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信息化(精选5篇)

  • 农村农业信息化(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村农业信息化(精选5篇)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新农村;发展现状;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我国人口的70%以上,因而农村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三农”问题是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然而自2003年首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后,全国都在为解决该问题而努力奋斗。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村以及农业问题的解决的前提是为农民服务,因此,发展农业以及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新兴科技层出不穷,智能设备、物联网等在默默的改变并且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并且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化建设是协调农村与城市平衡发展的关键纽带,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逐步的深入,信息技术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业的发展,同时改善了农村的生活以及丰富了农民就业的途径,尤其是在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提高了民的生活质量。农村以及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的主要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分析农业和农村信息以及二者的联系,对于我国将来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农业以及农村

我们在进行进一步探讨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之前首先要对农业和农村的概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

1.1农业

农业的概念,相关学者都进行了定义,我们这里具体是以“新华”字典里的定义为例,农业就是指栽培农作物以及饲养牲畜的事业。当前,社会进步非常的快,农业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就目前的农业是指整个农业体系,它包括了生产前、生产中以及生产后的农业服务体系。

1.2农村

农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农业生产被重视,而且农民的生活也开始被视为一个重点,各类乡镇企业逐步成长。随着很多投资者在农村投资,农村开始成为工业、农业以及服务业同时存在的区域。同时很多农村农民开始外出务工,造成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流失。所以有必要对农村概念进行重新定义。

农村是相对于城市来说的,我们将非城市的区域称作农村,将农村定义为农业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

1.3农业和农村的关系

从上述的概念来说,农村是一个区域,而农业是在这个区域内所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农业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其他行业,这些都是农村建设中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当前国内的农村问题主要是表现为农村经济文化以及素质都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努力加强农业的建设。

2.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

2.1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当代计算机信息普及的前提下,运用计算机欣慰为主要生产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农业信息化是说农业的全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主要可以分为生产前 的信息化、生产中的信息化和生产后的信息化。

2.2农村的信息化

农村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农村信息化是利用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信息计算建立农村综合的信息化体系。促进农村信息资源、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村管理信息化、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农村文化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

3.农业信息化以及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3.1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

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两者内涵都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在对二者的建设中,忽略任何一部分都会使得两边的发展困难,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建设,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1.1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主要服务于农业信息化

目前我国的农村普遍存在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农村地区首先需要提高经济水平。但是目前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经济收入不高,使得农村经济很落后。农村信息化建设前期,各建设内容都应该集中在推动农业的发展中。例如农村经济信息化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电子商品平台,给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多渠道的发展。

3.1.2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的信息化需要国家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农民自发的推动。这首先就需要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农民能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主动去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中去。农村的信息化还需要建设村村通等,这些都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物质保障。同时农村信息化培养的有文化、有知识技术的人才也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可靠的劳动力。农村信息化还可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总的来说农村信息化给农业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以及经济基础,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3.1.3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只有实现了农民的增收,才能使得农村地区的其他工作展开。当前,我国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是需要通过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来促进农业的发展。但是农业的发展又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就不能解决农村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更不用说其他的建设了。可见,农业信息化决定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

3.2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都是属于现代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要是实现农村的发展快而好,实现农民富裕。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农村信息化以及农业信息化两者的建设来促进的。新农村的生产发展,主要是通过农业信息化来实现,而农村信息化又可以给农业信息化提供决策的依据、提供生产人才、还能解决信息化后的一些问题,农村信息化是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部分。而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物质保证,这就需要农业信息化来提供,农村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是来源于农业生产。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和农村信息化有效的结合可以更快的促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万林,张港红,李桢,赵佳宁.关于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01:466-470.

[2]熊春林.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3]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村经济;作用

1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

1.1覆盖地域广阔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设备对传统的农村生产以及农作物处理运输环节进行改造,以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特点以覆盖地域广阔性为主,由于农村地区无论是农民居住面积还是土地种植面积都占据了我国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能够覆盖在农村地区的各个土地区域内。不仅如此,各个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地形位置和土壤结构也存在区别,这就给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农村特点来进行信息化技术设备的全面覆盖。

1.2涉及内容复杂性

农业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内容领域较为广泛,并不只是简单的技术和设备应用,也是对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改变。首先,作为农业信息化的直接受众方,村民对待信息化建设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与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关系密切。因此,信息化建设也是对农村居民思想体系和社会认知的信息化调整。其次,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特点都各不相同,各个农村之间种植物和经济发展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对多的建设模式,而是一对一的实现。需要根据每个村落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建设,内容更加复杂和多变。最后,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环节不仅仅是在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阶段,还涉及了农作物的加工处理以及市场销售运输。农业信息化建设旨在实现各个环节的自动一体化,因此在建设中需要考虑和涉及的内容更具复杂性。

