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技术论文(精选5篇)

  • 交互技术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在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交互式改造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引入以太网交换机结合媒质转换器的组网方案引入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支持其实现交互双向的运行目标。在这一改造过程当中,电信号通过媒质转换器的干预转化为光信号,发挥光信号的独特优势,使其能够以光…

交互技术论文(精选5篇)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基于CMTS(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的技术方案以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作为基本载体,通过数字调制的方式实现对音频、视频以及数据信号的传递,并面向用户提供建立在宽带基础之上的IP接入服务。IP宽带相关的功能业务均能够在CMTS技术的接入支持下完成(包括互联网接入业务、局域网互联服务、多媒体应用增值服务等在内)。同时,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作为实现用户终端与光纤同轴电缆网交互连接的重要设备之一,能够在处理通信协议以及转发关键数据信号的基础之上,完成对射频信号的调制解调处理工作。同时,在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作用之下,所应用的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标准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IEEE下的802.14标准;其二是DVB联合DAVIC的DVB-RCC标准;其三是MCNS的DOCSIS标准。以上三类标准中,以第三类,也就是DOCSIS标准的应用最为广泛。该标准1.0版本当中,对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电缆调制解调器的基本体系与结构进行了规范,形成了建立在时分多址技术基础之上的物理层以及介质访问控制层需要遵循的操作协议。1.1版本中,以1.0版本为基础,在系统运行中增设了有效负载包头抑制技术以基于QoS的动态分配工作机制,其目的是提高系统上行通道的数据传输质量,同时提高对传输期间的抗噪性能。在1.1版本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2.0版本增设了能够对噪声以及干扰进行有效抵抗的调制技术,同时增加了上行通道的数据传输流量,从而使传输能力方面上行通道与下行通道基本均等。后期发展形成的3.0版本属于本技术的成熟版本。该版本系统组织通过模块化-有线调制解调系统实现,对介质访问控制信息处理与边缘信息处理相互分离,通过引入EdgeQAMs技术的方式,能够在保障信息处理质量的同时,使设备投资能够得到明显的控制。除此以外,在3.0版本作用之下,能够直接支持IPV6版本技术,且资源可以在对频道进行集中捆绑的基础之上达到统计复用的目的,从而使整个带宽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在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中,采取基于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技术方案的主要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在网络线路符合标准要求的条件下,整个终端系统的运行安全且稳定,网络内相关装置的安装便捷且迅速,不需要在用户家庭终端重新布线,节约了工作量,并降低了工作难度;其二是该技术方案下所遵循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产品设备成熟度高,在西方国家有比较广泛的使用。可以通过在光电网络系统中开展电缆调制解调器终端系统技术业务的方式,同时兼顾接入率以及成本效益目标的实现;其三是该技术方案下实现了对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覆盖范围广,且成本理想,业务开展能够面向全区域进行,用户发展速度快。

2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

在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交互式改造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引入以太网交换机结合媒质转换器的组网方案引入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支持其实现交互双向的运行目标。在这一改造过程当中,电信号通过媒质转换器的干预转化为光信号,发挥光信号的独特优势,使其能够以光纤媒质为载体,实现长距离的传输。因此,在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当中,媒质转换器所发挥的功能与光纤收发器功能是完全一致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采取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交互式改造的过程当中,光信号的传输是通过点对点关系实现的,因此,从机房开始到每个独立的接入点,都应当设置一根独立运行的光纤线路,同时还需要在接入点以及机房内分配独立的光纤收发装置,形成一种建立在单光纤-双向点对点基础之上的传输系统,除了能够避免光纤线路大量消耗的问题以外,还能够显著提高光纤收发器系统在网络管理方面的水平,使系统建设成本得到合理的控制。在采用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交互式改造期间,需要遵循由IEEE所制定的802.3-2005标准,对点对点的标准进行了制定,主要有两种方案:其一是传输速率取值为100Mbit/s,传输距离取值为10.0km;其二是传输速率取值为1000Mbit/s,传输距离取值为10.0km。在此基础之上,还可通过引入波分复用技术的方式,确保单光纤线路上行、下行的交互式传输。同时,在802.3版本标准当中,还引入了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所需要遵循的光接口物理参数要求,对依附于以太网网络的链路监控功能以及环回测试功能进行定义(环回测试功能当中进一步涉及到包括操作、管理以及维护在内的三个方面的功能)。发展至今,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下的相关接口期间发展比较成熟,供应商多,成本低廉,现行标准中对光模块的指标要求均能够得到满足。在交互式有线电视网络改造中,采取基于点对点光以太网技术方案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一是成本价格低廉;其二是整个系统运行操作比较简单,且维护管理工作难度低;其三是整个系统运行期间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带宽独享,因此认为点对点的光以太网技术方案非常适用于对企事业单位或局部地区初期改造中有线电视网络的联网工作中。

