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精选5篇)

  •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句式仿写 学习小学语文材料的经典句式,既能积累写作经验,又能帮助学生对语言学习进行规范,以增强他们运用文字的能力。虽然此方式较为简单,但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环节和必经环节。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要求学生对感叹句、反问句、拟人句、比喻…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精选5篇)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1篇

一、选取经典,仿写文本

小学语文课本是特别宝贵的写作素材库,很多课文都是名家作品,其文学底蕴深、取材范围广,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学生作文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识字、理解字意,又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特点,进行学习与模仿。仿写是学生从阅读向写作过渡的途径,也是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在仿写过程中使用课文的词汇语法,模仿其写作技巧,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与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1.句式仿写

学习小学语文材料的经典句式,既能积累写作经验,又能帮助学生对语言学习进行规范,以增强他们运用文字的能力。虽然此方式较为简单,但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环节和必经环节。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要求学生对感叹句、反问句、拟人句、比喻句等进行仿写,其中排比句是小学阶段学习难度较大的句式。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较为简单的排比句: 没有水,就没有()、没有()、没有() 句子练习的难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大,例如学习《记金华双龙洞》一文时,学生读到 溪流时而窄、时而宽、时而急、时而缓 的排比句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造句。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开展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

2.段落仿写

对段落进行仿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句子间的联系,因此要支持学生对段落进行仿写,了解段落与句子间的结构,增强习作质量[2]。段落构成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总述 分述、总述 分述 总述等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文在对铜锣湾、海洋公园、浅水湾进行描写时,三部分是并列结构,每个段落是总 分的段式,是学习仿写的优秀范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采取总 分 总模式,描写彩塑与壁画。同时,在段落与段落间,通过 不仅有彩塑,还有壁画 的句式,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学生也可以练习这种写作方式,这种练习和老师反复说明其承上启下的功能相比较,效果更佳。

3.篇章仿写

模仿是读写间进行沟通的桥梁,符合小学生写作心理,可以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篇章仿写是选取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的文章、课文,其具有较为清晰的脉络,有章可循,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将生活与文本相联系,学习文本的写作方式,记录事物和生活,并进行仿写。学生可学习课文的写作架构,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属于说理性文章,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后,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选择实例进行证明,最后强调所持观点,进而试写说理文。也可以仿写同种类型文章,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后,可以描写家乡景点,学习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后,可以仿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4.立意仿写

写优秀作文的重点是立意和选材[3]。文章以立意为统率和灵魂,好文章一定具有深刻、鲜明、正确的立意。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又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作者选择题材与彰显思想的手法,进一步增强学生作文立意的水平。课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以优美的语言描述西沙群岛的富饶,并指出了是英雄的人民守卫海岛,才使海岛更加美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写相似题材的作文。

二、利用留白,拓展文本

在小学语言课本中,一些课文会有留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4]。在教学时,教师要借助留白空间,寻找文章未尽之言,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拓展文本、填补留白,在开展 随文练笔 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填补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作者以简练、含蓄的笔触体现中心思想,局部出现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刷新、填补这些空白,在想象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灵感。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叙述了三个小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作者略写 负荆请罪 ,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鼓励他们以补写的方式写清楚 负荆请罪 的过程。在写作时,可以刻画蔺相如、廉颇的性格,也可以描绘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借助此方法,在 随文练笔 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思维。

2.扩展情节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应找到文本中具有较多含义的句子,通过学生想象进行续写,进而提升对课文的认识与了解。教师要独具慧眼,准确找到课文的关键句子、词语,引导学生对其 添枝加叶 扩展文本内容。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时,课文中写母亲年复一年地背着担子翻山越岭,艰难地将孩子抚养成人。教师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难,并对母亲在不同环境下翻山越岭进行想象,如在烈日炎炎时、在阴雨连绵时、在漫天飞雪时等等。扩写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培养其描述事物的能力。

3.看图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虽然具有较完整的情节性插图,但缺乏全面的文字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仔细观察,观察人物时要注意其动作、神态、衣着,对其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进行揣摩,然后拓展文本内容,完善课文情境。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西门豹》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观察插图,让学生补写西门豹与衙役、巫婆之间的对话,使图中人物更加鲜活,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对于插图不完整的,教师要基于课文开展合理想象,让相关情节更加丰满。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时,插图只有女娲娘娘以彩石补天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寻找彩石的,面临怎样的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换位改写

