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

  •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关于网络舆情,比较权威的解释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各种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与“舆论”一词不同,舆情是网络上媒体和网民意见的原始表露,可以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而舆论则是倾向于一致的看法和意见。 舆情可…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精选5篇)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他是一位网络舆情分析师,舆情分析师作为一种新职业,近期被《人民日报》撰文评为“朝阳职业”,从业者大多不敢自言资深或专家,而许多人恐怕还不知晓舆情分析是何物。

网络上的情报收集者?

关于网络舆情,比较权威的解释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各种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与“舆论”一词不同,舆情是网络上媒体和网民意见的原始表露,可以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而舆论则是倾向于一致的看法和意见。

舆情可能转化为舆论,自然而然地,网络舆情分析师的重要工作即分析舆情、预测走势,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负面舆论的产生。

对赵嘉和同事们来说,上网阅读新闻便是他们每天工作的开端。他们几乎对网上所有热点事件都有所了解,同时每个人又要着重关注一两个领域,成为半个行家。例如学法语出身的赵嘉就曾硬着头皮研究了经济学知识,因为他服务的客户是贸易部门,在能够基本完成该行业舆情报告的撰写之后,他又“被迫转行”学习了科技知识。

许多媒体对这个行业的介绍中都有这样的描述――专多能的“杂家”。

舆情分析师听起来有点像收集情报者,似乎也能和公关扯上些许关系。为什么一定要冠以“网络”二字?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lO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突破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在大城市中,主流人群基本上都已经是“网民”。庞大的用户群体和网络迅速的普及速度,使得网络舆论在舆情系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出现于2008年,网格舆情分析师也随之诞生――之前的2007年,山西爆发“黑砖窑”事件,网络热点的沸腾程度让各方开始重视网络舆情。

如今,一条负面信息从出现到形成热点的周期,已经从原来的24小时缩短到了4小时,相关部门如果不能快速做出反馈、制定应对策略,就可能出现舆论一边倒的局面。

舆情分析师的“网络舆情”

按照分析师的工作思路,《世界博览》记者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关键词,结果是:6月10日,百度找到相关结果约6.42万个,谷歌找到约45.2万条结果。

在中国,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新华网、外文局、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均提供较为专业的舆情服务,而在国外,“Buzzlogic”、“尼尔森(Nielsen)”、“ReputationDefender”等舆情监控机构早已名声鹊起。

一些经济刊物将“舆情分析”描述为“拥有百万亿潜在市场的大生意”;许多知名大学,例如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院;越来越“智能”的搜索引擎还提供了从事舆情分析的专业公司和软件的广告,此类软件系统已成为中国各大部委、省、市、县等各级政府的重要采购对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舆情分析师可以被软件取代,相反,分析师在形成舆情报告过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本质上,机器担当的仍是辅助角色。

赵嘉对《世界博览》记者说,自己每天的工作确实会用到监测软件,但不能依赖,主要使用的工具是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新闻则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和网站,如西方四大通讯社、各国主流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等,还有一些专门的数据库搜索和站内搜索,和他所在公司的客户一样,“属于商业机密,无可奉告”。他们的客户以国家机关为主,也有少量的企业和私人客户。

舆情分析师通常需要通过搜索工具和监测平台,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收集媒体评论和网友言论,最终经过选取、概括和分析形成完备的舆情报告。一些客户还要求归类和制作图表。

赵嘉每天完成的舆情日报,长度一般在八九页左右,一些周报和月报以及重大事件的舆情会更复杂,因为这样的报告是从上百甚至上千篇报道中提炼而成的。

赵嘉同事许欣的报告主要面向国家机关:“有的部门经常提出反馈,有的反馈则较少,但总体来看均属比较重视。他们或是了解境内外动态,或是预警,或是报送领导或上级。”

应该说,客户们越来越重视舆情报告,特别是曾在舆情方面“吃过亏”的客户。近期,舆情关注度较高且应对不力的应属故宫,相继经历了“失窃门”、“错字门”、“会所门”、“解雇门”等负面事件,缺乏信息透明和公关技巧的故宫深陷舆论漩涡。

