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剪辑风格叙事动力 声音剪辑 画面辅助
[DOI] 10.3969/j.issn.1002-6916.2011.02.016
一、造成《山楂树之恋》以声音剪辑为主体的客观原因
《山楂树之恋》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即在电影之前已经有了一个提前存在的文本。从小说自身的风格来看,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别,一是动作性极强、情节紧张、情节进展迅速依靠故事而取胜的叙事性小说;二是无鲜明动作表征、心理活动复杂、情节进展缓慢依靠真挚情感而取胜的抒情性小说。《山楂树之恋》刚好属于后者。
一旦一部先在的小说文本以抒情性为主,那么它单位时间内的动作量、情节量就相对变少了,这是这部小说被改编成剧本所面临的困境,它使得主要依靠画面要素的影视作品在诞生之前就先天不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小说文本到剧本的改编还需要文字语言到台词的转换。在特定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用来沟通的语汇本来就不是那么丰富,从台词量上来讲,《山楂树之恋》中的对话显然是不够的。一旦对话数量少之又少,就必须从对话的质量上去弥补语言上的苍白。这时,我们可以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使主人公的台词深刻或华丽起来,但不论是这两者中的哪一种方式,都不切合主人公的身份;第二种则是从第三者的全知角度用画外音来进行阐述,导演选择了第二种方式的变体,即张艺谋实质上运用了画外音的形式,只不过声音被消解了,而是转换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黑场加字幕。这样一来,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首先,字幕没有声音,从听觉的感受来讲,是影片暂时的一种静默,静默更符合《山楂树之恋》恬淡的故事情节和感情张力。这是风格上的一致性。
其次,字幕没有声音,但是能够造成视觉效应,一旦观众从声音上寻找不到关于影片叙事的信息,就只能更加关注于画面,甚至有点被强迫地将视线控制在银幕上,画面上的字幕成为了解下一个场面、下一段情节的重要切入点,无形中达到了转场的剪辑目的。
再回到小说本体,《山楂树之恋》是一部抒情性质非常强烈的小说,抽象的感情比起具象的行为,更适合用语言或者音乐进行表述,带有动作性的画面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于是声音元素成为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最重要的剪辑依据。接下来将从影片的整体风格到具体场次对《山楂树之恋》进行剪辑要素的解构,从中找出声音剪辑赋予影片的特色。
二、《山楂树之恋》的剪辑要素解构
1、划分段落的依据――黑场字幕
从宏观上看,黑场字幕是《山楂树之恋》主要的划分依据,也是剪辑中的最鲜明标志。这种方式在电影中一共出现了大概十一次:
首先是影片开头。字幕提供给我们一个故事发生的特定年代背景。从银幕文字上了解的内容和声音要素中的语言并无两异,所以这种字幕从表象上看是一种充满语言的画面,从本质上看,依然是声音在起叙事作用。这是老三和静秋情感的开端。
其次是在影片12分钟以后的段落中,字幕说明了老三有一段时间没来看静秋了。字幕前后是同一个场景,只是时间不同,如果没有字幕进行表述,那么可能会对观众造成一种叙事空间上的误读。这是老三和静秋情感的发展初期阶段。
然后是大空间的转场。字幕交代了从农村到城市里排练场地的转换。与此雷同的还有接下来的静秋从城里回来。这是老三和静秋情感的进一步进展。
此后,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静秋误会了老三在城里有女朋友,这个事件还是靠字幕给出的,这样一来,字幕前后就出现了静秋对老三态度的迥然变化。这是静秋和老三之间情感的波折阶段。
一旦静秋的误会解除,她和老三就进入了约会的一种常态,依然是字幕告诉了我们这一切。然后字幕说静秋留校。这是静秋和老三情感的顺利进展期。
一帆风顺的交往历程被字幕带出的老三住院的消息所阻隔,接着便是老三消失、以及最后高潮段落出现的文字,此刻的文字并没有出现在黑场上面,而是写在了带有山楂树的画面上,直到文字消失,画面被一再推进,到山楂树的特写、山楂树的开花、淡出、变黑,给出了老三最后的语言。
尽管字幕一再在银幕上出现,但字幕却以存在的方式替代了并不存在的声音。从某种意义上说,字幕上的文字是可以转化为语言变成声音的组成部分的。字幕的实际叙事效果也等同于画外音。《山楂树之恋》里字幕的应用并非出自于绝对叙事动力的需要,而是一种静默风格的张显。因此这里的字幕是声音剪辑要素的最重要环节。
2、台词剪接
《山楂树之恋》中的台词剪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内部的简单切换。典型例子有影片开端,静秋刚刚来到村民家,一一为她介绍家庭中的成员。几乎介绍到哪里,镜头就切到哪里,如果影片没有正式出现或不重要的人物,则选择切换其他人的反应镜头,如小女孩儿。
第二个部分是面对面对话的正反打,比如静秋和母亲,依据台词衔接的顺序,非常规矩地用正反打来进行切换,没有中性镜头,没有跳轴。
第三个部分是大范围的转场。静秋想要通过好好劳动表现自己,于是她说“教导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紧接着,场面伴随着静秋说完的台词直接到了艰苦劳动的环境之中。
3、音乐剪接
