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精选5篇)

  • 高考话题作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正值该普天同庆的春节,可新冠横行,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足不出户,生怕那肺炎会感染自己。但有这么一群人承担起了消灭新冠的责任,更有无数志愿者毛遂自荐,他们赶往一线负重前行,是的,他们本该在家与父母团聚,亦或照…

高考话题作文(精选5篇)

高考话题作文范文第1篇

什么是担当?担当,可能是犯下错后勇于承担;担当,也有可能是儿女对父母的孝顺;担当,还有可能是医生认真救助病人。梁启超曾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有担当的人时时都为世界担忧着。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担当为话题的高考作文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担当为话题的高考作文600字1自出生起,每个人肩头上都落下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有对自己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正值该普天同庆的春节,可新冠横行,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足不出户,生怕那肺炎会感染自己。但有这么一群人承担起了消灭新冠的责任,更有无数志愿者毛遂自荐,他们赶往一线负重前行,是的,他们本该在家与父母团聚,亦或照顾儿女,本该选择与家人享天伦之乐,他们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与新冠的博斗中,我们大获全胜,可也有医生被感染不幸去世,他们为什么知道即便有生命危险也要参与进去呢,是因为肩头上的责任,他们担当起了这份责任,消灭新冠的责任。

其中也有太多场面令人泪目,年仅19岁的女护士脸上被面罩勒出了一条条痕迹,使她格外痛苦,可就在那种情况下,他仍能笑出来,来自心底深处最美丽的笑。

也有那些站在众人面前抵御新冠最前面的那些人。早已84岁的他在零二年非典也站了出来,每次遇到特大疫情时,他总能冲锋在前,为人榜样,打击疫情。他就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钟南山。

他们是一群有担当的人,他们承担起了落在他们肩头上的责任。

我们呢,也有责任,我们也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做个有担当的人,这看似深奥的道理,做到知道一点也不难,譬如作业,作业是在学校里的责任,做完,这是承担,做完做好这叫担当。亦或者家务事,是我们一家的责任,同时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振兴中国的责任,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我们要承担起责任,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不能事事只顾自己,不能够只扫门前雪,而置别的地方的雪于不顾。要主动承担起属于这个时代,属于这个民族,属于这个国家,属于自己的这份责任。

担当为话题的高考作文600字2古人云:“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襟怀。”在人生当中,担当是必不可少的,它意味着一种责任,是一种人格。

担当是承担自己的责任。那次让我学会了承担自己的责任。星期天,爸爸妈妈出去逛街,今天轮到我洗碗,我边听歌边在厨房里洗碗,在清洗盘子时,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把那个盘子给摔坏了。我吓坏了,连忙把碎渣扫到垃圾桶里,并且上边放了一个有颜色的塑料袋遮住,不让妈妈发现。然后我在房间里写作业。

听到门开的声音,我若无其事的接着写作业。晚饭时,妈妈突然问“我怎么觉得少了一个盘子呢?”我一下子脸通红,却说“不知道啊,我怎么知道?”我慢慢的抬头,其实他们已经知道了是我打的盘子。他们耐心的给我讲着道理,我们应该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有错误的话就要改正。敢于认识自己的错误。

担当会让我们更自信。每次考试考的不好的时候,担当会让失落软弱的我变得自信坚强。我会想到:“自己考的不好就是自己不够努力,与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只能说明自己不够勤奋。细节决定成败。”每次想放弃时都会告诉自己要坚持,自己要承担这个后果,让自己变得更好。担当让我变得更自信。

担当有很多的定义,担当是一种人格,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品质。担当是承担自己的责任,也是为他人无私奉献。因为有了担当,提升自己的价值和品质,更温暖了世间。担当,需要我们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有担当才会被别人认可,才会有所作为。

担当为话题的高考作文600字3担当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不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国泰民安都离不开“担当”二字。不论年龄,不论身份,担当都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身为子女,我们需要担当。从前,我们一直都生活在父母的臂弯下,享受着所有人的偏爱。如今,我们慢慢长大,他们也在慢慢变老。不知不觉间,父母早已白发初生,细纹初长。我们的羽翼渐丰,总是要学会担当,承担责任的。为人子女,我们需要也必须要孝顺父母,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因为那个用了大半辈子去追寻我们的人已经没有精力了,他们此刻只是一位期待子女爱护的老人。都说“养儿防老”,此时,哪怕我们只是为父母做一次饭,倒一杯水都是一份很大的慰藉。

