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论文(精选5篇)

  • 网络直播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诞生之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促进信息资源在更广阔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技术,网络传播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网络直播论文(精选5篇)

网络直播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舆论;互联网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诞生之后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促进信息资源在更广阔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技术,网络传播与互联网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相互影响。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各种新媒体为网络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来加强与他人的互动,各种网络传播形式开始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实践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下文则结合网络传播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特点。

(一)实时性

网络传播以各种网络信息平台为基础,其中传播的参与者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较快、传播效率较高,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就可以直接进行信息的传送。相比之下,传统媒体则需要经历一系列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信息传播的速度较慢,信息只有在进行有效的处理之后才能直接在媒体平台上。网络传播则能直接突破这一限制,其中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的主体,积极传播能够引起受众注意的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的有效运作和传播,迅速引起大众的注意和关注。这种实时性的特点能促进对信息资源的优化利用,调动每一个人传播信息的积极性。

(二)互动性

传统的传播方式以单向性的传播为主,公民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媒介组织传播的信息,同时大部分的信息往往是经过加工的。相比之下,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传播以双向传播的形式为主。尽管口头传播具有一定的互动性,但是传播范围有限。网络传播能有效弥补这一不足,直接打破各种信息传递方式的桎梏。不同的信息以较为丰富的形态进行运作,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要求,只要有智能手机并且保障网络的有效连接就能直接进行信息传播和互动。每个人既可以接收信息也可以信息。同时,还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与讨论。这种强大的互动性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更多信息获取的机会和渠道。

(三)多样化

与其他的传播方式相比,网络传播更加注重对不同信息传播方式的运用和组合。大部分的传统文字传播以纯文字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网络传播则能够充分地调动不同传播者的热情,依托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积极地利用不同的传播方式,注重对视频、语音、文字等不同传播形式的有效整合。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不仅能够保障信息传送的速度和效率,还能为信息的接收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信息传递及接受的双方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及共享。加强了信息接收方与发出方之间的联系,从而真正地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桎梏。

二、网络舆论的生成以及作用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时代,意见领袖主要以各个领域的专家及知识分子为主。但是在自媒体时代,随着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多元化发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其中,意见领袖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引导者与推动者。如果普通网民直接在网络平台上相关的信息,那么传播速度十分有限。相比之下,意见领袖则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送,一旦意见领袖注意到了这类信息,就会直接生成网络舆论。许多意见领袖有较为庞大的粉丝群体,因此在意见领袖转发相关的信息之后,就会迅速引起广大粉丝的助力和转发,这对网络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网络传播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传播、制造信息。每个人的教育背景、观点有所区别,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社会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复杂化的特点。如果政府无法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引导,网络舆论便极易出现失控的现象。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作用及影响,对于我国政府来说首先需要不断提高公民的媒介素养,注重对信息的有效筛选,增强公民的信息判断能力,保证公民传递的信息能够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舆论代表某一个阶段之中,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与心理特征,同时大部分的网络舆论带有一定的平民化与蝴蝶效应。为了充分体现网络舆论的作用和价值,我国必须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利用。政府首先需要保证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在网络中传播一些正能量的信息,严格按照事实真相进行信息传输,尽量避免各种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采取正确的信息传播形式来进行舆论传播和引导。其次,政府必须注重对舆论的监测,不管是网民还是媒体机构都需要通过积极地搭建自媒体平台,保证所的信息符合实际情况,严格按照信息传递的要求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尽量避免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最后需要注重网络传播方式,积极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式的融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更强,同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能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传统媒体能有效地弥补网络传播的不足。如果能够有效地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传播模式的有效结合,就能进一步发挥网络舆论的作用和价值,对社会公众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志勇.网络集体行为对网络传播以及网络舆论生成的作用和影响分析[J].社会传播研究,2009(24):106.

[2]黄燕云.浅析网络传播过程之中网络舆论的生成以及作用和影响[J].传播理论研究,2009(01):03.

