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精选5篇)

  •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了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随着美好愿望而来的问题是讨论形式化:为听课…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精选5篇)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南京市初中小班化实验教育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笔者所在的中学也是南京市首批初中小班化实验学校之一。经历了8年的教育尝试和教育实践,我对初中小班化教育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如何在小班化的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能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呢?语文大家余映潮老师说过:“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所谓“活动”表现为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的活动,教师讲析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所谓“积累”则是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真正的有所收获。以往大班的课堂教师也想真正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也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但往往受到大班时间空间的约束,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小班化的课堂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更科学化,课堂活动也就更能体现活动的价值。

一、用小组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为这种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了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随着美好愿望而来的问题是讨论形式化:为听课而讨论,为课改而讨论等。小组讨论没有含金量,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一听即会。讨论的时间也极其随意,给五分钟时间讨论在三分钟左右就结束了。更关键的是小组讨论往往成了某几个学生的一言堂,其他学生形同虚设,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学生的收获当然也极其有限。

小班化的小组合作学习倡导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所以小班化课堂中的小组合作讨论首先需要进行有价值的讨论,语文中的字词学习,语言鉴赏等这类约定俗成或需要个性感悟的问题,就不适宜拿到小组中来讨论学习。其次小组合作讨论必须有明确的分工,人人都要参与,人人都要发言,力争做到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人人都是主角。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应该积极参与。这参与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在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二、用小组的交流汇报,深化学生的多重对话

学生活动怎样充分,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所谓“充分”,意味着学习要有质量,即有深度和广度。《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小班化的课堂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将这种对话推向深处。

有小组的合作、讨论,有学生自主的思考、探究,最后关键还得要落实到相互的交流上来,这就显得小组或学生个人的发言汇报尤为重要。小班化的课堂交流重在把发言的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其中。王尚文教师曾强调:“教师要通过学来教,即通过自身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对话不是单向的传输与接受,而是相互推动的一种互惠互赠的交流活动。一个小组的成员在充分发表见解之后,小组内及其他小组成员应一起分享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发现,给学生一种观点碰撞,使学生彼此之间受到激励,得到启迪与深化,或获得智慧与方法。当然,不能光有学生的交谈而没有教师的对话交流,小班的课堂中教师是平等的对话者之一,理应参与对话,没有教师的参与,就不成为多向互动,也就难以“动态生成”。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聚焦于小班学生的幸福成长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引发了教学理念、教学环境、研修方式、科研机制、评价体系的全面改善,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与“本土化”共舞的教育教学特色。

关键词 小班;教学行为;改善

中图分类号:G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51-02

一、教学理念改善:确立“六要实”小班教学理念

十五、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分别承担了江苏省教研课题《小学生实践感悟教育研究》、《小学生体育艺术2+1的行动研究》、无锡市规划课题《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这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为我校“实践教育”办学思想的提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性分析,更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随着学校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学生数量的减少,为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我校选择了“小班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新的突破口。

十二五课题申报前,课题组教师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小班化、教学行为、课例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校领导、教师外出“取经”、专家到校“传道”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认为小班化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教学计划,进而改善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不能单看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人表现,还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参照物。小班化教学,应该关注“全人”发展,要营造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更多地要关注中差生的课堂表现,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学校实践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初步建立了“六要实”的小班化教学理念,即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踏实,学生的学习情感要真实,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实,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充实,学生的学习人格要诚实,学生的学习知识要扎实。

二、教学环境改善:创设“个性化”育人环境

小班具有人少、活动空间大的优势,由此使小班文化环境的创设与我校文化、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融合成为了可能。每个小班教室就是学生成长的快乐的“实践乐园”,它的格局、造型和色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能力提升和习惯养成。目前,我校走出了一条以“实践教育为特色”的小班班级文化布置之路。具体表现在:

1.注重“实践乐园”的整体性。在小班班级文化布置中,教师把班级文化与实践教育理念交融,将教室分成了四个区,即“学习区(书籍、网络)、材料区、操作区、展示区”,让学生在操作中能循序渐进地经历“理论的学习、工具的准备、实体的操作、成果的展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实践链”。