改写就是对原文的表达方式、体裁、结构等进行更改,充分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加工、组织[5]。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不同方式对课文进行改写,如将课文改成招工贴、电影剧本、广告词等。此举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学习古诗《村居》时,教师让学生通过 草长莺飞 来想象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赠汪伦》可以让学生写成故事或剧本,让学生扮演李白或汪伦,体现送别时的心情与动作,也可以扩展古诗,想象两人在王府相遇的故事。

三、增加感悟,深化文本

随文练笔 的内容要在细读文章时科学、自然地获得,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了解文章表述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高练笔的质量。小学语文课文的小结、文尾处,很多作者都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处续写,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感触,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1.小结抒怀

很多作者因为表述的要求,写作时会在小结处留下空白。教师要充分理解文本,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随笔练习。当学生学习课文时,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出现交汇时,就会出现 情感磁场 。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文章情感点,引导学生在随笔练习时提升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让情感获得升华,增强表达能力。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以童话的形式和优美的笔触写出小露珠形成、消失的过程。教师可以将感悟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当小露珠消失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有什么话对小露珠说,并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写下想说的话,作为一次 随文练笔 训练。此类训练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2.文尾续写

一些课文的结尾较为含蓄,文虽尽而意未完,为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认真感悟文本,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大胆想象,推测出故事的发展趋势与具体情形,让学生对情节进行续写。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作者以淳朴的笔触刻画了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课文结尾处写姑娘跳起民族舞蹈,小伙子摔跤、套马,游客也跟着唱歌跳舞,结尾写道 蒙汉情深何忍别 ,教师要抓住 何忍别 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续写。以此激发学生的真实感情,调动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科学地开展语言和思维训练。

3.读后感言

语文教学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言表达水平作为教学核心与教学目标[6],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振奋人心、启迪学生思想的文章,是学生写作 读后感 的优秀素材。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课文描写五壮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和群众撤退,将敌人引到山顶后跳崖的英雄壮举。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练笔环节,引导学生对壮士跳崖后是否有人生还、生还者还会发生什么故事等问题进行联想,进而展开写作。这既是随笔训练,也是一种与原文互动的读书方法。在 随文练笔 时,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作文习惯,让随笔具有一定的结构,进而有效增强学生把握作文结构的能力,提升其写作水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随文练笔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刻体会、自由练笔,准确、用心地选择读写结合点,给予学生了解学习对象与展开想象的根据,支持学生对句式、段落、篇章、立意进行仿写,在课文的基础上填补空白、扩展情节、看图想象、换位改写,并在小结、文尾、读后对文本进行拓展,加入自己的感悟,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语言体现思想,认识生活真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文内涵的挖掘能够更好地体现出 随文练笔 的价值,要科学地利用资源、有效地开发资源,让 随文练笔 体现出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特色的魅力。

作者:黄文霞 单位:河南兰考县裕禄小学

参考文献

[1]夏盛油.阅读教学中 随文练笔 指向微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

[2]李福红.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效果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4).

[3]沈丽英.小学习作课 小练笔 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2).

[4]金玉.浅谈 随文识字 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年段语文 阅读教学 联动式练笔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84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精华。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文练笔,是体现这一原则的有效手段。然而,对如今中年段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作一番认真地审视,不难发现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思考: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现状

(一)不择时机,为练而练

从感悟文本出发,是随文练笔的落脚点。而有时教师安排练笔不择时机,只为练而练,以至于练笔训练目标不明,练笔点选择不当,往往呈现出模式化。

(二)喧宾夺主,舍本逐末

有些课堂的随文练笔呈现出时机与训练目标的不合,一味地追求练笔,不顾学生的认知基础,更不管课文的教学目标及练笔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

(三)理所当然,随心所欲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设计练笔时根本没有考虑学生学习语文的现实意义,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导致练笔无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探索:中年段阅读教学“联动式练笔”的有效性

将阅读教学与练笔相结合,这是一种有效的联动,也有助于全面激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借双慧眼,撷取“联动式练笔”的联结点

