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精选5篇)

  •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里,把“朗读”置于“默读”之前,可见“朗读”环节的地位之重要。 回归到语文教材中,以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为例,全书共六…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精选5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理解能力;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94-02

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里,把“朗读”置于“默读”之前,可见“朗读”环节的地位之重要。

回归到语文教材中,以七年级上册(人教版)为例,全书共六个单元总计30篇课文,其中有超过半数共计16篇课文,在文后的“研讨与练习”环节之第一点明确提出朗读要求,或是“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或是“反复朗读课文,想一想……”,并在其后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或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直至背诵下来,并细心品味课文中……”,或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中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多的朗读数量、朗读要求与朗读目的,无一不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但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朗读环节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当然有学生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教师的认识不到位,引导不佳、鼓励不足等造成的。毕竟,教师才是课堂朗读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只是朗读的主体而已。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对阅读文本感知肤浅,停留于表面,不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与体会文字及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难以在朗读中受到文本所蕴含情感的良好熏陶。

事实上,是朗读的特点决定了朗读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朗读以有声的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将无声的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过程中,会有效建立起视觉、听觉及大脑皮层语言运动中枢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朗读训练中所产生的一些积极效果,诸如强化理解、巩固记忆、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等,是有其科学依据并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这种规律性,主要通过以下两个过程表现出来。

一、读懂并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谈到自己的读书体验时,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俄罗斯作家果戈里则说:“应当衷心地去体会诗人的崇高感受;应当全神贯注地去感受诗人的每一个字――只有这时才能公开朗读他的作品。”这均在说明,读书贵在对所阅读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同样,学生只有在正确理解课文中每一段文字的含义,对课文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彼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情感状态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之后,才有可能会做到如课标所要求的“有感情地朗读”和流利地朗读。进而,又以朗读并在这一过程中去促进、反复体味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文字的运用技巧与排布的优美等。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对具体某篇文本文字朗读时所需要的语气、语调、语势、语感以及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力,也才会有大的提高。以《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一课后“研讨与练习”环节之第一点要求(七年级上册教材,第8课,第37页)为例,“‘反复’朗读课文”的要求,即是为学生回答后面“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第一个: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第二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来服务的。如果学生不能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并运用自己的思考有所感悟的话,是没有办法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倘若教师直接告之以所谓答案,则剥夺了学生的思考和成长过程,也起不到应有的思维锻炼与生命感悟的作用。

二、诱发、促进朗读者的想象能力成长,并促进与课文作者的融合

学生的朗读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重述”,它还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活动。这主要体现在,朗读者在熟练地并有所感悟地朗读课文时,其头脑中往往会出现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某种形象或者会联想到以往的或相关的其他事情,并灵感突现,根据自身对课文内容、形象、思想、情感等的理解与感悟,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事物形象。也就是说,学生朗读的价值所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其想象力的成长与重新建构;恰如牛顿所言,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才会“看很远”,朗读使我们的学生借鉴别人的文章为基础,做了一件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想象力的绝好“文章”。

这个过程中,作为朗读者,学生还可以在边读边想以自身能力营造的一个可以“身临其境”的特定虚拟情境中,轻松进入课文设定的意境,与文章作者进行交流与沟通,或者把自己作为文章作者,与原作者“融合”,完全以“忘我”的境界达到换位思考的效果,感受彼时彼地原作者的处境、感受、思想等。达到这样一种“忘我”的朗读境界,需要来自教师的指导、示范,更需要学生学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中去。此时的学生,会出现如陶渊明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状态,如神情激动、手舞足蹈等。这并不是课标所说的“矫情做作”,相反,这是一种阅读到深处的“自然”,也是朗读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范文第2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钱学森》一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

这节课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回顾一下钱学森坎坷的回归之路。(指名分节读全文)

(二)读文悟情。

1、我想作为一名中国人,肯定会被钱学森这殷殷赤子情,拳拳爱国心所打动。**年10月1日,他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归国客轮,然而,回想他这二十多年回国路上的每一步不免让人感慨万千。那么,究竟他的哪些做法、哪些话语打动着你呢?

