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精选5篇)

  •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案例呈现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旁听了一堂教学公开课,课题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鸦片战争》,开课教师讲述了马戛尔尼访华的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是这样的:18世纪末,英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为了寻找海外市场,英王乔治三世派马戛…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精选5篇)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知识历史教学设计马戛尔尼访华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101

一、案例呈现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旁听了一堂教学公开课,课题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的《鸦片战争》,开课教师讲述了马戛尔尼访华的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是这样的:18世纪末,英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发展,为了寻找海外市场,英王乔治三世派马戛尔尼出访大清帝国,但由于礼仪冲突和文化差异,英方想与中方进行贸易的计划失败了,于是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

二、案例反思

反思一:马戛尔尼访华的故事无论从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还是历史事件的关联性来看,与鸦片战争都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但刚刚步入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东西方礼仪的冲突”和“文化的差异”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经验积累还很难说,因此用这则故事来渲染战前的气氛容易使学生理解困难。

反思二:如何把僵化的学科知识转化为灵动的学科认识,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是一节课的教学立意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点考量,可否在课堂上对故事进行重新编排?

三、重新设计

1.放大故事细节。笔者选用端木赐香的《那一次,我们挨打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全景解读》一书中记录的马戛尔尼访华的礼品清单作为故事索引:马戛尔尼带的礼品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欧洲最精美的天体运行仪,标有世界各国的位置、首都、山脉和河流的地球仪;英国最大的军事装备,拥有最大口径和110门火炮的“君主号”战舰的模型、榴弹炮、迫击炮、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现代炮兵装备;一套英吉利大型图册;赫哲尔望远镜、秒表、帕克透镜、油画;热气球、车辆等等。马戛尔尼希望自己的卫队能表演欧洲火器操给乾隆最喜欢的福康安将军观看,没想到这位将军不失大国风范地回复:“看也可,不看也可,这火器操谅来没有什么稀罕。”陪着热气球而来的那位热气球驾驶员,也没表演一把的机会。故事简洁明了,对初二学生而言,其中含义一清二楚。

2.调整出现位置。改编后的故事在课堂的尾声部分呈现,意在通过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等知识性内容的讲解,重点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今天国家和社会的启示,从而升华出本课的教学立意。

3.选用铺垫故事。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立意,拨动学生的思想琴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再引入喻大华 《道光与鸦片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从1842年8月上旬开始,清政府的代表耆英、伊里布和英国代表璞鼎查开始了和谈。为了加深耆英等人的畏惧心理,璞鼎查邀请他们到军舰上参观,向他们炫耀武力。看到英国军舰在长江上行驶的速度很快,船舷两侧的明轮(当时的螺旋桨还不是放在船尾,而是两侧)排水击浪,气势空前,清朝官员普遍猜测,说船舱里肯定有一群牛,像拉磨一样在奋力地拉,结果上了“贼船”发现,一头牛也没有。

在两个小故事之间设计问题和过渡语:清朝官员对英国军舰的认识说明了什么?你们可知道,50年前,英国人曾把这些最新技术当作礼品送给清政府,但结局怎样,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有何感悟?相信学生一定有很多感慨,也理解了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自高自大的民族心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技不如人的武器装备、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等等),进而领悟到这场战争给今天国家和社会的启示(坚持对外开放、努力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紧跟时代潮流、落后就要挨打等等)。

四、一点感悟

1.教师必须广泛阅读。现行的初中历史课本的特点是内容上侧重于大事件、评价上倾向于大方向,这使历史教材缺少了故事细节,使学生出现了“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把生动、有趣、睿智的历史故事带入历史课堂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历史故事正是从广泛的阅读中来,因此,读历史专著和专业杂志应该成为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习惯。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范文第2篇

教材简析:

《名字里的故事》是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本次口语交际从交流学生自己的名字含义或来历开始,引向交流家人的名字再到名人的名字,感受名字中的文化内涵和长辈的关爱期待。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小贴士明确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和“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讲清楚”就是说明白,一要说清要介绍什么名字;二要有条理有顺序地把这个名字的含义或来历讲清楚。“礼貌地回应”就是在交际过程中,有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对方说话间歇处、停顿处),采用恰当方式(恰当的语气、礼貌用语)提问。聆听过程中,为了表示对讲述者的尊重、欣赏,还应该以微笑点头、眼神赞许等方式来回应。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口语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同时,三年级孩子的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且以形象思维为主,口语交际时往往需要借助头脑中存贮的画面。而“名字里的故事”相对抽象一些,要顺利进行交际,需要提前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另外,三年级孩子只注重自己的表现而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发言,交际时需要时时注意,要求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教学目标:

1.

了解自己或他人名字的含义或来历,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2.

听别人讲话的时候,要礼貌地回应。

3.

能向家长讲述同学名字里的故事。

教学重点:

1.

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2.