音乐作为剪辑点在《山楂树之恋》中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是以有源音乐的方式出现,带出相应的人物画面;二是以无源的主题音乐出现,渲染情绪氛围;三是作为影片中的独立段落,按照其节奏及旋律行进规律提供剪辑点。
第一种表现方式出现在影片开端的第七分钟以后。老三出现在画面中,但是仅仅是为观众所看到,静秋此刻也许仅仅是感受到了这个人的存在,但是并没有从视觉角度实实在在地发现老三。然后画外音进来,是苏联歌曲《山楂树》,静秋是根据这个声音来进行寻找的。但是从画面的角度来看,这个音乐出现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质疑:
首先,这个声音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画面内部没有出现它的源头。因此我们无法判定它是有源音乐还是无源音乐。
其次,从画面中静秋和老三相互的反应镜头来看,他们显然是在互相寻找对方。但是寻找的依据是否是音乐还无法定论,如果我们无法发现音乐的源头,音乐就有可能是无源音乐,是导演和音响师后期加上去的音乐。
最后,我们还是判定这个音乐是有源音乐,尽管它一直以画外音乐的形式出现,源头没有出现在画面内部,但是从声音自身的参数来看,它是带有一定的环境氛围的,也就是说这个音乐听上去不那么“干净”,不那么完美,有一定的噪音,不同于后期加上去的主题音乐的音质。当然,这个结论的得出主要有赖于录音师的创作效果。
第二种表现方式出现在如下比较典型的片段:
静秋从城里回来,老三和她在夜里走在路上,主题音乐是对爱情的渲染。
老三和静秋水中嬉戏之后的亲吻,同样的主题音乐,又加入了转调以后的变奏。此刻主题音乐的功能已经十分明确,就是对爱情到来的预示。
老三和静秋躺在一张床上,主题音乐将两个人的感情带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这三个比较典型的片段中,剪辑节奏是充分考虑到了音乐之间的节奏的,甚至镜头的长短也契合了音乐曲调行进的规律,符合旋律与视觉之间的通感。
第三种表现方式集中出现在静秋排练的场面中。在这一段落里,音乐以有源的形式完整地出现,伴随着静秋等人的舞步形成了《山楂树之恋》中唯一的一个歌舞片段,在这个片段中,画面完全依附于音乐的存在,剪辑依据雷同于MV的手法,一是考虑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二是考虑根据音乐旋律而编排舞蹈的节奏。
4、音响剪接
影响剪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镜头的提示上。音响出现,一般组接为制造音响的相应动作。在《山楂树之恋》中,音响剪接不仅仅能够作为画面的动作提示,还起到了另外两个作用:一是情绪的渲染,二是空间方位的预示。
在老三为静秋包扎脚的片段里,静秋的妈妈还在一边工作,她用锤子敲钉子的声音为剪辑提供了强大的依据。音响出现,画面就剪切到老三母亲工作的镜头中去,然后和老三与静秋对切,形成了一种带关系、带轴线的正反打,就表明了三个人所处的方向,此外也渲染了当时的情绪氛围。
三、声音要素以外的画面成分
除了大量的声音作为剪辑要素,《山楂树之恋》中也存在着若干少量的、单纯的由画面构成的剪辑依据。
从镜头长度来看,《山楂树之恋》中长镜头、固定镜头以及全景、小全景的镜头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这构成了影片悠长缓慢的剪辑节奏。其中主要包括:两个人在不同场景的路上行走,配合有优美环境的画面、两个人静止坐在某处聊天、两个人在床上有关于身体的隐性纠结等等。
极端的特写镜头一般出现在老三送给静秋的礼物画面中,一旦出现礼物的特写镜头,一般衔接的是静秋开心、满足的表情。其中包括:大白兔奶糖、钢笔、手绢包好的钱、核桃、纸包的冰糖、山楂果、笔记本、编织的金鱼(静秋送给老三,衔接的是老三的表情)、游泳衣(虽然无特写,但由鲜红的颜色来突出)、胶鞋、布、照片、洗脸盆。
从上面两组极端的镜头例子来看,大量的长镜头给我们带来的是剪辑节奏上的基调,而极端的特写镜头则暗示着接下来的反应镜头。
另外,画面和画面之间的单纯衔接还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过程的省略,如静秋和老三被静秋的母亲发现以后,直接接到了静秋的家里三人之间的谈话,省略了当时的一些复杂状态。
二是影片的最后部分,静秋在上课的时候被叫了出去,然后是飞驰在路上的军车,紧接着就是病房里众多人围在老三病床的场面了。根据这一系列省略后的画面组接,我们基本可以判定是和老三家里有关的某个军人叫走了静秋,然后坐上老三爸爸派来的军车,最后来到了医院。
影片中唯一单纯只依靠画面进行剪接的段落出现在老三住院的片段。
在老三住院的过程中,静秋去探望老三,夜里,静秋被护士赶出了医院大门之外,老三则在楼上的窗子边上和静秋互相遥望。迫于当时的环境,两个人无法大声用语言进行交流,只能借助于目光和手势,于是本来应该用对话构成的正反打变成了用目光和手势构成的正反打,医院的铁门也就是两个人之间的那一条轴线,既清晰,也有隐喻的作用,预示着两人必将阴阳相隔。
结语
《山楂树之恋》通篇的剪辑基调是舒畅而缓慢的,根源上的决定因素是影片的题材及影片的内容;其次是由题材和内容所带来的音乐旋律、节奏样式以及镜头的性质。这其中,声音是剪辑要素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这种抽象的要素,才能够表达难以名状的心理活动及情感体验。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影 《山楂树之恋》 金钱 现实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家庭成分不好,静秋一直很自卑;静秋去乡下编写教科书,认识了英俊又有才气的军区司令员之子老三。在接触中他们喜欢上了对方,他们的爱情受到了静秋妈妈的反对,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老三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这一切的一切都如村口那棵开着白色花的山楂树一样纯洁无暇。