亟需人手的高负荷工作

和写字楼里压力颇高的白领们差不多,网络舆情分析师也常常抱怨身体“亚健康”,鼠标手、颈椎病、视力下降等职场常见病经常会找上门来。

既然需要关注每天的新闻热点,所以,网络舆情分析师在假期也难有“断网”的日子,有时碰到一些项目,客户规定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经常需要加班加点。

许欣对《世界博览》记者说,她做过的最复杂的舆情报告汇编超出2000页,几个人加班到很晚才完成。“最忙的时候连喝水都忘了。”对于每天要浏览的网页数量,赵嘉和同事都算不过来:“大概几百页吧?要想做得好必须不停更换关键词,网页也要尽可能多看。”

在人民网舆情监测窒,“醉驾入刑”的舆情报告需要几位舆情分析师研讨协作,因为仅新浪和腾讯微博上就有近18万条评论,需要多人监测。该监测室主任分析师庞胡瑞说:“舆情分析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加班加点、每天浏览成百上千条网页是家常便饭。”由于舆情业务增长,这里一直在扩大舆情分析师的编制。

虽然面对着繁重的任务和较高的压力,分析师们也觉得,在不断获取、整理、推论信息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不小――“对新闻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对重点信息的宏观把握和提取,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研究特点

中图分类号TU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2-0018-02

2005年发表在《新闻记者》上的《互联网虚假信息的控制与网络舆情的引导》可视为开启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的标志性文献。其后短短8年时间,我国网络舆情研究迅速发展,其研究内容、研究手段、研究力量、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网络舆情研究内容逐步细分化

互联网的日渐普及使其作为“第四媒体”的地位和影响更加突显,网络舆情随之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其研究内容逐步深入和细分化。

从理论研究来看,既有网络舆情一般性概念的界定和比较研究,也有网络舆情形成、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并且随着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传媒学等传统学科的引入,网络舆情理论研究的视角更加多样,学科交叉和融合性研究更加频繁。

从应用研究来看,由于网络舆情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而社会是复杂多样的,因此网络舆情充满了多样性,这一点决定了网络舆情应用研究同样具有多种需求、多种视角。除了通常有关社会管理、政治治理等方面的网络舆情研究外,还出现了经济网络舆情研究、政法网络舆情研究、农业网络舆情研究、教育网络舆情研究、军事网络舆情研究等分支,更有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企业网络舆情研究等更细分支,研究成果如湖南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唐亚阳负责的《中国教育网络舆情发展报告(2011)》、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萧国政主持完成的“2012年中国教育热点网络舆情报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2年企业网络舆情报告》、《2012年央企网络声誉管理研究报告》等。网络舆情研究细分化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出现了大量专门性研究刊物(内刊)。有的侧重某一行业或领域,如人民网主办的《网络舆情·三农内参》、正义网主办的《政法网络舆情》、中国交通报社网络信息中心主办的《交通网络舆情》等,有的是地域性的,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合办的《首都网络舆情》、山东省省委宣传部下属大众网主办的《大众舆情参考》等。从应用研究的重点看,网络舆情研究的对策性成分增加,实践应用性大大增强,内容更加具体,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监控、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等方面内容明显增多。

网络舆情研究内容的细分化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各团体对网络舆情研究的现实需求,同时也反映了网络舆情研究自身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更多内容有待深入研究。

2 网络舆情研究手段趋向技术化

网络舆情的即时性、海量性、动态性特点决定了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剧增,网络热点事件频发,网络舆情影响增大,由此对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了更加迫切的现实需求,而单纯依靠人工进行网络舆情搜集、分析已经很难满足这种需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社会需求加上技术推动使网络舆情研究手段快速发展,出现专门用于网络舆情分析、预警、监控的软件,如方正智思舆情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等。这些技术手段得到研究机构和人员认可,并在研究中得以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网络舆情研究的量化分析和科学性。

3 网络舆情研究力量日益组织化

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引发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企业社团等组织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研究力度加大,研究力量也由最初的单个、分散、自发状态向有组织的、团队化方向发展。几年内迅速发展为数百家相关研究机构,如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人大――方正舆情监测研究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舆情信息研究基地、陕西省社会舆情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等。这些研究机构有的是高校科研院所独自成立的,有的则是其与政府共建成立的,还有的是与企业联合成立的。总之,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出现加速组织化的趋势。

