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职称论文(精选5篇)

  • 高中政治职称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高校教职工的价值观念、学习观念、和个人追求的目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许多变化,沿袭了数十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和内容对当今的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已不太适应,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新的困境、问题…

高中政治职称论文(精选5篇)

高中政治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326-02

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高校教职工的价值观念、学习观念、和个人追求的目标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许多变化,沿袭了数十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和内容对当今的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已不太适应,高校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新的困境、问题和挑战。

一、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面临的困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一直以来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教育制度,这种相结合的形式可以及时地有效地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质和思想觉悟。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引领教职工自觉抵制各种负面的、消极的和腐朽思想文化地侵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一)对政治理论教育认识不足

近些年,由于高校之间的“排名次”是以科研成果的多少为依据,高校管理部门领导认为高校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厚实的理论基础,多出科研成果可以为学校争得荣誉,他们的教学科研任务重,精力有限而时间宝贵,用专门时间让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怕“耽误”了科研时间。另外,高校教师在晋升职称、职务时,学校主要以教师科研业绩为重要指标,教师为了自己是前途,不得不想方设法争取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致使一些教职工对政治理论教育不太重视,不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再加上一些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不创新,还是传统的老一套,不少教职工认为学习只不过是听领导枯燥地传达上级政策精神,因此产生厌倦和反感情绪,即使参加政治理论学习也是流于形式,闭着眼睛熬过一个多小时的学习时间。学校宣传部门和基层党组织的同志虽然想下大力气改变这种政治理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但怕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工作,冲击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安排的专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往往被其他工作占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了。出现这样的困境主要是校领导对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体制改革和一系列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人们思想的巨大变化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对政治理论教育认识不足。

(二)政治理论教育形式单调枯燥

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了一些人对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组织者本身在政治理论学习的形式上缺乏创新。在知识精英汇聚的高等学府,他们视野开阔,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多,国内外大事变化、国家一些政策、文件精神都可以通过现代网络获知,我们的组织者在政治理论学习会上还是用传统的读一读报纸和传达上级文件精神这样陈旧呆板的政治理论学习方式,不仅不能提高教职工学习兴趣,还容易造成教职工学习疲劳。其次,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有的高校把政治理论学习当成是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任务而组织学习,学习的内容抽象化、文件化。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者要深入教职工中间去,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要知道他们想些什么,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正确理解和把握上级和学校对知识分子的相关政策,制定有针对性的政治理论学习方案,联系本校具有代表性问题在会上进行探讨,将学校面临的困难或问题以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问题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激发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兴趣,让政治理论学习变成教职工的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

(三)政治理论教育要结合教职工切身利益

高校教职工是善于思考、思想活跃的一个特殊群体,一直以来,西方各种思潮对高校的渗透以及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教职工作为他们西化、分化的重点对象,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强化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是在新时期国内外各种复杂形势下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需要。同时,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一些消极现象,加强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也是高校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高校行政化越来越严重,等级森严,福利待遇按级别职务、职称划分,一些教职工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工作几十年,还不如毕业才几年的一个20多岁的青年处级干部的待遇,加上职称评审和科研项目申报的竞争,工作环境、学习进修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一些教职工对政治理论学习不积极,甚至不参加。虽然这些年上级强调要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但我们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还没有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联系教职工的实际利益,真正重视教职工关心的问题。如果我们每次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对干部评价、教师职称评定、教职工业绩考核、学校对教职工的有关职务职称的晋升和考评政策等某一方面问题进行座谈,我们的教职工参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一定会很高。

二、当前高校教职工的思想问题

我们现处在一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政治、经济等改革的一步步深入,一些新矛盾和新情况等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新问题的出现影响着高校教职工的思想,使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遇到新的挑战。