3基于同轴电缆的以太网传输技术

基于同轴电缆的以太网传输技术是一种建立在同轴电缆基础之上,以以太网数据信号为传输对象的通信方案。在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的支持下,可通过电缆载体,将机房 小区(或者是大楼)期间所产生的数据信号传递给用户终端,从而满足用户端在开展多业务条件下对宽带所提出的较高要求。在基于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的支持下,可采取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建立在调制基础之上的传输方式;第二种是建立在基带基础之上的传输方案。其中,对于以调整为基础的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方案而言,为了能够确保某个特定频段通过调制解调的方式获得对应的以太网信号数据,就需要依赖于对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应用,然后再通过耦合的方式,实现以太网数据信号在同轴电缆上的传输目的。而对于用户端而言,则可以通过应用类似调制解调器的方式,对同轴电缆上所调制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恢复为基带形式的信号,然后在以太网接口支持下,面向终端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这一过程当中,用户端所产生的回转信号在经过调制处理后加载值电缆网上进行传输,到达头端后完成一个传输循环。在这一传输期间,由于所引入的调制解调方案以及错误校验技术比较先进且高效,故而物理层的数据传输速率明显高于其所提供的带宽,因此认为基于调制的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能够为后期用户高带宽的接入需求提供必要技术支持。本方案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一是能够支持用户端较高的带宽需求,支持QoS的实现,且支持网络管理的集中性开展;其二是能够延长信号数据的有效传输距离,增强实用性。而对于以基带为基础的同轴电缆以太网传输技术方案而言,整个传输期间多引入无源性设备,建立在802.3版本协议基础之上,通过引入频分复用技术的方式,实现对有线电视信号以及以太网数据信号的相互结合,使两类信号能够在同一根电缆线路中实现共缆传输。该技术方案多适用于分配比较集中的小区,且数据信号要求至少覆盖至楼道,因此对于常见的树形网络结构而言,该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

4结语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更加多样化,同时在语言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互式理论所倡导的人机教学模式强调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也不断地吸收新的技术和经验应用于汉语教学中。

近年来关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讨论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家在一个方面却保持了相似的观点,那就是抛弃传统地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中来,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

1.交互式教学法介绍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的交互式教学法正是这种教学思想的代表。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在当今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宫力在《浅谈《新时代交互英语》的交互理念与实践》一文中写到“对教学当中使用的“交互”一词的基本理解是:参与活动的对象,通过相互交流和互动而进行的活动。”

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Wilga M. River是课堂交互式教学的主要倡导者,在她的“交互式语言教学的原则”一文中的第一条原则即是“学生是语言的主体。”她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是知识的主体,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旧金山大学语言学院院长H.Douglas Brown也是这一教学理论的倡导者。这一理论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实现互动。交互式三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师生互动,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人机互动,即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前两种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课堂的互动方式。课堂时间毕竟十分有限,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现与老师或者同学之间的互动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如何让这种互动的效果更加显著?如何让学生更充分地通过互动实现语言的学习呢?学生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利用充足的课外时间通过互动实现语言学习呢?在充足的课堂之外有没有更好地互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在这些问题之下,我们可能更多地借助于第三种互动模式——人机互动,即实现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1.1计算机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的阶段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CALL)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媒介和工具,更好地完成语言教学和学习的任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从最初的基于大型机的语言教学程序,到70年代个人电脑普及后,视频光盘技术的出现以及九十年代多媒体和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辅助语言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变化中。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人机互动的机会,给我们创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虚拟学习环境。对外汉语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也在积极地使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强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可以对音频、视频、图形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所以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的教学内容,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对外汉语的老师通常会使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视频,音频等电视录音等短节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但这些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主要是服务于课堂教学。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汉语热”的兴起,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数目与日俱增,但是真正能来到中国学习的学生毕竟只是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对中文感兴趣的学习者分布在世界各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辅助语言技术出现了新的发展,即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eb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简称WALL),出现了很多的汉语学习网站和汉语学习平台比如中国孔子学院总部主办的网上孔子学院、中央电大汉语中心研发的MyEchinese等。在这些汉语学习网站上可以找到各种可供汉语学习的音频、视频材料等,还可以在网站的论坛上进行群组讨论。

