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精选5篇)

  •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通过创设情境,练习开放性题目,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找到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掌握几种常见…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精选5篇)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1篇

学习目标:

1、掌握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的思路并能正确解答,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比较、归纳。

2、通过创设情境,练习开放性题目,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会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找到数量关系,利用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掌握几种常见数量关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数量关系的来历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一天能做多少事情吗?(学生:知道!)

师:比如一个服装工人一天做2套衣服,30套衣服几天做完呢?

师:我看见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能告诉我你是怎样想的吗?(说出数量关系)

老师引导:同学们都很聪明,做得很对,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复杂的应用题吧!(板书课题)

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前面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吗?

师:

同学们都很棒,真不错!现在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所学的数量关系:

板书: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路程÷时间=速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路程÷速度=时间

单价×数量=总价

……………………….

(让学生把数量关系填写完整并写在书上)

师:写完数量关系的同学请思考下,你在写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a:只要记得其中一个就可以写出另外两个数量关系

学生b:一道乘法算式,两道除法算式………

师:同意他们观点的请举手!

师小结:记住一个数量关系,根据题意灵活应用。

展示例1某发电厂有10200吨煤,前十天每天烧煤300吨,后来改进炉灶,每天烧煤240吨,这堆煤还能烧多少天?

学生齐声读题目

先解答下面各题,再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1)

前十天共烧了多少吨?

(2)

还剩下多少吨?

(3)

剩下的煤还能烧多少天?

师:现在大家能用上面的数量关系解决例1中的问题吗?

第(1)问现在抢答开始!

第(2)问谁能回答?

(由学生剖析,老师点拨)

师:第(3)问呢?剩下的煤还能烧几天如何求?(剩下吨数÷每天烧的吨数=还能烧的天数)

每天烧的吨数是用300吨还是240吨?为什么?

(学生:因为题目求的是这堆煤还能烧几天就是求剩下的煤还可以烧几天)

引导学生说出上面几问的数量关系,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每天烧×天数=已烧的

(2)总吨数-已烧的=剩下吨数

(3)剩下吨数÷后来每天烧=还能烧的天数

师:同学们会根据上面几问的解答列出综合算式吗?试一试!

(10200-300×10)÷240=30天

答:

三、思维拓展

展示例2

例2:师傅和徒弟同时开始分别加工200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25个,完成任务时,徒弟还要做2小时才能完成任务。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

学生读题: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师:徒弟还要做2小时才能完成任务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回答)

师:师傅的工作时间你知道吗?如何求?

师引导:知道了师傅的工作时间,我们就可以知道徒弟的工作时间。

师:徒弟的工作量是多少呢?徒弟每小时加工多少个该如何求?

引导学生先写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解答.

200÷(200÷25+2)=20个/时

答:

展示例3

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汽车行完全程需要5小时,步行需要40小时。张强从甲地出发,先步行8小时后改乘汽车,还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

方法一: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学生回答)

师追问:题中求还需要几小时到达乙地是什么意思?是走完全程需要几小时吗?(学生回答)

师追问:先步行了多少路程呢?怎样求出?(速度×时间=路程)

师引导:还需要几小时就是求步行8小时后的路程改乘汽车的时间。(注意“还”的意思)

(学生写出数量关系后,尝试解答)

方法二:同学们这道题还有别的思考方法吗?

师引导:根据“汽车行完全程需要5小时,步行需要40小时”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汽车走1小时就相当于步行走8小时,那么已经步行走的8小时看成是汽车走了1小时,还需几小时呢?(还需要5-1=4小时)

师小结: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展示例4

例4:某筑路队修一条长4200米的公路,原计划每人每天修4米,派21人来完成,实际修筑时增加了4人,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要求提前几天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时间比计划时间少几天)

师:计划时间和实际时间知道吗?如何求?

师引导归纳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学生尝试解答)

小结:分三步完成:

1、先求出原计划时间;2、再求出实际时间;3、然后求出提前几天完成。

四、融会贯通(知识模型的拓展)

展示例5

例5:自行车厂计划每天生产自行车100辆,可按期完成任务,实际每天生产120辆,结果提前8天完成任务,这批自行车有多少辆?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追问:结果提前8天完成是什么意思?

学生a:就是比计划时间少做了8天

学生b:

计划时间多用8天时间

师:如果实际时间跟计划时间一样多,是不是还要做8天?会出现什么情况?(这里注意了是以计划时间为标准的)

学生:会多出120×8=960辆

师:为什么时间一样,会多出960辆呢?

