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告诉我们: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考查,一方面是规律的探究实验,另一方面是应用规律进行相关判断。实验探究考查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评价证据、交…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走近磁现象中考题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告诉我们: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考查,一方面是规律的探究实验,另一方面是应用规律进行相关判断。实验探究考查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评价证据、交流合作、得出结论或者提出新问题等等实验操作的能力;规律应用考查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2010年浙江衢州)在研究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时,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四个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A.两人各拿一块条形磁铁,并将各自的一个磁极相互靠近

B.用一块条形磁铁的一个磁极靠近另一块条形磁铁中间

C.将放在粗糙桌面上的两块条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

D.用条形磁铁的一个磁极靠近另一块用细线悬挂并静止的条形磁铁的一个磁极

解析: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弱是有区别的教育管理论文,如果这种作用比较弱,那么按照A选项中的操作,很可能两个人感觉不到这种作用,从而出现误判,A错;磁体的磁性集中在两端的磁极上,用一块条形磁铁的一个磁极靠近另一块条形磁铁中间,只能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因为这只是相当于一个磁体靠近一个铁块一样,得出的是磁体对铁钴镍等物质的吸引性质,而不是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B错;将放在粗糙桌面上的两块条形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可能会因为磁体与桌面的摩擦大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弱等原因,两个磁体看起来没有相互作用,C错;而D的操作是合适的。

答案:D

例2.(2011年福州市)如图所示的悬浮地球仪,球体和底座都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它利用了同名磁极相互____的原理教育管理论文,从而能够悬浮于空中静止或旋转,生动地展现了地球在空间的状态,完美地诠释了科技的魔力核心期刊目录。

解析:球体和底座都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而球体又悬浮在底座上,说明该地球仪的球体和底座是相互排斥的,因此球体与底座相对的部位是同名磁极,因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的原因而出现球体悬浮在底座上面的结果。

答案:排斥

名师点评: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刚刚接触磁现象时我们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规律。因此,关于该规律的探究、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该规律的应用就是中考命题中这一部分的一个考查热点。具体命题中,往往会以实际应用的情境为背景,让我们分析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磁悬浮问题分析、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探究的设计与分析。

历届真题演练

1.(2011浙江温州)如图是生活中常用来固定房门的 门吸 ,它由磁铁和金属块两部分组成。该金属块能被磁铁所吸引,是因为可能含有以下材料中的()

A.银B.铁 C.铝 D.锌

2.(2010年浙江湖州)右图为一种椭球体磁铁,该磁铁磁性最强的部位在哪里呢?小明认为在磁铁的两端。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教育管理论文,他做了如下的实验:

步骤1:将两个磁铁如甲图放置,手拿住上面的磁铁,将下面磁铁的两端分别接触上面磁铁的下端,下面磁铁均掉落。

步骤2:将两个磁铁如图乙放置,手拿住上面的磁铁,下面的磁铁不会掉落。

(1)根据小明的实验,可判断出小明的猜想是(选填 正确 或 错误 )的。

(2)要确定该磁铁磁性最强的部位,你的实验方案是。

3. (2010安徽蚌埠)小宇同学参加了学校 研究性学习小组 ,探究了 研究磁体的磁性强弱是否与温度有关 的课题。他做的实验如下:将一条形磁铁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吸着一些小铁钉,用酒精灯给磁铁加热,如图甲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当磁铁被烧红时教育管理论文,发现铁钉纷纷落下核心期刊目录。

⑴从小宇的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根据这一结论,小宇大胆设计了一个温度报警器,如图乙所示,请简述它的工作原理:当温度逐渐升高时,磁铁的减弱直至消失,无法 (填: 排斥 或 吸引 )弹簧开关,弹簧开关向下恢复原状,这样下面的电路就被接通,从而使电铃报警。

⑶同组的小明同学却认为小宇设计的温度报警器没有如图丙所示的这种设计好。请你比较两种温度报警器,指出小宇设计中的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0年山东滨州)(1)干簧管(也叫干簧继电器)比一般机械开关结构简单,体积小,工作寿命长;而与电子开关相比教育管理论文,它又有抗负载冲击能力强的特点,工作可靠性很高。如图甲所示,是干簧管的结构简图,其中磁簧片是一种有弹性的薄铁片,被固定于玻璃管上。

