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群教学论文(精选5篇)

  • 课程群教学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1.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基石是课程论和系统论。课程论主要研究课程与外部的社会系统和条件之间的联系、课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课程运作过程中各具体因素的内在联系,其核心任务是认识课程现象,揭示课程规律和引领课程实践。“联系性…

课程群教学论文(精选5篇)

课程群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 课程群建设 课程论 系统论

一、 课程群建设的基本理论

1.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基础。课程群建设的理论基石是课程论和系统论。课程论主要研究课程与外部的社会系统和条件之间的联系、课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和课程运作过程中各具体因素的内在联系,其核心任务是认识课程现象,揭示课程规律和引领课程实践。“联系性”是课程论对课程群建设的基本要求。系统论的基本精神是:一切从整体出发,建立系统网络,以信息系统为主干,以反馈系统和调控系统为侧翼,促成系统内部各环节(微系统)的优化运作,实现系统运作的整体值大于部分值之和。“整体优化”是系统论为课程群建设提出的终极目标。

课程常有类型之分,如:英语专业课程在类型上有技能性课程、知识性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性课程三类。然而,同一类型的课程在课程功能(育人目标)、课程内容(知识关联)、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上密切联系。

系统论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同时告诉我们,应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群建设的本质,但,强调整体并不是取消科目的划分,回到古代科学的状况,而是要在课程群的大框架下重新规划、组织、协调群内子课程,实现子课程的实施效果在更高层次上的整体优化。

2.课程群的内涵。我国学者(吴开亮、张瑞民、范守信、陈文山、郭必裕)从不同角度对课程群的内涵进行了论述:课程群的内涵包括社会取向、学科取向、学生取向等诸要素。但核心要素是质量取向,即:在集合式课程框架下,对子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使其协同作用、协调发展,实现整体优化。

综合上述理论和诸位学者的观点,我们把课程群定义为:在某一学科或专业内,由承担不同教学任务,在性质上相关或相近,内容上密切联系、且具有互补性的三门以上的子课程,为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和打造学科优势而形成的课程集合。

3.课程群的形成机理。从上述定义可知,课程群建设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相加或随意拼盘,构成课程群的课程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具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特征。就外语学科而言,课程群的形成机理至少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属同一类型的课程,如:专业技能性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相关专业知识性课程等。这样的课程集合能更好的满足课程布局和教学深广度的层次要求;第二,课程间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学习资源等密切联系、互补相宜,具有构建课程集合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综合能力或建立立体的知识网络;第三,能为打造学科优势形成合力,课程的集合源自对某一目标的共同诉求,能在这一目标的统一策动下,使课程集合的各组成要素(教师、教材、教法、教学计划等)实现动态优化,并在学科建设的某一侧面形成优势,成为支撑学科的重要力量。

二、 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创新实践

1.英语专业课程群设计。根据课程群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群的内涵和课程群的形成机理,英语专业可开展如下课程群建设:⑴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群:融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课程为一体,重点解决或避免单一课程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能力被人为地支解和割裂的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能力缺损”问题,从而实现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的高度统合。⑵英语语言学课程群:以普通语言学为核心,整合语法学、词汇学、语音学、语义学、语用学、西方语言学流派等课程,组建课程群框架。该课程群基于本科基础教育和研究生后续教育的基本考量,形成语言学科和专业课程互为支撑的格局。即:以学科建设为着眼点,通过学科研究为课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具有前沿性特征的知识体系;以课程建设为着力点,主动适应学科前沿,通过更新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好地把学科内容(理论成果、前沿知识)传递给学生。⑶文学与文化课程群: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戏剧选读、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这些课程以英美文学课程为核心,涉及基础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西方传统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等,构筑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该课程群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和能力,而且还提供另一种教育附加值,这种附加值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民族认同情节。⑷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群:包括英汉互译、应用文体翻译、文学翻译、英汉语对比与翻译、口译等。这些系列课程构建翻译学科建设的基本框架,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

