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爱情论文(精选5篇)

  •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 引言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对比喻颇有研究,《围城》因其精辟的隐喻而备受关注:言文、于宝娟等从传统修辞学角度对《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析阐释;刘少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围城》中的隐喻,但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某些隐喻现象。而F…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精选5篇)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认知机制;爱情隐喻; 《围城》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107―02

1 引言

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对比喻颇有研究,《围城》因其精辟的隐喻而备受关注:言文、于宝娟等从传统修辞学角度对《围城》中的隐喻进行分析阐释;刘少莉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围城》中的隐喻,但其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理论无法解释某些隐喻现象。而Fauconnier在概念隐喻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整合理论弥补了映射论的不足,本文就是这方面研究的深入与发掘,以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作为解读对象,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的认知机制进行深入的剖析。

2 《围城》中的认知机制剖析

2.1概念整合理论

Fauconnier 的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Blending)或合成空间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心理空间是人脑中的指称结构,但内容却不一定与其所指的客观世界的物体完全对应,可以把它看作让人脑感知、想象、记忆或理解某一特定场景相关信息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的概念。心理空间的建立要受到语法、语境和文化的制约。一些认知学家,如Fauconnier & Turner, Coulson,Rohr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概念合成,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认为:认知运作要建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可供选择的类属空间。

2.2《围城》中的爱情隐喻认知机制剖析

爱情不仅是《围城》的主题,也是人类艺术创作中恒久不变的主题,《围城》中的经典爱情隐喻同样也为人们津津乐道。作者结合隐喻的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作品中的爱情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由于人类共有的身体感受及物质经验,人们对于爱情的身体反应大致是相同的,与人体有关的爱情隐喻在中英两种语言中基本一致。例如,在《围城》中,描述恋爱的身体反应的生理现象有:(1)失眠:睡眠宛如粳米线的线条,没有黏性,拉不长。(2)眼睛瞪大:大眼珠险的突破眼眶。(3)脸红:害羞脸红;血都升上脸;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这些描述恋爱的身体反应在英文中也不足为奇,如:Honey, you look great today! She can’t sleep for thinking of him. He blushed in front of her.

基于这些共同的身体体验,中英爱情隐喻有不少把爱人隐喻成食物的例子,如:

(1)鲍小姐秀色可餐,你看饱了不用吃饭了。(2)你们新回国的单身留学生,像新出炉的烧饼。(3)她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那些男生看得心头起火,口角流水,背着鲍小姐说笑个不了。有人叫她“熟肉铺子”,因为只有熟肉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

第3个例子堪称《围城》中最经典的隐喻。在此隐喻中,“鲍小姐的身体”为目标域,并为句子主要陈述的主题,“熟肉铺子”为源域,此两概念按常理毫不相关,但施喻者将它们强行显性并置在一起,促使解喻者启动思维,寻找隐喻衔接。此后,解喻者对照目标域对源域的概念特质结构进行搜索,在外形特质中找到“裸的”,在颜色特质中找到“肉色粉红熟热”,在功能特质中找到“供人品尝食用”等等,启动局域激活。读者参照常识,就“熟食铺子”得出多个结论或评价,如:1.能一览无余。2.令人垂涎三尺。3.可饱食。

用概念整合理论可分析如下:

《围城》中, “爱人是食物”这一隐喻概念又体现在作者将嫁过的女人隐喻为打开的药瓶、陈腐的科学,过期就不值钱了。例如:鱼肝油当然比人丹贵,但已打开的药瓶,好比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在“爱人是食物”这一隐喻概念的意义建构下,“食物都有保质期”的概念特质显现出来:在保质期内的食物新鲜可口,过期的食物腐败变质;新鲜的食物价格昂贵,过期的食物市价减损。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将爱情隐喻为“有保质期的食物或物品”的隐喻,如:Our love is expired. Love is pickle, fresh for only three weeks.