认真倾听,礼貌回应。

教学难点:

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我来给同学们上课,那么,同学们都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预设:x老师  ;xxx。对学生说出的“x老师”进行指导)

2.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因为有了名字,我们才能把“你”“我”“他”清楚地分开。如果仔细地琢磨一下,你就会发现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分享“名字里的故事”。大家伸出小手,跟我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名字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老师名字,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有些学生可能会说出x老师,把对老师的称呼和名字混淆,借此帮助学生厘清两者的关系。让学生伸出小手写课题的过程,也是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过程。】

二、

分享故事

1.端端正正写姓名

师:有人认为名字只是一个代号,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名字不仅仅是代号,也是我们的名片,父母给我们取的名字里,也许饱含着他们的期待。所以,我们应该写好自己的名字。

⑴大家先看我写我的名字(示范书写)。谁来猜猜老师名字的含义。

⑵下来,同学们端端正正地写自己的名字,看谁写得最漂亮。 (板书“端端正正写姓名”。学生写自己的名字,拣书写漂亮的展示几例。就展示的名字,让其他同学猜测含义。)

【设计意图: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伴的羡慕,这是三年级学生普遍的心理需求。这一环节的设计,顺应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写好自己名字,通过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写好汉字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猜测老师名字的含义,猜测同学名字的含义或来历,将口语交际与单元语文要素勾连起来,从而迁移运用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预测”策略。在猜与答的过程中,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然地实现口语交际的过程。】

2.清清楚楚讲故事

⑴学生试讲

师:好,刚才同学们都写了自己的名字,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同学们都会像刚才端端正正书写自己的名字一样,认认真真地学习,堂堂正正地做人。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各自名字里的故事,谁先来给大家讲讲自己名字的含义或来历?

(预设:有些同学可能讲得清楚明白,有些同学讲得不够清楚。老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引导:刚才这几位同学讲述自己名字及由来,你们觉得讲清楚了吗?你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讲得更清楚?)

师:为了让同学们说好自己名字里的故事,我给大家准备了大作家贾平凹名字里的故事,请看:

(ppt:贾平凹,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呼 “平娃”,理想于通顺,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师:不愧是大作家,名字背后都藏着智慧!

⑵分组交流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分享各自名字里的故事,说的时候一定要把了解到的信息讲清楚(板书“清清楚楚讲故事”)。同时,听的同学要能有礼貌地回应。

(ppt提示“讲清楚”:一说清要介绍什么名字;二有条理有顺序地把这个名字的含义或来历讲清楚。ppt提示“礼貌地回应”:有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对方说话间歇处、停顿处),采用恰当方式(恰当的语气、礼貌用语)提问。聆听过程中,为了表示对讲述者的尊重、欣赏,还应该以微笑点头、眼神赞许等方式来回应。)

⑶全班交流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分组交流,周围的小朋友都知道你名字里的故事了,可老师还不知道,其他小朋友也不知道,你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

(交际过程中,让听的同学对讲述的同学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名字里的故事,一听,男生的名字响亮有力(板书:“响亮有力”),女生的名字文雅清新(板书“文雅清新”)。不管响亮有力的男生名字,还是文雅清新的女生名字,都饱含着家人的期望与美好祝愿(板书“期望、祝愿”)。

⑷拓展(还可以讲述家人、名人名字里的故事。)

【设计意图:“名字里的故事”相对抽象一些,为了让学生说得有条理有顺序,用名人名字里的故事做示范,给学生一个扶手。提示学生“讲清楚”,是对讲述的要求,同时给学生提示了讲的范式:先说明白自己要介绍的名字,再有条理有顺序地把这个名字的含义或来历讲清楚;提示学生“礼貌地回应”,可以有礼貌地提问,还可以用微笑赞许、眼神鼓励等方式回应,是对学生听的要求,培养倾听的习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多样化、活动化的情境,将“小群体交际”与“全班交际”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交际重点不断落实、巩固、强化。】

3.

明明白白做复述

师:听同学们讲自己名字里的故事,老师真羡慕同学们取了那样美好的名字,而且对同学们名字里的故事很感兴趣。有些故事我还没听够,那么谁来把他名字里的故事复述一遍呢?(板书“明明白白做复述”)

(ppt: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父母所起,因为他生在阴历腊月二十三那天,离春节只差七天,图吉利,取名“庆春”,是庆贺春天到来的意思。后来,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字,舍予。这个字取得很巧妙,是把自己的姓拆成两半,成为“舍予”二字。以后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字,前边加上一个“老”字,当作自己的笔名。)

(学生复述,教师随机辅导。)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交往和参与意识强烈,让学生复述别人名字里的故事,既是对学生倾听能力的检测,也是对学生表现欲望的满足。同时,复述别人名字里的故事时,人称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需要强调。】

三、布置作业

回家给家里人说说,从同学的讲述里知道了哪些新鲜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家给家里人讲述课堂中听到的新鲜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检测手段。】

板书设计:

名字里的故事

端端正正写姓名 清清楚楚讲故事

男生名字:响亮有力

女生名字:文雅清新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范文第3篇

一、倒叙的整体架构

在若干篇名为《浅析穆斯林的葬礼的叙事结构》的论文中都出现了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回肠荡气和一波三折等词语,然而这种过于感性的印象对分析文本并无实质助益。尽管作者在后记中明确表示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但60 年的时间跨度驾驭起来殊非易事,这使读者无法忽略作者对时间的安排。事实上,《穆斯林的葬礼》每一章都有明确的时间线索,梳理得出的故事时间应该是:玉魔(1919 年夏)玉殇(1919-1922 年)玉缘(1922-1925年)玉王(1935 年)玉游(1936 年-1937 年)玉劫(1937-1940 年)玉归(1945 年-1946 年)月冷(1960 年夏)月清(1960 年夏)月明(1960年冬)月晦(1961 年春)月情(1961 年夏)月恋(1961.12-1962.7)月落(1962 年)玉别(1963.5-1966.8)月梦(1979 年)月魂(1979 年)。将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比,可以看出小说最基本的结构是倒叙: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隔绝得太久了,大门里贮藏着她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一切。在序曲和尾声之间用10 章来叙述60 年来一家三代的悲欢离合与浮沉变迁。

