件时有发生,以及黑恶势力、宗族势力猖獗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库区移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如何建立起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的社会稳定机制,维护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红水河流域社会稳定机制的对策探讨

(一)明确以当地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的在维护库区稳定中的牵头地位

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区的治安工作,地方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支持是关键。一是依靠党委、政府解决群众群治组织、人员、经费、装备问题。广西库区移民治安工作的重心是让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在维护社会治安上出资金、出人员和出设备装备,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各个村屯的基层干部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身受到国家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理解维护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兢兢业业地投入到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中去。二是依靠村级“两委”推动库区移民社会治安管理。驻村民警挂任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副职,既协助村“两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巡防队伍开展工作、帮扶群众发展致富,又借助“两委”在农村的影响力开展实有人口管理、安全防范、矛盾纠纷调处、社情民意收集以及维护治安秩序等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改变了以往库区移民地区见警率低、情况掌握不及时的状况。同时,发挥民警村官在年龄、知识结构、视野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村组干部和村民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见识和素质,拉近了民警与群众的距离,促进了警民关系和谐。

(二)充分运用库区群防群治组织,完善警民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的协商会商机制。民警村官至少每月与辖区巡防组织负责人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查找治安防控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防范建议。二是建立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的联勤联动机制。实行“五联防”,即:村干部与警务室民警联防、村民小组长与警务室民警联防、巡防队员与警务室民警联防、各屯组党员与警务室民警联防、治安中心户与警务室民警联防,联防对象之间既可以横向联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也可以纵向联合互通情报信息。三是建立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的捆绑考核机制。在年度考评中,将驻村民警的考评和群防群治组织的考评结合起来,对在平时工作表现突出、辖区治安明显好转的同时给予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奖励,对工作成效不明显的,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均不能评先评优,有以权谋私或有明显违纪行为的及时给予更换,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分。四是建立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的感情联络机制。平时驻村民警注意加强与基层干部、巡防队员和治安积极分子的感情联络与沟通,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候,主动关心、及时出面帮助解决,使他们感觉到公安机关的关怀和温暖,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积极发展和运用治安积极分子,布建监测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的触角

深入实施城乡警务战略,依托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以驻村警务室民警和村“两委”干部为主体,组织动员治安中心户和治安积极分子建立治安巡防队,赋予这支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交通安全员、法制宣传员、抢险救灾员、义务防消员”等“六大员”的职能和任务。在村屯一级上,发挥村民小组长(屯长)作用,设立警务联络点,履行“六大员”职责,使其成为社会治安管理的最小单元,推动群防群治组织向村屯延伸,不断壮大社会治安防控网的人防队伍。库区移民“六大员”队伍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辅助力量和公安机关的重要助手,在各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随时掌握库区移民地区各方面动态,及时协助化解矛盾纠纷、先期处置各类事故和案件,定期开展巡逻防控和安全防范宣传教育,维护治安稳定。

(四)编织纵横深入、环环相扣的治安防控网络,确保社会稳定不留死角

驻村维护稳定总结范文第3篇

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前一阶段工作小结

按照县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门士乡主题教育活动的总体部署,自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来,为确保各项工作不偏离整个主题教育活动的核心,确保我乡主题教育活动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为开展好此次主题教育活动,门士乡主题教育活动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充分认识开展好集中学习教育阶段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前期各项工作安排到位

1、明确目标,严格部署

门士乡制定了《中共门士乡党委门士乡人民政府关于在全乡开展“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旗帜鲜明,针锋相对,立足于当前,有效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门士乡成立了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结合“早安排、早部署、早计划、层层落实责任”工作方针要求,切实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

2、坚决做到四到位

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和措施到位,工作正常推进,努力推进各项政策研究制定和落实工作。

门士乡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向驻村工作组成员发放了宣传手册,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门士乡十三项工作要点手册》,《门士乡未到校学生名单》,保证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确保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驻门士乡、村工作组及时入点,准备开展各项工作,驻门士村、索多村工作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主题教育活动日程表,成立了村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集中学习教育阶段以后,驻门士村工作组在结合方案的同时,细化了主题教育活动日程表,驻索多村工作组针对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把学教活动分成8个点,开展教育。各驻村工作组深入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为进一步发动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参学率,保证主题教育活动能够取得实效夯实群众基础。

3、做好宣传工作

建立了学习园地,加大宣传力度,对各项斗争的性质、方针、政策、形势,进行公布,并及时将近期斗争的工作公开,供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参考。

建立了宣传报道专栏,及时将3·1的暴行公布与众,使全体干部职工认清形势。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地委,县委、政府的要求上来,并保持高度的一致,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门士乡“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驻门士村、索多村工作组及时将有关信息上报县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为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丰富学习材料

按照县委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集中学习阶段工作组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效果,方便参学人员,把内容学深、学透,工作组严格按照乡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把近期《日报》,电视台等区内外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及评论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读本》,《噶尔县农牧民党员“四观”、“两论”和斗争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学习手册》,达赖自1959年叛逃以来的各种卑劣行径,的各项优惠政策及在农牧区的惠农政策等作为宣讲内容。针对农牧民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理解能力差,驻门士村工作组成员组织编写了主题教育活动藏文知识竞答手册,共120份,80余名党员人手一份,并配发了笔记本,使教育活动做到有个人笔记,有学习内容,有学习心得,适时的巩固学习效果,增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切实承担起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很好的带动农牧民群众。

