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精选5篇)

  •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尽管有很多共同点,但盖茨和乔布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盖茨是典型的“书呆子”形象,不修边幅,几十年没变过。乔布斯年轻时是个帅哥,口才好,喜欢出风头,年纪大了还喜欢穿黑色高领毛衣、破洞牛仔裤和New Balance的跑鞋。盖茨为人温和低调,除了辍学和创业,个人…

比尔・盖茨和史蒂夫・乔布斯都出生于1955年,两家企业也于1975和1976年先后诞生,他们共同在IT业打拼30余年。他们都是大学的辍学生,白手起家创办企业,到现在企业资产都超过2000亿美元。

尽管有很多共同点,但盖茨和乔布斯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盖茨是典型的“书呆子”形象,不修边幅,几十年没变过。乔布斯年轻时是个帅哥,口才好,喜欢出风头,年纪大了还喜欢穿黑色高领毛衣、破洞牛仔裤和New Balance的跑鞋。盖茨为人温和低调,除了辍学和创业,个人生活上还是比较传统和规矩的。乔布斯则“反传统”和叛逆得多,年轻时留长发,吸过大麻,修过佛学,还到印度远游过。乔布斯桀骜不驯,经常把员工骂得大哭,在《福布斯》杂志的“恶老板名人堂”榜上有名,但在另一些人眼中他却充满个人魅力和领袖光芒。同样是《福布斯》杂志,他居然又登上好老板的排行榜。他公司中也有大批崇拜其远见和魄力的追随者。

跨时空“对骂”

过去30年,苹果和微软经常斗得剑拔弩张,甚至对簿公堂。乔布斯和盖茨也多次公开针锋相对。《财富》杂志总结了二人几次经典的跨时空“对骂”。

两个人对彼此都感到不屑。1985年11月盖茨在接受《西雅图时报》采访时称:“乔布斯使苹果雇员失去团队意识,对于苹果这样规模的企业,团队意识必不可少。在这方面,我做得比乔布斯好。”12年后,面对《纽约时报》,乔布斯反唇相讥:“我认为他和微软都有点儿狭隘,如果能够少些尖酸刻薄,或者年轻的时候能够找个地方修行,那他会变成一个心胸开阔的人。”1989年7月,乔布斯接受《计算机系统新闻》采访时称:“微软不希望我们成功,他们也不准备帮助我们。”同年11月,也是同一个媒体,盖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乔布斯的计算机能够成功,我会感到迷惑不解。”

两个公司的产品也没逃过他们的互相讥讽。1999年6月,乔布斯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节目中说:“微软的唯一问题是没有品味,一点儿也没有,开发的都是一些三流产品。”2005年5月,盖茨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与苹果计算机一样,iPod的成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友好的敌人

微软和苹果是世人皆知的竞争关系。私底下,盖茨和乔布斯的关系如何呢?在创业之初,他们曾经合作过。微软曾经为AppleⅡ的BASIC编程语言加入浮点计算功能,盖茨还亲自前往苹果调试机器,并为微软挣来3.1万美元。盖茨透露,当年乔布斯时不时就跑到他们那儿,大谈未来。据不少媒体透露,当年两人关系不错,还经常带着女友搞聚会。后来,盖茨把公司搬到华盛顿州后,两人关系就淡了。虽然两个企业此后大多数时间是对立关系,但他们仍有合作的时候。1989年,微软和苹果组成联盟共同对抗Adobe。1997年,苹果已处于破产的边缘,苹果股价从1992年的60美元跌落到1996年底的17美元,微软出手相助,购买了15亿美元的苹果股票。

他们两人很少在公共场合同时露面,近年来最公开的一次就是2007年5月他们参加在《华尔街日报》举办的会议,两人接受了一段采访。节目最后,主持人问他们之间最大的误解是什么时,乔布斯开玩笑说“我们把婚姻的秘密隐瞒了10年”。盖茨显得有些困惑,但他想了一会儿说:“我想我们之间不存在什么隔阂,有史蒂夫在,感觉很棒。”后来乔布斯说的话令人动容,他说:“当我和比尔刚刚进入这一行业的时候,我们是最年轻的,现在我们在各自公司里都是最老的。披头士的歌里唱过,‘你和我,拥有比漫长的公路30年更长远的回忆’。”

