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根据Sperling,Guttman和Julesz的研究表明,觉记忆略优于视觉记忆(桂诗春)。由于这是两个分别独立的实验,实验的可叠加性有待研究,并且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实验结果是否有区别也有待考证。 而本实验将Sperling的4×3英语字母排列实验、Guttman的噪音片段实验…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感知觉通道;识别;记忆绩效

记忆作为作为人类语言的输入环节,一直以来都备受心理语言学家的关注,它是帮助我们储存对于世界的感知的重要环节。在记忆的整个过程中,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存储器,是整个记忆流程的第一个步骤。感觉记忆以感觉通道为基础,储存日常中接触的颜色、声音、图像、文字等等,并且它只把信息以最原始的、未经处理过的形式存储在记忆中。我们获取信息时主要是通过视、听、触觉这三种渠道,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人们通过视觉所获得的知识在学习比例中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听觉获取的信息量多,因此在学习、工作中通过视听觉存储信息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Sperling,Guttman和Julesz的研究表明,觉记忆略优于视觉记忆(桂诗春)。由于这是两个分别独立的实验,实验的可叠加性有待研究,并且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实验结果是否有区别也有待考证。

而本实验将Sperling的4×3英语字母排列实验、Guttman的噪音片段实验和触觉记忆识别实验加以整合,视觉实验部分仍旧采取4×3英语字母表,字母随机排序,听觉实验部分选取的是2秒到5秒的噪音片段,触觉部分采用触摸识别实验。为确保实验的科学性,排除其他变量的干扰,对受试者样本按年龄进行一定划分。本次实验共选取南京理工大学在校学生和工作人员作为本次实验的样本,其中低于18岁的青少年5人,18到36周岁的青壮年5人,37到55岁的中年5人,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5人。本实验力图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尽可能地保证样本个体年龄的分散化,以求通过这些改动能得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一、实验方法

(一)被试

首先在样本的选取上,由于不同年龄段人类的记忆状况和反应速度有所不同,因此采用年龄段分层抽样的形式选取样本。本次实验共选取南京理工大学在校学生和工作人员作为本次实验的样本,其中低于18岁的青少年5人,18到36周岁的青壮年5人,37到55岁的中年5人,5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5人。这样就弱化了记忆状况和反应速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视觉记忆实验

首先,依据Sperling的4×3英语字母排列实验,进行对于视觉记忆的检测,采用1秒闪现的形式,通过幻灯片播放一个4×3的英语字母排列,然后立即让受试者复述看到的内容中的某些字母,记住受试者复述的正确率。之后换一组4×3 的英语字母排列,仍旧采用1秒闪现的形式播放这个新的英语字母排列,但在闪过之后停顿1 秒让受试者复述看到的内容,记住受试者复述的正确率。最后换一组4×3 的英语字母排列,仍采用1 秒闪现的形式来播放它,但是在闪过之后停顿2 秒再让受试者复述看到的内容,记录受试者复述的正确率(见表1)。

在实验中,只将字母排列播放很短的一段时间,是为了尽可能的有效的捕捉仍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避免信息通过选择性感知过渡到短期记忆。而采用时间间隔0秒、1秒、2秒的三次试验,是为了了解由视觉输入的信息能在感觉记忆中保存多久,同时研究后向隐蔽(Backward mask)效果。

(三)听觉记忆实验

采用Guttman和Julesz的噪音实验来检验听觉记忆,实验方法是随机抽取一些长度为2秒到5秒不等的噪音片段,重复连续地播放给受试者听,要求他们发现节奏的间歇程度。播放结束之后,给受试者重新听几组噪音片段,重复记录其正确率。为确保使用结果的有效性,在进行此实验时,尽可能的降低周围其他声音的干扰。和视觉记忆的实验相同,试验中将噪音片段只播放很短的一段时间,是为了尽可能使信息仍停留在感觉记忆中,避免信息通过选择性感知过渡到短期记忆中。