二、召开动员大会

4月18日上午,门士乡在办公楼大会议室召开了“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2008年4月18日下午,门士乡中心小学召开了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动员大会通过举实例、提问题等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使学校师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为青少年教育工作夯实基础。会后,驻索多村工作组,驻门士村工作组分别对农牧民群众进行了动员。动员部署阶段,机关干部职工,农牧民党员、群众,学校师生,部分官兵及寺庙僧尼共计600余人参加了动员大会。动员大会的召开,明确了斗争的性质、方针、政策、形势及其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三、开展培训活动

乡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门士村,索多村驻村工作组成员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学习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学习维护稳定工作的相关文件,指示精神,深入了解达赖集团叛逃以来的卑劣行径,《斗争宣传提纲》,惠农政策等。

通过培训,驻门士村、索多村工作组成员上门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农牧民党员基本情况,听取学校教师的意见,倾听农牧民心声,组织“两委”人员、各组组长、能够到位的基层党员,共商在门士村、索多村具体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有效方法。村“两委”领导也根据门士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开展整个主题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经过共同商议,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地点、方法形成共识。并强调明确了“两委”的职责,并由“两委”负责对广大党员、团员以及各基层组织成员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团员、基层组织成员、农牧民群众全员受到教育,确保教育活动的覆盖面达到100%。

四、做好调查统计及调研工作

乡对党支部,学校党支部,各村党支部党员干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干部、职工及农牧民党员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思想状况,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情况,对学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思想状况,对寺庙僧尼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进行了调查了解。了解本人及其家属、亲属是否参与、同情、声援此次事件,是否包庇、窝藏不法分子,是否散布不良信息及言论,制定了《门士乡“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调查统计表》,对干部职工,农牧民党员、群众,学校师生,寺庙僧尼的思想状况等进行了统计。

集中教育阶段以来,各工作组掌握村“两委”班子,“一肩挑”、“交叉任职”制度的运行情况,帮助村班子总结经验与做法,根据县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十点”要求,门士乡工作组对基层干部的待遇进行了调研,形成了《门士乡基层干部待遇的调研报告》,对各组的基层干部待遇现状进行了解,提出了建议,并上报县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望予以重视,使基层组织起到凝聚人心,充分发挥战斗保垒作用。

为深入了解干部职工,边防官兵,学校教师,农牧民群众,寺庙僧尼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做好安全稳定工作,乡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对以上人员进行了明察暗访,对他们在“3·14”事件后的行为表现进行了调研,并汇成了书面的调研材料《重点人员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了解门士乡1959年外逃人员及境内亲属的基本情况,了解外流藏胞及其家人是否参与“3·14”事件,是否存在破坏国家安定团结局面的思想,是否与势力有联系,集中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对外流藏胞进行深入排查,进行统计,了解境内亲属的基本情况,与境外联系的人头线索,了解归国藏胞及外流藏胞境内亲属的行为表现,形成了《外流藏胞及归国藏胞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使稳定工作做到万无一失,防止境外势力的渗透,时刻棚紧政治这根弦。

五、做好集中学习工作

工作组开展工作的同时,因时、因地制宜,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注重工作的方式方法,计划合理,进度适当,有效地集中教育阶段活动。

1、做好干部职工的教育

集中学习阶段以来,门士乡干部职工集中学习4次,全体干部职工撰写了“3·14”事件的心得体会,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对“3·14”事件认识清楚,进一步统一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通过撰写心得,可以看出,干部职工对各项斗争的性质、方针、政策、形势认识清楚。干部职工针对学习不主动,精神不振奋,创新意识不强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撰写了机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个人剖析材料,提出了下一步的奋斗方向,乡制定了《门士乡干部职工管理暂行制度》,公布了《门士乡2008年干部职工工作分工的通知》,确定的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在主题教育活动暨机关作风纪律整顿活动学习专栏,进行公布,促进相互学习,做到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以诚相待。

2、不同人群区别教育

驻门士村工作组结合实际情况,把《门士村主题教育活动日程表》进行了修正和完善,进一步详细划分了工作的任务、目标,驻村工作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分赴各作业点进行教育,其中以村为单位2次,组为单位5次,村“两委”和组以上领导2次,乡居民点1次,学校2次,集中教育阶段共学习了12次,通过近期的学习宣讲,预计有500余人接受了教育。

索多村驻村工作组一直本着,不强制农牧民参加学习活动,哪有群众,工作组就把车开到哪里,围着农牧民转,对年老体弱、因病不能参加学习的活动的农牧民,工作组送学上门,把宣传资料发放到他们手中,使教育活动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结合“两不误、两促进”原则,提高群众自觉的认识程度。考虑到索多村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的原因,驻村工作组制定了工作行程安排表,工作组在索多村设立了嘎宗共巴、索多小学教学点、农业点、巴尔兵站等8个教学点,工作组成员分赴教学点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以来,索多村工作组共开展了10次宣传教育,受教育人次达300余人。

针对农牧民文化水平低,容易受不良因素的蛊惑,驻村工作组成员在对农牧民进行宣讲时,主要是针对思想教育,近期对35-45岁左右的农牧民重点加强教育,学习常识,举实例,展览“3·14”事件的图片,让农牧民群众认清事实,不被怂恿,不被蒙骗。