网络直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网络直播;研究综述

一、研究综述的必要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在多种传播媒介中,网络对大学生的作用力和影响力不言而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网络直播是新兴的高互动性视频娱乐。目前我国在线直播的平台发展十分迅猛,平台的数量众多,而且平台的用户数量十分巨大,一些规模比较大的直播平台在每天的高峰时段的在线人数甚至达到600万~700万,房间数也能轻松突破4000。网络直播正在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最新现象级存在。与此同时,笔者作了关于大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84.3%的人会看网络直播,其中63.2%为偶尔看,而21.1%为经常看,所有人中只有15.8%从来不看网络直播,此外38.2%的人做过网络直播的主播。这些数据表明网络直播与大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它是大学生易于接受和青睐的交流和休闲方式之一。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大学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会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大学生由于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逐步趋于成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如果这一时期他们接触的是优秀的网络直播,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因涉世未深,大学生往往不能辩证地、全方位地看待问题,易沉迷于网络直播中夹杂的不良成分,此时若不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大学生就会受到这些不良成分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学界深入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产生的各种影响,并积极研究对策,通过一些给大学生的针对性的建议来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积极的引导。探讨如何发挥我国网络直播自身的优势,以及如何克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从网络直播的角度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无论对中国的网络直播发展,还是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该研究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不仅丰富了价值观理论研究的相关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

二、关于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是从哲学角度进行探讨。在概念问题上,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积极的作用。也有人认为价值观是人的一种主观观念,用它来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正确与错误等,它是带有浓厚的感彩的,是判断一种行为正确与否的依据。总体来说,学者们比较认同的价值观定义是人们内心深处真正信仰什么、需求什么,是否觉得做这件事有用亦或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满意的一种主观观念,是判断一种事物或事情是否有积极意义时所持的观点态度总和。

三、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文献越来越丰富,价值观的研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重点。从中国期刊网统计的数据来看,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论文已达上千篇。论文大多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进行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研究

大部分学者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持乐观态度。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整体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但是研究也指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自私、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精神萎靡、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的价值观理解为大学生对自身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主客体角色的一种考量,是大学生对自身追求的一种主观倾向。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研究

学者们在对大学生价值观概念范畴进行定义研究的同时还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大量总结,有学者将大学生价值观特征概括为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化,价值判断偏重务实化,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价值追求突出个体。有学者认为大学生价值观有价值多样化、功利化、实现过程差异化、发展过程不成熟等特点。总之,大学生价值观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基本相符合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自私自利、崇尚金钱、追求享乐、道德滑坡等问题。

(三)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研究

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产生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原因。比如,一些学者从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高科技的角度从宏观上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研究。有学者用实证数据说明文化、性别、专业、家庭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有学者指出传统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问题,导致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失败。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寻求新型价值观教育,例如利用网络直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进行价值观教育。总结学者们的研究观点,一般来说,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比较直接的因素主要有大学生本人的个性特征、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的变化、良莠不齐的新兴文化的影响等方面。

(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

学术界对如何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对策。有学者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形成阶段的基本特征、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影响原因以及大学生价值观的阶段性特征几个方面提出应对的对策。一些学者认为,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倡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影响大学生等三大措施来引领大学生价值观。一些学者提出了三大对策:以大学生为对象,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指向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确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向性。总之,学校层面要优化校园环境、组织丰富活动;家庭层面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高言传身教水平;社会层面要加强大众传媒的合理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等都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关于网络直播的研究成果

目前对网络直播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侧重于实践运用。

(一)着重探讨网络直播的优势

学者们研究了网络直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的区别,相对于其他传播方式,网络直播具有开放性强,互动性强、实时性强的特点。这也是一些名人、企业、新闻媒体、社交等都比较喜欢在进行精心的自我包装之后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自我宣传的重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既有互联网受众面广的优势,同时又通过视讯的方式进行现场直播,可以突出产品推广、对话访谈、在线培训等内容交互特点,增强的推广效果。还有学者认为网络直播与其他网络媒体相比的独特性,在于网络直播的视觉冲击效果,使得这种社交方式比文字、图片的交互效果更强更有吸引力。一般来说,网络直播可以使交互的双方看到更真实生动的对方,其优点比较多:网络直播更加直观,交流速度快,表象形式好,能够最大程度地超却时空的限制,交互受众容易划分等等。同时,借助网络交互软件,还可以对交互过程进行录制。使直播之后,交互内容还可以进行重播、点播,这就大大发挥出了这种交互方式的价值。

(二)网络直播中的乱象研究

网络直播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整个行业还不是很规范,目前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行业规范,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学者指出,网络直播本来是一个网络交互的很好的形式,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传播“黄、赌、毒”等信心来谋取不正当利益。背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而且这种乱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极大地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网络生活由于直播网站的访问者多数为青少年,这些“乱象”会误导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扰乱视听行业发展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网络直播乱象光怪陆离,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的,有学者指出不仅仅是主播个人的问题,网络推手的推动、网络直播平台的松散管理、粉丝素质的良莠不齐也直接影响到网络直播环境的稳定。不少学者一致认为网络直播平台管理难度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是重要原因。