2.凸显“实践乐园”的独特性。因为教师的艺术修养、人格魅力、教学风格等各不相同,使得班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兴趣趋向各异。各班的实践流程尽管一样,但是各个区域的名称迥然不同,如我校有的班级以国防教育见长,各功能区的名称分别命名为:“兵书馆(学习区)、兵器库(材料区)、实战阵地(操作区)、战利品展览馆(展示区)”。

3.强调“实践乐园”的动态性。在教室文化环境的布置上,教师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了开放、动态、有延续、有生命力、可更换的布置方式。像低年级教室的文化布置,教师主张“朴实无华、具有真情实感”,既要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又要想方设法“用心灵来呼唤心灵”。像中、高年级的教室布置(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座位组合等),就彰显“厚重笃实”的风格。

三、校本培训改善:开展“驱动式”课例研究

我校以“课例”为载体,灵活采用了“驱动式”研究,来提升教研品质和改进课堂教学,具体细化为:第一,捕捉主要问题性教学行为。子课题组围绕《2011版新课程标准》、学校校本特色和小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学科编制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了教师主要在方法指导、教学设计、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等行为上需要与时俱进,重点改进。第二,确定主题性教学课堂。课题组围绕“快乐教学百分百、指导方法百分百、端正态度百分百、养成习惯百分百、知识获得百分百”中的一个主题,逐个进行深化研究,构建了“每一个有快乐的课堂”、“每一个有方法的课堂”、“每一个有态度的课堂”、“每一个有习惯的课堂”、“每一个有知识的课堂”。第三,形成持续性研究过程。课题组按照“学习理论(听取讲座、阅读书籍、撰写心得)——第一次集体备课——上课、集体反思——第二次集体备课——第二次上课、第二次反思、录像——撰写课例——修改、评选课例”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课例研修。第四,展示实效性研究成果。利用“区教育科学研究网站”,学校创建了小班化课题网页,将每位课题组的优秀课例挂在网上,供教师互相欣赏、分享他人的研究结论。除此之外,分上、中、下三册编辑《小班化课例集锦》,形成“智慧锦囊”,以便向外推广。

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体现了“开放式讨论、保留式改进、集约性研究、条理化行文”的特点,实现了以教学改进为导向,以教学实践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重点,以任务驱动为抓手,以专业发展为目标。

四、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善:定制“私人化”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和谐发展。”在践行这种新的教育评价上,我校小班化教育教学做了积极的尝试:

1.编制《学生成长手册》。我们通过使用《小班学生成长手册》,构建了小班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手册全名《梦·践行·渐远》,蕴含着我校实践教育的理念,结合“中国梦、教育梦”的精神,勉励学生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从峰影出发,走得更远、更好!整个手册采用活页设计,方便家长与孩子们不定期装订整理材料。手册内容囊括了学生的奖励、荣誉、成长中的闪亮瞬间等。教科处给每位家长发放了《?骉小班学生成长手册?骍使用说明》,指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精心扮靓学生的这本“风采录”。

2.发放《学生“圆梦卡”》。我校以“圆梦卡”为激励手段,实施多元化、多角度的激励性评价,主要是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愉悦,达到“改善学习行为”的培养目标,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全校各班按人数发放“圆梦卡”,并建立“‘圆梦卡’光荣簿”。每月初,各任课教师对照“圆梦卡”评价项目和要点,或者结合班级学生课堂行为特点设置相应的评价要点,向学生说明每月一个或两个评价项目和要点;每月末,根据学生训练的达成情况,在“圆梦卡”上按顺序在相应月份的空白处记录评价项目;学期末,根据“圆梦卡”上的评价记录、“圆梦之星”获得的次数按比例评选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并将“圆梦卡”放入《学生成长手册》。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 明确目标,强化机制,规划个性化教育新愿景

1.确立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学校认识到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关注生命个体的不同发展状态和成长的独特性,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小班化”理念的核心是坚持面向每一个,本质是以生为本,实现个性化教育。学校找到个性化教育和“小班化”的契合点为“以生为本”,将“实施小班化改革,推进个性化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将培养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并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人,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共同发展作为战略目标。