分析上述故事链条更可以清晰地看出,小说的序曲、第一章和第二章之间在时间上并无联系。序曲与第一章之间的时间跨度是60 年,这也是整部小说的时间跨度。第一章与第二章之间的时间跨度也有将近40 年。这显然不是一个小说开始应该有的节奏。此后相邻几章的时间跨度不断缩短,直到第十四章(月落)和第十五章(玉别)时间完全衔接。而除序曲和尾声之外,奇数章与偶数章,或者所谓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其实是两段故事。因此,完全可以将上面的故事链条拆分成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和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当然,玉和月分别对应韩子奇与韩新月两代人,但作为一部家族历史小说,家族历史应当是完整的,这种蒙太奇似的切换并不能最好地呈现其完整性。《穆斯林的葬礼》中的叙事时间也不是谱系化的,相反还表现出一种结构上明显的断裂,这是作者有意为之的断裂。作为典型的家族历史小说,无论是革命历史小说的《红旗谱》,还是新历史小说代表作《白鹿原》,它们的叙事时间都是线性的,以父子相续的代际时间来建构。可见,《穆斯林的葬礼》实际上实现了对家族历史小说的突破。

《穆斯林的葬礼》从未亡人的视角,以倒叙开头,从时间向度上来说是一段前行的时间追述一段业已终止的时间。正如普希金在一首诗中所写道,青年人总是谈论未来,而老年人则不断回忆过去。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故事中的时间如果在向度上属于过去,便常会赋予文本一种感伤色彩。 凌力的帝王系列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家族历史小说,《少年天子》的开卷却是以空间做主导,是一个清晰的地理坐标定位:从山海关到京师,正东西走向。其间五百余里,平野广袤,峰峦起伏,滦河、白河、青龙河在川原上滚滚流淌,雄伟的古长城在燕山山脉间蜿蜒,永平府就在这山川接界的地方。 热奈特认为,讲述依附于被视为纯行为过程的行为或事件,因此它强调叙事的时间性;相反,由于描写停留在同时存在的人或物上,而且将行动过程本身也当作场景来观察。因此,它似乎打断了时间的进程。叙事学家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首次提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两个概念。对全知叙述视角而言,话语空间一般并不被提及。凌力相当于只处理了故事空间,当然该故事空间异常开阔,某种程度上也能看出一个女作家的创作野心。但对时间的处理就简单得多了,总体上是平缓的顺叙,这与《穆斯林的葬礼》以时间跨度的不断接近来结构全书是截然不同的。

《穆斯林的葬礼》在时作安排上打破了家族历史小说的成规,总体上采用了倒叙,以各章节之间时间跨度的互相接近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时间在小说中是反复跳跃的,而非单纯的线性前进或倒退。这同时也打破了一般的家族历史小说中的时间谱系,这种丰富的时间安排和叙述,正是小说魅力之所在。

二、插叙与历史隐喻

热奈特对插叙作出的界定是:插叙即通常所谓的穿插叙述,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另一事件或另一情况的叙述。在一般情况下,插叙部分只是一个片段,并非叙事的主要或中心部分。插叙结束之后,仍然回到主线的叙述上去。穿插的事件,时间上并不与叙事的主要事件的时间发生联系,其主要作用在于交代背景、说明人物和事件之间的关系。《穆斯林的葬礼》中所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作者对家族之外的人物专门插叙了他们的身世或以往的经历,可分别提炼概括如下:

姑妈海马氏:九一八之后,逃难入关,经营茶水铺;华北事变后,家毁人散,乞讨流浪。(《玉王》)

陈淑彦:公私合营后,对政策一无所知的父亲自报了小业主成分,此后一家清苦度日。(《月清》)

楚雁潮:1934 年秋,父亲不明原因被捕,此后再无音讯,造成楚雁潮长期以来历史问题不清。(《月情》)

谢秋思:父亲是上海大资本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地位大不如前。(《月明》)

郑晓京:父母都是部队文艺干部,文革伊始即受冲击。(《玉别》)

事实上,对于60 万字的篇幅而言,如果删去这些散见于各章的人物的过往经历,对小说主线不会有影响,甚至主线还会更清晰。然而,通过对这些插叙的进一步分析,并对关键要素加以提取,发现这些人物的过往经历基本可以这样来概括因为某个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战争、政治运动等),人物原有的自我满足的生活被破坏,甚至整个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变。也就是说,所谓的不可抗力在这些人物的经历中无一例外地起着强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这些插叙都是重复的和循环的叙述。

