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教案(精选5篇)

  • 小学信息教案(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1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燃起兴趣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信息化在当今社会虽不算新概念,但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许多信息设备如手机、电脑的普及也使人们对信息化时代产生依赖并深深融入其中。小学生…

小学信息教案(精选5篇)

小学信息教案范文第1篇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教师口头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进行。而传统方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下弊病越来越突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讲课中条理性清晰度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模式呆板等诸多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难题。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融入语文教学中,以其速度快、清晰度展示等优势,有效地解决了语文传统教学多年来的弊病。多媒体技术本身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参与热情的特点,也更有效地克服了语文教学枯燥的缺点,信息化教学已然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宠。

1 信息化教学优势分析

1.1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燃起兴趣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信息化在当今社会虽不算新概念,但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且许多信息设备如手机、电脑的普及也使人们对信息化时代产生依赖并深深融入其中。小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化设备本身就存在浓厚的兴趣,对于信息化教学自然乐意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另外,与传统模式教学相对比,信息化教学方便且高效。教师教课的课件可通过PPT等形式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省去教师写板书准备教具的大部分精力,节约教师准备教学内容耽误的课堂时间。只需将所讲内容以信息化的形式展现出来给学生进行讲解即可。

信息化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结合起来,图文并茂地将知识要点罗列出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语文学习热情。简单明了的教课程序也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对文字图片感兴趣的同时,对知识记忆会加深,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一改传统课堂古板沉重的教学氛围,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有益的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语文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轻松的话题[1]。

1.2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潜能

多媒体教学是集图、文、声为一体的全方位描述化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能够以动态化、人性化方式进行诠释。而非传统教学中单纯的部分文字教学、部分教师口头传述进行传授,在多重信息的作用下,使学生真正了解教学内涵及知识要领,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印象,并能够方便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另外,在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之下,更能激起学生互动热情,回答问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在可视化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语文教学内容实际化,由枯燥艰涩的文本叙述转换为学生易接受的图形图像或声音,在加强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理解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对于课堂内容产生其他的见解或疑问。

2 小学语文教学信息化融入现状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在广泛的应用背后,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对于新技术引入教学环境中,一部分坚持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还不太适应,另一部分造成多媒体教学应用缺陷的就是教师对其应用不合理,本身应用顺序的混乱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在信息化教学中加入过多的教学内容,造成盲目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现象,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方面也不予理睬,均以多媒体设备全盘托出,对学生应掌握的问题没有给予其时间进行思考,完全是问题及讲解一气呵成。另外,在教学内容诠释过程中对于内容过于具象表达,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局限,将内容定格到所表现的课件上而不给学生想象空间。

3 信息化教学发展策略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因教师本身引发的问题占绝大多数,因而若想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首要一点就是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必要性、重要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使信息化教学如无根之水。教师应对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想象力的优点加以发扬,准确地掌握好多媒体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的尺度。利用幻灯片、影音等效果加强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内容提出问题,令学生自主思考,对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以信息化教学方式加以简化,方便学生理解。对于信息化教学优势要令其得到发挥,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信息化教学方式,使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发挥最大效益[2]。

5 总结

教学方式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如何使信息化教学更加完善才是最重要的。新技术对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教学方式产生新的挑战,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化劣势为优势,才是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将各方面因素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教案范文第2篇

智慧教育

1.什么是智慧与智慧教育

智慧,按中文解释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对智慧的作用更为巨大。因此,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信息时代,随着现有“数字土著”(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及其以后的年轻一代人)成长以及新生“数字土著”的诞生,他们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模式与传统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客观上要求新型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契合“数字土著”独特的学习方式、体验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因此,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智慧教育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智慧教育在基本内涵、方法手段、支持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所指的智慧教育专指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

2.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模型

我们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来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因此,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是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①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②学生和教师通过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离开了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智慧学习环境就不是学习环境了。③有效学习的发生是个体建构和群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协作、交流;教学共同体是教师共同学习、协同工作、寻求持续专业发展的统一体。④学习资源和智能工具同时为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提供支持。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工具的共同作用,各类智能工具为学习环境的“智慧”提供了全面支持。同时,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为资源和工具的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智慧教育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

