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增员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 保险增员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铁路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现状 福州铁路医保中心是福建省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的分中心,主要负责经办福建境内铁路运输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2003年7月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办的险种有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职工大病互…

保险增员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保险增员学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路 医疗保险 现状分析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老龄化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近代医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治疗技术和手段不断涌现,医疗费用支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对医疗保险基金的正常运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本文结合福州铁路医保中心医疗保险基金运作情况,对福州铁路医疗保险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措施。

1.铁路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现状

福州铁路医保中心是福建省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的分中心,主要负责经办福建境内铁路运输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2003年7月启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经办的险种有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职工大病互助医疗保险等险种,为参保人员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截至2012年11月底,现有参保单位70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58063人,其中在职职工37885人,退休人员20178人,目前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为1.88: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退休人员呈现上升趋势,福州铁路医保中心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03年~2012年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2012年在职职工净减少3305人,减幅8.02%,在职职工人数逐年减少;退休人员净增加3956人,增幅24.38%,退休人员大幅增加,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日益明显。

2.铁路医疗保险基金现状分析

医疗保险基金是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对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至关重要。2006年~2011年福州铁路医保中心医疗总费用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见图1),给医疗保险基金造成巨大的压力。而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的增长率却低于统筹基金支出的增长率,导致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结余逐年减少。2006年统筹基金结余2793.8万元,至2011年统筹基金结余变为.1976.08万元。2009年以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状况,见图2。

福州铁路医保统筹基金出现收不抵支的主要原因是:

2.1在职职工逐年减少,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导致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相对减少

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方式是参保单位和在职职工共同缴纳。福州铁路医保中心参保单位缴费比例为在职职工工资总额8%,在职职工缴费比例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退休人员不需要缴费。由于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退休人员快速增长,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比例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缴费的在职职工逐年减少,不缴费的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导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相对减少。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医疗费用支出也不断增长,而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主要是靠单位和在职职工共同缴费来承担,因此医疗保险基金存在收入与支出不平衡的状况。医疗保险基金筹资的有限性与使用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给医疗保险基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潜在的压力,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性。

2.2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逐年递增

在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相对减少的同时,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出却逐年大幅递增。主要原因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达,新的治疗技术和手段不断涌现。参保人员在就医时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治疗疾病,导致医疗费用水涨船高。如心脏支架手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新技术,虽然手术费用比传统治疗技术更高,但手术操作方便,病人创伤小,参保人员一般会优先选择心脏支架手术。

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没有与医疗保险改革“三改并举”,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和药品的“虚高定价”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也是造成医疗保险基金过度增长的原因。“以药养医”制度是南于政府财力不足,放权给医院将药品加价15%后销售。医疗机构为了多创收,存在卖贵药、多卖药、不应该做的检查全做、使用高端器材等现象。

人口老龄化与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有密切关系。通过对2011年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医疗费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退休人员随着年龄增大,身体状况变差,发病率以及人均费用等指标,均高于在职职工。

医保制度本身存在的一些漏洞,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福州铁路医保中心为参保人员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此外,路局工会部门还出台了相关的补助政策,分别对患26种大病的在职职工医疗费用进行补助,对患常规病住院的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进行补助,进一步降低了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比例。2011年度参保人员在多层次医疗保障基金补助后的个人负担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由于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过于倾向对住院费用的补助,导致参保人员住院个人负担比例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个人合理费用分担比例(25%)。参保人员个人负担比例过低,就医时容易被诱导选择贵重药品和不必要的治疗项目,导致过度医疗消费;部分医院和医生为了自己的效益和利益,也不限制开出药品的数量和金额;就诊时,医院并没有严格核对持卡者的身份,存在一人医保,全家享用的情况。此外路局工会部门对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的补助政策,是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等其他基金支付的合计值为补助基数,导致存在重复补助的现象,甚至造成少部分退休人员补助后还略有盈余的状况。

3.应对措施和对策

3.1提前预防、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

“预防是控制大病的最有效方法”,疾病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是预防小病发展成大病的最佳办法、是节约医疗费用的最佳手段。建议根据职工的年龄及身体状况、疾病谱的分布情况,对所有参保人员每年有针对性的安排体检项目,使参保人员常见病、多发病的隐患能够“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减少大病突然暴发产生的巨额医疗费用开支.防患于未然。

3.2合理控制综合保障水平,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目前福州医保中心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不抵支,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各项住院指标均高于福建省医保同期的住院指标.与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过多地降低了参保人员住院个人负担比例紧密相关。因此,建议适当调整铁路多层次的医疗补助方式,改变对住院补助过度倾斜的政策,做到住院与门诊统筹兼顾。合理控制综合保障水平,既要防止补助水平过高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又要考虑减轻重病职工的负担,不使职工因病致贫,真正发挥个人分担机制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作用。此外,对于不同管理部门出台的医疗补助政策,要统筹规划,避免出现就医盈利的现象。