2.完善“小班化”改革支持机制。学校用课题带动科研工作,凝聚专家的智慧,加强教师培训,将小班化改革引向深水区。一是以省重点课题《高中小班化教育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和省科研课题“个性化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子课题为抓手,全方位、多层次进行小班化课题研究;二是聘请了国内教育资深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王斌华教授、董蓓菲博士、上海大学毛放教授和澳大利亚黑利伯瑞学校常务校长尼古拉斯博士为顾问,在“小班化”改革方案设计、文献研究等方面亲自指导,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三是建立骨干培训模式,开辟境外培训、高端培训、专项培训、校本培训多种渠道。组织骨干教师90人分别赴澳大利亚、北京、上海、南京、无锡等地学习、观摩。

二、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构建个性化教育学校课程体系

1.继承传统学校课程精髓。语文特级教师魏延春老师编写的《语文逻辑》,对语文教材中的逻辑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得到了青岛市普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的肯定,并被青岛出版社出版;作为省级绿色学校,我们组建了专家组编写《焦点环保》学校课程教材,内容涉及各学科中的与环保知识相关的知识,对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大有裨益;2011年,我校又被确定为国家极节约型校园试点单位,为培养学生的能效意识和节能行为,把《焦点环保》学校课程中增加节能减排内容,并改名为《绿色人生,绿色家园》,在全校开设。

2.加大学校课程创新力度。在小班化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学校着眼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加大学校课程开发力度。数学组李洪云老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几何画板知识专长,探索出了利用几何画板知识研究数学问题的一套成功经验,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完成了学校课程教材编写,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很有帮助;高二的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教师把各自学科中的文化内容提炼、整合,形成“情系中华---我的传统文化之旅”作为高二文综学校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开拓了学生视野。

3.推进德育课程化建设。学校落实德育课程方案,分阶段分层次开设《助你成功的36种好习惯》、《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应急知识守护生命》等德育课程,并把班会课、心理课、生涯规划指导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课程纳入教学整体规划。学校现有学生社团30个,分为六大类,分别为文学风潮类、传媒先锋类、体育竞技类、志愿服务类、学术科技类以及综合艺术类。通过开设成熟且有特色的实验课程等,逐步形成“科技见长、人文相济”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重点突破,大胆改革,促进个性化课堂教学实践发展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经过近三年的课堂实践,各学科初步形成了具有本组课堂教学特色的小班化模式课。如:语文组课本剧和沙龙教学、数学组的几何画板教学法、生物组的“三问”教学法(自问、他问、问他)、历史组的课堂人际互动模式等。政治组以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创建了“多元化立体实践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首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智能特点创设“切入点”引发质疑。其次构建立体课堂实践方式,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行为参与探究并占据问题讨论的中心。

许多学科老师也在课堂教学方面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如:物理组尝试男女生阶段性考试成绩分开统计,寻找出男女生学习的差异性,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政治课指导学生在课下读书看报的基础上以PPT的形式做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聚焦现实;英语课,抛开书本已设定好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研究解决。

在各学科老师大胆探索的基础上,学校层面及时总结提炼出了小班化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情境设置,问题导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展示对话,交流分享;质疑再现,反馈提升。

2.开发数字化学习新手段。学校以探索“云课堂”模式为抓手,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利用E人E本和汉王科技丰富的数字资源,开展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微格教学和网络化学习,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次整合,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意识、习惯与能力。在全市范围内首家启动了“电子书包”使用,组织了多次使用培训,提高了教师现代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能力。

如:数学组“云课堂”互动教学,体现了学生分组合作交流,互相体验彼此的思维成果,通过思维探究接龙,让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思维空间立体化,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班级文化;思考

班级文化是中小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形成的必备条件。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随着课堂教学组织结构和课堂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给传统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根据高效课堂建设的新理念,重建班级文化,也就成为当下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一、高效课堂建设对传统班级文化的挑战

1.高效课堂建设,从理念层面上来说,实质上就是以“生本”为核心价值取向,着力重建班级精神文化,推进班级建设指导思想的根本性转变。然而,传统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虽然每个班级教室墙上都贴有奋斗目标,但都依然停留在“文明守纪团结好学”这样的“千班一面”的层面,既缺少班级个性,也体现不出“生本”价值取向的精神文化。