2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拓宽

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由于受到地域偏僻以及交通运输闭塞的影响,传统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主要以玉米、水稻等基础农作物种植,以及猪、鸡等家禽喂养为主线。这种经济结构只能保证农民的基础生活稳定,但无法对经济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进作用。不仅如此,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以及突发的自然灾害问题的影响,农作物的收成量就无法保障。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后可以对市场供求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分析,为农民提供更为准确的市场预估,帮助农民在下一年种植中实现农作物收益率的最大化。其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区域信息传播的速度,进而帮助农民获取到更多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消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一体化运用可以实现新品种农作物的种植与培育,还能丰富家禽养殖的种类,进而有效拓宽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

2.2有利于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农业生产种植环节涉及到资源要素不仅包括土地、水源以及阳光等自然存在的资源,还涉及人力劳动以及资金投入等不可估算的现实成本。在传统的农村生产劳动环节,主要形式是各家各户负责各自土地区域内的农作物种植以及基础劳动生产。由于土地面积的区域差别,以及家庭可劳动人口数量的不同,村民之间的经济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村内贫富差距明显。农业信息化的建设旨在通过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统一的管理控制,将土地、人力以及资金等资源整合起来分块利用,既避免了出现不同工种做同样工作的浪费人力资源的现象出现,又保证了有效面积区域内的可监管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效率进展,还可以减轻农民自身的劳动负担以及经济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2.3有利于农村经济市场占有的加大

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集市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农副产品的流通只能在本地区域内进行,一旦对外跨省甚至出国就会变得更加闭塞。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对外宣传不足,后备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连接不够紧密,存在断层的现象。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通过流水线作业,实现整个农副产品在种植、包装以及销售出口的各个环节的自动化。对于已经建立了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村落,可以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比如淘宝、京东等网上交易平台,将特色的农副产品直接通过互联网销售和运输。这种生产模式下,不但可以保证农产品的盈利率,还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市场占有份额。

2.4有利于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升级

农村经济服务体系是针对农村发展的各个环节而制定的专项服务体系,其中不但规定了上级政府应该负责的行为和对农村的关注力度,也明确指出了农村自身在经济发展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上级政府对农村发展实施的动态监督和管理,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也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实现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管理调控。上级政府可以及时根据农村的信息反馈调整行动策略,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其次,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农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高效率的服务体验,避免了农民多次往返城乡上报问题的困境,农民的生产问题可以随时反馈到上一级,并能够快速得到处理和解决。这既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著推动,也是对农村服务体系的升级构建。

3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3.1建设观念落后,信息化认知不足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进展呈现出前期筹备周期较长,建设进展缓慢的特点。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信息化建设观念落后,村民的信息化认知不足。信息化建设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资金、土地以及劳动人口的资源,这就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与敢于尝试的心理。但受到长期贫困和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影响,绝大部分村民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是存在着思想上的误区和行动上的逃避的。一方面,部分农民家庭收入来源少,可支配资金有限,同时也片面化地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投钱买设备,没有真正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对自家经济收入的价值意义所在,因此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尽管部分农民对信息化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渠道对信息化建设进行系统有效的学习,也间接地阻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效果。

3.2农民水平有限,信息化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建设由于覆盖地域面积广、涉及内容复杂的特点,需要大量高水平高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完成信息化设备和平台的搭建以及后期的运营维护工作。一方面,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和支持程度也很低,这就导致了农民自身不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上级政府以及学校科研机关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教育程度不足,优秀的技术人才思想不到位,不愿意投身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来。与此同时,现阶段的农业科研力度高于实践效果,很多对于农业种植生产的研究成果没有被实际应用在农村地区,只具备一定的理论性。这就导致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环节中理论成果与实践操作的脱节和不匹配性出现。3.3经济支撑薄弱,信息化设备陈旧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以及土地资源,不能仅依靠农民自身力量来建设,还需要上级政府以及社会企业的广泛支撑。但受困于农村多、占地广的影响,政府的总投入力度被平均分配到下级农村后就会显得少之又少。不仅如此,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技术设备都较为先进,不仅对计算机的硬件读取速度有较高要求,对互联网的质量和网速也有严格的限制。但目前农村地区的建设发展现状很难满足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农村的互联网覆盖面积较小,信息一体化平台没有实现对家家户户的贯穿联系。不仅如此,很多子女外出打工,只有老年人在家的农村家庭连基础的计算机设备都没有,或者是计算机设备过于老化,难以使用。计算机是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农民对于计算机的熟悉掌握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农业信息化的覆盖深度和建设成效。

