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播论文(精选5篇)

  • 民族文化传播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武当文化传播应注重形态与理念的创新,武当山应成为国内国际太极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心。武当文化形象传播,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与武当的武学武道浑然一体为其又一优势。近期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通过描述李小龙短…

民族文化传播论文(精选5篇)

民族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具有历史资源优势且极具跨文化传播价值的武当太极文化,应成为武当文化品牌形象传播的标识。“天下武功出少林”,所谓“先声夺人”,少林功夫文化早在20多年前就因尽得先机而名满天下。比较而言,武当文化传播则是近年来在省市政府的关注支持下才高调启动。在少林功夫传播已成大气候之时,武当如果仍以笼统的武术概念向外界推出,显然不利于自身内家功夫文化的传播及其武当文化形象的塑造。面对盛名之下的少林功夫,武当文化传播毫无疑问当独辟蹊径,以展示自身特长为优势,将武当内家“三宝”之首的太极文化作为其形象展示的标识性内容,依此打造独具个性的武当文化品牌形象。

从跨文化角度而言,最具有中西方受众交互接纳性的影视作品,当属西方枪战片与中国武侠片。与西方枪战片格斗双方胜负结果的直截了当相比较,中国武侠片更能够展示对峙双方个体的自身潜能以及相互胶着的竞技状态,更能够体现其形态之美、力量之美与运动之美,因此也更加受到观众的热捧。但是,无论西方枪战片或是中国武侠片,在影视作品中多以胜败输赢的比拼为目的,它更多的是表现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背后的搏击甚至是搏杀。而武当太极恰与这种类似于人的动物性的格斗厮杀形成对比。它所追求的是修心养性、健体养生,其外在体格与内在心性的修炼是其终极目标。这种以传统内家功夫的形式表现人对自身内在与外在“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和谐”境界的追求,是武当文化的精神价值所在,也是武当文化具有现代性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世界正在变小’,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造成了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使每个民族在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成果的同时,也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构成。这样,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其民族性与人类性的有机统一。而在世界交往中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民族特色,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规定。在这个严格限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民族文化传播的根本就在于其本质特色的不可替代,其交流内容人类共享。太极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已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张扬。因此,从传统内家功夫发祥地的角度而言,武当文化传播当选取最具跨文化价值的太极文化为标识,在此基础上向形意八卦、养生之道等全面拓展,从而以武当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深厚的历史蕴涵,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形象。中国太极文化为世界许多国家的民众所喜爱,武当太极文化及其品牌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既可以让世界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太极文化之道,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武当文化传播应注重形态与理念的创新,武当山应成为国内国际太极文化交流、传播、发展中心。武当文化形象传播,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与武当的武学武道浑然一体为其又一优势。近期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通过描述李小龙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传播中国武术文化。观看此剧的观众不难发现,无论是李小龙习练的咏春拳或是李小龙创新的截拳道,其拳法理念的核心都是中国道家思想。“《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劈头:‘太初有道。’……在东方的中国,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不论东西,‘道’就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创造和认知现象的‘逻辑’或思考方式”。③中西方论“道”,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是,惟有中国传统道家思想中的“道”和“阴阳”,才能以高度浓缩的信息含量将世界万物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武术的核心理念交汇贯通,阐述得充分而饱满。因此,武当太极文化传播毫无疑问应将道教文化与道家思想的传承传播放在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文化与道教文化一脉相连。因此可以说,太极文化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是武当文化形象的两个支撑点。我国目前的太极拳发展,杨、陈、武、孙、吴等多种门派林立,传播范围波及国外。而武当太极的传播范围则非常有限。事实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可分离。“从广义上说,一部民族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史,一部民族文化史又是一部文化创新史。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如此。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所谓历史了。不断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而每一次创新又有其个性。造成这种个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创新的内外因的差异性。”④其他太极拳流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赢得中外公众的普遍性接纳。武当太极若在太极拳传播兴盛的当下找不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天下太极出武当”也就只能成为自唱自吟的一句空叹。“经济全球化而导致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和文化竞争领域的不断前移,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能否在这场世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因素,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⑤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决定生存。因此,武当太极文化传播应当借鉴其他太极拳品牌的发展经验,根据史料典籍理清发展脉络,整合其拳法理论,重新完善对武当太极文化的价值认识,并在传统武当拳法套路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化元素,以开放的心态结合先进的技术打开武当太极文化传播的封闭局面,让武当太极由道教圣地走进天下人身边,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形成武当内家功夫的品牌传播之势。同时,武当太极还应站在一个国际化的高起点上,以科学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在和谐包容的国际交流中提高武当山太极文化发源地的声誉,让武当太极真正成为中国太极文化传播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国内家功夫与道教文化整合传播的“意义承载者”,成为国内国际太极文化交流、传播、发展的中心,由此推进武当山道教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武当太极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需要政府持续的关注支持,并借助于大众传媒实现最佳传播效果。2008年10月29日至10月2日,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湖北省十堰市举行。世界传统武术节又称“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是国际武术联合会、中国武术协会主办的世界传统武术大赛,也是目前世界武术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体育盛会,被誉为“武术界的奥运会”。2004年以来,河南郑州连续两届成功举办世界传统武术节。这次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十堰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性大型传统武术比赛盛会,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参加比赛。武术节期间同时举行“走进武当”等系列活动。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国际武术盛会,更是武当山文化形象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文化传播是‘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如果作为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一个方面而言,文化传播就是社会传播,是人对文化的分配和共享,沟通人与人的共存关系。”⑥在媒介社会化的今天,最为有效的传播方式之一就是用不间断的信息感染、吸引受众,从而在受众心目中建立一种稳定的文化形象。显而易见,这种信息的传播及其效果的实现,脱离大众传媒无法实现。而且,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不能是单向的、静态的、历史性的信息资料的无力叠加,而应当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动态的、现代性符号化信息的有力度的冲击。同时,无论是武当文化信息的传播、文化形象的树立、文化的传承或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的关注和积极支持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传播主体具有运用话语权抢占先机的主动意识。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依赖于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另一方面,媒介传播的信息,充盈整个社会的只能是一个相对量——没有传播武当文化,实际上意味着其他形式的文化传播享用着原本就极其有限的话语权。因此,过去那种保守的、仅仅将武当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封闭的历史遗产进行实地展览的被动做法,影响武当文化的传承和与创新。法国学者波德里亚曾在“仿像”理论中将符号或者图像传播划分为四个阶段。波德里亚将自己批评焦点针对第四个阶段——符号或者图像“与无论什么样的现实都没有任何关系:它本身就是纯粹的仿像。”“拿竞选这个例子来说,媒体的报道就是竞选,竞选不存在于对它报道之外……从这个角度看,在媒体图像环境之外考虑竞选是不可能的。图像就是竞选。”⑦波德里亚“仿像”理论对图像社会的批评,尽管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观点,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他观点的合理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媒介的传播就是武当文化形象传播——大众传媒对武当文化形象传播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因此,武当文化形象传播应当充分利用媒介技术进行科学的整合传播,从而实现武当文化形象传播可持续性发展。

