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精选5篇)

  •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确立目标、落实方案 我们学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民族精神,”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国学,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国学经典诵读。在开展“诵读中华国学,弘扬民族精神”活…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精选5篇)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一、思想重视,大力宣传。

我校以李莉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在领会县教委的文件精神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立即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迅速传达文件精神。此外,还运用校园广播站、班会等各种宣传方式做好国学经典诵读的宣传工作,让全体师生高度重视国学经典诵读工作的重要意义,为国学经典诵读工作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目标、落实方案

我们学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弘扬民族精神,”活动,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国学,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创建富有学校特色的国学经典诵读。在开展“诵读中华国学,弘扬民族精神”活动中,我校努力做到思想上重视,制度上保证,行动上积极,工作上扎实,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把推进民族精神教育落实到实处。

三、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李莉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张峰、雷有德、张莉、张云为副组长,以陶新迎主任,一线教师李文艳、赵燕、李晓丽、程国庆老师为骨干组员的课题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分管副校长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陶新迎负责国学诵读技术指导,骨干组员负责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以及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

四、监督考核,完善机制

为使经典诵读活动得以有效实施,学校建立经典诵读活动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日常日常活动开展、学校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日常观察即时评价、学校抽查检测、各类评比、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将此纳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对此项活动在一学年结束前进行总结,对做得好的教师、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

五、开展活动,保证实效

1.课前一吟,熟读成诵。

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和每天晚自习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

2. 定期检查,检测监督

学校专门成立国学诵读检查小组,学生检查和老师检查相结合;做好检查记录。校领导不定时抽查,确保诵读时间。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3.一期一次,大型诵读。

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大型诵读会。诵读的内容有指定内容背诵;并在活动中评出优秀选手和优秀班级。

4.图书一角,书香文化

各班设置图书一角,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加入班级量化积分,评出优秀班级。

5、诗词大会,彰显风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我校每一大周定期举行诗词大会,既丰富了课堂文化,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积极性。

6、读书文化,馨香校园

一初中每周四都会在报告厅三楼举行读书交流活动,全体语文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分享读书交流成果,让学生感受智慧火花的集体碰撞。

7. 演讲比赛,硕果累累

8、专家讲解,深入领会

专家诠释经典,大家深入了解经典文化。

9、图文结合,绘出经典

充分利用黑板报和手抄报的形式,让学生绘出心中的经典

六 总结回顾,明确方向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在这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中,收获颇丰:

1、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诵读中华国学,弘扬民族精神”活动的开展,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后勤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较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正在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

中华国学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不少国学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国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热爱亲人、热爱朋友的健康情感。

3、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国学,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国学的兴趣,形成了诵读国学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国学的故事”、“国学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背诵的国学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国学的方法,并能运用与课外自读国学,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国学运用于作文之中。

当然,在肯定优点和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这次国学诵读活动还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对于经典的理解不是很深入,学生的背诵,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以至于学生死记硬背而增加学生的负担;部分班主任老师的熟悉程度还不够,部分学生尤其是家长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生虽然学习了经典中的道理,但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还没有改变,没有做到言行一致。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为了推进全民阅读,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努力营造“书香机关”,进一步激发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干部活力,6月9日下午,党支部组织开展“雅言传承文明 经典浸润人生”美文诵读比赛暨主题党日活动,退休老干部和部机关党员领导干部40多名同志参加了活动。

“我的祖国,高山巍峨,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落……”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大家带到革命的峥嵘岁月,从建设年代的激情燃烧,到改革开放的春潮奔涌,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不朽功勋。《诗意中国》《我的祖国》《祖国颂》《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等一首首诗词在机关大楼回荡,把对党的深厚感情化作精彩生动的诵歌,把对祖国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部机关8个部门、科室参加了比赛,6名选手分获一、二、三等奖。

此次经典诵读比赛讴歌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展示了机关党员干部良好的精神风貌。全体党员干部表示通过此次诵读比赛深受教育,培养了爱国情操和家国情怀,深切感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干部的读书热情,促进了学习型机关建设,受到广大党员干部一致好评。大家纷纷表示,开展此项活动既锻炼了党性,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又纾解了工作压力,活跃了机关工作氛围,提升了党员干部“四力”。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经典诵读 诵读内容 诵读方法 诵读环境

一、精心筛选诵读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具有非常强的现实价值,其中有许多适合儿童阅读的经典诗文,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但同时也有许多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糟粕之作。而在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选择何种经典进行诵读,以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是所有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作品让小学生阅读,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筛选。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切不可随意而为,而是要在批判继承、与时俱进的原则指导下展开精心筛选。要紧紧围绕“真善美”的价值诉求,列出小学生成长中最具普适性的“立人之本”的文本,分时期确定诵读内容,然后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合理安排相应的诵读内容。例如,低年级学生诵读《三字经》《千字文》;高年级小学生则诵读《论语》《诗经》和《弟子规》等经典篇目。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对经典文本进行分类,如爱国篇、孝悌篇、诚信篇等,然后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合理安排。

