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体育总结(精选5篇)

  • 考试体育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

考试体育总结(精选5篇)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1篇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根据《条例》精神,在认真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国家教育体卫艺司于1992年,确定北京等省、市为全国试点单位;于1993年5月,印发了《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体育试点工作方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在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开展。1995年1月,国家教委体卫艺司传达了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的意见后,各地进一步统一思想,不断完善考试办法,加大管理力度,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考试体育取得了很大成效。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为了更详尽地了解全国考试体育的现状,研究对策,促进考试体育工作的完善,使党的教育方针真正得到全面贯彻,我们于1997年初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教委体卫主管部门发出了调查表,对各地考试体育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与分析综述如下: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3.国家教委体卫部门要同基教、职教、招生等部门协调一致,做到政出一门、政令一致。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考体育;共同发展;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6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本文根据目前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容并结合体育中考体制,对贵州省中学体育教育与体育中考的契合进行了研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既要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又要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针对贵州省地区情况,调研对象选取贵州省中学(初中)初三学生、体育课教师、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者、教育主管部门工作者等。对样本选择:贵阳、安顺、毕节、六盘水、铜仁、遵义、凯里、兴义、都匀。各地区选取城市初中2-3所,县或乡镇初中1所。

(二)研究方法

采取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发放问卷学生970份,回收923份,有效问卷892份,发放教师问卷145份,回收142份,有效问卷139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贵州省体育中考项目分析

目前贵州省按照《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选取10个项目作为体育考试项目,并结合贵州各地区分别选取必考项目和自选项目相结合的考试办法,与国家体质测试标准相适应。在调查学生中普遍反应目前考试项目可以接受,项目的设置符合学生目前身体条件,只需加强身体素质,就可以取得满意的分数。调查中对你所在学校在选取考试项目上的原则要求,有58.4%是统一有学校选取,21.6%是学生自由选取,仅有20%是结合自己实际选取项目,查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项目评分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与贵州省初中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评分标准对照,考试科目男生标准略低于《国家标准》,女生(除跳绳外)标准略低于《国家标准》,总体上贵州省考试评分标准低于《国家标准》。此标准多年不变且全省各地区统一考试标准,这样的考试能否考核目前学生体质有待质疑,建议结合各地区学生体质上报数据分析,为本地区制定相应的考试标准对照表,上报教育部门,经考核调查批准后实施,采取此措施有助于及时发现波动区间,有利激励学生通过加强体育锻炼,达到理想的体育考试成绩,带动体育考试逐年发展,最终学生体质普遍提高,实现体育考试目的。

(二)贵州省体育考试成绩评分办法分析

现行体育考试实行的是综合性评价,即考试内容分为过程管理评价(即平时成绩,占10分)和目标效果测试(即总结性评价成绩,占40分)两个部分,两部分成绩相加计入升学成绩总分,体育考试满分50分。主要问题集在平时体育成绩如何科学、合理、公平给出,经过调查与学校一线教师的采访,学生平时分数权利集中在教师的手上,学校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给分的时候有过分偏袒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歪曲了体育考试的目的和意义。建议:1.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检查力度,责任到人,切实做好监督作用。2.学校制定统一规范的考试制度与评分办法,保证三年的考试成绩真实有效。3.对于发现的相关问题,认真核实,果断处理,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空间,创造一个全体动员参与锻炼的体育氛围。

目前正在全面推行“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的教育要求,综合素质包括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评价方式涉及自评、互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参与评价,此举措有利于贵州省考试制度不断完善,实现本省教育规划要求,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三)贵州省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目前全国中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特别是体重普遍升高、肺活量普遍下降、耐力素质整体下滑等,贵州省近20年的中学生体质下降更为明显。各地区《标准》测试结果所示:通过测试的数据分析目前学生体质状况,身高、体重,城市学生高于乡村学生,坐位体前屈平均值乡村男生要略高于城市男生,部分地区乡村女生高于城市女生,幅度偏小,目前城市学生肥胖率高于乡村,营养摄入大于运动消耗,外加学习压力增大,运动时间相对减少,导致部分结果低于乡村学生,立定跳远和肺活量各地区差距不明显,握力显示差距最为显著,乡村学生力量明显高于城市学生。急需加大学生体育锻炼,全面均衡的发展学生,实现总体素质平稳提高。