3.3建议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

目前福州铁路医保参保单位缴费比例已达8%,已超过国家规定的6%,再提高参保单位缴费比例已不可行。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调整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使用办法,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当期收不抵支的情况下,由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基金。

3.4调整定点医院结算办法,加强统筹基金支出管理

福州铁路医保中心在原有按定额结算和单病种结算办法的基础上,2012年又在部分定点医院推行了住院医疗费总额预算结算办法,以减少定点医院过度医疗、分解住院以及挂床住院等手段套取医保基金等违规行为的发生,有效引导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合理医疗用药行为。总额预算结算办法实施后,试点医院能自主加强费用控制管理,使住院费用支出逐渐趋于合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建议进一步扩大总额预算结算办法的定点范围。

3.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控制不合理的基金支出

借助福州铁路医保信息管理系统的“稽核管理”功能,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进行网上实时监控和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重点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日常的网上监管和现场的突击巡查工作,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做到平时监管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促进医疗机构规范管理。建议对定点医疗机构实施真正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与省市医保系统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被做出“退出”处罚的医疗机构或药店,不得作为其他医保单位的定点机构。

3.6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险的投入,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一项公共产品,政府承担的角色不容回避。据国务院公布的资料,2011年全国医疗总费用占GDP比重只有5.1%左右,不但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8.1%),而且比低收入国家的比重还要低(平均6.2%)。如果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的卫生医疗保健,就不可能出现用别人的医疗保险卡来冒名顶替、挂卡等现象。因此,国家应强制每个公民均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3.7创新管理、完善医保制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坏制度让人变成鬼,好制度使鬼变成人”同样适用于医保领域。完善医保制度,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医保制度体系,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是从源头上防治医疗风险的根本途径。同时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并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创业、生活、工作、就业等直接挂钩,让守信者获得种种收益,让失信者遭到市场的淘汰。

4.医保政策调整的风险防范

医疗保险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险体系中涉及面最广、关系最为复杂、矛盾最容易激化的一种社会保障机制。医保政策的调整,必然会触及一些深层次矛盾,难度也越来越大,必须做好、做足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4.1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广泛宣传医保政策调整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取得参保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保证医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4.2注重协调与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关系.通过科学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目前,医保中心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还停留在对费用的事后稽核及考核管理上,不能体现出管理的超前意识,容易造成医、患、保三方的矛盾。

4.3应进一步完善与医疗保险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医疗保险法律关系和各类法律主体行为,明确医保管理部门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责任人的监督、处罚和执法依据。

5.前景展望

医保是一个国家社会二次分配的重要内容,是体现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也是参保人员对政府、企业的基本要求。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和福建省有关文件要求,福建省已启动了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改革的目标是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必须与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配套实施,以此改变“以药补医”现象,实现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本质回归。希望这次改革能成为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破冰之旅,最终实现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三改并举”。

随着医保改革的不断深入,全民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降低医疗成本、保障参保人员病有所医,合理就医,确保医疗保险基金安全运作,真正实现医疗保险改革的和谐发展,必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东进统筹与分担,最基础最关键的机制[J].中国医疗保险,2012,5(4):7.

保险增员学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保险营销员培训体系作为保险公司的助推器,起着提升保险公司留存率、提升保费规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各家保险公司为支持2015年因监管政策变化而大力增员所采用的重要业务推动配套工作。本文将从硬件—培训中心配置,软件—培训中心人员配置和培训课程体系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和对比总结,博取各家所长,为搭建良好的培训体系奠定基础是本文的重点。

关键词:

培训中心配置;培训部人员配置;培训课程体系;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模式;过程化培训体系构建模式

一、中外资保险公司培训体系对比研究的现实基础

2015年保监会下达了关于取消保险人从业资格证考试的相关规定,这个规定对于各家保险公司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意味着各家保险将可以大力推动和发展增员、扩大业务团队、扩增保费规模。但这同样意味着加入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人员少了一次重要的从业筛选、少了一次标准的专业系统保险知识考核。保险公司如何对于大量入职的保险人该如何培育,让已经产生的增员成本转化为业务收益,培训是其中关键因素之一。保险营销人员虽然分布在不同的保险公司,但其在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及培训需求类似。各家保险公司的培训体系,虽然表面上架构大体一致,但细化到培训部的构成、培训课程的执行文化、培训课程的操作形式、培训讲师的设置、培训课程的追踪,又有较大的区别。所以保险公司培训体系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吸收的。从最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保险A公司和中资保险B公司而言,两者的团队风格和外在公司形象给人的感觉均各有千秋。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牵涉很多,但这与两家公司不同的培训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能够对比研究两者的不同,取长补短并完善系统,相信能为保险行业培训人员打开一个新视角。广州分公司无论是对于AB中外资保险公司哪家而言,都是重点机构、分公司级别、重点布局,市场份额大,并且在这个市场上,各家公司在培训部上的人力和物力投入也都是毫不吝啬的,从而可对比性强。所以本文将从两家公司广州分公司为代表进行对比和分析。