(四)触觉记忆实验

本实验主要考察人们在短时间内的触觉记忆的特性,在进行实验之前保持周围处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不存在其他物品对被试的干扰。实验方法是在被试佩戴眼罩的条件下让被试随机触摸30中常见的物品,每件物品的触摸性记忆时间为5 秒,在触摸完30 中刺激物品之后,将物品移走,进入识别阶段,被试要体验另外60 种刺激物。其中30 种物品是发生在第一轮触觉记忆中的物品,剩余30 种是被试并未接触过的物品,而且这30 种未触及的物品与发生在第一阶段的物品存在着很高的个体相似性,同时记下被试触摸识别的正确率。

和听觉、视觉记忆的实验相同,试验中触觉记忆很短的一段时间,是为了尽可能使信息仍停留在感觉记忆中,避免信息通过选择性感知过渡到短期记忆或是长期记忆中。采用逐次递加的形式也是为了了解由触觉输入的信息能在感觉记忆中保存多久,了解研究后向隐蔽效果对触觉记忆影响的大小。

二、实验结果

(一)视觉记忆实验结果

在4×3英语字母排列实验中,字母消失后立即让受试者复述某一行字母的正确率为74.4%,其中青少年组的正确率为75.4%,青壮年组的正确率为77%,中年组的正确率为74.1%,老年组的正确率为71%。考虑到实验不精确、实验设备的限制和人为因素等影响,可以大致认定各年龄段在字母消失后立即复述某一行的正确率基本一致。

字母消失后经过1秒再让受试者复述某一行字母的正确率下降为32.3%,与原实验的相比明显大于字母消失后立即复述的情况。其中青少年组的正确率为35.4%,青壮年组的正确率为37%,中年组的正确率为34.1%,老年组的正确率为28%。其中老年组的误差明显低于预期值,应该与老年人记忆力下降和反应变慢有一定的关系。

字母消失以后经过2秒再让受试者复述某一行字母的正确率下降为31.3%,和时间间隔为1秒时候复述的正确率没有明显的差别。其中青少年组的正确率为32.4%,青壮年组的正确率为35%,中年组的正确率为33.1%,老年组的正确率为27.5%。可以大致得出字母消失后经过2秒让受试者复述和经过1秒让受试者复述的情况基本无差别。

(二)听觉记忆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青少年组能准确听出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235 毫秒;青少年组能准确听出的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220 毫秒青壮年组能准确听出的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228 毫秒;中年组能准确听出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230 毫秒;老年组能够准确听出连续声音片段总长度为192 毫秒;总体能准确听出的连续声音片段平均长度为217.5 毫秒,总体的正确率为92.55%。和原实验的250 毫秒常见不大,可以算作基本吻合。其中中老年组由于受反应能力和听力的限制,其结果数据的误差较大,可信度较低。

(三)触觉记忆实验结果

在试验中青少年组总共够准确辨别出145 种经过触摸记忆的物件;青壮年组总共能够准确分辨出149 种经过触摸记忆实验中的物件;中年组总共能够准确分辨出146 种经过触摸记忆实验中的物件;老年组总共能够分辨出142 中经过触摸记忆的物件,总体能够分辨出被试物品的正确率为97%。

其中青少年组由于阅历较少对物体的形状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同时在记忆识别测试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老年组由于触觉感知神经的衰弱,存在一定的分辨误差,因此正确率上可以近似100%。

(四)结果分析

视觉记忆实验结果、听觉记忆实验结果和触觉记忆实验结果的比较,在正确率上,视觉记忆(c)实验明显低于听觉记忆(b)实验,触觉实验(a)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听觉实验即:f(a)>f(b)>f(c)。

三、相关讨论

第一,实验受环境和设备条件的制约较大。特别是所用的幻灯片和音频的播放与闪过速度较慢,在触摸记忆试验中选取的物件对每个人的熟悉程度不同,不能很好地满足要求,使得实验在时间上无法实现高度的精确。第二,每位受试者无法按照实验要求完全配合。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受试者不能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刻进行复述,这一点在中年组合老年组尤为明显,使得实验中的时间被拉长,影响实验结果的精确度。