4 网络舆情研究模式呈现商业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源动力是社会需求,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网络舆情具有易发、突发、放射、难控的特点,更加剧了这种现实需求。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社团,都迫切需要能够正确引导网络舆情,防范、管控网络舆情危机,以避免危及自身形象和利益的事件发生、蔓延。需求与利益驱动刺激了网络舆情研究模式的商业化。

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研究成果的商业化,一些研究机构大量开展有偿服务,进行订单式、专题式网络舆情研究,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网络舆情分析、研究报告和相关对策;二是研究手段的商业化,网络舆情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研究手段越来越借重信息技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研究相关分析监控软件。这些软件大多是信息技术公司开发出来然后再出售给相关研究机构,或者双方开展一种商业化的合作,网络舆情研究软件的商品属性更加直接明显;三是研究组织的企业化。一些研究组织本身就是企业或企业的部门机构,其研究活动和目的自然具有商业性。比如从事网络舆情研究相关软件开发的信息技术公司,广义上讲也属于网络舆情研究力量,其本身就是企业性质。还比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作为上市公司人民网的下属机构,其《网络舆情》刊物的出版发行模式具有典型的商业化特点。

网络舆情研究的商业化一方面推动了网络舆情研究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不无隐忧,如何在商业化的运作下保证网络舆情研究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当前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淑敏.我国网络舆情研究领域论文的计量规律分析.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网络文化安全;网络舆情;预警;智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213-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的迅速发展,以数字内容为标志、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开放、多元、虚拟、交互为特征的网络文化,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的有用信息,给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制造和传播不良甚至非法网络信息等新问题。在 Internet 普及的过程中,网民们积极参与网络讨论、自由表达个人观点、自主传播思想文化,从而形成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1]。网络舆情的广泛传播常常导致现实社会有关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针对网络文化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实现对网络文化内容的有效监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构建方法

要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网络舆情,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网络文化安全监管系统,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必须明确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的性质和类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建立符合需求的应用模型,进而实现系统安全、可靠、有效的应用目标。

Internet安全对象不是一般的系统,而是开放、人在其中、与社会系统紧密耦合的复杂巨系统, Internet安全过程不是一般工程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时时处处有人参与的、自适应的、不断演化的、不断涌现出新的整体特性的过程[2]。因此,在建立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时是由人、机和环境构成的人机系统,应采用“人网结合、人机结合”的模式,运用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方法[3],将各行专家的经验、知识与先进的数据挖掘、检测与阻断、模式识别、趋势分析等处理技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基于“专家群体+数据信息+计算机技术+专家经验知识”的系统应用模型。图1为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的理想参考模型。

2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总体框架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威胁网络文化安全的网络犯罪日益趋向智能化、技术化,要保障网络文化安全,必须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数据挖掘等技术。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的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分为支撑层、数据层、分析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具体框架如图2所示。

3 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分析

3.1 支撑层

支撑层由Internet和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构成,利用互联网技术,为系统上层提供海量数据源和信息处理平台。

3.2 数据层

数据层实现信息采集的功能,利用网络爬虫对互联网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和采集,并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存储,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

信息采集是网络舆情分析的基础,采用纵向横向结合的采集方式,满足实时网络信息和互动信息源定点提取的需要。定向采集保证监控的深度和实时性,主要实现对新闻、论坛、评论、博客等设定站点板块的信息采集。全网采集主要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广度采集,保证监控的覆盖面。对采集到的信息需要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理、主题提取、相关性判断等,最后形成格式化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

3.3 分析层

分析层作为系统模型的核心层,主要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智能分析,生成舆情分析报告提交给决策机构实现智能辅助决策。

1)自动摘要

自动摘要是通过智能手段为文档自动形成摘要的技术,是进行信息抽取的重要形式,融合了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4]。用户无需查看全部文档内容,通过该智能摘要即可快速了解文档核心内容,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主要采用基于统计与基于理解的方法,对舆情信息中各类主题、各类倾向形成自动摘要。