生:因为实际每天多出(120-100)20辆

师追问:一天多20辆,结果多出了960辆,从这个信息你能知道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师引导:要想求自行车的总辆数,根据数量关系;总数=每天生产×天数,必须知道时间和工作效率,所以首先要求出时间.

(学生尝试解答)

计划时间=120×8÷(120-100)=48天

48×100=4800辆;或者(48-8)×120=4800辆

答:

展示例6

例6:甲数是乙数的3倍,丙数是乙数的4倍,丁数是丙数的一半,四个数的和是1040,丁数是多少?

师:这道题的数量关系看起来比较复杂,不如我们利用线段图来弄清它们的关系。

师追问:

“甲数是乙数的3倍”“丙数是乙数的4倍”这些条件是说的甲和丙都跟谁在比?把谁画为一份?“丁数是丙数的一半”是什么意思?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四个数的和是1040,从图中看出四个数合起来是多少份呢?可以先求出什么?(引导学生利用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求出丁数)

乙数:1040÷(1+3+4+4÷2)=104;丙数:104×4=416;丁=416÷2=208或者104×2=208

即学即练:

被除数、除数、商三个数的和是212,已知商是2,被除数和除数是多少?

(注意:商是2的意思理解成被除数是除数的2倍,利用和倍问题解决,可借助线段图分析)

除数:(212-2)÷(2+1)=70

被除数:70×2=140

五、小结:

1.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应用题 审题 能力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23-02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但应用题往往成效不佳,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入手。本人通过多年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认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审题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对学生应用题的审题能力的培养,而审题能力的培养则应该落实在学生应用题的审题方法指导上。我们知道,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这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所谓审题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如何教给学生应用题的审题方法,提高审题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读、思、述、画”四个方面入手进行。

一、读,即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

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端。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当然,低年级学生受识字的限制,可由教师进行范读、朗读,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应指导学生独立朗读,并指导逐步过渡到轻读、默读,使之养成自觉通过读题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思,即认真思考,准确理解题意

1.对题中表述的数学术语要能正确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题“相向行、相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更无法确立其数量关系。

2.对题中揭示数量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设“某校少先队员参加植树劳动,五年级栽了120棵树,是四年级的3倍,四年级栽了多少棵树?”对此题不仅要弄清学术语“倍”的含义,还要分解辨清是五年级栽的多还是四年级栽的多,这就要抓住关键句“是四年级的3倍”,联系题中前后内容把这个短句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是四年级的3倍”即“五年级是四年级的3倍”,也即“120棵是四年级的3倍”,使学生判断出四年级是一倍的数,五年级是3倍的数,至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述,即复述题意,进入情境

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在教学中有这么一道题:“妈妈买了25个桔子和10个苹果,吃去了7个桔子和4个苹果后,剩下的桔子和苹果有多少个?”学生若能复述为:“妈妈买了25个桔子,吃去了7个,还有10个苹果、吃去了4个后,剩下的桔子和苹果有多少个?”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画,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

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画图,列表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把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1.画图。如在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村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甲每小时走4千米,乙每小时走6千米,求两村的距离”。

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出,甲3小时所走的路程加上乙3小时所走的路程就是两村的距离,这一点的突破就是审题的关键。如果利用上图,指导学生通过转换观察,思维角度,还会发现另一种解法更为简便:因为甲乙两人都走了3小时,先求甲乙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时间,就是两村的距离了。

2.列表。如我在教小学数学三年级时,有这么一道题“菜站运来5筐豆角和8筐黄瓜,豆角每筐20千克,黄瓜每筐40千克,菜站运来的豆角和黄瓜共有多少千克?”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3篇

本人把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一、提出问题进行补充条件的练习

简单应用题一般都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种形式的练习的具体做法是: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补出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而且补出的条件的数据要合理。

二、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多个问题的练习

例如结合已知条件:“同学们参加搬砖劳动,五年级5个班,每班搬砖650块,四年级4个班,每班搬砖596块”。在教师启发下, 同学们提出了这样9个问题:

1.一共有几个班参加劳动?

2.五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3.四年级共搬了几块砖?

4.四、五年级一共搬了几块砖?

5.五年级比四年多搬了几块砖?

6.四年级比五年级少搬几块砖?

7.五年级与四年级每班相差几块?

8.四、五年级9个班平均每班搬几块?