针对村“两委”,村级组织,党员同志思想觉悟相对较高,与他们共商开展教育活动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人。

针对“219”国道周边的商铺,人员复杂,客流量大,为依靠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关注事实的热情,并做好信息情报传递工作,驻门士村工作组召集了周边所有的个体工商户,门士乡老街道的商铺人员,共计40余人,开展了斗争的宣讲,使流动人员形成合力,发挥他们的爱国热情。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单纯,各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时,内容简单明了,并且都是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互动,提高他们参学的积极性,并要求成立兴趣小组,门士乡中心小学建立了《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登记单》,对教育的内容进行量化,逐步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革命先锋的事迹鼓舞青少年学生,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革命接班人。

针对妇女的实际情况,驻门士村工作组,完善村妇联工作,协调相关力量,形成了《门士村妇女工作汇报材料》,让广大妇女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使他们彻底明白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真正道理,为村级事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特别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不疑地同达赖集团作斗争。

3、灵活方式方法

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讨论相结合、个人自学与辅导相结合、集中讨论发言与释疑答惑相结合的方式,内容突出重点,尊照原文,以举实例、提问题、做解释为主,开展教育活动。驻索多村工作组邀请80多岁的赤列老人进行新旧对比,使广大党员、农牧民群众感受到新、新阿里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气象,认识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新好,坚定了他们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道路。

六、适时关注民生

活动的过程中,将主题教育活动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相结合,了解农牧民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驻村工作组为进一步落实“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一是,加强“普九”巩固提高工作,工作组成员一直调研辍学原因,开展家长的思想教育,讲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家长应遵守政策和相关规定,履行相应的义务,全力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二是,调查基层“两委”发挥作用的情况,协助好下派干部提高党务、村务工作的能力,使基层组织真正起到凝聚人心,真心服务,带领群众致富的民心组织;三是,形成了《关于门士村三组草场承包到户遗留问题的调研报告》,对草场纠纷问题的起因,草场承包问题的现状,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驻索多村工作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时,一是,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对五保户、特困户的补助情况,农牧民的卫生医疗、民政救助等进行了讲解,鼓励农牧民增加收入,拓宽救业渠道,5月5日,驻村工作组得知索多村二组有一五保户,其住房已成危房,当即组织村委委员召开会议,发动索多村的所有党员,通过向每位同志筹资2500元,工作组成员解决1500元左右,为该五保户盖了间民房;二是,宣传“普九”教育政策,为控辍保学工作奔波,做家长的思想教育,并且力争在8、9月份,鼓励适龄儿童入学,保证小学生的入学率;三是,对索多村草场承包问题进行了解,目前,索多村草场承包矛盾问题还没有突现,今年底县上将对夏、秋草场将进行重新分配;四是,对婚姻纠纷进行了调解;五是,大力宣传今年的畜产品收购的前期各项工作,发动农牧民群众把畜产品卖给国家,有力的调节市场供需平衡,为需求者提供方便,为自己创收;六是,索多村第六届村党支部换届工作即将开始,工作组协助“两委”班子等,做好党员的动员,为换届选举打下良好的基础;七是,对草场进行蝗虫监测,对可能发生重大灾情的地方进行控制,确保今年的灭蝗工作,并发动农牧民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有苗头的蝗灾立即上报。

七、寺庙僧尼的教育工作

前一阶段,寺庙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成员,开展了斗争的宣讲,《形势与政策教育读本》的教育,通过教育,三座寺庙的僧尼了解达赖集团的本质,主要领导与寺庙僧尼进行了谈话,寺庙僧尼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情绪稳定,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度,看清达赖的险恶用心,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听谣言、不被怂恿,同党中央、人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5月22日起,寺庙法制宣传工作组及乡蹲点工作人员,继续深入寺庙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工作乡严格按照县委《关于部分寺庙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指导要求,在不影响寺庙僧尼正常佛事活动的情况下,开展《公民道德教育读本》部分内容的宣讲,工作组成员大力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建设实践活动,激发寺庙僧尼关心道德建设、支持道德建设、参与道德建设的热情,有力地推动新形势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学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在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范围内开展佛事活动。

八、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自然、生活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还没有解放,观念还没有更新。受传统宗教的影响,部分群众还存在迷信或拜佛等现象,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思想还从没在心底根深蒂固。

驻村维护稳定总结范文第4篇

为总结回顾第一批干部驻村工作情况,部署第二批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今天召开全县组织第二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会议,在总结第一批干部驻村工作经验的同时,布置第二批的工作。下面,我讲两方面的意见:

一、第一批驻村工作回顾

近一年来,我县170个驻村工作组和722名驻村干部按照省委“三查两建一发展”的工作主题和市委“八项目标十大任务”,积极开展工作,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驻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摸清了村情民意。全县第一批驻村干部于今年1月10日奔赴驻点村后,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各类型座谈会、走村入户、实地查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驻点村的村容村貌、人口地理、“两委”班子、党员队伍、集体经济收入、农民收入以及社会治安、经济结构、生活水平、交通水利等情况有了基本了解。据统计,全县驻村干部共走访农户1.03万户,近20万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4520场次,掌握了群众所想、所急、所盼、所需。在此基础上,各驻村工作组结合实际,制订了今年和驻村三年工作计划。