4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4.1推广宣传范围,提高思想认知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广宣传,以提高农民的思想认知,帮助其认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家庭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帮助作用。首先,上级政府要积极发挥出主导作用,鼓励农村开展信息化建设,并通过下基层和主题动员大会的形式深入农民群众队伍,了解并解决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顾虑和问题。其次,要借助手机互联网的微信平台,通过文章分享和群内讨论的形式向农民渗透和深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提高农民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思想认识的同时,获得农民对于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

4.2拓宽培训途径,引进优秀人才

技术人才作为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上级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业要加大向农村地区输送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村民们则需要向这些专业化的技术人才学习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关键的技术流程以及操作要领,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其次,拓宽农民信息化建设的培训途径。可以通过在村内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专业教学,也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对外考察和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形式,相互借鉴经验,以提高本村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4.3加大扶持力度,更新技术设备

政府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倡议发出者,也是对农村进行直接扶持和管理的部门,要突出自身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首先,加大对农村的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和资金资源上的投入比例,鼓励农民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政府要引导社会企业投资农业信息化建设,为农村提供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并成立专门的技术保障小组,对偏远地区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家庭进行一对一的现场教学,帮助其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的信息化技术。

5小结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作用

信息是当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和条件,是各级政府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各级各部门提供信息,是信息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也是发挥其参谋助手作用的重要体现[1]。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利用农村信息化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打造农业生产活动中产、供、销环节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拓展农产品市场,帮助供需双方有效交流,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对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2-4]。

1农业信息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也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结合点,是建设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有利于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有利于缩短城乡之间发展的距离,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推进农村科技、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5]。

2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化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快速武装到农业各个领域的必然途径。农业信息技术作为软支撑部分,通过收集、加工、传递应用各类信息,使硬支撑部分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化将使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的农业产业经营者更快得到新的知识,加速科学技术的应用速度,促进农业实用科学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普及。农业信息化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和教育,促进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增强,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3]。

3农业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连接

落后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小农意识经营管理水平,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障碍。农业生产管理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饲养管理、养殖管理等方面。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缺乏市场信息观念。由于信息不灵而盲目种植、养殖、销售,造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大起大落,卖粮难、卖猪难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农业信息网站的出现,发达地区的农民已经利用网上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利用网络推销农副产品,不再盲目生产,开始认识信息的价值,开始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围绕市场信息进行种植、养殖。由此可见农业实现了信息化,就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合理化和最优化,加快农业的全面发展[4]。

4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目标。在现代信息社会,农民素质主要体现在接受、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上,谁能最先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谁就能走在市场的前列,就能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如果信息不灵,反应不快,就会丧失机遇,陷于被动,遭受损失。高素质经营型农民正是以自身很强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搜集、筛选、利用信息,使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生产经营决策的依据,不断地为自身创造发展机会。农业信息化要求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互联网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农民学习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有助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6]。

5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农业信息化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促使农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改变。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可以实现电视网、电话网和电脑网的“三电合一”,农民可以利用这些网络,了解国内外农业、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发展动态。农业信息化扩大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将促使农村居民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变革,促使农民由注重物质文化生活的消费,向注重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转移。

6参考文献

[1] 陶长琪.信息经济学[m].2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 刘丽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主体建设研究[j].理论月刊,2007(11):166-169.

[3] 闵文江,陈保华,侯亮.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图书学报情刊,2006,18(4):19-20,40.

[4] 谷春梅.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情报,2006,26(12):53-54.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8-0005-05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成绩,信息化基础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将更加优化、需求更加迫切,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面临重大机遇,任务也十分艰巨。

国外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非常注重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如加拿大政府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整合来自各个部门的农业法规、政策、标准、灾害、经营管理及农产品供求趋势等信息,通过互联网上建网站、电子邮件、报纸、电视、电话、派专家到农场解答问题、培训等多种渠道无偿向农场主、乡村居民、农产品经销商和加工企业等提供。各类农产品协会也有专业人员负责收集和处理信息,并通过门户网站集中[1]。国内信息资源整合有不少理论性论文和成果,但涉及农村信息化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不多,主要是以整合学术期刊、涉农网站数据为主,规模小且很少形成可提供资源服务的信息资源库,使得信息没能起到增值作用[2,3]。因此,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为了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质量,就必须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4]。可以说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败。