(三)如何监管网络直播研究

对网络直播乱象,许多学者提出监管策略,有学者认为应该对网络直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与归类,并纳入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从而促进网络直播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与网民的交流,在实践中对网络直播进行规范地引导,使之逐步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法规宣传与建设、加强集成平台管理、规范网络主播管理、建设技术监测系统、完善网民举报机制等是引导网络直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研究述评

国内学界对价值观和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及教育方式都进行了研究,为研究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提供有益的借鉴,但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虽然学者们对如何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进行了广泛研究,提出众多对策,但是这些对策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撑。二是,价值观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哲学层面。一些专注论文也大都停留在哲学层面,缺乏与具体科学的结合,可操作性不强,与网络直播相关联的研究更是未见。从国内现有关于网络直播的文献看,目前有关网络直播的研究,缺少学理性分析和有深度的理论成果,更鲜见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成果。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总体比较深入,其中既有理论思辨,也有实证研究,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设计和开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而“网络直播”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不过现有的研究能为我们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直播提供参考。与此同时,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的研究”方面缺少专门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虽然新媒体环境兴起,但学界还未关注网络直播对大学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策略的研究将研究视角放到当今网络直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上,以期充实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彭.“90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研究[D].湖北大学,2012.

[4]王靖茹.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5]杜柯妹.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

[6]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新兴媒体,2016(08).

[7]曲涛.当前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建议[J].调查与研究,2016(26).

[8]钟绪君,王燕荣.浅析网络直播火爆的原因[J].东南传播,2016(09).

[9]杨仕宇.网络直播乱象背后的思考———以斗鱼TV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08).

网络直播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媒介;传播偏向;对外传播;舆论领袖;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10105

媒介对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构建有着极为直接的影响,为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外传播的工作,并且也建立了以电视媒介为主,其他媒介为辅的对外传播体系,但是收效甚微。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技术使得当代阅读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新媒体用户的迅速增加,通过新媒体渠道去影响受众群体已成为传播的趋势,而作为新媒体核心的网络,更是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每一种媒介都有其技术特性,基于网络的技术特性所引发传播偏向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如何发挥其有利影响,规避不利风险,如何掌控国际网络环境中的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也成为对外传播过程中必须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国内媒介对外传播

偏向的影响网络媒介是指通过网络集声、图、字、像诸种符号于一体,采、录、编、播各种手段于一身的电子传播媒介。传播媒介对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研究传播的特征,目的是评价传播在文化背景中的影响。根据传播媒介的特质,某种媒介可能更加适合知识在时间上的纵向传播,而不是适合知识在空间中的横向传播。

(一)文化方面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每一台电脑就是一个印刷媒介、一个广播台或电视台。就文化而言,网络就像学者所言,这是让大多数人成为创作者的唯一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由组织机构化媒介垄断和控制主要文化传播渠道的文化传播制度而言,包容性倾向的网络媒介赋予公民更多的文化表达自由和文化传播权力。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受众群体能够得到文化的话语权,并借助话语权来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传达真实的大众声音,传播平凡的草根文化。

尼尔・波斯曼说:“一种新的技术并不是什么东西的增减损益,它改变一切。”[1]网络融合文化,新媒体技术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在文化领域,网络媒介环节引发了整个文化生态领域的生态革命。第一,从文化传播者的角度来看,网络时代的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呈现一体化的倾向,网络媒介提供了文化传播工具如个人网站、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使得个体文化创作者可以通过这些工具和渠道使自己的文化作品直接与网络大众见面。第二,从文化传播过程的把关来看,网络媒介削弱了机构组织把关者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文化机构组织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把关者,他们有明确的文化传播目的,或基于意识形态或基于经济目的而对文化创作者和文化作品进行遴选。但在网络包容性的特性下,个体文化传播更为自主,文化传播者更为多元,传播目的更为多样化。第三,从传播资源丰富程度和文化受众接受角度来看,渠道资源极大丰富,文化接收者呈现分众化倾向。在网络媒介中,传播渠道的无限扩大使个体极易接近,几乎每一个作品的文化创作者都能在网络中找到自己文化的接受者,即接受者呈现分众化倾向。这种文化传播和接受的倾向以及文化生产和创作环节的自由使网络中的各种文化得以融合,草根或精英、传统或现代、东方或西方,形成了包容性的也更容易被人所接受的多元文化。