注释

①⑤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学术月刊》2000年第3期。

②王锐生:《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新视野》2000年第5期。

③陈其南:《文化的轨迹》,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2页。

④肖玲诺:《面临信息化的民族文化》,《求是学刊》2000年第6期。

⑥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民族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域文化 电视传播 原生态 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全球化也随之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消费文化呈现出五光十色的一面,而民族文化,特别是原生态地域文化可能会随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走向灭亡,这样的退化或者消失已然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危机。面对这样的危机,应如何来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使其在淡出人们视野之后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之中,从而使人类文化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域文化特别是各地区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构建我国文化形象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我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播和保护地域文化,特别是保护各民族原生态文化已成为当今一项重要任务。

当今社会是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利用媒介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不失为拯救即将消失文化的一项有效措施。而怎样利用现代传播载体,强势推动地域文化传播使之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地域文化的效果,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播的众多媒介中,电视作为当前的主流媒介,自诞生以来就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发达时代的今天,电视已经占据了大众传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人类传播信息的中介系统,更是当代社会文化消费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以电视传播为平台,把我国各地区的文化特色融入电视节目之中,尤其是文艺节目之中,可以有效实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比如在众多的大型综艺节目中,中央电视台的《欢乐中国行》无论是从策划还是节目宗旨方面,都以其独有的以宣传地域文化为内涵追求的鲜明特征而超越了一般综艺节目的文化意蕴。它着力于展示地域文化和城市魅力,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尽情展示祖国各地风采,通过节目的展示,民族地区的文化底蕴被搬上电视舞台,并通过电视传媒向全国进行传播,从而使全国观众了解到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另外,中央电视台的《民歌·中国》与《魅力12》栏目是对各民族各地区原生态民歌的一种传承和保护,经电视传播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推广效果也比较好。