二、培训体系对于保险营销员养成的重要意义

培训体系对于保险营销员的意义,相当于养料对于植物的意义,下面将从保险营销员的个人业务发展角度和晋升发展角度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从保险营销员业务角度而言。系统、专业、实战的培训能帮助他们掌握好系统的销售技能技巧、增强信心、从而达成更好的业绩、赢得更高的收入。人力发展是保险公司发展的极其重要板块、永恒的主题。人力发展包含“进”和“出”两部分。“进”代表增员,“出”代表留存。留存率的高低受到保险营销员的业绩影响,留存率高说明保险营销员有赚到钱,有成功销售到保单,他们留下来的继续拼搏的信心大。留存率低说明,保险营销员处处受挫,没有信心看好自己未来的发展,从而选择离职。保险营销员的养分与能量来自公司、主管、自身、客户。公司能给到的一大重要支持就是培训支持,帮助保险营销员搭建基本的营销认知框架、提升技能、调整心态、传授方法,搭建平台,为保险营销员的发展助力。

(二)从保险营销员晋升发展角度而言。良好的培训体系能帮助他们在晋升准备阶段和晋升后,搭建系统的认知框架,为更好的晋升和团队管理奠定基础。作为保险营销员而言,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为管理路线。新准备晋升的主管,如何进行增员、如何辅导新人、如何管理团队、如何进行会议经营,如何激励团队,这些都是他们的新课题,也是他们非常重要的、迫切需要得到指引和协助的部分。他们自然能从身边的团队和主管身上观察和领悟到很多经验,但没有系统的框架及整理帮助他们,容易让主管迷茫。并且培训部可以从整个公司层面来筛选各项指标都健康优秀的团队来进行经验的总结、分享和传承,从而拓展了新晋升主管们的思路和视野,也让公司能够在保险营销管理层中树立符合公司战略要求的典范和榜样。

三、AB中外资保险公司培训体系的对比与分析

无论对于哪家公司而言,保险营销员培训体系都同样包含软件和硬件两部分,软件包括培训课程体系以及培训部人员配置,硬件包括培训中心配置。本文将从以上几个维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培训中心配置在广州,因为广州市场份额足够大,所以广州分公司在两家保险公司内部都属于一级机构,也是两家保险公司保费贡献的大头和人力占比的大头。为了支持同等的业务规模,这两家保险公司的培训部都极具规模,分别都有各自的培训中心,并且都是极具代表性的。1.培训中心配置对比。(1)从培训中心地段和面积而言。A中资公司的培训中心面积更大并且地段更佳,所在地理位置是广州中心的黄金地段,A中资公司的广州培训中心有占据整两层楼的空间,B外资公司的广州培训中心在地段方面同样也非常不错,甲级写字楼,但在面积上会略逊色一筹,总面积上仅占据整一层楼的空间。(2)从培训课室的的设置上和布局上而言。A中资公司培训中心,是在正常的办公环境中区隔成了几个大培训课室,每个培训课室配备上独立的音响设备和投影设备以及教学设备。B外资公司的设置上更科学、更灵活、音响和吸音设施考虑更周全。合计3个培训课室,4个小型面谈室、以及一个音控室。4个培训课室之间的隔墙可以推开,最大可以变成一个容纳300人的中型培训室。4个小型面谈室可以支持主管培训中的督导和辅导的演练环节以及培训课程的通关环节。音控室可以统一操作4个培训课室的音响设备,可以进行现场录像,每个培训课室也同样有自己的音响设备可供独立操控。2.培训中心配置分析总结。两家公司在培训中心的地理位置、面积以及硬件设备配置、课室布局上都非常不错,但A中资公司因为在广州需要培训支持的业务团队规模大于B外资公司,所以培训中心的面积大于B外资公司。而就培训中心配置的考虑周全性、设计的现代与灵活性而言,B外资公司毕竟借鉴了香港成熟保险市场培训中心运营的良好理念,所以略胜一筹。这也是保险公司在搭建培训中心时非常值得借鉴之处。