2)热点发现

根据舆情信息出处的权威度、评论数量、发言时间密集程度等参数,识别出给定时间段内的热门话题,利用关键字布控和语义分析,识别敏感话题。

3)主题跟踪

由于主题具有实时动态性,所以主题跟踪是一个动态学习过程。针对热点话题,实时地进行信息跟踪,分析网络上新发表的新闻文章和论坛帖子,关注话题是否与已有主题相同或类似。

4)趋势分析

通过对某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被关注的程度进行跟踪,可以获取舆情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或规律,以及地域信息分布,从而提供阶段性的分析,实现对舆情环境的监控和预警,进行适时控制和疏导。

5)倾向性分析

对每个主题,将各种信息进行自动聚合并利用文本聚类和观点挖掘技术对信息阐述的观点、主旨进行倾向性分析,判别信息的发展趋势,从而明确公众对相关热点事件所持的态度和倾向,以便帮助政府职能部门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做出及时反馈。

6)舆情分析报告

将智能分析的结果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智能舆情报告,为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爆发点和事态发展趋势,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可信的分析依据。

3.4 应用层

应用层是人机交互层,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软件环境对舆情信息的采集及舆情分析过程加以指导;另一方面则将舆情分析结果以直观、简洁的形式展现给用户,便于用户深入理解舆情信息,同时,提供信息检索功能,用户可以针对系统预设关键词进行定制查询,并能够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关键信息及倾向性进行查询,采用多种检索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信息检索的准确率。

更为重要的是,应用层将结合智能决策系统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智能决策。针对热点信息与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分析,构建趋势预测模型,根据知识库存储的先验专家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形成最终的舆情分析结果,进而实现舆情预警。同时,对每次舆情预警进行必要的评价,优化预测模型的参数,调整和完善知识库存储的知识,使预测意见更接近实际情况,提高舆情分析的准确率。

4 结论

本文针对Internet安全对象的特点,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构建了网络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模型。该模型采用纵向横向相结合的采集方式,保证了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监测的深度、广度和实时性,运行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和智能决策系统对舆情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发现网络热点问题并实时跟踪,从而实现对网络文化安全态势的预报和对危机的快速反应,通过舆情评价模块将有助于完善系统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张虹.基于统计分析和知识挖掘的网络舆情管理决策平台研究[J].科技信息,2011(7):495,502.

[2]何德全.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的新思维[J].科学中国人,2003(1):14-15.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19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71-02

How the Library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WorkYu Huixin1 Ruan Jianhai2

(1.Faculty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Librar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In the web2.0 environment,the network to become one of the main carrier of public opinion.By analyzing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opinion,feature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work who need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the main method used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library,giving a opinion on how the library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work.

〔Key word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

在Web2.0环境下,每个人都成为了网络的生力军,网民不再单纯的是信息的接受者,不再仅仅处于信息链条的末端,不再单纯的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成为整个信息网上的一个结点,可以是信息的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存储者和利用者,因此,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1 网络舆情的定义

当前学者对舆情概念的认识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上,王来华认为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

广义上,张克生认为舆情指国家管理者在决策活动中所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民众中蕴涵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民意)[2]。简而言之,广义的舆情,就是指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情民意”。

刘毅著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是国内在网络舆情研究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专著。他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而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总结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网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2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舆情所具备的特点外还具备自身的特点。

2.1 网络舆情的场所特点

Web2.0以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更加注重交互性为特点引导起互联网革命,使互联网变为“可写可读互联网”,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网络舆情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发播各类信息的网站,网页,以及论坛,留言板,BBS,博客,SNS社区以及新兴的微博等交互式栏目。依靠网民的浏览,发帖,跟帖和转载形成人气,可以迅速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言论,是民间舆论或者民意得以展现。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Feb.,2012Vol.32 No.22.2 网络舆情发展的阶段性

一般网络舆情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舆情议题发展阶段、舆论平稳向消退发展阶段、网络舆情爆发阶段、控制和引导阶段。有关网络言论能否成为网络舆情,很大程度上由议题的敏感性和活跃性所决定的。在网络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网络舆论由潜性舆情向显性舆情转化的关键阶段,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如果在舆论处于潜舆论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容易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引导显舆论的困难程度,则远大于潜舆论。