电视:民族地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在商业文化大大压制了原生态文化发展的今天,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迫切需要得到传播和保护。于是,各种媒介运用它们不同的方式,对地域文化进行广泛的传播,并希望借助这种传播,让人们更加关注地域文化从而使其得到保护。

在众多的媒介中,“电视传媒是一种以电视为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伴随着人类对于电视的运用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的社会现象,是传播的二级系统”①。根据电视的特点,“电视传播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其传播内容涉及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它极大地拓宽了人类视听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②,它视听兼备,传播迅速,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电视传播的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富有肯定效用意义方面的含义,它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发挥本质、传播信息。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③的确,在认真考察人类的媒介发展史中,各种媒介对信息传播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电视诞生并普及后,迅速成为如今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电视传播也便成为人们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其次,在电视传播价值关系中,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体,而电视传媒则是客体,在电视传播的社会实践中,人类本身才是电视传播活动的最终服务对象,因此以人为本,在传播过程中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是电视传播最重要的价值。而以人为本也正符合地域文化传播的基本内涵。

正是由于电视的适用程度与普及率最高,它才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不仅具有文化价值,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于地域文化来说,全球化背景下的电视传播可以让其传播范围大大提升,让地域文化以它的繁衍地为基点,超越地域的局限传播到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去,从而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有效的保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播和保护民族地区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这类节目的出现不仅让人们了解了各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更加激起了人们保护地域文化,特别是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自觉意识,让原生态文化能继续存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并不断传承和发展下去。

因此,电视传播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并不是不可融合的,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完全可以用来体现与表达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与电视媒体的结合,是新时代文化生态圈中出现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现象,起到了把原生态文化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的积极作用,并悄然地改变着电视传播领域的现有格局和文化价值,其社会传播价值也被赋予了微妙而多层次的意义。

在通过电视传播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纪录片和电视文艺节目在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推广中被运用得较多。通过制作关于地方风情风貌的纪录片,可以集中展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这在目前电视节目中是比较常见的,如凤凰卫视《纵横中国》节目在2006年时曾播出纪录片《走进恩施》,就把湖北恩施这个全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的民族风情展示给全国观众,介绍了恩施州的哭嫁、跳丧等民俗,让人们去感受民族地区独有的风情,进而领略到当地的文化特色。而展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电视文艺节目就更加多样化了。电视文艺节目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选择和编排文艺节目,经过电子技术手段的二度创作,构成充分电视化的、独立完整的电视艺术作品,给观众以多样化和整体的审美享受。比如从2006年开始,央视青歌赛引入原生态唱法,引起公众和文化界对原生态唱法的追捧,笔者认为,原生态唱法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比赛,而在于展示,是基于电视媒介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一种展示。

电视传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策略建构

在很多电视节目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以“营销城市”的理念展现地域文化的有效战略,体会到电视传播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那么电视在传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时应如何建构传播策略呢?

电视传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打开了通往现代社会的信息之门,也把地域文化展现于现代公众的视野中,并有可能引起极大的关注,有利于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很多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常常不被其他民族所知晓或者是认同,但是经过电视传播后,在现代传媒的引导作用下很容易让人们产生对民族文化特质的认同感,同时也让当地人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可以促进民族的和谐,让民族文化从自发的传承转向自觉的保护。我们还以2006年央视青歌赛引入原生态唱法为例,比赛将各地的原生态文化进行了展示,这种展示不仅让现代公众得到新的娱乐,也可以大大提升原生态共同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动力。

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视媒介在传播时,会自觉地选择地域文化的一些具有影像特征的要素加以传播,这是电视媒介自身的要求,也成为当代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在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中,原生态文化是其重要方面,原生态文化会借助当代影视的传播载体,并由此寻求进一步与外界更多的接触,期冀向外界传播带来价值上的认同和经济上 的利益。这种传播就使得本来远离这些文化形态的人群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形态,并更多地借助于电视媒介了解原生态文化的特征。④如2009年《欢乐中国行——魅力恩施》大型晚会,节目在呈现恩施地域文化时,还多角度完整地表现出了土家族原生态文化的魅力所在,正是通过这种传播激起人们对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意识。