第二,加强了基层组织。我县驻村工作组和驻村干部结合今年上半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认真当好社情民意的调研员、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村官”优劣的考察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制度落实的监督员,积极协助当地党委、政府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据统计,通过村级换届,全县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率达94%,村支书和主任的交叉任职率达89.5%;新增妇女干部42名;“两委”班子平均年龄为46岁,比上届降了1岁;新的村“两委”班子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67%,比上届提高了3个百分点。通过换届,全县村级组织班子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战斗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与此同时,各驻村工作组通过“双培双带”选拔和培养了一批“双强”式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如省社保厅、市移动公司、市招商办、县委办、县府办、县纪委、县组织部、县法院、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建设局、县房管局、县公安局等一大批驻村工作组,针对村干部和党员队伍年龄老化、能力弱化、观念淡化、思想僵化的现状,每个驻村点都培养了1—2名入党积极分子和村级后备干部,为驻点村的长远发展奠定组织基础。省电台、县委办、县府办、县纪委、县人大机关、县政协机关等很多单位,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到驻点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

第三,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县挂钩单位领导和驻村干部把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要务,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帮助驻点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并从资金、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了经济发展。市畜牧局驻浒洲村、县府办驻南口镇联合村、县公安局驻白渡镇江南村等工作组,通过招商办厂、以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县扶贫办驻梅西镇宜塘村、县审计局驻畲江镇松林村、县公路局驻畲江镇新坑和中坑村、县环保局驻畲江镇叶田村等工作组,通过购置店铺出租的方式,使驻点村集体经济多了一笔稳定的收入。省社保厅、县委组织部等单位积极筹集资金,选择比较有发展前景、经济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以入股分红的形式,壮大了集体经济。县委办驻雁洋镇上村和下村两个工作组、县农业局驻松口镇中畲和铜琶两个工作组、县粮食局驻松源镇东王村工作组则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发展订单农业,为驻点村农户提供免费种苗和技术指导,引导群众发展优质茄子、东升南瓜、生姜等订单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驻村以来,省、市、县挂钩帮扶单位和各驻村工作组,协助招商引资1200多万元;引进老板和公司承包种植油茶、红豆杉等经济作物3万多亩;全县累计投入767万元,帮助规划和落实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项目83个;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与咨询活动231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第四,维护了农村稳定。各级挂点领导和驻村干部重视抓好农村存在的相对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出问题及群众性事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山林纠纷、征地补偿、村务公开、社会治安等问题,积极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如县公安局驻白渡镇江南、白渡两个村工作组,组织成立了夜间巡逻队,打击了村中小偷小摸的行为,净化了村里的风气。县检察院驻水车镇淮洞工作组发挥熟悉法律善于调解的优势,当好群众的“调解员”,化解了一宗因铺设水管引发的纠纷。程江镇5个驻村工作组和驻村干部根据地处城区,各种治安、刑事案件高发的情况,组建了护村联防队,对复杂地段开展全天候不间断的巡逻伏击,有效遏制了案件高发势头,全镇刑事和治安案件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和25%,还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9人,缴获赃物一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全县驻村干部共排查和解决相对突出问题59宗,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第五,兴办了好事实事。全县各级挂点领导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积极出点子、提建议、想办法、筹资金、发挥后盾作用,支持工作组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了一大批最难、最急、最盼的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欢迎。驻村以来,县五套班子领导、县直和省、市属驻梅单位“一把手”累计到驻点村260多人次,各部门各单位共扶持驻点村952万元资金,为群众办了863件好事实事。一是努力解决“饮水灌溉难”问题。市移动公司、县委办、县环保局、县统战部、县外事侨务局、县教育局、县妇联、县计生局、县总工会等单位和驻村工作组积极争取单位、外出乡贤、老板资助,并发动群众出义务工,维修水利设施,切实解决“饮水灌溉难”问题。据统计,全县共筹集资金300多万元,用于修建陂头25座,修筑“三面光”圳道3000多米,铺设水管和涵管共1500多米,保障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用水。二是帮助解决“看病难”问题。至3月底止,全县各工作组和派出单位共帮助24.3万农村人口筹集合作医疗保险金,使全县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52.3%,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覆盖率达50%的任务。三是努力解决“上学难”问题。全县许多工作组积极发动单位干部职工捐款,多方筹资5万多元,资助了193名贫困学生上学。省社保厅决定在三年驻村期间,每年出资帮助驻点的四和村4户贫困户子女免费到技工学校读书。四是努力解决“行路难”问题。省电台、市电大、县纪委、县招商办、县教育局、县审计局、县建设局、县检察院等单位和驻村工作组积极筹集资金,为驻点村铺筑了一条条的水泥村道。驻村以来,全县各驻村工作组在当地党委、政府、派出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共筹集600多万元,铺筑了12.3公里的水泥村道,新修了8公里的村道。

第一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实践,为深入推进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开了好头,起了好步,并为第二、三批驻村积累了经验。主要有:

第一、驻村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在农村的中心任务。做好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必须紧紧抓住这个中心,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引导和帮助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增强发展意识,拓宽发展思路,落实增收措施,千方百计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第二、驻村工作必须着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必须与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相互促进,使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既体现党员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又体现提高党在农村执政能力的目标要求。