(二)政治方面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媒介与政治的互相渗透。新媒体的开放性使更多网民可以更方便地接近政治领域,参与政治过程;新媒体的传播效力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界限,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群体都可以运用新媒体的影响进行政治沟通。一方面,网络媒介给不同政见者提供了舆论舞台。网络媒介的开放性、自由性给网民更大的政治空间,他们可以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来参与甚至影响政治进程,这一做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可以推动政治民主。目前,中国很多地方政府和办事机构建立了新媒体平台,接受群众的建议和监督。另一方面,控制传播议题,选择性升级议题的重要性。受众或媒介利用网络传播偏向形成的舆论进行施压,借以改变一国的公众印象或推进一国对外政策中的某些决策。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现实世界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在对外宣传领域,网络传播可以将公众视野之外的某一事件或地区转变为公众议程;局部或地区性事件、话题会被网络媒介通过持续关注和报道的方式上升为世界性事件和议程。

二、国内媒介对外传播

偏向产生的原因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的传播者背景复杂多样,既有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媒体和代表权威的精英群体,也有代表普通大众的草根群体。传播者的代表性使得他们在发表言论时首先考虑自己所代表群体的兴趣和利益,并据此对传播信息进行选择和舍弃,使传播信息在一开始就存在偏向,这在精英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只能符合自己群体利益和愿望的信息。网络媒介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网络媒介具有匿名性与自主性。这一特征主要针对草根群体表现得最为明显。由于不需要实名,普通大众言论的责任感就会被弱化很多,在消息时缺乏对信息内容的甄别,随意发表个人意见,对不符合自己利益诉求的信息进行攻击,使原本的传播内容和思想发生偏离。

虽然传播者的代表性意味着传播者的言行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和约束,但他们仍有很大的传播权利和传播自主性,网络给所有传播者提供了一个公开表达个人信念和价值观的平台,面对同一信息,传播者可以自主地采用他认为适当的形式和手段来写作和传播,而传播者的这一自利也会对传播信息产生内容上的偏向。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体可以与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并驾齐驱,成为民众获取信息的新兴媒介。媒介的物理特性导致传播产生了偏向。

第二,网络媒介具有自由性与开放性。“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基本属性之一,网络空间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新公共领域”。他们既可以是信息传播者,向网络中的其他人传递他们所感知的信息;也可以是信息接收者,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调查显示,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但在发言群体中,10~19岁网民发言积极性最高,有50.2%的比例。而开放性使得网民的言论和意见在互联网的平台上被公开和共享,扩大着传播影响。

第三,网络媒介形式具有多元化与网络法制缺位的问题。网络媒介有声音、图像、文字、影像等形式,按照传播学者麦圭尔的媒介偏向分类方法对网络进行分类,有以下几种。感官倾向:综合性感官,视觉、听觉既可以分别使用也可以整合使用;传播形式和表现的倾向: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的多媒体倾向;信息内容倾向:内容自由开放性;使用环境倾向:既可以个人接受,也可以集体分享;传播关系倾向:多为单向性传播。网络的发展非常短暂,直至目前,还没有一套比较系统、全面的法规制度,虽然中国也相继出台一些网络管理规定法规,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约谈工作规定》等,但仍然存在监管难、取证难、执法和量刑难等问题。多种传播形式赋予了网络传播多种可能,而这些可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传播内容的质量、走向与接收者的感知方式和感知效果。

三、国内媒介对外传播

偏向的引导路径解决网络对外传播偏向的关键在于,主流媒体成为信源,做好话语输出者和话语引导者。对外传播中要将“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指导信息变成“以正面效果为主”,注重传播技巧,借鉴先进技术,提高媒体公信力,结合国情政策,提出引导多元网络媒介环境中对外传播偏向的路径。

(一)创新传播内容,加强信息过滤

对外传播是一个全方位反应中国形象大舆论场,既要有历史文化的表达,也要有现代建设的表述,既要有正面、全面的描述,也要有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的解答。而官方媒体主要侧重于文化的传递和正面的报道,对此,南非罗德斯大学魏斯曼教授就特别提出:“中国与南非主要媒体在政治、经济等宏大议题上的报道较多,在民主、文化等微观议题上报道较少。”[2]

要想克服网络对外传播中的对外偏向,首先要创新传播内容。注重内容规划和议题创新,但这种创新是建立在贴近国外受众阅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基础之上的。在新媒体中,官方媒体掌握了更多的独家报道优势,在此基础上,应注意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需求、国外受众的阅读方式和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在内容选取上,中央电视台的官方微博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推送的内容既具备权威性,还具备趣味性,很利于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