对地域文化中一些存在非议的问题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品牌的专利归属之争可能会愈加激烈。几年前曾经发现湖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等两家官方网站将《龙船调》列为“湖南民歌”范畴,造成侵权。《龙船调》其实是湖北恩施利川地区着名的文化名牌,近年来,利川市加大了对这一特色名片的宣传和保护力度。2003年,利川市就斥巨资拍摄大型音乐电视片《龙船调》,请着名歌星汤灿演唱《龙船调》,并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让《龙船调》这一文化品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另外,在2009年《欢乐中国行——魅力恩施》这期节目中由恩施地区的演员清唱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再次向外界表明了《龙船调》的发源地在恩施,而非湖南民歌。这表明利用电视传播面广的特质可以对地域文化保护和传承起到较好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特色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电视媒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电视传播的社会效益方面,还可以体现为一定的市场效益。将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资源给予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民族地区地域文化底蕴丰厚、自然景观优美、民俗传承丰富、民族艺术繁多,而且大多保存完好,通过电视传播可以对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最后把它们浓缩而又精彩地呈现于节目中。在这样的宣传和推介下,可以带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并且对于民族地区而言,为了更好地发展相关产业,也会不断地完善本土文化,这样整个地域文化产业建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让民族地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道路越走越宽。因此,保护完好的民族地域文化,并得到有效的传播,才能与当前经济形势下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从而实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在通过电视传播跟外界的接触中,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会和其他文化现象进行交流和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地区自身文化会有所创新和发展,这对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会逐渐受到影响,并且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意识在接受了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不断转变。外来文化在与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接触中,多数情况下实行的是“软”接触,这样可使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创新机制不断得到激活,进而自身的发展会达到新的境界。就拿民族地区的服饰而言,在与外界的接触和碰撞中,会逐渐增加一些时尚元素,这样可使原本已经压进箱底的民族服装在融合新的元素之后,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

但是在大众传媒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中,目前存在一种悖论。一方面,电视传播为民族地区地域文化的保留与延续起到良好的宣传介绍作用,另一方面也进行着潜在的加工和改造,使民族地区地域文化传播出现模式化趋同化倾向,可能失去一定的原生性和传承性。因此对电视传播者而言,必须抱着对人类文化做传承性记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传播,展示民族地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及随经济发展的文化变迁,只有这样,电视传播才能真实地展示民族地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底蕴。(本文为2009~2010年度国家民委科研项目“土家族原生态艺术的电视传播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HB09)

注 释:

①②宋振文:《电视传播价值论》,《新闻界》,2009(2)。

民族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1 广告设计融合民族文化的意义

1.1 民族元素是广告艺术创新的重要源泉

中华民族文化元素以其多样的题材、内涵丰富的文化和形式广泛的风格而流传久远。广告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其一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它包括诗词、中医中药、汉服唐装等;其二是我国的民间文化元素,它包括民俗民风、京剧脸谱以及剪纸等;其三是我国的现代文化元素,它包括北京奥运精神、航天精神和中国电影文化等。[2]这些民族文化是广告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宝库,广告设计者若能收集、学习、借鉴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融入时代元素与产品特点完美结合,定能彰显品牌的文化意蕴,有效提升商品的文化品位。如宝马汽车“悦”系列广告中从中华汉字文化中汲取灵感,以一种更符合中国人审美的方式,将宝马汽车的高技术性能、创新和积极进取的企业精神,以及关心社会和关注未来的公益心与责任心等品牌内涵展示在广告受众面前。

1.2 融合民族元素是广告艺术创意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无论是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或是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如果仅仅采用西方的广告设计理念和文化进行创作,必然导致创作的广告作品由于同质化、缺乏特色而淹没在信息传递的汪洋大海中。只有坚持民族文化特色,一方面既能在国内市场中使受众的情感触动,另一方面能在国际市场中传播中国文化,在国外受众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点。大量成功的广告案例启示我们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2016年百事可乐的猴年广告充分运用生肖和名著等中国元素;阿迪达斯武极系列将中国天干地支和太极文化融入服装和广告设计中;华美食品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了主打中国人亲情观念和节日传统的广告。