影片被评为史上最干净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爱情故事那样纯粹没有杂质,也是因为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使用色彩斑斓的造型,也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渲染它,全片几乎都是运用了冷色调的画面来描述这段纯洁的感情。张艺谋刻意的降低了整个画面的色彩饱和度,片中出现的也多为蓝色、灰色、黑色、白色等冷色调,少有的暖色调就是老三和静秋第一次见面时的那片黄色的油菜花,记录着他们初识时的小紧张与小甜蜜。但片中,张导也运用了不少的红色元素,如带有山楂树的红色脸盆、红色泳衣、红色上衣等等,这似乎可以视为代表两人初恋时的激动与美好。
再回到如今,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穿着各种色彩斑斓的女生,影片中那种纯净的甚至有些落伍的蓝色再也看不到了,如今的人们更喜欢张扬的颜色和款式来吸引更多人的目光。在酒吧、夜店,在那种灯红酒绿的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在那个性张扬的场所,没有人会想到纯洁两个字,然而悲催的是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这种场所当做了他们结识恋人的地点。这种建立在仅仅是色彩和性吸引的基础上的爱情,又怎能如上个世纪的爱情一样纯洁与坚固呢?
影片中很多故事情节都是通过字幕来告诉观众的,这点在以前张艺谋的电影中并不常见,这种方式使观众从角色中抽离出来,这种处理方式有意地拉开了叙事者与故事的距离,更便于充分描绘事件,以及事件所处的整体环境,从而更充分地展开大幅度、全方位的叙事,完整表现影片整体的情境和感情写照。影片的台词也是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留下了很多令人感动和印象深刻的语言,像是“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句话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全黑的屏幕上只有这短短的一句话,然而这句话却胜过千言万语带给人们的感动。
现在随着科技和通信的不断发达,人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和速度也随之提高。一条短信、一个QQ留言、甚至一个简短的电话都能表达人们的情感,但是方法多了,反而人们却越来越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相比静秋和老三那个通信不发达的时代,我们幸福的太多了,我们可以随时保持联络,我们有QQ,我们有微博,一个@就可以让你想的人知道你在想他。但是就是这样飞速便宜的联络方式却使得爱情也变得廉价、变得不安。很多人整天在微博上高呼着“某某和某某分手了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某某和某某在一起了,我又开始相信爱情了”。其实爱情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只是在如今的社会与现实、金钱参杂在一起,变得世俗、变得廉价。“宁愿坐在宝马上哭,也不愿意坐在单车上笑”,可是想想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在单车上一路笑着走来。有时候反而很羡慕上个世纪的年轻人,那才是真正的柏拉图式的恋爱,干净、纯粹、没有一点杂质。
静秋和老三的爱情故事带个我们这个时代一点震撼,也带给正在恋爱或是失恋的人们一些唯美愉悦和凄凉的情感共鸣,一部电影能带给人们最大的享受就是感情的释放。在这种感情的释放中,我们也不禁反思:是什么让如今这个时代的爱情变得这样浮躁,是金钱?是名利?还是一颗永不满足的心?但愿有朝一日能穿越回《山楂树之恋》的那个时代,体验一把只愿坐在单车上笑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张艺谋.山楂树之恋 DVD
[2]艾米.山楂树之恋【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10
[3] 诸小妮. 唯美艺术与纯净爱情结合的经典【J】,影视与传媒,2011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特定;改编;政策;爱情;人性;魅力
一场路人皆知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看完后,内心隐隐地难受,热闹喧嚣的帷幕何以落得如此静静悄悄,一直到现在,内心隐隐作痛。人们也许没有这许多的感慨。
《山楂树之恋》表达的情感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那是一个特定的年代,其中生活着一群特定的人,也必然发生着特定的事情。《山楂树之恋》的产生,正给我们一个积极的回忆,让我们重新领略那曾经的岁月。