四、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触觉记忆优于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听觉记忆略优于觉记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后向掩蔽对于这三种记忆的作用水平不同导致的信息衰减不同。视觉记忆输入的信息较大,这其中的冗余信息较多,并且在实验的字母排列播放结束后,眼睛仍在工作,输入大量的冗余信息。由于本实验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因此相对于视觉记忆而言听觉记忆的后向掩蔽作用相对较小,冗余信息较少,也就相对精确。而由于触觉记忆是在被试被蒙蔽双眼的情况下,此时被试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自我空间外界的冗余干扰信息很少,所以此时触觉记忆也就更准确。而在实验结果的使用方面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实验结果被应用于教学中, 在教学中引入视觉因素或动手环节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2.而对于有视力障碍的人群来说,在学习记忆中多采用触觉感知后进行记忆效果更佳。3.在工业设计中益智类产品需要尽可能多的与人接触, 经过触觉感知产品。

【参考文献】

[1]宣宾,张达人.时间选择性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9(06):663-667.

[2]李清水,方志刚,沈模卫,陈育伟.“听觉界面的声音使用”[J].人类工效学,2001(04):41-44.

[3]赵江洪,谭浩.人机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吴新年,汪云九.视觉注意的认知和神经生物学模型[J].心理学动态,1995(03):16-22.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CFG桩地基处理设计试桩CFG桩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1 项目介绍

本工程位于安阳市中华路东、永明路西、安阳市体育馆南侧。9#~15#楼地上33层,地下一层,总高度约近100米。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形式。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特征周期为0.35。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拟建场地以粉质粘土为主,场地土可不考虑液化影响。勘探期间地下水水位埋深在8.40~11.20m之间,历史最高水位约埋深6.0m,本工程可不考虑抗浮。

2 基础选型

2.1 地勘建议

根据河南省某勘察有限公司2013年03月提供的该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或钻孔灌注桩基础均能满足上部荷载要求;从经技术、经济、工期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建议采用CFG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

表2.1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一览表 (特征值)

层号 ⑶ ⑷ ⑸ ⑹ ⑺ ⑺-1 ⑻

qsi(kPa) 25 30 28 30 38 32 34

qp(kPa) 900 550

2.2 计算分析

采用CFG桩复合地基方案,桩身范围内地层以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局部为中砂-圆砾。持力层选择为第7层土中砂-圆砾。根据附近类似工程CFG桩施工经验,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方案可行。通过专家论证会讨论,CFG地基方案可行。

3设计试桩

3.1 试桩要求

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以下简称“规范”)7.1.1条,“复合地基设计前,应在有代表性的场地上进行现场试验或试验性施工,以确定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笔者认为,如果紧邻地块,有成熟工程经验,土层分布均匀相似,并经当地专家及审图单位认可,可以以地区经验代替试桩。但应考虑地区性要求。

本工程根据河南省关于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高层建筑需进行CFG复合地基专项审查的相关要求,进行了专项审查工作,审查结论:采用CFG桩地基处理方案可行。

3.2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估算

根据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相关章节公式并根据地勘报告,基础底在第4层粉质粘土层,该层fak为180kPa,桩端持力层为第8层粉质粘土层,当桩长16.5m,桩间距1.2m(桩置换率m=0.0872)时,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不小于700 kN可满足设计要求。

3.3试桩方式

本工程采取基坑底试桩。如因工期、降水、场地条件限制等情况无法做到基坑底试桩,可采取地面试桩方式。多余侧阻值的取得可采取试桩旁增加抗拔短桩、应力计法等方式。笔者认为,如当地检测技术允许,可采用应力计法。复合地基承载力应待开挖到基底并截桩后检测。试桩采用破坏性试验。本工程试验顺序:先做单桩载荷试验,将结果提供设计,确定桩间距后再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4施工图设计

根据安阳市某岩土工程公司2013年4月所做的该项目CFG桩试桩检测临时结果》(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935 kN。结合当地工程经验及专家论证会意见,实际设计取值Ra=810kN。

4.1施工图设计的注意事项

4.1.1施工图中除桩平面布置图外建议包含如下详图

4.1.2 说明中应包含且不限于如下内容

(1)正负零标高;

(2)设计使用年限、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分组、加速度、场地土类别等基本参数;

(3)地勘情况;