身为国民,我们需要担当。不论是03年的非典还是08年的唐山大地震,亦或是如今的肺炎病毒……都需要一群有担当意识的英雄站出来,为我们平息风浪。这次疫情之中,涌现出来的不仅有危机与磨难,还有国民责任意识的提高——一夜之内昔日繁华的都市宛如空城、15岁少年“人肉”背回1.5万只口罩、捐献物资三天到达……这次抗击疫情的胜利,也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只有担当才有未来,担当,不分年龄,不分大小。

身为个体,我们需要担当。担当,不仅仅是承担起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我们更要对自己负责。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自己的行为,永远都只能由自己承担。对自己负责,多一点信念,让前行的路不再迷茫;对自己负责,多一分付出,让理想不在遥远;对自己负责,多一点理智,让现实不在冲动。我们需要担当,由小流汇聚成江河,才能创造未来。

不论我们处于哪个位置,都需要担当,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选择。

担当为话题的高考作文600字4突破黑暗,给天下带来光明,是太阳的担当;默默凝聚,给万物带来生机,是春雨的担当。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使命,我们人更应如此,所以我们应该不畏困难,勇敢的承担自己的责任。

“在其位,谋其政”是一种担当。这一种担当使我们人生与天地间就基本的担当。作为学生,我们需要女里学习;作为子女,我们需要孝敬老人;作为医生,我们需要救死扶伤;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教书育人。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的担当。

然后担当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勇于接受急难险重的任务。那些轻而易举的担当相信很多人都会做到,只有那些弄不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任务才可以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担当。陈亦帆曾骑电动车装上宝马车,肇事后他没有一走了之,而是留下道歉信,其中里面有他身上全部的现金。相信他的所作所为大部分人都做不了,所以他的做法感动了车主,车主资助他钱去上学。

古往今来,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不惧怕担当责任,甚至愿意为了集体付出生命。曾国藩曾说“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1865年阿古柏在英国的支持下,率兵攻入南疆,建立伪政权。俄国趁机争夺了伊犁地区。在边疆日已垂危的情况下,年老的左宗棠将生死置之度外,亲自率兵出征。他用车拉上一口棺材,准备一敌人决一死战。我们国家每次在外敌入侵时保持屹立不倒,就是我们国家总有一些人不顾自身的安危,挑起救国救民的重担。

我们要有“知难而为之”的精神,用于承担责任。让我们拥有担当精神,让身边的人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幸福。

担当为话题的高考作文600字5十年前的那天,伴随着“哇…”的一声,她来到了这个世界,来到我的生命中。

记得父母对我说:“女儿,以后你就有妹妹了,你要做个有担当的姐姐哦!”那时我还小,不明白该怎么做,却将父母的话记在心中。

我看着妹妹一点一点的从爬行要走路,从牙牙学语到第一声“姐姐”,再从“一、二、三”到“a、b、c”,而我却始终没有实现一个有担当的姐姐,但直到那次……

那天我放学回到家,看到妹妹正愁眉苦脸地坐在沙发上,异常乖巧,我心想:这小丫头,该不会又做了什么坏事吧!当我走进房间里,就明白了一切。原来妹妹为了拿水彩笔画画,却不小心打碎了我最心爱的杯子,而那幅未完成的画正安静地躺在我的桌上,画上是两个女孩手拉手。虽然还没有画完,但我已经确定那就是我和她。

当我准备收拾碎片时,父亲下班回来了,他看到这场景后,很快便猜到了“主谋”。他走到妹妹面前,狠狠地说:“你啊!看你把姐姐的杯子打碎了…”妹妹小脸通红,手心布满了汗珠,眼里泛起泪光,小嘴嘟起。我看到后,有种复杂单感受。在妹妹即将哭出来时,我放下了手中的碎片,抱着妹妹逃离了这暴风骤雨,留给父亲一句话:“这是我自己打翻的,你别怪妹妹啦!”父亲楞了一下,却也欣慰的笑了。

后来,我收拾残局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妹妹连忙跑过来,双手托起我的手,鼓起嘴给我吹气,像在给我输送真气似的。

高考话题作文范文第2篇

一 了解话题作文的构成

话题作文由话题材料、提示语、话题和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材料帮助我们明确写作意图;话题确定写作中心;提示语提供写作思路;写作要求是规范化的要求。