这是一部改编作品,对于它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拿原著来比较,这种反应是本能的,但看法有时是偏颇的。文艺作品是创作,任何的作品的改编都会因为众多人物的加入而使作品带有特定的个性,从而和原有的作品产生不小的差异。《山楂树之恋》是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它必然体现了张艺谋对那个特定时代的独特感悟和理解,也会重新考虑文艺作品的文化影响力。《山楂树之恋》放弃了色彩上的极鲜极艳,没有了风格上的极俗极土,而是在幽幽的哀愁中把爱情表述得极纯极美,这正是张艺谋所喜欢的极端路线。他说过“我喜欢强烈的东西”,这就是他的强烈的艺术追求。1974年是一个相对单纯的年代,贫穷凋敝的农村生活,淳朴而单纯的人物形象,随处清晰可见的革命标语和口号以及盲目的战天斗地的豪情,甚至还有热情而机械的现代舞蹈,无不给人以恍如隔世的观感。张艺谋正是调动这些手段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貌似纯洁化的时代。
在那个年代里,一切的因素一定是个体在混乱和残酷的生活面前的无言、无助和无奈。影片中的人物多次提到“万一政策变了”这句话,现今的人们可能根本无法体会这句台词背后深刻隐藏的那个时代的辛酸和悲苦。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把人们搞得焦头烂额、晕头转向,被激情填满胸膛的集体又对现实充满着迷茫,政治的动荡和迷惑导致了民众对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的怀疑、猜测,而与之相关的个体则有着不能自决的命运,天堂或地狱的生活都取决于政策发生的变化。影片中老三因为父亲的重新参加工作,预感到国家的政策要变了,说出:“到时候你想上山下乡都没地方去呢。”静秋的妈妈更是对生活一往情深,她自己身为走资派,游街、批判、劳动改造,仍然记挂着女儿的留校工作,她认为这是让人争红眼的事情,马虎不得。“你留校工作的事,我听说有了新政策,也不知道怎么样了。”“你千万要好好表现啊。人的前途,一步走错,就步步错。你爸就是个例子。”当她知道了女儿无故外出三天时,大光其火,“上次找你们谈话,不是已经说好了吗,在你转正期间不来往,你们都向我做了保证,为什么还要胡闹?你这样做,就不怕学校清退你呀。”等等。影片虽然并没有过多地,也是无法揭示那个时代的种种阴暗面,但是从电影中的某些惊鸿一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细节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深烙于民众心头的时代的伤痛。政策对个人行为的无端制约和牵制在这之前一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和失败的最为令人心痛的关键,这也就是我们要坚定走出那个特定时代的原因。时代已经过去了,它永远也不会再来,尽管其中有许多的纯美和真爱,有着我们许多的憧憬和梦想,也有着我们许多的坎坷、悲伤和无奈。电影中老三讲:“我妈妈是走资派,四年前跳楼自杀了。我妈妈生前特别爱美,自杀前还洗了脸,梳了头,换了干净衣服,最后跳楼把脸都摔烂了,这就是宿命吧。”宿命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字眼,我们许多人总喜欢把自己的忧愁、痛苦放还给无助的它,让它去承担无奈的自己的无能为力。个体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就是一个无辜、无助的受难者,不管你是一个军分区的高干还是一个普通人,不管你是聪明绝顶还是碌碌之辈,一视同仁。人们把这些因政策的因素导致的致命后果归结为命运的蹇通,无奈地接受,只能在洗脸、梳头、换干净衣服的细小之处显示自己特别爱美的独特存在。人的无忧存在梦想有时候只能托付给一个虚空的幻影,让其自主发生,就像静秋那样,对自己爱的、准备交托一生的、敢于献身的对象家庭、住址、收入等一概不知。老三消失了好长时间,她却无处可寻,只能停留在信箱前无由地祈祷、盼望。这种童话般的爱恋,在当时成为一种主流常态,更增加了故事的悲情意味。
看《山楂树之恋》,并不能给人以希望,不管情节发展到什么程度,总是让人没有期待地看下去,从来也没有在心里安排静秋和老三最后的归程,而只是顺其自然地跟着自己的忧郁的感觉。至于到了最后,老三在痛苦中离去,也不曾感到伤心,似乎冥冥中的定数,纯洁的爱情就要求这样的适时的死亡来成全。这就是人物逼真的艺术魅力,也是电影所特有的一大基本特点。真正让人动心的是老三的付出,那种心甘情愿,不需要任何回报的付出。静秋每一次的猜测、犹豫,把假设当做真实,都需要老三费尽心思地去弥补、去偿还,这也是爱情的坎坷和无奈。我们期盼着这样的感情,一个人生活在自己身边,不需要什么山盟海誓,需要的是生命的依偎和理解。老三说:“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怎样的感情,把一个人的生命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有一个人为他而生活,让他能够无忧地存留在这个多难的世界上,最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消亡,走入人们的心灵深处。影片表现了生活的纯净、无瑕,跟现今物欲生活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几乎构成一个明显的对照和讽刺。爱情也有无欲的一面,这是它最为根本最为原始的特质的表现。在影片中,山楂树被恭维成一种特别美的树,它的存在被赋予了特别的灵性,有着异乎常人的特性,似乎它的光芒是可以超越任何绚丽的鲜花。而事实上,山楂树只是山间最为平常普遍的树种,朴实无华,默默无言。