(二)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有结构化培训体系和过程化培训体系两种模式。两家公司在搭建培训体系时均有使用这两种方式,并且互相交织,无法独立剥离,但在应用过程中两家保险公司各有特色,各有值得借鉴的地方。1.从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对比。(1)A中资公司的培训课程分别为:①保险营销员培训课程:新人岗前培训;人考试培训;新人衔接培训;新人转正培训;成长训练;QS培训;产品培训;综合开拓培训;E化行销培训;②业务主管培训课程:主管晋升培训;主管成长训练;主管研修培训;增员旅程;③业务经理培训课程:部经理晋升培训;部经理研修培训;杰出部经理培训;④保险营销高手分享大型讲座。(2)B外资公司的培训课程分别为:①保险营销员培训课程:新人岗前培训;人考试培训;新人培训);新人重聚;营运知识培训;分红险培训;职业操守培训;万能险培训;社保培训;②业务主管培训课程:见习业务主任培训课程;讲师培训;团队管理培训;业务主任训练营(CAMP);业务主任年会(CLUB);③业务经理培训课程:卓越经理人课程;④专题讲座系列课程。2.从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上分析总结。(1)无论哪家保险公司的保险营销员在同一个市场下,他们都是具有共性需求的。两家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均依照了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方式,他们都依据了保险营销员的职业发展生涯来设计课程内容;并依照了结构化培训体系构建方式分析各个级别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两者培训课程体系内容丰富,各个层级的课程内容均有兼顾。故而,两家公司培训课程体系整体上而言也都是类似的,区别不大。(2)A中资公司在业务经理级别的培训课程支持力度非常大。原因有几个,第一,各地的分支公司很多,业务团队大,总监多,可以借助的总监资源也多;第二,成立自己的企业大学后,企业大学会协同全国内勤讲师资源共同开设培训经理级别的课程,内勤讲师们对经理级别课程的掌握力度也自然更强。(3)两家公司均有举办专题讲座,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A中资公司重点在于帮营销团队建立坚定的信心,所以举办的专题讲座,更大型、规格更高,比如外部租赁大型礼堂并邀请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业内顶级高手进行销售分享。主导举办单位一般不是培训部,是市场营销部,主题多为销售类型。B外资公司举办的专题讲座,重点在于打造专业的团队,所以一般由培训部主导,在培训中心,规模约为300人,题材更丰富,主题不仅仅限于销售,还会包括外聘专家分享心理专题、经济形势专题、股市分析专题、医疗专题等,销售部分则由内部的资深经理或总监担任分享嘉宾,从而更好的帮助销售人员增强知识,增加与客户沟通的谈资。(4)B外资公司在主管层级的课程更加丰富。其中的CAMP和CLUB是两个非常重要且极具特色的课程,也是主管们从中收获非常深的课程。这与B外资公司有丰富高阶营销经理有关也与培训部资深培训讲师有能力、有意愿,深耕开发并掌握主管级别课程的讲授也有关。(5)B外资公司课程设置上延续性更强。例如,新人重聚课程是对之前的新人培训的回炉,业务主任年会是在业务主任训练营基础上搭建的一个分享平台。A中资公司也有在做,但课程的回炉培训做得并不彻底也并没有形成制度,更多的是为了相应总部推动要求而去做。课程的延续,让课程的指标追踪性更强,为未来调整和改进课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反馈机会,同时也说明培训部设置课程时更加关注绩效指标及其达成。3.从过程化培训体系构建方式对比。根据在其中的工作经验和调研分析可以了解到,两家公司在培训体系中同样采用了过程化培训体系的构建方式,他们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均是按照四个过程来设计的培训体系,第一步确定培训需求,第二步设计和策划培训,第三步提供培训,第四步评估培训成果。这四个步骤都是各家保险公司都会做,区别在于做到的程度。4.从过程化培训体系构建上分析总结。在过程化培训体系构建方式方面,B外资公司做得更加到位。在2006年,B外资公司就已经在培训部引入了ISO标准。无论从培训课程的设计、课程的修订、培训班开班执行、培训部内部的相关通知、培训课程评估表、培训课程行政工作等通通都有编号、存档,做到有据可查。并且内部成立了审查团队,在接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外部审查通过之前,先内部审查。在外部审查通过并获得资质认定后,内部审查团队定期进行审查,如出现审查问题,将以备忘录的形式发送给部门主管,同时在部门主管会议上统一点评,直接有分公司总经理参与监督执行。所以执行力度是非常到位,确保每一个培训班的的质量按统一标准执行并有所保证,而不是形式主义。A中资公司培训部并未引入ISO标准来规范、监督培训部的相关工作,所以培训工作质量容易受到个别授课讲师和培训部部门调整的影响。