1如图乙所示,当将一个条形磁铁与干簧管平行放置时,干簧管的两磁簧片被磁化,则磁簧片a b的b端为极;磁簧片c d的c端为 极,它们将因相互 而触接。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6-0080-01

培养小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是我们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小学生都有爱动、爱问、好奇的心理特点,他们对实验室里的任何一种仪器都感到新奇,总爱问这问那。只要教师抓住他们的心理特点,加以点拨、指导,很容易激发他们对实验课的兴趣。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两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入境入情的过程中逐步发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许多问题。这一环节处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在上每一节课时,都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科版(以下所举均为科研版教材课例)三年级《磁铁的性质》一课,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教具,一块木板,木板上放着用多个长方体木块做的小火车,车头用铁皮包着,学生看后很奇怪,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我接下来说,现在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老师用这根塑料棒指在火车下面,就能让它动起来,你们相信吗?同学们用怀疑的态度静观我的表演。我拿起“塑料棒”(里面放着条形磁铁)在木板的底下,对准“火车头”的位置慢慢移动,“火车”动起来了,学生们一片欢呼。我接着问:你们想知道它的秘密吗?以此引出了探究学磁铁性质的小组实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顺利完成了实验。又如,三年级下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我是这样设置情境的:我拿着准备的教具说,现在老师这个瓶子里有大小相同的、颜色相近的两种球,塑料球和玻璃球,你们能帮老师区分开这两种球吗?同学们众说纷纭。一个学生突然说,往瓶子里倒水,塑料球就会浮起来。我高兴地叫这个同学上台演示,结果真分开了。接下来的实验,木块、铜块、回形针、橡皮、铁片、三角板等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很快做完了。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科学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教师设计好每一个实验步骤,让学生按老师的设计一步一步去做,不能发挥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实验虽然按部就班地做完了,但是学生收获甚微。所以教师要在实验中尽量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则只给予点拨、指导。这样,学生有了自,就能有效地提高他们实验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用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毛病,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学到更多的东西。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学生易于依赖,不敢拆成零件。”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自制教具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利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自己动手研制教具、学具、标本模型等。学校应为教师自制教具和学具提供物力和财力保障,支持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日本学者大隅纪和在《教具的活用技术》一书中有一段关于设计自制教具的原则的论述:1.做大一些。2.使用信手可得的材料。3.结构简单。4.能进行鲜明的演示。5.教育目标恰当。6.做好一点。那么,在实践中如何开发、利用和创新自制教具呢?

教具开发要因地制宜

【案例1】用日常废弃物自制教具

1.杠杆尺:用废木条做杠杆尺、支架,用酒瓶盖做砝码。

2.电磁铁:用铁钉、废旧漆包线、电池制作电磁铁。

3.用硬纸片、水银镜片等制作潜望镜,在《平面镜成像》一课中使用。

4.用乒乓球做地球仪。

5.用废铁片做叶轮模型。

6.用塑料瓶、橡皮泥等制作不倒翁。

7.用易拉罐、细线、火柴梗等做土电话。

8.用铁丝、线轴做滑轮等。

科学实验中有些材料虽然实验室没有,但所需材料容易收集,教具制作又比较简单,我们可适当利用现有的资源自制。身边常见的易拉罐、小磁铁、小铁钉、小木块、细铁丝、雪碧瓶、塑料杯、注射器、橡皮管、玻璃片等,都可以用来做一些简易而实用的仪器。

【案例2】自制水火箭

用废旧的塑料可乐瓶,向瓶中灌一定量的水,用软塞堵紧瓶口,软塞中间打一个充气孔,装上气门芯、胶管和螺帽,用气筒向瓶内充气,充气到一定的压力,可乐瓶内的水受力膨胀,推出软塞,“火箭”腾飞。

【案例3】体验撬棍原理演示器

本教具将撬棍原理以数字化形式呈现给学生,分析杠杆因支点与力点距离的变化而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制作材料:木板支架1个、滑轮1个,弹簧秤1个、pvc凹槽1根,木棍1根、细线1根、小木块1个、重物一组。