影片这样的处理,是在说着其实这样的爱情很普通,任何人的生活里都会出现,至关重要的是我们的爱情的双方,中间也会横亘着灾难,双方的惺惺相惜才会让花儿开得艳丽多彩。就像是我们只要在经历了一番风雨之后,才会发现并珍惜之前的风平浪静的可贵。电影故意纯洁化了老三和静秋的爱情,但这种纯洁只是表现在意境上,两人不敢拉手、不敢约会、不敢让人知道关系等的情境都是真实的,这一切都可以从上一代人的切身经历中得到证实。两人之间的那种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朦胧情感正是当时时代的基本特点,具有确切的真实性。当年,有许多的情意相合的人因为成分、出身、政策的问题,而落得劳燕分飞天各一方。影片的最后,老三的离世在某一点上也是一件好事,他不用经受婚姻的坟墓,没有两人相处过久的烦乱,就是在静秋的心目中他也是永远的完美和无瑕。他的离去成就了一部哀伤的爱的童话。我们这样讲:当一个人在最爱你的时候,让你离开,这便是他真的最爱你。爱,其实最简单。我们只不过是在物欲的左右下让一切变得复杂难缠。不管别人如何评论事件的好坏,正常与否,只有在静秋的心里,老三是她生命中最富有价值的上帝的恩赐。曾经有一个男子,那样深切地爱着她,直到永远。静秋相信山楂树在水下也会开花,老三的话语:“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深深地熔刻在她的心中。本片被称为“史上最清纯的爱情影片”,就是想要告诉观众那个红色年代里的质朴、纯洁的普通人具有真挚而唯美的爱情。这种“在商品社会感受久违的质朴”,可以让我们“心灵的回归”。
影片中的人们思想都很保守的,行中言外充斥着忧惧的味道。这和我们现在的青年,长在改革开放、社会变革时代,满眼灯红酒绿,充耳日新月异,满脑权钱交易,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魏红怀孕去做人流,静秋向她询问了一些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人们对一些文化的批判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接受一些超出人们舆论范围的东西,如果有所超越,就会受到歧视和批判,在社会上无法生存下去,总之,做人要本分。片中静秋的妈妈是一个思想开明但又谨小慎微的人。她比较能接受一定的超越内容,看到静秋跟老三在一起后,并没有要强制拆散他们,而是加以警告,提醒他们要注意社会上的舆论问题。但当把老三送出门回来后,母女有一场正式的谈话。妈:“我问你个问题,你要跟我说实话。他,抱过你没有?”(摇头)“那,亲过你没有?”(摇头)“他跟你在一起的时候,还规矩不?没有到处……摸,摸摸捏捏?”静秋:“妈,您说话怎么这么难听。”妈:“说呀,到底有没有?”……妈:“没有就好。”静秋:“他不是说等我一辈子吗?”妈:“容易说出口的话,最不结实。张口就说一辈子的人,兴许啊,只热乎一阵子。”静秋的爸爸不在,妈妈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执著地维护着儿女的身心健康,维护着自己的声誉。她不像魏红的母亲那样张扬,但却有着作为教师的人生个性。她感叹自己:“我就是这么痴心,才嫁给了你爸爸的。”她的痴心就是紧紧地抓住了一个方面,调动自己的丰富的内心想象去无端地渲染,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人生理想去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奋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内心理想,为了理想而牺牲自己是纯粹的而真正的人。《山楂树之恋》的纯情就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场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这种爱情有喜有悲,也包含着双方的相互的触动,具有动态的形式。古人讲: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个场面都会冥冥地触动我们骚动的神经,引起心灵的震动。影片中,当老三和静秋三天后的最后分别,双方的无由会面可能将要成为诀别时,怅然若失的情感油然而生,他们依依地做着相拥相报的动作,令人泪下。在我们的眼里,那些“往事”是难得的,是珍贵的,是难忘的。我们不会为曾经而显露窘态,更不会感到可笑,因为那些是真实地存在着的,是跨越不了的历史,是社会能够走到今天的坚实铺垫。
生活在继续着,美好的、纯洁的和肮脏的、丑恶的事物同在,这不光现在是这样,过去的时代也同样存在。时代有着残酷和龌龊,伤痕文学已经揭示得淋漓尽致,令人目不忍睹。但是那个时代也有着青涩和纯洁,《山楂树之恋》向我们昭示的就是那个时代的清纯。影片情节简单明了,几乎不用我们去刻意地思索考虑,费尽心机。浅淡的剧情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去细细地体悟、玩味。比如:纯洁的爱情是回忆起来时的甜蜜,分开后的辛酸。影片以浅显无华的场景,娓娓道来。静秋了解到老三得了白血病,一个人出门到西坪村、勘探队等地去找老三,无功而返,自己一人独自怅坐长亭,面对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回忆自己与老三曾经在此相拥的日子,惨淡无名,无语可申。张艺谋导演把这部影片拍得很完美,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让我们深深地体验了一次“干净的爱情”的艺术魅力。