(三)培训部人员配置两家公司培训部的人员配置可以从培训部的部门架构角度来分析。1.培训部人员配置对比。(1)A中资公司培训部:培训部由部门经理担任,下设四个科室,分别为:业务员培训室、业务主管培训室、产品培训室、综合管理室。(2)B外资公司培训部:培训部在部门经理领导下,下设三个科室,分别为:业务培训组、业务主管培训组,行政组。在业务培训组中又分别设置职前培训小组、新人培训小组、资深业务员培训小组。2.培训部人员配置分析与总结。(1)从部门框架结构来看,两家公司培训人员人员配置,大体一致,相差不大。大体都是根据业务员的发展阶段来设置培训部的课室、并分配培训讲师。至于A中资公司培训部多了一个产品培训室,这个室,专门负责产品在营业区的推广和产品销售资格的确认。B外资公司培训部虽无这个科室,但其功能已经在其它小组涵盖完全了。(2)两家公司培训部都有行政支持的科室,但两者的功能有很大区别,对培训部讲师的工作影响也很大。B外资培训部行政组的功能非常强大,有力的支持了培训部的运转,并帮助培训部课程及课程管理能保质保量的进行。A中资公司培训部的综合管理室人员总配置一般为3人左右,是负责培训部的仓库、书籍、部门报表、培训课室及其设备管理,以及部门经理的行政秘书职责。B外资公司培训部行政组的人员配置可以达到8人左右,其工作职责除了以上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是支持培训讲师,支持课程行政工作。B外资公司培训部的业务员组和业务主管组都有对应的1-2个行政组的指定支持同事。所有第二天上课的物料行政组的同事均会提前准备好给讲师,中大型课程的音响设备控制和音乐等播放,均有行政组的技术支持同事支持,所有新课程开发过程中PPT、学员手册、讲师手册的文字处理工作也均由行政组的同事协助,更重要的是,每堂课程的评估表均会由行政组的同事录入、评分并下发到部门所有讲师签名确认及存档。这样的安排极大的简化了培训讲师的工作量,让培训讲师可以更多的将精力放在培训课程的授课、培训课程的管理和更新上。

四、总述

通过以上对比和分析总结,可以看到中外资保险公司营销员培训体系各有优劣势,互相借鉴将更有利于保险营销员的留存和发展。1.在培训部场地设置上,应该在结合规模需求的情况下,考虑设计的灵活性以及使用人的便利性,让培训部硬件配置上更加人性化。2.在培训课程体系设置上,需要关注以下几点:(1)既要大力借助保险营销员团队的力量,来充实和提升课程的实战性以及号召力,同时又要提升培训讲师对高阶课程的掌握力,提高培训部的存在感。(2)在专题培训上,既要营销高手能发挥鼓气和标杆作用,又需要安排能提升保险营销员专业度的专题内容,让保险营销员内外兼修。(3)课程设置的延续性上,是容易被忽略的,关注和提升课程延续性,能让培训讲师更关注课程设计的品质和授课口碑。(4)在课程的标准操作上,一定要严把关,帮助提升和保持培训部课程品质的稳定性。3.在培训部人员配置上,要加强讲师的行政岗建设,让讲师能把更多时间放在课程开发和课程品质提升上。

参考文献:

[1]唐炯浙江保险营销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3]王淑珍,王铜安现代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

[4]吴杰GS人寿保险公司营销员培训体系优化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保险增员学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医保基金;风险预警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121-03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按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即可看作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体现人类衰老的延迟,寿命的延长,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

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联合国人口预测部门估计,到2050年左右,全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将增加到20亿,占总人口的1/3。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的大大改善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老龄化正在迅速发展。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已经超过国际上公认的7%老龄化标志线。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近1000万的速度递增,目前已达到1.78亿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的峰值,约占总人口的31%。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逐步探索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改10多年来,全国已有1亿多人参加了医疗保险,1993年全国有291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23万人,占总人数的7.9%;1998年,全国共有1879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369万人,占总人数的19.6%;2003年,全国共有10902万参保人,其中,退休人员2927万人,占总人数的26.85%(见表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社会负担及社会负担成本不断加大,用于老年参保职工医疗费用也将不断增加,对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带来巨大风险。

二、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的风险

靖煤公司自2002年1月开始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9年来,医保制度改革取得不断进展,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及商业医疗保险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了“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医疗保险基金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企业改制、破产,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在职人员经改革分流,人员大幅度减少,有效参保呈几何级数下降,而退休人员和接近退休的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医疗支出总费用也在快速增长。“低缴费、高待遇”这种义务与权利的倒挂,已成为医保基金的一大隐患。到2010年底,靖煤公司共有参保人员37779人,其中在职职工17315人,占总参保人数的45%;退休人员20464人,占总参保人员的55%(见表2)。

仅9年时间,退休人员由医疗保险启动时的9903人增长到20464人,净增加10561人,平均每年增长1173人;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由603.39万元增长到2057.89万元,净增加1454.50万元,平均每年增加161.61万元,人均费用由155.30元增长到544.72元,增长率为250.75%;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加,表明缴费人数相应的减少,医保支出费用过快的增长,给医疗保险基金出险敲响了第一个警钟。