二、灵活采取诵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灵活采取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虽然经典诵读的主要形式就是“读”,但教师一定要将这个“读”做活、做新,增强诵读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接力、唱和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以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经典诵读效率。还有,教师可以将诵读内容与传统节日或地方民俗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民间传统风俗和节日,灵活开展主题诵读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感受和理解经典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经典诵读与趣味学习结合起来,通过搜集对联、成语接龙、猜灯谜比赛等娱乐性和参与性较强的课堂活动,展开形式丰富、极具趣味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经典。另外,教师还可以面向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诗文配画、文化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创新创造活动中领略经典魅力。总而言之,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诵读方法,调动小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小学生经典诵读兴趣,创造有助于学习与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学习环境,让核心价值观如同音乐一样,时刻浸染小学生的心灵,让小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促其内化,促进小学生良好品格和习惯的养成。

三、营造良好诵读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会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学会营造经典诵读的良好氛围,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营造经典诵读环境时,一定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呈现,要坚持文化育人的诉求与目标,切不可随便找些名言警句进行胡乱堆砌。可以将古典音乐作为经典诵读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淡雅宁静、古香古色的诵读环境。还可以将经典诵读与“日行一善”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践行核心价值观。比如,当诵读到《弟子规》的“孝悌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放学后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他们减轻负担。如诵读“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经典诗词,倡导学生加入“光盘计划”,不挑食、不剩饭菜、不浪费,同时做到不攀比,勤俭生活,不浪费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经典故事,引导小学生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帮助家长做家务活,养成友善勤劳的良好品德。让“日读一经典,日行一善事”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道“大餐”,用经典美文熏陶小学生心灵,进而实现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这是将核心价值观全面贯穿于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总而言之,在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经典诵读时,教师不仅要学会精心筛选诵读内容,而且要灵活采取诵读方法,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诵读环境。只有如此,才能让小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深入理解核心价值观内涵,才能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全面践行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标,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全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价值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四、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和“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具有较多可整合之处

课程资源,这里专指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它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万松园小学是广东省书香校园,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读书活动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不断提高学生的素养。在认真研究“品德与社会”课程后,发现其与万松园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具有诸多思想上的共通点。“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兼备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同“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多可整合之处。以万松园小学近年采用的北师大版和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见表1)。

从表1可知,无论何种版本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其中的较多内容均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例如祖国河山、中国历史、中华儿女和中华文化等,构成了丰富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上述主题内容正好契合的是近年“经典诵读”活动的指定内容,例如“中华之魂”“中华节日文化”等。万松园小学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经典诵读”的活动内容。具体而言:精心挑选“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用心设计“经典诵读”的过程,将优秀文化的精髓和参与者的体验整合到“品德与社会”课程之中,使其成为学生喜闻乐见又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这样的做法,使“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及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相结合的课程资源。

首先,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使其成为课程资源,既丰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内容,又增强课程的开放生成性,还使教学充满活力。其次,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应为教学服务。新课程引入“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这一概念,把课程资源分为“非生命载体”和“生命载体”两种形式。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即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存的非生命物化形式。据此,“经典诵读”的内容可作为课程资源的“非生命载体”。的确,经典作品能够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是因为它蕴含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即素材性课程资源所依托的“生命载体”。据此,“经典诵读”活动的亲身参与者(专家与指导教师)可作为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确实,专家与指导教师在参与“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其丰富的知识、不凡的体验和独特的感受,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因此,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使其成为课程资源,并将其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意义非同凡响。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与“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主题整合设计

“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和“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较高的匹配性,因此,通过合理设计,总结“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题,提炼“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主题,将两者有机整合后,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使“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就这样,备课组教师根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要求和“经典诵读”的文本内容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和“经典诵读”活动内容的主题整合设计(见表2)。

首先,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例如在高年级成立“经典诵读”小组,在每个年级选择两个班为实验班,选择三个班为对比班。其次,把“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开发为课程资源,为学生开辟教材以外的“第二阵地”,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丰富多彩,既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又更好地落实“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三、使“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的实施策略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五字诀中提到“集”,即对每个问题都要搜集材料,以便精益求精地研究。这与使“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的做法殊途同归。赞可夫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那么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可见,只有使丰富的“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合理地引进“品德与社会”课程,课内的40分钟才能被充分利用;只有让课程资源进入课外,才能为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预留更多空间。那么,如何使“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成为课程资源,并将其运用到课堂内外呢?两个要诀:相互联系,有效整合。两个理念:“经典诵读”彩排现场即是“品德与社会”课堂,将“经典诵读”资源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1.“经典诵读”彩排现场即是“品德与社会”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需要广阔的天地,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从“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和道理,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此外,在“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有很多可进行品德教育的契机,可作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延伸。最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专家和指导教师”这一课程资源,灵活地把“经典诵读”彩排现场变为“品德与社会”课堂。