2.高效课堂建设,从制度层面上来说,要求班级管理制度全面服务于“以生为本”,使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从“管、卡、压”向“导、扶、放”转变。然而,传统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绝大多数班级制定的“班级公约”,依然停留在“管、卡、压”的层面上,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3.高效课堂建设,从物质层面上来说,要求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方面,一切以方便学生学习为最高原则,可是,传统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一味强调教室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绿化,以至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只见物,不见人”,环境育人的功能体现并不明显。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班级文化建设沿袭传统的“以师为本”的思路和做法,与高效课堂建设倡导“以生为本”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为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构建“以生为本”的新型班级文化,是当前中小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现实课题。

二、高效课堂背景下重建班级文化策略的思考

1.“以生为本”,重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为此,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精神文化,一是要牢固树立“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的思想观念,并以此作为班集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要着力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人际环境是班主任、任科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从文化学意义上来讲,人际环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班级文化。为此,班主任教师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努力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使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到和谐温暖,心旷神怡;三是要正确引导的班集体舆论。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三是要培育良好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班主任教师要多措并举,构建以“生本”为灵魂的良好班风。

2.“以生为本”,重建班级环境文化

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环境,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环境文化,就要以践行“生本”理念为宗旨,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比如黑板报和墙报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班级的眼睛”。过去许多班主任把布置和更换黑板报、墙报的任务交给少数能写善画的学生。而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对这些黑板报、墙报不感兴趣,那么再美再好的黑板报、墙报对于整个班级的教育活动毫无意义。因此,为办好黑板报和墙报,充分发挥其作用,班主任应采用学生轮流或小组轮流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从而来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理想,表现自己的情感,培养创造的个性,让有限的教室空间成为无限的教育资源。

3.“以生为本”,重建班级制度文化

长期以来,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级制度生成的价值取向还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过分强调制度“管、卡、压”的强制,忽视用制度塑造文化,引领学生行为的育人功能;二是班级制度生成的主体从来都是“以班主任为本位”,过分强调班主任教师在制度生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在班级制度生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不强,以至于班级制度难于贯彻落实,甚至使班级制度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在高效课堂建设背景下,重建班级制度文化,必须汲取这一经验教训,牢固树立“以生为本”价值理念,采取有效策略,在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出台过程中,通过增设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提交全班学生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等关键性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班级制定出台的规章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减少制度执行的障碍和阻力,进而真正确保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聚集整合班级一切相关资源力量,着力打造强劲有力的制度执行力,确保所有制定出台的班级规章制度落地生根,为班级教育教学活动高效运行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2012-07-01.

[2]杨胜.《高效课堂背景下班级文化建设》,2015-1-10.

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构式生态课堂 生态管理 灵动课堂 科学分组 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98-02

“倾心让学生动起来,着力让课堂活起来” 这既是教育者的期望也是我们生态课堂的目标。很多班级在实施生态课堂后,课堂精彩纷呈,睡觉的不见了,久违的抢答式课堂回来了,师生在实践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班级学习出现了良性的循环。但许多班级在生态课堂实施一阶段后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下面我着重从班级生态管理的角度进行阐述。班级生态管理包括班级生态环境的创设、班级生态小组的建立和完善、班级生态课堂评价机制的建立、完善和反馈、生态管理网络的建立和管理、年级学校对班级生态管理的评价和跟踪等等。这是一个综合工程,只要指向明确,在实际操作中能持之以恒,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一、 建构式生态课堂环境的创设

建构式生态课堂环境的创设必须达到教师、学生、内容、环境这四要素的优化与和谐整合,这种生态环境的设置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生态系统,它强调开放性、不确定性的教室环境创设,要能够摒弃传统课堂封闭性, 去除传统教学的机械、沉闷和程序化坐法, 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构造充满生命力、和谐发展的,集学习共同体、探究统一体和个性张扬体于一身的生态环境的布置。