制作方法:在木板上安装凹槽和定滑轮,用小木块做一滑动支点安装在凹槽上,竖直支架安装弹簧秤,用定滑轮连接重物和撬棍(如装置图)。

使用方法:移动支点,在撬棍上用力,撬起重物,弹簧秤显示用力大小,通过数据对比,理解撬棍原理。

【案例4】简易天平

材料:酒瓶、胶塞或木塞、废刀片、筷子、大瓶盖、易拉罐皮、铁丝、沙。

制作方法:在空酒瓶内装半瓶沙子,瓶口塞上嵌有刀片的胶塞作为支撑横梁的刀口。将木条(竹筷)中间刻一个60度“V”形口,镶上薄铁片,放在刀口上做横梁,横梁两边各缠上几圈可灵活移动的铁丝,以便调节零点。取两个大瓶盖作吊盘,分别用细线系挂在横梁两端,定好位置,固定。

用细铁丝弯成指针,固定在刀口两侧等距离的横梁上;用易拉罐皮做成刻度盘,固定在指针下端的瓶体上;用铁丝弯成一个支架固定在瓶口部,作为支撑横梁的装置。组装好就成了一个吊盘天平。

【案例5】水果电池

如图所示,找一根5厘米长的铜片,再从废干电池上剪下一条2毫米宽的锌皮,刮净,把铜片和锌皮插入苹果里。取两根导线,把它们的一端分别接在水果电池的两极上,另一端接在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上,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偏转了,说明水果电池铜片与锌片之间有电压存在。

【案例6】化石石膏模拟盘

材料:lOOx60x30cm的铁盘、晒干的鱼或鸽子骨架、石膏粉、水。

制作方法:

1.取适量石膏粉加水搅拌均匀成泥状。将动物骨架裹上一层薄薄的石膏至石膏完全凝固。

2.将剩余石膏泥倒置在铁盘内,将已裹了一层石膏的动物骨架随机放置在铁盘内石膏泥的各个位置。

3.大约3小时后,盘中原本粘稠状的石膏完全凝固,并将“化石”牢牢地掩埋其中。

使用说明:在活动时,给每个小组提供这样一些材料:两把小榔头、两把小刷子、两把小铲子、两把镊子、每人一副一次性手套、两把放大镜、用来清理化石的盘子和用来复原化石的盘子,以及记录纸。

常听到许多科学老师发感慨:现在的科学课实验多,而且大多需要学生分组实验,有些学校实验器具配备不齐全,有些教具不适用现在的教学内容。在有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偏远学校,甚至连常规的实验都缺少。的确如此,然而,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虽然现有的教具不能满足上课需要,但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寻找身边简单易取物品和器具,开动脑筋,自己动手,自制教具,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验所需教具,保证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教具利用尽可能一举多得

【案例1】气球的使用

使用一:引导学生认识空气时,让学生用力对着气球吹气,可以看到气球的体积逐渐变大,这时,教师可以在旁边对这一现象进行阐述,同学们通过气球鼓起来的现象可以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并且具备一定的体积,能够占据很大的空间。

使用二:反冲小车

1.认识实验器材:车轮、车轴、气嘴支架、组合底座、皮筋、小气球。

2.组装好小车。

3.把小气球套在气球支架上用皮筋扎紧。

4.把做好的气球支架插在车子底座上的孔内固定好(吹大气球捏紧后插入也可)。此时要注意,固定的时候不能把吹嘴套的喷口方向歪斜,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5.选择一块平滑的桌面(地面也可),摆正小车,然后松开手放气,小车在气球的气体冲击作用下,会飞快地向前跑起来。此时,车子行驶的方向与气球喷气的方向相反。实验证明了车子向前行驶的力,是由于气球喷出来的气体与空气之间发生了冲击,形成了反冲的力量。

【案例2】《水的浮力》教学器具

A案例:老师在课前准备好4个分别装有砂子、清水、盐水、空气的乒乓球。在课堂上将4个球同时放人盛有水的水槽中,结果学生看到有的球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悬浮在水的上半部分,有的悬浮在水的下半部分。这种教具的巧妙设计,使学生在疑惑中自然地进入到问题的思考中。

B案例:饮料瓶1个、藿香正气液瓶2个。

当饮料瓶装满水时,把两个藿香正气液瓶装不同量的水(半瓶左右),倒立放置在饮料瓶里,把饮料瓶盖子盖紧,此时两个小瓶均浮于饮料瓶顶部,用手捏饮料瓶,饮料瓶里的水进入藿香正气液瓶里,导致其重力增大,小瓶先后下沉(小瓶里装水多的先下沉),当手松开时,小瓶先后上浮(小瓶里装水少的先上浮)。