2.总结

交互式语言教学理论作为在当今备受关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法之一,倡导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而在此指导思想下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也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了更好的语言环境,这种相互交互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广泛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和建构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而将这种人机交互的教学模式带入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来也丰富了我们的教学经验,使得对外汉语教学的手段和途径也更加多样化,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人机交互;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22-02

人机交互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21世纪信息领域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许多高校把人机交互课程作为软件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人机交互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动手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

“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交互理论,建立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设计调查(包括用户需求调查)、用户操作实验等,建立用户模型,设计具体的技术方案并加以实施等实践环节,理解和掌握在人机交互与界面设计中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培养实践能力。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比较宽泛而且多数理论抽象不易理解。需要先修的课程包括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多媒体、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此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交互设计基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甚微。因此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二、教学内容

根据“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目标,教材的选用方面,我们目前主要采用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该教材在第1版人机交互技术――原理与应用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注重了基础知识,包含了丰富实例,内容体系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度上也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与此同时,我们参考国外的一些经典教材如“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和一些好的人机交互方面的书籍,并取其中的部分章节内容以补充和扩展教材中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拓宽知识面。

根据以上教材和参考书目,课程内容大体包括绪论、认知心理学基础、交互设备、常用交互技术、一般界面设计、界面表示模型和实现、信息结构设计、web/移动界面设计、可用性分析和测试。由于内容涉及知识面广、跨度大,而且很多理论比较抽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我们把这些内容重新组织为三个模块:交互技术(包括交互设备、常用交互技术、web/移动界面设计)、设计理论(认知心理学、一般界面设计、界面表示模型和实现、信息结构设计)、可用性(可用性分析和测试)。根据这些内容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启发式教学

对于交互技术为主的内容,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作为一项发展中的技术,“人机交互技术”课程内容中有一些新的技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有的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或者由于技术的限制,有些应用还不能大众化。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这些前沿技术教学的时候,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自己去探索和理解这些技术,或者提出不同的见解。

例如,在讲授交互设备这部分内容时,对于比较前沿的设备,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的认知和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设备是如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体现人机工程学原理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完认知基础和人机工程学之后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原理,又提高了其利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新技术、新设备有了更深的印象,正所谓一举多得。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学科,新技术的出现是日新月异的,有的尚未包括在教材中,教师可以经常关注该领域的发展动向,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当前一些新技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SIGGRAPH2010展现的“香味传感器”作为一种典型的虚拟现实技术,学生普遍感到新奇,充满了探索的兴趣,经过启发,举一反三,学生自然理解了虚拟现实的思想。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交互设计理论为主的内容中应用非常普遍。因为相比其他专业课程而言,人机交互的一些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仅仅依赖教材上的理论讲授,内容显得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合适的案例来实施,能够使课堂生动,也便于学生接受。