虽然中英爱情隐喻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由于文化来源不同,特别是人们对于爱情中心隐喻的理解也有一些差异。Kvecses 曾总结过在西方人对爱情的认知里,爱情隐喻系统中的中心隐喻是:“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这一隐喻概念来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上帝取下亚当的一根肋骨,造成一个女人夏娃。因此,圣经上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中国古典哲学来源于道家的思想,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易经》中。“易”字就是变化的意思,孔子《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就是宇宙的起源,而两仪,就是阴阳的变化。《易经》的哲理就是阴阳一体,如同我们看到的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易经》的阴阳学说中,天是阳,地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男人是阳,女人是阴。西方的阴就是阴,阳就是阳,很容易分开来看,而中国人是合起来看的民族,阴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样一个事物有时候变阴,有时候变阳, 阴阳互相转换,互动平衡。所以阴阳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在有得有失之中转换,达到得失一致的平衡。月亮在中国文化中也代表着圆满的整体观,中国人强调“爱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LOVE IS AN ORGANIC WHOLE),相比于西方“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 ,中国人更容易接受有机整体的概念,因为中国哲学来源于人类经验与思维的和谐统一,强调自然主义而非理性主义。

3 结论

本文运用了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对《围城》中的爱情隐喻做了深入分析,并试图从中国古典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爱情隐喻系统的中心隐喻:“爱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LOVE IS AN ORGANIC WHOLE)而非西方人传统认为的“爱情是两个互补部分的联合体”(LOVE IS AN UNITY OF TWO COMPLEMENTARY PARTS)。通过对围城中爱情隐喻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背后的哲学思考深化了隐喻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外语学习及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导入文化,文化的导入有助于帮助人们了解英语中的隐喻概念及隐喻概念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Mental Spaces[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 G. Mark Turner.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Congnitive Science,1998(02).

[3]Kvecses Zoltán.Metaphors of Anger, Pride, and Love: 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86.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2篇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类相关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的重要任务。相关老师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融进恋爱婚姻观、性价值观、性道德观教育,有效开展性价值观和性道德教育。该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是大一新生,曾经被压抑的望会在大学这个较为自由与开放的环境中得到释放,如果恋爱婚姻、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没能跟上,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恋爱、性心理发展、性道德成长造成影响。由于高校的哲学和人文社科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所以要在人文社科类和其他相关课程中渗透性教育,比如在“大学语文”和专业的文学课程中,面对描写“性”“爱”“婚”的文学作品,老师有责任和学生探讨写作背景和作品中隐藏的思想,讨论主人公的“性“”爱“”婚”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及其与社会生活条件和思想信念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确立与当今时代相适应的爱情、婚姻和性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专业的法律课程要涉入婚姻法的内容,教育学生运用法律的理性精神来讨论爱情和婚姻,让大学生懂得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是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的前提和基础;在“伦理学”课程中要引导大学生讨论、婚姻伦理的原则及规范,加强以及婚姻伦理教育,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性道德认知、高尚的性道德情感、崇高的性道德信仰、坚定的性道德意志,从而培养出有高尚情操、有高度责任感和义务感、能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男人和女人;在专业心理学课程中融进性心理知识,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生物学课程中融进性生理知识进行性生理健康教育等。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性健康辅导、性心理疏导、指导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依靠班主任、辅导员的力量,班主任和辅导员一定要有责任心,把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恋爱、择业与交友、生活与健康等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把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可以广泛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在与学生探讨“性”问题时要避免道德说教,“性”是非常隐秘的问题,在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之后也不能长时间地试探,学生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的时候才对其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多涉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方面的专业知识,要善于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品德结构,结合大学生恋爱的实际状况,让大学生树立性别平等、互尊、互爱、理解、自律等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在选择时承受挫折、经受诱惑、勇于应变、善于担当的能力。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配足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性心理咨询辅导。当代大学生处于文化多样、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性心理的冲突和困扰,如性生理成熟带来的冲动、冲动带来的性道德困惑等,这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善于疏导学生的这些压力,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性心理。首先,辅导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通过活动消耗精力,以合理释放性能量;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通过专业的性健康辅导、性心理疏导和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性认识误区,缓解性心理压力,消除性心理障碍,克服偏差。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性问题的探讨,营造良好的校园性文化氛围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学校应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全球化的实质,认识在全球化进程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系统化层次化地构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强化爱国主义理论建设,切实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它是凝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也是推动其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当今时代的最显著背景就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时代。在这样一个相互开放、交往与联系日益紧密和时空界限相对模糊的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及爱国主义情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这就给新时期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历史性课题。

