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虚拟课堂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实课堂;虚拟课堂;互补互融;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54-03
作者简介:郭菲烟(1988-),女,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米高磊(1988-),男,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0引言
现实课堂是指以班级为单位,教师和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中进行面对面的教与学活动。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即虚拟课堂,打破了现实课堂的束缚,成为了教与学活动的重要场所。虚拟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以注册与登录网络课程平台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在线注册的班级为人员单位,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步或异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1]。
传统的现实课堂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教师常常是课堂的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法单一,集体授课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虚拟课堂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重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然而由于虚拟课堂缺乏有效的监督、学习者自身缺乏自律性、虚拟课堂本身设置不合理等原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航”,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同时,这种师生分离的状态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缺失,使师生之间产生情绪障碍[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两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虚拟课堂弥补了现实课堂的局限性,现实课堂又缓解了虚拟课堂的情感缺失,这样的方式教学效果是最优的。
1适应性解析
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更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出现了教师对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适应性问题。所谓“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相符合,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3]。本文中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二者结合的适应能力[4]。如果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将两种课堂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如果适应能力不好,无法将两种课堂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导致学生对两种课堂的学习都失去兴趣,阻碍学生的学习。因此如何提高教师对于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教师对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态度、知识与技能以及应用效果三个方面。所以本研究从这三个方面设计问卷,对教师进行了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教师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的现状,找出其中的不适应性,并提出解决策略。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态度和观念
教师是否适应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首先体现在对这两种课堂的态度方面。
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现实课堂为主体,也可以虚拟课堂为主体,或者二者均为主体不分主次。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现实课堂为主体,虚拟课堂为补充。这说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对虚拟课堂的应用形式还比较单一。现实课堂的学习仍然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虚拟课堂虽然也开始被广泛应用,但其地位还较低,基本上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且其应用的效果也不 够显著。如图1所示,80%的教师认为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对提高教学效果有一定帮助,20%的教师认为有很少帮助。大多数教师认为二者结合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但是对其作用的大小却不能肯定。还有60%的教师对于虚拟课堂是否能启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持怀疑态度。很显然大多数教师对虚拟课堂有一定认识,但认识度不够。
2.2知识与技能
2.2.1表达技能
虚拟课堂区别于现实课堂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师生分离的特点。这种特点更加强调师生交流的重要性。在现实课堂中,师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用口头表达、板书、肢体语言等方式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人们通常对这种方式比较习惯,基本上都能够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虚拟课堂中,人们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使用最多的交流方式是文字,这和现实课堂有较大的出入。如图2所示,有60%的教师认为在虚拟课堂中,自己基本能像在现实课堂中一样明确地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学生。只有20%的教师认为自己能非常好地传达。
2.2.2计算机技能
虚拟课堂的管理不要求非常专业的计算机技能,现在计算机的应用较为普及,大多数人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只需要经过简短的培训,就能够胜任虚拟课堂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在虚拟课堂中,教师使用较多的教学资源形式有:文本资料、视频点播资料、音频点播资料、教学课件等,其次有相关资源网址和电子作品范例与制作素材。
2.2.3师范技能
几乎所有教师都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有效组织学生活动,并且能够做出及时的反馈。但是,由于学生的自主性存在差异,20%的教师表示经常会在虚拟课堂中布置强制性任务,也有教师认为不能够通过虚拟课堂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
在虚拟课堂中,教师很难像在现实课堂中一样进行实时的监督。学生是否积极地参加课堂组织的活动,一方面靠其自主性,另一方面,也和教师的引导有关。同现实课堂一样,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影响教学效果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如图3所示,有20%的教师认为经过引导,也有学生不能够积极地参与虚拟课堂中的活动。一般来说,学生自上学以来接受的都是现实课堂的教学,对在线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大的兴趣。但是网络上又有太多的干扰因素,有很多东西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积极地参加课堂中的活动,加强师范技能的培养。