第三、驻村工作必须注重解决突出问题,服务人民群众。能否解决农村突出问题,是衡量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成效大小的重要标准。下基层驻农村干部必须突出重点,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踏踏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以实效取信于民,把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第四、驻村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当地党组织,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解决农村问题,既需要外力的帮扶,更需要调动基层自身的积极性。下基层驻农村干部必须尊重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意愿,加强沟通协调,通过教育示范的方式,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村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的内在动力,为驻点村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第五、驻村工作必须建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必须建立挂钩领导与驻村干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挂点单位紧密配合作后盾,各级党组织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基层、关心农村的良好氛围,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所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阶段性的,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驻村工作发展还不够平衡,有些单位对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不够重视,与省、市委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有较大差距;有的驻村干部工作不够扎实,作风比较浮躁,对群众关心不够,成效不明显;有的单位领导只挂点少到点,对工作组的工作不够支持,对驻村干部不够关心,没有很好地履行挂点领导职责;有的单位对驻点村资金投入很少,为群众做的好事实事不多等等。对此,各镇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第二批驻村工作要求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省委提出第二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工作主题是“三解决两提高一推进”,即: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解决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工作主题及市委提出的“八项目标”和“十项任务”,认真抓好第二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确保抓出成效。

这里,我重点强调四个方面意见:

第一,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着力解决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二批工作组从进村开始,至明年六月,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协助做好农村先进性教育工作。驻村干部是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驻村工作组就是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指导组。在今天上午的农村先进性教育工作会议上,县委已作了部署,要求各镇党委要以驻村干部和镇党政班子成员为主体,组成先进性教育指导组。每个指导组3—5人,组长由驻村干部中的局(科)级干部或镇党政班子成员担任,每个组指导3个村左右。原则上,在指导驻点村的同时,再指导其他1—2个村。各驻村工作组、指导组要在各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指导农村党组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具体而言,各驻村干部在学习动员阶段,要当好辅导员,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等内容,提高党员素质;在分析评议阶段,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帮助农村党员和党组织找准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问题;在整改提高阶段,要帮助村党组织和群众排忧解难、解决问题,帮助驻点村理清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派出单位要把驻点村作为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主要领导亲自到驻点村上党课、过组织生活、开展访贫问苦,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扩大本单位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整改成果。要把指导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农村党组织缺乏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问题,以及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作用弱化、后继乏人等突出问题,努力把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干净干事、群众拥护的领导集体,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要抓住党员队伍建设这个重点,认真做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注重从农村各种经济能人、村组干部、外出务工者等群体中发展党员,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帮助驻点村建立健全党内组织生活、党员联系村务和联系群众、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探索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要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要积极探索创新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对近年来各地涌现出来的支部加协会、支部加联谊会、支部加理事会、支部加合作社、支部加产业联合体等组织设置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第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展工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时期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战略决策。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全省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省要大力推进广东特色新农村建设,努力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这对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扎实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各项工作,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

一是要始终坚持推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近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是农民收入增长依然缓慢,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仍然薄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需巩固。下基层驻农村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意识,帮助驻点村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实现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物质基础。要帮助驻点村加强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动农民组建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帮助农村发展公共事业,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普及科学,推广技术,增强农民科技素质。要结合“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培养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具有自立意识、合作精神、法制观念和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要帮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多办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多办环保节能高效的项目,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是要始终坚持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群众利益无小事。下基层驻农村干部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突出位置,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全面维护和实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群众基础。要结合“十项民心工程”,切实帮助农村群众解决“五难一保”等突出问题,让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要在驻村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中推行民情日记等制度,建立健全干部联系群众、了解村情民意、解决群众困难的长效机制,及时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阶段。要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组织创建文明镇村和文明户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净化村风民风,扫除黄赌毒尤其是“”等违法行为,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组织。

三是要始终坚持开展“洁净家园.绿满梅州”活动,逐步实现村容整洁。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洁净家园.绿满梅州”四级联创活动的实施意见》(梅市发[2005]43号)和《关于把“洁净家园.绿满梅州”活动纳入“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的通知》(梅市驻村[2005]06号)精神,以“整洁、干净、绿化”为主题,以改善人居与创业环境为目标,逐步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各驻村工作组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帮助做好规划,发动群众改水、改路、改房、改厕、改灶,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造福山区百姓。