一、全球化进程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1.地球村意识得到增强,国家民族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不少大学生对全球化意识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现实的推动下,不少大学生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如今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相互依存,联系进一步紧密,实现了世界大同,跨国公司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应当用地球村意识取代国家民族意识。抱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大学生中有一定比例,有的甚至错误认为:互联网已打破国家界限,实现了国家资源的共享,国家、民族意识已无任何存在的意义,甚至认同西方社会炒作的“国家无能论”的观点。类错误的认识,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了冲击。

2.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得到增强,国家安危意识有所减弱。在全球化大潮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但这种思想意识也已广泛被大学生认可和接受,但由于受外界传媒的误导,不少大学生只看到世界和平的一面,而忽视了世界仍然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和充满危机的事实,对我国所面临的,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及敌对国家的威胁和周边不安定的因素认识不够,国家安危意识较为淡薄。

3.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情感有所增强,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情感受到冲击。全球化进程中不少大学生的世界情结日益增长,他们关心世界安全与和平,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在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爱世界”的情结的,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是.“世界公民”,应当以爱世界为主,认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直接影响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4.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增多了,关注和接触本民族文化的时间减少了。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约有60%以上的大学生从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他们中的不少人通过网络增加了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其兴趣点主要聚集于外来思想和文化,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由于受文化帝国主义的影响,有的甚至拒绝接受中华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削弱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直接导致了爱国热情的减弱。

二、全球化条件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先进的科技优势主导的市场经济活动的世界性扩张,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有人形象地比喻:资本流向全球,而利润则流向西方,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全人类共享的盛宴。在西方发达国家享受这顿美宴的时候,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然忍受着贫穷落后之苦。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发展资金匾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大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更令人担优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较量的过程。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生产力水平不高以及生产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不充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与资本主义的这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与被动的地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遏止、西化、分化、弱化等手段,始终不忘扼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称霸全球的野心仍旧,其对全球的控制方式由过去的单一的军事方式变为主要通过信息、科技、政怡、文化、传媒和人才的方式。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要想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除了克服自己的僵化模式外,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去,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趋利辟害,急起直追,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柱,最终实现赶超的目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取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的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国际上各个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对人才的竞争。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帮助大学生认清全球化的实质以及所带来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三、关于全球化进程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几点思考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更确切地说,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爱国主义教育是否有效,取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各个要素的状况及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系统化层次化地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要系统化和层次化。当代大学生已具备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的构建和选择上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系统化和层次化需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必须科学化、系统化、层次化,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和意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包括如下重点内容:

(1)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结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出爱国热情。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但在近现代因外敌人侵,遭受近百年的屈辱,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在全球化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民族的传统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最基础的热爱之情,形成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以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国情为切人点,对大学生进行当代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具体的时代特征。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讲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紧密结合是当今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热爱党、热爱人民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爱国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

(3)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为重要内容,重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全球化的竞争归结起来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素质和人格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其爱国情感才能长久。要通过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和正确理解国家的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把个人发展目标,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职业的选择与国家的需要最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在职业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以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为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我国今天仍然面临着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包括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威胁,这种威胁不但没有因为全球化削弱反而加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根本性的增强,被美国视为潜在敌人。为此,美国一直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利用阻挠中国的统一,在军事上威胁恐吓,在经济上实行制裁,在文化上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甚至利用和宗教问题干扰中国内政,利用《十条戒令》为指导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这一切表明,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甚至国家,都处在外来势力的威胁之中。只有教育大学生认清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培养和平时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落实到具体的爱国行动上,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社会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孝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126-03

