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学论文(精选5篇)

  • 网络经济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货网”交易平台的运维由专业老师指导下的课题组成员及其他有兴趣的志愿者承担。运维主要包括两大块工作:一是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二是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在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方面,主要工作包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系统方案设计…

网络经济学论文(精选5篇)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1篇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建构大学生网络交易平台,这一平台的主要栏目为:首页、全部分类。其中,我们依赖电子商务的B2C模式来建构二手之大卖场。所谓B2C主要指第三方与换物者之间的电子商务交易。二货专场中产品包括:二手书本、二手电子产品、二手自行车、二手电瓶车、二手其他物品。系统采用阿里的云服务器,云服务器不但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调整运行的配置,而且还可极大地降低运营的成本。运行环境使用linux+php5.4+mysql(数据库),这套运行环境也是当下最流行的Php网站的配置,具有速度快、架构灵活、低成本等优点。系统主要由4大模块组成:用户购物模块、商家管理模块、后台管理模块、WAP模块。在交易过程中,先由商家向后台管理方提供物品并标明物品种类、属性;后台管理方在看到信息后与商家协商,评估物品并确定物品的购买价值,把物品贴到网站上供用户浏览;用户可以通过网站了解所需物品的相关信息,并与商家进行协商确定购买方式;商家卖出成功后再与后台管理方联系,抽取相应佣金;最后,由用户对物品进行评价。

2“二货网”交易平台的运维

“二货网”交易平台的运维由专业老师指导下的课题组成员及其他有兴趣的志愿者承担。运维主要包括两大块工作:一是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二是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在交易平台的网站系统的运维方面,主要工作包括: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系统方案设计,提出运维建议,完成运维方案的制定及应急故障演练等相关工作;负责网络交易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对网络交易平台系统的性能、状况等进行监控和报警;对交易业务数据及其它重要数据进行备份和保管;负责金融交易系统日常运行检查、应急操作、系统和网络监控及相关操作文档确定工作等。在交易平台的宣传推广上,平台以绍兴市某外语院校为基础,在稳定运营后在绍兴各大高校推广,然后进一步从绍兴各大高校推广至全浙江省各大高校,利用本平台为大学生商品交易以及信息交流提供方便。宣传推广上我们采用了品牌推广、口碑营销和新媒体推广三种方式。

(1)品牌推广。即在校园内通过海报宣传、座谈宣传等方式,让更多的人知道“二货网”这一校园交易平台,让更多的人去使用它。网络交易平台以最优质的服务和最优惠的价格,迅速打开市场,建立校园交易平有的品牌。

(2)口碑营销。校园平台可以通过以个人账号前一个月免费上传自己的二手物品和新物品的方式,让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易,让他们体会到创业的乐趣,使物品得到更好的利用。体验过后的消费者会相互转告传播,从而使我们的校园交易平台有一个良好的口碑。

3)新媒体推广。在日趋网络化的时代,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人们的距离更加接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间百态。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通过会、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推广,能够增加效益。而且,已经构建了二货网的手机app软件和微信公众平台,所以推广起来更加方便、快捷、高效。

3结语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 人文地理 述评

[中图分类号] K90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340-2

1引言

伴随着20 世纪90 年代北美人文地理学以制度转向(Institutional Turn)、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关系转向(Relational Turn)、尺度转向(Scalar Turn)为特征的第三次重大理论转向,人的主体性日渐受到新兴研究的重视。空间不再是一个工具性的容器,而被视为地方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场所(Masseyet al, 1999)。学者们越来越关注“结构”(Structure)与“作用因子”(Agency)的结合,认为只有将特定社会形态下资本与权力的运作轨迹以及社会过程中各利益团体的行为动机相结合,才能全面地解析空间形态变迁的机制(石崧等, 2005)。

人文地理学对人本主义的重视催生了质性研究的发展。质性研究认为社会现象是动态和多元化的,强调被研究者的主体性,要求“自下而上”地去看社会,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角度提出对于问题的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分析和理解,尤其强调在原始数据基础上的理论建构(Denkin etal, 2000; 文军等, 2010)。除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并构建各类研究专属的模型外,质性研究还积极借鉴其他科学领域的理论来架构研究模型,从而实现对物质或社会空间“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具体而微”和“互动深描”全方位的解读与诠释(冯健等, 2011)。其中最常用的理论之一即为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ANT)。行动者网络理论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构建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将要素流动和网络化互动形态纳入分析范畴,为各学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通讯交通、管理学、发展策略等学科领域。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方法从微观角度讨论物质空间如何形成与变迁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总结行动者网络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归纳述评近期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各分支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和对该方法的反思,并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差距。