山楂树,在人们的眼中是不同的,不管它开红花,还是开白花,但愿它长久地生长在我们的心中,待到山楂树花开的时候,带给我们一样的姹紫嫣红、清新素雅,一样的青春烂漫、芬芳四溢。
[参考文献]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山楂树之恋》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爱情 纯真 动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17
爱情是文学和电影表达的永恒主题,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当一切都以“快餐”形式“短、平、快”地流行时,神圣、庄严的爱情也难逃噩运,被挟裹进了泥沙俱下的洪流中。于是,许多人缅怀那些纯真的纯朴的爱情,那些在物质匮乏时期人们食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却以生命相守的爱情在这个讲究吃山珍野味讲究奢华名牌的时代,成了许多人可望却永远不可及的目标。于是有了艾米的《山楂树之恋》,有了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成了一代人群体的记忆和向往。电影和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一对姊妹,借助于直观的电影表现形式往往更容易把文学推向广为人知的程度。上面所提的两部改编同名小说的电影皆是如此。两部电影的票房收入皆破亿,非常可观,虽然都只是小投入。那么,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竞争激烈,片方不惜一切手段炒作电影制造声势争夺票房的竞争中,为何他们能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独享观众的厚爱和青睐呢?我以为:
首先是剧本选准了角度,切中人们的心理期望。现代社会流行的是“爱情买卖”,房、车、存折成了衡量爱情的砝码,许多电视相亲节目速配式的“牵手”更让人对这种交易产生畏惧和怀疑。老年人或年纪较长的一辈怀念他们曾经拥有的纯真年代;年青一代生存压力空前沉重,他们挣扎在以金钱物质为根本和最终的选择标准的情感交易中,也渴望有一份纯真的爱情,有一份裸婚爱情,于是,当《山楂树之恋》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有些久远的爱情时,几乎所有的读者、观众都为之落泪动容。就小说来说,其实如果从文学评论的角度分析,一定会有不少的专家嗤之以鼻,的确,与经典作品比,从作者的写作技巧、情节结构甚至语言风格等等以技术指标考量的项目看,它都不算是一部好作品;就电影改编来看,如果不是籍借着张艺谋的浩大身名,如果不是制片方凌厉煽情的宣传攻势,客观地说,即便被冠以“史上最纯洁的爱情”电影,然而从考评电影的一系列因素出发看,它的确算不上一部好作品。
一部不算好的小说、一部不算好的影片何以让源源不断的读者、观众愿意前往掏钱,准备好纸巾擦拭对有些疲于奔命人来说已经久违的眼泪?究其原因就是作品内容切中了观众对于现实爱情无奈的反抗、想往美好纯真爱情的心理需求,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人们集体怀旧心理的共鸣。怀旧的英文单词叫做nostalgia,原是由两个拉丁词组成:nostos,回家,或引申说是重建家园;algia,一种渴望;波茵对于nostalgia现代定义是:“渴望回归一个早已不存在或从未存在过的家园。”为什么“家”不存在?因为在“现在”这个时间的坐标上,我们无由知道过去是什么,最多也只靠个人的回忆或从史料中去找寻,所以“过去”也是从这些史料中重新组织“再创造”出来的。关键的问题不是“旧”,而是“怀”(渴望)。为什么怀?为何到现在越发怀得厉害?不少理论家对此发表了不少见解,基本的着眼点皆是“现时”的不稳定:安德里亚斯.胡塞认为“时间过得越快,越没有稳定感,越想在这个极有限的现在时空中找寻一种较稳定的过去,来丰富现在的生活。”波茵更认为:我们所怀念的不是一种理想的过去,而是因为对现在的诸多不满,或对将来的发展潜能有所怀疑,这一切皆可引发“怀旧”的情绪。杰姆逊则说“所谓怀旧并不是真的对过去有兴趣,而是想模拟表现现代人的某种心态,因而采用了怀旧的方式来满足这种心态,所以说怀旧也是一种商品。”把怀旧当商品,张艺谋毋庸置疑是一位眼光独到的好商人。他把那段泛黄的旧时光的爱情以直观而唯美的形式卖给了充满现代焦虑的男男女女,一方面他赢取了丰厚的利润,另一面观众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片中的老三该是我们现代高富帅之列的,但是他爱的桂芝则是出身不好,家境贫寒,对男女之事一无所知的“傻”女孩,王子爱上灰姑娘的爱情剧屡演不衰,温情而美好,对比那公然叫嚣“宁坐在宝马车里哭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过分急功近利的情钱交易的犀利冷酷,没有人不愿选择前者。
山楂树之恋台词范文第5篇
美丽小山村迷住中国最牛导演
因艾米的长篇小说《山楂树之恋》在网上有着万千拥趸,2010年年初,张艺谋决定将这个被誉为“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拍成电影。
当时剧组曾到江苏、浙江等地寻找了许多外景,但“爱美如命”的老谋子都不满意。2010年3月,他和剧组来到地处神农架南麓的偏僻小县远安,吃惊地发现当地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4%,不仅花草遍地空气清新无比,而且青山绿水相依环绕,那种秀丽,颇有些“九寨沟”的味道。在大山深处一个叫青龙村的地方,张艺谋看到,墨青色的山丘环绕,满山油菜花,一条名叫袁家河的清流穿村而过――青龙村宛如世外桃源。