1.在文本“空白处”撷取练笔点。

文本是一个引发读者思索的凭借,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空白结构”。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空白”,让学生自读自悟,放飞思绪,把简练处写具体,达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境界。

2.在情感生发处撷取练笔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会积蓄自己的感悟与情感。捕捉这些情感的爆发点,及时练笔,能使学生把这些情感积淀下来,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3.在文本拓展处撷取练笔点。

在教材的言而未尽之处拓展练笔,以整体的观照,回马一枪,往往能开拓广阔的空间,既充实了文本,也圆满了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二)溯源归类,探索“联动式练笔”的训练方法

1.理解式练笔。

(1)依靠理解抒情式。抒情型的练笔即教师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易于激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使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唤起强烈的情感。

(2)依据文意拓展式。练笔中的拓展提升,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赋予了文本新的含义,提升了文本的价值,体现出教学的现实意义。如三年级下册《花瓣飘香》的结尾:“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①“我”把买来的一盆花送给小女孩时,“我”会对她说什么呢?小女孩听了又会说什么呢?②“我”把另一盆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母亲会问什么?“我”又会怎样回答?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情景,写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2.积累式练笔。

巩固语言的训练,就是对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语言规律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文本里面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如学完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模仿课文2-4段的构段方式,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用手中的笔描绘自己的家乡。

3.表达式练笔。

(1)依托文本补白式。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随处可见。利用想象练笔,既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实践,也可以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入情入境地体验与感受。如三年级下册《雪儿》一文第2段最后写道:“从此,我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去看蓝天上那飘飘悠悠的白云……”笔者设置了“清晨,天刚蒙蒙亮,我和雪儿( );夜晚,群星闪烁,我和雪儿( );飘着蒙蒙细雨的初春,我和雪儿( )……”的情景,让学生想象“我们”还会做点什么?

(2)借助插图旁白式。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图文并茂的。运用练笔,给图配文,能够细致入微地再现情境,给静止的画面增添动感,让学生能从有限的画面中想象到无限的画外,感受到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3篇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写字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那么,在高年级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安排十分钟的写字时间?小语会名誉理事长崔峦老师在对《落实新课标变“四个不足”为“四个加强”》的解读中,对每节课十分钟的写字教学作了指导。我认为,这十分钟的随堂写字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集中练写,设计一些扎扎实实的随堂练字训练。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最后一个环节的十分钟就是集中练字。他不仅认真地逐字指导方格中要求书写的字,还指导学生用钢笔描摹、临帖书写。于老师这节课的练字训练很好地诠释了课标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我遵循识字、写字的规律,尝试将写字和阅读结合起来,把写字教学分散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使写字教学随堂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导入课题,识字、写字

如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钱学森》一课时,导入课题后,我随即出示自编的几句带生字的诗句:

前额宽大智慧深,赴美师从冯卡门。生活富裕不忘本,归国心切情诚恳。研制导弹贡献多,航天事业奠基人。

首先,我让学生三读诗句:一读识字音(红色字体),记字形;二读想内容;三读想人物评价。然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初步掌握课文生字的基本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并让学生找出这些生字中容易写错的笔画,如“裕”字的偏旁是“撇点”,不是“点”;“贡”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等,最后进行描红。这一环节不仅将阅读、识字、写字紧密结合起来,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写字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写字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识字、写字方法。高年级老师一般比较重视学生的预习,教师可以把写字融入预习的环节,让写字教学更扎实一些。

检查预习时,教师可以对难写的或有代表性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让学生体会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做到规范。如《钱学森》一课,我在检查预习环节时,先听写课文的词语,所选的词语要抓住生字书写的难点,如“额头、富裕、贡献、诚恳、赴美”这几个词,让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听写完后,师生共同评议:(1)正确性。如“额头”的“额”字的笔画中两个“捺”变成“点”了吗?“贡”字最后一笔也是“点”,你写对了吗?(2)美观。抽取两个学生的听写纸,在投影仪上展示,并结合黑板上学生的书写进行指导并示范,让学生注意观察,熟练地掌握笔画的位置和形状。如课文的几个生字中都含有“撇”的笔画,我先让学生观察几个字中“撇”的不同形态,然后引导学生书写。在行笔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放松,握笔的力度逐渐减少并且缓慢行进。再如“额、裕”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学生的脑中往往缺乏字的形象,这就造成左右结构的字写出来像两个字,所以我让学生先观察字的整体结构,脑中有了字的形象后再写,这样写出来的字的外形才美观。学生互相评价,找出写得好的字,在字的右下角画个星,奖励自己;写得不太美观的,按照老师讲的方法再书写几次。