比如,在界面设计理论中,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OVID的设计过程,教师可以围绕一个学生熟悉的案例来讲述。例如围绕“学生注册课程管理系统”,第一步,建立对象的模型和分析对象的关系,根据分析的结果画出对应的分析结果图。第二步,根据对象模型图设计抽象视图。需要先确定系统的视图可能有哪一些,然后分析视图显示的信息包括哪些,作为抽象视图设计的根据。第三步,视图的粗略设计,即是根据第二步的结果,结合具体的系统和平台,设计一个粗略视图。第四步,视图的关联性设计,进一步分析系统视图的关系,画出系统视图关联性的网状结构。最后,视图的全面设计,确定基本的设计风格等。因为学生在学期末都有过选课经历,因此对系统的运行比较了解,对这几个关键步骤的理解不仅仅停留于文字表面,而是掌握真正的设计过程。这样一个案例下来,学生对该设计方法的思路有了深入的了解,具体方法就容易掌握了。

这样的案例讲解时,教师要采用通俗、生活化的语言。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时候,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生动的解决方案和设计过程,效果会更好。这样的案例可以作为课前预习的题目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之后抛出正确的设计理论。虽然有的案例可能需要较多的课时,但确实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式教学

主要用于“可用性分析与评估”内容模块。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多,但又区别于一般的专业课,其中概念和方法的介绍比较多,而理论和算法的推导少。因此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显得内容散而杂。不利于学生对课程整体思路的掌握。我们本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进行讨论式教学。

举例来说,对于支持可用性的设计原则,有3个大原则,包括14个小原则。这些条目对于学生而言,死记硬背显然不是办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抛开书本,由学生们自行分析一些现有的系统的可用性,由教师事先指定一些常用软件如系统软件、办公软件,手机软件等,然后讨论这些系统在使用中的优缺点,再讨论这些好的方面实际是符合哪些原则的,而不好的可用性又是违背哪些设计原则的。最后总结和评价这些原则,这样学生对该知识点很容易就掌握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这样的讨论教学,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践能力得到很好地锻炼。

以上教学方法都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但需要说明的是,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内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例如遵守交互理论设计的产品其可用性必然好,因此在进行“可用性”的讨论式教学时,对交互理论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穿插一起讨论设备或界面的可用性设计等环节,这些做法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人机交互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多媒体课堂、实验室教学、调查学习等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使课堂内容的表现形式生动和多样化,图像、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同时也是该课程涉及的交互内容,也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对于需讨论或设计型的内容,我们强调在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使得每个学生能够亲手实践和体会相应的过程,从而强化理论的接受和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些前沿的技术使用、用户调查等环节,我们则实施调查学习,使得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网上调查等手段,获取真实可靠的资料,从而分析或总结得出结论。

五、教学效果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发现,通过对内容的合理组织、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在“人机交互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有很大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学生对各类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兴趣有很大提高,在设计水平上也大大提高,表现在一些设计比赛中,如学校组织的科技学术节、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开发大赛等,参与和获奖的人次显著增多,获奖的等级也逐年提高。

六、总结

以人为本,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祥旭.人机交互基础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孟祥旭,李学庆.人机交互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学

1994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网(CNNET)开通了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64K网络信道,成为我国第一个与国际互联网联接的网络,标志中国成为世界网络大家庭中的一员。自此,中国开始为进入互联网时代做准备。

一、互联网技术介入后的中国媒介环境

笔者在此引用《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①中的观点将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的起始年端定为1994年。中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是以四大骨干网(CHINANET、CERNET、CHINAGBN、CSTNET)的建立为标志的,这就是中国web1.0阶段的开始。1995年1月12日,中国第一家上网媒体《神州学人》网站开通,标志着互联网技术正式进入中国新闻传播领域。②最初web1.0是基于后区技术,如海量、超级链接等方面的技术,构造了一个包容各类信息的内容平台,但仅仅只是对传统媒体信息的摘抄和拷贝,没有独立的新闻来源,缺少与受众的互动,在用户端方面没有太多释放自己能动力的可能。但到了1998年,“门户网站”概念的提出促使国内一些商业网站迅速整合。新浪、搜狐和网易等门户网站以及不断开通的大量新闻网站开始全面涉足新闻传播,提供新闻之多、之快,令人赞叹,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做出了抢先报道、连续滚动报道和全方位报道,展现了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的优势③。在政府扶持下,截止到2003年,以中央新闻网站为龙头、地方重点新闻网站为骨干、商业门户网站发挥积极作用的中国互联网新闻报道体系的格局己经形成④。在“非典”疫情、“神五”发射与回收、美国攻打伊拉克等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充分体现了主流姿态。⑤此外,在网络媒体即时动员和引导舆论的作用下,网友评论热情空前高涨,并能形成舆论,甚至出现了能够引导舆论发展的意见领袖。草根化的博客、播客等的应用,不但能生动全面地记录当今中国社会的变动,还能成为新闻源或事件导火索,成为干预现实的重要力量。在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中,如2007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厦门PX项目事件、山西黑砖窑事件及华南虎事件等等事件中,都可以看到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种评论和报道,正以惊人的速度建立并加入社会和政治讨论的平台。