(四)贵州省中学生体育成绩在体育中考前后对比

结合体育考试项目,其考试前测得相关项目数据与其考试后成绩作对比分析,选取贵阳市部分中学生(男222名、女233名)九个班级男女共计455人。分析:选取考试项目分别是1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跳绳,考前成绩即考前学校组织模拟考试,考后成绩即正式考试结束后收集其本人成绩。男生立定跳远和1000米成绩提高显著,跳绳成绩前后显示有下滑趋势,幅度偏小。女生立定跳远和800米成绩提高显著,跳绳成绩前后显示有下滑趋势,幅度与男生相比偏大,总平均成绩男生提高的幅度大于女生,按照贵州省教育部门制定考试要求部分规定,考试满分所占总人数控制在30%的要求,调查结果部分班级满分比例高于此标准。

(五)贵州省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对贵州省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类型的调查中显示:跑步占调查总数36.5%,位居学生锻炼之首,球类运动(篮、足、排)占总数23.3%,(乒乓球、羽毛球)占总数18.8%,跳绳和游泳各占7%、4.4%,基本不运动的学生占6.8%,在其他选项里包括骑单车、爬山、学街舞、跆拳道等。在学生日常参加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类型多样,符合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需加大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转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充分认识到体育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手段。

(六)贵州省体育中考制度下对学校体育教学分析

通过问卷统计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体育中考制度对学校教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学生身心、学校体育课、校园文化、教师、学校领导等多层次反映出体育考试实施可行性,同时伴随着体育考试的实施进度由起始阶段――改革发展阶段――全面实施阶段来分析,我们也看到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如体育考试应试化现象严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体育补习成为快速提高成绩的渠道,锻炼的目的集中于应付体育考试,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结论

贵州省体育考试项目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选取,项目类型能考核出学生目前身体机能、得到学生普遍认可。但考试项目选取存在一校统一制现象,阻碍了学生自选要求,限制了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评分标准多年不变,制约了体育考试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学生体质目前肺活量、耐力低于发达省份,其他指标反应不显著,急需加大学生体育锻炼,全面均衡的发展学生,实现总体素质平稳提高。体育考试实施对学校教学注入新的元素,带动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学生健康认识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产生的阻碍因素需要进一步在实施中完善。目前贵州省结合实际全面推行“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的教育要求,促进贵州省考试制度不断完善,实现本省教育规划要求,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

四、建议

1.在项目的选取上结合本地区体育教学实际情况、体育课程开况、学校教师的执教能力科学制定,在学生自选项目要符合学生自愿结合实际选取的原则,项目的变更次数要结合学生素质提高程度,避免多年不变的考试项目,评分标准伴随学生部分素质提高,做适当调整。

2.增加校园文化节及相关体育活动,制定多种运动形式,利于不同体质学生选取其乐于参加的体育项目,实现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做好学校教学与体育课之间的纽带工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校园文化氛围。

3.教育主管部门加大检查力度,责任到人,切实做好监督作用,确实保证学校制定统一规范的考试制度与评分办法,保证三年的考试成绩真实有效。及时对于出现的相关问题,认真核实,果断处理,建立良好的校园体育空间,创造一个全体动员参与锻炼的体育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S],2007.

[2]贵州省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稿)[S].黔教体发[2008]311号,2008.

[3]刘海元.我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实施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08:15(9):9-10.

[4]刘青.宿迁市中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45-50

[5]李涛.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调查分析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6]李元.新课程改革下福建省体育中考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3篇

该《通知》明确,考试对象是凡报考我省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的应届、往届初中毕业生,均须参加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考试时间为2017年4月至5月,具体时间由各地自行安排。考试项目为男女生各进行3个项目的考试,设必考项目和选考项目。男生的必考项目为1000米跑,女生的必考项目为800米跑。选考项目由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确定,并在考试前2个月向考生公布。选考项目应列出若干个,让学生从中选择。

《通知》指出,这是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深化体教结合的意见》(皖政办〔2013〕5号)关于“从2013年起,逐步增加初中毕业体育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权重”要求,2017年,我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总分值定为不低于55分。必考项目与每个选考项目的分值由各市、省直管县教育局自行确定。各单项成绩测试时以0分为起点,不得设最低分。

评分标准为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初中三年级相关项目的评分标准;选考足球项目,参照执行教育部《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选考一分钟跳绳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没有收录的项目,可参照执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7年颁布施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初中三年级相关项目的评分标准。