1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5]

经过多年不断地投入和发展,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总体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1.1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投入,但由于一直以来国家和地方偏重于城镇信息化建设,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使得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村网络覆盖率、用户带宽、终端有效使用率还比较低,计算机应用水平相对落后。

1.2各涉农部门对自有专业信息资源实行部门管理,部门之间信息交换不畅、缺乏共享

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受到多个部门的广泛重视,多头并进、多措并举,为信息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缺少有效的统筹和协调。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与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各级政府的重视力度、统一规划与有效管理是农村信息化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农村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涉及多部门行动的综合工作,为了保证农村信息化工作持续稳定进行,制定合适的方针政策、组建专业的信息化领导队伍十分必要。

1.3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投入分散,缺乏对农村信息的有效组织和管理,信息供给与需求对接困难

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性,产前、产中、产后都有大量的信息需求,而当前网络以及广播电视所提供的信息未能与本地实际情况进行嫁接和整合,体现不出农业的地域性;虚假信息四处传播,甚至由此产生了伤农、坑农事件,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受到质疑;信息更新不及时,传播缺乏实效性,与农事结合不紧;信息内容空泛单调,难以指导实际生产,这些都是信息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的体现。

同时,信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存在困难,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信息还是以单向传播为主,仅局限于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及时反馈回来,各种定制类信息服务比较薄弱[5]。同时,由于农民对信息需求的涉及面越来越广,现有的服务方式又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庞大的农民群体对于更精细、更适合当地农业实际的信息需求,出现信息细分与农民需求不相匹配的矛盾。此外,农村信息的时效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的能力仍然较弱,网站信息内容更新慢,过时信息多,即时信息少。

1.4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农村信息化人才匮乏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实体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存在误区,因此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从而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还有的政府管理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认识不深入,把信息化建设单纯理解为计算机的操作,往往认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备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没有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些不完整、不全面的认识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民群众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愈加迫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增强信息意识仍是农村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村信息化进程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农民信息意识和经济实力的增强[6]。但我国对农村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投入少,培训机制不完善,农村信息化人才缺乏;且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少农民信息意识淡薄,要动员其在信息化基本设施上进行投入很难,信息资源利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能力,使农业信息传播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的盲目性较大。

2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总体目标

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农业信息系统的使用,提升农村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实践运用能力。通过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现代的信息网络,结合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对涉农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形成贯穿整个农村生产经营、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及生活消费过程的信息资源,通过统一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以多样化的形式为农村信息化主体服务,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广泛共享[7]。

3信息资源整合原则

3.1标准化、规范化原则

网络上众多的信息资源和数据库中的丰富资源之所以无法通过一种方式全部访问,主要是它们之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范,格式、技术接口、输出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让我们面对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却无能为力。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与其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并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方便地使用已经进行了二三次整理和加工的信息资源。因此,标准之于信息资源整合是前提和基础。

3.2共建、共享原则

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管理松散、部门与部门之间沟通不足等,让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面,建立统一协调的、布局合理的管理体系,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造条件。

3.3信息安全原则

农业信息资源中的部分数据会涉及到国家机密、国家安全,需要绝对的安全,但是农业信息资源又需要一定程度的开放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于是产生了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因此,我们需要在安全和开放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保证用户方便地使用这些信息资源,又要保证这些资源处于安全状态。可通过网络安全区域划分、中心数据库摆放、防火墙利用、加强内部监控与审核、第三方认证等方法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3.4可扩展性原则

信息资源整合涉及的内容和规模庞大,主体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容和技术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所以在整合之前一定要科学规划,保证整合后的平台在将来升级时体系结构稳定,不需要进行大的改动[8]。

4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内容

4.1支撑平台整合

包括硬件资源、系统软件资源、与数据采集和传输有关的资源及其他应用体系。

4.2数据资源整合

数据资源整合就是要将多元、异构和分散的涉农信息,以标准数据格式进行规范化设定,采用统一技术管理手段进行数据库的重组,形成一批有影响的、实用性强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查询等服务,从而实现数据共享。

4.3应用系统整合

以信息资源数据库为依托,对已有的各类应用系统进行整合,通过应用系统数据的整合展现,既能保护现有数据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同时也为后续应用系统提供接口,实现功能集成。