其二,退休人员患慢性病、大病、特殊病种过速增长。据卫生部门1998年的调查表明,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两周患病率为全人群的1.7倍,慢性病患病率为全人群的4.2倍,人均患有 2~3种疾病,老年人发病率比中青年人要高3~4倍,住院率高2倍左右。从病种年龄结构看,患慢性病人群中退休人员占总人数的75%,且患病率高,费用所占比例更高;退休人员人均慢性病费用实际所需每年2000元足以,但有些医院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夸大病情误导消费,使一些不该住院的患者挂床住院,还有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减少个人自负额,也采取挂床住院的办法,造成了严重的医药卫生资源浪费,仅此一项每年就有数万元的基金流失。2002年靖煤公司特殊病种有100多人费用支出38万元,而2010年特殊病种人数增加到1100多人,费用支出382.62万元,这个发展速度之快之惊人。另外,安装心脏支架的患者,由四五千元的支架用到七八万元的支架;一些肿瘤患者一个化疗疗程有的1万元左右,有的八九万元,慢性病、大病、特殊病费用的过速增长,无疑成为加速基金出险的催化剂。

其三,人均寿命的延长和新技术、新需求与现行基金收入承受力不相适应。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均寿命的延长,退休人员享受医保的时间相应延长,所需医疗费用支出也不断增加。再加上医疗服务机构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所推出的新的医疗方式、方法、新的药品,高标准的消费,而且由于缺少有效的费用支出制约机制,高档药品一张处方千元左右,一个心脏支架七八万元,一个化疗疗程八九万元。随着社会的进步,医药市场的发展,人们的医疗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些无不增加老龄人口的医疗支出,形成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潜在风险。

其四,不规范行为导致基金不合理支出。有些医院不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不该住院者也挂床住院,不严格执行用药原则误导消费,对参保人员选用目录外药品,增加患者负担;有些医院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过量使用乙类药;采取滥检查、重复检查、分解收费、重复收费、另立项目收费、冒名顶替住院治疗等来套取和骗取医保统筹基金。给医保基金运行环节的管理敲响了警钟。

三、积极寻求应对之策

老年人高比例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和老年人占参保人员比重的增加,给建立不久的医疗保险事业和有限的医疗保险基金造成巨大压力。为了保障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和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运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国情、从企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积极思考应对办法。

(一)适当提高筹资比例,退休人员合理缴纳费用

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1~2个百分点的医疗保险费比例。同时,退休人员也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缴费,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在办理退休手续时考虑实际缴费年限,如采取实际缴费年限不少于15~20年的办法;二是退休人员从退休起适当缴纳费用,如每月缴纳5~10元;三是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大病统筹缴费数额;四是合理确定个人账户比例和医疗保险费用报销比例。

(二)切实加强疾病预防,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疾病可以做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步入中老年的参保人群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定期开展体检,积极实施保健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少大病发生,从而降低医疗费用。许多疾病的发生还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把健康的参保人群带入老龄化社会,这样将大大降低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同时也会较好地提高老年参保职工的生活质量。

(三)加强政府职责,加大投入力度

纵观国际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险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保险基金带来的压力,需要政府一定的投入。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明确在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按退休人员参保人数给医疗保险相应的资金补偿;在改制等政府行为中,要足额提取相应的医疗保险费用;在预防保健事业方面,发挥政府在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预防保健降低人群发病率,达到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保险费用支出,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四)加强医疗保险监督管理,严格控制“过度医疗”

利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定点医疗机构选择的契机,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准入制,细化协议管理,参保职工代表协同医疗保险机构定期、不定期地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医疗机构退出制,病人不满意、服务不规范的医疗机构要坚决取消资格,解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问题与医疗保险机构选择定点零售药店相结合。医疗服务机构首先要实行医、药分开,医院凭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取得主要业务收入。医院药房独立核算,商业运转,由医疗保险机构指定符合条件的药店为医保定点零售药店,彻底切断医疗行为与药品营销间的直接经济联系,通过医疗保险机构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间签订服务协议,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医疗保险机构定期、不定期对医疗服务机构进行督察、考核,公布考核结果,规范医疗行为,指导患者就医,让参保职工从中受益,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过度医疗”既有有意识地弄虚作假、存心骗保,也是由制度上的漏洞造成的。现在许多地方都规定,参保人员可以自由地选择诊疗医院,而同种疾病,医院的级别越高,病人的医疗费用就越高。其实有许多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在普通医院和社区医院就能以比较低的价格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选择高级别的医院就意味着卫生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经济利益、医疗卫生投入体制等因素影响,部分医疗机构大量把不必要的检查、昂贵的药品费用转嫁到医疗保险病人身上,常常出现大处方、滥检查的现象。所以说,在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医疗保险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现行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建立大额医疗费用专家评审机制,建立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制定科学的医疗服务标准目录,规范慢性病、老年病的管理及医疗引导,严格控制“过度医疗”。