2.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构。⑴相互借鉴,吐故纳新。信息时代,新知识日新月异。语言学科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新知识的传播、传承得靠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然而,课程之间时常发展不平衡,有些课程能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运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有的课程则对本学科或相关领域在新时代产生的知识成果反应不灵、贯彻不力,知识陈旧,甚至抱残守缺。课程群建设就是要建立子课程之间相互照应、促进和激励的机制,在保持各课程自身理论、知识和文化传统的同时,加强同一学科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的相互借鉴,吐故纳新。⑵打通关节,全面清理课程内容。原各门课程都是按自身体系守整的要求编写而成的,因此相互间常常会出现重复、雷同、累赘的内容。课程群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组织课程群内的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形成课程群目标的集体认同,打破单一课程壁垒,对各子课程的内容进行呈现、研究和剖析,下大力气对子课程间重复、低效、累赘的内容进行革新性清理和重构。从而降低教学成本,实现课程功能的最大化。⑶教材建设。课程群建设应把重点放在教材建设上,即:按照上述两点的基本思路,编制各门教材,删繁删重,精简交叉部分,去掉过时、陈旧的知识内容,增加复合性、前沿性、技能性、创新性知识内容。教材编写应注重课程之间的知识的连贯、互通、彼此衔接,实现跨课程的有机融合,做到系列课程一脉相承、自成体系。

三、课程群建设中教师的参与

1.参与课程改革。教师是课程的编制者和实施者,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应当而且必须依赖教师。好的课程编制应是一个有教师参与的合作性的事业,因为教师是产生和实施新课程计划整体思维中的一部分,他们是反省的实践者。教师能意识到课程改革过程里潜在的假设、隐含的理念与内在的价值。教师意识到这些“缄默”的因素之后,能够使课程改革的实施更有效。

2.参与跨课程教研。作为课程群建设主体的教师必须有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融合,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熟悉一门课程或精通一门课程的内容,而要掌握课程群的全部内容。而要实现这一点,担任同一课程群内子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应组成教学研究小组,定期开展跨课程教研活动,了解和谙熟其他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以及子课程在实现课程群整体目标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知识互补性学习,逐渐形成一支能主授一门、兼授群内其他课程,并能适当轮换的高素质课程群教学团队。

3.适时进行教学评估,处理、落实反馈信息。参与课程群建设的教师应结合课程群的总体目标、课程群教学计划和各子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阶段性检测试题库和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并以此为工具进行数据处理、数据抽样分析,对课程群实施效果适时地进行评估。测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和落实反馈信息,及时地矫正课程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结语

本文将课程论的基本原理和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引入课程实践,为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增强了课程群实践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教师是课程集合中的重要组成要素,是课程的编制者和反省的实践者。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群建设是新时期教育观的客观要求。课程群建设使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三者之间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相互支撑,使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优化和统一。

[本文是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英语专业技能课课程群建设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为GX0606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文山:《组建课程群,打造学科优势》,《琼州大学学报》,2003.5。

课程群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群;机械控制;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曾孟雄(1957-),男,四川自贡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教授;欧阳文(1988-),男,湖北天门人,三峡大学机械与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精品课程“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21-02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随着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从侧重数量到侧重质量的提高进而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由单门课程建设向多门课程建设而引发课程群建设。根据相邻课程在时间和内容上的衔接关系相互支撑和强化,利用课程群组的关联性优化整合课程体系,以促进教学理念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课程群的学科专业属性与建设模式

课程群是指从属于某个学科的相互之间有着合理分工并能满足不同专业教学要求的系统化的课程群体。[1]学科性和专业性是划分课程群的基本依据。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确定与协调都必须依照学科界限来划分;专业性在课程群建设中的课程体系确定及各课程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方面也发挥着组织与协调作用。课程群的划分既要考虑到学科因素也不能忽视专业因素的影响。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设计后加以综合就能够实现的。课程建设并非单独意义的课程研制,是泛指与课程相关因素及条件的建设与完善。开展课程群建设就是要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用系统工程的理念推进课程群内相关课程的整体建设,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改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知识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按照“宽”的教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增强各课程的联系与融合,提高课程综合性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2]

课程建设模式一般有四种:以课程或精品课程为单位进行建设的课程模式或精品课程模式;以课群为单位进行建设的课程群模式;既有面上课程又有优化重组的课程+课群模式;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建设模式是先对主干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再根据课群顶层设计确定具体合适数量的课程,在普遍建设的基础上以一两门课程为核心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打造有特色的高质量课程,进而以精品课程这个“点”带动整个课程群这个“面”。该建设模式容易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容易产生课程群的整体效应。