传统的浮力实验相对有点复杂,而这个浮力实验简易,并且通过装有不同量水的两个小瓶的对比,更容易观察影响小瓶下沉与上升的因素,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当装有少量水的小瓶装入更多水时,其重力大于其所受的浮力,所以下沉;松手时,小瓶里水流出,其重力小于浮力,所以上升。这个教具设计简单、易行、美观,操作起来方便、可行,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直观化,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新知识。

【案例3】:恒星周年视差模拟实验装置改进

1.教材中的设计存在的不足

(1)操作难度大。教材选择在操场中开展这个实验,虽然模拟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操作难度比较大,因为在操场上学生的纪律很难调控,并且教师演示或者学生示范所观察到的结果也都无法呈现给全班学生。

(2)模拟效果差。教材让学生在圆圈上背对着红色原点转动一周,表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模拟情境不够形象,以至于学生无法理解“要背对太阳转动”的意义所在,导致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出现随意转动的现象,从而使这个模拟实验难以再现现实的情境,失去了模拟的意义。

为了弥补以上几点不足,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改进并自制了“恒星周年视差模拟实验装置”。

2.改进与自制模拟实验器材

(1)“恒星周年视差模拟实验装置”主要组成部分(图1、2、3、4、5)。

(2)为了解决教材设计中存在的两个不足,本装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自制:

①该装置运用了最新科技产品无线电脑摄像头(见图5),并把它置于地球仪之中(见图4)。有了这套演示设备,教师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演示实验,而不用担心学生看不见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现象都能通过它呈现在教室的大屏幕上,让每个孩子都能身临其境。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教师的演示难度,而且学生做示范实验时也能把摄像头拿在手上,并把自己看到的现象实时地展现给其他同学,使得示范的结果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

②该装置将摄像头放在地球仪中,通过地球仪的转动来模拟地球公转,能让孩子们实时地看到“地球上的人”看到的现象,这样的模拟效果更加形象逼真。不仅如此,该装置通过“地球公转轨道图”(见图3)上一半黑一半亮的地球,非常形象地提醒学生只有背对太阳才能看到太阳以外的两颗恒星,并且通过箭头和椭圆形轨道,引导学生要沿着椭圆形的轨道移动,这样设计有助于加强分组实验的规范性,提高模拟实验的可靠性。

【案例4】人体消化器官模拟器

材料:漏斗、透明塑料管、挂水用的比较厚的塑料袋、乒乓球、长简袜、馒头渣或豆渣。

制作方法:将人体的消化器官分为两个部分,口腔、食道、胃作为一个部分;小肠、大肠作为另外一部分。

1.首先,用一漏斗来模拟口腔,用透明塑料管来模拟食道。漏斗颈部能紧塞在透明塑料管内。

2.将画好的胃的外形图蒙在挂水用的比较厚的透明大塑料袋上,裁剪成两片胃的外形。

3.将裁好的两片“胃”边缘部分沿烛火加热至粘黏起来,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外形与胃相似、透明、可以模拟蠕动的“胃”。

4.将长筒袜剪成两半,这样的口径大小比较合适,再缝合模拟小肠、大肠。用乒乓球模拟食团在肠道中的前进。

【案例5】“钢索桥模拟实验”改进

1.“钢索桥模拟实验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见图1、2、3、4、5)。

2.为了解决教材设计中存在的两个不足,本装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自制:

①该装置利用拉力测量器(见图5)来测量“主钢缆”受到的拉力大小,因为它可以将测量的结果留住(见图1)。这种测量方法既规范又准确,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记录实验的结果。

②该装置的主体结构(桥塔和桥面)与现实的钢索桥结构比较接近,并且它是通过将“主钢缆”绕到不同高度的定滑轮上来改变桥塔高度,但不改变桥面的高度,这样设计不但可以让它在做对比实验时能保持钢索桥原有的结构特点,而且能严格地控制好对比实验中各个因素,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教具创新在于突破局限

【案例1】“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改进

将弹簧拉伸的长度图表倒贴在实验的底板上,学生实验时,用铅笔可以直接点出弹簧拉伸后在坐标图上的位置。实验完成后将图表上的各点连接,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这是从现有实验器材的缺陷中寻找改进教具的方法,达到了简化操作步骤、缩短实验时间、改善实验效果的目的。