1.3 融合民族文化的广告是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广告在中国的发展仅有短短的30余年,当前很大一批广告其设计风格是模仿甚至是直接移植西方的创作元素,大量展现西方的文化、文明和价值观。在今天各种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我们眼球所及之处都能看到各种形式的广告,可以说广告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在消费导向上,同时还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广告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广告将影响社会风气。若中国各类广告在设计时重新审视民族文化,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将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历史文化的沉淀和中华精神的内涵完美地透过广告展示出来,定能激发国民对于自身文明的热爱与追求,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2008年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即是中华篆刻文化、书法文化得以大力弘扬的例证。2011年起,腾讯公司“弹指间?心无间”的系列电视广告,通过对母子情、兄弟情、爱情的描述,在社会中传递加强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正能量,在赢得大量泪水和感动的同时很好地塑造了品牌形象。

2 民族文化融入广告设计的策略探讨

2.1 发掘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广告视觉传达的契合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很多,但并不是每一种产品都适用于某一种元素,在制作广告创意的时候要详细地分析,寻找最能表达诉求、最能抓人眼球的民族元素,通过独特的创意将产品的特点表达出来。此外,当前很多广告设计仅仅将一些民族文化如山水画或汉字等符号简单处理或者多重拼凑,难以使人获得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无法达到产品宣传与受众需求有效交流的目的。因此,民族文化元素的在广告视觉传达中应进行深层次的艺术创新,采用更加丰富的艺术形式,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

2.2 广告设计中综合运用各种民族元素

在当前很多广告设计中,对有形的民族文化元素如文字、图腾符号、剪纸和民族服饰等能够有效运用,但对于一些无形的民族元素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诗词意境、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在广告创意过程中缺乏思考,导致一些广告虽然在视觉上极具冲击感,却无法对受众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认同感。因此,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不仅是技术创新与应用的高手,更应在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等人文素养方面拥有深厚的积淀,能够综合应用有形和无形的民族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此外,广告毕竟是为时代服务的艺术产品,也应该选取当代中国的元素符号,如鸟巢、水立方等,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2.3 借鉴国外广告的先进理念和优秀表现形式

广告是为商品有效宣传和推广而服务的,一切有利于产品宣传的艺术创意、技术手段、表现形式都可以应用于广告设计。在经济贸易国际化浪潮下,广告艺术设计既要符合本国受众的认可,也要面向国际市场,因此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运用国外的广告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借鉴国外优秀广告的设计理念、方法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丰富和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设计出体现现代感和中国味,既能为中国消费者所接受,也利于西方消费者理解的优秀广告。例如,日本广告设计在吸收借鉴西方设计风格后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的广告艺术设计风格与特色。[3]中国广告设计也应在坚持本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先进的广告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拓展中国元素的国际视野。

2.4 避免对民族元素的滥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起源中国历史悠久的农耕社会,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一些民俗禁忌,同时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禁忌,还有一些文化观念可能在人群中具有一些争议。这些都是设计师在制作创意时应该充分考虑的问题,否则将会引起公众的反感,进而抵制产品。

民族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一)大传媒时代已经到来 

大媒体时代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整合。各种媒介形式统一为某种目的服务形成合力。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两天后直升机寻找空降地点的经典案例。最先是传统媒体的广播了 寻找空降点 的消息,然后经过互联网的信息提供,最后经报社记者的有效传输,这样把传统媒体收音机、新媒体互联网、报社记者组成了三位一体的信息通道,快速有效地将 大平头 传递到救灾者面前,为减灾赢得先机。在这次灾难救助过程中,政府信息前所未有的公开与透明,各种媒体介质齐上阵,在信息、稳定人心、抗震减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宣传引导上形成了强大的合力。2008年对于中国媒体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为后来应对突发事件与灾难救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新媒体力量锐不可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指数字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 第五媒体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自己的特点。对此,吴征认为: 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 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 新媒体的出现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心理需求的特点,数字技术的进步推进了这一需求成为现实可能性。 

二、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 

(一)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形式多样化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散杂居边疆省份,全省共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近2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世居本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10个少数民族。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黑龙江省世居的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丰富的、保存相对完整的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形式纷繁多样,既有经过整理定型的口头文化、以体型动作表现的为体态型文化,也有经过反复推敲、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造型技艺文化,还有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服饰、饮食、习俗节令等综合类文化。各类传媒方式几乎都可以从这些文化中吸取素材、创作灵感和技艺,而丰厚的文化遗产搭配媒体的平台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化 