(一)高校工作压力大、福利低对教职工思想影响大

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都是财政按在校生源拨款,绝大多数高校办学经费比较紧张,由于学校创收能力很低,许多教职工收入较低,受到住房、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职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暗淡,更重要的是评职称有“职数”限制,如果没有老教授退休“腾出”指标,中青年教师评教授就没有希望,对此,他们的“失望”渐渐加深,对学校一些事物不是那么关心,有的甚至心存怨气,对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冷言冷语,还有的设法离开学校寻找“高枝”。有的高校由于一些有才华的中青年教师的跳槽,对学校的事业发展造成损失。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些中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关键是我们要解决高校教职工在思想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教职工由于工作压力较大且经济收入、住房、职务晋升等方面的问题,加上对其子女成长与发展而焦虑感较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高校要改革教学科研制度,改革职称评定政策,关心他们的福利,为教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高校教职工如果能看到自己的希望,他们一定会努力地工作,也会关心学校的发展,把自己的前途和学校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高校有极少数教职工缺乏职业道德

为人师表,是所有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德,高校一直都重视师德建设,大部分教师的职业操守与师德是令人称赞的。但也有极少数教职工的人格风范缺失,缺乏师德,在言行举止和工作态度、作风方面难以成为学生的表率,在学生中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对学校的社会荣誉造成损害。他们课前不认真备课,不是将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上课时念教科书,为了防备学校检查其教学质量,在讲课时将考试的内容告诉学生;有的学生如果对自己的考试没把握,向其送礼,他们也竟然可以“送分”;他们纪律,上课迟到早退的现象往往发现在他们身上,有时为了自己的私事,甚至随意停课、调课,打乱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计划。部分教师将名利看得过高过重,师风不正、心态浮躁、不安心做学问,治学华而不实,不加强学术道德修养,科研成果弄虚作假,为学生做了坏的榜样。尤其是个别教职工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职业意识淡薄,不仅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道德状况,而且往往流露出消极的情绪和言论,羡慕腐朽的生活方式,向学生传播一些消极的思想,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花几年时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往往被个别教职工用反面“教材”鼓噪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探索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教育新模式

高校教职工政治理论教育要考虑教职工的工作特点,他们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政治理论学习必须结合教职工教学、科研等工作实际,探索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模式,杜绝政治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不相干的现象,切实提高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一)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应结合实际

制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和方案的部门主要是校党委或者是党委宣传部,在制定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前要根据国家形势和学校的工作需要,深入基层实际,掌握原汤原味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教职工所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将政治理论学习和解除教职工思想困惑以及工作、生活上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有针对性举办教职工思想政治学习座谈会,倾听教职工的呼声,对生活上有困难的教职工给予关心,呼吁学校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使教职工深切感受到党和学校的温暖,分享学校改革成果。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千方百计为师生排忧解难作为教职工思想政治学习重要课题来研究,学校党组织在教职工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就会增强。当然,教职工的许多问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全部解决也是不现实的,我们要引导教职工有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通过采取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形式,使他们较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学校在改革中出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从而体谅学校在改善教职工待遇和福利上遇到的暂时困难,使他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希望。

(二)政治理论教育要创新学习形式。

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要改变过去“组织者宣读报纸,教职工闭目养神”的形式主义做法,采用轻松、新颖的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着重于提高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实践证明,一般组织大型的思想政治学习的大会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这样的大会多则上千人,少的也近百人,个体与组织之间不能坦诚交流,没有形成学习上的互动,不能把工作中的疑惑问题,生活中的难点问题,心中的隔阂问题和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拿出来“会诊”,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以往往大会开过了,一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我们可以按处(部)、教研室分解若干思想政治学习小组,各小组结合其实际情况,制订工作计划、建立共同愿景并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开展活动时把全小组人员团结在一起,大家就可以畅所欲言,让全体成员把每次活动当作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使每个人的话语权受到重视,增强大家的团队意识,使学习小组形成凝聚力。另外,建立跨小组的联谊型活动,将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各类人员组织一起,利用学习时间探讨问题、沟通信息、联络感情。组织者采用激励机制,针对某问题开展辩论、演讲竞赛活动,评出优秀思想政治学习积极分子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激励优秀人员不断进步,带动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高中政治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本文作者:王艳双工作单位:漳州师范学院