2.3应用
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开设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相结合。但是,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教师将二者结合使用过。大学教师,以及从事计算机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虚拟课堂者较多。已使用者中,使用的次数也不多,大多数人每学期只安排6次以下的虚拟课堂学习,其中33%只有1~3次。尚没有将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使用的教师表示,原因是缺少硬件或软件支持。
教师在虚拟课堂中使用较多的功能依次是:课堂信息的呈现、上传课程资源、组织同步课程讨论、进行论坛答疑。其次是组织小组活动、屏幕共享、电子举手、协同浏览、课堂录制、在线投票。电子白板和评价功能应用不普及。教师对虚拟课堂平台中各种功能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
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从主到次依次是:缺少硬件条件支持、没有足够的指导性支持、学生难以适应、缺少优质教学资源、没有足够的行政支持、没有足够的设计和准备时间、没有足够的技术性支持、缺少足够的计算机技能、应用的效果等。研究表明,阻碍教师使用虚拟课堂辅助教学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各方面支持,其次才是技能问题。
3提高适应性策略
3.1转变教师观念
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技术越来越多,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可以拿来为教学服务。用幻灯或计算机教室辅助教学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Web2.0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共享,进一步推动了在线学习的发展。由于在线学习有着知识量大、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等优点,用虚拟课堂辅助现实课堂是教学方式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80%的教师表示他们经常关注新的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有20%的教师表示只是偶尔关注。教师的专业是影响教师对新技术关注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技术性专业的教师,非技术性专业的教师对于新技术并不能很快掌握,因此将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主动性就要差一些。
因此需要更多地将成功的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互融促进教学的案例进行推广,从而转变教师传统的观念,不断提高教师使用虚拟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在使用的过程中,逐步适应虚拟课堂,更好地做到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互补互融。
3.2增加支持
软件与硬件设施一直是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瓶颈。有研究表明,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这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网络学习[5]。想要让虚拟课堂更好地为教育服务,就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软件和硬件支持。
3.2.1增加软件支持
很多教师想利用虚拟课堂来辅助现实课堂,但是由于缺乏硬件或理论支持,没有实现途径。如果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不熟悉网络课程的开发、实现等环节,开发虚拟课堂难度比较大。但是只要接受过一些培训,管理网络课程并不是一件难事。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等技术,建立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师生使用,并且为有此类需要的教师组织专门的培训,这样做也有助于实现教师技能专业化。有了统一的在线学习平台,不仅能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也能方便学生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学习。
3.2.2增加硬件支持
虽然目前电脑在学生群体中已经非常普遍,但仍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个人电脑。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方便地进行在线学习,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计算机室供学生在线学习使用。加强校园内的网络建设,增加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促进学生的泛在学习。
3.3完善体制
首先在教学方面,目前的体制下,教师使用虚拟课堂进行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虚拟课堂处于一个辅助的地位。应合理规划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教学课时与时间,促进教师做到互补互融,相互协调。学校和家长给予教师一定的支持,保证学生虚拟课堂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
其次在管理方面,可以规定教师参与到虚拟课堂的讨论和教学中来,不断关注学习者,同学习者进行互动。从一个资源的提供者、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管理,做到教学相长。
在现实课堂中,教师通常采用考试或者作业的评价方式,评价形式单一。虚拟课堂正处于发展过程中,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将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应该有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做到现实课堂的评价体系同虚拟课堂的评价体系相互结合,并且能够发挥虚拟课堂评价的优势,如详细的登陆次数、上线时间、回帖次数、活动记录等,构建学习者档案袋。在这里建议可以设计一个包括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的评价体系,将基于二者的学习活动,放在一个评价量规中,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权重,更好地对学习者进行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学者的管理和教学工作。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虚拟课堂逐步走进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但是,让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互补互融这种教学方式仍处于探索中,怎样能让它们更好地结合,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适应,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教学中起到主导的作用,只有教师适应了虚拟课堂同现实课堂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适应虚拟课堂同现实课堂的结合。同时,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应不断通过对环境的改变和合理的引导,提高教师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张丽霞.生态化虚拟环境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张红娜.大学生网络学习适应性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2).