例如,在“经典诵读”节目《悦动新春》的彩排现场,指导教师告诉我,扮演爷爷、奶奶、孙子和孙女的学生找不到感觉,表演夸张且脸谱化。于是,我循循善诱:“爷爷、奶奶平时对你们那么好,你们一定观察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能模仿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吗?”就这样,很多学生跃跃欲试,表演得惟妙惟肖。我适时表扬他们,并叮嘱他们回家问候爷爷、奶奶并为其捶背、送茶。第二天再次彩排时,学生已找到对爷爷、奶奶尊重、亲近的感觉,表演越发自然。此后,我一直鼓励学生尊重和亲近爷爷奶奶,到家长来观摩表演时,有的家长高兴地表示:孩子在家越来越孝顺,这是学校育人的功劳。

又如,在“经典诵读”节目《追寻英雄的足迹》的彩排现场,由于时间较长,学生感觉枯燥,表演状态不佳。于是,我结合“追寻英雄的足迹”这一主题,鼓励学生发扬“长征”精神,寻找鼓舞士气的方法。就这样,学生纷纷出谋划策(例如:唱革命歌曲、进行耐力比赛和讲英雄故事等),最终找到排练的乐趣,表演也逐步到位。通过“经典诵读”活动的彩排,学生既增长知识,又磨砺意志,达到双重的育人效果。

2. 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

(1)联系“经典诵读”经验,激发“头脑风暴”

如果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使其成为课程资源,并将其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堂,那么便能为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炎黄子孙的心愿”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环节:“新年到了,如果让你送一份礼物给海外的华侨小朋友,你会送什么?在赠送过程中,你会引用哪些经典来向他们介绍这份礼物的寓意?”有的学生引经据典地介绍礼物的深刻寓意,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与春节有关的故事。此时,学生从“经典诵读”活动中学到的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派上用场。又如在教学“独特的中华文化”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越洋视频通话的环节,让学生向海外的华侨小朋友介绍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于是,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学过的有关“春节习俗”的知识(包括鞠躬礼、拱手礼等礼仪)都派上用场。就这样,浓浓的中国传统年味弥漫在课堂中。由于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使其成为课程资源,并将其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堂,从而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活跃,既增强学生运用民俗知识的意识,又强化学生对中华儿女身份的认同。

“经典诵读”活动内容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可引导学生的思维往纵深处漫溯、向多方面发散。由于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已吸收了大量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再设计相关的运用环节,提供相应的平台,便促成学生的经验分享,让学生学以致用,最终使“经典诵读”课程资源成为学生经验的宝库。

(2)鼓励行为实践,解放体验空间

只有亲身经历、主动体验,“品德与社会”课程才能从书本中“走”出来,落户到学生的心里,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身财富。因此,学生的情感体验、实践体验一旦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相结合,便产生奇妙的作用,带来强烈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四君子·中华魂》的同时,我选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不屈的中国人”这一主题,与五年级的军训相结合,并以这一主题连续四周进行教学。从“经典诵读”课程资源中,学生既深刻感受到“梅”“兰”“菊”“竹”这“四君子”的高风亮节,又明显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又如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不屈的中国人”这一主题时,我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熟知的“不屈的中国人”的故事,再让学生将这些人的风骨与“四君子”的特点相结合。在最后的实践环节,先在校内开展为期一周的军训,再安排五年级学生外出军训,让学生在连续的军训中真正体验“坚强”的意义。由“经典诵读”课程资源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再到具体实践,三个层次的递进使学生从模糊地感知到实在地领悟道理。由于有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再加上实践的感受,无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在价值观方面,对学生的震撼都直抵内心,影响深远。“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作为课程资源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能把教材中的抽象文字变得生动、活泼,既使哲理形象化,又能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

(3)渗透人文知识,延伸学习长廊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之深厚非一时一日之功。打开文学殿堂的大门,先让学生感受中华经典之美妙,再让学生主动开发资源,必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追寻英雄的足迹”时,学生接触到大量的诗词和的故事。在“经典诵读”活动彩排过程中,我给学生讲了很多开国元勋和人民英雄的故事。在教学“向人民英雄致敬”主题中的“光辉的历程”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收集、欣赏并背诵诗词,还进行讲故事(有关的故事)比赛。就这样,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变得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

“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可对其采用延伸性策略,以一点牵一线,使“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3. 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导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效能

将“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与“品德与社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后,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品德素养进一步提高,从而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在“经典阅读”活动内容导入“品德与社会”课程后,实验班与对比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明显不同(见表3和表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