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论文(精选5篇)

  • 中学教育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不全面的培养目标。如今的大学中文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目标在于知识的传授,然而这违背了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那就是通过传授知识,达到人文教育和传承中华精神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大学中文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导致学生课堂活动中循规蹈矩,创…

中学教育论文(精选5篇)

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各个高等学校的每个专业当中都设立了中文专业,目的是传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面对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局面,大学中文教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没有将中文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的优势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一)错误的思想观念。我国目前的大学教育思想中,“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严重,这是受我国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的,这种思想观念导致我国大学中文教育得不到重视,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优势也无法发挥出来,创新思维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不全面的培养目标。如今的大学中文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目标在于知识的传授,然而这违背了中文教学的真正目标,那就是通过传授知识,达到人文教育和传承中华精神的目的,然而传统的大学中文教学目标不够全面,导致学生课堂活动中循规蹈矩,创新思维无法得到培养。

(三)不合理的课程设计。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没有专门针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特殊安排,课堂设计中完全是中文的学习内容,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创新;同时,课堂设计的不合理还体现在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思维现状,不能够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挖掘。

二、大学中文教育教学中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中文教育能够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扬和传承,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与此同时,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中文教学进行改革,使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

(一)更新教学思想观念。要想加强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作为大学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目标和思想,教师在进行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经过精心的课堂设计,与学生的不断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身发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鲜事物。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的思想观念,能够对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具有很高的指导作用,是对学生创新思维最好的鼓舞和激励。

(二)鼓励学生展现自我个性。中文的教学过程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因此中文的教学,最关键的不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知识,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不同的特点对事物进行独特的判断。中文的这种性质,导致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自身天然的优势。因此在大学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我个性的展现,在为学生不断提供优秀的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视野和角度对事物进行不同方面的解读,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想象力丰富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激发,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为学生适时引进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要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高度,符合大学生大众的审美观,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鼓励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文章场景和画面进行勾勒,将传统的思维定势进行转变,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结论

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授课时偏向高、深、难

教师讲课,讲一些理论性强、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只注重了部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略了多数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的发展。其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痕迹太重,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误区。采取的措施是教师应该讲授的重点是教材的基础知识,对学生的要求不是高、深、难,而是要引起学生对课本的高度重视,课本是知识的载体,而能力的培养,又是从基础抓起的。没有全面准确的基础知识,无法谈能力的培养。对于课本一要读懂,二要读精,三要读深。读懂,就是对课本中段与段、节浅议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几个问题谭建军(重庆市石柱县民族中学校)与节、章与章、图与文之中一些内在联系要让学生读明白,要挖掘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寻找事件的起因即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外因与内因、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对一些注释内容也要领会。读精,就是要善于归纳总结。读深,就是要深读课本,这实际上是要挖掘课本里的一些隐性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兴趣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积极思维,没有兴趣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苦役。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己,以自己的才华、热情及治学的严谨态度去吸引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以此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上课就上课,只教书不育人

其原因在于,没有认识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采取的措施是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的矛盾。教书育人是“教”与“学”的双向结合,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教师既要认真传授科学知识,又要注重思想教育,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历史教材中就有大量思想教育的范例,历史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历史中的优秀人物事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间隙和学生多交流谈心,多交流思想观点,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教师要爱护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爱护学生是实现教书育人目的的关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应有的科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严格要求学生,通过严格要求,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要言传更要身教,须知学生具有天然“向师性”的特点。作为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严格自律,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其标准就是坚持原则、作风正派;思维敏捷、品德高尚;治学严谨,谦虚好学;待人和气、文明礼貌;仪表端庄、朴素大方;严于律已,有错必纠。在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克服,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需要每一个教师沉心静气,既坐下来研究,又走上讲台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水平,创造新的佳绩,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作者:谭建军 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民族中学校