随着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各地高等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进取,努力工作,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教育理念滞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上存在“片面强调政治”的倾向。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纯粹作为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从而忽视了塑造完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其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认识存在偏差。[2]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这种“单向灌输”的做法使教师成为支配和权威,学生只能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势必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受到压制。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合理通过对XX市29所普通全日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的年龄、学位、职称和专业背景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截止2009年1月,该市高校专任教师为3.55万人,其中“思政课”专任教师为683名,具体情况如下[3]:从以上各表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表现如下:第一,年龄结构不合理,从表1可以看出该市35岁以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小,比同一年龄段全市教师低17个百分点;而45至60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比全市教师高出15.5个百分点,可见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比例较小,存在着老龄化趋势,会造成后备力量不足。第二,职称结构不合理。从表2、表3中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拥有教授职称的比例非常小且年龄偏大;教授、助教比例小,副教授、讲师比例较大,呈“橄榄形”分布。第三,学科结构不健全。从表4中可以看出,一些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本科期间所读专业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该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所占比例仅为 20 20.2%;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造成这些教师在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缺陷。教师队伍整体科研素质有待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任务包含教学与科研,教师通过对学科前沿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开阔眼界,扩充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同时,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深化对教育知识的领悟,提高自身的言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升科研能力,提高专业化水平。然而,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部分时间忙于教学,在科研工作上投入的精力太少,教学研究和科研论文数量少,发表刊物层次不高。部分教师为了应付考核或者评职称而发表文章,一旦评上职称,便有可能放松科研工作。2008年全国高校人文科研成果在部级及省部级获奖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北京大学获奖成果42项,厦门大学37项,南开大学24项,首都师范大学4项,上海交通大学4项,北京外国语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各一项,还有好多高校没有获奖成果。以上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思政理论课教师整体科研水平还不高。[4]

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理念1.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还具有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2.全面、客观地认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者主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会选择尊重、保护和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育的积极性,避免对学生实行单向灌输,强制压服。[5]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结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国家、一所学校培养人才的基础,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证。国家也非常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6]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7],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化提供了政策保障,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学校也要采取措施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具体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通过选送优秀毕业生和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措施,为青年教师创设良好的激励氛围,制定出适合青年教师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调动广大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从而补充后备力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第二,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建立合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称评定办法,改进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考核时,不仅要考虑师德表现、工作实绩等“显绩”,也要注重对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情操、人生价值的影响以及发展指导等“潜绩”;[8]第三,通过对非专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入职前培训及考核、在岗培训、“传帮带”等多种途径,补充所欠缺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进而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科研水平。如各高校在争取部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方面及确定科研项目方面,也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一定的倾斜政策进行积极的扶持;[9]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科研的投入和科研奖励的幅度,以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也要提高科研意识。通过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更新其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素质提高的目的。

高中政治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1]。2006年7月,教育部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又进一步突出强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但是,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职责不明确、在选拔任用上缺乏专业化,致使辅导员工作积极性、能力下降,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开始下滑,影响了高校的稳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落后,这已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因此,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稳定发展,顺利实施国家战略任务,就需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大多数只是将辅导员岗位作为临时跳板。

在高校,庞大辅导员队伍,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教师队伍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教育管理论文,并未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正式提到议程上,对于辅导员在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缺少专门针对辅导员的科学的考评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甚至作为高校的多数部门将辅导员归为 打杂一族 ,可以挥之即来,挥之即去,凡与学生有关的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要喊上辅导员,一天下来,辅导员常常疲惫不堪。尽管辅导员如此付出,但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便却远不及专职教师,这种 高付出、低收入 极大的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将辅导员职业看作是一个临时跳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从事大量的边缘性工作论文格式范文。