二 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

1.先审话题

要看清话题,避免脱离命题范围,分析话题的构成,抓住关键语素、修饰语,明确话题范围;要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抓住关键字词句,挖掘材料隐含的信息;要盯紧提示语,理清命题思路导向。

2.审提示语

提示语是命题者对所给材料的阐发,目的是帮助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内容,引发考生展开想象与联想,构思文章。

3.审提示要求

要逐条看清命题要求,不要看到一点就写,应按照命题者的要求去写。审题的过程,就是考生与命题者交流对话的过程。懂别人的话,是交流的基础。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正确理解题意,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前提。考生面对话题作文,要反复研读所给的材料,实现与命题人的心理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不见面的。在考场作文的交流中,考生首先是一个应对者,被要求按命题者的意图来作文,也就是说,考生是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明白这一点,就应该学会“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学会“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不能丝毫不顾命题者的意图,那就纯粹成了自言自语,不能形成有效的交流。要认真审题,按要求作答,不另起炉灶,不转移话题。

以2002年的高考作文题为例。既然命题人说:“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选择的事情。”考生大可不必非要说:“我就没有遇到、见到、听到这样的事情。”这就不是善意的对话了。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抬杠。考场作文千万不能设想去指挥命题人,让命题人顺从考生的意思。

当然有的考生写得文不对题,属于临场的失控。例如,2004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有的考生开头一段写的是:“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他人的意见,既不能全听,又不能不听,要有所选择。”接下来,内容又抛开了原话题,大谈“选择”,讲“人生会面临很多的选择,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显然这是中途转移了话题。

考生要从命题人所给的提示性材料中,找准话题的切入点(即沙里淘金),然后找准自己的感触点。生活就像一个洋葱,一层层地剥,总有一层会让人流出眼泪来的。找准切入点,写出自己的感触,写出自己内心感触最深,最想说的话。化虚为实,化一为万;拓宽思路,多角度观察和立意;化概念为万象,然后万中取一。只要从生活中选取一点、一事、一种现象,写深写透,给人以启悟就行了。写作视野要开阔,由家庭、学校扩展为思考生活,探讨人生,以及崇尚美德,探寻知识。作文要求不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应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展现独特的创新能力

“世上没有联想,社会将会怎样?”这句话强调联想和想象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中学生的想象力,由于受知识、阅历水平限制较少,反而显得广阔而瑰丽。这种想象力本身就具有魅力,往往是逻辑缜密的成年人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走进生活,用心体会,与生活真诚对话,就会有独特的发现。例如,“冰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学生最动人的回答是:“冰雪融化后就会变成春天”。话题作文早就把联想和想象、创新作为立足点、着眼点。话题作文着意引导学生把目光从封闭的课堂投向广阔的社会,诱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抽丝剥茧地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引领考生学会思考,运用自己的文化积淀,正确地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四 突出个性,写出真情

作文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写出个性。无论从题目、体裁,还是构思立意或者语言的审美角度,作文总是要求作者写出个性,真正能体现文如其人,如见其面。个性与真情实感相融,有个性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

五 注重锤炼精美的语言

古人对语言的锤炼,可谓苦心孤诣,如“推敲”典故的由来。我们虽不能做到“著一字而闹翻整个心情”,但也要做到精心于语言的锤炼。话题作文的命题原则是淡化文体,不设置审题障碍,并追求作文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倡导个性作文及有创意的作文,分值为60分。这意味着作文的成败将决定语文学科的成绩。在考场作文中,写记叙文最大的误区便是以叙述代替描写。有些作文素材较好,角度也较新,整体结构都不错,但就是因为缺乏生动传神的描写而被判低分,非常可惜。

写好话题作文,还需要考生厚积而薄发,平时多积累、多练笔,才能水到渠成写好话题作文。

六 挖掘话题内涵,选准切入点,拉近与阅卷者的心理距离,做好预设交流

考生还有一层交流,即是与阅卷教师的对话。考生与阅卷教师的交流更直接,更关键。如果考生的作文不能有效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阅卷教师,阅卷教师不明白考生的意思,那么,这样的作文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许多考生的失误,就在于不能很快地有效地跟阅卷教师进行交流。说起话来答非所问、不着边际,让人不知所云;或者吞吞吐吐、闪烁其词,让人如坠雾中;甚至使阅卷教师感觉该考生总在回避,不情愿与别人交流,致使交流产生障碍,这些当然不会得高分。