二、精品课程与课程群之间的关系

课程群内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有串联式和并联式两种。[3]串联式课程之间是前后顺接,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或颠倒,构成一条教学主线。并联式课程之间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要求灵活组合。通常以串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并联式关系的课程列为专业主干课进行系统教学,同时通过案例教学、课程综合设计等环节加强课程群内各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与交叉综合。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模式理顺了精品课程和课程群建设的关系。因为课程群建设评估指标所涉及的主要方面与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要求大体一致,精品课程建设与课程群建设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课程群建设比单门课程建设面大,“面”上建设有基本要求,而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有国家指标要求,因此可集中优势力量,精心建设其中的一两门课程。在建设进程上形成院系合格课程-校优质课程-校精品课程-省级或部级精品课程的梯级建设模式。从教学实际出发,在重点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各类教学研究项目,理顺课程群与精品课程之间的关系,突出精品课程建设。这种在课群基础上建设精品课程,又以精品课程促进课群建设,用精品课程的“精”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较强的示范作用,对整体教学效果起到带头作用,同时也容易突破课程教学条件的“瓶颈”制约。

三、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建设

1.特色专业建设下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组

以本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以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为龙头,积极开展机械控制类课程群建设。我校机械控制类课程中,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于2009年获湖北省精品课程,机电传动控制、运动控制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等课程是机械专业的机械控制类系列课程,同时也是学位课程或主干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递进,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呼应,组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课程系列整体。“突破单一课程建设模式限制,开展特色专业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组建设”是课程建设纲领。以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优化控制类课程群组体系,本着整合拓宽和更加注重应用的原则,对机械控制课程群组的内容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课程群的建设模式,加强培养方案中各课程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和整体优化,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教材建设,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以特色显示活力,从而促进教学基本建设,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水电行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机械控制课程群教学内容的贯穿融合

本校机械控制课程群涉及的相关课程都是围绕机械工程研究对象,依据控制原理和手段进行不同方式的控制。[4]因此在控制思路和控制方案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类比性,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贯穿融合。课程群组的各门课程都要贯彻控制基础理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讲课过程中有课程群组的整体概念。在本课程建设项目研究中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进行课程群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协调与优化。在教材选用与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顺序安排、教学资源共享、实验设备通用等方面展开全面的研讨,以期获得机械控制类课程群整体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课程群建设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技术进行理论和实验教学,利用图解分析类比实物的方法结合工程施工现场实例进行启发式的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课程群教师努力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开展互动教学,努力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及教学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课程教学内容在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保障。教师提供控制案例,学生组成兴趣小组进行控制方式设计与控制过程的实验实践,学生成果则以幻灯片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讲。课程群的所有课程都利用学校网络课程平台“求索学堂”开展互动教学和论坛讨论并取得很好效果。

(2)注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摒弃重知识传播轻创新能力培养和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5]在课程群建设中结合三峡工程建设选定控制类的课题进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近几年学生参加部级和省级的机械创新大赛中,以控制类研究成果获奖级别和获奖次数为最多。

(3)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采用工程实际与理论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方式,丰富学生视野,提高理论教学的实践应用性。对课程群中的机电传动控制和运动控制系统及液压传动与控制等课程,利用学校毗邻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工程的优势,设计零距离接触的现场教学,到大型施工现场开展工程实际与理论的现场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意识和工程可靠性意识。

4.重点开展教材建设出版精品教材

在课程群建设中,非常重视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特色教材建设。课程群教师先后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十一五”系列规划教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学习指导与题解》《智能检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同时重视丰富教学参考资料,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都编写有适合课程教学的讲义、教案、课件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对课程群内的所有课程都编写有符合本学院实验设备条件的实验指导书,并对部分课程编写创新综合实验教材。

5.研究跨课程实验运行机制与建设课程群综合实验室

实践教学是制约课程建设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之一,实验室建设是课程群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建设水平和实验教学环节质量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验室建设上,从课程群的整体角度出发,充分考虑购买和开发的实验设备应具有的跨课程实验开出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课程群团队的科研优势,将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了课程群综合实验室,搭建了创新综合控制实验平台,建立了跨课程创新实验运行机制,开展了机械类大学生创新综合实验活动,为课程群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提供配套的政策资金支持,使学生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制度化规范化。课程群综合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