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学生日常管理,前者是主要方面。但是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核心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随着队伍的扩大而加强,反而有弱化的倾向[3]。由于高校职能部门制度不健全,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导致辅导员从事工作的重心往往由思想政治教育向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偏移。教务处、学生处、后勤部门、公寓部门等处室随时都可以对辅导员发号施令,辅导员往往必须是随叫随到,造成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大事小事都要找辅导员,学生的事事都离不开辅导员,使得一些本该由这些行政职能部门所作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都由辅导员代劳,辅导员没有任何回驳的余地。在高校,辅导员既是学生的思想开导者,又是学生的 勤杂工 ,而在多数情况下,辅导员在高校扮演者 保姆 的角色,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从事与学生无关的杂事、琐事,真正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是少之又少,更不用提用于进行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习的时间了。由于长时间大量从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关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辅导员整体思想理论水平的下降,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水平的提高。

3.辅导员选拔任用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任用,有两个渠道:一是本校品学兼优的学生留校担任;另一则是通过招聘校外优秀的应届毕业生。这些辅导员并非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岗前也只经过简单的培训,而这些培训往往是粗略的,不系统的。作为辅导员,主要的工作就是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不断地进行创新。由于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辅导员学生管理理论水平的下降。在具体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仅从老辅导员获得的间接工作经验教育管理论文,还不足以弥补辅导员工作理论和经验的缺口。

二、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建议

1.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辅导员大多由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担任,在各方面便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但随着角色的转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方面的经验仍存在严重的不足,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就迫在眉睫。各高校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有一整套系统的岗前培训。其一,通过各种培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辅导员的头脑,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广博的人文和科学知识,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立场;其二,辅导员要主动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增强自身的辨别和分析能力,提高工作本领,同时在工作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其三,要定期安排和组织辅导员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在实践中进一步坚定信念。其四,辅导员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在选拨辅导员时,中共党员应优先录用。辅导员队伍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才能确保高校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任务的完成[3]。

2.加强高校领导的重视,有效开展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论文格式范文。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 [4]。由工作的泛化到专业化、职业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作为高校的各级领导要改变观念,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化建设的重要性,要从宣传、资源、工作三个方面进行支持和帮扶。宣传主要是在高校营造一个实施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板报、校报等宣传工具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各个立场向全体师生宣传实施辅导员职业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把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列入高校建设的正式议程;资源支持表现在学校的一切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相应的投入,保障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运行,保障辅导员劳有所得,劳有所获,同时可以组织辅导员到兄弟院校进行参观、考察、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支持表现在院系分管的领导要多关注、多支持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工作,在辅导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关怀、支持和指导,对他们工作中存在的疑惑和困难要及时进行开导和帮扶,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信心。

3.加强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的完善

完善保证机制,一方面要从政策进行保障,就是指学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确保辅导员和专职教师的一致性,享有同等待遇教育管理论文,同时彻底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问题。在学校进行职务竞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为辅导员提供政策保障。在评定职称时,学校要明确解决辅导员的编制问题,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专业职称系列评聘办法,完善职称评聘办法和体系,这也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要从实际行动上进行保障,多数高校虽制定了完善的辅导员保障机制,但在制定后往往置之脑后,或在操作过程中置辅导员的利益于不顾,因此,高校在制订了相关的政策之后,一定要随之制定配套的督促措施,保证政策的落实。

三、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意义

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的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高校扩招后导致的各种问题,高校体制改革,学生就业方式转变等等所有新情况、新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5]。在此情况下,作为高校,必须在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深入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Z].2004.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2006.

[3]张砚清.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5]杨芳.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高中政治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现实中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权益受到损害时可通过复议途径救济,但由于多数高校内部并未设置校内复审机制,以致于教师对评审结果不服时没有切实有效的救济方式,多数老师只能采取网络暴力或者忍气吞声。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主体,有一定的高校自治权,但其权力的行使也应遵循合法性和正当性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高校的自治权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以树立高校的公信力和促进依法治校。