(五)建立和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合理设置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一方面,分流高级别医院常见病患者,做到门诊医疗和普通、常见疾病下沉社区,通过减免挂号费、诊疗费、降低自负比例等具体措施,促使参保人员特别是老年参保人员就近在社区就医,实行重病、大病逐级转诊制度,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机制;另一方面,通过社区积极开展保健宣传、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引导合理就医,控制老年参保职工医疗费用上升势头。

(六)促进就业,延长退休年龄,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

一是努力增加就业,通过增加就业增加医疗保险基金的增收源;二是根据我国人口健康等因素考虑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同时,延长缴纳保险费的时间;三是加大基金征收力度,严格征收基数,确保应收尽收;四是扩大医保覆盖面,要注意将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灵活就业人员及城镇居民及时纳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通过以上措施,促进基金征收,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路平.医保基金风除防控平台数据模型的设计与实践[D].东华大学,2010.

[2]汪江.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6).

保险增员学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险从业人员 体育生活方式 徐州市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感不断加快,国民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使人们心理健康出现各种问题。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发现保险从业人员经常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生活满意度差、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相关研究表示,体育运动对改善人体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及时了解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生活方式;操作对象是对徐州市440名保险从业人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以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百度文库等为平台,查阅近几年发表的关于体育生活方式博士、硕士论文、期刊论文,充分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前沿动态以及研究现状,并为本文问卷撰写提供了良好借鉴。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分层选取的440名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40份,共收回430份答卷,问卷回收率为97.8%,其中有效问卷4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平均为90.9%。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所收集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4 逻辑分析法 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合问卷的统计数据,运用分析、对比、归纳等方法对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体育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进行总结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总结出体育生活方式所包含的结构范畴主要有四项:体育活动的主体(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目的、兴趣、体育活动过程评价等);体育活动的基础或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自身条件);体育活动的行为特征(包括体育活动形式和体育消费等)、体育活动的行为效益(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效益)。

2.2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2.2.1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参加体育活动目的

统计结果显示:保险从业人员参加体育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增进健康,占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42%,学习技术的人有18%,健美形体的人有14%,娱乐身心为目的的人有14%,交流交际的人有12%。通过与体育活动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体育活动的目的与体育活动的价值是相一致的,体育价值是一个驱动器,通过不断的体育锻炼达到人们的体育目的,体育目的的达成又使人们的体育价值感不断增强,以此循环往复使体育生活方式不断形成和完善。

2.2.2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活动项目

统计结果显示,保险从业人员体育锻炼项目比较分散,相对集中的项目主要有健身操和跑步,分别占22%和24%,分析原因可能是这些项目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通过器械锻炼的人有14%,参加篮球运动的人有14%,参加羽毛球运动的人有12%,参加散步的人有14%。徐州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城市,当地应该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文化带动体育的发展,如三门球在现在的徐州非常热门当地应该予以发展,利用一切可以用的资源,促进体育的发展,使体育活动热起来、动起来。

2.2.3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单次体育活动锻炼时长

统计结果显示,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0分钟以内的人有14%,在20-30分钟的人有6%,而在31-60分钟的人只有42%,61分钟以上的人有38%。根据良好体育生活方式对每次锻炼时间的判断标准,每次活动在30分钟以上的人有80%,说明保险从业人员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较长,这有利于体验运动中的乐趣,对体育锻炼产生良好的评价,对于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是非常有益的。

2.2.4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锻炼频率

统计结果表明,每周的活动频率在1-2次的人有30%,活动频率在3次的人有20%,活动频率在4次的人有30%,活动频率在5次及以上的人有20%。上述已经总结,我国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频率每周至少要3次,分析此表得知,保险从业人员体育锻炼的频率在3次及以上的人只有70%,还有30%的人活动频率达不到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锻炼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培养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加每周锻炼的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2.2.5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体育活动锻炼强度

通过对保险从业人员体育活动强度进行统计,保险从业人员每次运动后不出汗的人有10%,运动后稍出汗的人有24%,出汗但不疲劳即中等强度的人有34%,出汗并稍感身体疲劳的人有12%,出汗并感觉非常疲劳的人有20%。根据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判断标准,体育锻炼的强度要达到中等强度,保险从业人员达到中等强度的人占参加锻炼人数的66%。保险人员应应该合理的保持体育锻炼的强度,要想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要达到一定的时间和频率更要达到一定的锻炼强度,总之,只有有规律的、合理的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运动效益。

3 结论与建议

3.1 徐州市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乐观,大多数人对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而体育行为的实践性较低,参加体育锻炼并达到良好体育生活方式锻炼标准的人较少。

3.2 尽早制定保险从业人员的运动指南,根据保险从业人员的工作特点,制定科学的健身方法,改变“经验型”的健身方法,使之向科学化发展,更好的促进保险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3.3 要搭建适合于保险从业人员的体育运动平台,加强制度建设,丰富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扩大体育运动场所的建立,使国家的发展“职工体育”的口号得以落实。

【参考文献】

[1]国语歌.长春市城市居民体育生活方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07.