四、结束语

精品课程与课程群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开展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是通过整体统筹,站在课程群高度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使群内各门课程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循序渐进;二是推进教学新理念,实现课程群专题讲座、创新设计大赛和毕业设计选题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教学新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和毕业设计质量;三是以省级精品课程为核心推进课程群内的系列课程建设,培育推动新的精品课程。实践证明,研究与建设的效果非常显著,对我校机械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努力使我校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满足水电行业机械装备设计与制造领域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

[2]吴松林.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群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

[3]翁其能.工程学科精品课程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课程群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平面设计;课程群;实践教学

引言

21世纪的今天,无论是世界文化形态,还是中国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强大的数字化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平面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无可避免地要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虽然教育的变革首先发生在教育观念与教育目标的层面,但必会落实在课程上,并通过教学活动呈现。

一、“课程群”相关概念释义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朱子全书 论学》:“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其意指学习是长期的行为,需要紧凑合理地加以计划;“小立课程,大作工夫”则指要设置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并花大功夫认真地实现它。此处的“课程”虽泛指学习,但确带有课业、进程,以及学习方法之意。作为一个术语,“课程”一词在今天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课程虽然只是教育教学系统的最小单位,但唯有抓住了它才能有效提升整个大系统的质量。《现代汉语辞典》中,课程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1]。它不仅是教程,更是学程,是动态的教与学双向流动的实践过程。作为教育的基础,课程即发展资源[2]。它不仅是对某一学科、专业技术、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性的总结,更是对该学科在现、当展前沿做出的理性反映。课程群简称“课群”,最早由北京理工大学王嘉才等提出。强调课群建设应在借鉴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结合21世纪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对课程进行整合,建设具有学科相关性、知识完整性、内容继承性、结构相对独立的课程继承模块[3]。北京理工大学自1990年开始课程群建设,其课程群在拓宽学科专业口径,实现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扩展了教学内容,降低了总学时,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保障,也有效地推动了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建设。课群不是简单的课程捆绑,它从属于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跨学科的课程组合也是在此前提下进行的,跨学科课群的建设是方法,被某一专业课程群所吸收的跨学科课程也必须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基于此,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群建设除了包括专业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专业实践等不同层面的课程元素外,还须在适应时代、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它不仅强调综合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也注重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的教育内容。

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目标

纵观近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关于设计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的讨论业界基本上达成了较为明确的共识,但在教育体系的构建、课程建设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分歧。毕竟,设计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没有哪一种设计教育模式可以具有无障碍的普适性。因为多样化的设计教育生态是保证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土壤,而个性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教育正是实现设计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作为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一种新形式,课群建设的本质在于确立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科观、新的专业观、新的教学观和新的课程观,而非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的“修补”,更不是把原有专业课程依据相似度而进行简单的分群建设。对此,我们应着重于设计专业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课程群建设,厘清各课程之间、课程群之间良好的逻辑关系,摒弃与市场脱节的纯理论或纯技法的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人性化、个性化、科学的课程群建设体系,为学生的学习和服务社会搭建开放灵活、系统合理、完整高效的平台。课群建设是与某一门课程建设相对应的一种系统化的建设模式,包括下设课程的选择与组合的方式、教学团队的运行机制、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设等内容。关于课群建设,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某学科内多个课程的集合,以学科作为划分群与群的界限。也有观点认为课群是指专业课程体系的某一类别的课程集合,例如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或专业方向课程群等,即以专业作为划分群界限的依据[5]。但这两种观点显然是将“封闭”的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课程教学,拉入另一个“封闭”的课程群教学,其局限性无可避免。此外,虽然平面设计专业强调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但高校不是社会某行业的专业培训基地,其教学与科研功能也是不可忽视的,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沦入另一窠臼。一个开放的课群,其系统内的所有部分均相互关联,“开放”意味着变化和不确定性,课群内部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有可能在外界条件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灵活的适应性正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目标所在: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发展的需求自主地作出选择。