国家民族的大历史与个人的历史轨迹是吊诡的存在。无论大历史是怎样的发展态势,个人历史却永远都是苦难史的汇集,这是作者通过插叙为文本附加的意义。与这些插叙相呼应,作者借主人公韩子奇临终之际的感慨一语道破:他后悔一九四六年不该从英国回来,使这些珍宝遭此劫难;他后悔一九四八年没有像蒲寿昌那样闻风而动,举家南迁,否则,这两个冤家对头还可以在香港继续较量! 这就更加直观地传达出国家大历史与个人历史之间的冲突。通过这些琐碎的插叙,作者挖掘了被宏大历史无情掩盖和遮蔽的另一面。此外,小说中还插入了一条完全独立的时间线索,凡奇数章中都会出现,并且其所用篇幅之长令人无法忽视,这条线索即玉长河。

第一章也是玉长河首次出现的章节:千年古都,古都千年,也是一部玉的历史。 第三章开始追溯玉器行业的先祖,北京的玉器行业,是有一个祖师爷的,人们尊称他丘祖。第五章中玉长河继续前移:这位裂裔和公孙寿就是我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琢玉艺人了,但显然他们还不是祖师爷。第七章借览玉盛会把玉的历史从商代至清代进行了梳理。第九章则从中国转移到了国外甚至在第十五章主人公离世前还有对于整个玉长河的追述:那五千年前的玉铲、四千年前的玉璜,那商代的玉玦、汉代的刚卯、青玉天马、青玉螭纹剑鞘饰,唐代的青玉飞天珮、白玉人物带板、青玉云纹耳杯,宋代的玛瑙葵花式托杯、白玉龙把盏,元代的青玉牧马镇、碧玉双耳活环龙纹尊,明代的刻有琢玉大师陆子冈落款的茶晶梅花花插,清代的白玉三羊壶、翡翠盖碗、玛瑙三果花插

玉长河是一个隐喻,是整个玉的发展史。 对玉长河的叙述甚至可以从小说中抽离出来单独成文,这样大篇幅的重复在1919-1979 年这60 年的故事时间之外又开辟出了一个时间段,甚至这个时间段更加强大,强大到足以覆盖人的主体性:当所有人的时间都停止,玉长河依然可以继续向前,它是一个永恒的时间。作者的重复叙述就是对这个永恒时间的强调,暗含了永恒与有限这两种时间观念的对比,对永恒的重复与强化同时也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弱化。如前所述,《穆斯林的葬礼》中大量运用了重复叙述,这些重复叙述不仅是对叙事时间的扩展,更是对历史观的传达。作者不动声色地藏起了历史的边边角角,然而它却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读者一旦挖掘到这些边角,也就触碰到了历史的背面。这也是《穆斯林的葬礼》值得欣赏之处。

三、传统叙事结构的覆灭和复现

《穆斯林的葬礼》叙写了一个家族的离合聚散,其实是在继续探讨着中国古典小说家为什么会散的命题。与这个命题相关的是两个典型模式,一是才子佳人婚恋模式,二是复仇模式,并且这两个模式均来源于中国古典小说。在60 年的离合聚散中,作者嵌套了才子佳人的古老叙事模型。巴赫金在《小说理论》中对才子佳人叙事模式是这样概括的:一对婚龄男女,出身不详,带点神秘两个人都美貌异常,又纯洁异常。他们不期而遇,一般是在喜庆佳节。两人一见钟情,势不可遏,如同命运,如同不治之症。可是他们不能马上完婚。男青年遇到了障碍,只得延缓婚期小说以恋人完婚的圆满结局告终。

在有关月的章节中,作者为韩新月设置的爱情故事,其开端和发展与上述论断高度吻合。第二章《月冷》的开头就是一个曼妙少女的身影(美妙异常,又纯洁异常),此时韩新月年方17 岁,是一个非常适合遐想爱情的年龄;韩新月在新生报到这样一个热闹的场面中与楚雁潮偶遇(不期而遇),而此时楚雁潮刚刚大学毕业,尚未开始爱情(后来楚雁潮表白时也称自己的确是对新月一见钟情)。并且两人的出身都带着些隐秘,韩新月离开了亲生母亲,楚雁潮离开了亲生父亲(出身不详)。只是他们增进彼此感情的媒介不再是写诗传情,而是被改装成了共同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这甚至还带有些革命爱情的庄严肃穆,用鲁迅本人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言以文雅风流缀其间来形容亦颇为恰当。此后故事发生突转,新月重病发作,不久于人世,同时他们的爱情也遭到了梁君璧的竭力反对(男青年遇到了障碍)。无独有偶,在霍达的另一部相似篇幅容量的历史小说《补天裂》中也同样存在一段才子佳人的师生恋。可见,在对两人恋爱过程的处理上,作者遵循了传统的叙事逻辑并加以现代的改装。从该层面上看,感动数代读者的所谓纯洁凄美的爱情,不过是一个流传了千年的俗套故事。但是,作者并没有完成这个浪漫的叙事套路,而是对结局作了彻底颠覆。这里需要重新审视一下叙事时间:韩子奇60 多年的人生与韩新月近20 年的人生所占篇幅几乎相同,但是对韩新月的叙事安排只集中在了18 岁和19 岁这两年的光阴,季节因素在月的章节中分外明显,甚至可以说新月的时间是按季节过的,这也意味着新月的爱情发生的过程同时就是夭折的过程。此外,在上一代人的爱情经历中,韩新月的生母梁冰玉也曾一度憧憬过这个古老的才子佳人模式,但其结局依然是爱情破产。随后,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结合更近乎一种英雄美人的模式,但这个模式于个人而言是破碎的,于家庭而言更引起了强烈的伦理震荡。也就是说,所有具备大团圆的可能性都被作者抹煞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以梁君璧为代表的平庸的日常生活和小市民生活逻辑的胜利。