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中考失利的人群,在他们有一个共性就是自卑心理比较凸显,缺乏自信心。再由于社会用工机制尚未完善,市场不能充分有效地消化人才,所学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心理出现负面影响。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大部分没有认清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不同,没有认识到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借鉴普通高中的德育经验,认为他们同属一个年龄阶段,是同一个人群,德育工作也同样进行。因此,在德育教育方面大多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通高中的经验,这样就会走入教育的误区,没有注意到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不同,学习方式和内容的差异,心理状态的异处。偏离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育原则。德育课程缺乏特殊性,不能因材施教的进行教育。中职德育课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德育课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为主体,道德知识与道德能力不匹配,学生虽然知道理论上的道德教条,但却在复杂的现实中不知所措。导致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学校德育与现实脱节、不切实际。学校方面对于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认识不够透彻。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专业人才,学校特别重视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必然会疏忽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把这部分教育的大部分“课程”都推向社会,这样会导致学生毕业以找工作时学校与社会的脱节,学习所学知识不能顺利的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在实际的社会当中,市场经济对中职德育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前,市场原则向各个领域的渗透,虽然现在就业与为人方面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但在社会中能够得到成功的还是道德品质高尚、不计个人得失的人群。同时道德品质变化也会影响各行各业的职业原则。所以教师要在极大程度上阻止消极情绪传入校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身心健康。因此,教育的职能,第一是培养人格,第二是提高智力,第三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道德的完善比技术和职业训练更为重要。所以中职学校道德教育进一步创新和夯实,增强道德教育的生命力迫在眉睫。

二、中职德育的有效对策

首先,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中学生有着很强的技术专业,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第一天起,就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某一“专业”,而这一“专业”又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着很大的关联,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切入点,一方面在专业课堂知识及实际锻炼中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对该人才的道德需求;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尤为重要,在具体职业环境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

其次,加强学校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德育教育课程,做到以人为本,人人学习德育知识,人人传授德育理念。争取做到在学校的德育全员化,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同时也能升华教师的德育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德育教育为重点,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二者做到相辅相成,德育教育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为学习提供动力。进而让学生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教育的行列中,亲身体验,经常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也请同学们进行相互监督,形成激励性的测评体系,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资源,使学生尽早的树立自己的德育价值观。

再次,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来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尤为重要,无论是课堂还是活动中,德育教育都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德育教育有两种比较常见的途径,政治课和其他学科的课程教育和组织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在政治课的教学当中,学校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切实有效的发挥德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学校有效的进行课堂德育教育之余。学校应开展各种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各种活动,邀请一些知名的德育专家,或者是社会上的企业家,为学生们举办一些专题类讲座活动,给学生们带来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择业观、世界观。培养学生开阔性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对于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许多德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探究。我们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德育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工作严重滞后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里。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相互碰撞,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在日益多元化,广大中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取向也在多元化,这是我们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现代化建设要求培养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其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在学校内部,以升学为中心,以应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率”的高低,看的“考试成绩”。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作为社会中的学校,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在社会压力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不得不为了学校的“声誉”和单纯的“成绩”而放弃道德教育的功能。刘铁芳指出:“不关心世界和人的价值和意义,服从与外在的目的,功利主义湮没了教育的内在意义,也不去追思的内在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校的整体德育工作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学生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是:应该既尊重个人权益又提倡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既鼓励公平竞争,又不忘互助;既不懈求是务实,又富有远大理想;既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发财致富,又不忘他人和国家利益。不能片面追求实惠和享受,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集体利益之上,不能为了金钱而不择手段,陷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泥坑。

二、学校的思想与社会转型期的需要严重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现象、新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而广大的中学生在对待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对象,对待书本中的现成的理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不同的想法,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也有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反观我们的教育工作,并未真正关注的内在需求和情感,并未真正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和展现。大多以“书本”、“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就是照本宣科。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的提问,有时用“你还小不懂这些”来搪塞,学生希望解决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没有把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授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成长实践和需要相脱节。学生不能用所学的思想政治课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就会所学知识产生怀疑,就会感到思想政治课的无趣、无利和无用,也极大的削弱了思想课的实效。