三、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原则

(一)恰当的课程群规模作为一个行业的平面设计,不仅设计理论更新速度快,技术手段的更新更快。反映在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上,就要求我们立足专业教育教学的整体,既要准确把握群内课程间的目标一致性,也要统筹规划课程群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既要考虑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避免加大学生的课业负荷,也要积极、开放、务实地将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跨学科领域的相关课程纳入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课群是若干门在知识、方法、拟解决的目标问题的方面彼此存在逻辑关联的课程。因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阶段性学习目标不同,课群的规模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如若少于三门便难以成群,反之,群内课程数量过多也会因课程群规模过大而不利于管理,且会因彼此间差异加大反而不易体现课程群的特色。尤其是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的课时有限,通常为4-6周,如果群内课程数量多于5门,则意味着一个课群的学习必然会跨学期展开,如此必不利于课程群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本文认为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规模当以3-6门为限。

(二)合理设置群内课程

现有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多重视微观视角下某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每门课程相对独立,课程间虽有前后置逻辑关系,但难免出现内容重复、衔接不畅等问题。课群建设更注重群内课程间的优化整合,统筹规划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较大程度地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课群的设置可以依据知识型、方法型、项目型进行大的分类规划,并在此框架内进行更加细化的课群建设。知识型课群多强调同学科、同专业课程的组合;方法型课群强调以逻辑关联为前提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设置;项目型课群是以专业设计项目教学为基础,强调实践性,有明确的针对性,是针对某设计项目长期或短期设置的课程群,虽有一定的功利性,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设计水准有着不容忽视的强化功能。此外,平面设计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还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分层级地进行课程群的开发与建设,如通识层次、专业基础层次、专业拓展层次、个性化发展层次。

(三)群内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专业能力、教育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水准决定着课群建设的最终效果。作为课群建设的主体,相关教师应具备对群内课程教学内容融合贯通的能力,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熟悉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和专业技能,还要掌握课群的全部内容,并有能力驾驭整个课群的教学设计。再者,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基本的关系,不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课程等在教育过程中施加多大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最终还得依赖于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关系才能得以实现[6]。目前高校设计专业多采用工作室项目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在很多时候更像头脑风暴,教与学的关系更像是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团队管理能力与设计操作能力也是群内教师必备的素质。

(四)重视实践教学,分层建设实训基地

关于实训基地建设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台湾中原大学商业设计系视觉设计专业与近百家单位在媒体、动画、广告、影视等设计方向均有广泛的合作。德国国立HFG-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的平面设计、媒体艺术、产品设计等专业的课程面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相邻专业和领域的课程,即跨专业自主学习。这些课程通常由教授主持,在相关技术人员或助教的协助下完成实践教学,授课方式极为灵活。众所周知,平面设计专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是指导性的知识传授,而是设计目的的实现。基于此,将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的教学项目引入课堂,分层级的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设计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强调对学生观察、认识和表现事物能力培养的基础型能力实训基地;强调科学的设计理念养成的综合能力实训基地;在专业学习阶段,结合各课程群的总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通过项目教学引领学生深入而敏锐地把握生产、生活的实际,直接参与设计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取从事与平面设计相关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技能型实训基地。

(五)完善课程群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群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and according to the CDIO concept puts forward the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scheme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group, scheme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group and concrete curriculum group measures, to explore an idea for the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pecialty to meet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serve local economy needs.

关键词:CDIO理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课程群建设

Key words: CDIO concept;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0-0155-03

0 引言

当前,高等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基于单科设置,各课程之间存在一定重复的知识,连贯的知识不能相互联系起来,教师固守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不知道如何应用。加之水资源短缺和水危机的加重,国家对给水排水工程事业的投入日益加大,2015年4月针对水污染,国家出台了“水十条”,预计到2020年将投入4至5万亿用于水污染治理。给水排水工程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相应地,对给水排水工程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1]自1952年以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历程。从事给排水行业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探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提出了CDIO理念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的建设方案。CDIO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CDIO理念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根据建设部高等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意见,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2]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引入CDIO模式,将会为我们培养出具备给水排水工程基础理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一定创新和科研能力,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应用型技术人才。

1 课程群划分的原则

对课程群进行划分,首先应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CDIO理念为指导,以给水排水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确立理论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其次,确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体系为课程群建设的关键,这关系到能否达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应先确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体系,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群体系进行划分,使课程群的知识相对集中。此外,应围绕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的教材建设、课程群相关教学研究等进行详细规划,以某个或多个方面的知识来确定群内各门课程的知识点,理顺各门课程中的每个案例的设置,将相互联系紧密的课程划分在同一课程群内。