在2—6小节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段课文,先轻轻读一读,再细细品一品,好好体会一下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按要求自由练读。

3、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重点指导两段话的学习。)

4、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了解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在美国的生活吗?(学生自由说。)

(3)小结:是啊,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但是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抵挡住了所有的物质诱惑,仍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4)练习:选取一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钱学森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无论…都…

不仅…而且…是…不是…如果…就…

(5)再读钱学森说的这段话,此时此刻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的?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联系3、4小节内容,了解钱学森的这段话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1)教师描述: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刚刚成立,一切都非常破旧,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丝毫不嫌祖国贫穷,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2)再读他的这段话,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3)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走向……

(4)再次感情朗读这段话。

6、学习第五小节。

(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国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拓展阅读。也许将领的话还不能让你完全了解钱学森对于一个国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那么老师这儿有个小故事,你读了说不定就清楚了。(学生自由阅读补充材料。)

(3)此时,请你说说心里在想些什么?

7、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呢?

(三)想象拓展。

1、说得多好啊!“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一天。

出示钱学森归国画面,放声有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2、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3、写完交流。

交流之前先听一首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现在,请你用听歌的情绪来读你写的这段话。

(四)课后延伸。

当钱学森学有所成时,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他是如何学以致用,为建设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呢?课文没有写,课后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不嫌祖国贫穷“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

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冲破百般阻挠

20*年4月19日

第一次听课评议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册《钱学森》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周美华时间:20*年4月18日下午

地点:观摩教室(1)主持人:陆一平(副校长)

陆一平: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听课评议。首先由周美华老师谈谈上完课的感想,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有哪些成功?哪些不足?

周美华:根据上次的讨论,我对教案进行了调整。还是抓住两段话,但进行了充实、细化。第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想象,通过关联词训练学生说话还不错;第二段话,让学生进行了反义词填空,感觉训练还比较扎实。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首先让学生想象钱学森当时的生活,与回国后进行比较,最后通过歌曲激发学生的情感。自己备课时感觉情绪比较激动,但是感觉学生还没有达到我预想的状态,学生发言的人数只有几个。时间拖长了,有些地方需要精简。学习了拓展材料之后,让学生交流,到底应该交流些什么?是一个困惑。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太明确,引导得不是太好。

陆一平:讲得太多,需要条理化,反思还需更深刻些,要结合主题。

陆一平:下面开始讨论。针对今天这个课堂教学实例,大家有很多感触,请各位老师就感触最深的地方谈一谈。

刘校长:(新疆奎屯市来校学习交流)把第一段放在最后这个设计好,再让学生写,这是一个亮点。前半部分有点凉场,节奏太慢。分段读时间长,可改为自由读。用关联词训练学生说话,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调动学生的情绪。

李老师:(新疆奎屯市来校学习交流)第一个环节用了15分钟,化的时间太多,要压缩。老师的语言和学生的回答有重复,希望老师在上课时要灵活运用教案。

周慧亚:老师的情绪出来了,但学生的情绪还没有出来。这堂课成功与否在于学生的情绪调动的如何。我们这次的重点是语言的内化,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读进去,老师做得非常好,进行了细化,做到了循序渐进。用得出,语言的一种拓展,做得不错。音乐的时机把握还不够。

周红娟:教案和课堂都着力在情感上,但为什么老师的情感到位了,学生的情感没有出来?主要是细节操作还不够细腻。如练说时可以把学生当作钱学森来说。第二个练说中也没有把感情渗透进去。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有一个感情的延续,内化不仅停留在文字上,情感也需要内化。最后感觉音乐的出现是否提前了一些。音乐的处理应该推敲一下。

周美华:我对教案不熟,因此造成教师被动,影响了学生的情绪。

周红娟:刚开始交流感触,可以把要求明确一些。

陆一平:语言内化与拓展是情感内化的基础。

马琴妹:把学生当作钱学森,进行角色转化,人称转化成第一人称,情感会容易调动出来。复习导入这个环节太平,是否来些背景音乐衬托一下?