此外,不停的灌输政治理论,并不能使真正树立的信仰,反而有可能有副作用。金一鸣指出“内容决定了方法。内容脱离当前的实际,方法必然是教条主义的,脱离学生的实际,只要死记教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学校的德育手段着重“说教”、“灌输”与的自我实践,自我严重脱节

中学德育存在着专门化和知识化的倾向,如把思想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就成为知识化德育课程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这样,高尚的道德便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斩断了道德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这种客观和外在的知识对象与学生当下正在进行的生活无法发生意义联系,无法产生真正的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无法进行也不愿意进行道德的自我实践和道德的自我教育。教师也只能将这些道德条目当作对象性知识来教授、灌输,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灌输性的说教与强制性的学习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道德教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这样的道德其实效当然不高。

现行的以灌输为主忽视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对规范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由于外界的压力。杜威的结论是:“任何主张将(道德)知识灌注在一无所有的心灵上的各种方法,都应该被扬弃。”

四、学校的德育工作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道德主体的缺失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都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道德教育客体从狭义上讲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但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当受教育者在进行自我教育时,他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成为教育者。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道德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对提高中学德育实效具有重要作用。

现在,学校的德育过程本质上就是教育者把道德规范传递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道德的过程。德育的组织者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德育过程往往只限于向学生传授一套固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参与,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方法,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发展,教育过程强求一律性,阻碍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烁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的现实的主流特征”。由于忽视或否定受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德育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五、学校的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严重分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在谈到本世纪的学校教育时指出,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⑧在现实的德育过程中,一方面儿童的主体性泯灭了,像“傀儡”一样任人摆布;另一方面又脱离了积极的文化内容,使道德教育变为纯粹的形式。这里反映了道德教育脱离生活的严重后果。中学生生活的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对子女的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的全面发展。一部分“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带来了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的更新。同时也产生了道德价值的多元取向,如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思潮。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深刻影响着未成年的道德的养成,产生了如五天的学校道德教育抵不过两天社会影响等现象。由此可见,如何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形成合力,促进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六、学校德育目标与内容与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

中学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学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如在学校德育中引导学生向、等革命英雄人物学习。这些革命英雄人物是革命战争年代的产物,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就变成了道德说教。最后导致个体道德的滑坡。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

参考文献:

①林崇德,《的智慧》,第19页,开明出版社,1999年。

②石鸥,《德育困境中病理性说服及其诊治原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4。

③刘铁芳,《人、世界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研究》,1997—8。

④金一鸣,《教育原理》,第384页,安徽出版社,1995年。

⑤同②

⑥杜威著,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第359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中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如今教育界广为流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任课教师们的推崇。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让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通过从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弊端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体育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学生们之间的合作学习,从而让其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自学意识以及“大家”意识。因为合作学习不局限于仅仅两个人或者是三个人,甚至是一个团体内的互相合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团体合作能力。在这个目标下,体育教师们的教学程序应该围绕在学生们的特异性之中。例如,组内不同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本领、学习成绩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们判定不同学生们之间的进行合作学习的依据。因此,任课体育教师们在进行分组时可以考虑以下的方面:第一,教师们在进行体育教学课程学习之前可以先设置几个课前问题,将这几个问题平均分配给小组内的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能够互助互学,从而共同得出答案。然后,在课上教师们在根据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与回答进行整理,并对正确答案进行公示,从而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

二、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

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是一项创新的举措,下面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将其应用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们的学习以及生活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的影响相比较于传统的竞争型体育教学来说,合作学习模式对于学生们观察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合作学习以学生们为中心,任课教师们将一些体育动作、操作技巧演示给学生们,通过将动作从正面、侧面依次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熟悉这个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认知,避免出现错误记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学生们通过观察教师们的动作示范从而对于体育动作等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为了能够让小组成员能够一起进步,各个成员将会非常积极并且主动地指点出组内同学动作的不恰当性或者是错误的地方,通过合作,小组内的学习环境非常和谐并且积极向上,因此,合作学习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学生们之间的分析能力。