不同课程群要求学生具备不同的综合素质,因此应使课程群与实践训练关联,并使该课程群的实践训练体系化,所使讲授的知识结构化、层次化,已达到节省课时的目的。[1]这样不仅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程群的知识及综合掌握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以上原则,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课程群的划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公共和专业)、专业课、实践课及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CAD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学、工程经济;专业基础课包括工程测量、水力学、水文学和水文地质、水泵与泵站、水处理微生物学、物理化学、水分析化学、工业水处理;专业课包括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水排水管网系统、水质工程学;实践课程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水泵与泵站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课程设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专业选修课涉及各类特色课程。

2 课程群方案设计

2.1 设计理念 工科人才培养注重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正朝着综合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发展,按照CDIO工程教育理念,围绕着培养具有合理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宗旨,各个学校注重培养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较为过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提高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为内涵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工程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三创(即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组织及协同工作能力、系统调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构建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群体系。

2.2 模式设计 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原则,树立CDIO“教做学”三位一体的新理念,开展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实验、科技竞赛、科研训练、项目实训及创业孵化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

2.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独立学习 全部的学习活动均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讲授时教师不必亲自上台,而是让学生先做预习,以小组分工的方式,轮番上台演讲,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展现他们对每周课程内容的理解思路。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也有助于教师观察学生理解的盲点或创新点。

2.2.2 确立“做中学”的教学方法 在“做中学”理念的指导下,让学习过程由以前那种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变为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过程,体现了始于问题、基于发现、体现创造性特色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高层次、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3]

2.2.3 采用高校教师与工程师结合的双导师制 由于高校教师缺乏工程经验,所以聘请校外有实际工程经验的符合条件的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可与高校教师共同组成指导团队,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2.4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依托于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做到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 教学与科研相长,并建立适合于学科发展的、基于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

2.3 建设目标 按照“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实践能力”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广泛,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包括与用水和污废水相关的城镇建设、工矿企业的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教学、科学研究等,所以课程体系的改革应更具有针对性,更适合地方经济的发展,而课程内容的改革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各个院校应保持原有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完善教学方法,以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群建设方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的划分已经把专业培养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掌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专业课程群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从细节处深入学习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选修课程群的培养目标是丰富和拓宽的视野,更加全面地、多领域地了解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3 课程群建设具体措施

3.1 优化课程群体系 按照“以基础理论教育为核心,向培育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逐步扩展”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进行实施。我们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CDIO理念,通过实际项目将知识、素质和能力结合起来。根据规模和范围将CDIO项目划分为三层次:首先是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理论和能力的项目;其次是包含一个课程群理论和能力要求的项目;最后是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而设的项目。

3.2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就是为了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改革实验教学体系。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对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改革实习教学体系。包括产学研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进,与地方企业合作,拓宽实习基地领域。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量制定循序渐进的实习教学计划。第三,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体系。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合理选题,题目多样化,学生可根据兴趣在专业范围内自由选题。课程设计侧重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毕业设计侧重设计计算和工程绘图。

改革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实践效果和成果而言,改革之前是非常之少,改革后的几年来,专业实验室(中心)师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被EI检索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30项,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奖励20项,如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依托实验室申请及完成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余项。科研教学成果也逐年显著增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群改革与实践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4 结束语

以CDIO理念为指导的课程群建设体系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导,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提升职业素质,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为社会输送高品质、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优秀给水排水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娟.新时期地方院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广东化工,2010,37(11):177-183.

[2]武晓刚,张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79-80.

[3]郑薇薇.基于CDIO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课程群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QQ群;C++程序设计;远程课后辅导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75-03

Application of Group QQ in C++ Program Design Teaching//ZHU Yuanzhong, HE Wenjing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problems in C++ Program Design teaching,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ask driven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group QQ were applied to remote after-school tutoring,in order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increas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limited teaching hour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oup QQ for remote after-school teaching in C++. The key point is the real-time communication and remote debugg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group QQ; C++ program design; remote after-school tutoring