《穆斯林的葬礼》对古典叙事套路的植入还体现为善恶因果与复仇模式。小说中有两个复仇故事:1922 年,韩子奇重振奇珍斋;1966 年,已故账房老侯的子女为当年屈死的父亲抄家。

这种复仇行为更多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中因果循环的观念,甚至某种程度上带有宿命论的色彩。其中明显可以看到《灌园叟晚逢仙女》和《镜花缘》等小说的影子,只是复仇的主体由神仙还原成了人。另外,小说中还有排练莎翁名剧《哈姆莱特》的情节,而《哈姆莱特》本身也是一个替父报仇的故事。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提出了功能这一概念,功能指的是从其对于行动过程意义的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角色的功能充当了故事的稳定不变因素,它们不依赖于由谁来完成以及怎样完成。它们构成了故事的基本组成成分。那么受害者替父报仇也就成为上述两个故事的共同主题,既跨越了代际又跨越了时间。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豫剧 清官戏 董范之变 七品芝麻官 豫剧《七品芝麻官》是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根据豫剧传统戏《唐知县审诰命》改编而成的。故事讲述:明朝嘉靖年间,西乐侯程方之子程西牛,倚权仗势横行乡里,强娶民女林秀英为妻,林秀英不从,程西牛勒死其兄林秀生,适逢定国公徐延昭副将杜士卿办案私访,路见不平与之搏斗,搏斗中程西牛被自己的管家程虎误杀;程西牛母亲严氏率众赶赴林家,又将林秀英之父打死,随后严氏恶人先告状,勒令按院为儿子追凶;由于严氏为当朝宰相严嵩之妹,是受皇帝三次诰封的一品诰命夫人;按院官员惧怕严嵩势力,不敢审讯,层层下推,案子最后落在清苑县知县唐成手上;唐成官职虽小,但不惧权势,巧审诰命夫人,最终为民申冤。

豫剧《七品芝麻官》从“小芝麻官敢于审诰命”这一违反封建常理的独特视角,以卑微小人物的幽默机智来面对权贵们的骄横跋扈,最终使正义得到伸张。戏剧故事结构精致,语言风趣幽默,表演诙谐夸张,是流传最广的豫剧经典剧目之一。同传统剧目中经常被演义的“包公故事”一样,《七品芝麻官》所讲述的故事也反映了封建君主制度下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和对在世“青天”的膜拜。那么豫剧《七品芝麻官》是否也和流传很广的包公故事一样,能够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找到相近的人物故事原型呢?翻开史书我们可以发现,发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的“董范之变”,与豫剧《七品芝麻官》故事情节非常相似,“董范之变”中“芝麻官审状元”情节应该就是豫剧《七品芝麻官》的故事原型。

一、“董范之变”始末

关于“董范之变”,由于其案情重大、影响深远,在《明史》、《万历野获编》、《明神宗实录》、《枣林杂俎》以及湖州、江宁、乌程、高澄、吴江、光山、息县等地方史志中均有记载。如《明史》中记载:“汝训(王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诘吏部都察院任用非人。尚书孙丕扬、都御史衷贞吉等引罪,且论救。帝意未释,谪救应参者给事中乔胤等于外。言官讼汝训、应参,亦及胤,帝愈怒。疏入,辄重胤谴,至除名,而谪应望戍烟瘴,应参为民。”①

《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宗伯(董份)赀产过厚,怨满一乡……咻咻者日千百人……而御史彭鲁轩(应参)来按浙,彭为令负清劲名,在西台亦铮铮者,巡方入苕,诸仇董者,争先投牒,填塞途巷,并及故祭酒范屏麓(应期)。彭受两家词,俱以属郡邑,追逮纷纭,两家纪纲用事者,尽入狴犴。祭酒不能堪,至雉经死……乃谋之吴江一斥生周姓者,嗾祭酒夫人上疏鸣冤……上见疏大怒,给事孙鹏初(羽侯)等,复合疏纠彭之横,御史逮去,并抚台王洪阳(汝训)亦罢归。”②

根据《明史》和《万历野获编》中的记载可以推知,万历二十二年,浙江湖州乌程县有两家权贵富豪,一是严嵩的同党,曾经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董份,一是嘉靖辛丑科状元,曾经官至国子监祭酒的范应期。这两人虽闲居乡里,但在家乡却里居不法、广占田产。尤其是他们的子孙及奴仆们,势豪骄横、嗜利生事、强夺民产、横行不法。他们的恶行怨满一乡,民愤极大。此时,巡按浙江的监察御史彭应参刚好出巡湖州,董范两家“怨家千人”,“遮道陈牒”拦轿告状。彭应参为官清劲强直、公正廉明,接到状子后,他非常气愤,立即责成乌程知县张应望秉公查办。在彭应参的支持下,“芝麻官”张应望不惧强权,抓捕了范应期及其子范汝讷等人,并将他们投入监狱,上演了一出“芝麻官审状元”的好戏。