2行动者网络理论概述

行动者网络理论最早由M. Callon、J. Law 及B. Latour 等人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提出,属科学知识社会学领域。这一理论在哲学意义上消解了传统的主体与客体、自然和社会的二分法,将宏观结构与微观行动相结合,构建了科学实践研究的总体思路,为揭示知识和社会的复杂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平台。行动者网络理论以3 个概念为核心,即行动者、异质性网络和转译。行动者既可以指人类、也可以指非人类的存在和力量;任何行动者都是转译者而非中介者,不同行动者在利益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是异质的;网络稳定性取决于各行动者利益的不断转译,网络内部也可因异议而出现偏离网络的力量。转译过程是行动者网络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和动员4 个基本环节。“问题呈现”指核心行动者通过指出其他行动者利益的实现途径,使不同行动者关注的对象问题化,从而结成网络联盟,同时使核心行动者的问题成为实现其他行动者目标的“强制通行点”;“利益赋予”通过各种装置和策略强化问题呈现环节中对行动者的角色的界定,其结果是行动者被“征召”而成为联盟成员;“动员”即建议者上升为整个网络联盟的代言人,并对其他联盟者行使权力,以维护网络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可能出现异议需要克服。人类因素和非人类因素的行动者通过转译过程的展开,互相嵌入、共同建构或演进成一个异质性网络,并通过不断互相解释,界定各自在网络中的角色,将来自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的一切因素纳入到统一的解释框架。行动者网络理论正是通过关注行动者和网络之间的并置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揭示网络构建的动力与模式,分析网络的稳定性与可能发展。

3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对地理学科而言,空间形成和变迁是最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行动者网络理论有效地联系空间关系和复杂网络,为解释空间变化提供了新的角度(Murdoch, 1998; Thrift, 1996)。在行动者网络视角下,传统的“地方空间”与全球化所导致的“流动空间”越来越倾向于发展为“行动者网络空间”的关系型聚合体,并不断被重新整合(艾少伟等, 2010)。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人与非人行动者的一致看待,及通过网络关系来考虑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模式,该理论不仅可以加强经济地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理论建构,也为乡村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地方发展、政策实践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因此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3.1 国际研究

3.1.1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乡村地理中的应用。乡村地理是人文地理领域最早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空间联系分析为评价自然和社会(文化)在农业空间建构中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Murdoch et al,1995),其在乡村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针对乡村发展,包括发展模式、农业政策检验及全球化影响等。其中,乡村发展模式及农业政策检验研究多采理尺度上经济变化过程中的行动者“社会―空间关系,认为正是经济行动者之间的社会相互作用塑造了资本主义时空经济的多样性。这一认识使经济地理学转向“生产的社会组织”研究,从而促成了“网络”研究――网络范式、网络经济、网络地理――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兴起,并导致了经济地理学对企业的再发现和对经济行为者行为的社会根植性的再认识(Coe et al, 2004; Dickenet al, 2001; Hendenrsen et al, 2002; Storper, 1997;Yeung, 2003a, 2005)。强调情景性、路径依赖、权变性的理论框架被建构起来(Bathelt et al, 2003)并得到了应用。如Murdoch(2006)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分析经济空间中信任的建立过程;Graham(1998)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强调地理空间与电子空间的协同演化以及技术、空间、地方的关系建构;Hitchings(2003)以私营园艺为切入点,分析园丁与植物在不同背景下表演地位的转换;Adrian(2003)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从3 个层面上研究了斯洛伐克地区将服装行业的泛欧洲供应链和服装企业的区域集聚相连接的权力关系;Hughes(2000)诠释了切花产业零售者如何透过管理、技术、科学知识、采购、美学、赠礼的文化含义等行动者关系,对复杂的网络施加影响并进行调整。在分析方法上,Kim(2006)首次提出了一个多空间尺度的网络方法――即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嵌入到各种空间尺度中―― 用于研究跨国企业和外国投资。

Jones(2008)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和拓扑理论构建了一个关系型和联合型方法,用于研究一系列当代跨国公司的特征和运作。综上所述,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过程思维为经济地理学家注入了新的思维模式,同时使经济地理学家通过对各种行动者及其之间关系网络的分析,透视空间经济的建构过程、各种行动者(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的)在建构过程中的权力关系的变化,以及网络机制的演化,在理论建构和方法演进上对经济地理学起到了支持作用。

3.1.2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旅游地理中的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旅游地理领域的应用首先是引起认识论层面的变化,如Van der Duim(2007) 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异质性联结的思路提出了旅游景观概念――旅游景观实际上是一种包括人、物体、空间、权利等异质性元素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网络。Tribe(2010)则将旅游研究解释为行动者(研究者)交织而成的网络的不断重迭与变迁――循环、改变、消解、合并、解散。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旅游地理实证研究中的主题较为分散。行动者网络理论广义对称性原则和对非人类行动者的强调,强化了对旅游中自然与技术因素的关注程度(Valkonen, 2010),并有助于对相应的行动者作用的识别(Ren, 2011)。通过寻找行动者网络中的强制通行点,Povilanskas 等(2011)分析认为,在后大众旅游时代,传统意义的码头、旅馆、乡村地区的饭店等,由于联结起了当地人、旅游者、技术和资源,成为海滨度假区复兴的关键环节。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转译过程,则可为旅游区的合作建立一个概念化、情景化的解决路径,用于应对日后出现的冲突(Arnaboldi et al, 2011),也可以用于解释旅游领域的商业创新(Paget et al, 2010)。行动者网络理论在旅游地理领域的应用相对较晚,但其首先拓展旅游地理研究者的思维与认识,其对非人类行动者的强调、强制通行点的设置及转译过程的展开等,则为不同的研究主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3.1.3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其他人文地理领域的应用。在人文地理的技术领域,也有少数学者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来分析技术的社会建构与实施。如Martin(2000)通过分析社会和相关技术的相互关系来分析GIS 的应用效果,并解释了为什么相似的GIS 应用步骤会产生不同的应用结果;Harvey 等(1998)阐述了在评估GIS 技术和人之间的关系中边界对象的效用;Comber 等人(2003)基于乡村调查,对英国1990 和2000 年的土地覆盖地图项目实施进行了对比,并尝试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作为分析框架来探讨土地覆盖地图项目的发展历程。总体而言,近年该方面研究尚不多见。