学生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预习的形式可以多样,没必要逐一指导,应重点检查学生易写错的生字,可以是一类字,可以是课文中常用的二类字,还可以是容易写错的形近字,让学生把自己写错的字记录在改错本上。

三、课中练笔,着重练字

高年级学生在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些问题或者心得体会要写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在书上的空白处写批注、摘录。它是一种书写技能,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取知识点,这很符合高年级的写字要求。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需要做批注、摘录的地方很多,教师要通过示范告诉学生怎样在书中的空白处做批注,并把自己书上做的批注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照样子做批注和摘录。学生看到了老师书中的批注和摘录,就知道如何在自己的语文书上书写批注,如何在窄小的空白处安排批注,如何标划箭头,如何利用便利贴写批注等。这样,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高年级学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记录、书写习惯。

高年级阅读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常常会有课外拓展训练,我常常在这个环节中安排小练笔,让学生进行写字训练,如续写《爱之链》,写《牛郎织女》的后传,改写《示儿》等。我觉得这是练笔的好机会。教师在关注书写内容的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字写端正、美观,注意行款整齐、标点正确。在书写时,教师要相机指导,让学生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良好习惯。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4篇

据此理念,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必备品。它们有助于语文教学,千万“不能丢”。

一、大小黑板不能丢

当前,一般教师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均会用到多媒体设备。各种课件、实物被投影到大屏幕上。课堂上,画面精彩纷呈,视频生动形象,音乐催感,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作为传统手段的大小黑板,似乎越来越不重视了,甚至销声匿迹。因此,我们的课堂,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新手段的使用,导致课堂容量太大,节奏太快,课件的画面太多、音乐太响。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扫描式地观看,匆匆地对答,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课本被闲置一旁,学生只读屏幕上的某词、某句、某段,脱离了课文整体。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也有看不清的,听不出的,接受不了的。一到下课,便什么也没有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是应合理地使用大小黑板,因为:

1.内容呈现有长久性

以前,教师均会在课前写小黑板,书写的内容丰富多彩,或生字,或新词,或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或练习题等。而今,再也看不见了,年青教师没有书写小黑板的习惯(较多青年教师自身的字也写得不优美,甚至不会写规范的楷书),中老年教师也懒得去写小黑板。而作为教室正前方的主体――大黑板上也是寥寥数语。其实,黑板较多媒体设备,也有它自身的优势:黑板可以反复使用,不仅节约资源,而且价格低廉;黑板,特别是小黑板,在课后还存在,内容还呈现在学生面前……课件上的内容,稍纵即逝,学生来不及掌握,来不及记忆,特别是学困生。所以,一些重要的内容,如生字新词的书写(重要笔画用彩色粉笔标出),课后习题的布置等,教师要写在小黑板上。这样,学生在课后才有机会重新学习,对所布置的作业等也不会遗忘。

2.教师书写有示范性

老师的字,是学生临摹最好的字帖。黑板上的字,是老师亲笔书写的,是学生模仿最直接的对象。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老师的字迹,因此板书有较强的示范作用。所以,老师要多写板书,写端正的楷书(高年级可写行楷),让学生模仿习字。我们还可以在小黑板上,或者在黑板一角,画上田字格,每天写上几个规范、端正、美观的楷体字,稍作指导,让学生临摹,贵好而不贵多。这些汉字,它长期存在于黑板上,学生可以随机、自由地临摹。写字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而黑板更具有示范性。学生照着小黑板书写,不但不会写错,而且易学着老师的字样写得美观,较之课件有一定的优势。