七 考生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要单刀直入,不绕弯兜圈

高考作文的字数有限,要求阅卷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对作出评判。这就需要考生的话题作文最好简洁明快,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意思传达出来。可是有同学总想把作文写得与众不同,一门心思想在开头给人耍个花样,希望能送阅卷教师一个惊喜,认为这样才能吸引住人。于是费尽心思,在开头大做文章,倒叙、铺垫、悬念,欲擒故纵,啰里啰嗦,就是不入正题。结果常常弄巧成拙,不仅没能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反而让人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文章主旨,令人不胜其烦。

高考话题作文范文第3篇

一、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的生命化取向

众所周知,高考作文命题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指挥棒,也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风向标。但长期以来高考作文命题“生命”的缺失成为阻碍语文作文教学的一大困惑。1999年全国卷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奏响了高考作文向生命进军的号角,话题作文开始大规模登陆高考。这种命题形式凭借其“三自(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自选角度)”方针的灵活多变性迅速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毫不夸张地说,2004年部分省市自主命题以来高考中大量涌现的话题作文,让我们目睹了话题作文趋向成熟的盛宴。笔者作为一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品尝高考话题作文所彰显出来的思辨、人文、审美等关键词的同时,也欣慰地感受到了高考作文命题内在潜伏的生命化取向。诚然,这种取向只是“潜伏”,却已然让人看到了曙光。

当“困惑”遭遇“曙光”,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语文教师自然喜出望外。欣喜之余,笔者谨慎梳理了1999年以来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的生命化取向的运动轨迹,即对生命隐喻的解读(生命是什么)、对生命状态的反思(生命怎么样)、对生命厚度的体悟(生命将如何)。

1.对生命隐喻的解读

对生命是什么的追问和解读不仅仅是哲学家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有思想的生命个体的权利。对生命意义的解读程度的深浅将会影响到人生态度的好坏。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的人生态度不仅关系到个体价值取向,更加关系到将来主流社会群体的价值生态。因此,高考作文中适当考查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十分必要。

2005年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写以“位置与价值”为题的命题作文。人生是有限的,但有限的人生总要创造出价值。在生命学的意义上,价值是一个偏中性的概念,有正价值与负价值之分。位置创造价值,价值决定位置。正价值决定个人崇高的位置,负价值决定人渺小的位置。文题在继承近几年高考热点“思辨”的基础上,冷峻地将视角转向了引导考生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可谓发人深省。2006年安徽省的话题是“读人生、读父母”,鲜明地提出了解读生命的要求,这无疑是2005年全国卷Ⅱ的深入化和具体化。

2005年江苏卷与湖北卷的作文命题创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约而同地从“作文与做人”角度引导考生解读生命的意义。用“凤头、猪肚、豹尾”隐喻人生的三个阶段,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懈怠。“开头要精彩亮丽”是说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由自己选择生命的起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中间要充实丰富”则暗示人们生命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积极进取的人生才是“充实丰富”的;“结尾要响亮有力”又告诫人们只有善始善终的人生才是“响亮”的,才是充溢着生命活力的。所以,江苏省作文命题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正面导向作用。湖北卷的作文题是从“诗人写诗”的角度隐喻生命的本质在于“出”与“入”的辩证上,“人”是生命的进取,只有“入”得深刻,才能够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但“人”绝对不是生命的全部;“出”不是生命的简单退却,而是反观与自省,是别有洞天、豁然开朗,“出”是生命的有效补充。如果说江苏卷作文题旨在引导考生对生命节奏进行静态预设,那么湖北卷作文题则暗示考生对生命旋律进行动态的建模。这两个文化大省的高考作文题在生命的晴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

2005年浙江卷的作文继续了2004年“人文化”的趋向,深入到诗词中搜寻生命的真谛。“一枝一叶一世界”,一个话题隐含了两对辩证关系:大与小、有限与无限。话题如果不加界定,行文难免流于纯哲学命题“大而空”的俗套,相信这绝不是命题者的初衷。阅卷的结果表明聪明的考生都能够自然而然联想至Ⅱ人生,把哲学命题巧妙地运用到对生命内涵的解读上。这样,就把枯燥的哲学命题还原到生命本身。以生命为圆心的要素聚合,如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蕴涵着“大与小”、“有限与无限”的无限玄机。