村口的一条小路弯弯曲曲通往村里,错落的老屋、保存完好的“”时期的标语、潺潺的溪水、石头小桥,他一一仔细观看。“这不就是西坪村吗?简直就和小说中描述的完全一样!”更巧的是,这个小山村在上世纪70年代就是武汉知青下乡的地方。张艺谋异常兴奋,当场决定把外景地定在这里,并与工作人员商量拍摄细节。
在这个村子,张艺谋停留了几个小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因为其中一座建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太有特色了:烧开水的饮壶、吊钩、火笼、灶台,还有房屋里的墙壁上,贴有的画像。这一切,都是那个年代极为典型的标志性的东西,和小说、剧情极为吻合。
当时老屋的主人李开敏夫妇正在地里干活,家里只有80多岁的老母亲。听说家里忽然来了一帮陌生人,这位山里汉子吓了一跳,马上赶了回来。“他们刚来时很随便,也不说自己是干吗的,进屋后举个相机不停拍,还拿尺子量来量去。后来是政府派人跟我说,要征用这房子,可又不告诉我征用去做什么。我就很生气,对我也太不客气了,这毕竟是我们家的私产。所以我就急了,说你们如果不告诉吗征用,我就不答应!”但张艺谋那边也很坚持,就是不肯告诉李开敏征用房子的用途。
说起第一次见到张艺谋很有趣。3月20日这天,村里来了一位个头不高、长相很普通的“城里人”,48岁的李开敏虽然平时很少走出大山,但他从村里领导只能站在簇拥着张艺谋的人群的的位置就知道了,这是个大人物。这个大人物,由市里、县里、镇里的领导层层包围着。
“我知道他是谁。”李开敏正在琢磨,媳妇望着穿着红色风衣走上自家庭院台阶的那人说,“奥运会大导演张艺谋。我在电视里见过他!”听了这话这位农民大吃一惊,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简陋破旧的家竟被这位名动全球的大导演相中,要在这里拍摄电影《山楂树之恋》。
剧组人员告诉李开敏,《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爱情故事: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家庭成分不好,她一直很自卑;而英俊又有才气的军区司令员之子老三却喜欢上了静秋,甘愿为她做任何事。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因白血病去世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让李开敏有些心酸,但让他感兴趣的是,小说中讲的这件事,就发生在他所在的宜昌地区!
同张艺谋朝夕相处
接着,他家老房子外的墙壁上刷满了“万岁”及“语录”这样的标语。屋檐下晾着腌菜和萝卜片,农具则靠在一边墙上。屋内贴有那个时期的宣传画、奖状、照片镜框。四方桌上摆着一个醒目的白色陶制半身像,塑像的一旁则是一盏煤油灯。“搞得好逼真哦,就跟当年一模一样!”
李开敏后来才知道,张艺谋有过在陕西乾县农村插队劳动的经历,难怪他对生产队时期的生活如此了解。
李开敏的老屋“村支书家”,在《山楂树之恋》中占据着很重要的戏份。影片中,男女主人公老三、静秋在这里相识相知相恋,并进而展开了那个被誉为让所有看过的人都掉泪的爱情故事。在拍摄期间,张艺谋的保密工作做到了极致。为防止无孔不入的记者拍照传到网上,提前泄露有关场景及剧情,剧组负责人还特意和李开敏签了份协议,约定李家有“做好保密工作”的义务。
有趣的是,李开敏85岁高龄的母亲丁婆婆非常高兴,她义不容辞地“接过”任务,将众多娱记挡在门外。“我看到记者一来,就马上关门,有个女记者求我,我说你去找那边的干部吧。”这句话被张艺谋听到后,立马夸赞丁婆婆聪明。由于李家相当配合,张艺谋也非常放心地投入到拍摄之中。
在李家拍摄期间,除剧组工作人员外,演员们和当地群众基本无交流。不过,女主角周冬雨跟丁婆婆很亲。“她第一次见我,就喊我‘奶奶’,休息时也会坐到我的身边跟我说说话,而且轻言细语的,小姑娘很讨人喜欢。”丁婆婆说,这孩子个子很小很瘦,一副惹人怜爱的模样,“小小年纪拍戏挺不容易,有时候一拍就是一个上午,很辛苦。”
说起张艺谋在他家拍戏的场景,李开敏更是满脸的兴奋。“他很喜欢穿红色的衣服,红色的鞋子,我猜他可能跟我一样,都是本命年。”此外,张艺谋的午餐也令李开敏印象深刻,“他吃什么菜我看不到,但我知道他每天都要吃一盆水果,红红的,小小的……呃,那个是叫草莓吧?”
几天后李开敏才知道,这位大名鼎鼎的导演在拍戏时跟其他人一样吃的都是盒饭,压根就没有炒菜。有一次他和妻子实在觉得过意不去,提出给张艺谋炖一只老母鸡补补身体,没想到却被老谋子笑着谢绝了。
那些日子,白天李开敏夫妇就在一旁看拍戏,给张艺谋烧开水,晚上在一起唠嗑。有趣的是,他媳妇宋孝菊不仅多次出现在镜头里,在影片里烧火做饭,当群众演员,还和李雪健、萨日娜等演员混得像一家人似的,这让周围的人惊羡不已。
虽然《山楂树之恋》没什么大场面,但在搭景和拍摄的时候,张艺谋特别注意环保,这一点给李开敏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拍摄时,剧组专门配备了流动厕所车,并聘请了当地6名农民为剧组的保洁员,每人每天付费40元,专门负责清扫填埋现场垃圾。“剧组重视环保的行为让我们十分感动,细致到每天的垃圾填埋到什么地方合适,都要问村干部后才处理,连一个烟头都不会放过。”
其间,李开敏还给张艺谋帮过一次大忙。4月底的一天,老谋子让他找120名群众演员,涉及小孩、青年、中年妇女,还要找些80多岁的老人,并嘱咐:不能找染发的、烫发的,文眉文唇的不要,啤酒肚不要。按照导演要求,他和一位女副镇长在3个村找了一整天,脚上起了泡,双腿也肿了,终于找到160名群众演员,比要求的还多出40人。这让张艺谋非常高兴,并拍着李开敏的肩膀夸他很能干!