二、字典词典不能丢

现如今,各种现代化电子产品琳琅满目,学校、家庭中的各种设备也日新月异,而古老的“字典词典”早已束之高阁。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查字典”教学似乎也有些疏淡了,也鲜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主动用字典词典。然而,字典词典是重要的工具书,可谓是无声老师,能帮助学生独立识字,让学生做到无师自通,为自主阅读和写作创造有利的条件。自2013年寒假开学起,我国将为全国农村地区中小学1至9年级在校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均有查字典词典教学的相关要求。可见,学会使用工具书,养成随时使用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这对学生终生的学习,乃至生活和工作是多么重要。“查字典”教学可分两步走:

1.依托教材,加强专项训练

纵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查字典词典”的内容就从来没有间断过,而集中编排则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上册集中进行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学――“练习1”中,就要求牢记“汉语拼音字母歌”,为学会“音序查字法”奠定基础;“练习2”中则要熟知《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字母,掌握排列顺序;在此基础上,“练习3”就水到渠成地教学用“音序查字法”查不会写的字……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依托书本,想方设法,扎实训练,让学生学会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词典。人手一本字典词典,人人过关。

2.结合阅读,养成良好习惯

接下去的苏教版教材,虽然少了专项的查字典词典的教学,但仍穿插了这方面的内容。我们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查字典的训练。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在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要查字典词典。在课外阅读时,字典词典更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生遇到“拦路虎”,就去请教它。如果是自己的书,还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记下生字新词的读音和意思。下次再碰到这个生字新词,如记忆模糊了,可以再查。多次反复,生字新词就会变成熟字旧词。这样,学生就会慢慢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语文知识也会不断积累。即使学生长大成人,也会在生活上、工作中遇到生字新词,此时,字典词典,甚至专业的工具书,均是他们最好的老师。

三、名著经典不能丢

传统文化、中外名著,汇成了巨大的语言宝库。许多名篇,读之字字珠玑,诵之金声玉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我们要让广大学生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讷,多一点含蓄幽默。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我们要积极推进课外阅读工作,如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舞台,不断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名著经典成为老师、学生手头、案边的常备品。

1.经典诵读,在琅琅书声中接受滋养

琅琅书声,朗朗乾坤。五千年传承不绝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典文化。各班可根据实际,引导孩子投入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去,促使他们传承儒雅风习,争做君子少年。各年级可以依托经典,在目前课时设置较紧的情况下,进行课前《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增光贤文》,甚至《大学》《论语》等的诵读。在老师带领下,一齐念、接龙念、分组念……想方法多听多念,多读多思。诵读为主,讲解为依;品味文字,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在教学中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和辞藻美。通过没有任何功利性的读书熏陶,孩子们在日积月累的诵读活动中慢慢感悟,得到经典文化的教化和滋养。

2.名著共读,在静心阅读中丰厚底蕴

利用读书节、课外阅读指导课等,举行开读仪式或“展示我的读书收获”等活动。每一个学生打开一本渴望阅读但耽搁着的新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好书进行亲密接触。或通过呈现图片文字、演讲等形式展示读书成果,增厚阅读兴趣。一本本名著犹如一艘艘航船,引领孩子驶入文学的海洋。在剩余的课外阅读课上,教师还可持之以恒地和孩子共读某一书籍,进行共读共写活动――中高年级穿插读后感的写法指导,低中年级口头交流,由家长或老师整理孩子的读书感言。在教师的引领下,重点进行课外的自主静心阅读。让《小猪稀里呼噜》《山羊不吃天堂草》《鲁滨逊漂流记》等经典作品成为学生手中、桌边、床头的必备品。大量的课外阅读,必能增厚学生的文学底蕴。

四、铅笔钢笔不能丢

学生的硬笔书写质量,随着年级的增高,反而会越来越差。这在学生的作业、笔记、试卷等上一目了然。升入初中以后,字迹更是每况日下。再看学生的笔袋中,木杆铅笔变成了细笔芯的自动铅,廉价的钢笔破旧不堪,甚至不出水。这,不免令人担忧。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最清楚:从小学中高年级起就不再重视写字教学了,只注重答案;学生作业量大幅提升,学生疲于应付;学生在应试教育高压下,厌倦学习;书法氛围不浓厚,学生对书法不感兴趣……其实,从低年级书写用的木杆铅笔,到三年级起学习使用的钢笔,皆是练习硬笔书法的最佳工具,而绝不是水笔之类所能代替的。所以,我们的学生,甚至老师身边,应该备有木杆铅笔和钢笔,以备练习书法之需。