(二)完善网络领导体制,培养舆论领袖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面对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端,主要是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网络媒体管理和产业管理远远跟不上形势。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快速增长的今天,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突出的现实问题。

因此,对于网络媒介,必须要依法加大管理力度,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用和安全。但在完善网络领导体制的同时,要巧妙地去政府色彩化。中国官方媒体一直承担宣传任务,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国际受众寻找的是相对独立、客观的媒介内容。因此,网络环境中的对外传播要弱化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投入,强化国际受众对来自中国民众声音的渴求。做到这一点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在精英群体聚集的媒介平台弱化政府支持的印象,突出其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要培养民间舆论领袖,通过草根群体进行发声。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与网络名人交流座谈时提出:“网络名人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因为他们在网上的一言一行影响更多的人。网络名人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发挥凝聚正能量作用,鼓舞更多网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网络名人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带头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积极倡导社会诚信,带头维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网络名人应坚守“七条底线”,成为凝聚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手,共同把网络传播建设成为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三)搭建社会化平台,展开渗透式传播

媒体传播和社会传播并重,应搭建和利用新兴社会化平台,展开渗透式传播。目前中国主流媒体已经搭建了对外传播的新媒体平台,但使用率和效果却没有国外媒体高。因此,中国一方面要搭建自己的传播渠道,如借用民营资本,利用对象国已存在的华人媒体,或与对象国进行购买、合作与交换;另一方面要搭建和利用社会化新媒体,借助意见领袖来展开渗透式跨文化传播。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和传播的能力,具有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特征,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是博客和微博、播客及视频分享、社交网络等。

(四)巧用精英人物,迎合受众兴趣

对外传播应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将对外传播由直接传播变为巧妙传播。目前中国对外传播的努力和传播效果相比,一直投入大于产出。从内容上讲,中国的对外传播要符合对象国的审美共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例如姚明在美国的偶像影响力远远超过刘翔,甚至影响了NBC奥运会开幕式的解说词,所以应以姚明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符号[3]。西方受众强调个体,崇尚个人奋斗,他们大多希望体会普通人的真实感受,认为中国的知名人士并不是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而是宣传的工具。因此,中国利用新媒体进行对外传播时,应减少直接传播,善用国际受众熟悉并喜爱的文化代表,巧妙地表现中国形象[48]。

网络直播论文范文第4篇

因为有了互联网,世界越来越像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网络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突出产物。它实现了传统媒体的电子融合,涵盖了传统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声音传播的特点和优势,统一了过去各自独立的传播形式,最大化地满足网民的视听需要。相对于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媒体,网络媒体一般也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改变了既有的传媒格局,关于网络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言论一直不绝于耳。

网络技术的优势带来了信息传播和公众交流的新的可能性,也塑造了网络媒体公共性的特征。网络的“公共性”一直是学者研究网络媒体的热点。技术乐观主义代表美国学者托夫勒就认为,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公民可以借助网络就公共问题直接向政府发表意见或投票表决。他对网络媒体的公共充满自信和赞誉。他的观点得到了NBC新闻前总裁劳伦斯・格罗斯曼的回应。格罗斯曼说,技术和信息公路孕育了一个直接享有电子民主的年代。

网络媒体果真像以上描述的那样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吗?

网络媒体的技术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体是互联网上的主角之一。新媒体技术使网络媒体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

首先,网络媒体突破了报纸版面的局限和广播电视的时段限制,可以大容量地传播新闻信息,使公众知晓信息的数量和选择信息的范围均得到了大幅度增加。

第二,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线性时间观念的束缚,一方面可以以直播的方式,同步报道新闻事件,没有时间的滞后和间隔;另一方面,网民可以在事后任意时间重新阅读当时的新闻,回顾当时场景,重回历史现场。

第三,网络媒体突破了传播空间的地理划分,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键入网名,一般来说就可以找到这个网站。比如,输入英国BBC的英文网站名,就可进入BBC网站,就能同步收听BBC的英文节目。传统媒体目前无法实现无限制的跨地域传播,因为地域隔离而造成传播隔离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

第四,网络媒体突破了单向线性传播的模式,趋向于网状的多向传播。传统媒体主要是线性传播,传播的路线是从媒体到受众,受众处于接受者的角色。网络媒体技术改变了这种僵硬的传播模式,不仅网民与媒体之间真正实现了双向传播,而且网民之间也可互相传输信息,构成了传播的网状结构。