2.对生命状态的反思

最早引发对生命状态思考的是2002年全国卷的话题“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的切口小,毫不犹豫地把目标指向心灵,而且暗含着一个对生命状态的反思问题。因为,对心灵而言,任何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此后,全国卷以迅猛的态势高举生命反思的大旗,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判断”(2003年)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4年),都在警醒考生从辩证的高度思考生命的状态。“感情”是生命的精神存在,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这是人应当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同时,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感情(感性认识)会影响人对事物的判断。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也是生命的常态之一,关键是我们如何面对挫折。如果一味放大痛苦,势必会导致人生的悲观低沉。正视挫折,痛定思痛,人生才会更加和谐融洽。这就是2004年全国卷作文命题意图。

在全国卷Ⅰ作文连续三年主攻“生命反思”的同时,作为全国课程改革前沿主阵地的北京市和上海市的作文命题都不负重望。北京市的作文题目“说安”(2005年),简洁明了,既暗示了文体,又限定了话题的范围。当然,更重要的是“安”字透射出来的生命学意义。“安”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和衷状态,考生既可以抒发理想也可以表达现实,既可以讨论个体也可以针对群体,既可以独抒性灵也可以放眼寰宇。这种命题形式进一步降低了话题作文审题的难度,考生立意也相对自由,可大可小、宜深宜浅,保证了高考的区分度,又能够让那些对生命状态领悟深刻的考生获得高分。上海是多元化、国际化的大都市,生活节奏快,信息传播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人的生存状态是中国人未来生存状态的征兆。从2003年到2006年,上海市连续三年的高考作文都能够获得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实属不易。“杂”(2003年作文题)、“忙”(2004年作文题)是都市人的基本生命状态,每一个上海人都能够深刻而具体的体会到这一点。2005年的作文题“流行文化对我的影响”较之前两年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实际,更便于中学生从身边的现象人手观察文化、思考人生。其实说到底,“流行文化”是社会涌动的潮头,是社会特定群体的“生命进行时”。这些特定的群体当然包括追求个性自由

与生命解放的青少年学生。这样,考生既是“流行文化”的主体,又是生命反思的主体,自然就能够写出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有效地遏制了写作中投机取巧行为的发生。2006年的作文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这个命题吸取了前三年的经验,旨在引导考生从个体(“我”)的角度主动思考(“想”)人际存在的合作状态(“握手”)。

2005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是“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仍然是话题作文。这对辩证关系也暗含着生命学意义上的一个命题:偶然与必然。生命有很多偶然,成就人也毁灭人;生命中也有很多必然,无法回避也无法挽救。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偶然与必然的交响曲,但永远无法偏向于其中的任何一方,过分等待偶然是侥幸的信徒,过分相信必然则是宿命的奴隶。话题有些沉重,但只要考生能够抓住生活中点滴入手,也可以以小见大,写出上乘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2006年江苏卷“人与路”、湖北卷的“一与三的反思”、浙江卷的“生有所息与生无所息”则分别是对生命的轨迹、生命的演绎方式、生命的运行规律的辩证反思。

2005年湖南省给定的话题是“跑的体验”,文体限定为“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个命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海2003年和2004年的高考作文,无庸置疑,“跑”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人从出生到衰亡其实就是一个“跑”的过程,与时间赛跑,在有限里创造无限;与朋友赛跑,在协作里滋生情谊;与敌人赛跑,在斗争里品尝乐趣。从躯体到灵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命的跑道上跋涉,并随时寻求皈依。

江西省单字作文题“脸”从形式上借鉴了上海前两年的命题经验。从字面上理解,“脸”只是人体的一部分。如果考生思路局限于此,肯定不能写出新意。“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面子”的意思,考生只要稍做思考,便不难联想到这一层。问题是这还不够,“脸”是人特有的人格面具,有了它,自然生命就增加了社会和伦理的内涵。再依次类推,人需要“脸面”,单位、集体、国家、民族都需要脸面。总之,从深层意义上思考,“脸”涉及到仁义廉耻,是生命的伦理状态。