【案例2】“搭房子”的器材改进

学生们开始使用报纸卷成纸棍搭建房子,在搭建到一定高度后,由于承受力差,搭建的房屋还未完工就倒塌了。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自己找材料去研究。学生想到用木制尺子搭建,但是拼接时没有办法固定,于是孩子们向老师求助。老师将学校废弃的小黑板,裁成大小一样的八边形,将它们和两种长短不同尺寸的木尺子钻好孔,并购置了一些大小适宜的螺母螺帽,供孩子们开展搭房子活动。这一教具的制作方便拆装,可以多次重复。

【案例3】风的形成演示器改进

仪器装置图

本教具相当于透明炉灶,材料易得,构造简单,制作方便,便于操作。蜡烛点燃时,烟从进气孔被吸进,罩口上方的风轮转动(图1);蜡烛熄灭时,烟不进入钟罩,风轮不转动(图2)。借助此教具演示空气流动,直观、形象,使学生一目了然,能够深刻理解“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

1.制作材料及方法

在钟罩下端的壁上钻一个直径约1厘米小孔(用玻璃店的玻璃钻头钻孔)。

从铝质易拉罐或稍厚的纸上剪下直径2.5厘米的圆片,剪成风轮,圆心插一根针,针孔穿一条长20—30厘米的细线,切两小粒橡皮穿在针上,夹住风轮。

2.使用方法及效果

①将玻璃板平放在桌面上。

②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上。

③揭去钟罩的帽盖,把钟罩罩在蜡烛上。

④点燃线香靠近进气孔,烟被吸进钟罩。

⑤手提风轮上的细线,把风轮靠近罩口上方,风轮转动。

⑥熄灭蜡烛,将点燃的线香靠近进气孔,烟不进入钟罩,风轮不再转动。

【案例4】空气传声实验改进

材料:胶塞、烧瓶、夹子、胶管、两用气筒、小铃铛、线绳、玻璃管。

制作方法:将胶塞打一个小于玻璃管径的小孔,把带胶管的玻璃管插入胶塞,用线绳一端系上小铃铛,另一端固定在胶塞上,盖紧瓶口。

使用说明:用手摇动烧瓶,瓶内小铃铛会发出清晰的声音。用两用气筒将瓶内的空气抽出,用夹子夹紧胶管,再摇动瓶子听不到声音。

【案例5】“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实验改进

实验中对固体施力时,学生很难察觉,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质疑。

在烧瓶中灌满红墨水的溶液。

将带单孔橡皮塞的毛细玻璃管塞人烧瓶口,可以看到毛细玻璃管中有一段红色的水柱。

用双手在烧瓶两侧施加压力,毛细管中的液面明显上升。

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坚固的固体表面受力时发生了形变,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案例6】小孔成像实验仪器改进

传统的实验是用蜡烛作为光源进行演示的,但存在明显的缺点:

第一,亮度不高,白天做实验效果不明显;

第二,学生观察不方便,教师操作不方便;

第三,因蜡烛的火苗成椭圆形,图像到位不明显。

大家知道,小孔成像是因为光具有直线传播的特点。为了操作演示和分析方便,我们用了十几个红色发光二极管串、并联后,组合成一个“A”形的图案。因为:第一,“A”的倒立图像明显;第二,光点便于分析。在演示过程中,我们用一根白色棉线代替光线,将线头一端按在一个发光点上,另一端穿过小孔,拉直线绳落在成像屏上,并用笔在端点上描点。用同样的方法对所有的发光二极管进行拉线描点,在屏上先描绘出一个倒立的“A”,使学生在理论上认识小孔成像的原理,然后再经过通电演示来验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一实验不仅使学生懂得了小孔能成像,而且明白了为什么能成像,为什么倒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且渗透了像素的概念:光点越多,图像越清晰。