1 引言

C++作为目前主流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是编写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通用语言,C++程序设计课程则成为国内外高校理工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C++课程内容涉及基本语法算法、数据结构、面向过程的编程技巧、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程序调试技术等,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快,对培养大学生编程能力、创新能力和严谨学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更新、增长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影响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以川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为例,开设的C++程序设计课程总课时为72节,其中理论课时为48节,实验课时为24节。这么少的教学时间来分配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明显不足,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解决这样的问题,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课时,但是由于目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普遍趋势是压缩教学课时、增加课程门数而难于实现。各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改革不少,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如:改进教学方法,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改进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精简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实践时间[2-5];等等。但出现的共性问题是,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及实践时会有大量的问题出现,能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和针对性的指导,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而教师课后不能一直在学校与学生作面对面交流。同时,这些问题中部分还存在不少重复的情况,教师如果进行单独解释,将很浪费时间和精力。通常的做法是利用远程辅导来解决这个问题。

传统的远程辅导主要是基于网站、电子邮件、校园论坛、博客等非实时辅导以及通过电话进行的实时辅导。前者虽然允许师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但由于交流的非实时性,学生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答,有些问题时间一久则淡忘了,最后导致问题积压,影响学生学习的节奏和学习的兴趣。电话辅导则因通话费用以及缺乏图形图像功能,难以快速准确描述问题,而不能成为常态的教学辅导形式。

为保证教学效果,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通过QQ来解决这个问题[6-9],包括课内应用[7-13]、课后辅导以及资源平台建设[14]。随着QQ功能的增强,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运用QQ群,具有独特的效果。

2 QQ功能特点

腾讯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IM)软件,支持在线聊天、语音以及视频聊天、离线消息、点对点传送在线/离线文件、共享文件、网络硬盘、QQ邮箱等多种功能,并可与移动通讯终端等多种通讯方式相连,是国内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交流软件。

QQ群类似于虚拟的网络社会,是腾讯公司为QQ用户中拥有共性的小群体建立的一个交流空间,主要提供多人交流服务。群主在创建群后,可以邀请朋友或者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加入到一个群中。在群内除了聊天之外,还具有群公告、群相册、群共享(群文件)和群邮件等多种功能组件。

微云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项智能云服务,可以通过微云方便地在手机和电脑之间实现同步文件、推送照片和传输数据。

3 QQ群在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实践运用

以川北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课堂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分组教学,课外辅导采用面对面与QQ群辅导相结合。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校园网络设施的改善,学生在宿舍和实验室均能通过手机或者电脑连上互联网,QQ号码可以免费申请,使得远程课外教学辅导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群和讨论组的创建 目前,QQ普通用户就能够创建200人的群;达到等级4就可以创建500人的普通群,成员上限500人,2 G永久群共享,1~5 G群相册,足以满足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公布群号码并邀请学生加入群中即可。要求学生使用学号加真实姓名作为群名片,方便交流、管理。

讨论组相当于群中群,利用讨论组可方便地开展小组课外学习和指导。教师将同一小组的学生加入同一讨论组,学生也可根据需要与多个好友建立相应的群内讨论组。

任务及教学通知的 群公告是群内信息的空间,适合文字任务,教师可用其预习任务、课后任务、在线辅导时间、一些日常通知等。尤其是需要集中辅导的情况,教师可以事先通过群公告辅导的时间,便于学生事先预留时间,按时参与辅导答疑活动。

群共享是群内成员用于资料存储和资源共享的空间,也可用于图文任务。

开展个别辅导和集体答疑 QQ具有的实时通讯特性可以使学生和教师及时进行交流,解决自己不懂的疑问。QQ的离线消息,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师离线后提问,教师上线后能看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答复。反之亦然,学生也能看到教师在自己离线时给出的答复,这样就很好地保证了交流的连续性。

教师可通过与学生私聊、讨论组或群聊完成辅导的任务,其中群聊是主要的辅导形式。在辅导过程中,比较简单的问题一般能由学生自行讨论解决,教师只给予点评。当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教师才给予详细的解释。

在QQ群讨论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每个人的发言全体群成员均可见,故无论是否参与发言讨论,每位学生都可以从中学到相应的知识。QQ群聊天记录可以漫游,可以在服务器端保留15天,这也带来极大的方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记录。但是QQ群中发言人多,聊天记录很快会被刷新,不方便学生查阅。因此,典型的问题教师应该将其放到群共享或微云中长期保留。