3.生命厚度的体悟

生命的厚度是一个交织着历史纵横和空间转换的概念,是生命立体化的投影。时间意义上的昨天、今天、明天与空间意义上此在、彼在之间交织互动,共同构筑了厚重的生命大厦。

因此,我偏爱2005年天津的命题“留给明天”。这是一个很具诗意的命题,明天是一个交织着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对个体和群体都适用,“留给”是生命的仰望姿态,是一种生命的主动态。这个命题可以理解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即“拿什么留给明天”;也可以写成生命的自白与宣言,即“我有××留给明天”。无论是追问还是宣言,都必须以生命的厚度作为砝码。这种命题伸缩性较大,值得借鉴。类似的话题,辽宁省却用一句古诗来传达――“今年花胜去年红”,我们不妨等价代换为今天(明天)会更好。这样转换之后,命题者的苦心就能被大家接受了:珍惜今天的生活和拥有,树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命价值观,相信一切都会更加美好。所以说,2005年天津和辽宁两省的考生是幸运的,在面临人生抉择的残酷竞争时,也能够温馨地被提醒:今天已经很好、明天会更好。这种命题减小了考生的应试压力,又把考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拉回到乐观、积极、进取的轨道,可谓一举而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说天津2006年的话题“愿景”则是2005年“留给明天”的延续,只是更加紧密地暗合两岸关系的新进展罢了。

2005年广东省的话题“纪念”和全国卷Ⅲ的话题“忘记与铭记”又是两个有着惊人相似的话题。“纪念”是“铭记”,即无法“忘记”。人类生命的长河中有很多值得铭记的东西,无论是喜庆还是灾难,因为生命源头就是历史;生命有时同样需要忘却,需要丢掉负担走出阴影,因为生命之树必须常青。这种相似绝非巧合,因为2005年有太多的铭记:长征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感动中国”的众多人和事等等。命题者为了避免猜题宿构,把这些值得“纪念”的现象抽象成“忘记与铭记”这个富有生命历史意义的哲学命题,引领学生从时空的角度切入到生命的体验,其用心之良苦亦可见一斑。

2005年山东省的话题为“双赢的智慧”。乍一看话题似乎有些不伦不类,不过考生(尤其是城镇的)对“双赢”这个新名词并不陌生,这全得益于近年来各大媒体的“渲染”。2000年以来。经济生活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诚信”和“双赢”。其实,仔细推究起来,这两个概念应该属于生命哲学的范畴。“诚信”已经作为2001年的话题考了,暂且不论。“双赢”,通俗地讲就是“协同合作、互惠互利”,很容易应用到经济社会学领域。但我们必须看到,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命运动的形式之一,而不是全部。如果把“双赢”仅仅理解为“经济上的互惠互利”,难免太偏执狭隘,走向功利主义的泥淖。“双赢”是一种生命的智慧,是包容、是理解、是互助也是共同提高。

福建省的看图作文无疑是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亮点。两幅图简单明了地揭示了生命的两种状态,要么中规中矩,要么放开一搏。只是,选择不同,追求不同,效果也将迥异。这是一个两难的抉择,生命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功利和非功利的境界总是难以“和平共处”,可关键在于生命的过程,又何况是向着圆满生命终点冲刺呢?其图简约,其旨意深远,再加上适度的文字说明,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小切口、深挖掘。

二、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生命化取向的启示

从生命学的角度梳理1999年以来的高考话题作文,我们约略地触摸到了那条忽隐忽现的“生命线”。然而,命题者拳拳之心又能给语文新课程改革、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和2007年作文备考带来那些启示呢?

1.语文新课改的启示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目睹并经历了语文教育逐步偏离了“人”的轨道,从而导致了人性的苍白、个性的沦丧。在新课程标准全面推行之际,高中语文教学又面临着新的困惑与挑战,高中语文教育必将肩负起完善生命、发展个性的使命,作文教学应当首先肩负这一重任。积极引导写作教学向生命回归,启动年轻一代自由的天性,启发学生自愿、自觉、自主、自由进行写作训练,让写作逼近生命教育的真谛,开启学生热爱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的大门,引领学生随时随地窥视生命的本真,进而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诗意地栖居”,这才是高考话题作文命题生命取向对高中作文教学意义之所在。

人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重存在,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还是价值生命的完善,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必然要走向生命的回归。教育向生命回归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灵魂与思想的交流过程。知识的传承、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都必将以文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启动其自由的天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反复重申语文教育要“有个性有创意的表

达”、“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无疑将高中语文教学引渡回到了生命本真,凸现了语文教育的生命学意义。但事实上应试教育的枷锁却牢牢地把语文教育突围的希望束缚在“工具主义”的之下,“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更如乌云般遮蔽了生命无限生成的可能性。