所以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室坐法,允许学生在座位上有多项选择。根据学生的人数和班情进行合理组合和教室的布置。首先,每个小组必须有一块自主展示的黑板或者白板,或者在教室里设置实物投影装置,以便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其次,课桌的摆放最好是学生对面而坐或者其他坐法,小组座位可环形就坐、方块形就坐、也可对坐和面向黑板做相结合。既要有利于讨论的展开,又要有利于看黑板和别的小组的展示板。最后教室必须留两张分数统计表,一张在班级前黑板的边上,显示当节课小组得分情况,一张是周统计表在班级后边,显示一周小组得分和个人加减分情况。有的班级建制较大,也可建议尝试师徒两人组的分组方法,徒弟发言得1分,同时师傅也得1分,这样有助于“一帮一,一对红”。

二、立规建制,明确目标

以编导班高三(3)班为例,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创建符合本班级的生态管理奖惩条例。即先立规矩再行实施,边实施、边修改和完善。

附高三(3)班奖惩条例

奖:1、上课积极展示并回答正确每次加1分,数学课上不仅要求能做对而且要求能讲对,才得1分。如果小组成员回答不上来,本小组成员优先抢回机会,并做对、讲对的,可免扣分,但也不加分。游戏规则是小组成员一轮只能上来一次,只有全部成员都展示结束才可以在第二轮再争取展示的机会。

2、英语、语文老师要求背诵、默写的内容,在老师检查前,率先到老师处背诵或默写的可加1分。

3、每次考试班级第一名可获加1分。类推默写得分最高的也可以获加1分。

4、班级学校活动中积极参与的可获加1分,取得名次的前三名(或一、二、三等奖)分别另加3、2、1分。

5、早读和课前两分钟侯课,哪组读书声音最大,可全组获加1分奖励。

6、考试进步无论前进多少获加1分,退步不扣分。

惩:1、迟到每次扣1分,旷课每次扣5分。

2、卫生值日不到位(超时或者不干净)扣1分每次。

3、上课展示不积极或者抢到机会但是展示不准确的扣1分。

4、作业不交每人次扣1分。

5、上课睡觉、私自讲话,自习课抬头、看闲书、或者做与课堂无关内容的同学不仅每次扣1分,而且全组一起写检讨,第二次的,不仅扣违纪同学1分,而且全组每人都扣1分。

6、跑操迟到、讲话或者口号喊得不响亮,每人次扣1分。

7、严重违纪的如考试作弊、辱骂同学和老师的视情节扣5-10分。

备注:1、本周优胜小组可获得物质奖励,由落后小组支出奖励巧克力或者水果。

2、本周扣分最多小组,负责本周大扫除,并且请其他组吃东西。连续两次的小组或个人除本周打扫教室外,再负责打扫教师办公室。

3、本周扣分最多的同学,负责擦本班玻璃,连续两次的个人再负责擦楼道镜子。

班级立规不宜繁而应易操作,允许学生犯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立规之后,班级管理明显不仅仅是班主任、值周班长和组长的事,人人参与管理,互相提醒,互相促进。而且班规是自己定,执行起来也无抵触情绪,形成了“人人为我、人人为组、人人为班”的积极氛围。

三、科学分组,及时调整

生态课堂要求以组为单位展开,如果小组分配不均衡,就行不成竞争氛围,达不到竞争效果。分组时,先让同学选出组长,然后组长、班长和班主任一起,根据学科成绩、个人表现,采用个人自愿和组长意愿相结合的双向选择机制,展开分组。组长可优先挑选两位成绩好的同学,但同时必须挑两位成绩不好的同学,中间实力的同学最后挑选。形成每组都有语、数、英“学科带头人”,每组也必须有“帮扶学习的对象”。

我们在第一次分组时,很多同学不理解,我班孟同学很不高兴,辱骂组长们,认为他们把同学当做商品挑来挑去,表示哪组也不去,并且愤然离开教室,拒不换座位,好似分组一下陷入了僵局。当时很多组长都出来解释和劝阻,我认为他是自卑感和暴脾气做怪。我让组长先回教室,等他冷静下来后和他分析情况和谈心,当时在做工作时,陶校长正好路过,几句话化解矛盾。

随着分组活动的展开,同学们在乎结果,上课积极发言展示,课前学习时小组就围绕老师的导学案,提前展开预习,好帮弱,弱问强,主动学习的多了,课堂气氛活了,睡觉当然更不可能了。但是我发现曹同学小组五次周竞赛,四次最后,组员很努力,但由于平时表现随意惯了,不经意扣分了。其实本来实力大家是均衡的,但在小组实施过程中,有的同学觉醒快,小组约束力强,实力发生很大变化,张帅小组每次蝉联冠军。如果继续下去,小组实力失衡将失去竞争力和分组的意义。我就动员六个组长,再根据同学们现在的表现重新分组,形成均衡实力的组组竞争。小组活力靠调整、靠学生自主管理才能产生效益。