虚拟课堂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搞得轰轰烈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但因它只是教师讲课内容的一种演示,未能融入教学整体,无法收到与学生即时互动的效果。后来,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上网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建立专题网站,拓宽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但由于学生的参与有很大的随意性,网上可供使用资源的不确定性,专题网站难以涵盖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等诸多原因,还是满足不了大家对教改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急需探索一条更适合语文 教育 现状的路子。北京四中特级教师顾德希老师的语文课程信息化的基本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所要研究的课题,既不是单纯的网络教学,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而是中间的结合点 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有机结合。在这个模式里,虚拟环境里无法实现的面对面的情感教育在45分钟的现实课堂里依然存在,而在现实课堂里很难做到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等,则在网络环境中得到实现,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所谓现实课堂是指在学校特定时空内进行的师生间的教学活动。所谓虚拟课堂,是在网络上开辟的一个虚拟教室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其主要表现方式是教师教学平台、 论坛 和聊天室的结合。虚拟课堂是现实课堂的无限延伸,现实课堂是虚拟课堂的有机展现。
第一,虚拟课堂的建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多级跨越。如北京沙河中学王海霞、实验中学罗丹、昌平一中张斌等教师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呈现了异班、异校、异地的学生共同学习一个专题的可喜场面。
第二,虚拟课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北京昌平三中王爱红老师组织的《我读苏轼》专题学习中,学生的主题帖有1054个,回帖有3245个,学生参与度很高。
第三,虚拟课堂可以将阅读内容和阅读范围延伸和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和决定阅读的方向和内容。前锋学校赵红梅老师在《走进李白》的专题学习中,与学生一起解读了近百首李白的诗。这在传统的、现实的课堂中是无法想像的。
第四,利用虚拟课堂,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和其它相关内容组成一种非线性的、多维的信息网络,学生能够十分便捷地把新知识整合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第五,虚拟课堂为学生阅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学生能够针对阅读文段、习作,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阅读心得,或把自己的文章放在网站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北京昌平实验中学罗丹老师的《新月派诗人诗歌鉴赏》专题,学生欣赏完了仍意犹未尽,纷纷提笔创作。
第六,虚拟课堂可以逐渐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全新的、高效的、超文本的、多媒体的阅读和检索方法,促成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目标: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在虚拟课堂上自主性地学习,提高现实课堂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内容:(1)阅读教学的研究。 现代 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拓展阅读空间的研究、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阅读专题训练的研究等。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包括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与文言文诵读教学整合的研究、文言文网络阅读和现实课堂教学交互性模式的研究、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鉴赏文言作品的研究。(2)写作教学的研究。包括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虚拟课堂中互动评改的研究、赏析交流平台的研究等。
3.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文献 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 总结 研究法。 四、课题研究实施的基本过程
课题实验在教学中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以张斌老师在《走近〈论语〉》专题学习中的教学过程为例。
第一阶段:预热。(1)教师完成《走近 论语 》专题教学设计,并提交语文教研组研讨。(2)初步确定选修班级的学生,并让学生完成加入选修班级 网络 平台的注册申请,建立本选修班级的虚拟教室。(3)利用寒假时间,让学生在虚拟教室进行学习交流,熟悉虚拟教室。