新儒学代表梁漱溟指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孝悌实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1]谢幼伟同样认为“中国文化是以孝为主,以孝为根本的文化”。[2]可见,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它既是一种敬本心理,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职业观,都离不开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精髓的弘扬与运用。

一、孝文化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贯彻与落实

中国传统孝文化中,有很多是2008高考方案大学生理论课教材内容的来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与落实孝文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得以体现,并达到预期效果。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践行孝文化,树立高职大学生学以致用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讲授孝文化知识,如引用儒家经典来增强课堂的文化厚度;同时,也要突破理论层面践行孝文化,抓住各类教育的契机。例如:在天气突然变冷的情况下,教师对同学们说:“请掏出手机,给父母们发条短信,也许就短短的四个字‘天冷加衣’,就足以让父母温暖一个寒冬”。这样,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学生感受到学做人的重要性,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学生树立这一正确的理念后,会运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循环,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培育道德素养。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后的活动与作业来促使学生践行孝文化。如让学生结合团、班会,举办公益活动,在活动体验中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孝文化,培养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入中国传统孝文化,这些历经历史沉淀的魁宝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爱国专题时,讲爱国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爱祖国的灿烂文化,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五分钟的小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首先,了解了中国传统孝文化,受“生则养”的思想熏陶,高职大学生敬养父母的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形成对父母的责任感,从而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学习。其次,责任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本质规定,高职大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会得以进一步的培养,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高职大学生在对责任的恪守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会做到乐业、勤业与精业。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贯彻孝文化,培育高职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近几年的招聘会有个普遍现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最受企业青睐,高职生吃苦耐劳“香”过本科生。可见,在高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贯彻孝文化,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素养,才能提高职业竞争力。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根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自是它的应有之意,是人们处理各种困难的总原则,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行孝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树立不过分挑剔的就业观;注入“立身、承志”等孝文化思想,鼓舞高职大学生披荆斩棘,勇于开拓,促使他们缩短就业岗位的适应期;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熏陶和鼓励高职大学生奋发向上、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地建立辉煌的职业功绩。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传承孝文化,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使高职大学生践行对家、对社会的孝道之后,自然地升华为对民族、国家行大孝,即爱国精神。首先,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唐代著名学者孔颖达疏《诗经·大雅·生民》序时说:“祖者,始也,己所以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称焉。”[4]爱国思想是亲亲感情的连锁效应,爱国主义是孝意识的演延结果。[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孝文化,就是激励高职大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如在讲《形势与政策》专题“从抗震、奥运看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角度,例举“七夕”在中国静寂,在韩国热闹;韩国欲将“端午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韩国被西方学者称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按照传统到文庙祭祀孔子;韩国人的共同道德,仍是儒家文化所信奉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推动他们创造“汉江奇迹”,促使韩国民众1997年发起献金运动,使韩国最早度过金融危机等等,提出:谁来拯救我们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其次,孝的扩展,将亲亲之爱延伸到非亲亲的领域,转化为为社会尽责,是“大公”的原始动力。高职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就是要落实到实际学习、工作中去,练就一技之长,拓展综合素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而贡献。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空洞说理,而是实在的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孝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作用应沿用情感教学法

发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增强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法,要深刻而生动地展示孝文化的吸引力,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课程理论内化为学生素质,情感教学法的运用非常关键。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的体验,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孝文化,增强他们内在的动力,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

1.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我们曾做过调查,学生最讨厌的是看上去不相信理论却在讲台上夸夸其谈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自己对传统孝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并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激励方法表露真情实感,以感染学生;同时,激发学生(尤其对孝文化比较了解与感兴趣的学生)间积极情感的相互感染,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如孟郊的《游子吟》与李密的《陈情表》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通过师生情感的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产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

2.以境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所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我们可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传统孝文化构建成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临行前的交待和《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深情等变成小品或flas,给学生视觉、听觉以全新的刺激。这一切连同教师的神态、语言、情感及教学内容、课堂气氛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