1高校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1职称评审标准有失公允

目前职称评审可找到的法律依据主要有《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但是这些法律都是一些原则性规定,对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规定得过于模糊,在实际中可操作性不强。于是很多高校纷纷制定本高校特有的评审标准,这些评审标准无疑是提高了职称评审的门槛,再加上这些标准年年都在变,缺乏稳定性,使得教师评审职称变得难上加难。职称评审本是为了激励教师的科研热情,促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看来,由于功利的驱使,教师职称评审成了“权力”寻租的灰色地带。再加上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与普通教师一起参加评审,势必会利用职权抢占指标。很多领导只是长期从事党政工作,没有“教”和“授”,却也想利用职权获得职称评审,不免使那些有优秀教学成果的老师感到不公。

此外,现有的评审标准过于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明确规定评审的条件必须是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获得一些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而对于教学成果方面却重视不够。J.H纽曼曾经提到“发现和教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职能,需要迥然不同的才能,同一种人兼备这两种才能的人并不常见”。能做到科研和教学兼顾的教师并不多,这样的评审标准必然导致教师把精力全部花费在科研之上,使得科研与教学本末倒置,背离大学教书育人的初衷,还容易滋生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现象的频频出现令人深恶痛绝,这不禁让人反思现在的学术机制。由此看来,监督机制的介入迫在眉睫,必须用司法程序来监督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和授予这一行政权力的正当行使,杜绝学术腐败现象,保证学术评价机制的客观公平性。

1.2正当程序缺失

对于职称评审程序方面的规定主要有《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组织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该《章程》对评审组织、评审委员会的职责、评审程序作了相关规定,从表面上看没有很大漏洞,但却让潜规则从幕后走上前台。《章程》规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由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一定比例的专家学者构成。而从实践看来,学术机构官员化现象比较严重,担任职称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多数为校领导,虽然他们也是学术精英,但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混为一体定会让学术淹没于行政力量之中。而且评审程序的不透明更是让职称评审成了权力寻租的摇篮。职称评审的过程中很多信息公示不完善,比如答辩流程和评定依据都不公开,对于落选原因没有相关说明,《章程》中规定的回避制度也流于形式,而且匿名投票不免会有很多人情因素出现。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种种暗箱操作,对那些埋头真正做学术的人来说是及其不公平的。其次从学科分配上来看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尤其在进入第二层级评审时,大多的评审委员都是“外行”专家,自然不能对参评者的真实水平做出客观判断。况且评审程序繁杂,评审时间有限,委员们都是走走形式,大体根据科研成果的多少和第一印象就做出判断。职称评审应在具体的科研教学中做出动态评审,而不应只是一次简单的流水线工作。职称评审是关系教师权益的大事,不能只看论文和科研成果的量,更要看质。要想保证职称评审的客观公正,就必须调整评委会组成人员的比例,增加“同行”专家学者的比例,让最有发言权的“同行”专家来说话,摒除“唯论文、唯科研”的评审标准,重视教学成果的考察,评选出既有科研又懂教学的“双师型”学术专家。

1.3教师权利救济途径不完善

教育法律救济是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犯了相对人的权益时,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我国对教师权利救济的途径主要有两种:诉讼和非讼途径。然而从实践来看,由于大?W拥有较多自治权,司法对其监督范围极其有限,很多事项教师不能通过诉讼来救济。职称评审虽然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但是当教师诉诸法院时,法院往往以“该项请求属于行政内部管理行为,法院不予受理”为由做出处理,因此,用诉讼途径维权很难实现。对于非讼途径,法律规定的主要是申诉制度,但是我国的教师申诉制度又存在诸多问题。由于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申诉受理机构,于是部门之间都相互推诿,教师申诉道路举步维艰,致使教师无处伸冤。而且,就算有教育行政部门来受理教师的申诉请求,教师申诉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为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之间本来就存在上行下效的关系,难免会有偏袒和不公,再加上教育行政部门不是专门的申诉受理机关,其处理结果缺乏权威性和公正性。此外,立法方面对教师申诉制度的规定过于模糊,存在很多立法空白。比如接到申诉后是否处理的时间、申诉的处理期限等都没有相关规定。处理申诉过程中的说明制度、听证制度以及申诉后不服提起复核所适用的程序等方面都有待完善。此种状况导致教育行政机关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势必会出现不合理的处理决定。有权利即有救济,在强调保障权利的法治国家中,救济途径不完善实属权利行使的一大硬伤。