面对网络的这种传播优势,默多克进行了冷静分析。他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在赋于表达和交流以新的可能性的同时,也设置了新的限制和新的社会隔离。互联网真正重要的问题是所有人是否都能够进入互联网,是否所有人都能获得这些新技术提供的服务。而现实是,互联网要受到年龄、文化程度的限制,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受众对新设备和新节目的支付能力。

据2008年1月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尽管数字过2亿,但只占全国总人数的16%。网络传播提供的公共话语空间还很有限。

网络媒体实现

公共领域功能的可能性

20世纪60年代,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后一位批判理论家,德国大学者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开创性地提出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他认为,公共领域是大众传媒运作的空间之一,大众传媒自身就是公共领域的一部分。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大众传媒实行公共领域的功能也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按照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中国网络媒体具备了提供公共领域功能的可能性,表现为:

第一,由交互技术带来的网络交流形式,使网民能够就某一个话题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文字的公开性使开展网上文字辩论和参与讨论成为可能。哈贝马斯在分析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型时认为,公共领域因为遭受国家和社会力量的介入,导致公共舆论不再真正是公众讨论后的共识,而成为了大众传媒操纵的结果,只代表少数人意见。网络媒体的交互传播技术因为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每个人都能站出来代表自己发表意见,因而也就能有效避免观点被媒体劫持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媒体就像劳伦斯・格罗斯曼所描述的,其民主性很强。

第二,提供了讨论的场所。网络媒体设立了新闻评论区、网络论坛和虚拟社区等电子区域,为网民的讨论提供专门的平台。网上社区“天涯”就是中国一个著名的网上讨论区域,至2007年底,注册用户近2000万。社区内讨论议题由网民来掌握和主导,有意愿参与评论的网民可随时发贴。“天涯”社区已吸引到了不少有思想、爱发表意见的网民,这些人愿意时不时对当下的新闻和社会现实发表见解,因此天涯网民的代表观点也常常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参考的一种民间声音,经常被直接引用到报纸和杂志上。

第三,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保证了每个网民都有机会参与讨论,讨论的参与者地位和机会平等。那些在社会现实中很少有话语表达权利和机会的人群,在网络空间寻找到了表达的出口。他们通过网络交流、建立博客、播客等方式,传播他们的社会立场和生活感想。

第四,能够形成网络舆论,按照哈贝马斯的分析,在公共领域中讨论者独立于市场力量和科层机制之外,具有思考的主体性,因而讨论具有批判性,批判性的结果就是能形成公共舆论,表达公众的声音。近年的网络媒体传播实践表明,中国的网络舆论已显现了强大力量。2003年,网络媒体强烈关注孙志刚案件,广泛传播《天堂里没有暂住证――纪念孙志刚君》等文章,引起网民积极参与讨论,最后在网上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一边倒地对实施了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抨击,导致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不得不关注和应对网络舆论,并最终终止了上述的这个《办法》。

中国网络媒体的这些特征,体现了网络媒体实现公共领域功能的可能性,但并不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全部。

网络媒体实现公共领域功能的局限性

就像任何新兴技术均有其两面性一样,网络技术在帮助网络媒体实现公共领域功能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埋下了设置局限的种子,这些局限表现为:

第一,网络讨论很少能够形成最后的一致意见,网民很少达成共识。没有共识和统一的网络舆论就不能在政治领域有实践的意义。2003年孙志刚案件,网络舆论意见高度一致,才导致一项政策的终结,但这种现象在网络媒体中极为罕见。多数情况是网民们意见不一,没有最后的统一认识,无法合力形成凝聚多数人力量的网络舆论,也就不构成对政府的压力和推动力。按照哈贝马斯的分析,处于公共领域内的公众,无论是在古代的广场上,还是在近代的咖啡馆里,开展的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只有这种形式的交流,才能引起辩论的深入,最后才能有一个声音胜出成为代表意见。而网络媒体提供的恰恰不是面对面交流。

第二,网民虽然是平等地开展讨论,但因为他们的身份无法确定,他们的意见可能随时改变,无法用身份来保障意见的有效性,导致彼此之间无法真正地认同。网民观点的易变性,也对统一的网络舆论的形成造成障碍。即使网民以视频的方式讨论,却也只能确定讨论者的形象,无法确认身份,而且,视频方式目前还无法提供网民大规模同时参与讨论。

以上两点的局限是由网络交互技术的特点所直接决定的,是网络媒体的先天性不足。

第三,网民话语空间过于分散,导致话语冲击力不强。网络媒体把过去集中、同质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细分到各种栏目、社区和频道之中,网民根据爱好、城市位置、政治倾向、文化品味分散地聚集在被细分后的领域中。他们因为某些共同的相似性走到一起,后来的加入者的观点表现更多的是对前面观点的认同和赞成,结果就缺乏不同观点的针锋相对,因而缺乏批判的力度和讨论的建设性。此外,因为网民分散聚集,话语的影响力也仅限于该讨论部落,使得公共话语和公众舆论被琐碎化,丧失了成为网络舆论的机会。