(4)桩径、桩长、进入持力层深度、桩端持力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特征值等;

(5)CFG桩施工完成后,应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载荷试验应在桩身强度满足试验荷载,或在成桩28天后进行,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施工总桩数的1.0%,同时每个单体工程的复合地基静载试验的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点。

(6)CFG桩应在施工结束后抽取不少于总桩数10%的桩进行低应变动力试验,检测桩身完整性。

(7)对褥垫层的厚度、砂石比例、碎石粒径、每边宽出基础外边尺寸、褥垫层夯填度等提出要求。

(8)对施工的基本要求。

(9)试桩报告的简要描述。

5施工

5.1施工工艺

5.2施工方法

CFG桩施工采用长螺旋钻机施工。施工主要阶段:

(1)钻孔施工:

孔位需要复核、钻进速度需要根据土层进行控制,钻机钻进过程中,不得反转或提升钻。转杆提升速度应控制在1.2m~1.5m/mim。钻孔深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必须达到要求的桩端持力层。

(2)混凝土输送:

根据设计的混凝土料的强度等级,按照实验室提供的配合比进行配制,混凝土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

(3)压灌混凝土成桩

冬季施工,混凝土采用加热水措施,水温过高、混凝土凝固太快,施工经常堵管。另外设备应设置排气装置,防止桩身混凝土中存在大量空气,局部形成连通孔洞。

(4)清土及剔桩

机械清土容易造成大量断桩。清土过程中,运土车随意行走易导致桩间土形成橡皮土。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CFG桩CFG桩复合地基

北京望京新城K5区521号~524号四栋高层塔式住宅楼,24层总建筑面积10万m2,地下两层,箱形基础,埋深-7.010m,基底标高-31.440m,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60kPa,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故采用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方案。

CFG桩在基底标高上进行施工,钻孔穿越的各土层依次为:标高-30.500~-20.500m,砂质粘土~粉质粘土,具有中低压缩性;标高-20.500~-15.000m,重粉质粘土~粘土;标高-15.000m以下为稳定的粘质粉土~砂质粉土。采用管井井点降水至标高-30.500m。

1复合地基设计

本工程设计主要参数为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650kN;桩径400mm;桩长17.5m,定长度控制;桩端持力层为粘质粉土、砂质粉土;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20;面积置换率0.052,按正方形布置,桩间距为1.55m×1.55m,4栋建筑物总布桩2120根。

2CFG桩施工

2.1工艺流程

钻机就位成孔钻杆内灌注混凝土提升钻杆灌注孔底混凝土边泵送边提升钻杆成桩钻机移位。

2.2施工措施

(1)为检验CFG桩施工工艺、机械性能及质量控制,核对地质资料,在工程桩施工前,应先做不少于2根试验桩,并在竖向全长钻取芯样,检查桩身混凝土密实度、强度和桩身垂直度,根据发现的问题,修订施工工艺。

(2)通常桩顶混凝土密实度差,强度低,对此采取桩顶以下2.5m内进行振动捣固的措施。

(3)为做到水下成桩,要求钻杆钻至设计标高后不提钻,先向空心钻杆内灌注约8m高的混凝土,然后再提钻进行桩底混凝土灌注。之后,边灌注边提钻,保持连续灌注,均匀提升,可基本做到钻头始终埋入混凝土内1m左右。严禁采用先提钻后灌注混凝土,形成往水中灌注混凝土的错误作法。

(4)做好成孔、搅拌、压灌、提钻各道工序的密切配合,提钻速度应与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严格掌握混凝土的输入量大于提钻产生的空孔体积,使混凝土面经常保持在钻头以上1m,以免在混凝土中形成充水的孔洞。

3试验与检验

3.1复合地基试验

为检验CFG桩施工工艺及复合地基加固效果,取得设计和施工的技术数据,进行了一点三桩复合地基和三根单桩静荷载试验,参数与工程桩相同。

三桩复合地基试验最大加载值为6500kN,单桩试验最大加载值分别为1700kN、1300kN、1300kN,加载程序和判定标准按规范要求。

3.2复合地基承载力分析

(1)单桩强度控制的承载力标准值,取各试验点最大荷载或极限荷载的一半,则3根单桩平均承载力标准值为683kN。根据公式推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434kPa 400kPa。