[2]李德周.政治学院讨论生活方式问题[J].国内哲学动态,1985,(11):23.

[3]苗大培.论体育生活方式.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3):6-8.

[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l993.

保险增员学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企业 文化建设 和谐

一、引言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突破企业发展瓶颈、规划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已成为每个保险企业高度重视的问题。企业文化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创造力。本文将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展开阐述,重点对保险企业和谐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展开探讨。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企业运用丰富的文化理念、文化方式促进企业内部凝聚并将企业良好形象展示出来,主要包含文化核心和核心外延。企业文化核心即为企业的价值观。当今现代企业的价值观是和谐、互惠,即指企业和员工的和谐互惠、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互惠。企业文化核心的外延有三:一是企业精神;二是企业制度;三是企业形象。

三、保险企业和谐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

(一)保险企业文化具有战略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具有强烈的凝聚、激励作用。保险企业在文化建设伊始就应该站得高、望得远,创设质量高、品位高的企业文化,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理念。保险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本质,使得企业文化能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都能规范、引导员工的行为,更好发挥凝聚、激励作用。

(二)保险企业文化具有时代性

如今是知识时代,信息传递异常快速,依靠传统生产模式的保险企业正经历着变革――传统保险企业正朝着知识、信息一体化的现代型保险企业转变。所以,新时期下的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潮流,建立符合现代型保险企业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尊重知识,求贤如渴,形成和谐的企业文化体系,展现出利于企业未来发展、和谐健康的企业良好形象。

(三)保险企业文化具有目的性

保险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面对激烈市场竞争形成的特殊竞争力。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不是企业的“面子工程”。因此,保险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切实把握企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以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管理又促进企业文化的不断完善,使得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相辅相成,和谐发展,更全面的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四)保险企业文化应关注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完美统一

保险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领导班子的统一指导下、全体员工踊跃参与下,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摈弃不良文化理念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最主要的表现是:不良的企业生产管理理念被现代、积极的新观念所取代,并且实现全体员工的认同感,才能使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全体员工,最终形成企业价值和员工价值的完美统一,产生强大的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四、文化建设与和谐保险企业构建的创新性思考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文化

培养员工自觉的行为是企业文化中合规制度文化的关键。保险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等文化,与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相结合,包括保险企业的领导机制、经营规范制度、管理制度等。保险企业的规章制度对企业行为有极强的约束力,是企业权威的象征,企业全体员工应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奖罚分明,人人平等。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保险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员工之间的和谐发展。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提高员工满意度,提升全体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保险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拓宽宣传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工作,主要方式有:通过张贴口号、标语;通过企业领导的践行;通过表彰先进个人等。保险企业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其次,企业要为员工营造工作的良好氛围。企业环境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企业环境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企业硬环境是指工作、生活环境;企业软环境是指企业文化。企业应在环境尤其是软环境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企业凝聚力;最后,建立公开、透明的用工制度。企业应依据自身实际,创造条件,为员工寻求充分发挥才智和潜能的最佳岗位,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

(三)建立学习型组织

和谐保险企业的构建,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学习是企业创新的动力。保险企业应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增强员工学习意识,提升创新能力。保险企业要发展、要创新、要提升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自身学习能力,注重知识管理,培养学习型人才,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准备把握保险企业文化精髓,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凸显了企业自身的特色。

(四)秉持“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

企业与客户的和谐相处,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都应满足客户为核心,企业应站在客户角度,分析客户消费心理,通过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使客户满意。建设优秀的保险企业文化,应秉持“为客户服务”的经营理念,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全心全意的为客户服务,满足客户的合理需求,最大程度的获取客户满意度;其次,及时掌握客户的需求。通过产品的价格、功能、售后服务等方面掌握、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保护客户的合法利益。保险企业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某些方面会不经意损害客户利益。因此要构建一个“保护客户合法利益”的企业文化机制;四是进行“感情消费”,与客户建立伙伴关系。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很多时候客户在消费时追求着心灵的满足。这就要求保险企业应该多倾听客户心声,了解、解决客户的问题,与客户建立长期、和谐的伙伴关系。

五、结束语

党的“十”为我国的保险行业的发展确立了总基调,启发了保险企业的创新思路。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保险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保险企业的发展应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步,两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互相促进,才能构建出和谐共赢的保险企业。

参考文献

[1]付中丽.加强保险文化建设提升保险企业核心实力[J].知识经济.2012(18).

[2]王强,王雨华.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创新思考[J].西部财会.2013(03)

[3]杨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人保[J].黑河学刊.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