1.网站 

目前,黑龙江省内还没有专门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网站,相关的内容散见在各级政府门户网站以及科研院网站之中,如黑龙江文化产业网、黑龙江民族研究所等。与之较为相关的是黑龙江文化产业网站,于2009年6月开通,主管单位是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办公室,主办单位是省文化建设促进会,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联通黑龙江分公司等单位提供技术协作,由黑龙江省翰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运营。网站主要担负宣传、介绍、推广本省文化产业,产业政策、搭建本省文化企业联盟、组织和举办各类相关展会和活动等职责,成为整合产业资源,汇聚国内外相关信息、项目、资本、技术、人才和产品的平台。 

2.影视制作 

影视传媒一直以来是少数民族文化保存的重要手段,因为相对较为传统的媒介可以较好地保存和传播各类文化遗产。比如纪录片等数字化技术对于保存本色文化较为稳妥。新世纪以来,如电影等形式能够潜移默化地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范围。近些年我国影视界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蓬勃兴起,并逐渐走出国门,为外界所认识和接受,如影片《婼玛的十七岁》向人们讲述了生活在红河哀牢大山深处17岁少女婼玛的一段美丽的青春故事,呈现给观众一个非常真实的云南和不加任何修饰的少数民族生活。其中演员几乎全部是非职业演员,女主角是来自红河县一中的一位地道的哈尼族高中女生,大胆采用的哈尼族语对白极大地增加原生态的异域文化感。影片不仅获得国际电影人的高度赞誉,美丽的哈尼梯田、真实的民俗风情同样带给观众极深刻的印象。类似的电影还有取材于中国哈萨克族牧民的家庭生活和青年人的爱情故事的《美丽家园》、讲述花腰彝族古老婚俗以及由其引发的一系列故事的《花腰新娘》、以云南少数民族传奇故事为题材的电影《别姬印象》以及描述蒙古族女人命运的《图雅的婚事》等先后在国内外播放、参赛、获奖,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 

2008年以来,黑龙江省的影视作品制作极大地利用了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每一部片子都具有浓郁的黑土特色,获得了外界众多的肯定和各级别的奖项,迈向了新的高度。可惜的是黑龙江省影视界却鲜有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出现,这样的差异不能不让人遗憾和忧虑。 

民族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纳家营;新媒体;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纳家营位于云南省通海县西北部纳古镇,背靠狮子山,面临杞麓湖,南去县城14公里,北上昆明110公里,平均海拔1800米,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云南著名的回族聚居地。纳家营的祖先擅长制作刀剑、工具,以手工业为生。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后世们发挥历史发展优势,以冶炼钢铁,制作工具为主要产业。纳家营经济发达,人民生活富裕,围绕着钢铁产业,近年来发展了手工制品、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纳家营人民在独特的地域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当地居民大部分同属一个姓氏,祖上属于亲戚关系,加上信仰伊斯兰教,整个社区呈现出很强的凝聚力。他们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传统和发展;二是伊斯兰宗教文化。

为了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纳家营探索了很多方式。传统的传播途径包括:以伊斯兰宗教知识为主的经堂教育;办杂志,出版书籍,结合宗教经典著作制作宣传册和广告标语。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的变化,纳家营积极运用新媒体包括网站、论坛、微博、QQ群等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

本文根据对田野调查的梳理,介绍纳家营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并描述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民族文化传播。

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反映着本民族成员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信仰、国民品性等属于‘深层结构’的东西”。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传播是精神现象转换成符号并在一定的距离空间得到搬运,经过一定的时间得到保存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理解,传播包括信息在时间上的传承和空间上的扩散。本文讨论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既包括民族文化历时性的传承,也包括空间距离的扩散。在历史发展中,纳家营探索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

(一)经堂教育

纳家营与其他回族聚居地相似,具有浓厚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为手工制造业的历史沿革,具有民族工业文化区域的特征,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区域。历代的探索中,发展起了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是在清真寺里进行的宗教教育,以传授伊斯兰宗教知识和培养宗教专业人员为目的。纳家营清真寺经堂学院开设了普及班、短期班、业余班、专业班,分为普及教育和专业教育。普及教育是为了满足宗教生活的需要,掌握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宗教功修知识,主要是内容是简单的阿拉伯语、五大功修、六大信仰、拜功仪式、相关祷告词、大小净、学会礼拜并熟悉《信仰》要素、清真言和作证言及简单的阿语会话。专业班是为了培养专门的宗教专业人员,学生不仅要掌握普及教育的基本教义,还要原文学习《古兰经》、圣训、教义学、教律学等。