2纳入司法审查是保障教师权益、建设法治高校的需要

我国立法对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规定的不尽完善,虽然《教师法》规定教师权益受到损害时可通过复议途径救济,但由于多数高校内部并未设置校内复审机制,以致于教师对评审结果不服时没有切实有效的救济方式,使得教师维权变得羸弱无力。高校作为法律法规的授权主体,有一定的高校自治权,但其权力的行使也应遵循合法性和正当性原则。由于立法的保守性和滞后性使立法的发展不能完全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单凭立法来规范各项权力的行使不切实际,而司法监督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途径,司法的介入可以保障各项权力的行使都有法有据,限制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规范各项行政权力的行使。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高校的行政行为尤其是教师职称评审的权力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这不仅对促进教师的学术诉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树立高校的公信力和促进依法治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而防止权力腐败的最好方法就是权力制约权力。而司法审查制度正是这种权力制约精神的重要产物。司法审查是指通过审查纠正不法行政行为,以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国家行政机关的侵害的司法行为。既然教师职称评审和授予是具体行政行为,其必然要接受司法审查。当教师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诉诸法律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也是对行政机关最为有效的监督。理论固然美好,而现实状况却颇有漏洞。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的确立历时已久,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教育新常态的发展,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弊端滋生,其滞后性已然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发展现状,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例子已屡见不鲜,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要解决职称评审中的弊病沉珂,调动教师工作的热情,促进人事制度改革,规范高校法制化管理,就必须洞察目前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诟病,对症下药,将职称评审和授予权纳入司法审查的范畴,用司法手段来洗涤大学这一片净土。

所以,无论从立法层面还是现实层面,迫切需要司法的介入。现代宪政理念普遍认为“司法是人权法律保护的最后屏障”,诉权也是宪法赋予的基本人权,相应司法救济的程度和范围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权利保障充分性的标准。职称评审和授予过程中的标准不公、程序缺失、救济途径的不充分等种种问题的出现都在侵害教师的利益,损害公权力的权威性。为切实保障处于弱势群体的教师的权利,提高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的透明和合法性,不仅需要立法方面加以完善,更需要司法监督的介入。任何不受监督的公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高校也是如此。因此司法救济作为最公正最有效的救济途径,司法的介入可以有效地保障教师的权益,杜绝学术腐败,防止行政权力过分干预学术自由,促使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合法合理行使权力,做出使人信服的决定,切实使教师公平公正地参与职称评审。

高中政治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本人深刻认识到,学习问题、关系到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党的事业。因此,多年来,尽管工作繁忙,但我总是持之以恒,不断求索。

一是坚持政治学习,将提高理论学习与政治素养相结合。我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养成了做读书笔记和写心得体会的习惯,还认真学习时事政治,积极参加局机关党组开展的各项学教活动以及市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培训等学习活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判断形势的能力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

二是刻苦钻研业务,将提高服务水平与科学管理相结合。对于一名人事人才部门的业务型干部来说,必须具备精通业务和科学管理并重的能力,在系统地学习了武汉大学公共管理核心课程和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上,我又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市有关职称改革工作的政策文件,系统学习了我国职称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情况,不断学习和借鉴外地省、市职称改革经验,深刻把握职称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业务知识与科学管理紧密结合,撰写了《关于职称评价社会化改革问题》等多篇调研文章,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职称研究工作。

二、开拓进取,努力开创全市职称改革工作新局面

进入人事局以来,本人经历了几次重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每一次变革都带来制度的更严格全面,工作的更繁重重要,本人总是以真诚的心团结同志,以勤奋的心敬畏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上为领导分忧、献策,下为基层解愁、服务,尤其是近三年来,在职称政策制定、机制完善、聘任制度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认真制定职称政策,全面推进全市职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