3.1.4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局限性研究。早在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论战中,Reed(1997)便认为,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主要理论之一的后结构主义为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层级单一、结构清晰的社会架构,但在现实社会多层级的制度背景下,行动者及其行为实际上很难定位并对其加以解释。进入21 世纪以来,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用途和地位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3.2 国内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国内实证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在人文地理的各个领域均有所应用。其湾地区的乡村发展研究较早应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中,不仅通过文献综述指出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意义(马学广等, 2012),各领域的实证研究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应用也日益广泛:① 在乡村地理领域,张环宙等人(2008)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于浙江浦江仙华山村内生式发展研究。② 在城市地理领域,赵强(2011)总结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城市治理实证研究中的基本思路:围绕城市治理特定问题界定行动者及其利益,再观察网络利益联盟的形成以及其中的推动力量与冲突;王爱民等(2010)利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将土地利用冲突作为一个渐进性的持续演化和利益博弈过程展开,并尝试从行动者网络的角度出发,采取建立合作治理网络、参与沟通网络、小区共管网络、利益协调网络以及冲突预防和调解网络等多种途径解决冲突。③ 在经济地理领域,马海涛等(2009)在对产业集群学习过程剖析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内部和外部网络,构建以提高产业集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强制通行点,包括企业、组织、物质和概念在内的异质(性)行动者网络。④ 在旅游地理领域,郑辽吉(2009)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提出了边境旅游的行动者网络体系,并强调必须通过“强制通行点”简化入出境手续,构建区域合作机制,才能达到边境旅游产品创新的目的。目前,国内从行动者网络角度对研究范式转变的理论探讨仅出现于经济地理和旅游地理学领域,且集中于少数研究者。如艾少伟和苗长虹认为,在地方性、区域性和全球性的不同区域尺度下,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理解经济地理学中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即主观性与客观性、宏观性与微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维平台,并对二分空间逻辑进行了分析和阐释(艾少伟等, 2009, 2010)。两位研究者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方法论,以尺度地理、关系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以空间技术学习为分析对象,构建了以“学习”为核心的高层次综合理论和概念框架――“学习场”理论,通过“通道”这一特殊角度,以苏州工业园为案例,来阐述跨国公司在开发区地方化结网的主要过程与机 制(艾少伟等, 2011)。朱峰等(2012)对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将其与其他范式进行比较,指出行动者网络理论在发现异质性事物之间的联结和过程方面具有理论优势,这一理论优势与旅游现象快速变化的特点及复杂性等相适应(朱峰等, 2012)。

3.3 国内外研究对比

对比国内外关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研究可以看出,相比国外,国内在人文地理应用研究的开展时间和成果数量,特别是研究的深度、广度上还有较大差距。从时间和数量看,国外研究从20 世纪90 年代看出,相比国外,国内在人文地理应用研究的开展时间和成果数量,特别是研究的深度、广度上还有较大差距。从时间和数量看,国外研究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陆续增加,首篇论文出现于1995 年,目前人文地理领域已有相关论文100 余篇;而国内从2005 年开始陆续展开相关研究,文献总数不足20篇。研究开展时间的相对滞后和实践较少导致国内研究多集中于方法论应用范围,在理论建构方面的思考仍较缺乏。即使在实证研究领域,现有研究也多为套用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框架,极少进行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模型的改进。而国外研究不仅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模型改进和理论构建,且已深入到对行动者网络的理论反思与应用局限性思考。从影响力看,Murdoch 在乡村地理领域对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开拓性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引用率达到400 次以上。行动者网络理论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引发的理论更新也形成了重要研究流派,其代表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endenrsen et al, 2002)引用率高达800 多次。此外,在城市地理研究中,多篇应用行动者网络的论文也有超过100次的引用率;即使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最晚的旅游地理领域论文的引用率也有不少超过50 次。与之相比,国内研究中行动者网络理论尚未受到重视。就引用频次来看,经济地理领域对其较为关注;旅游地理领域虽然引入较晚,但已有论文引用率达30次,显示出该理论在国内旅游地理研究中的适用性较好。