(二)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影响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学习模式相比于相比较于传统的竞争型体育教学来说,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理论知识,进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论知识水平。理论知识作为体育教学实际操作的一个技能挤出,是高等师范学院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合作学习模式的本质是让学生们自主进行学习,然后组内相互合作,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学生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通过以教材、互联网、课外书籍等等的方式对老师们布置的作业进行理解,学生们在进行答案查询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增加了学生们的知识面,还提高了学生们的认知水平,再通过组内各个学生们之间的相互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记忆。从而让学生们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牢固。

(三)对于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传统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很少让学生们进行实践教学,大都是以口头叙述,然后老师们在进行动作的示范,学生们真正的思考并且练习的时间较少。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们对于技能的实践以及应用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且教师们的主观教学意识非常强,仅仅是依靠自己现有的动作技术或者是教学经验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学生们在课程上处于一个被动吸收知识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第一,一旦体育教师的在进行课堂演练和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的偏差,学生们一时间无法发现,导致一错再错。第二,教师们的主观意识太强可能导致学生们对于课程内容的厌烦,因此,对于学生们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很大程度上下降。而合作学习则大不相同,合作学习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并且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帮助,并且每一个人都有着让自己的小组变得更好的责任,因此,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大写提高,从而对于他们的体育学习达到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影响。

三、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一)使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对以往高等师范院校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产生的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有些高等师范学院的任课体育教师们很有很好的使用学习资料,进而不能够将合作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出现教学偏差问题;第二,在课堂中应用合作教学模式时,教师们在其中起的作用并不是非常的明显,以至于在推行起来有些困难;第三,学生们在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时参与度不大,对于问题的讨论有效性也不是很有成效;第四,教师们对于学生们进行合作交流所产生的成果反馈不明显,导致学生们进行下去的欲望不大。

(二)使用合作学习时提出的建议因此,针对以上出现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第一,高等师范学院的体育教师们必须加强对于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的引导,进而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第二,在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行时,不要只注重表面形式,要加强对于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进而更好的应用与自己的课堂之上;第三,在进行教学时,不要只注重教学模式的实行,还需要注意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第四,学生们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老师们不能只关注与好学生,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们也要一视同仁,进行个性化差异教育。

四、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研究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们的注意力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一些学校的优秀教学视频也在网上都有资源。现如今,每一所高校中都存在着多媒体设施。因此,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在网络上寻找更多的视频让学生们进行参照学习。例如,学生们在学习一些体育动作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视频信息,在备课的同时,将互联网上的一些专业人士的视频进行剪辑,并配以文字说明。然后在课上教师们在进行课堂讲解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记忆力,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然后进行视频的观看以及讲解。将动作从正面、侧面依次进行展示,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熟悉这个动作,这样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认知,避免出现错误记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通过视频中动作的循环播放,让学生们自己实际的练习以及模仿,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增加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小组之内还可以进行动作讨论,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二)录制实时课堂视频,提高学生们之间的课外交流,增进合作学习在课程上学习完动作之后,其中有些难以学习的动作有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们很容易出现混淆,或者是忘记动作的情况。多媒体教学完美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教师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制,从而将网络版的课件传至班级内的QQ群或者微信群里,让学生们下了课之后可以自主进行不会的动作的学习,已经学会动作的学生们可以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温习。对后期进行易错动作的解说和示范,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并且这些视频可以将进行慢播以及重复播放,这样一来,学生们不熟练或者没有听懂的动作可以进行反复的播放,从而加强学生们对于动作的记忆。这种方式将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减轻了教师们在课外时间,还能够加深学生们的课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