毋庸置疑,生命是教育的特质,个性则是生命的核心。而事实上,一方面,“课程标准”建议“多写多改”、“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等等。另一方面,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仅靠每学期任务式的6篇大作文,不能满足高考“两个等级”的要求。某些在作文教学上“投入大”的教师也因为“产出低”畏而却步,返回去大搞基础训练和题海战术。作文教学形成今日“学生厌写、教师厌教”之尴尬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师生双方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写作的生命学意义。在以知识经济为主题的21世纪,如何将“课标”的建议落实到作文教学实践中,又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成了每一个有“良知”的语文教师的“世纪之惑”。

2.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在高考多元化趋向日益彰显的今天,高考作文生命化的取向提醒我们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应该坚持以下五个原则。(1)系统性原则。写作训练要有系统性,大作文和随笔写作相辅相成,专项思维训练和整体训练相得益彰,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互为补充,从而形成立体的互动的写作教学体系。(2)开放性原则。开放的首要条件是还学生以表达的自由,在“独抒性灵”的基础上激发主动写作的兴趣,自主写作,从而逼近创新。例如,在写作内容上可以把自由写作、片段写作、札记写作、私人写作(日记和网络博客)、话题写作结合起来。(3)体验性原则。体验是生命的自我召唤,是引发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前提。体验可以激发原始的生命潜能,促使个体肯定自我、沉淀自我、超越自我,并以此为幸福,实现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双赢”。(4)针对性原则。生命的发展有很多偶然性的遭遇,针对性的作文指导和训练可以使生命个体和生命群体间通过“告诫与自我告诫、召唤与自我召唤”的途径提升生命的质量。(5)个性化的原则。个性发展的温床是适应,写作教学的目的是让“写作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写作”。适应学生意味着尊重生命的差异,发挥自主性,走特色化的绿色生命之旅。

3.2007年作文备考的启示

高考话题作文范文第4篇

以扶不扶跌倒的人为话题的英语高考范文【一】

Last week,we made a survey about whether we should support the old men if they fall down.The result is exceeding my expetations.Let s check it out.

Twenty five percents of the students believe that they can go to help without any hesitations.Well,almost forty five percents of the students will find a witness to keep company.Twenty percents won t support but call the police for the misunderstanding for themselvels.The left part which is took part of ten percents will depend on different situations.

Indeed,the recent news about the old men tricked on accidents are emerging in an endlless stream.However,we can t fear to help.In my view,no matter what happens as a result,I will give out a helping hand.

以扶不扶跌倒的人为话题的英语高考范文【二】

The picture illustrates what we are often sorry to see in modem society:an old man is lying on the ground,while the passers-by are all hesitating over whether to offer help or not,fearing that it may incur unwanted trouble.

From my perspective,there are two reasons that may account for this phenomenon:on one hand,it is reported that some people wim evil intentions adopt this method to blackmail those friendly and helpful people.So people now are more risk-conscious and wary of such deceits.On the other hand,due to the increasing pressures from modern life and the well.accepted concept that time is money,people tend to care more about themselves than others,not to mention helping a stranger.

However,as we all know,being accommodating has always been seen as a virtue in Chinese culture.We should stick to and carry on this fine tradition.Of coursc,we should also look out for potential hazards so as not to be deceived.

以扶不扶跌倒的人为话题的英语高考范文【三】

Last week we discussed about if we should help the old who fell down. Some students said that they would help them ,but they would learn to protect themselves as well ,like leaving some eyewitnesses telephone numbers or taking some photos to record what happened.

Other students disagreed.They thought they would hold a serious attitude towards helping the old is a good way to protect themselves.

As for me ,I will help the old ,because I think helping others can make me feel happy.If everyone gives a hand to help others,our society will be full of love!

高考话题作文范文第5篇

话题作文一般由引入性材料+阐释性话语+话题核心词+写作要求构成,其中“话题”是中心,审题是重心,立意是依据。“材料”主要用来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的走向起导向和提示作用;“提示语”主要是启发审题立意,打开写作思路;“要求”则是写作时注意的事项,写作时不可轻视。

2006年《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作文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包括六点:①符合题意;②符合文体;③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④内容充实,中心明确;⑤语言通畅,结构完整;⑥书写规范,标点正确。对于我们班而言更在于后者发展等级(20分):①深刻(深度)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②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③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方法)。④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有个性色彩)。对于我们班的同学来说要尽可能地在发展等级拿手,拿满分。有思想硬度的同学在文章的深刻上下功夫,积累丰富的同学在材料的丰富上下功夫,语言优美的同学在文采上下功夫,关心时事的同学在材料新鲜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