3.以行促情,激发学生的行为自觉。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6]学生只有经过具体实践,才能把理论认识转化为个人的行为需要。我们可以结合学院的社团活动,开展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集体活动,如推广一耽学堂晨读四书,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激发思想政治理论指引下的自觉行为。

总之,孝文化要发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对学生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过程。孝文化的落实与教育的开展,要多注重内容、传承孝精神,而不能流于形式。如某大学布置的寒假作业就是回家给父母下跪,媒体就此评论说,要求学生用一定的行动来体现对父母的孝,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诸如磕头之类的礼节,难免有“形式主义”之嫌。长辈最缺少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这才叫孝道。或许是家庭的保障,或许是情感的交流,或许是一声问候,或许是一封家书。要引导大学生推行正确的孝行为,树立他们正确的孝观念,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才,无论对父母、学校、社会来说,都是真正的、最好的孝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308.

[2]罗义俊.理性与生命——代新儒学文萃[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509.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诗经·大雅·生民,十三经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8.

[5]史康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J].广西社会科学,2002,(4).

[6][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大学心理爱情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90后; 大学生; 爱情态度

1问题提出

在爱情态度的研究上,鲁宾是最早对其进行测量的心理学家。他认为爱情是一种复杂的态度,这种态度指向特定的人,是最深层次的亲密关系,具有亲近与依靠、帮助欲、排他性与独占性等特点[1]。西班牙学者Yela[2]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爱情四因素模型,认为个体的爱情包含: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Hendrick[3]依据李约翰的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爱情态度量表(LAS),提出爱情可以分为6个类型:浪漫型、游戏型、伴侣型、现实型、实用型和奉献型。戴维斯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可以分为8个主要成分: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交心,而爱情除了以上所有成分外,还包括另2个集束:激情与关怀[4]。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爱情两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爱情主要由生理上的唤醒和认知因素所决定。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特定的情感对象,并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唤醒[5]。进化心理认为人类早期的性结合其本质就是为了获得繁衍的需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男性和女性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谋求生育的成功,这些策略就构成了男女不同的择偶行为和偏好[6]。Rusbult认为爱情关系中的承诺是根据满意度、替代性及投资量等变量的情况做出的。当个体在一段爱情关系中能够获得较多的满意度,而且投资量较大同时又知觉到较差的替代性品质时就容易做出爱情的承诺[7]。

爱情的核心本质是一种情感现象,它涉及个体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特点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大学生心理现状的了解,同时促进国内这方面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大学在校90后大学生800人,共回收有效问卷714份。其中大一168人,大二182人,大三154人,大四210人;男生322人,女生392人;文科343人,理工科371人。

2.2研究工具

使用自编的90后大学生爱情态度问卷,问卷包括13个题项,分为恋爱方式、责任心、性态度及浪漫性四个方面,每个问题包含3个选项:不同意、不确定、同意。

3结果分析

3.190后大学生对恋爱方式的态度

恋爱方式是个体选择恋爱对象的方式方法。本研究中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考察:一见钟情,由友谊发展而来,相亲,网恋。从统计结果来看,在对待一见钟情的态度上,52.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在认为爱情是由友谊发展而来的这一问题中,66.7%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在相亲这一问题上90后大学生是比较矛盾且冲突的,43.1%的大学生无法确定自己是否会去相亲;在对待网恋的态度上,大部分90后大学生是谨慎的并不认同这种恋爱方式,有52.9%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见表1。

3.290后大学生责任心的分析

责任心反映的是个体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的成熟及理性程度。本研究从90后大学生的恋爱目的、未来打算、专一性等方面来考察其恋爱中的责任心。从结果来看,64.7%的90后大学生表示在恋爱中会对将来有所打算;在“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这一问题中,68.6%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同时87.3%的90后大学生认为“恋爱是终生大事,必须谨慎对待”;而在“恋爱应该真诚专一”这一问题上,88.2%的90后大学生表示肯定。说明90后大学生在对待恋爱的态度上大部分人是谨慎且严肃的,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比较成熟,对恋爱的目的、将来的打算及专一等问题上基本持有认真且负责的态度。见表2。