第二阶段:启动。(1)落实选修班级的学生。(2)落实学校的相关资源配置,如为住宿生提供机房等。(3)教师在 语文选修 论坛 中建立《走近 论语 》专题的相关论题,学生开始在虚拟教室进行专题的初步学习。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 走近《论语》之一(积累整合) 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三阶段: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 论语 》之《走近孔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 走近《论语》之二(选择《论语》中的一则或几则,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谈谈感受) 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四阶段:交流。(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 论语 》之《百家争鸣》。(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以下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走近《论语》之四(整理《论语》中的成语、格言,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短文,与同学交流) 、 走近《论语》之五(针对《论语》里的道德规范进行讨论,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
第五阶段:再推进。(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 论语 》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 走近《论语》之三(试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体味《论语》中不同人物的个性,并写成小短文) 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
第六阶段:深化、小结。(1)现实课堂教学:《走近 论语 》之《名家读 论语 》。(2)本阶段学生主要在虚拟教室的 走近《论语》之六(不同时期对《论语》的解读数不胜数,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学习,并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其他同学交流) 论题中进行学习交流。(3)进行本专题学习的小结。
这个过程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虚拟课堂的特点范文第3篇
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先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在实验室通过实验操作对理论进行验证。由于条件的限制,把实验搬到课堂上实际操作比较困难,一般都是教师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验证理论的实验由学生在实验室内操作完成。而虚拟实验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直接用于理论教学中,进行演示操作。(一)电路理论与虚拟实验平台的结合高频电子线路主要是研究在较高的频率情况下,电路的电压、功率等特点,如果仅仅通过推导出的数学表达式来分析他们的特性,应该是比较抽象很难理解的。比如分析电路的频率特性,它表示电路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关系表达式,其输出电压与输入信号的频率有关,负载电阻和电源内阻的大小都会影响到输出电压的变化,当负载变化时,频率特性曲线的宽窄也会发生变化。由此可以得到其所对应的频率特性曲线为图1所示。采用虚拟实验平台的EWB仿真软件,模拟一个简单的串联滤波器的电路图,所设计的电路图如图2所示。选取EWB中的操作菜单AC-analysis,改变负载电阻的大小,观察其频率特性曲线的变化,如图3。观察对比图1与图3,实验得出的曲线与理论得出的曲线结论一致,当负载变化的时候,通频带发生变化。在虚拟平台上演示的电路与电路分析与单纯的数学表达式相比,变得比较具体,有利于对串联谐振电路的记忆,公式也不再是抽象的了。由此采用EWB操作可以清晰观察到串联电路的特性。这类仿真虚拟实验平台直观,可以验证理论结果,在理论教学的课堂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二)虚拟平台在理论教学应用中注意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虚拟实验应用到理论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对理论内容进行更充实的解释,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课堂变得更生动。将理论教学与虚拟实验平台衔接,需要注意以下2个问题1.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虚拟平台使用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问题。例如,课前能够正常运行的电路或者程序,在课堂上操作的时候会发生错误,因此上课前需要对软件操作和实现仿真的电路或是理论非常熟悉,以便应对各种意外,最好在课前在教室运行调试一下,如果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以免出现课堂上调试程序修改电路现象,不仅浪费大量时间,也会造成课堂内容的衔接不紧凑,影响教学效果。2.虚拟平台实验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虚拟平台实验内容必须和课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实验内容解决的是课堂中理论较难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实验演示,否则理论课堂将会有做演示实验的感觉,学生可能会抓不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也不利于教学效果。
二、虚拟实验平台与实验教学
采用虚拟实验平台对电路进行仿真实验,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变化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同时也可以节约部分购买实验设备资金。因此在实验室对于部分实验也可以采用虚拟平台验证所设计的电路是否正确或是直接将虚拟实验平台用于实验项目的补充。(一)虚拟实验平台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实验室中的实验项目通常包括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是学生自己设计能够实现一定功能的电路,这种设计性实验的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思考问题能力。通常模拟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的相关设计性实验,学生只需要按照原理设计出电路图,并且正确焊接电路基本可以完成实验。而高频电子线路的电路设计不同于低频信号的电路,由于其使用信号的频率相对较高,一般为106Hz以上,在实验室中做焊接电路时,经常由于使用的信号频率较高导致电路不是十分稳定,测量出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失真、数据不准确的情况。