曾为国子监祭酒的范状元,不堪忍受身陷牢狱的耻辱,在狱中自杀。后来范应期的妻子吴氏恶人先告状,跑到万历皇帝那里“诣阙诉冤”。范应期是嘉靖皇帝钦点的状元,又曾做过万历皇帝的老师,因此万历皇帝非常恼火,下命逮捕彭应参和张应望。万历二十三年三月,将彭应参削职为民,将张应望流放到边远烟瘴之地。此事震动朝野,连举荐彭应参的吏部尚书孙丕扬和都御史衷贞吉都受到牵连,被称为“董范之变”或“湖州事”。

此后事件愈演愈烈,“湖州民欲甘心于浔阳董宗伯围之,抽桷击扉,几不免于难。”③怨民聚集鸣冤,群情激奋,状告不止,形成民乱。后来苏州府推官袁可立一方面采取高压手段“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④另一方面勒令退还所占田产以平民怨,大约计顷亩退还田主十分之二。经过退还,董、范两家田产所剩已十不及其三。

“董范之变”跨越时间长,涉及人员众多,案情一波三折,受到从皇帝到黎民百姓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其中“芝麻官审状元”情节,一时成为平民百姓津津乐道的佳话。明神宗当政时期,政治非常腐败,官宦权贵、富豪地主无不贪婪地剥削劳动人民。他们霸占田产、重额官租、谋取权位、横行霸道,置万民于水火。在浙江湖州这个鱼米之乡、膏腴之地,劳苦大众也是民怨四起,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董范之变”的产生即是当时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物。

二、“董范之变”与清官戏的流传

我国戏曲艺术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它一般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与理想,代表人民的意志与诉求,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矛盾。“清官戏”在中国戏曲流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公案剧到包公戏,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创造,形成了一出出脍炙人口的清官故事,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清官形象。清官戏一般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或真实历史故事为蓝本,戏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多为包公、海瑞、况钟等历代著名清官,而反面形象则多为蔡京、严嵩、魏忠贤以及附属于他们的衙内、金吾、千户、舍人等。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不但在史书记载中已有忠与奸、清与贪的定断,他们各自的不同形象在民间流传中也是忠奸黑白、泾渭自分。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诰命夫人严氏就因为被加上“严嵩之妹”这一特殊的概念化头衔,而使她的反面形象得到更好的渲染。

在清官戏的流传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脸谱化的角色,还包括那些脍炙人口的清官故事。清官戏的创作与流传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平民百姓祈求“青天在世”,“摘奸发覆、洗冤雪枉”的愿望。如元杂剧《窦娥冤》、《鲁斋郎》,明清传奇《清忠谱》、《十五贯》等。受历史剧《清忠谱》的影响,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反映政治历史事件的剧目,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升的《长生殿》等。这些剧目一般选取那些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公共舆论清晰明确,是非曲直阖棺定论的历史事件为故事蓝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事俱按实,”“实事实人,有凭有据”,“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同时还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成功结合。

细致考察万历“董范之变”的事件过程,可以看出,在明末清初戏曲历史剧的发展时期,该历史事件具备引申演义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首先“董范之变”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事件影响到湖州府以及乌程、吴江、江宁、高淳等县,受董、范两家迫害的多为贫苦百姓,而且人数众多。“仆横一邑,万民含怒”,“怨家千人,遮道陈牒”,“怨满一乡……咻咻者日千百人。”在事件发展的初期,“董范之变”就具有社会政治运动的色彩。随着范应期的自杀和彭应参、张应望被逮捕入狱,事件受到举国关注,“地方有董范之变,激死范祭酒,疏闻于朝”⑤“(范应期)妻吴氏伏阙诬讼,缇骑逮应望,下诏狱,举国惊叹。”⑥此后事件愈演愈烈,一方面受冤屈的平民百姓聚集鸣冤,形成大规模民乱。另一方面,在政府高层也有很多高级官员开始公开支持彭应参。其中包括刑部尚书赵焕、给事中乔胤、福建道御史章守诚、南京户科给事中伍文焕等一大批官员。他们不断上疏为彭应参鸣冤,批评万历皇帝偏听偏信,其中多位官员因此而被革职或罚俸。

“董范之变”还具有清晰明确的公共舆论。参与抓捕审问范应期的巡按御史彭应参和乌程知县张应望,虽然他们都因得罪权贵而最终被逮捕流放,但他们不惧豪强、清正爱民的形象却名留青史、广为传颂。“光山彭侍御按浙,风裁峻厉,不畏强御。”⑦“彭为令负清劲名,在西台亦铮铮者。”⑧“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彭应参)性刚介不避权势,出按浙江,以执法杖指挥,遂被劾。”⑨“性伉爽,不作崖,凡应行利害,不待申请,即行振举……后竟以忧去,执绋途行远近泣送者,相望于道。”⑩“应望少读书,即有锄强扶弱之志。” 在彭应参和张应望被逮捕后,“浙江当地百姓沿江追攀号泣,后来又塑造彭应参的铜像,以其为神而供奉祭祀。”