对于C++程序设计课程而言,使用QQ开展课后辅导极具有天然优势,C++的例题、习题、课后任务、实验,最终都要在计算机上形成源代码,学生只需将源代码发送给教师,教师立刻就能评阅、调试,效率很高。而其他课程如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对于问题的描述则复杂得多,往往涉及电路图的描述、电路图的生成和传送,对于学生而言,常常因为麻烦而放弃提问。

远程程序调试 QQ的远程协助功能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远程辅导。当一个问题难以描述清楚的时候,教师可以远程控制学生的电脑,就像操作自己的电脑一样方便,与在教室辅导学生没有什么区别。

对于C++程序设计课程而言,这也是非常突出的优点。程序调试非常重要,通过文字描述非常繁琐。对于学生而言,观看教师一步一步进行调试,非常清晰、形象化,便于接受、理解,其响应速度虽然在校园网内不如微软的远程桌面,却胜在可以穿透内网,无需设置,教师在任何地点均可使用。

共享教学资源 在QQ群中,教师和学生主要通过QQ群传递和共享资源,还可以进行文本、图片、视频等各种格式文件的实时/离线互传,而且这两种传输文件的方式比使用电子邮件速度更快、更直接、更方便。此外,腾讯微云提供了海量数据的远程存储,高达10 T的文件存放空间,教师可预先上传文件至云端,随时调用。由于和QQ处于同一个系统平台,微云向QQ好友传递文件可以实现大文件(1 G)实时秒传。

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 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进度的意见,然后进行适当调整,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通过群共享或群邮件发放调查问卷,或者和学生就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进行讨论,进而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注意进行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4 结语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QQ群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综合学习能力,并能够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首先,QQ群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讨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提高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频率和效率,增加了交流的深度,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得到了学生的广泛支持。对学生而言,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教师的交流可以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从而使学生不至于像在教室中那样感到拘束和不好意思,愿意提出问题和看法,并且逐渐习惯于将不懂的问题直接发在群讨论区而不是私聊。同时,学生有时候会谈论其他感兴趣的话题,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在群里发言的积极性,也让部分不爱上QQ的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对教师而言,在QQ群集中答疑,极大地节约了时间,而且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更好地开展教学。

其次,学生通过QQ群共享交流教学资料,群内成员之间也可以在相互之间通过QQ文件传送来传递学习资料,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资料的积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新的思路、素材。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能力和团队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虽然采用分组教学,但学生的参与机会仍是不够充分的,而QQ群的建立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地位得到尊重和加强。此外,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分组来建立讨论组,教师定期给各讨论组发放一些课外任务的资料及作业供小组成员学习和探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其对相应知识的了解。

当然,在教学中使用QQ群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要求教师对QQ的应用要娴熟,教师的在线时间要有相应的保证;其次,利用QQ群进行教学辅导的效率还是不如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实质上是加大了教师的时间占用和工作量,如何评定教师业绩,引导教师积极采用QQ群进行教学辅导也是一个新的问题;最后,如何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QQ群活动,尤其是督促学习自主性较差的学生,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加重,还需要深入思考,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维富,陈建平,等.C++程序设计课程研究与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4):153-158.

[2]祝元仲,魏小琴,何汶静.任务驱动与分组教学法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1):103-105.

[3]魏小琴,祝元仲,冯元元.任务驱动与分组教学法在《C++程序设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

2012(7):36-37.

[4]何汶静,祝元仲.分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医学,2011,17(1):159-160.

[5]魏小琴,祝元仲,冯元元.C++程序设计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与电脑,2012(3):127-128.

[6]刘述.QQ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基于CNKI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3):33-38.

[7]范利红.QQ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

2013(4):70.

[8]张建礼.QQ群在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0):64-65.

[9]唐文奕.QQ群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12-315.

[10]李江萍,黄雄波,潘黎阳.基于QQ软件平台的教学模式研究:以《动态网页编程》课程为例[J].福建电脑,

2013(2):193-195,184.

[11]段长有.QQ软件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简单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6-97.

[12]桑志强,汪燕.QQ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12(3):38,60.

[13]征宇,王晓玲.浅谈QQ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使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2):2815-2818.

[14]杨立力.QQ协作平台上教学辅助资源模型构建[J].微型电脑应用,2014(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