陈梅秀:两段话的出示,旨在让学生感受到钱学森回国,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工作条件,与在美国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对他个人来说,他放弃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这样对比,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今天课堂上对比还不明显,没有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两段话学完后老师应有个小结来渲染一下,激发学生的情感。

周美华:最后需要两段话一块出示?

陈梅秀:两段话需要细化。没有产生震撼。还需让学生去感悟。

马琴妹:两段话后,老师是需要小结一下。

周美华:对,引起下文,做过渡作用。

陆一平:不错。大家交流得很好。总的感觉不错。1、内化的点选得比较准。内化的过程设计得比较细。这两段话是到位的。想象拓展也比较到位。2、教师的情感积累储存比较好。这很不容易。3、重点内化的点和拓展的点还是比较到位的。如第一段话关联词的操作很有创意,第二段语言内化的点选择反义词也不错。最后让学生想象钱学森回到祖国这一练笔也很好。

突出的问题:1、内容太多,容量太大。需要删繁就简。第一个复习导入朗读不要。第二个地方是引出两段话目标不明确,绕得圈子太大,浪费了时间。这个问题可改为:找出你最有感触的地方读一读。

周美华:上次周艳霞老师说最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讲到钱学森的两段话。

陆一平:那就改成“找出最打动你的一两句话,读一读。”不然,这些地方太统笼。2、音乐出示的时间问题,是否能交叉?跟学生想象的时候去交叉?在音乐的氛围中去表达。

周红娟:可以把音乐作为一种背景。

陈梅秀:只要音乐,不需歌词。因为有了歌词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活动。

周红娟:为了对音乐的感悟,可以把歌词放在前面让学生去读一读。

陆一平:三个内化的点(包括拓展的)还不到位。第一个点光通过关联词语,不能涵盖训练的全部内容。说与读要结合起来。光靠说不行。第二点,第一段话与第二段话是否变成一个整体。两段话的中心是一样的,这样分开以后,缺少整体感。两句话可以先分再合,这样内化的点就到位。最后,高级将领怎么说的那一段可以删去。两段话联系起来后,你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说。然后老师小结。第三,想象拓展这个点的设计比较好。怎样交流表达?交流量不够,老师的点评不够。煽情需要到位一些,老师的语言还可更丰富些。收尾也是一个问题,建议,可以把音乐再放一下。放歌曲让学生唱一唱,最后达到一个高潮。

陈梅秀:最后一段,老师的小结需要升华。

周红娟:将军说的一段话后有一个拓展,学生交流找不到边际,找不到门。让学生从哪个方面讲,需要明确一下,需要紧扣钱学森来讲。

:一是美国对他怎么样,用一个词概括;二是钱学森对美国的百般阻挠表现怎么样,也用一个词加以概括。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范文第3篇

“学生三读,教师三读”

“以读代讲”这种新的教学途径,该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读出什么形式?在反复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的基础上,大家感到应该先从读的层次上有突破、找规律。于是,首先定位了“学生三读,教师三读”,即学生一读识字、二读解词、三读顺句,教师范读有意图、精读有目标、教读有目的。坚持“读”为主导、“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以读代讲”究竟要用谁的读代替谁的讲?教师的范读应放在教学的什么环节?课堂上如何达到静心默读、动情朗读的读书场景呢?我们开展的“学生三读,教师三读”实践具体内容解释如下:

学生三读:一读――识字,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二读――释词,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三读――顺句,这个阶段要求学生正确地读,流利地读。在此基础上,同时兼以教师的三读:范读有意图――教师的第一次范读要意图明确,让学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教师首先做到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作者的意图。强调意境、自然、情感的创设与表达。精读有目标――教师的精读指导要有阶梯性,从读的层次上要螺旋递进。从整体把握全文,由弄懂主要内容的读进入重点感知人物特点的读,配合自由读、互读、齐读、指名分段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真正为学生读中自得、读中感悟给予帮助。教读有目的――在教师指导读书时一定交给学生读书方法,课堂教学要呈现出怎样读、读成什么的教学指导。