4 结论与讨论

近年来,最早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概念提出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人文地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献综述表明,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广义对称性原则”,及其对异质性网络和转译过程的强调,该理论不仅可以强化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理论建构,也为乡村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地方发展、政策实践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应用该理论的人文地理研究成果引用频次高,学术影响大。目前国内研究多停留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

框架的直接套用,极少涉及分析框架改进和理论思考,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国际研究仍有差距。

有鉴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局限性,该理论更适用于中微观范畴的研究。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行动者网络理论模式是预定的框架,行动者清单的确定具有一定主观色彩;为求得所有行动者的平等,可能囊括过多难以跟踪的行动者,或者忽略了各行动者在构建网络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因此,在行动者网络构架过程中,应特别注意网络大小的控制和角色的选取。

参考文献

[1]Adrian S. 2003. Power relations,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regionaltransformations: Pan-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outwardprocessing in the Slovak Clothing Industry. EconomicGeography, 79(1): 17-40.

[2]Ai S W, Miao C H. 2009. Philosophically thinking of economicgeogrephy: An actor-network-theory respective. EconomicGeography, 29(4): 545-550. [ 艾少伟, 苗长虹.2009.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的经济地理学哲学思考.经济地理, 29(4): 545-550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在文献回顾与分析的基础上,意图梳理企业网络组织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学者关注的焦点,阐释了该理论的主要研究思路及其成果,并指出了研究中所存在的缺陷及需要进行继续研究、改进与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组织;企业联盟;网络绩效;边界弹性

一、引言

网络组织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下半叶,人们对网络组织研究的出发点或侧重点各有不同。研究者们大多认为,企业网络是企业与企业间,在各个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上基于长期合作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互利、稳定的组织形态。如今,企业网络已成为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的重要组织形态,其对全球产业结构的影响力正不断提升。然而,由于研究侧重点的分散及问题研究的浅显化,导致该方面的研究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本文试图结合当前国内外企业网络的研究现状,根据作者的见解指出国内在研究该理论时所存在的缺陷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企业网络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

国外学者Jarillo(1988)认为网络组织是随着企业内部分权制度而建立,是不同的市场主体间为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与资源共享而建立的具有长期利益期望的战略安排。Jones(1997)认为网络组织指的是一种治理逻辑。Palmer&Richards(1999)呼吁在21世纪,企业必须尝试将他们的组织结构改变为网络的模式。

国内较早关于企业网络组织研究的文献是中山大学的李新春教授于1998年《企业战略网络的生存发展与市场转型》一文中介绍了企业战略网络的涵义并分析了我国企业战略网络的进化发展历程。他认为网络组织是组织间的合作联系,而这种联系的实质是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是为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贾根良(1998)认为企业网络是社会经济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把企业间的经济活动往来看作是由各企业中的经济行为者进行长期投资而形成的资本联系之网。学者李维安等(2000)指出网络组织是一个由具有结点活性的网络联接而构成的有机组织系统,它既有传统组织的明确目标,又引入了灵活的市场机制,该组织理论强调学习、创新、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孙国强(2001)提出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跨边界经济合作都应该纳入网络组织的研究范畴,如企业战略联联盟、企业联合体、企业间的兼并收购、电子商务等都是网络组织的具体模式。杨瑞龙、冯健(2003)从企业的边界出发进行研究,指出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是市场对产业组织效率进行选择的结果。林润辉博士(2004)在《网络组织与企业高成长》一书的观点是企业网络组织往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由个人、团体和组织构成的超越单个结点的更大型组织。企业网络组织的组成要素会随着网络组织的运作、发展和整个网络组织整体利益的需要而进行不断地调整,网络组织边界与一般组织的边界不同,其具有模糊性和边界弹性,网络组织是一个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特征的动态演进系统。李雪梅等(2007)在对企业网络组织进行研究时侧重于对企业网络组织的运行绩效进行评价,运用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入手,并对每一层面进行指标的细分以更好、更准确地对绩效进行评价。孙国强、范建红(2009)对网络组织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治理目标、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环境等四个方面勾勒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探究这四个方面对企业网络绩效的影响。

随着网络组织理论的发展,不少学者也逐渐开始进行网络组织的负效应研究,以尽可能减小网络组织的负效应。孙国强等(2013)探讨了网络组织负协同效应的产生机理,同时也对网络组织负效应的叠加进行了研究,最后给予了应对负效应的建议与对策。

三、企业网络组织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

企业网络理论研究是现代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对网络组织理论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从而为网络组织的发展和有效运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指导。但是纵观已有的研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首先,由于存在于企业网络组织间的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再加上国外也尚无成熟的研究范式和明确的研究结论可以借鉴,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上都显得的有些混乱。这些混乱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的迷失方面,对企业网络理论的研究有从新经济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这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进行的,这些视角分属于不同的概念体系,理论根基的不同使得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的差异。