(2)取s/b=0.008对应的荷载确定三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630kPa,远大于设计要求的400kPa。

3.3静载和动测检验

3.3.1静荷载试验

静压三根单桩复合地基和三根单桩试验结果表明:三根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和三根单桩静载试验的Q-s曲线、s-lg(t)曲线均未出现陡降迹象,按相对变形s/b=0.01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单桩复合地基在标准值为400kPa的荷载下沉降值与压板作用宽度之比s/b分别为0.009、0.0096、0.004,其比值均小于0.01,表明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单桩静载试验在标准值为650kN时,沉降分别为2mm、3.6mm、3.6mm,说明单桩承载力仍有很大潜力。

3.3.2低应变动力试验

试验依据《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进行,检测桩数为总桩数20%。

3.4检测结果

(1)CFG桩桩体强度满足C20的设计要求。桩身结构完整的一类桩385根;桩身结构基本完整、桩身局部轻微离析、对桩的使用不构成影响的二类桩33根。一、二类合格桩共418根,占检测桩总数424根的98.58%。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1方法

1.1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准确称取山牡荆粗粉30g,于1000ml烧瓶中,按要求加入提取溶剂,加热回流提取一定时间,过滤,减压回收溶剂,干燥,称重,得山牡荆干膏。精密称取在不同提取条件下所得山牡荆干膏10mg,于10ml容量瓶中,用60%乙醇溶解,定容后备用。

1.2标准品溶液制备方法。精密称取于120℃干燥至恒重芦丁对照品10mg,于100ml容量瓶中,加60%乙醇30ml,水浴微热使溶,放冷,60%乙醇定容至100ml,制成0.100mg/ml芦丁对照品溶液。1.3.3标准曲线制备。分别精密吸取芦丁对照品溶液0、1.00、2.00、3.00、4.00、5.00ml,分别于25ml容量瓶中,各加0.75ml亚硝酸钠溶液(50mg/ml),摇匀,静置7min;再加0.75ml硝酸铝溶液(100mg/ml),摇匀,静置7min;再加10ml氢氧化钠溶液(40mg/ml),60%乙醇定容,摇匀,静置8min。于510nm波长处测吸光度,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芦丁浓度C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回归方程。

1.4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2.0ml芦丁对照液于25ml容量瓶中,按“1.3.3”方法,重复操作5次。

1.5稳定性试验。取适量供试品溶液,按“1.3.3”方法,于0、2、4、6、8h分别测定吸光度。

1.6重复性试验。取同一批药材,按照“1.3.1”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并按“1.3.3”所述方法测定吸光度,重复5次。

1.7回收率试验。精密移取6份已知含量供试品溶液各0.5ml,均精密加入芦丁标准品溶液,按“1.3.3”方法测定其吸光度,计算山牡荆总黄酮含量。

1.8供试品总黄酮含量测定。精密移取5ml供试品溶液,于25ml容量瓶中,按“1.3.3”方法测吸光度,并代入回归方程,计算总黄酮的含量。

1.9正交试验。应用正交试验设计,选择了乙醇浓度(A)、乙醇用量(B)、提取次数(C)和提取时间(D)作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选择了3个水平(表1),以总黄酮含量作为考核指标,按照L9(34)正交设计方案进行试验。

2结果与分析

2.1山牡荆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经计算,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芦丁浓度C为横坐标的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A=12.473C+0.0019(r=0.9996),表明芦丁在0.005~0.049mg/ml浓度范围与其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精密度试验结果显示,5次吸光度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3%,表明该方法有良好精密度。稳定性试验发现,5次吸光度值的RSD为1.36%,表明在8h内测定供试品基本稳定。重复性试验中5次吸光度值的RSD为1.73%;回收率试验得出平均回收率97.59%,RSD=1.55%,表明该方法有良好重现性。