除了将本民族的文化纵向的传递给群体内部成员,纳家营还开展了在全国民族区域都很有影响力的暑期宗教学习班。每年暑期,纳家营清真寺组织全国各地对伊斯兰文化感兴趣的大学生来学习宗教知识。每年都会有300-500名大学生从全国各地赶赴纳家营,吃住在清真寺,参与规模宏大的暑期宗教学习。清真寺从世界各地请来在伊斯兰宗教文化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讲授宗教哲学、宗教和科学、宗教和社会等等方面的知识,其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形式多样。

(二)杂志《纳家营》

《纳家营》是一本由纳古镇政府主管,纳古镇文化事务中心主办,清真寺协办的刊物,开设了在线阅读网站。包括卷首语、名人名著、纳古春秋、经训感悟、时事聚焦、八面来风、乡风民俗、企业之窗、纳古论坛、综合文苑10个板块,主要内容涉及纳古镇的历史、名人、宗教文化、企业时事、论坛、读者感悟等等,至今发行了17期,属于内部刊物,免费赠阅。该刊物排版严谨,内容积极,与时事结合紧密,印刷精致,是由纳家营人自己编辑出版的正式刊物,读者主要是政府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清真寺经堂学院的学员和外部到纳家营参观交流的人员。

《纳家营》面向的读者是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人群,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精英教育。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经堂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需求。民族文化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特别是现代文化对传统的乡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质疑,使得纳家营民族文化的传承向更为系统、深刻、全面的方向发展。 《纳家营》出版一定程度上回应来精英群体的诉求,为丰富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作了有益的探索。

(三)广告标语和手册

在纳古镇的街头巷尾的墙体上,清真寺建筑的墙体上,政府办公楼的墙体上都可以看见很多《古兰经》和圣训的语句,有关于勤俭节约、团结互助、行善止恶、公道正派、谦虚好学等等方面。标语简明扼要,一般都是摘自《古兰经》和圣训的内容,只要有识字能力的人都能够阅读。这些标语遍布纳家营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当地政府印制了《纳古廉政文化建设―古兰经和圣训辑选》的廉政建设知识手册,结合宗教教义和党的廉政建设方针政策,弘扬伊斯兰教义中的廉政观,服务回族地区的廉政文化建设。

纳家营的广告标语通过引起人们的注意,将朴素的宗教教义传递给他们,希望人们能够根据教义的提醒时刻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中,宗教教义和民族文化就根植到人们的心中,内化为一种习惯和精神。运用宗教教义宣传廉政政策的手册不仅是政策实施的本土化探索,也无形中传播了民族文化,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传播技术迅速发展营造了新的媒介环境,新媒体语境下,纳家营的民族文化传播也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新媒体及其传播特性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曾经的新媒体在遇到更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介形态就变成了传统媒体。本文探讨的是当下以数字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多媒体形式互动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媒体形式和传播形态。当前主要的新媒体包括门户网站、论坛、博客、空间、微博、微信等。

新媒体的特性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介以传播者为中心单向的、点对面的传播。新媒体是点对点、点对面以及面对面双向、互动传播方式,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数据库或链接方式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博客、微博、空间、微信等手段发表言论。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的变化。传统的大众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充当“守门人”的角色,信息的决定权在传播者手里。新媒体语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或手机,以点对点的方式传播信息,大大地淡化了传者的中心地位,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其次,新媒体语境下,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性增强。传统媒介环境下,传播者和受众地位并不平等,传播者占据主体地位决定了信息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单向的流向受众,而受众少有机会反馈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新媒体语境下,传者和受众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的,双方具有了类似人际传播的互动性。

(二)新媒体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1. 网站和论坛

以“云南纳家营清真寺”为名的网站是纳家营传播宗教和纳古文化的一个窗口,网站包括清真寺、图片中心、文化教育、新闻记事、古兰圣训、纳古春秋、企业之窗、论坛、同学录、留言、下载11个板块,主要介绍纳家营清真寺的基本情况,新闻事件,纳古镇的企业和经济,伊斯兰文化的宗教文化等等,图文并茂,将伊斯兰文化和纳古镇文化融合起来。