从那次历史性的公开对话中,人们可以看出乔布斯和盖茨的真实关系。他们有共同的经历和回忆,大多数当年的回忆都是愉快的,他们深入了解和看得起对方。有评论家指出,他们是友好的对手关系。从私人方面讲,他们相处得不错,但从公司利益上来说,他们不得不成为敌人。

都是当代传奇

“在某种意义上,乔布斯是盖茨的对抗者:他是一个硬件大师,而不是一个软件大师;他是一个开拓者,而不是一个跟随者;他是一个提倡打破旧习的人,而不是行业标准的统治者。”《时代》周刊这样评论道。《史蒂夫・乔布斯复出记》一书作者艾伦・杜其曼曾评点盖茨与乔布斯的区别:“盖茨被公认为一位伟大的商人,但他渴望被视作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乔布斯被认为具有远见卓识,却渴望被视作一位伟大的商人。”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范文第2篇

如日中天的苹果股价遭遇重挫,是一大票竞争对手梦寐以求却力不从心的事。苹果公司的股票持续了十年的上升通道。然而,当卓越管理者乔布斯的健康再一次出现问题,投资者的『苹果篮子『该如何自处?

1月17日,苹果CEO乔布斯病休了。对于苹果公司股票的持有者而言,现在最值得担心的不是三星的GalaxyTab,不是摩托罗拉的Xoom,不是黑莓的PlayBook或者任何其他什么号称是iPad杀手的东西。他们最需要担心的是:可能正在史蒂夫・乔布斯身上不断扩散的癌细胞。

如果魅力领袖走下舞台

乔布斯没有放弃自己的CEO职位,他在声明中说道:“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回来工作”。但这也很像是给媒体和投资者的一针安慰剂。折磨着这位天才的病魔如此复杂,又如此耐久,无法解释,不可预见。医学界甚至难以找到一个单独的术语来概括这种病症。

此时,“天妒英才”这个陈词滥调,又成了人们所能想到、对此状况最精准的描述。乔布斯充分诠释了社会学之父马克斯・韦伯对于“魅力领袖”的定义:“具有远见卓识,进而在社会上具有巨大影响力并拥有大量崇拜者”。乔布斯宣布病休引发的市场连锁反应,也印证了韦伯当年的担忧仍然在投资者中广泛存在:“如果魅力领袖走下舞台,则围绕着该领袖的机构组织也将失去相应活力”。

尽管过去两年间,苹果公司在乔布斯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能够保持上佳业绩,但大多数投资者和消费者仍然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决定于乔布斯的个人天才:难道不是他在WWDC大会上给我们演示了一代又一代的iPod、iPhone和iPad吗?只有他对细节的偏执追求才能造就这些完美的产品,因为他是史蒂夫・乔布斯,当今时代商业家和艺术家的完美结合……

事实上,单凭乔布斯这个名字,就足以给苹果公司创造巨大的公关价值。过去十年,在媒介的反复渲染之下,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几乎成了同义词。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商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靠创新力驱动的新型企业领导消费和投资潮流,而在这些大赢家背后,又都站着一位不世出的天才领袖:苹果的乔布斯、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

这些企业的创新力被认为直接来源自领导者个人,其中当然存在媒介的刻意放大,但也绝非空穴来风。以微软为例,在盖茨领导下的软件帝国一时风头无两。1999年,是盖茨CEO任期的最后一年,当时微软的股价达到了历史高点,58.38美元。2000年1月,盖茨辞去CEO职位,由斯蒂夫・鲍尔默接任,此后微软股价急转直下。鲍尔默接手一年后,微软的股价就只剩下28美元,此后10年时间内一直呆在20-30美元的区间内,不温不火,差强人意。

而苹果的复兴也是从2000年乔布斯就任CEO开始。10年间,乔布斯通过琳琅满目的创新产品夺回了电子消费产业的统治权。相比之下,鲍尔默的表现则一直被批评为墨守成规,他主推的WindowsVista被公认为Windows历史上最差的一代。2010年5月,苹果市值超越微软,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纽约时报》高呼:“旧的时代已经结束”。“乔布斯战胜鲍尔默”也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比尔・盖茨也不敷衍自己的钱包