2.3 网络舆情具备互联网的特性

言论的匿名性:每一个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均可以有自己所设计的任何一种身份出现。这样舆论人可以在完全公开、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交流的平等性:言论的匿名性导致了意见交流的平等性。过程的速成性: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更加迅速。网络的传播特性使网络舆论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聚集起相当数量的人群。

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飞信等;电子公告板(BBS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维客、聚合新闻、播客等。

3 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需求者

市场上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有需求的主要是企业和政府。企业进行舆情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了解用户使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反馈情况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产品或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出现危机是民众的态度以便做好应对动作、竞争对手的动态等。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主要了解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等;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城管队伍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问题;涉及社会收入分配等;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自豪感;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等。

4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李子儒认为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

据笔者实际工作了解,社会上一些做网络舆情监测的企业将不良网络舆情定位负面舆论,主要分为4个等级:红色等级(危险)、橙色等级(亚危险)、黄色等级(可控)和绿色等级(安全)。不同的网站因为其日均IP访问量、日均PV浏览量、网站受众范围、类型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权重。不同权重的网站其舆论影响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对网站进行分析管理,划分为核心监控阵地、重点监控阵地和普通监控阵地。根据舆论所属的阵地、访问量、回复量、转载量和是否出现在首页重要板块来确定负面舆论所属的等级。

天津社科院刘毅指出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是有效引导网络言论的前提[5]。

目前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主要采用人工监测和运用舆情软件监测两种方法进行。人工监测方法主要流程是:监测员接到任务,通过对专题的分析、查找关键词、确定关键词,然后对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站等进行查找、搜集信息,经过多次的关于这一个专题的监测,总结出核心监控阵地、重点监控阵地和普通监控阵地,以后的监测主要针对这些网站进行,不同的阵地监控的频率也不同,最后汇总监控到的信息,撰写监测报告。人工监测的方法的优点是搜集的信息精确;缺点是监控的频率低,容易漏掉信息。人工监测主要适合与对专题进行监测分析。运用舆情监测软件是现在主要的监控方法,市场上有很多公司开发了舆情监测软件,这些软件通过融合最新的海量信息搜集、全文搜索和数据挖掘技术24小时监控成千上万的网站、论坛、微博舆情和博客,帮助用户及时、全面的掌握各种信息。舆情软件监测的优点是监测的范围广、信息搜集全;缺点是信息的相关性小。总结上述情况,好的舆情监测分析应该是运用舆情监测软件和人工监测相结合,运用舆情监测软件搜集信息,然后人工进行筛选、汇总、撰写分析报告。

5 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相关部门在掌握舆情方面,存在巨大的困难

华中科技大学纪红则从舆情信息的角度提出要科学地搜集和分析网络舆情、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6]。而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一部分企业,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没有专业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舆情信息。有些选择外包给专门做网络舆情监测的单位,有些甚至任其随意发展。

5.1 缺乏专业人员

网络舆情监控员大多数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各种学历各种专业人员混杂,只要掌握基本电脑操作的,再经过做舆情监测的公司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任工作,导致搜集的舆情有漏报、相关性小、延时报道等问题的出现。

5.2 缺乏理论指导

市场上众多舆情监测公司,缺少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有实力的公司选择与高校合作,从高校专业人员中获取理论帮助,制定科学完善的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计算出合理的舆情指数。而大多公司只是凭经验进行监控,撰写分析报告,使得报告的精准度降低、相应体系没有科学的根据。

6 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信息服务内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舆情监测工作中来。

6.1 完善的工作机制、技术和方法

建设专业的重大事件舆情数据库,一方面丰富了馆藏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总结网络舆情的特点、借鉴成功经验。建立与完善危机舆情应对方案,完善网络舆情工作的工作机制、技术和方法。推动各馆资源共享,打造舆情监测专业平台。

6.2 雄厚的理论基础指导舆情监测的实践工作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有其成熟的理论基础,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应参与舆情监测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拓展信息服务工作内容。

6.3 丰富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力资源

图书馆有大量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他们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信息资源检索与开发人才,长期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图情人员具有善于通过检索、观察、阅读发现隐性、连带的新信息能及时、全面、准确的获取舆情信息;通过思考、归纳概括、发现本质、找出规律应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总之图书馆充分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理论基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参与到网络舆情监测中来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与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8.