彭应参于明朝嘉靖年间出生于河南光州光山县,祖居光山县北九十里千尤畈保彭家山。彭家山距息县城不足二十里,1952年划归息县管辖。根据光山县志记载,万历皇帝去世的当年(1620年),彭应参回到河南老家,此后寓居息县二十多年。清王朝建立后,彭应参曾被赠光禄寺卿。笔者的曾祖辈是彭应参的嫡系子孙,根据家谱记载笔者应为彭姓第二十世孙。笔者的父亲还记得他小时候经常在夏天的晚上,蹲在街边听大人们讲述先祖彭应参“审状元”的故事,他对故事中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一个小芝麻绿豆官,也敢审状元……”。由此可见“芝麻官审状元”的故事在彭应参的家乡流传很广。

相对于彭应参、张应望两位清官,“董范之变”中的另两位主角董份和范应期,他们贪婪、奸险的反面形象则名满天下。其中董份原为严嵩同党,早在“董范之变”发生之前,就因收受严嵩之子严世蕃的贿赂而被罢官。“嘉靖四十四年(1565)六月十三日,给事中欧阳一敬劾其党严嵩,接受严世蕃贿赂,为之营解。诏黜为民……董份为人贪险,在官攀附权贵,居乡横行不法,广占田地,蓄积财货,” 《明史》中也记载“时董份以工部尚书行吏部左侍郎事,方受帝眷,而为人贪狡无行。” 而状元范应期在沈德符编撰的《万历野获编》一书中,被称为“嘉靖三丑状元”。书中记载:“乃子不肖,牟利殖货,敛怨乡曲,巡按御史彭应参憎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董范之变”还受到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关注和同情,被他称为“湖州事”。1594年汤显祖四十五岁,时任遂昌知县。在听到“董范之变”彭应参、张应望被抓捕的消息后,他义愤填膺,先后写下了《湖州事起》、《冬至王江泾舟中送彭直指赴逮》、《过侯彭御史狱所,时尚书都堂郎吏次第在系,伤之》等诗作。在写给张应望的信《与张凝一》中,汤显祖说“门下良工心苦,为世道受此凌遽……门下危而苕民安,社而祝之,自有在也。” 从这些诗和信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汤显祖对官场腐败的不满,对彭应参等清官为民请命、身陷囹圄的支持与同情;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当时浙江百姓感恩戴德,“塑造彭应参的铜像,以其为神而供奉祭祀”的历史事实。

清官戏的流传与发展是人们对官场贪渎、狱讼腐败现象的一种揭露,是对“屈死不告官”心理的一个宣泄。从普通大众的角度来说,因为现实社会中他们感受更多的是狱吏贪腐、豪强霸道、官官相护、冤案难诉。于是在清官戏中他们就创编出完美的清官形象和清官故事,来寄托希望、寻求慰藉,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董范之变”能否被演义成为清官戏,其中两个因素可以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在事件发生地浙江湖州、江宁、乌程、吴江、高淳等地,人们塑造彭应参的铜像,以其为神而供奉祭祀。在彭应参的家乡河南汝宁府、光州、光山、息县以及彭应参担任过县令的河北肥乡、陕西高陵等地,“董范之变”以及清官彭应参的故事在民间被口口相传。根植于平民大众这一民间文化土壤,是“董范之变”演义成清官戏或传奇剧的基本条件。其次“董范之变”和其中的清官形象,贴近百姓生活,契合百姓心目中清正爱民、不畏、断案如神的清官理想。尤其“芝麻官审状元”情节,是演义成清官戏的绝佳故事题材。

三、从“芝麻官审状元”到《唐知县审诰命》

豫剧《七品芝麻官》原名《唐知县审诰命》,由豫剧名家牛得草先生根据豫剧传统剧目改编而成。该剧目主要流传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在当地民间流传的罗戏、梆子戏、哈哈腔等地方剧种中都曾有该剧目的演出。该剧在不同剧种中又有不同名称,比如在河南梆子戏中被称为《审诰命》,别名《清苑县》,在河北肥乡罗戏中被称为《保定府》,在山东哈哈腔中被称为《唐知县审诰命》。该剧在清末已形成完整演出剧目,早期主要在河北肥乡的罗戏剧班中演出,民国时期开始在河南、山东等地流传。豫剧《唐知县审诰命》首先发端于彭应参担任过知县的河北肥乡,也能从一个侧面印证戏剧《唐知县审诰命》与万历“董范之变”之间有着牵丝挂藤的瓜葛。

解放初期,该剧目的演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戏剧的演出剧本也得以重新整理并出版。该剧早期演出剧本多为各民间剧社流传下来的手抄本,比如该剧最早出版的剧本是刘正平根据河北邢台专区豫剧团演出本改编的《唐知县审诰命》,1955年发表于《剧本》。还有段梦龄根据陕西省民众豫剧团演出本改编的《唐知县审诰命》,1957年3月由陕西省长安书店出版。此外,还有根据豫剧演出本改编的其他剧种版本,比如徐筱汀等人根据山东济宁市胜利剧社的豫剧演出本改编的京剧《唐知县审诰命》,1957年1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79年上映的豫剧电影《七品芝麻官》则是牛得草先生根据刘正平1955年发表的《唐知县审诰命》剧本改编的。