四是要始终坚持推动村民自治,逐步实现管理民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有序推进村民自治。要帮助驻点村建立健全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不断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实现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要加强驻村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12月9日上午,在全市第二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李嘉同志专门对如何加强驻村干部的教育管理,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驻村工作组和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关系。驻村工作组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路线的宣传队、播种机;镇村党组织才是不走的工作队。驻村干部是村组织的支部副书记或者村主任助理,并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管理,所以,驻村工作组和干部既不能做“救世主”般的“主角”,也不能做袖手旁观的“配角”和“群众演员”。要摆正位置,注意方法,紧紧依靠镇村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开展工作,加强沟通协调,做到主动不被动,依靠不依赖,支持不把持,到位不越位,绝不能搞包办代替,或者认为自己上级,凌驾于当地党组织之上。所以,驻村工作组和干部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与单位领导汇报工作,争取当地党组织的支持,与当地干部群众紧密配合,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搞好驻村工作;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镇村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他们的意见,支持他们的工作,放手让他们做好上级交办的任务,处理好村中的各项事务。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驻村工作和扶贫工作的关系。有的单位领导和驻村干部对“驻村”和“扶贫”两项工作理解不够准确,认为“驻村”就是“扶贫”,给村里给点钱给点物,为群众做点好事实事就可以了。其实,这种看法有失偏差,“驻村”和“扶贫”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首先,驻村工作是一项政治任务,涵盖了农村的全部工作,要抓好班子、建好队伍、搞好党建、解决突出问题、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和谐农村建设,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而“扶贫”的内涵较小,目标较单一,工作任务就是帮助相对贫困的镇、村和部分群众促进经济发展,实现脱贫奔康。所以,在驻村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抓经济发展上项目,为群众做些好事实事的层面上,而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委张德江书记提出的培育新农民,营造新环境,发展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上下功夫,按照“三解决两提高一推进”的主题,扎实做好驻村工作,积极推进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都靠镇村党组织去实践、去落实、去完成。驻村工作千头万绪,农村工作繁重复杂。驻村工作组和干部对党的中心工作(如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一些能够办到的事,就要尽力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完成好党交给的任务,去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但在工作中,决不能搞“浮夸”,提过高过大的目标,给群众开“空头支票”,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调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做一件成一件,不留“尾巴”给村里,不增加群众的负担。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一年与三年的关系。按照省委要求,驻村一驻三年。虽然省委每年对驻村工作提出了工作主题,但总体目标任务是一致的。所以,派驻单位和工作组要处理好驻村三年与一年的关系,要在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出三年驻村的总体目标要求。同时,又要根据省委每年确定的工作主题,制订出年度工作计划,使驻村工作组和干部有明确的工作方向,便于驻村三年的相互衔接,使三年的驻村工作有连续性,可操作性。据了解,目前,我县还有一些驻村工作组没有制订三年工作规划,第二批驻村工作组进驻后,第一批的驻村干部要帮助第二批的驻村干部听取镇村各方面意见,并征求单位领导的意见,一定要把三年驻村工作规划制订出来,然后再制订出2006年的驻村工作计划。请各驻村工作组在1月10日前,把三年工作规划和明年工作计划由镇驻村办收集后,统一上交给县驻村办。

四是要正确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我县地处山区,目前,仍有273个集体收入三万元以下的村和一批贫困户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给钱给物“输血”,解决村党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但只靠“输血”办法,永远解决不了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实,困难群众始终都无法摆脱贫困。因此,挂点单位和驻村工作组一定要转变工作思路,按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要求,大力搞“造血”型的项目,积极引导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搞好农技培训,做好劳务输出,走农业产业化路子。要引导镇、村党组织和干部解放思想,走“强镇带村”的路子,把村里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把镇域经济做强做大,从而带动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

五是要正确处理派出单位和派出干部的关系。派驻单位领导要切实负起“领导负总责”的责任,经常到驻点村了解工作情况,找准驻点村党组织和党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与镇村干部和驻村干部共同研究,出主意、定决策,做驻村工作组和干部坚实的“后盾”。各单位和领导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驻村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驻村干部也要积极主动,经常向单位和领导汇报驻村工作,取得单位领导和全体干部职工的关心支持,形成齐抓共建的工作局面。

六是正确处理驻村工作和个人发展的关系。组织上派自己去驻村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既可以让自己在工作上得到锻炼,生活上得到磨炼,人生观上得到修炼,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处理问题、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全体驻村干部要珍惜机会,端正态度,沉得下去,住得下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勤于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自己判断形势,明辨是非的本领,提高团结群众、动员群众、带领群众的本领。所以,驻村干部不要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担心驻村期间影响自己的前途,或失去进步的机会。县委和各单位对驻村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干部,要放手使用,适时提拔,请大家一定要放心驻村,在农村中经风雨,受磨难,长才干。

第四,要明确驻村工作的几个具体问题

组织实施第二批“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时间紧、任务重。要保证这项工作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各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里,我专门强调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关于落实领导干部责任的问题。组织“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主要由“领导挂点”和“干部驻村”两部分组成。县直各单位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进一步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责任制,把“领导挂点”工作落到实处,要改变个别单位领导少到点、少过问的状况,真正把这一工作摆上重要工作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形成“干部驻点抓、单位作后盾、领导负总责”的工作格局。县直和省、市驻梅单位要继续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十足的工作干劲,克服时紧时松、时热时冷的现象。乡镇党委则要大胆地加强对驻村干部的管理,特别要管好住勤,要组织突击检查,建立请休假制度,不能放任自流。

二是关于驻村工作交接的问题。我县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正在全面铺开。按照省、市、县委的要求,第二批驻村干部必须尽快到点到位,尽快掌握情况,尽快熟悉环境,尽快开展工作。为此,全县第二批驻村干部必须在12月15日前全部到点到位,第一批驻村干部在12月31日前全部撤出。要按照“先进后出”的原则,即第二批驻村干部先到驻点村,完成工作交接后第一批驻村干部再撤出。考虑到驻点村食宿条件限制,也可以在第二批驻村干部到点后,第一批驻村工作组员先行撤出,留下工作组长继续做好交接工作。县直各单位主要领导要在12月15日前送第二批队员下去交换。各镇驻村办12月15日上午12时前,应将县工作队员到位情况向县驻村办汇报。各镇党委要主动协助做好交接工作,确保交接工作健康有序进行。交接的主要内容包括:驻点村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帮扶的具体项目、工作组的财务帐目等等。第一批驻村干部回来后,可安排休假,原则上休假不超过10天,具体由各派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安排。