下面以一课教学实例来说明教师“以读代讲”中的“三读”指导。《“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的巨大影响,他也正是在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父母的爱。文章从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的评价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而此时的作者并不理解父母的心。直到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才深深感受到拥有一位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是多么的幸运,父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在自己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又是多么的重要。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适合开展分角色、对读等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教研组老师们按照“三读”原则共同讨论交流,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范读有意图

在课堂的精读指导中,教师和学生要抓住情境内容进行有目标的精读以突破教学重点。课堂上先让学生练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后一段话,进行精读训练。

比如,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在学生读后,教师开始进行范读,目的是读出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成年后,作者才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家长对自己的鼓励和批评,在自己的成长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导学生迁移课文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迅速建立对文本的认同感。

精读有目标

在学生对文本和情感有了整体感悟后,教师指导学生精读文本。设计引读问题:①巴迪七八岁写了人生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样评价的,在文章的那一段?(学生指名读――齐读――自读――角色读――齐读)②再次出示结尾段,学生再次齐读。③“精彩极了”很好理解,可“糟糕透了”让人很是费解,请同学们默读第九至第十二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再读一读重点语句。讨论一下,如果是“精彩极了”会引入怎样的人生歧途呢?(学生自读――自画――再读――交流――感悟读)④再次出示结尾段。引导学生带着理解,再来读最后一段。

师: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有父母的评价,今天,我们懂得了……(生读)

师:老师对我们也有不同的评价,今天,我们知道了……(生读)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人生态度,让我们带着理解读……(生读)

师:今后,进入社会,我们面对不同人的评价……(生读)

通过教师言语的层层渲染,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更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读进去又读出来的反复朗读中,学生运用自读、分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对文本就能有自我的感悟,自我的认同。

教读有目的

在精读有目标的教学环节过后,辅之以教读有目的的指导朗读,更能促进、感染学生的情绪,达到入情入境的学习境界。第一步:多媒体课件出示句、段,重点指导朗读。第二步:以优美的多媒体画面配乐、指导朗读。第三步:在读时想象画面朗读。这三个环节的教读,使学生在强大的视觉与听觉冲击下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朗读,进而产生自身情感体验,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范文第4篇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务儿童之本真,求课程之本色”。本课教学设计正是在“聚焦重点,突破难点”为主题的有效教学理念下的大胆尝试。我们力求还语文课堂以简约和谐,真正贴近学生实际,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设计特色】抓住“常常”——“日子一长”——“终于”这一条时间主线,从重点句(第二句)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及前后对比来感受体会“勤学苦练”的“不容易”与“了不起”。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图片感受、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紧盯”、“注视”、“常常”、“决心”、“眼睛会说话”、“勤学苦练”、“终于”。

2.抓住“常常”——“日子一长”——“终于”这一条时间主线,从重点句(第二句)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及前后对比,感受梅兰芳的“勤学苦练”,体会梅兰芳成才的“了不起”与成长的“不容易”。

3.在充分理解、深入体会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设计】课前播放:播放梅兰芳京剧片段,再次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课前,通过欣赏梅兰芳京剧片段,让学生对梅兰芳及其京剧表演艺术有了更进一步地感受与了解。】

一、复习,扣题导入

1.这节课,老师将和小朋友一起再次走进梅兰芳,继续学习——(齐读课题:梅兰芳学艺)

2.回顾交流:(1)“梅兰芳学艺”学的是?

(2)在当时,他还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困难? (随即板书:没有神儿)

二、精读,时间贯穿

(一)整体感知,对比眼神:

1.自读第二自然段,数数共有几句话?