诚然巨型企业以尾大不掉为通病,但即便是鲍尔默的辩护者也不得不承认,鲍尔默也许是合格的CEO,但肯定不足以与他的前任相提并论。随着苹果对微软实现标志性的超越,微软董事会对鲍尔默的耐心似乎也到了尽头,去年他们扣掉了鲍尔默的一大笔年终奖,以惩罚其在移动市场的战略失败。事实上,比尔・盖茨本人对继任者的表现也不满意,微软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比尔・盖茨在2010年5月之后连续3个月累计出售微软股票2000万股。对于鲍尔默的表现,盖茨可以搪塞新闻界,但他像任何人一样,不可能敷衍自己的钱包―作为微软的最大股东,他当然清楚在鲍尔默的领导下,微软股票的冬眠已经持续了10年。而他开始抛售的5月,正是微软遭遇超越的那个月份。

金融界有古训云,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多数时候和多数场合,这都是铁律,合理的分散资金总是规避风险的优选策略。然而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却能诱使投资者背离这一原理。毕竟,能让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给你打工,何乐而不为呢?把鸡蛋都放在乔布斯一个人的篮子里又何妨,假如他能够保持身体健康,这样的策略似乎并没有理论上那么大的破绽。

这种投资哲学合理性的另一个方面是,最近50年,在科技领域能给投资者带来最大回报的企业往往非常显眼而容易选中,因此采取单调的投资策略也并不常失算。这个规律在摩根士丹利近期的研究成果中被反复强调。上世纪60、70、80、90年代及新世纪的10年分别被定义为大型机、小型机、PC、桌面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5个阶段。这些阶段的最大赢家是谁?IBM、惠普、微软、Google、苹果。几乎不需要专业的投资眼光就能发现这些公司!资深的投资者会注意到有一些企业仅仅在某一阶段占有优势,以王安、甲骨文、雅虎为典型,但10年的优势期也足够长,时代更迭并不会对理性的长期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

那么,只有一个篮子的投资者如何应付乔布斯病休所带来突然打击呢?股价的重挫似乎意味着许多投资者试着把鸡蛋从苹果篮子里拿出来了。但是如此短期的变化,与其说反映了乔布斯的重要性,倒更像是投资者恐慌情绪的极端表现。现实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正如一些分析家指出的,苹果作为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启蒙者,其战略和技术全面领先业界数年,即便依靠着乔布斯时代的惯性策略,也足够在未来几年内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收益。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范文第3篇

苹果公司联席创办人乔布斯的英年早逝引起了全世界的悼念与缅怀。中国许多企业家和年轻人视乔布斯为偶像,对其敬仰有加。毫不例外,笔者也是乔布斯的一个崇拜者。

年仅56岁的乔布斯为世人留下了众多传奇的设计。但他留下最重要的不是iMac、iPod、iPhone、iPad,抑或是即将问世的iCloud这一系列引领潮流的产品与应用,也不是当前市值名列全球第一的高科技公司,而是他孜孜不倦追求完美的坚定承诺、敢于标新立异的独立人格与锲而不舍顽强奋斗的创业精神。这些精神遗产对正处于民族中兴时期的中国年轻一代具有特别宝贵的借鉴价值。

我们可以多种方式来描述乔布斯:一位颠覆性的企业领袖、商业革命家、IT 狂人、永不停歇的创新者和偏执的完美主义者。然而,我认为乔布斯最核心的价值,也最令人钦佩的是他独立的人格,自始至终坚持己见,执着地过自己的人生。他的强烈个性、创造力与杰出的商业成就共同铸造了他短暂而灿烂的生命。

作为IT产业的重要先驱,人们常把乔布斯与比尔・盖茨相提并论。但与盖茨一帆风顺的人生相比,乔布斯的身世与经历更加曲折复杂。他在事业上经历过惨痛的失败与挫折,最羞辱的经历是被自己一手创办的苹果公司革职开除。苹果公司也曾在经营上遭遇种种不顺,财务陷入困境,一度濒临破产。而比尔・盖茨的微软则一路坦途地成为PC产业无可争辩的主宰、全球市值最大的高科技公司。

与乔布斯相比,比尔・盖茨不啻为天之宠儿,人生春风得意,走的是一条宽广平顺的康庄大道。他在事业与财富巅峰时激流勇退,全身心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创立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消灭流行疾病和征服癌症这类最终夺去了乔布斯生命的顽症。除了在IT软件领域已取得的开天辟地成就外,盖茨还极有可能在历史上留下规模最大、最具开创性的慈善家美名。而乔布斯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自呱呱落地时起就面临不确定的人生。成名后,正当乔布斯领导苹果公司进入势不可挡的黄金发展时期、市值超越传统宿敌―微软之际,他却被确诊罹患不治之症。其人生与事业生涯可谓跌宕起伏,多有不幸,却也由此更加富有传奇色彩。