三是关于驻村干部管理的问题。驻村干部每年选派一批,实行一年一轮换。年内一般不对驻村干部进行轮换,确需调换的,须由派出单位报县驻村办同意。对派驻一名驻村干部的村,驻村干部是党员的安排挂任村党组织副书记,不是党员的挂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对派驻工作组的村,组长是党员的挂任村党组织副书记,不是党员的挂任村委会主任助理。驻村干部任免职手续由镇党委、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统一行文办理。驻村干部是党员的,在下去时就要把党组织关系迁入驻点村党组织,参加驻点村党的组织生活。驻村干部必须住在村里,不允许“走读”,不得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驻村干部驻村期间,其在原单位的工作岗位、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驻村工作期间发生的食宿、交通、办公、差旅补贴等经费,由派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解决。按照上级规定,县委负责驻村干部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镇党委负责驻村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各镇驻村办要定期组织驻村干部学习交流,听取他们的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四是关于驻村干部休假和考勤的问题。驻村干部的休假,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距离家庭远近,尽可能采取每月集中轮休的办法,也可以与驻镇的镇干部的休假同步,既保证驻村干部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休假,又确保驻点村不因驻村干部休假而出现“空巢”。驻村干部要严格执行请假制度,请假3天(含3天)以上的,报镇党委和派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批准;请假10天以上的,报县驻村办和派出单位主要领导批准。对不经请假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的,要进行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各工作组要按县驻村办统一印发的考勤登记表,对驻村干部工作、请假、休假等情况做好记录,县镇驻村办和派出单位将随时进行抽查和突击检查。

五是关于进一步加强督促指导的问题。各镇党委要加强督促检查,了解干部下点驻村情况,对存在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要定期召开驻村工作会议,全面掌握驻村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建立健全定期报告和通报制度,坚持年度有总结、季度有报告。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加强分类指导,对开局良好的,要指导其稳步深入推进;对开局一般,要帮助研究上水平的办法;对打不开局面的,要重点帮助。要加强对驻村干部的管理,制定和完善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纪律。各镇党委要多与驻村干部沟通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并经常向派出单位反馈驻村干部的工作表现。

驻村维护稳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

库区移民,又称水库移民,是指在农业水利和蓄水发电等的江河流域开发中,因对江河进行拦截建立水坝,由此造成了江河上游的大片土地被水淹没,原本土地上的居民成为移居其他地方的非自愿性迁移居民。库区移民问题在世界来说是一个历史问题,包括巴比伦、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在内的古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均有着悠久的库区移民历史。在我国古代的金天氏部落首领台骀,就在现在的山西汾水地区修筑了目前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考证的最早的人工水库“大泽”,同时,这个人工水库所淹没的库区移民也是目前世界上能够考证的最早的库区移民。[1]虽然我国的库区移民出现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直到新中国成立,我国的水利水电有了长足的发展,才真正地把库区移民问题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提到政府的议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兴建了八万多座水库,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库区移民。我国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历来对库区移民的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台了一系列库区移民的政策和建立了各种扶助基金来解决库区移民问题。广西是水利发电的重点省份之一,先后修建各类水库4450多座,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旅游等方面产生了巨大效益,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广西也是全国水库移民人数较多的省(区)之一,现有水库移民涉及人口554.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1%,占全区农村人口的18%,分布在全区14个市108个县(市、区),广大水库移民为广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

一、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及社会稳定基本情况

红水河主要河段在广西境内,水库密集,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龙滩水电站、岩滩水电站、大化水电站、百龙滩水电站、恶滩水电站和大藤峡水电站等红水河流域梯级水电站群,这些水库的建设过程中淹没了土地,产生了大量的库区移民,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问题是广西的库区移民工作内容的重点之一,红水河库区移民的社会稳定问题也是影响区域社会稳定乃至广西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广西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处理红水河流域的库区移民问题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工作列入省一级党委、政府和涉及的各个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中,加大了对库区移民的财政投入,配套出台了相关的库区移民优惠制度和政策,不断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红水河流域的库区移民问题。目前,各级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采取有力措施,开拓进取,克难攻坚,推动了库区移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实施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按时足额发放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广大移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但和全国很多地方的库区移民一样,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红水河流域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相对落后,移民与当地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方还有扩大的趋势。库区移民连带影响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和长远发展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再加上红水河流域的移民人数众多,矛盾积累较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新老问题交织,长期以来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难题。

随着红水河流域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库区移民离开了他们世代生存的土地,迁移到另一个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可能完全不同的地方,这就把库区移民推到社会变革的“风险期”,各种矛盾因素交叉聚集、错综复杂,突发性、关联性、聚合性、敏感性不断增强,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对当地治安稳定构成威胁。山林水利土地纠纷引发的案件和呈增长态势,侵财案件和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侵害案件时有发生,以及黑恶势力、宗族势力猖獗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库区移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如何建立起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的社会稳定机制,维护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构建红水河流域社会稳定机制的对策探讨