本科学生接触的电路较少,对于电路性能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书本和所做的实验上,如果需要他们独自设计电路并且实现线路功能,还欠缺很多实践经验。学生设计电路的时候曾经出现过这样情况,在实现功率放大器的电路设计时,三极管的基极和集电极需要加入直流电源电压,高频电路理论课程中有一章内容专门讲解基极直流电源电压的产生方法,但是学生设计电路的时候却直接设计两个直流电源放在电路里面,而不会采用分压或者采用其它方法产生直流电源的电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缺少理论应用于实践电路中的概念。学生设计出来的电路如果不经过验证,很难发现存在的错误,由此学生做设计性实验的时候,可以先使用虚拟实验平成对电路做仿真,调整参数直到可以在虚拟平台上运行出正确结果为止,再把它用实物完成电路焊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顺利实现电路的成功率,减少由于不合理的电路设计带来的麻烦,同时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然,如果单独地采用虚拟实验平台实现,电路的参数调整比较方便,成本也很低,可以节约大量资金。(二)虚拟实验平台是对实物实验的补充由于实验设备的购买周期比较长,设备更新较慢,经常会出现实验设备跟不上教材内容变化的情况。例如,高频电子线路教材中的调制解调部分,一直是以模拟电路为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教材中也开始逐渐加入数字通信内容,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室的设备还停留在以前的模拟调制的实验内容,显然实验室设备滞后于教材,那么我们可以使用虚拟实验平台来完成实验内容的更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新的实验内容,设计可以在虚拟平台上完成的仿真电路。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则根据电路图在虚拟实验平台上搭建并且实现,完成新的实验内容。
三、结论
虚拟课堂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模拟上课;教研活动;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50-02
近年来,不少地方在体育教师招聘、教学评比活动中普遍采用模拟上课这种教研形式,模拟上课正成为继上课、说课之后又一项展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反映教学能力,考察运动技能水平的活动形式,它既是对上课、说课等教研手段的有益补充,也是今后非常重要和有效的体育教学研究方式之一。
一、体育模拟上课概念
“模拟”,是对真实事物或者过程的虚拟。对于体育模拟上课,目前有诸多不同的理解。
要明确“模拟上课”的概念,首先要明确模拟上课的目的和效用。体育模拟上课具有“突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和本质特征,使教学研究的对象从客观实体中直接抽象出来,省时高效”特点,主要是在相对淡化学生和教学媒介的情况下,体现作为教学研究对象之一的教师综合能力与素质。因此,笔者认为,体育模拟上课是教师在虚拟学生、虚拟课堂教学环境的情况下,运用语言(讲解、肢体)、示范、组织、指导等,将课堂实际教学过程(教学双向,重点是教的过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来的一种上课形式。
二、体育模拟上课的分类、特点与适用范围
根据不同的划分依据以及理解,模拟上课有几种不同类型。于素梅将体育模拟上课分为三大类五小类:课时模拟、片段模拟(主教材和课时时间片段模拟)和单元模拟(逐一和重点课时模拟),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阐述。但笔者认为,在划分的依据上还可以细化,按照教材内容多少,可将模拟上课划分为单元和课时模拟两种类型;按照课程接受的完整程度,可以将其划分为完整和片段(部分、时间)模拟两种形式。不同的类型又各有相应的应用条件、特点和适用范围(表1)。
1.单元模拟是在教研活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将某一类教材内容教学集中展现出来的模拟形式,也可以是在单元基础上对重点课时的模拟。在体育教研实践活动中,对某一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时,往往容易忽视该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研究集中于一堂课的教学上。单元模拟上课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对于教学内容或教材系统性把握不够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树立单元意识。
2.课时模拟上课一般是在教研活动时间宽裕的前提下进行的,它能够反映教师对选定教学内容教授的理解与把握。全国首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采用的就是规定项目(抽选一项)的课时模拟上课,参赛教师通过这些项目的课时模拟教学,反映出了各自的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课时模拟上课比较适合招聘、考核、评优等。
3.完整模拟上课是将真实课堂的每个环节(从开始部分到结束部分)完整地演示出来,能完整考察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如技能展示和教学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甚至还有课堂常规、安全教育等等,一般也需要有充裕的教研活动时间,适合于招聘、考核、评优等。
4.部分片段模拟上课适合于某一教学内容专题研究,或是在同课异构中强化某一特定环节的教学时采用。片段模拟上课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内,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上课中来,呈现出多种课堂形式,演绎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展示多样的学法、纠错和保护帮助指导,从而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
虽然上述形式的模拟上课都有其一定的应用条件、特点和适用范围,但这也是相对的,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教学研究目的和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来选定形式,可以是单一类型的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综合使用。