青年时代的乔布斯就不循常规,敢于冒险,执意探索一条不同的人生轨迹。大学只上了一个学期就选择了辍学,随性所至学习书法,皈依佛教,并去印度研习禅宗,与朋友在养父的车库里白手起家创办了苹果公司。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社会,乔布斯仍属另类。而作为一个企业家,乔布斯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即使身处失意挫折中,他也一如既往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与对未来清晰的认识。1997年重返苹果后,乔布斯以深刻的洞察力和艺术家般的苛刻,把iMac、iPod、iPhone、iPad等一个个奇妙的产品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们中的每一个都重新定义了所属的行业,改写了周边产业的发展轨迹,更获得了万千消费者的推崇。

与盖茨不同,乔布斯不是工程师出身,技术功底并不太强,但他具有出色的设计才华、独到的市场眼光与艺术家般的品味。他不过分迷恋于技术的复杂与深奥,而注重简单、美观、实用与人性化。在iPad2的产品会上,乔布斯称iPad2是高科技与人文嫁接的成果,会让你的心灵歌唱。试问,有几个高科技公司有如此诗意的追求和境界?对于许多企业家而言,一生能够影响或改变某一个行业就是梦寐以求的成就,而乔布斯颠覆性地改变了电脑、通讯、娱乐、出版与零售五大产业。他使得个人电脑无处不在,渗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果说比尔・盖茨是PC 时代当之无愧的领袖,那么乔布斯就是后PC时代无与伦比的教父。

乔布斯是一个怪才、狂才,但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企业家。叙利亚(乔布斯生父出生于该国)、孟加拉或者朝鲜是出不了乔布斯的。事实上,任何一个等级森严、官僚死板、不容异见的社会都不可能孕育乔布斯这样创新型的人才。美国长期以来都是创新与创业的乐土,它不仅给了乔布斯独特的个性与想象力、非凡的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更给了他失败后东山再起的机会。美国自由、多元与包容的文化最终成就了乔布斯。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创造性的破坏”是推动经济长远增长的持久动力。21世纪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移动互联网、SNS、云计算等将继续深刻影响与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商业模式与生活方式。为了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成本制造国转变为自主创新大国,中国迫切需要乔布斯式人才。中国能否出乔布斯?毫无疑问,中国有一大批具备潜质成为乔布斯、盖茨或扎克伯格的年轻人。但由于目前的社会、文化与金融市场环境的限制,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机会脱颖而出大展身手,事业甚至可能过早夭折。今后我们必须关注三个领域的制度变革。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范文第4篇

一、拜金的传统名门闺秀:黛茜·布坎南 

“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这是作品中主人公杰伊·盖茨比对初恋情人黛茜的描述。少女时期的黛茜是一名具有良好家庭出身背景和教养的上流社会名媛,拥有着姣好的面容、优雅的举止、迷人的微笑的她,乐于向每一位男性施展女性魅力,并能够成功的周旋于不同男人之间。最终,单纯善良黛茜从众多的追求者当中,选择了年轻英俊的军官盖茨比。然而,在命运的捉弄下,当他们步入谈婚论嫁之时,盖茨比被却军队调到了国外。伤心欲绝的黛茜向传统妥协,在家人安排下嫁给了传统的世袭富家子弟汤姆·布坎南。然而,婚后的黛茜并不幸福,新婚燕尔的她并没有得到汤姆的忠贞不渝,因一次车祸暴露了汤姆与一个女佣的奸情,此后,汤姆到处沾花惹草,而黛茜却一味隐忍,固守了谦和温驯的女性传统。 

黛茜的拜金,从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有交代。当主人公尼克·卡拉威第一次登门拜访黛茜的豪宅时,他们的房子被称为“一个红白色的格鲁吉亚殖民风格的豪宅。”;当黛茜重温旧爱,受邀参观盖茨比的豪宅所发出的惊讶,甚至当她看到盖茨比成堆的高档衬衫,情不自禁地发出狂喜又把头埋进衬衫中哭泣,为了隐藏自己的难堪并用“我从没见过这么多漂亮的衬衫”为借口时,虚伪且唯利是图的本性被作者细致的捕捉并描写出来。 

黛茜的自私,也被作者在故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当黛茜对婚姻和生活快要彻底失去希望的时候,盖茨比的出现使她燃起了心中熄灭已久的爱的火焰。在念及“舊情”和对丈夫的婚外情上,黛茜感情的天平开始向盖茨比倾斜,但当汤姆蓄意揭穿盖茨比的贫穷出身和通过非法渠道贩卖私酒的不光彩发家史后,黛茜退缩了,转而向汤姆寻求庇护,对盖茨比在树下的约定与誓言立马消失殆尽。 