1.实践练字意识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它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和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加强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练习书写,在计算机被普遍应用的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写字教学更是责无旁贷。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孩子的一生成长打好底色,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写字教学,并落实到行动中来。这不仅仅是低年级语文教师的事,也是其它各年级、其它各科教师的责任。值得指导的是,学生的书写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重视程度。

2.扎实各个阵地

一年级语文教学随笔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巧妙点拨;默读静思;以写代说;恰当评价

前不久,笔者拜听了一年级的一节语文阅读课――《春笋》。课上,教者采用了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CAI辅助教学手段。学生一看到美丽的春光就喜形于色,听到绘声绘色的范读就跃跃欲试;尤其是表演春笋娃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时,学生更是欢呼雀跃,教室里热闹一片。

相比之下,不禁觉得高年级的课堂似乎“寒碜”“冷”了些:一个问题抛出后,总是那几个“老面孔”亮相,其余的均是忠实的听众。

一、巧妙点拨,唤起表达的欲望

高年级语文课堂的训练内容之一是“阅读与感悟”。因为客观存在着这种能力的差异,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收获也是或多或少。身心发展的特点左右了他们思想上的种种顾虑,感悟、表达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情愿当个无足轻重的听众,也不愿抛头露面,以免引得其他人的异议。因此,高年级的课堂经常是冷冷清清的。

如,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这课时,笔者让大家谈谈课文留给自己的印象。一个平时不太起眼的学生举起了手,只低声说了句很简单的话:霍金在轮椅上坐了四十年。这个学生的出现令笔者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要抓好这个典型,尽管她说得是这么简单。随后,笔者就抓住这句话中的“四十年”大做文章:四十年是怎样一段漫长的时间?一般人能忍受得了吗?但是,霍金却取得了怎样的成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逐层深入,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末了,笔者郑重其事地表扬了这个学生,因为她为其他人感悟这篇课文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对照一个六年级学生应具有的语文素养,再看这个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其实是肤浅的,甚至可以置之不理地任其坐之、站之。但是珍视弱势学生的这点感受,既是对他们的尊重和激励,又是对其他类似学习经验的学生的感召,唤起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种表达欲望。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如果能抓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巧妙引导,就能挖掘出其中蕴含的价值,也包括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默读静思,等待表达的迸发

著名特级教师史绍典先生在一次评课中曾经说:“现在,我很少在优质课竞赛中看到‘默读’的场面。应该说,全班学生那样一种沉浸于作品中的静悄悄的‘默读’场面同样是撼人心魄的,也是最利于学生体验的……”《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六年级下册)也强调:尤其是在高年级段,更需要加强默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思”结合,“随时运用思考和判断”。

如,教学《爱如茉莉》时,笔者不吝大量时间,让学生亲近文本,默读课文小节,提醒学生从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乃至每一个标点中来感悟父母之间的爱,并作批注。

这样的潜心默读,是与文本、与作者的零距离接触,彼此进行了情感的交流,达到了心灵的融通,学生为精彩的动态表达做好了“喷发”准备。

定能生慧,文本的意义就是学生在静静的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这也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思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以写代说,激发表达的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用笔来代言,可以给予每个学生公平表达的机会。用笔表达的过程,记录了学生思索的轨迹:它可以及时地捕捉、记录下学生在阅读中闪现的思想火花,使自己的阅读个性得到张扬;而且,把“写”挤进课堂,体现了语文本体的回归,实现了语文教育的双赢。所以,教师应该寻找机会,让每个学生不遗余力地用笔来表达。可以随文批注,这样学生在交流时就有了十足的“底气”,有备而来,蓄势而发,不再是原有水平的简单重复,已加入了深入、缜密思考的元素;也可以用好教材这个例子,适时地仿写,打破少数即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垄断课堂发言权的局面。

四、恰当评价,保护表达的激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意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孰是孰非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又提出: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把评价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掌握好评价的“度”,不仅需要肯定、激励的评价,还要把艺术、巧妙的评价转化成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动力,使学生进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使学生表达的火焰不致于刚刚点燃即被掐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