成绩评定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动与健康”维度的实证材料,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计入升学录取总分。鼓励各地把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与体育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相结合、与学生日常锻炼过程相结合,设立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应在考试分值55分以外单列。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4篇

本文献综述通过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进入中国知网,以中考体育为关键词进行篇名检索,来源数据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时间为1996年至2013年12月8日,检索结果为92条,按照被引排序,选择前49条记录。选择被引用的文章,是为了提升参考文献的质量。

2.总述

通过阅读这些文献,笔者发现,我国中考体育的发展过程从崇明中学的试点,到九省试点再到规定全国全面实施体育考试的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以及从《条例》到《意见》甚至颁布中央7号文件,一个由浅入深的规定思考。说明中考体育一直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也是一项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努力的工作之一。阅读这些文献,反思从1990年至今这20多年来的中考体育的过程,可以看出,文章大概分为以下个几方面:1.中考体育的影响、2.社会各方面对中考体育的态度、3.中考体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4.如何提升中考体育成绩等。

通过对所查阅的49篇文章题目进行分析所得,题目中包含问题、现状、思考等关键词的多达20篇,比例达到40.8%,因此可以得出关于中考体育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热点。

3.分述

3.1从中考体育政策的能为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中考体育所带来的好的方面的影响包括以下几方面:1.中考体育坚持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有力措施之一;2.对端正办学思想、转变体育教学观念都有很大的作用;3.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3.缓解了学生体质下降状况,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4.体育中考本位目标明确的情况下,促进了学生初中阶段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来,对处于身体发育旺盛期和学习压力较重的初中学生来说体育中考能有效作用;5.各方面都加强了对体育考试的认识;6.在体育考试组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3.2中考体育存在的问题:

3.2.1从考试本身来说,考试内容的僵化、设置的不合理。大部分的学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以考试内容为风向标,考试内容的单一,中考体育会逐步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

3.2.2从学校层面来讲,升学率一直是学校的最高标杆,从而容易使学校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仅仅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来组织体育教学,也将考试成绩作为体育教师的合格标准。据调查,就上海市而言,一大部分重视体育教学的学校校长都是受到升学压力而为的。这不仅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而这观念的不正确,势必影响到学校学生的观念发生扭曲。

3.2.3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讲,一方面承受学校的升学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解决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权衡两者,大多数教师变成了考试的指挥棒,积极完成学校的任务,而不愿意再多花精力去别的教学内容。

3.2.4而对于学生来说,获得好的成绩成为他们唯一的动力。而当考试结束,他们便会对所学的内容知识抛诸脑后,更无从谈起所谓的终身体育。

3.3体育中考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前学者的研究看来,他们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很多相应的策略,总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3.1切实转变观念和增强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基础,增加体育中考“轻考重育”的宣传力度,正确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引导体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3.3.2加大对体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是保障;保证体育考试场地齐全,尽量减小场地、气候条件等这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考试形式和内容当中没有校本特色项目,因此对学校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激励性也不大,许多学校甚至为此而放弃了一些原有的校本特色项目。

3.3.3坚守公平原则是前提:测试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科学、严谨、务实的制度来加强管理和监督,完善考场制度,加强法律的干预。对于考试作弊的学生和考务员应该予以严惩。在当前中国体育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多问题的发生却只能依靠宪法进行解决,根本做不到有法可依。因此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3.4考核项目选择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是根本,体育中考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要与当地的地理气候、人文风俗、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测试项目应全面科学,合理配置,选择代表性强,操作科学可行,能全面反映学生运动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心理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项目组合,可以做到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项目做到一年一变,不能几年不变;设计的测试项目覆盖面要广,涵盖《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项目,而且尽量做到可以量化,易于操作。

3.3.5重视体育教育实施者的培养,始终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专业技能培养、教学理论创新、专业素养提高作为重点来抓,做到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构建学校体育保障新模式,多举行各种形式的听课、评课、说课等调研活动以及新课改的专项讲座,学校应当重视学生体育的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则可以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

3.3.6广开言路以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努力探索以积累实践经验。

从上面的这些方式方法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先前的学者花费很多精力,为体育中考献计献策,当中有很多是值得吸取采纳的好的建议,例如:为了保持考试的公正公平,要求加强建立考试监督体系,要求改变考试方式,做到一年一变等等,但从总体上来说,相当多的策略和建议都几近局限于口号型的,能够真正让中考体育发展的可行性的策略和建议占的比例较少。

4.综述:

考试体育总结范文第5篇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