另一方面,网络媒体自身尽管有大众传播媒体的特性,但因为政策的限制,没有刊登自己采写新闻的机会,无法用观点吸引网民,没有媒体立场。

第四,代表国家力量的政府和代表商业力量的市场全面渗入中国的网络媒体。政府对网络媒体实施监管是全球的普遍作法。在我国,在经历了2003年网络舆论的风起云涌后,在目睹到网络媒体中商业资本力量的横冲直撞后,政府监管选择了同管理传统媒体一样的政府主导模式。政府以监管的形式介入了网络媒体,并把政府宣传的任务也交给网络媒体。行政力量的渗透,一方面可以积极引导舆论,另一方面对网民参与讨论的公共空间也构成了干预。

国外媒体的现实告诉我们,网络媒体正迅速地屈从于已经控制了商业传统媒体的商业力量。中国网络媒体的市场化正在加剧。不管是由私人资本建立的完全商业化的网络媒体,比如新浪、搜狐,还是由政府主办、出资的网络媒体,比如人民网、新华网,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历市场的挑战。商业力量对网络媒体公共空间的侵袭,使得公共空间失去了运作的独立性,并且使网络媒体不再把网民当作参与讨论的公众,而是当作了消费者。这种现象最有力的例证就是商业网络媒体传播不再根据受众的需要(need)展开,而是按照受众的需求(want)而进行。网民就像俄国评论家米哈伊・巴赫金所描述的,人性中隐性的一面被揭示并体现出来。受流量和广告影响的网络媒体需要网民的高点击率,很快体察到了网民的这种“隐性的一面”,他们只需看看哪些新闻和信息的流量较大就可判断。正鉴于此,暴力、甚至色情等吸引眼球的内容充斥着商业网络媒体的网页。

默多克在分析西方公共广播机构的市场化时认为,以广告为代表的商业主义和消费主义话语已对公共话语造成了侵蚀,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媒体主导的这种商业和市场关系将公共利益等同于消费权,扼杀了对公共事业的其它可能的想象,媒体的受众由公民转变成为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商业网络媒体只是在吸引和商业广告的同时,推出一系列“副产品”,比如说博客、虚拟社区,这些产品以“公共空间”为外衣,让公众误以为他们从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表达机会和更大的言论自由。

网络直播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4G技术 电视媒体 电视新闻 直播报道

引言: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通信业务质量和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移动网络技术经过不断改善和发展已逐渐走向4G时代。4G网络通信速度快,稳定性强,能满足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已成为当前移动网络建设主流方向。4G网络的商业化与快速普及为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当前已有很多电视台逐渐开始基于4G网络设计了电视新闻直播系统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以进一步扩大电视新闻辐射范围,拓展受众群体。基于4G网络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传播效率高、成本低、信号覆盖范围广。

一、4G网络技术特点和发展

4G网络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水平大大提升,且网络信号稳定性强。2G网络通信速度慢、效率低、通信质量差;而3G网络虽然速度有所提升,但依然不能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而且网络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差。4G网络突破了2G、3G网络限制,实现了高效移动数据传输,同时更融合了MIMO技术及VSF-OFDM接入技术,已成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重点。当前很多网络运营商都在积极进行4G网络技术开发,架设自己的4G网络信号。4G网络兼容性好网络频谱宽,取代传统2G、3G网络已成为必然趋势。4G网络性能与功能得到明显提高,支持高质量影像、交互多媒体业务、宽带互联网接入,而且网络架设成本更低运维方便。传统2G和3G网络存在严重的无线资源供求矛盾问题,通信过程中用户资源争用现象严重,会导致多分组业务流等待服务时间长,通信不稳定、速度缓慢[1]。而4G网络融入了诸多新型技术手段,通过对RRM技术的利用,便能解决各业务流的QOS要求[2]。此外,为了提高政网运行效率和流程性,还融入了MAX c/i技术,优化无线资源的调度与分配,在不平衡资源配置公平性的情况下,全面提升了网络可靠性。而信号调制方面融入了MC-CDMA技术和OFDM-TDMA技术,编码方面则融入了Turbo码、LDPC、级连码,数据处理速度更快[3]。