其次,从实践来看,企业网络组织治理面临的通常是复杂多变的和多维度的问题。而现有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围绕如何抑制企业网络组织中企业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探讨,带有浓厚的“防御”色彩,而未能深究组织成员可能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薄弱环节”在哪,从而加强自身的“薄弱环节”,这样能促使组织中的守信成员避免损失的依赖路径从期望其他成员不采取某种机会主义行为的被动地位向依赖自身利益免遭损害能力的提升来获取主动地位的转变。此外,网络关系更多的是基于彼此的信任而建立的,在动态多变的环境下如何维护和发展企业网络成员间的信任,如何激发成员间的最大化价值创造行为,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最后,关于企业网络组织理论中的绩效研究大多局限于定性的研究与分析,而相对缺乏定量的实证分析。对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考察的范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有些学者是对企业网络组织中的个体绩效进行评价,有的则是对整个网络的总体进行评价,对个体和整体评价得到的结论有时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

四、结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经济主体之间协作共赢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网络组织已产生和发展,并引起人们日益深入的研究关注。要想更好的深入研究企业网络组织,就要求我们构建一个合理的研究框架,注重现实运作与抽象的宏观战略控制的契合。在企业网络组织绩效评价方面,要建立起恰当完善的指标体系并提高绩效评价的可量化程度,以此来衡量企业网络运作的效果。(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丽萍:组织新范式——网络组织理论研究综述[J].上海管理科学,2008,(4):11-12

[2]安娜.格兰多里: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刘东:企业网络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李新春:企业战略网络的生存发展与市场转型[J].经济研究,1998,(3)7-10

[5]李维安等.网络组织:组织发展新趋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杨瑞龙、冯健:企业理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林润辉:网络组织与企业高成长[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程德俊:网络组织的适用条件及其绩效分析[J].科研管理,2006,27:73-79

[9]孙国强、范建红:网络组织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2009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经济环境;网络口碑;传播;购买决策

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在互联网上搜集产品、服务或企业的相关信息,为购买决策提供参考。消费者一般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如网络社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传播产品信息。这样就是得传统口碑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发生的改变。与传统口碑相比较,网络口碑具有了新的特性如可度量、容量大和存在时间长等。因此,企业应当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对网络口碑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发展。

1 网络经济简析

网络经济是由直接从互联网或与互联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取全部或部分收入的企业所构成的经济。网络经济是一种创新推动型经济,直接交互经济,无摩擦经济,速度型经济,敏捷化经济和“标准”与“规则”经济。网络经济主要由四类企业构成:第一,提供电信服务和互联网拔号接入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制造或供应的企业;第二,利用网络基础设施使在线商务活动在技术上可行的互联网应用企业;第三,作为互联网经纪人促使买卖双方的交易迅速达成,增加虚拟市场效率的互联网中介企业;第四,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互联网商务企业。

网络经济以信息网络作为基础平台,以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以电子商务主导商品流通,以互联网联系全球市场并行于传统经济板块。网络经济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发展形成的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经济潮流和经济形态。企业在网络经济环境中的目标是通过经营管理活动使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2 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网络口碑传播

2.1 网络口碑的传播特点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口碑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口碑,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传播的匿名性;第二,传播形式的多样性;第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2.2 消费者的传播动机

消费者对网络口碑传播的动机是指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转发表有关产品、服务或企业的相关评论的内在驱动力。网络口碑是口碑的一种重要类型,因此传统的口碑传播动机的理论也适用于网络口碑传播动机。网络口碑的传播动机理论一般包括一下几种: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归因理论、公平理论、传播学理论等。网络经济环境下口碑传播行为属于人际间的一种互动,互动过程中双方进行资源的交易,消费者对网络口碑的传播期望以后接受者会以某种方式作为回报。同时,消费者的网络口碑传播行为也受网络环境和其他网民行为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后的归因会促使消费者进行积极或消极的口碑传播。

3 企业网络口碑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消费者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的购买决策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网络口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表现在网络口碑对消费者即信息接收者的说服效果上。影响网络口碑说服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信息传递者因素、信息因素和信息接收者的因素。信息传递者的因素包括传递者的专业程度、可靠性、可信度、亲和性以及身份地位等;信息因素包括信息的诉求、论点、结论等;信息接收者的因素包括接收者本身已有的观念、涉入程度、个人动机、可说服性以及人格特征等。此外,接收者与传递者之间的同质性性程度,人际间的联系强度,知觉风险,服务所具有的无形性、异质性等特质都会影响网络口碑的说服效果。

4 企业网络口碑管理策略

虽然企业无法直接控制消费者的网络口碑及其传播行为,但是可以从几个方面对网络口碑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从而使网络口碑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石,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4.1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一流的质量对网络口碑的传播产生深远的影响,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口碑传播之间具有正效应。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高低决定的消费者的购买体验。良好的购买体验会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网络口碑并传播,反之,则产生消极的网络口碑,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4.2对消费者期望进行控制