9.四年级再搬多少块就和五年级搬的同样多?

以上两种形式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第二种形式的练习还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进行口述练习

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解题思路。最常用的解题思路有分析法和综合法。本人在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中分别由从问题出发推想到已知条件的逆推思路与从已知条件出发推想到问题的顺推思路,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进行口述练习,帮助学生学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初步掌握逻辑推理。实践证明,这种练习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心小学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用分析法来分析,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问题是什么?”

“要求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题目有没有直接告诉?”

“从题目的已知数中能算出二年级有多少人吗?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算出?”

“三年级有多少人怎样算呢?”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作综合法来分析,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了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后,可以求出什么?”

“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四、给出一些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正确地选用已知条件

这一类型的练习,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比较、判断能力。

例如:一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一块橡皮擦的价钱的6分,一个铅笔刨子的价钱是3角,一瓶墨水的价钱是1 元2角,一支钢笔的价钱是3 元8角。问:

1.买一支钢笔与一个钢笔刨子要多少钱?

2.买3支钢笔与一块橡皮擦要多少钱?

3.买一支钢笔与一瓶墨水要多少钱?

4.买一瓶墨水比买3支钢笔多多少钱?

5.买一个铅笔刨子的钱可买几块橡皮擦?

五、根据式题编造文字题的练习

例如:式题248÷4=62从意义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把24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248里面有几个4?

3.248是4的几倍?

从术语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被除数是248,除数是4,商是多少?

2.除数是4,被除数是248,商是几?

3.已知两个数的积是248与其中一个因数是4,求另一个因数是多少?

从读法上来编造的文字题有:

1.248除以4得多少?

2.4除248是多少?

3.248与4的商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4篇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2、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整数口算、笔算的熟练程度。

4、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笔算和简单口算。

5、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以及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比较熟练地计算一般的三步式题,会使用小括号,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7、使学生会解答一些数量关系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会解答一些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初步学会检验的方法。

8、结合有关内容,进下培养学生检验的好习惯,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和唯物辩证观点的启蒙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1 . 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 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2. 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Ji发学生求知欲。

3. 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72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1、混合运算2课时

2、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8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1、十进制计数法2课时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3、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3课时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4课时

5、除法的意义4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量的计量(6课时)

2、名数的改写4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2课时

2、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3课时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4课时

4、小数和复名数3课时

5、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小管家1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1、角的度量1课时

2、垂直和平行2课时

3、三角形2课时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3课时

四年级数学应用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69-01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的能力,下面就自已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从解决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提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教师开始上课时,可以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主题图或教学课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学生思维提供线索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例如:我在教授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113页“解决问题”的看图找关系那一课时,可将课本上的主题图利用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有了前面解决问题的经验,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信息能力,他们分小组讨论和交流,很快会说出自己发现了信息,生在看图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并为将来找中间问题打下基础。

二、让学生认真审题,找关键词句获取有用信息。

新教材的应用题类型非常多,而且信息量也很大,因此寻找有用的信息成为解题的关键。所以对学生要教会如何审题,这是非常必要的。

我在教学学生解决应用题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细看题目,对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要一字一句地读,并找出关键句,从而整体上对问题有一个初步了解。例如:教学六年级的百分数应用题,盒子中有水45立方厘米,结成冰后体积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可让学生审题后,找出关键句: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是把原来的水的体积看作单位“1”;其次要理解,对提出的相关问题,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问题的意义,然后再联系起来理解和体会。

三、从新旧知识的对比中解决问题。

很多数学问题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因此,每当有新概念、新知识出现时,我就引导学生首先了解哪些是新知识、哪些是旧知识,并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寻找问题。

例如:①准备题:“四年级栽树3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四、五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学生独立解答)

②新例题:“四年级栽树32棵,五年级栽的棵数是四年级的2倍,六年级栽的比四、五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六年级栽树多少棵?”

通过比较这两道题之间的联系,学生很快找出了它们前两个条件相同,我于是引导他们比较二者之间的不同点。通过这样的设问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学生找到了新例题与准备题的联系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部分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敢想敢说”。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

五、教学时应以“教给学生解题策略”为重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在教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应培养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认真审题, 对比学习,合作交流的好习惯,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学习积累解题的经验,再形成自已的解题模式,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也要应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觉得自已所学的知识有所用,这才是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万婷.实施开放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中小学数学.中国教育学会主办,2001(12).

[2] 陆 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