2.理层次:指名分句朗读。

3.思考交流:梅兰芳的眼睛有什么变化?(随即板书:会说话了 渐渐灵活)

(二)自主质疑,寻找答案:

梅兰芳的眼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他是怎样练眼神的?(找出重点句——第二句)

【第二自然段从整体入手,梅兰芳从“眼睛没神”到“会说话了”,强烈的对比,易于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与兴趣。于是,话题在质疑中产生:梅兰芳的眼睛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他是如何练眼神的?疑问的揭示摒弃了繁琐的“讲问”,“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是我们孜孜追求的最真实、最有效的课堂!】

(三)精读文本,感悟内涵:

1.动词切入,引导体验

(1)找出哪两个词具体写了他练眼神的动作?(紧盯、注视)(2)根据已有生活常识,自主理解词语。(3)创设情境,引导体验:红外线代替鸽子,感受“紧盯”,相机读好。(4)找近义词,借鉴读好“注视”。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不能充分理解、感受。为此,我依据教材和学生需要,创设了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红外线代替鸽子,感受“紧盯”。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之中,成为“画中人”,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了他们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2.探究“常常”,丰富内涵

(1)引出“常常”:同学们,刚才我们紧盯、注视这么一会儿就感觉累了、酸了。那梅兰芳是就练这么一会儿吗? (2)引读:梅兰芳除了常常——,他还常常——。(用“常常”勾连前后,帮助理解“或者”)(3)补充介绍:知道吗?为了练眼神,梅兰芳还特意在家里养了鸽子和鱼儿呢!这样,他就能常常紧盯——,常常注视——。(4)展开想象,丰富“常常”:梅兰芳会在哪些时候来练眼神呢?(5)小结:是啊,从早到晚,从春到冬,每天只要一有空就坚持练习,这就是常常(读好“常常”)(6)读好第二句。

【一个看似简单的“常常”,却是文章的“主脉”。它蕴藏着梅兰芳最终成功的根本原因。我抓住这一关键点,适时拓展、补充介绍,让学生对梅兰芳的“常常”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紧接着引导想象,学生发表着自己独到的猜测,把“常常”这一原本概括的语言变得更丰富、更饱满,真正发挥了文本的凭借作用。在层层推进地启发、感悟中,学生深入探究着“常常”,使这个词的内涵更加深远。】

3.了解决心,读出坚定

(1)引导交流:梅兰芳想尽了各种办法,因为心中只有一个想法。理解“决心”。(随即板书:决心)(2)感情读好第一句。

4.“日子一长”,补充感悟

(1)“日子一长”,学生猜测“有多长”?(2)补充资料:感悟“日子一长”,相机读好。(3)前后联系:整整10年,梅兰芳总是这样“常常”紧盯,“常常”注视,所以(引读:日子一长——)

【“日子一长”,用具体的数字(10年,3650多天)来补充介绍,使学生对“长”的概念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再与“常常”前后勾连,让学生对其中的因果关系更加了然。】

5.看图解疑,激感

(1)出示“喜、怒、哀”三张图片,想象感受“会说话的眼睛”。(2)激感:从没有神到会说话,多么大的进步!你为梅兰芳感到?(3)齐读第4句。(4)关注标点,尝试改换:在这儿,书上用了一个句号,看看能不能改成其它标点,更能表现人们此时的心情?(。——!)(5)指名朗读,读出赞美、惊叹。

6.回归整体,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7.紧扣“终于”,读中感悟

(1)引读:是啊,就这样,经过——,梅兰芳——。(板书:京剧大师)(2)朗读感悟:从“终于”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终于)

【本环节,我一步一步地引领着学生在有层次的品读中逐渐深入。我抓住二、四两处难句引导学生得意、得言、得法——抓“紧盯”、“注视”进行体验感悟读,体验梅兰芳练眼神之苦;抓“常常”、“日子一长”拓展想象,丰富其内涵,感悟梅兰芳练眼神之勤;抓“决心”、“没有动摇”,探究读出梅兰芳勤奋刻苦的根本原因;抓“会说话了”,看图猜,改标点,读出对梅兰芳高超技艺的赞美。总之,我力求在朗读中展开生与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在揣摩文字、扮演角色、引导猜想中鼓励、渲染着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也培养着学生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升华,情感激发

1.板书回顾成长历程:层层推进,相机读好“勤学苦练”。板书:勤学苦练(点着板书,层层推进引读)

2.交流:梅兰芳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容易吗?(简笔画画“楼梯”,形象展示)