如果说“小孔成像仪”是学习理论的基础,那么“小孔成像房”便给了学生亲自体验和应用的机会。小孔成像仪对于发光的物体能成像,那么自然光线下的物体能成像吗?这一问题不仅学生有疑惑,有的教师可能也不敢相信,理由是物体本身不发光。为了走出这一误区,有教师利用学校的闲置彩钢房,封闭了窗户,打开一个小孔,做成了一间“小孔成像房”,让所有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当学生在房内成像屏上清晰地看到房外同学们的活动情况时,他们对“小孔”的神奇惊叹不已。整个活动轰动了全校,师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体验活动。通过这一实验,师生们明白了自然光下的物体虽不发光,但它反射光,也相当于发光体,因此,也能成像。通过这些实验活动,在老师的指点下,学生都成功地模仿制作出了“小孔照相机模型”和“小孔成像装置”,极大地调动和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案例7】《空气有重量吗》实验改进

《空气有重量吗》一课中有两个实验用来验证空气有重量:用简易小天平来测量空气是否有重量(如图1)和用天平称量打足气的皮球中空气的重量(如图2)。

在实际操作中,这两个实验都有不同的难度,效果不理想。用简易小天平来称空气是否有重量,其实质是测量气球内压缩空气的重量。因为气球的压缩性有限,里面产生的压缩空气也很有限。简易天平的灵敏度不高,这些压缩空气的重量不足以使简易天平产生明显的变化,并且整个实验不可控因素很多,使观察到的结果误差较大。换用天平测量,天平的灵敏度提高了,皮球中产生的压缩空气也多了,按说效果应该很明显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充足气的皮球由于体积比较大,放在托盘中会和中间的分度盘卡住,操作更加不方便。

可以利用杠杆原理,设计制作一个“空气有重量演示器”。制作一个不等臂天平(图3),长臂是短臂的很多倍。我们知道,当把充足气的气球挂在长臂一端,这样气球内压缩空气的重量可以被成倍放大。而且气球采用下挂式,可以避免用天平测量皮球内空气重量时,皮球卡在托盘上产生的问题。在实际使用时,只要往气球里稍微吹点气,杠杆就能明显倾斜,同时也能看到天平指针发生了偏转(图4)。实验中多次吹入空气会发现指针偏转角度不同,从而得知角度不同是由于气球里压缩空气的重量不同造成的。

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空气有重量,从而很好地建立这一科学概念。

在设计自制教具时,应该注意到,有些器材不适合自制,有些材料不宜用来自制教具。如:

1.测量仪器:由于教师没有合适的设备,无法保证仪器的精密度,一般不要自制。

2.计量用度量衡仪器:度、量、衡器需要符合计量标准,一般学校没有制作条件。

3.显微镜:小学没有专用工具,不能自己制造和维修光学显微镜。

4.为了保证安全,不宜直接使用带有微量放射线的荧光材料,水银、火药、含铅量多的粘土、农药、没有进行磨边处理的玻璃片等也不宜使用。

5.不要让学生直接处理会引起过敏的植物、有毒的鱼类,不要捕杀珍奇的鸟类作标本。

6.为自制教具而搜集的日常生活用品应该是清洁的。不要使用发霉、变质的东西。

7.厚度不均匀的玻璃瓶、塑料容器不宜设计成加热容器。

8.自制教具的电压都应控制在安全电压范围之内。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问题情境

上好一节课是教学工作的最重要环节。而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我认为备课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备好一节课,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要想确定符合自己学生的,并且具有可检测性的教学目标,要完成以下工作。

1.熟悉课程标准

只有对课程标准熟悉,才能够明确该教哪些、不该教哪些,教学目标才明确,才会有针对性地教学,不会盲目地教学。

2.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在看教材时,可以想一想这样几个问题: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还需要补充些什么?有哪些内容与目标无关?哪些内容需要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②教学从哪里开始?教材中所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从教学目标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3.做相应的习题,熟悉每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物理习题是物理知识应用的一个仓库。做一定量的习题可以使我们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哪些知识难教,哪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难懂的,教学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4.看一定量的参考书

这样做可以补充和完善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吸收学习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的教学中,如果举这样的例子:地球吸引月球,月球也吸引地球;或是磁铁吸引铁屑,铁屑也吸引磁铁。前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难以想象;后者学生会提出异议,因为他们只看到铁屑向磁铁运动,并“粘”在磁铁上,而磁铁未动,所以不相信“铁屑也会吸引磁铁”。所以,在这时候我们就应该转变一下角度:两根弹簧对拉,二者均被拉长;两只皮球挤压,两者均被挤瘪;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两辆小车,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使之演示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