豫剧《七品芝麻官》的故事原型是否就是源于万历年间的“董范之变”,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更具说服力的资料来佐证。但从现有资料分析,曾经震动朝野的万历“董范之变”,与豫剧《七品芝麻官》之间,在事件结构与情节发展上非常相近。分析万历“董范之变”历史事实与豫剧《七品芝麻官》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时间空间布局上,在主要角色配置上,在矛盾冲突发展上,在舆论道德指向上基本相同。

首先戏曲《七品芝麻官》的故事发生时间被安排在明朝嘉靖年间,这段时间是明朝比较黑暗的时期,嘉靖皇帝昏庸愦慢,奸臣严嵩父子专权枉法。在戏剧《七品芝麻官》中,诰命夫人严氏就因为是严嵩的妹妹,所以她才敢于如此骄横跋扈。而“董范之变”发生于万历二十二年,比严嵩专权误国的嘉靖时期只晚了不足30年。而且“董范之变”中的董份和范应期都曾经是嘉靖时期的朝廷重臣,董份还是严嵩的同党,因为严嵩父子的而被罢免。所以,“董范之变”和豫剧《七品芝麻官》在历史年代和政治社会背景方面非常接近。同时“董范之变”与戏曲《七品芝麻官》一样,都是从一件官司的审理开始的,其主要情节的冲突与展开都发生在案件发端与审理的现场,二者在时间空间布局上基本相似。

在角色配置上,戏曲《七品芝麻官》主要角色是芝麻官唐成和诰命夫人严氏,其次还有惹出事端的程西牛和促成案件正常审理的定国公副将杜士卿。在“董范之变”事件中,也有几乎相同的角色结构,包括乌程知县张应望和状元范应期,以及惹出事端的范应期不肖子孙和促成案件正常审理的监察御史彭应参。同时这两个案件中都有一个试图扭转乾坤的反面女角色,在戏曲《七品芝麻官》中是诰命夫人严氏,在“董范之变”中是状元夫人吴氏。所不同的是戏曲《七品芝麻官》演的是“芝麻官审诰命”,“董范之变”中则是“芝麻官审状元”。

清明节的来历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故事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165-01

引言

历史故事是普及历史知识的主要方式,历史在依靠故事传承的同时也在丰富着历史故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历史故事的运用也能培养学生的史学思想与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故事因其特殊性,在历史教学中对其的选择与运用有较高的要求,历史老师不仅需要有渊博的史学知识,还要能结合当下,融会贯通。本文将对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运用历史故事进行探讨。

一、选取历史故事的主要原则

当前教育背景下,授课教师如果选择好历史故事,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故事的选择应尊崇以下几点原则。

(一)内容生动,形式多样

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不能以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去衡量学生,历史故事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喜乐习惯,便于他们理解与感悟的故事,内容的生动有趣包含故事内容积极乐观或故事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样的故事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主题明确,思路清晰

选择的历史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这主题之上还要达到层次清晰、表意明了的程度,如果没有好的主题,便会造成听者思维混乱,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历史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次第展开、娓娓道来,逻辑清晰,让听者听而不乱,学而有味。

(三)紧绕大纲,情境教学

教师选择的历史故事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最好要紧扣上面的重点与难点,把重难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可以在讲授历史故事时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得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作用。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抓住时机

教师在课程的开始选择讲历史故事,必须使故事紧扣本课内容,在学生好奇心与兴趣高涨的时候推出课程内容,能加深印象,便于接受。教师也可以选择在课程的中间穿插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遇到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以故事来突破重难点,便于学生消化理解。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一节课进入10~20分钟后就会产生注意力分散游离现象,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穿插一个历史故事,便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到课堂上,以保证上课效率,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讲课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历史故事作为课程的结束,以故事收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课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师的教学中,常常出现草草收尾的现象,这样会使整堂课功亏一篑,故事的趣味性也大为减半,会出现结束一节课,给学生带来意犹未尽之感的结果,如果老师再留下一两道思考的问题,或设置一个悬念,更会给学生新鲜感,在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动脑能力,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二)掌握语言魅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也要准确,一个字两个字的差别往往就会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偏差。历史故事的叙述需要充分调动演讲者的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心理暗示,在讲述历史故事时的语言要生动。我们都知道,只有声情并茂地讲演才会给听者带来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教师在讲历史故事时要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情绪,在讲到历史英雄时,可以慷慨激昂,在讲到奸臣贼子时可表现得厌恶鄙视,这种情绪也能带动学生,让他们明白是非观,区分善恶,这对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应注意,因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要严守师德,不夹带私话,做到客观公正,以免误导学生。教师讲故事的时候还要注意处理语速和节奏,语速太快,学生听起来吃力,语速太慢,影响学生思维能力,注重语速与节奏的把握对学生的听课效率影响很大。

三、结论

如何使历史这门学科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是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我们在教学中要学习对历史故事的选择和运用策略,并对其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进行掌握,结合当下,融会贯通,以古鉴今,丰富课堂知识的同时也创新历史学科教学方式,以期实现发展历史学科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红琴.历史课“六步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林区教学,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