截止二零一五年,中国4G网络用户数量已增长到三点二五亿,移动数据流量达一点八万亿MB,数据业务收入达到一千五百五十一亿元。毫无疑问当前4G网络普及度在不断提高,其相关技术已十分成熟,完全可用于电视新闻直播报道。

二、4G背景下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发展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4G网络技术通信优势强效果好,非常值得大面积推广和应用。二零一六年是4G网络发展元年,专家预测二零一六年,中国4G网络用户数量将超过五亿,这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将买入4G网络时代。而4G网络的快速普及,也给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发展带来了机遇。很多电视台纷纷尝试基于4G网络,设计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系统,并取得巨大成功。例如:中国移动广东公司,为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提供的“TD-LTE即摄即传系统”及“TD-LTE移动媒体采访车”,就被应用于广州亚运会新闻直播报道当中。此外,中央及浙江省级电视台也曾经基于4G网络,进行国扬州铁路建设的现场新闻报道直播。

另外,二零一三年,厦门马拉松锦标赛新闻报道中,厦门电视台也借助了4G网络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在直播报道过程中,赛事现场画面与记者后端报道,通过4G网络进行传输,受众通过4G网络,即可观看流畅、清晰的现场直播画面。4G网络的发展,给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发展注入了活力,创造了更多可能性,影响着电视媒体传播的创新发展。毫无疑问,4G网络融入到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将成为未来电视媒体发展的主流方向,4G网络将成为电视媒体发展的动力之一。

基于4G网络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现场端信号采集效率高转换速度快编码压缩方便,转码过程连续性强,而且设备便于携带,只要4G网络信号覆盖的区域,无论室内室外都能进行直播报道,为突发新闻直播报道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4G网络信道容量高,传输正确率与同步性得到提升,所以新闻直播报道画面传播效果更好,音频传输质量高,且连续性,有效降低了传输差错率。突发新闻事件报道,对数据传输质量有较高要求,所以4G网络技术非常适用。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是新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呈献给受众的重要环节。传统电视新闻直播报道中,数据传输通常以微波传输、互联网传输、SNG直播车传输为主,而这些通信技术,都具有一定局限性。而4G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能很好的弥补这些通信模式中的不足。4G网络回传视频速度快,能大大提升新闻事件报道的时效性,4G网络传输速度理论峰值速率可达100Mbps,是3G网络的五倍。而传统SNG直播模式,带宽为9 Mbit/s,而新闻直播报道视频至少有 270 Mbit/s的高速标清码流,所以应用4G网络技术,便能解决运动图像顿卡与色彩不饱满的问题,提高整体图像质量。

以4G网络传输速度来看,完全能够完成高清和标清视频传输业务要求。而且基于4G网络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成本低廉,人力物力投入小,设备简单,使得直播报道更加灵活、便捷。显然传统的直播报道模式,人力物力投入大,设备维护与管理成本高,重大新闻直播报道,甚至需派出一个报道团队。4G网络在电视新闻报道直播中的运用,提高了报道时效性,提高了报道效果。并且4G网络信号覆盖范围广,不存在线路铺设问题,不易受到现场客观条件限制,机动性强。记者达到现场后,连接4G网络信号,便可进行第一是的新闻直播报道,使电视新闻直播报道逐渐摆脱对重装备、高投入的依赖,4G网络给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有效促进了电视新闻直观、全面、快速、生动的直播报道。而且4G网络下的新闻报道,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受众在通过4G网络观看新闻直播报道的过程中,可实时参与新闻事件的谈论与交流,新闻传播效果更好,影响力更大,实现了双向,甚至是多向传播,这对于电视新闻直播报道改革创新,提供多元化服务提供了途径,带来了可能性。但目前4G网络技术仍然在发展中,网络覆盖度还有待提高。并且4G网络信号易受到天气影响。4G网络信号覆盖是,4G电视新闻直播报道的前提基础。若4G网络信号并没有实现覆盖,便无法进行正常直播,4G直播也就变成了纸上谈兵。因此,我国移动网络运营商,应积极加强4G网络建设,进行网络升级换代战略部署,提高4G网络普及度。

三、结束语

4G网络是未来移动网络发展的主流方向,4G网络通信性能与质量,与3G网络相比都有明显提高。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新闻媒体应加强对4G网络技术的应用,积极走媒体融合路线。基于4G网络展开新闻直播报道,以增强竞争实力,提高传播效率,降低直播报道成本,为电视新闻媒体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 考 文 献

[1]张旭东. 三网融合下的电视新闻直播报道建设模型及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13(11):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