二、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在教学目标制定后,教师就需要对如何达到目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有很多,我认为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应该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乐于思考,积极探究。创设良好的物理教学情境,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学习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不恰当的情境创设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明确以下两点:

1.情境创设要自然、真实贴近学生生活

真实、自然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愉快而有效的学习。比如,在讲述“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一节:情境《1》,放映刘翔在国际田径赛场上破纪录的录像。问:同学们,为什么说刘翔是冠军?你是怎样判断的?情境《2》,放映黑白两辆同时同地出发的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奔驰,经一段时间后停下来时,白车在前黑车在后的录像,问:怎样判断两车哪个跑的快?把问题融于一个个情境中,并且问题紧扣要讲的概念,脉络清晰,学生易于接受。

2.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问题情境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其目的之一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比较良好的情感体验,因而这样的背景应该是现实的、有趣的。学习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兴趣,因而,情境的趣味性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时,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问题情景:要求学生做小实验;在盛水的茶杯上面放一小硬纸板,纸片上面放一个鸡蛋,用硬棒迅速打飞纸板,看鸡蛋怎样运动?把观察的现象记下来,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这样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背景,让学生观察动手实验,不仅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

三、针对目标设计相应的检测题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围绕本节课目标设计相应的练习。精心挑选或编制比较典型的习题,设计的练习量要适当,切忌无层次和盲目性,使学生能打开思维,充分交流,在观点碰撞中感悟知识,获得情感的满足。

四、精心设计板书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有一句话“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板书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及思维过程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便于学生作好课堂笔记,在一节课结束阶段,结合板书及时地总结,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系统化,及时巩固和应用,同时会有一种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完整的、圆满的感觉。

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课,并非易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愿我们通过努力,备好每一节课,让备课伴随我们教师的一生,不断创新,使我们的课常备常新,享受教学带给我们的无穷快乐。

参考文献:

[1]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 王力邦编著.《中学物理——教师的学习与思考》

[3] 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刘甲珉主编、选编.《中学物理教育文萃》.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下面是两个关于“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的教学片段.

(1)师:为什么校运会跳远比赛时,助跑后运动员能跳得更远?

生:速度大惯性大.

师:运动物体速度越大,惯性越大,那速度越小,惯性如何变化?

生:惯性越小.

师: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零,惯性大小怎样?

部分学生:惯性为零.部分学生:不对,静止物体也有惯性.

紧接着教师设计了将相同体积的铁球和乒乓球分别从两个相向的卡槽不同高度滚下相撞的实验,如图1所示,乒乓[TP3GW46.TIF,Y#]球从更高处滚下,到达水平面的速度大,但相撞后乒乓球的速度反向.因质量远小于铁球,运动状态更易改变.

(2)师:一个物体惯性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甲:与质量、速度有关.

乙:若与速度有关,那静止的物体不是没有惯性了吗?

师:乙同学回答的非常棒,他用逻辑推理反驳了甲同学的观点.关于惯性与速度的关系可以打个比方,我们使一个物体的速度由3 m/s变为0 m/s需10 N,使同一个物体的速度由6 m/s变为0 m/s需20 N,从这个变化中我们是很难看出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的.但使同一个物体速度3 m/s变为0 m/s与6 m/s变为3 m/s的难易程度应该是相同的.

两位教师都从逻辑推理的方法说明惯性与速度是无关的.第一位老师还用实验的方法告诉乒乓球即使速度大,但它撞上比自己速度小的铁球时还是要反向,故它的惯性小.第二位老师利用举例的方式告诉我们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看当他们速度变化相同时的难易程度.两位老师都定性地说明了惯性与速度无关,但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难易程度是什么?如何比较难易程度呢?

2 问题分析

仅定性分析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很难让学生信服,学生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不“踏实”的原因是老师讲的学生也懂,但在分析时学生还是用自己的原来的认知去解决问题,说白了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所以笔者认为把这一问题应上升到寻求改变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的定量分析,即如何量化这种难易程度?运动状态用速度这个物理量来描述,改变运动状态就是改变速度.如果仅从速度变化大小的角度来量化难易程度是有欠缺的,因速度变化大小还与所需时间有关,故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时间来比较速度的变化量,也就是单位时间的速度变化量即加速度来量化难易程度.那么我们只要在相同力作用下比较加速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