智慧课堂的构建及其应用分析

泛在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进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这也为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环境有很多种,包括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正式的教育环境,以及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探究基地等非正式的教育环境。这里对智慧教室的组成做了简单分析。

如图2所示,智慧教室包括社会化云平台、网络、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交互电视、教师、学生。其中社会化云平台包括云资源(各种多媒体素材、微课素材等)、云教学、云学习、云管理。教师可以在云资源中下载并选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材料,然后在云教学中进行备课、指派与批改作业、生成班级诊断报告。学生则可以在云平台中记电子笔记、回顾学习历程、接收诊断报告、进行补救学习。同时在云平台中,教师也可以与学校管理单位、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知识呈现,学习小组与学生个体可以通过交互电视与电子书包进行协作学习以及与教师的互动。其中学生的课堂任务以及作业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云平台,教师登录到云平台中进行批改诊断,再通过网络发给学生。

这样的智慧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使其可以用较多精力在较大的知识粒度上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知识学习上升为本体建构。②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知、情、行聚合水平和综合能力发展。③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④给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数学学习

数学学科是小学最基础的学科,它具有内容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究。

首先,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入手,提出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去探究体验。其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加生动的智慧情境,提供有效的智能探究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产生好奇,主动探究其中缘由。在智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完成意义建构,扩充自己的思维图式。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及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这样学生就会在智慧环境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反思式思考会强化训练思维,才会真正做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

案例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来解决具体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因为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渗透了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完成显示生活中与图形面积相关的具体任务,发现、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感受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方向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

5.教学过程

①情境引入。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上,通过创设动画情境,给学生安排打扫公共区的任务。

设计意图:创设动画情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②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如图3所示,课件中呈现三个组合图形,给出必要的数据。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图形进行分析探究,可通过任意辅助线分或补,小组讨论分析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推送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分析图形的特点及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平台中的工具软件,让学生分析探究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参与热情,引发深度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自选图形,巩固练习。课件出示随机抽取动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抽到第几组,学生就进入第几组的题库。学生完成后,还可以根据自己完成练习的情况,再进入挑战组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选题库,既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又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④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情境,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信息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当前处于信息的飞速发展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教育变革的技术性支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方面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教育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呈现出教育环境的虚拟化、信息形式的多媒体化以及教学资源的教字化等一系列特征。

一、 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是一项富有生机和充满广阔发展前景的促M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课程融合教学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教育信息化的渠道。信息技术能充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学习资源,拓展教育和学习空间,促进小学数学学科的信息呈现多样化地发展。信息技术能创设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形声一体的教学氛围,提高了小学数学教材的表现力,从而让小学生觉得数学学习过程更有趣,教学效果因而更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各自的努力在最大限度内可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目前,全国尽所有的学校都已配备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这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机会。为适应信息社会和信息时展的需要,当代学校教育要变化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能顺应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真正意义上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 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教学实践

1. 变抽象为直观,直接感悟数学世界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良好教学工具,它能将一些用语言表述不够清晰的问题或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这无疑对教学资源是一种良好的呈现。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折一折、做一做》一节中,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现象,概念讲解枯燥乏味。课中教师用Flash制作了一系列的动画课件,先引导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剪出一件小背心,让学生发表看法,该怎么做。Flas演示了剪出一件小背心的具体操作步骤。有些学生的确就是这样剪出来的,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先对折,然后用笔在纸上画出背心的一侧――即对折后的那一部分,然后用剪刀沿画好的线剪开,最后打开,一件很规范的小背心就完工了。也有一些同学没有通过对折的方法剪出,他们剪出的背心左右可能不够对称,对照动画演示的步骤一目了然,这些同学也能很快掌握知识要领,而且动画演示清晰直观。总之,动画播放后,同学们几乎都能明白轴对称现象了,并且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动手、动眼、动脑,然后大家把剪好的背心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实现了动嘴。可以说这节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节课很成功,能极大地优化教学资源,很好地实现了把抽象的“轴对称”方面的知识应用于客观世界,比老师单纯地引入和讲解轴对称图形具有左右完全重合的特征要好很多。通过学生动手、动脑、集中观看课件并集中交流讨论后,学生能自己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特征,并且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很深刻,从而能更好地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生活化。