(一)明确以当地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的在维护库区稳定中的牵头地位

做好库区移民安置区的治安工作,地方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支持是关键。一是依靠党委、政府解决群众群治组织、人员、经费、装备问题。广西库区移民治安工作的重心是让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在维护社会治安上出资金、出人员和出设备装备,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各个村屯的基层干部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身受到国家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也理解维护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兢兢业业地投入到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中去。二是依靠村级“两委”推动库区移民社会治安管理。驻村民警挂任村党支部或村委会副职,既协助村“两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指导巡防队伍开展工作、帮扶群众发展致富,又借助“两委”在农村的影响力开展实有人口管理、安全防范、矛盾纠纷调处、社情民意收集以及维护治安秩序等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改变了以往库区移民地区见警率低、情况掌握不及时的状况。同时,发挥民警村官在年龄、知识结构、视野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村组干部和村民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见识和素质,拉近了民警与群众的距离,促进了警民关系和谐。

(二)充分运用库区群防群治组织,完善警民合作机制

一是建立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的协商会商机制。民警村官至少每月与辖区巡防组织负责人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查找治安防控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防范建议。二是建立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的联勤联动机制。实行“五联防”,即:村干部与警务室民警联防、村民小组长与警务室民警联防、巡防队员与警务室民警联防、各屯组党员与警务室民警联防、治安中心户与警务室民警联防,联防对象之间既可以横向联合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也可以纵向联合互通情报信息。三是建立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的捆绑考核机制。在年度考评中,将驻村民警的考评和群防群治组织的考评结合起来,对在平时工作表现突出、辖区治安明显好转的同时给予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奖励,对工作成效不明显的,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均不能评先评优,有或有明显违纪行为的及时给予更换,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分。四是建立驻村民警和群防群治组织的感情联络机制。平时驻村民警注意加强与基层干部、巡防队员和治安积极分子的感情联络与沟通,当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候,主动关心、及时出面帮助解决,使他们感觉到公安机关的关怀和温暖,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积极发展和运用治安积极分子,布建监测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的触角

深入实施城乡警务战略,依托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以驻村警务室民警和村“两委”干部为主体,组织动员治安中心户和治安积极分子建立治安巡防队,赋予这支队伍“治安信息员、人民调解员、交通安全员、法制宣传员、抢险救灾员、义务防消员”等“六大员”的职能和任务。在村屯一级上,发挥村民小组长(屯长)作用,设立警务联络点,履行“六大员”职责,使其成为社会治安管理的最小单元,推动群防群治组织向村屯延伸,不断壮大社会治安防控网的人防队伍。库区移民“六大员”队伍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辅助力量和公安机关的重要助手,在各级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工作,随时掌握库区移民地区各方面动态,及时协助化解矛盾纠纷、先期处置各类事故和案件,定期开展巡逻防控和安全防范宣传教育,维护治安稳定。

(四)编织纵横深入、环环相扣的治安防控网络,确保社会稳定不留死角

广西在结合库区移民地区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地分析和总结各地库区移民地区的成功经验,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库区移民治安八张网:一是以调动群防群治组织工作积极性为重点,构建人员防控网。积极发挥派出所的职能作用,帮助村屯建立以村民小组长(屯长)为中心的专职治安巡逻队,组织开展邻里守望、联户联防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并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人员补贴及工作经费,充分调动群防群治组织工作的积极性。二是以加强库区移民地区活动非政府组织管理为重点,构建非法组织监测网。针对当前一些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库区移民地区活动较为活跃的情况,联合外事、国安、民政、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建立了非政府组织管理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对在库区移民地区活动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分析研判,防止其在库区移民进行渗透、颠覆活动。三是以加强库区移民地区视频监控探头建设为重点,构建视频监控网。按照“企业投入、政府承租、公安使用”的工作思路,重点推进库区移民乡镇集贸市场、金融网点、校园及治安卡口等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探头建设,全部纳入公安机关的视频监控网络平台,提升库区移民地区物防技防水平。四是以库区移民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感染者、失足青少年、肇事肇祸精神病人为重点,构建特殊群体管控网。通过驻村民警及时掌握辖区内重点人员的底数和基本情况,掌握其社会活动轨迹信息,对有现实和潜在危害、需要纳入视线关注的高危人员进行主动摸排,落实管控力量,防止其危害社会。五是以扛旗挑头人物和缠访闹访人员为重点,构建预防网。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强对利益诉求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理解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理性地面对和处理纠纷,并能够发自内心地自觉接受公安机关及其他司法机关对事件的处理结果,防止产生过激行为。同时,对扛旗挑头人物和缠访闹访人员,逐案逐人落实专门监控力量,防止漏管失控。六是以库区移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学生为重点,构建弱势群体保护网。积极协调民政、团委、妇联、教育等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切实加强地区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的权益保障工作。鹿寨县的聂沂警务室将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纳入警务工作,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老人和小孩建立“爱心台帐”,定期不定期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和帮助。七是以落实群众的合理诉求为重点,构建问题解决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对合理的诉求,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尽量通过自愿协商和调解的方式化解问题,做到问题就地解决,矛盾不上交。八是以综治部门领导和村“两委”干部为重点,构建维稳责任落实网。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将维稳任务层层分解、层层细化,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建立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督促综治部门和村“两委”干部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作者单位:广西警察学院治安系)

资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机制研究”(05FSH003)阶段性成果,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机制研究”(2014MSB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