黛茜的冷漠,更将盖茨比死亡的悲剧进行了放大。当黛茜开着盖茨比黄色的劳斯莱斯将丈夫汤姆的情妇梅朵撞死后,惊慌失措的她躲到家中不敢出门,在盖茨比一整夜守护在她家门口,只为了确定她是否安全时,她却与汤姆协同谋害盖茨比。当盖茨比被无辜的威尔逊先生当成杀妻凶手并与之同归于尽时,黛茜却与汤姆拿着行李,头也不回地仓皇离开,通过尼克·卡拉威的描述更能得知,她甚至连盖茨比的葬礼也没有参加。如此冷漠、自私、拜金的形象在作者的描写中栩栩如生,让我们从看客的眼中得知了黛茜的真实一面。 

二、充满欺骗与算计的新女性:乔丹·贝克 

从一战后到经济危机的十年间,在美国历史上呈现出一段短暂而特殊的时期。妇女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给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也使得女性的经济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随着社会的改革,一些新兴现代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投身到社会工作中去。在故事中,乔丹·贝克就被作者塑造成为一位既有传统女性的精神,更具有新女性的精神的女性代表角色,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人的精神面貌。 

她是在美国知名的高尔夫运动员,并曾在全国高尔夫比赛中获得冠军;是女主人公黛茜·布坎南从少女时期到婚后的闺蜜;能够脱离男人的金钱,并利用自己的运动天赋来获得经济的独立;这样一位拥有着男性名字的女性角色,在作者菲兹杰拉德笔下,被描述成一个乳房较小、身材强壮、英俊挺拔又行动矫健的姑娘。在小说中,当主人公尼克初次相识时,对其外貌进行了特别的描写,如“她的皮肤由于长期的运动生涯晒成了棕色”“胸膛挺得如年轻的军校学生”“她坚硬笔直的身体让任何晚礼服在她身上都能穿出运动服的味道。”随着小说与人物关系的发展,乔丹的那张“厌烦而高傲的面孔”暴露无遗。例如,身为高尔夫职业运动员的她,在众目睽睽的比赛球场上,被披露自己为谋取有利地位的小动作的“比赛丑闻”,她通过利用欺骗的手段来完成自己对成功的强烈渴望;甚至她能够云淡风轻的说着谎话,急功近利的用不合时宜的做法来掩盖她的一切,可见乔丹·贝克的不负责任的行为与黛茜是同样的,都属于时代的产物。 

三、欲跻身上流社会的情妇:威尔逊夫人梅朵 

要论小说中最悲惨的女性,那就莫过于威尔逊夫人梅朵了。作为汤姆·布坎南的情妇、经营惨淡汽车修理工威尔逊的太太,是一位不再年轻、带有肉感但是劲头十足的女性。在社会底层的她,婚后住在灰谷十一年之久,她对丈夫威尔逊先生的态度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年男尊女卑观念,从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对她丈夫的瞧不起与责备,从而威尔逊先生的懦弱更加凸显出了梅朵的强势。而这样的梅朵,在遇到上流社会的汤姆后,自甘堕落的沦为其情妇,并为之当做一件可以炫耀、提升自己身份感的事情;爱慕虚荣的她将汤姆视为唯一能够跻身成为上流社会的依托,逐步实现她的金钱梦。然而渐渐忘记自己是谁的梅朵,自以为已成为汤姆心中的唯一,狂妄的在汤姆面前直呼黛茜的名字,令她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接踵而来的却是汤姆冰冷的巴掌,梅朵错把汤姆的虚情假意当成了放肆的理由,以至于最后惨死在黛茜的车轮之下。作为当时下层社会女性代表的梅朵,与代表上层社会女性的黛茜相比,虽都有着拜金的代名词,但实质南辕北辙。 

作者菲茨杰拉德他用华丽的辞藻,细腻的笔触,精确的视角,捕捉并描写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背景社会下不同的女性形象,可见,无论是黛茜、乔丹还是梅朵,她们无一不都是对当时社会的解读,更是作者让我们带着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当时社会的一种意图。可以说,这样一部带有自我思考的作品,才能被称之为完整且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菲茨杰拉德,巫宁坤.了不起的盖茨比[M].南京: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2]刘雪琪.浮华世界里扭曲的灵魂-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09).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范文第5篇