消费者网络口碑的形成和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感知与期望密切相关。消费者的感知高于期望时,产生正面网络口碑的机会将会增加,反之,当消费者感知低于其期望时,负面网络口碑的产生几率将增加。因此,企业既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又要控制消费者的期望。消费者的期望是动态变化的,然而它的形成却受到了包括企业明示或暗示的承诺等企业可以控制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消费者期望进行控制成为可能。

4.3 “意见领袖”控制

意见领袖是指在一个群体中能够使自身的知识、能力、人格与思想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舆论缔造者。网络口碑传播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和意见领袖密切相关的。尤其当产品或服务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时,意见领袖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因此,企业要能够准确找出意见领袖并且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播的重点放在意见领袖身上,通过他们将所要传达的信息扩散到跟随者当中。

4.4 建立高效的意见反馈机制

  企业应当建立有效的意见反馈机制,使消费者遇到问题首先向企业反映,企业在消费者进行负面网络口碑传播之前将问题解决,防止消费者防止负面网络口碑的产生与传播。

5 结束语

  尽管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口碑传播是由消费者自发形成的,企业决定不了网络口碑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等,但是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管理网络口碑。企业应当使网络口碑成为自身的宝贵资源,成为企业产品和形象的宣传工具,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黄敏学,王峰,谢亭亭.口碑传播研究综述及其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初探[J].管理学报.2010(01)

[2]黄孝俊,徐伟青.口碑传播的基本研究取向[J].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1)

网络经济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战略 管理战略 网络

 

一、导言

随着internet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已步入网络时代,它将彻底改变企业传统的经营方式和战略行为。网络时代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企业合作网络之间的竞争,这是一种新的竞争形态——网络竞争。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基于“公司是独立、自治实体”的假设和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研究企业战略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必须从嵌入于企业的关系网络视角来研究企业战略。战略网络 (strategic networks)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新战略思想。

所谓战略网络,是指由社会的不同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远景,通过一定的协议或契约联结在一起,以彼此间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而构成具有战略意义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动态合作网络。战略网络及其管理“必然将成为新的管理范式与新的竞争游戏规则”,“战略网络管理是当今企业成功的关键”。因此,战略网络研究既是一个急需研究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正如《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在2000年3月出版“战略网络专集”时,编辑所评论的那样:“我们觉得认真地强调战略网络是如何影响公司的利润率问题——战略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的时机已成熟”。战略网络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研究。但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现有的战略网络研究系统性不够,缺乏定量和动态分析及其支撑技术。为此,本文在评价现有战略网络研究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将是系统化、动态化和定量化,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可操作的战略网络理论与技术方法,使得战略网络理论能真正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之中。

 

二、战略网络研究沿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资源稀缺,而且企业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控制和市场的份额上,网络参与者将网络视为一种投机选择,协调成本高和机会主义多,因而网络被许多学者认为有负面影响和缺乏效率,长期以来其优势没有得到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真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后,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组织网络化日益凸现,而且网络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成效。例如,日本的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国际化经营效果显著,就是因为日本的企业并非以单个原子状态来活动,而是以一群合作企业或组织构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形成了世界级的核心能力。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企业网络及其关系管理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相继出现了组织生态系统(organization ecosystem)、组织网络化(organizational networking)、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域(organization field)、企业集群(enterprise cluster)、伙伴关系 (partnering)、关系治理(relational governance)、拓展企业(expanded enterprise)、合作竞争(co—petition)、组织间竞争优势(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关系能力(relational capability)、关系资源(relation resource)、网络资源(network resource)、联盟网络(alliance networks)、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战略区域(strategic blocks)、公司间信任(inter—firm trust)、供应商网络(suppliers network)等新概念,有学者和先行的厂商已认识到企业隐含的、不可模仿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其成功的合作伙伴——供应商、顾客、互补者和联盟伙伴,是“创新关键来源”、“组织学习的关键来源”、“学习和能力的关键来源”。r·gualti等人将这些具有持久性的、对进入其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组织之间的节点构成的网络统称为战略网络,这些节点包括了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等。于是,战略网络研究就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热点。

 

就战略管理学者对战略网络研究历程看,首先提出战略网络概念的是j.c·jarillo。他于1988年在《战略管理杂志》发表题为“战略网络”的论文,可谓是战略网络理论的经典之作。该文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战略网络的内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关系网络,获取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和知识的关键渠道,是“企业竞争优势之源”,而不仅仅是一种组织模式,使之有别于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开始。随后,战略管理研究者开始对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92年n.nohria等编写出版的论文集《网络与组织:结构、形式和行为》,汇集了社会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战略理论、经济理论研究者对战略网络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战略网络研究的奠基者j.c.jarillo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实证考察,于1993年出版其专著《战略网络》,标志着战略网络理论基本形成。1999年f.j.richter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促进战略网络理论走向实践。2000年《战略管理杂志》出版“战略网络’论文专集,介绍了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这一理论要整合和系统化,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在网络竞争环境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这标志着战略网络研究进入了一个系统研究阶段。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学派

 

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目前战略管理的学者们都只能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战略网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战略网络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作者综合有关文献,将现有战略网络研究主要分为五大学派。

 