3.补充介绍,强化“不容易”与“了不起”:成为一名京剧演员,光靠练眼神是远远不够的。他还要练唱功、念功、做功、打功等等。而这些也都是要经过“勤学苦练”的。(点着板书)

4.读好第三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5.小结赞大师:同学们,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让我们每一位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永远永远地记住这位了不起的京剧大师——(点课题:梅兰芳)先生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所以最后一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因为教育不是告诉,也不是外塑,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是自我建构和生成的。学生们水到渠成地抓住“勤学苦练”、“终于”,领悟了本文主旨。并且,通过板书(“层层阶梯”)形象展示了梅兰芳一步步成长、成才离不开他的“勤学苦练”。通过老师进一步的适时拓展,孩子们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梅兰芳的“了不起”与“不容易”,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自然地升华了情感。】

四、作业,扎实习练。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范文第5篇

20詹天佑

教学目标

1.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想,适当做记号。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阻挠”等11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周密”、“藐视”造句。

3.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按概括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

4.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理解中心句与全文内容的关系,理清段落层次;围绕中心细读课文,推敲课文的词句。

难点:能理清段落的层次,了解先按概括后具体叙述的篇章结构。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

(2)简介詹天佑及京张铁路。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詹天佑是怎样的一个人?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回答上面的思考题。

(2)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选择正确地读音。(做作业本第1题)

(2)读准这两个词,注意下面的字。

笑话马虎(要读轻声)

(3)注意下列的字的正确书写。

阻挠

勘测

居庸关

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意。根据课后第1个思考题,按不同的内容来分段。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做作业本第2、3题。

(2)按照课后第1题要求读课文。

-1-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推敲课文的词句。

2.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读准下面的字。

阻挠要挟开凿藐视

(2)比较字形:竣——俊——峻

2.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理解词语,杰出——超群的意思。

(3)这两段的后面两句和全文是什么关系?

3.学习课文2、3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詹天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圈出三个词)

讨论、交流:清朝时期,帝国主义阻挠,要挟和嘲笑中。

(2)什么叫:阻挠?帝国主义者为什么要阻挠?从课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理解句子:他们认为这样一要挟,题路就没法子动工,最后还得求助他们。

“要挟”是什么意思?当时清政府的弱点是什么?

帝国主义是怎样要挟的?这说明了什么?

(4)当任命詹天佑的消息传出后,国内外是什么反应?这说明什么?

什么是“嘲笑”?他们是怎样嘲笑的?他们为什么要嘲笑?

(5)总结:帝国主义者阻挠、要挟、嘲笑的事实证明,中国处在一个被侵略、被欺凌的环境中。想一想詹天佑听了人们的企盼指导了帝国主义的嘲笑,他会怎么想?

4.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写了那几方面的内容?

(2)读第1句。

理解词语:毅然——坚决,毫不犹豫。

从“毅然”这个词看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3)课文从詹天佑说的、做的、想的三方面来写,给段落分层次。

(4)理解句子: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比较词语:周密——精密

为什么“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5)指导朗读,要读出詹天佑的信心和爱国热情。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5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2题。

-2-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熟读课文,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1.明确学习任务。

学习课文第三段: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

2.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居庸关、八达岭时遇上了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想方设法克服这些困难的?

全班讨论。

(2)画施工示意图。完成作业本第7题。

(3)交流评议。

“工作面”指什么?指出八达岭隧道施工的6个工作面。

能不能在居庸关用中部凿进法,在八达岭用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同样是隧道,两处两种施工方法,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势,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工期缩短了一半,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才干,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

3.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1)听录音,思考:京张铁路在经过青龙桥时碰到了什么困难?詹天佑是怎样进行解决的?

(2)讨论上面的思考题。

想一想:“人字形”线路哪一个是詹天佑设计的?为什么?

首先要抓住哪些词?(北上、南口、东北、西北)

出示答案,交流。

(3)两个火车头是怎样处理的?“岔道口”在哪里?“折向西北”的“折”是什么意思?