在这期间,党中央对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关注。2008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局长彭波在2008年新媒体高峰论坛上表示,对汶川地震的报道,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2008年6月20日,主席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20多分钟。针对这一事件,6月26日《南方周末》报道认为,“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直面公众的提问,彰显最高领导层对网络强大影响力的首肯”,“同时亦显示官方对网络这块‘阵地’的重视与管理进入到新阶段”。

二、互联网技术对中国媒介环境的影响

笔者在此采用媒介环境学的视阈来简要分析互联网技术对中国媒介环境的影响,以此来排除媒介内容、经营方式等的干扰,研究其本身对环境的影响。从媒介环境学视阈来看,其研究对象包含一切人工干预过的社会现象,包含三个环境层次: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⑥研究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介环境的改变同样也包含这三个层次:

(一)互联网技术对符号环境变革的影响

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创造出一个与传统的口语、书面不同的沟通环境。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非正式性与匿名性,产生出一种崭新的电子文本语言,除了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口语化以外,也倾向于采用简单、创新性强的符码。在互联网平台的聊天过程中,网友之间的谈话既是书面的拼写形式(线性的、有思考过程的),又是口语的表达方式(跳跃的、立即应答的),这使得书面中的规范汉语文字由单向、静态的符号系统变成一个多向、动态的超文本形式,时刻受到各种思维、各类语言(各地方言、英语等)、各种文体等的挑战。此外,网络媒体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和心理语言,语言结构具有未完成的特点。因此离散式结构、成分的省缺、跳跃、非连贯性、变异等句式充斥网络,使得汉语无法保持它传统上的特性。⑦可以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挑战了传统媒体规范汉语的能力。在当今网络沟通普及化的中国,这些网络语言的特质只会越来越影响书面或口语语言结构,以致网络上的特殊用法逐渐延伸到真实世界的语言使用中。⑧

(二)互联网技术对感知环境的影响,即对人们感官接触信息的程度、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带动了超文本环境下信息的多向交流。文字手稿和书籍是最早表达人类传播思想的两种形式。对读者而言,看书就是在与作者交流,无论作者生活在什么地方、什么年代,但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无反馈的。然而,电子文本容许文本中的思想完成快速而富于幻想的联系,超文本信息不像以往的文字手稿或书籍般死板不能更改,读者可以积极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创造文本,进行超文本的重新安排⑨。而读者也能在互联网技术的帮助下与其他读者进行信息交流,如今互联网平台上的博客、播客、维客、论坛等开展得红红火火,就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交流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打破了传播信息的单向传播,使得“草根”也从此享有作为传播信息源的权利。

(三)互联网技术影响了人们交往场景和行为方式,对社会环境产生了影响

1、互联网技术弱化了传统媒介对“前区”、“后区”的控制与转换。

著名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把人的日常交往和生活比拟为戏剧表演,将“人类的表演场”分为“前区”和“后区”。“前区”,指在“人生舞台”的表演中,可以被观众看到,并且使观众能从中获得一定意义的部分;“后区”是相对于“前区”而言的,指不让观众看到的,限制观众与局外人进入舞台的部分。在戈夫曼看来,前区与后区之间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⑩学者约书亚・梅罗维茨根据“场景理论”分析了媒介的场景偏向性,认为印刷媒介等传统媒介更具有“前区偏向”,他们只表达传播者想给受众看到的内容,倾向于隔离社会场景,从而有利于信息优势者维护他们的前区表演;而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具有“后区偏向”,只要有机会就能将传播者的生活琐事和工作细节表现得一览无余。从技术特性上来说,互联网是具有高度开放性的,任何组织和机构最多只能对它进行部分范围的管理和统一规划。