4.1性别差异

在恋爱方式上,39.1%的男生不认同一见钟情这种恋爱方式,而64.3%的女生同样持否定态度,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2.210,P

4.2专业差异

在对待处女(男)的问题上,文科与理科专业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28.6%的文科生不在意其男(女)朋友是(女)处(在意的占38.8%,不确定的32.7%);而理科生中的这个比例为46.4%(在意的占26.8%,不确定的占26.8%),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1.993,P

4.3恋爱经历差异

统计结果表明,有过恋爱经历与没有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性态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我认为婚前发生是不对的”这个问题上,33.3%有过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持肯定态度,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55.6%的比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Z=-2.720,P

5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从90后大学生对恋爱方式的态度、责任心、性态度与浪漫性四个方面来考察其爱情态度的特点与现状。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对各种恋爱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在济南市进行的青年婚恋状况的调查中,在回答“你对网恋持何种态度”时,选择“愿意从网络中走到现实中来”和“愿意在网上尝试但不会走到网下”,即对网恋持赞同态度的占到48.7%[9],说明当代青年在网恋问题上有相当程度的尝试性。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多数人对网恋仍持有谨慎态度,有52.9%的90后大学生对网恋持否定态度,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10]。对于“一见钟情”持赞同态度的仅有18.6%,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认为两个人需要经过友谊阶段才能发展出爱情。而对于相亲这种恋爱范式大部分90后大学生则表现出矛盾的心理,43.1%的90后大学生并不明确自己将来是否会走向相亲这条道路。这也与当今的社会现状相符,出于现实的考虑,90后大学生意识到大部分人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是会通过相亲这种方式来选择自己的伴侣,因而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不确定性。

最后,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多数90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激情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浪漫爱情具有爱的唯一性、神秘性、永恒性和充满激情的、完全的投入不顾其他等特征,即浪漫爱情是一种充满激情的非理性感情[13]。这一方面反映了爱情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则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爱情中容易过分沉溺在两个人的亲密关系之中而迷失自我。另外,恋爱经历对90后大学生的性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之前的一项研究指出,大学生的性态度与其恋爱关系具有显著的相关[14],本研究则发现,有过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对待婚前以及(女)问题上表现得更加开放,没有恋爱经历的90后大学生在性态度上则相对的传统与保守。研究表明,国内大学生发生婚前的比例逐年增高,且男性在对待性态度上明显比女性要积极。与此相反的是,处女情结依然是许多男性选择结婚对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15]。因此,指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在爱情中保持理性与克制,在表达亲密的同时如何合理地保护自己不至于对将来的婚姻产生严重的影响,是今后高校性教育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成洲,胡俊,何树燕.浅议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论.中国性科学,2009,18(4):17-21.

[2]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0-46.

[3]曹慧,史占彪,张建新.爱情观量表在中国学生群体中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5):459-464.

[4]林艳艳,李朝旭.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40-44.

[5]陈思远,李朝旭.心理学视野中爱情分类研究的回顾与新进展.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0(3):138-141.

[6]唐利平,黄希庭.择偶观的进化论取向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3):43-49.

[7]张宏.从社会学视角看择偶中的“门当户对”.西安社会科学,2010,28(4):30-32.

[8]叶丽红,高亚病,骆啵巍.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调查.青年研究,2000(6):34-40.

[9]曾坚朋.虚拟与现实:“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2(6):28-30.

[10]袁立.当代大学生恋爱态度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23(4):278-291.

[11]郭晋林,冯国强.1000名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与分析.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6(6):442-445.

[12]朱小爽,曾祥龙.大学生性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4):535-540.

[13]尹杰,谢静,邹枝玲.恋爱中大学生浪漫程度的性别差异.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