(4)小结:涉及“人字型”线路解决了火车爬坡的难题,突出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他是一个杰出的工程师,他有一颗爱国的心。

4.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什么是“峻工”?为什么说京张铁路提前峻工是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的一个有力的回击,而不是“打击”呢?

为什么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来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3)训练说话:在詹天佑的塑像前,假如你是个来中国游览的外宾,到你看到詹条由留下来的伟大工程,站在他的塑像前,想说些什么?

(4)为什么说詹天又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5.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地6、7题。

(2)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业。

A.用“为了……为了……”,“不但……而且……”,“杰出、爱国、敬佩”写几句话。

B.写片断:在詹天佑塑像前

21江姐

教学目标

1.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边思,深刻领会词句的意思。学会“推敲”词语的方法。

2.学会11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个词语。

3.能理解课文的思路,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4.能辨析反问句和设问句,进一步了解设问句的作用。

5.感受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忘革命先烈的斗争业绩。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通过具体事例说明江姐高贵品质的表达方法。

难点:认识插叙的段落,懂得插叙的作用。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和有关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那些值得我们敬仰、怀念、纪念和永远不忘的优秀人物、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读课文。

思考:江姐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哪一句话可看出来?

(2)讨论上面的问题。(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3)简介江姐的情况。出示人物照片、全家照片。

(4)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多音字组词。

解(jiějiè)强(qiángqiǎngjiàng)

(2)注意下面的字的正确书写。

万籁俱寂匪首

(3)理解词语的意思。

令人心悸万籁俱寂懦夫

4.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课文反映了江姐怎样的崇高品质?这些品质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的?

(a.江姐奉命去农村工作,遭受丈夫被叛徒杀害的打击,她强忍悲痛,留在丈夫工作的地方工作。B。江姐经受了一夜的残酷折磨,坚贞不屈。)

(2)根据课文内容的改变,给课文分段。

-1-

5.布置作业。

(1)指导完成作业本第1、2、3题。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第一、二、三大段,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

2.理解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江姐的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读准下面的字:倔强解送屏息

(2)解释下面的词语:万籁俱寂令人心悸通夜未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江姐被捕前哪些表现特别感人?

(2)自由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中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全班交流。

要点:

a.江姐暂时与丈夫断绝通讯联系。

b.江姐奉命去奉节跟丈夫联系。

c.江姐得知丈夫牺牲。

d.江姐强忍悲痛,离开奉节。

e.江姐留在丈夫工作过的地方工作,因叛徒出卖在万县被捕。

(3)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划出体现江姐不顾个人安危,强忍悲痛的坚强意志。讨论交流,理解重点词句。

A.她抬起头,强压住内心的悲愤……踏着泥泞的路走了。

B.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的吐出了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

(参考课后习题)

(4)小结:这两句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3.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三段。

(1)自学课文,思考:这一夜江姐怎样经受残酷折磨的?

(2)理清课文内容后分层。(提审——受审——回牢房)

(3)“提审”与第三段哪句话连接?(“这天夜里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

(4)敌人带江姐去干什么?(出示女牢房、刑具的图片)

在敌人的毒刑拷打面前,江姐坚贞不屈,表现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概括段意。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1)、(2)题。

(2)读课文。

-2-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第四段,总结课文。

2.理清课文地层次,懂得插叙的作用。

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自学课文,思考:难友们从江姐的英雄行为中受到了怎样的鼓舞?江姐又是怎样对待同志们的关怀和慰问的?

(2)理解重点句。

“竹签子是竹子做的,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用钢铁铸成的。”

用“钢铁铸成的”跟“竹子做的”做比较,为了说明什么?

完成作业本第5题的第3小题。

2.总结课文。

(1)课文第一、三段主要记叙了什么?(江姐经受一夜折磨的经过。)

(2)第二段主要记叙了什么?能不能把这一段插叙去掉?(第二段的插叙给江姐的英雄事迹做了必要的补充和铺垫,把事情的起因交待清楚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写江姐在刑讯室里坚贞不屈的那部分和难友们给江姐写的致敬信。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

(2)背诵难友们给江姐的信。

-3-

写感谢信

教学目标

1.会写感谢信,做到格式正确、内容真实、情真意切。

2.感受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写感谢信的格式。

难点:指导学生写得“情感真切”。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懂得感谢信的特点、用途和格式。

2.开始写感谢信。

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1)前几册里,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应用文?