因此,当互联网技术介入中国媒介环境后,对于某些新闻从业者和事件的知情者来说,通过网络将某些无法见诸公开报道的采访记录传播出去,将事件的“后区”曝光给民众,是一个变通的途径。如在2008年10月底,深圳海事局林嘉祥猥亵案震惊全国,这本来是一件作为“后区”行为的政府官员私人案件,但在网民们的愤怒曝光下被迅速推上了媒体的“前区”报道,最终深圳海事局召开新闻会,宣布深圳海事局副局长、党组书记林嘉祥停职接受调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成调查组抵深展开调查。在互联网弱化传统媒介控制信息的今天,政府对“前区”、 “后区”的管理更需审时度势,对网络引发的舆情必须尽快做出反应,同时也不要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响应舆论又引导舆论,才是一种明智的态度。

2、互联网技术加速了人性化趋势下后喻文化时代的来临。

最先描述“后喻文化”的是美国人类学家M・米德,1970年,他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他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由古及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现代社会的信息是承载在各种媒介之上进行传播,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伴随着信息量更新的是信息传达的观念的更新。互联网技术已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以父辈一代为代表的权威,而网络媒介使用最多的年轻一代的爱好、个性、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更多是建立在互联网信息交流所呈现的思想上,而这种思想正挑战着传统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

结语

互联网技术以及网络媒体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十余年的发展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和媒介环境的变化。电子媒介的加入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衰亡,旧的和新的传播形式可以共存,但是社会生活的图景却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作为媒介而言,互联网媒体并没有超越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仍然要遵守那些基本的传播法则。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在这些规律中,添加的参数除了互联网技术,还有因技术提升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主动性的受众。而后喻社会的来临也反映着互联网信息交流所呈现的思想与传统媒介代表的意识形态的博弈。总而言之,网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社会发展的风向标。网络中集结的矛盾,往往也是社会转型期间的各阶层的矛盾。通过网络认识社会矛盾,也是化解社会冲突的一个前提。⑾展望未来之路:不断进步的互联网技术将会带来更剧烈的媒介环境变化,而这些变化也需要网络媒体自身内部的优化整合,需要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介的携手合作,更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正确的社会导向。■

参考文献

①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②闵大洪,《2004年的中国网络媒体》,academic.省略/article.php?id=1852

③马持节,《十四年,中国互联网发展风雨路》,《中国传媒科技》,2009.2

④闵大洪,《2003年的中国网络媒体》,academic.省略/article.php?id=1522

⑤闵大洪,《党与党报网站》

⑥何道宽,《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命题、源流与阐释――媒介环境学评论之五》

⑦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

⑧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

⑨保罗・莱文森,何道宽译:《莱文森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11

⑩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⑾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交互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以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教委为中小学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情况和西城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情况的调研为出发点,提出了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培训需求。依据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遵循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流程,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角度,设计开发了《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促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2-0064-03

问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推进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1]。与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指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能力。教师掌握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不仅能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而且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教育技术中,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工具。技术在不断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经过黑板到多媒体的演变,如今进入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英国中小学的应用潜力获得认可,随后世界各国纷纷将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根据市场调查统计,2009年,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国销售量达6.7 万台,全年实现109%的高速增长。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小学的应用开始出现普及之势。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到2011年底,全区的中小学共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1206块。其中,中学608块,小学598块,平均每所学校约15块。随后,西城区的学校还在陆续配备这种设备。

技术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的是一种有效手段,技术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体现价值,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使用它。面对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我们对西城区(北区)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8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54名教师反馈了调查结果,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7.5%。经分析,我们发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一点儿都不会的占18.5%,只会交互式电子白板基本功能的占66.67%;从未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的占22.2%,简单使用的占55.6%;94.4%的教师希望参加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培训。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技能培训需求53.7%,教学课例观摩与研讨66.7%,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81.5%。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培训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针对上述情况,为满足教师的需求,我们设计开发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培训课程,以提高学科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