在天地间弄出点儿动静

1955年2月24日,史蒂夫・保罗・乔布斯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由养父母带大,青年时期的乔布斯深受嬉皮士文化的影响。他喜欢留着长发,在披头士和鲍勃・迪伦的音乐中培养了对电子产品浓厚的兴趣。1974年,他考入校风激进的里德学院,只呆了一个学期便因无力负担学费而退学,但继续旁听了一个关于美术字设计的课程。辍学后,乔布斯开始尝试不同的文化,很快对禅宗产生了兴趣,还去到印度拜访了一位高僧。创业前对多元文化的吸收,对其形成电子产品应以完美的用户体验为先这一苹果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年少时的乔布斯曾幻想过“在天地间弄出点儿动静”。最后他做到了,用他手中的一个“苹果”。从任何角度来看,乔布斯的成就都是令人惊叹的。他与人合创了第一代个人电脑公司――苹果。而后,又遭他亲自请来的CEO约翰・史考力扫地出门。反出山门后,领导皮克斯革新动画创作方法,成为最具创意的动画电影工作室。虽然他成立的另一家公司――NEXT在商业上表现糟糕,但却缔造了日后的Mac操作系统。被苹果放逐的日子,带给乔布斯更多的历练,凭借这段时光积累的经验和感悟,他最终才得以引领苹果登上世界之巅。

苹果会告诉他们想要什么

乔布斯对电脑有着一种异乎常人的亲和力,这种能力让他的远见穿越现实的迷雾,看清电脑发展的未来。上世纪70年代,笃信电脑这种高端奢侈品会普及的人凤毛麟角。乔布斯不但认为它能普及,更坚信它也能成为像电视一样的娱乐平台。苹果在1998年首款iMac,紧接着在三年内挽回多年的颓势,一举奠定高端个人电脑典范的地位并非巧合。到20世纪末,乔布斯近30年前关于“电脑必普及”的预言才开始变为现实,电脑也正从辅助工具转变为多媒体终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对产品设计的优雅品味和客户需求的天生直觉为公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腾飞的动力。

此后,苹果陆续了一系列令人尖叫的新产品。iPod,iPhone和iPad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得苹果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有人问乔布斯,苹果如何通过市场调查设计出如此成功的产品?他回答说,“我们不做调查。因为消费者并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而苹果会告诉他们想要什么。关于乔布斯的这种能力,前苹果CEO约翰・史考力有如下回忆:当兰德博士(宝丽来相机发明人)与史蒂夫在交谈的时候,都看着桌子的中央。博士说:“在我还没有造出它之前,我就能看到宝丽来相机应是什么样子。对我来说,它就像真的一样,放在我面前。”史蒂夫说,“我也能看到麦金塔(苹果1985年的主打电脑)的样子。如果我问一个只用过计算器的人,麦金塔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们没可能给出答案。没法做市场调查。所以,我必须要先把它创造出来,摆到人们面前,然后问他们觉得怎样?”乔布斯拥有这种天赋,不是发明而是去发现产品。对他而言,新的产品一直都存在――只是之前没人看到而已。内华达大学新闻学教授艾伦・铎曲曼在评价乔布斯时说,“从苹果创立之初,他就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在改进机器,更是在改变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这才是他留给苹果最宝贵的遗产。”

把一个产品看成是一种体验,而不是一个物件;整合来自众多专业领域的好想法和新技术来制造他最关注的用户体验,这就是乔布的魔法。“只有科技远远不够。”在今年3月iPad2的会上,乔布斯字字铿锵,“只有让科技与文化相容,和人文相得益彰,(产品)才能引发心灵的共鸣。”乔布斯曾把电脑称作“大脑的自行车”,这种激情造就了他苛求完美,只争第一的执着个性。木匠不会因为无人能看到一个精心雕饰的衣柜背面,就使用劣质的木材。乔布斯亦抱有同样的心态,“美感和质量必须贯穿始终。”在设计第一代麦金塔时,他坚持机箱内不要安放风扇,因为这样可以降低噪音,为用户带来更为舒适的使用体验。2008年的一个周末,他打电话给谷歌工程师维克・古德拉,只为告诉他iPhone手机上谷歌图标的第二个O字母的阴影颜色没有弄对,并在数分钟后寄出一封题为“图标急救车”的电邮。

除非你能让乔布斯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