(2)今天,我们学习写一种新的应用文——感谢信。

2.学习“提示”第一部分。

(1)自由朗读,思考:感谢信有什么特点和用途?边划下要点。

(2)讨论后归纳。

特点:一种专用书信,用它来表达对关心、帮助过自己的人和部门的感谢之情。

用途:抄在纸张上贴在对方单位、或邮寄给对方领导。

3.明确习作要求。(格式正确、内容真实、情感真切)

4.学习写感谢信的格式。

(1)自学“学习提示”第二部分。

(2)感谢信是一种专用书信,所以格式与书信相似。但是要注意那几点?

格式:开头称呼、署名、祝颂语有变化,称呼和署名要写全,写清楚。祝颂语要紧扣感谢来写。

内容:要写感谢原因,但不能把事叙述得详细具体,只要求简洁明白。

5.指导写感谢信。

A.署名是写清写全也要视实际情况而定。

B.想象要合情合理,不能失真。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继续写感谢信,并对部分写好的感谢信进行评议。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写感谢信的格式。

2.学生继续写感谢信,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评议部分写好的习作。

评议重点:

a.格式是否正确;

b.感谢的原因是否写清楚,想象是否合理,详略是否恰当。

c.感谢之情是否表达充分。

4.抄写习作。

练习7

教学目标

1.能改正12个常见的错别字,懂得错误的原因。

2.或区别4组近义词的意思,能用“爱戴”、“周密”、“平静”造句。

3.能直接引用他人说的话改变成陈述他人说的话,意思不变。

4.能从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摘录秒学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5.能阅读短文,正确选择近义词,认识过渡段和能概括短文中心意思的词语。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练习第1、3、4、5题。

难点:练习第3、5题。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改正错别字,完成第1题。

2.辨析近义词,用带点地词造句,完成第2题。

3.把直接引叙句改成间接引叙句,完成第3题。

教学过程

1.指导练习第1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学生独立作业,并想想错误的原因。

(4)小结:对词语的意思要正确理解,这样才能不写错字。

2.指导学习第2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比较近义词的区别。

爱戴:敬爱并且拥护,用于值得敬爱的人。

:疼慰的意思,用于需要保护的人。

深奥:道理(学问)很高深,不容易了解。

深刻:内心感受程度很深,或者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

精密:一般指仪器、设备精致。

周密:周到而细密,如周密的计划、周详地安排。

平静:指心情、环境没有不安或动荡。

宁静:指心情、环境安静(没有声响)。

小结:比较近义词时,要注意区别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地方,特别是比较不同的两个字的字意,从意思、适用范围、感彩、词性等方面注意比较。

(3)用“爱戴”、“周密”、“平静”造句。

-1-

3.指导第3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分析例句。

A.读例句。

B.表达某人说话的内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引用,引号里是说的原话,如例句中地前一;另一种不直接引用原话,而是笔者陈述某人说话的大概意思,如例句中的后一句。

C.比较句子,总结改写方法。

(第一人称要改为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要改为第一人称;

提示语后地冒号改为逗号;

双引号去掉;

句子要通顺,不改变原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按要求摘录句子,完成第4题。

2.阅读训练,完成第5题。

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4题。

(1)读题,明要求。

(2)按要求从第七单元几篇卸任的文章中去划找。

(3)全班交流、评议。

小结:写人的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是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每种方法对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都起到了突出、反映的作用,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2。指导学习第5题。

(1)读课后问题。

(2)带着问题自学短文,思考怎样回答。

(3)全班讨论。

A.选择:使、偷偷、宝贵、收藏、耐人寻味。

B.那一小段应补在第2、3自然段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文中能反映全文中心意思的成语是“精益求精”,写了“作画对自己的要求十分苛刻”、“喜欢听批评意见”两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