在伊斯兰文化著名社区网站“中穆网”中建立了“纳古社区”,论坛的活跃分子经常讨论关于纳家营和清真寺,很多问题涉及民族文化的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优良传统的发扬等等。论坛的使用使得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更为快速的进行传播,而且这是一种类似人际传播的方式,有很强的互动性。论坛中的活跃分子设置议题,其他成员积极回应。回应中既有对议题的回复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简单表示支持或反对。例如论坛中一个关于“马从德博士在纳家营的演讲”的议题。讨论者上传了马从德博士在纳家营演讲的视频,吸引到了很多话题关注者参与到讨论中,有就演讲内容发表看法的,有对纳古镇发展提出建议的,有关于宗教与社会。在热烈的讨论中,通过交流信息,交换意见,参与成员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民族文化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得到传播。

年轻人是网络的主要接触和使用者,以民族文化为主要传播内容的网站和论坛体现了纳家营人民传播民族文化过程中对新媒体的利用。与此同时利用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行为本身也成为了新时代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进行再生产。传统的民族文化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与途径,使文化传承与时俱进,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纳家营网站和论坛的运用,为民族族文化发展和传承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2. QQ群和微信

QQ群是纳家营传播民族文化的又一个新媒体。纳家营有一个由当地年轻企业家、学者、政府青年干部组成的民间慈善组织。他们组成了一个群组,将常在群里面讨论纳家营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民族文化等问题。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或者认识,或者互不认识甚至没见过面,因为共同关注的问题聚集在一起。通过在虚拟世界里的交流和认识,他们逐渐也开始在现实世界中的交往。参与慈善环保事务时,通常是在群里面邀约联系好,约定时间地点一起去做。往往一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的问题,通过这种群体的合作得以实现。这些年轻人都表示,网络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使得他们的想法得以实现,也使得他们的行动更有组织性,效率更高。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媒体也被运用在文化传播。名为“纳古社区”的微信经常关于纳古镇的发展变化,纳古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动的图片和文字。微信集数码相机、计算机、网络的优点,实时信息,现场直播事件,有很强的现场感。微信操作简便,只需要普通的智能手机,而且以图片为主,生动自然,吸引了大量的普通群体。一些民族内部的道德观、态度、品质等优秀的民族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好的行为模式的到赞扬,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播。

(三)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总的来说,新媒体的运用使得民族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范围增大,形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1. 新媒体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速效

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方式或多或少的受到时间限制。例如传统的大众媒介是由专业的组织和人员掌握的,信息的生产和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传播速度也会受到影响。新媒体的运用使得民族文化传播的速率得到显著地提高。新媒体的即时性、交互性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几乎可以达到现场直播。在网站和论坛中可以上传直播的演讲视频,手机微信可以上传图片。新媒体及大地压缩了文化传播的时间限制,瞬间将少数民族文化信息传达到受众,实现传播的高速率。

2. 新媒体扩大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空间范围

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方式具有很强地域性,传播空间范围局限在一定的区域。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范围扩大。传统的传播方式的影响范围有限,信息传播局限在特定领域或特定人群。新媒体的互动性和海量信息使得民族文化传播的范围扩大。以往小众的民族文化借助新媒体实现了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传播的迁移,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展现出来。新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不但传播信息,还在不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交流态度和意见,民族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3. 新媒体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即时聊天工具等新媒体发挥多媒体的功能,集视频、图片、文字为一体,传播着民族文化。民族建筑、音乐、服饰、宗教等物质和精神文化以文字、影像制品、漫画、游戏等方式得以传播。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播掌握在一定的社会群体手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偏向一定群体的价值取向。新媒体语境下,普通大众可以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按照自己的偏好传播民族文化。个性化媒体平台同时也带来了个性化的传播,民族文化传播因为新媒体的运用更加个性化。

三、结语

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有很多,新媒体的出现为民族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途径,提高了民族文化传播的速度,扩大了传播的范围,丰富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新媒体语境下,运用新媒体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其能够发挥作用的程度还有待考察,但是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正在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本文是西南少数民族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方式传播民族文化的个案,体现了少数民族运用媒体提高文化影响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对民族文化传播路径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 孙杰远,刘远杰.融合与认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及其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2(1).

[2] 马胜强.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中共伊利州委党校学报,2008(2).

[3] 章超.新媒体时代的区域民族文化传承[J].新闻世界, 2012(1).

[4] 晏鲤波.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论[J].思想战线,2007(3).

[5] 龙双丽.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1).

[6]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7] 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

[8] [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9] 陈玉峰.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发展[J].前沿, 20l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