由于贯彻生态课堂坚决,编导班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在原来艺术班成绩极为薄弱的基础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语文、英语在年级前50名中各占14名,超过了两个文化班。数学消灭了零分,数学整体成绩上升。一个原来在年级100名前没有份的班级,居然有很多同学进入年级前100名,戴梦璇同学还考了年级第15名。很多自信回到孩子们的脸上,家长也很庆幸遇到了好老师、好学校。

四、构建生态管理网络,着力管理的落实

在生态管理的最基层管理者是每个组员,因为小组成员睡觉、不学习和做与课堂无关的事的话,他(她)都会受到牵连写检查或者连坐扣分,所以人人参与管理,学生管学生是最好的自我管理。起初是被动管理,后开他们看到了好的学校环境对自己的促进,从而自发地、自觉地进行管理。组长是每个小组的管理者、指挥者、执行者和示范者,组长不仅要以身作则,而且必须是行动的典范,他(她)要积极调动全组学生的积极性,争取多加分和本小组少扣分。班级当日的值周班长是生态管理的更高层次的管理者,他(她)负责全班当日分数的加减记录和管理,其中周五的值周班长负责结算当周的生态管理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班长和团支部书记是生态管理中班级的补位者和精神领袖,负责班情变动的调整、补位和班级活动的宣传和调动,是班级管理的学生“大总管”,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伙伴。

课任老师在生态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他(她)是生态管理中加减分的主要执行者,使用的好,并且能持之以恒,并不带主观色彩,他的课堂一定会更加精彩,也一定会与整个生态管理系统相得益彰。课任老师必须以学生感兴趣、有层次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建构,促进学思结合,以自学质疑、解疑释疑增进学思结合,以互动探究、互教互学激活思维,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内化,进一步落实学思结合;以检测反馈、迁移运用,达成知用统一、知行统一;由以学定教落实因材施教。课任老师在生态管理中只有实现由“演员”向“导演”身份的转化,才能把“舞台”让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思考的机会、辩论的机会、自我内化的机会,而自己要只满足于“总设计”的“导演”和“精讲点拨”的“小演员”这样的定位,才会催生灵动的课堂。

班主任在整个生态管理中负责生态管理常规的制定、小组的合理分配和调配、班级日常常规的管理、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学生加减分系统的整理和延续,并且在期中和期末时以学生的量化得分为依据,进行班级的评优和评先工作。有班主任参与的生态管理一定会使生态课堂更加精彩,学生和老师都会在生态课堂管理中找到支持和后盾,从而保证了生态管理的长效性和延续性。当然学校要对班主任进行合理的评价和管理才能用制度管理班主任、用文化感染班主任,使得生态课堂在最基层的单位大放异彩。

五、班级生态管理的基本原则

生态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下:

(1)生态课堂学习环境的可操作化,满足学生、家长的多样性需求。

(2)班级生态管理的细则人性化、简单化,使得生态管理成为一种简单的艺术。

(3)生态小组分配的科学化、均衡化,生态管理才能合理化、形成竞争机制。

(4))生态管理必须网络化,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性循环式管理效果。

(5)课堂容量的合理化,目标的生态化,才能形成灵动的生态课堂。

每个人眼里的生态课堂都是不同的,这就是生态课堂的魅力。生态源自它的自然流露,即对我们孩子爱的真情流露。备课想:如果是我自己学这节内容该怎么入手,教的是过程和方法,教的是继续学习的能力。管理时想: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怎么去解决它,练的是真诚做人的道理。你给孩子的期望是多少,孩子就愿意用行动主动回应你多少。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让孩子不再把教室当做监狱,用生态管理催生灵动课堂是我们的愿望,灵动的课堂、自主的课堂,是的: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我想这才是生态课堂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连云港市“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2012.9.

[2]窦福良.课堂生态及其管理策略研究.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