2.2山牡荆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2.2.1正交试验。极差分析表明(表2),影响山牡荆总黄酮的提取主次因素依次为B>A>C>D,即乙醇用量>乙醇浓度>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方差分析(表3)显示,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对结果影响具有极显著性的意义,提取次数对试验结果影响有显著意义。正交设计结果(表2)显示,提取工艺A1B2C3D2为最佳,但D因素影响小,且3个水平相差不大,为了节省能源,选用D1。因此,最佳工艺确定为70%乙醇12倍量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h。

2.2.2工艺验证试验。采用筛选后得到的最佳工艺,即A1B2C3D1提取3次,进行了验证试验,按“1.3.3”方法测吸光度,计算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发现,3批山牡荆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40.32、39.02、39.56mg/g,相对标准偏差RSD=1.65%(n=3),表明该工艺路线是稳定可靠的。

3结论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球式;液压动力转向器;复合加载;疲劳耐久试验

引言

汽车转向器的功能就是按照驾驶员的意愿控制汽车的行驶方向。对汽车的行驶安全至关重要。在人们对车辆进行大载量应用的过程中,开始对其操作性能更加关注[1]。在这种情况下,动力转向系统逐渐取代机械转向系统成为市场的主体。循环球式液压动力转向器是动力转向器的一种,具有效率高,操纵轻便,操作力平滑,空间布置方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大小型货车上,最近几年一直稳步发展。

1 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试验方法

汽车是一个由许多种零部件组成的复杂的机械系统,对于产品开发所需的许多技术资料,目前尚不能通过理论计算得到,只能通过试验。但汽车道路试验成本高,消耗大,且具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在试验室采用模拟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转向系统的台架试验更具有实际意义。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实车工作情况如图1所示。

针对循环球式液压动力转向器的疲劳耐久试验主要有逆向疲劳试验、磨损试验、强制转向试验等。其试验方法如下:

(1)逆向疲劳试验。将总成安装在试验台架上,保持输入端在中间位置大约0.5°的间隙,用挡块限位,在输出端双向加载,保证试验油压为最高工作压力,频率为0.6~1.2Hz,完成100万交变载荷。

(2)磨损试验。将总成安装在试验台架上,试验油压为最高工作压力,并使转向摇臂在试验过程中达到最大输出扭矩,输入端以20~30r/min的转速动转,输入端转角不小于总转角的90%,完成25000个循环。

(3)强制转向试验。将总成安装在试验台架上,试验时油泵不工作,转动输入端,调整输出端载荷,使输入端上的转矩分别为125Nm或175Nm,完成10个循环。[2]

2 加载系统的设计

针对以上试验要求,须设计适当的加载系统。该加载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旋转驱动。为转向器的输入端提供旋转驱动扭矩。

(2)主动加载。能为转向器的输出端提供规定频率与规定扭矩的加载力。

(3)被动加载。能够模拟转向器的工作状态,提供被动加载负荷。

根据以上要求,设计的复合加载液压系统如图2所示。

3 工作原理

旋转驱动。调整13先导式溢流阀,使系统工作压力达到要求值,打开22高压球阀,通过伺服马达对转向器进行输入端驱动。

主动加载。调整14减压阀,达到伺服缸合适工作压力。YV2通电,使15电磁换向阀导通,通过伺服缸对转向器输出端进行主动加载。

被动加载。被动加载是指通过驱动转向器输入端,使转向器输出端垂臂旋转,通过伺服油缸对垂臂施加一个被动负荷。当垂臂停止运动,该负荷随即消失,达到模拟转向器转向的目的。工作时,假设垂臂通过拉杆对伺服缸施加如图2所示方向的力。这时,YV2断点,使得P路截止,控制伺服阀,使P与A导通,T与B导通。YV1通电,在伺服缸A腔被压缩的情况下,A腔液压油通过23单向阀,流经17截止阀,通过16比例溢流阀回油箱。这时,可以通过调整比例溢流阀电压值,来调整被动加载负荷大小。由于伺服缸B腔扩大,油箱液压油通过T路经过伺服阀流入,可以保证B腔无负压。当伺服缸受力相反时,调整伺服阀使P与B导通,T与A导通,同理可以实现反向被动加载。

4 结束语

经过试验验证,该液压复合加载系统能够完全模拟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实车工作状态,试验结果准确可靠,达到了试验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