[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19.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54.

[4]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4):37-39.

网络舆情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舆情的特征

1.政治影响性。舆情是社会公众关于某一中立客观事件发表的政治倾向、社会态度、观点、意见和情绪的集合,舆情包含了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这些利益诉求或者以显性的直接利益为基础,或以隐性的间接利益为基础。因此,舆情是民意的反映,且民众通过舆情的表达能够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

2.社会价值性。舆情的表达体现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通过分析其利益诉求,有利于推动事件的解决,进行社会监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公平、公正社会环境的形成。

3.网络关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交流平台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舆情事件受到网络用户的广泛关注,并极大影响了舆情的传播。例如,“马航客机MH370失联”事件中,94%的网民通过互联网持续关注,且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跟踪事件发展。

4.生命周期性。舆情发生的过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在爆发期、蔓延期,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呈井喷状爆发,民众诉求充分表达;在反复期,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在缓解期、长尾期,随着舆情事件应对措施的完善、民意需求的满足,民众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会不断降低。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近几年来,新媒体的发展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形式、拓展了信息的传播主体,使参与主体符号化,改变了信息的传递范式,增强了舆论的互动。

1.网络舆情主体的丰富性。网络舆情主体可以分为公益类主题和私益类主题,私益类主题的受众范围和利益相关主体的范围较小,较公益类主题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小。近年来,社会舆情由政治、经济等领域逐渐向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拓展,在社会舆情的具体问题上,反腐倡廉、社会公平、食品安全、教育公平、收入差距等成为社会舆情的重点关注领域,表现出网络舆情主题的丰富性。

2.网络舆情表达的自由性。网络本身提供了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平台,任何网络接入主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和评论其他网络主体针对某一舆情事件的观点,也可以将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网络与其他主体进行分享和交流。网络环境中参与主体身份信息的符号化导致了主体身份的匿名性,这种网络舆情表达的匿名性特征,一方面促进网络主体真实表达其观点和态度;另一方而也可能导致主体发表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言论,产生破坏性。

3.网络舆情事件的突发性。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传递的瞬时性特征导致事件从发生到传播之问的时问大幅缩短,网络舆情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扩散和蔓延,各种网络意见迅速交织,网络舆情不断升温,网络舆情事件呈现出明显的突发性特征。

4.网络舆情渠道的广域性。传统意义的舆情事件的发生具有地域邻近性,即对事件的关注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网络上的信息传播突破了空间范围的约束,也使舆情事件能够在更广的地域范围内引起关注和讨论。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难点

1.数据收集工作的难度加大。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要建立在舆情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网络信息环境中,网页、博客、社交互动平台等形式以及智能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等各种终端都可能成为舆情传播的介质,数据源的多样性为舆情管理的数据收集工作增加了难度。

2.信息分析工作的难度加大。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特征和广域性特征,一方面导致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难以有效预测,预警工作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网络舆情数据的大量积累,增加了信息分析的工作量,进而导致信息分析工作的难度增加。

3.加大了信息处理工作的难度。网络舆情事件突发性的特征导致舆情从发生到广泛传播的时间缩短,压缩了舆情分析、舆情预警和舆情处置时间,增加了舆情信息处理工作的难度。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建立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平台。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网络舆情分析平台,该平台应涵盖网络舆情宣传、网络舆情评价、网络舆情报告和网络舆情处置等功能。依托网络舆情分析平台,可以通过网络舆情报告功能实现网络热点问题的及时收集与跟踪,第一时间形成对重要舆情事件的研判;可以通过多样的形式开展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在收集、分析、挖掘信息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信息的处置和传播;可以通过网络舆情评价和网络舆情处置等功能定期主动舆情报告,及时反馈舆情处置情况。通过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平台的运行,管理者能够有效掌握舆情处置的主动权和有效性。

2.形成网络舆情主动引导机制。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是由于信息的滞后,这就要求网络舆情事件的利益主体能够建立舆情的主动引导机制。通过建立舆情的主动引导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真实信息的攻破网络上的大量谣言和虚假信息,还原事实真相,引导网民在事实真相的的基础上进行评论;另-方面管理者在网络舆情的发端阶段掌握舆情处置的土动权,消除网民的对抗情绪和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