1.以r.gulati为代表的结合新经济社会学来研究企业战略网络的理论,我们称之为经济社会学派。 r.gulati的主要代表作有《战略网络》、《联盟与网络》、《网络位置与学习:网络资源和公司能力对联盟形成的影响》。

 

他的主要观点是:(1)规范了战略网络的定义,界定了战略网络的研究范围,明确将对企业有战略意义的战略联盟、合资、长期的买卖伙伴和一群相似的节点都归集为战略网络,强调它是嵌入于企业之中的关系网络,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用社会网络理论的“嵌人性”和“结构洞”原理,证明了战略网络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响,说明战略网络及其管理能力是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是战略网络参与者在参与网络后所获得的独特资源,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性,是一种核心能力。(3)强调战略网络是一个公司接近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的关键渠道,能够取得学习、规模和范围经济的优势,战略网络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竞争优势。(4)嵌入于战略网络之中的网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既有机会又有约束的资源。因为“网络也意味企业被锁定在非生产关系里或排除了与其他可行的组织结成伙伴的机会”。(5)提出要整合战略网络于企业战略研究之中,并提出可从产业结构、产业内分析、企业能力、交易成本和转换成本、网络进化和企业收益来与现有的战略研究相结合。

 

该学派的主要缺点是:如何整合战略网络于战略研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理论框架,缺乏技术方法研究,难于对企业的实践有实际指导作用。

 

2.以j.c.jarillo为代表的用组织理论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组织学派。其主要代表作为《战略网络》、《战略网络——创造无边界的组织》(专著)。

 

他的主要观点有:(1)最早捉出战略网络的概念,认为战略网络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其目的在于通过战略网络使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2)提出了用商业系统思想来研究企业经营活动。他认为,实现产品/服务有效地传送到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所有活动要合作,如何选择组织合作方式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保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3)提出了组织商业系统活动方式的评价标准,是最大化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并通过比较层级制、市场和战略网络三种组织方式,说明战略网络是网络经济时代最佳组织模式。(4)初步形成了战略网络的基本理论,有利于指导企业进行战略网络管理,包括网络选择的时机和信任机制的建立,利用交易成本理论说明何时建立网络为好,利用博弈理论提出了加强组织间信任的机制。

其主要不足是:没有考虑网络关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对网络及其效率的影响,没有分析战略网络的成因、特征等基本问题,没有对战略网络中组织间学习过程和网络进化过程展开研究。

 

3.以p.j.richter为代表的文化学派。他根据自身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担任国际跨国公司代表、与这些国家的企业有长期交往的经历,发表了多篇有关东亚企业成长的论文,并于2000年出版了其专著《战略网络——日本企业间合作的艺术》。该书以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为例,研究了战略网络的理论基础、战略网络形成动因、战略网络的管理与进化,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网络理论和促进战略网络在实践中的应用。

richter的主要观点有:(1)日本经济及其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企业的战略网络管理水平高,日本企业的战略网络与西方一般意义上的网络组织不同,它注重知识、能力资源的共享。(2)突出文化在战略网络形成和进化中的作用。强调由于日本企业受传统文化影响,容易形成战略网络的网络文化,包括高度忠诚、相互信任、自然尊重和统一价值观等。(3)运用企业系统理论、成长理论和博弈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的动因,为战略网络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4)重点分析了战略网络企业间的网络学习过程,说明战略网络在知识管理和能力培养中的特殊意义。(5)论述了企业后勤合作、技术合作和全球化合作中的战略网络管理问题,为战略网络走向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6)强调了企业家之间的关系在战略网络中的重要性。

 

由于richter仅从文化视角研究战略网络,没有将战略网络管理整合于战略研究之中,由于文化研究难于定量化,造成缺乏对战略网络进行定量研究,也缺乏对战略网络管理对策研究。

4.以波特(porter)为代表的用企业集群理论来研究区域合作网络。由于企业集群理论起源于区域经济研究,故我们将此学派称为区域经济学派。企业集群是指在一特定区域内的一群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各种组织(包括学校、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客户等),为了获取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联盟中获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而结成的网络。因此,我们认为,企业集群是战略网络的一种,集群研究也属于战略网络研究范畴。波特有关集群研究的主要代表作有《国家竞争》、《亚当·斯密:区位、集群和竞争的“新”竞争微观经济学》、《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和《产业集群与竞争:企业、政府和机构新议题》,其集群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典型区域的企业集群(如硅谷和波士顿的高新产业区、意大利的皮革制造企业集群等)的实务观察和研究所得,他认为“所有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可明显存在着企业集群,企业集群的形成,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波特的主要观点包括:(1)集群是位于某个地方、在特定领域内获得异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集合,地理位置是一个竞争优势。(2)企业集群是一个开放体系,具有外部效应,同一地区内的公司或机构之间相互联系、共享知识,企业集群是一种“新竞争”和“新经济”。(3)企业集群是由地理位置所处的社会、文化、政策等条件形成的,具有历史依赖性。(4)集群是空间布局上的新组织形式,“代表一种合作与竞争的组合”,是一种合作竞争思想,是一种群体思维的战略思想(突破单个实体的狭隘思想)。(5)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因、特征和网络关系,揭示了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的关系,丰富了战略网络研究的内容。