魄力农民,要借老谋子发大财!
别看李开敏久居深山,连县城都很少去,但他却很有经济头脑。也许是平时爱看电影的原因,他知道如果在哪里拍电影或唱大戏,前来看热闹的人肯定不少。就在张艺谋确定在他家拍戏后,李开敏马上就在村口开了一家小商店,让姑妈看管,出售方便面、火腿肠、饮料、香烟之类。不仅剧组里很多人天天都来这里买东西,后来又来了大批记者,还有闻风而动的影迷也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纷纷赶来,村里黑压压的到处是操着标准普通话的外地人,小商店的生意好得不得了。
4月16日之后,李开敏老屋周围每天都要聚集成百上千人,他家小溪对岸临时由县里开辟出来的停车场上,最多的时候停放着近50辆车。不过,更多的人被当地的警察阻隔在数十米的距离。因为人多,他托人用机动三轮车从20公里外的县城里进的货,常常当天就脱销。其实这还不算什么,祖屋被征用后,李开敏拿到一笔补偿金,具体数额是多少他不肯透露。但是村里的人都表示,张艺谋给了8万元。在这里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李开敏的媳妇宋孝菊接受采访时,拎出一袋化妆品,拿出来一一摆放在凳子上,全部都是“潘婷”牌。她兴奋地告诉记者:“这是女主角周冬雨走时送给我的7瓶洗发水,至今没用过,我舍不得用啊。”
其间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李开敏夫妇都想和张艺谋合个影,可人家毕竟是国际大导演,听说英国人请他策划下届在伦敦举办的奥运会,任凭对方出多少英镑,老谋子硬是不去,这是多“牛”的人啊!所以夫妻俩始终没敢开口。后来来了位姑娘,硬是让他们带着从河北美术学院回来的儿子,同张艺谋在一起照了相。同时同他们合影的还有男主角窦骁、李雪健、萨日娜等。
能同这些平时只能在电影、电视里见到的名人合影,这是多大的荣耀啊。李开敏对那位热心肠的姑娘十分感激。一打听不由大吃一惊,原来这女孩叫张末,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硕士生,张艺谋的女儿!“张末在剧组里并不起眼,行动比较低调,甚至还帮人抬道具。”李开敏真没想到,她还是《山楂树之恋》的副导演,张艺谋的得力助手。
在李开敏眼里,他和张艺谋等名人拍的那些照片,简直就是无价之宝。听儿子讲,旅游热衷与影视联姻,尤其是热衷与张艺谋合作。因为《英雄》,使九寨沟的美闻名天下;《千里走单骑》令丽江旅游如虎添翼,老外拼命往那里跑;最近的改变是甘肃张掖的丹霞地貌,这片鲜为人知的土地在张艺谋《三枪拍案惊奇》中露脸之后,现在变得炙手可热,日游客量突破2000人。景区门口正在建设酒店、游客接待中心,周围的村民正在把自家的院落打造成“农家乐”。
“张艺谋就像一个推广大使,每一个电影都能带活一个景点。”儿子的话令李开敏的思路豁然开朗,他知道远安县有万亩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林内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水杉及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粗榧、芒树、莲香、楠木、樟树等。主要树种有珍贵的红薄皮马尾松,其树龄均在120年以上。此外,这里还有斑羚、岩羊、红腹锦鸡及猕猴等珍禽异兽,堪称“野生动物王国”。在国家旅游局确定的155种旅游资源目录中,远安县有140种之多。更绝的是,当地还有丰富的丹霞地貌,其规模在国内至少排名前三位,完全有资格申报世界遗产。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都是资本啊!
尤其《山楂树之恋》在当地的拍摄,让李开敏从中看到了希望。清澈的溪水,纯净的湖面,绿树成荫的山坳……这里的原生态会吸引很多人,“这次张艺谋给我们村的发展带来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目前张艺谋征用过的祖屋,是李开敏手里的一张王牌。随着《山楂树之恋》在全国热映,政府很快就会开发这个村子――打造成旅游景点。“我们家的祖屋自然是其中的核心景点,我想跟政府签个协议,合作开发。到时候我办个农家乐,餐饮住宿一条龙。”
做生意自然离不开公关推广,李开敏的弟弟李开忠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在县城里租了一套房子卖家电,说到实际操作远比哥哥强。早在两个多月前,他就根据哥哥的意思已经开始进行前期计划,主打网络宣传――除了在网上发帖,贴上祖屋和村里的美景照片,李开忠还留下自己的QQ号码,并且注册了一个博客。有趣的是,他现在的QQ签名改成了“欢迎大家来我的老家《山楂树之恋》拍摄景点旅游”。
还别说,随着影片的热播,山楂树、青龙村的村支书屋、河边渡口、岸边凉亭……这些《山楂树之恋》中的景致,在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着实“火”了一把,乐得李开敏一家合不拢嘴。如今,他和弟弟还有一个大胆梦想,那就是把家里的祖屋变成湖北的乔家大院,让这个“山楂树之家”响彻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