2. 变枯燥为多彩,直接呈现数学现象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已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很多地方都是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式的。因此导入环节在很多方面都有复习部分,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二)》一节知识内容时,在复习导入环节,教师通过PPT对前一节《圆的面积(一)》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安排了一道求喷水龙头转动一圈能浇多大面积的土地的题,PPT配以图片展示喷水龙头的喷水距离,也就是浇灌土地所形成的轨迹――圆,圆的半径是3米。教师通过点播动画播放按钮,水龙头就呈现出浇水过程的示意图,整个浇水过程学生就能形象地观看了。喷水龙头所在位置也就是圆的圆心,转动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圆,能浇灌多大面积的土地也就是求以水龙头所在位置为圆心,半径为3米的圆的面积,问题就迎刃而解。原本枯燥的数学应用题通过这一动态呈现,即时变得有趣和丰富多了,接下来导入了本节主要知识要点,可以说求水龙头的浇灌土地面积这道题对本节新课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求圆的面积,一定要先知道圆的半径,这样本节例题已知羊圈的周长求羊圈面积的题就变得相对简单多了。一系列的知识讲解完后,教师运用word程序打开了相关的课堂习题文档,相关的文档题库里有大量的练习题分别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这样的安排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学生集中的思考讨论丰富了教学活动,教师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及时检测到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可以说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不仅可充实教学环节,还能直接呈现数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活动进行得更有效、更丰富。

三、 结语

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动力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与共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实现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方便教师合理使用适当的教学信息资源对课堂授课过程进行合理地预控与调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优化地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信息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小学信息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

一、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过于陈旧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才的合理调配,但传统的教师调配需要提交资料,然后经上级审批,这样会严重影响到优化人才结构的周期。由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师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单一,所以在对教师进行调配的过程中不仅非常被动,还会影响工作效率,阻碍教育改革的进度,这显然与高节奏的时代要求不符。

(二)没有齐全的档案管理工作软硬件配置

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环境,但现在的教育机构大都不会关注这一方面,以致现在教师人事档案管理设备落后,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设立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人员认为这一工作属于机械式工作,所以不会主动去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新成果,更不会在该领域提升自己的专业管理能力。

(三)传统的人事档案都是以纸质形式存在的,存在很多漏洞

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在归档之后会随着事件的推移不断陈旧,若纸质量较差,会出现破损,导致教师人事档案信息不准确。纸质档案也会在平时工作中被相关人员查阅,翻阅次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多,翻阅次数过多会导致资料损坏,无法长期保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应尽快改善存档的形式。

(四)缺乏档案管理人员,且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普遍较低

目前国内的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思想仍然固化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管理人员不会主动去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更不用说去调整管理结构,这会从根本上抑制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档案开发利用

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数据的建立、数据的维护、开发新系统、信息查询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点是开发新系统和信息的维护。在开发新系统的时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人事档案资料,然后把所有信息都记录在计算机系统里面,不断完善数据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档案的相关管理事物也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所以现在应该对中小学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启动最新的管理模式,完善信息管理库,优化信息查询的过程,为人们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二)建设软硬件设施

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应加强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如硬件配置,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可以选择让技术人员开发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不断优化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体系。除此以外,还应注重培养高科技研究人员,从真正意义上做好教师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三)树立安全意识

有些事业单位在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忽视安全问题,一旦硬件或软件发生事故,数据将损坏甚至丢失,给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在数据管理这方面可以利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进行保管,这样不仅可以做好教师人事档案管理的保密工作,还可以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性,不影响技术人员开发新型档案管理模式。众所周知,电子档案对技术人员的专业要求极高,所以在此过程中应注意防潮、防晒、防病毒,认真工作,处理好先进技术和档案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师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四)加快档案人才的培养

在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专业型人才,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人才占有重要地位。在建设档案管理队伍中应注重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时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首先应该热爱这份工作,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有主动学习和法律意识,对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可以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年代不断改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者都应该给自己制定工作要求,不断学习新技术,适应时代的发展,提升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质量。此外,还应为档案管理人员定期组织活动,如专业讲座或研讨会等等,目的是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开发创新能力,这是教师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坚实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更科学、更合理、更高效地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做好教师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是提升工作效率的基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改善管理模式,完善档案资源,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郝小红.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2(1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