其主要缺点:过分强调地理位置在企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性,认为在网络经济时代“地点仍是竞争的根本”,产业选择首要问题是区位:过分强调政府产业政策对集群管理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在关系网络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利用集群理论侧重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的研究,而非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战略研究之中。

 

5.以j.m.moor为代表的从生态观的视角来研究战略网络,我们称之为商业生态学派。moor提出的企业商业系统包括了供应商、主要生产者、竞争对手、顾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各个成员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依赖、共同进化所形成的交错复杂的关系网络,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战略网络,有关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也应属于战略网络研究领域。moor的代表作,是其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和战略》。他认为,网络经济世界的运行并不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像生态系统那样,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存在“共同进化”关系。在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彼此间应该合作,努力营造与维护一个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因此,他强调必须有“新的语言、新的战略逻辑和新的实施方法”,用全新的理论——商业生态学来全面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战略。

 

moor的主要观点包括:(1)用生态系统的观念来透视整个商业经营活动和研究战略,拓宽了战略网络研究的视野。他认为,企业是其所处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之一,这个系统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和战略价值,这个系统绩效直接影响到企业绩效。(2)按照自相似、自组织、自学习与动态进化的原则来设计网状结构组织和商业生态系统(即战略网络),通过共创愿景、系统思考、网络学习、共享知识、协同作用,使企业在创造未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3)建立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学习、共同进化的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企业的绩效主要取决于其在这个系统中的合作效率和网络关系管理能力的水平。(4)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间相互合作演化过程,包括了开拓、发展、权威、重振或死亡,企业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不断进化、异化和蜕变。(5)强调了企业与环境的相互渗透,企业的边界模糊。企业的战略行为受其所在的系统制约,企业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价都依赖于整个系统。

 

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强调系统选择企业的作用,忽略了企业本身初始条件的重要性,忽略了企业核心能力对其战略行为的决定作用和对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仅强调整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各成员的合作,忽视了成员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博弈过程,有合作也有竞争,并认为合作有周期性,无法持久。

综观战略网络研究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有关战略网络研究有以下的特点:(1)应用一种理论从某个侧面研究的多,而综合各种理论从系统观角度研究的少。(2)偏重于战略网络形成和企业战略网络案例分析的多,而对嵌入于战略网络的关系分析与战略网络结构分析的少。(3)侧重于战略网络的静态研究多,企业战略网络管理的动态研究少,更缺乏对深层次的网络管理问题和网络进化问题的研究。(4)在技术方法研究上,以定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具有动态性的技术方法,更缺乏有关动态战略分析方法、网络信息管理支撑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究。正因如此,战略网络研究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基本战略理论及其技术与方法,使之未能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之中。

四、战略网络研究趋势和主要方向

 

从上分析,我们认为,现代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是:(1)战略网络研究系统化。由于战略网络及其嵌入其中的动态关系网络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既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内容,又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的知识,未来的研究必须整合多个学科的理论来系统研究战略网络,才能对战略网络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战略网络研究动态化。战略网络的基本特征就是动态变化和不断进化,只有引入社会网络技术、系统动力学、进化博弈、离散仿真的技术等分析方法来分析战略网络的互动性和动态性,才能真正揭示战略网络的演化规律。(3)战略网络研究定量化。由于战略网络涉及的组织多、相互的关系复杂,未来的研究必须采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网络和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才有保证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战略网络研究发展趋势分析,我们认为,今后战略网络研究的主要方向:

1.用系统观进行战略网络理论框架研究。综合应用现代企业战略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协同商务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系统理论和博弈论等,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战略网络理论框架。它包括战略网络的结构、功能和特征,战略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动态关系网络分析,战略网络的目标与选择,战略网络的动态管理,战略网络绩效评价与网络进化。

 

2.战略网络中的组织间动态关系分析与技术方法研究。要运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技术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组织间动态关系网络分析与仿真模型优化,明确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升和发挥不同作用网络节点之间的动态关系,保证战略网络的优化。

 

3.战略网络动态管理过程研究,要促进战略网络研究成果用于实践和可操作性,这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它包括:(1)利用组织学习理论和企业网络理论,建立起有效的网络学习机制:运用博弈理论分析网络学习中的博弈均衡问题,制定出企业在网络学习中的最优策略。(2)运用委托—理论,建立长期网络信任机制,保证网络知识有效转换、整合与创新。(3)运用协同商务的原理和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开发和实现基于协同商务观的企业战略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网络内部信息、知识的快速交流、处理和共享。

4.战略网络进化研究,体现动态性和共生性的特点。要以进化博弈理论为基础,结合进化理论和遗传基因理论,揭示战略网络进化规律,针对有限理性行为者所组成的大群体中多次博弈背景下的进化力量,建立战略网络动态进化模型来描述其进化过程,研究网络行为的稳定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