5农村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框架

根据信息资源整合的总体目标、原则和内容,构建了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9,10](图1)。农业信息资源整合要依赖于相关法律体系的保护、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信息描述标准的确立和与农业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相关的各部门和机构的紧密配合。所有这些都可以列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环境范畴。只有这些环境营造好了才能推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按一定的流程顺利开展。至于信息资源整合各层级工作的开展,都与一定的信息技术相关联。51信息资源整合环境研究

农业信息资源的来源、分布都较广,而涉农部门和信息机构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度不够,信息安全和信息标准的相对滞后都是导致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困难的重要因素。要处理好由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构建起法律保障、信息安全、信息标准和信息部门都发挥作用的环境,推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深入开展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5.2信息资源整合层级研究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由基础层、数据层、标准层、服务层和应用层五层组成,不同层级承担不同的任务,每下一层级都是上一层级的基础。基础层的整合应统筹当地的网络环境以及不同系统、不同部门建成的信息场所与设施,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传输通道和接收终端,实现资源与网络设施的对接。数据层包括文本、数值、图片、视频、音频等不同类型,主要负责数据的描述和数据格式的转换、处理,它在整个整合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用统一的标准采集和传播各种不同的农业数据和信息,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无法共享,同时保证农业信息的时效性。服务层主要是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应用层通过导航、门户网站的方式向用户提供简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6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体系

整合的技术标准、内部的层次关系,总体上划分为以下5层。

(1)物理层:是系统运行的硬件、软件环境,解决如何为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环境,支持应用系统的运作。

(2)基础层:是位于物理互联的网络协议之上,用于标准化、规范化描述数据,为更上层的数据交换提供基础支持的标准、规范。基础性协议标准又可依性质划分为数据描述层和数据访问两个层面。从这一层总体来看,这些基础的标准、规范大多数都不是专门为解决资源整合的问题而制定的,主要是从信息组织、跨异构数据库的互连、互访用途出发的。但是,它们却为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对于特定的应用,也可以在这个层次进行整合。

(3)数据整合层:数据层整合旨在屏蔽各数据源异构性,使得各数据源之间能够进行数据的交换与交互,令用户可透明地访问多个数据源,感觉上却像是在操作异构单一的数据源。要实现数据整合,必须对数据进行跨数据源的收集、组织、处理与集成。数据层整合协议的重点是解决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数据交互。

(4)功能层:整合主要重组和扩充数字资源系统的已有功能,或者建立新的功能。分布式对象技术是目前解决功能互操作的主流技术,分布式对象技术的作用就是将存在于网络任何地方、能被远程应用以方法调用的形式访问的实体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较大的组件,通过这个组件为更上层的应用提供系列的服务。

(5)界面层:是最接近用户的高级层次,主要实现表示层面的整合,使得服务用户能够通过统一的界面,同时享受到不同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

7小结

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与城市差距越来越大,而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本文首先阐释了我国农村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然后从信息资源整合目标、整合原则、整合内容入手,构建了信息资源整合框架,详细阐述了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体系,对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龙熹,于慧梅加拿大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J]世界农业,2003,3:29-32

[2]方东权,吴天吉,李翠霞“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4):277-278

[3]杨玉建,仝雪芹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农业信息智能体整合系统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1,9:15-17

[4]Zhang Y J,Zhang L W,Xu L Y Development and policy proposals of rur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A] In:Zhao C J, Li D L, ed. Computer and Commputing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Ⅱ[C] Springer-verlag US, 2009,1977-1988

[5]张博,李思经 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3):62- 66

[6]薛亮,方瑜 农业信息化[M]北京: 京华出版社,1998,1-30

[7]杨军喜,朱晓飞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五大问题[J]信息化建设,2009,4: 25-26

[8]张永金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与整合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2008

[9]王亚秋,王瑞亨省级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原则和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2):216-218

农村农业信息化范文第5篇

2010年5月26日,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旨在提高首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服务水平的“221信息平台”的全面建设和应用。此举也标志着北京市农委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正式确立,使得双方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北京市农委副主任张贵忠、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副总经理范冰等领导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

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局。中央连续六年的“一号文件”都要求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明确要求“推进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

农业部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早在2009年7月就签署了《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合作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此次北京市农委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的战略合作,即是落实框架协议精神的具体体现:双方将全面整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入电子商务、电子农务等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多种渠道(如手机、网站、WAP等),打造一个以农为主、为农服务、联系城乡的信息服务平台-221信息平台。本着“政企联动、发挥优势、相互促进、着眼长远、实现共赢”的原则,在政府主导下,221信息平台将坚持以公益为基础,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首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水平及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水平。

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因素,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移动秉承“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将一如既往地依托信息化技术优势助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多贡献。


农村农业农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