三、体育模拟上课与上课、说课的区别
体育模拟上课与上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其是在虚拟学生参与下的教学活动,但其仍存在教师与虚拟学生双向的互动交流活动。
体育模拟上课和真实上课在侧重点上有所区别:体育模拟上课侧重于过程性、实践性,强化教的过程,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关注的是教学预设方案的呈现及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而真实上课则侧重于过程性、实践性,强化教学双边过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性。
体育模拟上课与说课有明显的区别:说课侧重于处理好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注重理论层面的说理,而模拟上课则侧重于过程性、实践性,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同时强化教的过程,体现教师的个性化和主体性;在程序上,说课往往是沿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流程这一形式而展开,内容上包含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而模拟上课只需将教学流程具体化,其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示范、教法学法指导、保护帮助、纠错、评价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内容体现在教学设计之中;在信息传递方面,说课是单向信息传递,而模拟上课要考虑虚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表2)。
四、体育模拟上课要求
虽然模拟上课不是真实的课堂教学,但其所有程序和要求与真实课堂教学是相同的。由于模拟上课“无生参与”的虚拟性,表面上看似降低了上课的难度,实则是对上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清楚的讲解。必须做到精炼、简洁,口齿清晰,避免废话、空话,同时注意专业术语的运用。
2.正确优美的示范。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体育技能水平,具备高规格的动作示范。
3.清晰的教学步骤,有效的教学手段、策略。预设的教学步骤要清晰地、有层次地展现,体现出层层递进,教学手段和策略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并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
4.到位的学法指导。要心中有“生”,做到此时无“生”胜有“生”,对“学生”进行个别和集中的学法指导,体现教师在无生情景下的课堂感知能力。
5.到位的保护帮助。应强调如何正确地保护帮助,明确其重要性,同时寓安全教育、合作学习等理念于其中。
6.有序的组织调动。教师在组织调动中应做到心中有“图”,组织调动要体现合理性和实效性,口令清晰、有效。
7.及时、有效的纠正措施。同时还应注意纠正措施实施的时机,个别纠错和集体纠错相结合。
虚拟课堂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开放型教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8-0116-02
一、人文地理学概论的定位及功能
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地理学科中一门专业基础性和导论性的课程,它在人文地理学课程群体中处于总括地位,具有综合性强、涵盖范围广的特点,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实践性特点。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是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它在学生地理专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第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储备功能。人文地理学承担着除自然地理之外的人文基础知识、技能培养任务。让学生掌握地理学各种人文事象的时空特点,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了解与认识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掌握人文地理学分析问题的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第二,人文素质的培养育化功能。现代人文地理研究涉及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需要从综合性、空间性、社会性以及生态性等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具体区域实例对上述问题的讲授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真知、培养他们解决区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形成生态环境伦理和对永续和谐发展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高尚品德,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开放型教学系统开发的基本理念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来处理人文地理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关系,并实践现代教育创新理念,在突出广度的同时兼顾深度,既要保证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要突出前沿、热点,参与创新,并导向实践,是一个难题。我们提出了开放型教学系统的思路,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这一教学系统设计和开发主要体现为以下理念:
1.延伸教学空间,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性。由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走向现代网络教学空间,并实现真实的课堂教学与虚拟空间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空间的延伸,可以相对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有更充裕的时间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难点知识进行精讲,同时发挥传统面对面教学的优势,以引导为主,对部分专题进行深入介绍,点拨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拓展教学内容,由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层面学习导向更深层次。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日常生活中具有大量的人文地理学知识。通过在网站、微信、QQ群等平台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和素材,如人文地理教学资源、社会经济热点和研究前沿问题等资料,通过网站和手机APP等供学生实时学习及讨论,实现有选择、自主灵活的学习;也可以开拓学生视野、积累和增长知识,把教学由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层面等导向更高层次的研究型学习。
3.集成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教学中可以把传统优秀的课堂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整合,优势互补,使得教学手段更能人性化、多样化和丰富化。
4.注重实践技能,导向社会实践。通过在虚拟空间平台上展示一些人文实例资料,如当前人类社会、世界或国家正在经历的一些重大人文问题及其解决过程,将其展示到虚拟空间上,供学生进行讨论;在网站、APP上链接人文地理研究机构或规划管理机构、实习基地、生产企业、政府决策机构等网页,让学生参与或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获取实践真知。
三、开放型教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实践
1.开放型教学系统的概念模式。人文地理学开放型教学系统由课堂教学系统和网络教学系统组成。体现了教学空间的开放性,由传统的教室扩展到了虚拟空间;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由教材扩展到了现实的社会;指导教师的开放性,虚拟空间教学可由人文地理专业教师团队进行指导(图1)。课堂教学和虚拟空间教学的关系可概括为“精讲核心,适当拓展,完成于课堂;实时指导,开阔视野,导向实践,提高于课外。”把课堂和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师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既能很好地完成本科层次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把教学活动向更高层次延伸和深化。
2.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和分割。在课堂和虚拟(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按照人文地理课程的自身特点以及本科教学要求、知识的重要程度、必要性以及难易程度,对知识点进行了筛选、整合,把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地分割,明确课堂和虚拟空间教学的具体内容和任务。
课堂教学内容主要重点介绍人文地理的发展、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文化地理、人口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以及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等专题。教学中精讲,突出基础性、启发性,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技能。
虚拟空间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收集和展示人文地理学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研究实例、人文地理课程资料等。以供学生阅读,拓展视野、深化学习,并通过虚拟平台的讨论和答疑等方式实现实时教学的互动。
3.教学系统的构成及功能。本教学系统由课堂教学系统、课外虚拟自学系统和课程资料库三个模块组成(图2)。课堂教学课件系统,在内容设计上重点突出、重在精讲、点拨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維和基本技能。在教学方法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发挥传统面对面、有组织教学的优点。课外虚拟自学系统,以人文地理教学网站和手机等通讯终端作为平台,远程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和批阅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定时间、自定步调、自定内容进行学习,发挥远程虚拟空间教学的优点。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及其知识深化和应用能力。课程资料库则是人文地理课程资料、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时事等集成,按专题组织数据,集成到网站或虚拟终端上,在教学中服务于以上两个模块,并用于学生资料文献的查阅与学习。
因此,本系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和自学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把现代知识传播及教育的各种手段综合集成到教学中来。
四、结束语
开放式教学系统通过多年来在本科地理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来看,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与以前的应用相比,在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通过本课程教学,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
作者:周忠学
参考文献:
[1]郑耀星.人文地理学课程建设与高校跨世纪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0,115(15):54-57.
[2]李刚,吴元芳.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新思路[J].福建地理,2004,19(2):42-44.
[3]陆林,凌善金,王莉.试论高校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学的教学改革[J].人文地理,2003,18(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