教师培训也称为教师继续教育,是指教师为了适应角色和岗位能力的需要、适应教师教育工作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参加各种具体的学习活动来促进教学行为、教学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改善[3]。具体说,以中小学教师为培训对象,以专业化发展为培训目标,以在职进修为培训形式,以专业理念与精神、专业技能与能力、专业知识与经验为培训内容的教师在职继续教育活动被称为中小学教师培训[4]。教师培训主要是通过培训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在设计与开发培训课程时,需要关注以下的知识。

1. 影响学习的三大因素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知识背景和动机是影响人们学习的三大因素。人们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个人已获得知识的多少即知识背景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知识背景可以帮助人们更快更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动机能够使人产生欲望,引发活动。对成就的渴望能够激励人们的学习。价值、信心和情绪都可以影响动机。当人们认为某项学习越有价值时,其学习动机就越强烈;适度自信的人具有最优的学习动机;积极正面的情绪可以提高学习动机。

2. 成人学习的四项关键原则

关于成人教育的研究有很多,但自20世纪初以来,以美国的林德曼和诺尔斯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对成人教育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诺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的四项关键原则[5]。

自愿。成年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内在的。当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很重要、很需要时,就会敞开心扉,打开思维,积极主动地学习。当我们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成年学习者可能遇到的某个问题、为成年学习者提供一个尝试的机会,或让成年学习者看到通过学习可以得到职业领域和个人方面的发展时,自愿的原则就能简单实现。

经验。所谓经验,是指成年学习者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当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经验相符合时,就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成年学习者可以借助经验理解掌握知识,他们的经验是架设在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是丰富学习的资源。

自主。成年学习者喜欢自主决策。自主决策过程中的心智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使决策者更加注重决策的结果。因此,当成年学习者在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学习的效果会达到最好。

行动。成年学习者是为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而参加学习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促进他们将所学知识立即应用到工作中,并为实现这种知识的应用提供相应的支持措施,否则所学知识就会被迅速淡忘,学习的效果自然会下降。

3.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流程

教师培训课程指为教师进入岗位后参与学习活动而设计、编写、开发的课程。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包括培训课程的需求分析、培训课程目标的确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培训课程活动的组织、培训课程方法的选择、培训课程的评价和培训档案的管理七个环节。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

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1. 研修项目宗旨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研修项目》是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以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为目的,组织开展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技术培训。项目的总目标是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研修项目的组织模式

本项目由学科专家、学科骨干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团队,以讲授、自学、小组讨论、课例研修和教学实践等形式开展培训。以教师参加本项目的出勤情况和教学实践的成果作为评价考核依据。

3. 研修项目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架构

教育技术能力由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四种能力构成(如图2)。其中,技术手段和方法——教学媒体是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工具;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是教育技术的指导思想;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则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目标。

4. 研修项目的内容

(1)教学媒体应用能力的研修

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现状;学会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基本功能;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的制作方法。

(2)教学设计能力的研修

观摩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秀课例,掌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3)教学实践的研修

开展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探索在信息技术学科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的方法;开发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资源。

5. 研修项目课程

研修项目的培训课程包括五个单元,主要内容有: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及课件制作、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秀课例展示、教学实践活动和总结交流。具体安排如右表。

6. 研修项目的评价

本项目的评价采用柯氏四层评估模型,评估的重点在“反应”“学习”和“行为”三个方面。在反应方面,以记录参训教师的出勤情况作为评价的起始点,结合问卷调查,测评参训教师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在学习方面,通过参训教师在网上回答问题——“通过培训课程的学习,您有哪些收获?”评估参训教师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在行为方面,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优秀课例的展示、区级交互式电子白板公开课的观摩,促进参训教师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教学技能,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在学习理论和诺尔斯的成人教育学的指导下,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采用了“基本课程+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培训模式,期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参训教师的积极性,结合他们的经验,使其真正参与到培训课程的学习中,将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最终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

注: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M].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7.

[2]何克抗,刘雍潜. 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3]马丁,郑兰琴.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