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精选5篇)

  • 建筑艺术(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艺术对于建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成功的建筑其实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这是许多学者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建筑学不仅仅是设计功能实用的房屋场馆,也不仅仅是按照现实需要设计各种造型奇特的高楼。建筑是社会环境的重要客观存在,直接影响人们对其的…

建筑艺术(精选5篇)

建筑艺术范文第1篇

没有良好的艺术内涵,是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的,这是因为建筑对艺术的特殊要求所决定。建筑既需要理性思维,有需要感性艺术补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没有理解透彻建筑设计与艺术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对艺术与建筑的结合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有些学者单纯的将外观美学理解为建筑艺术,而没有将艺术的精髓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真正的建筑艺术修养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1 建筑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对于建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成功的建筑其实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这是许多学者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建筑学不仅仅是设计功能实用的房屋场馆,也不仅仅是按照现实需要设计各种造型奇特的高楼。建筑是社会环境的重要客观存在,直接影响人们对其的审美感受。 因此,建筑物需要承担两种独特的功能属性,一个满足现实使用需要,另一个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种功能要求将建筑纳入到了艺术品的范畴之中。

2 艺术在建筑领域的特性

一般而言,建筑具有明显的两重属性,一个是适用功能,另一个是审美需求。前者是客观理性的,后者则是感性的。对于建筑物来说,它的审美需求远没有其的实用功能重要。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说过,建筑是 供人享用的 ,也就是说建筑要考虑实际功能,但是设计理念一定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理念来找到答案。埃及金字塔的本来用途不过是一个坟冢,但是它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这又是为什么呢?有哲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它在建设设计过程中高度体现了线条与美的融合,具有艺术的高雅气质。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不是因为它的功能作用,而是因为它包含的艺术气质。

3 建筑艺术修养的几个方面

梁思成曾经说过, 建筑物是永恒的存在,它具有很明显的视觉吸引力,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他用十分简单的言语,描述了一个十分深奥的建筑学道理。建筑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本文由收集整理们的职业十分高尚和特殊,是体力与脑力结合的职业,必须掌握丰富的思维技能和生活理念,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观察世界。要提高艺术修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艰辛。笔者以为,提高艺术修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

3. 1 艺术观念

艺术观念, 是指艺术观和审美观。艺术修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观念具有更加突出的主导性作用。不会有人否认观念是作为文化背景而存在的。认识艺术的性质和规律、体现美学理想和艺术趣味等等, 艺术中的一切行为均要受到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它决定着艺术创作的倾向, 指导艺术活动的的始终。我们知道艺术的本质问题是形象问题, 在建筑中就是形式, 现在就以此为例来看看观念的作用。形式是建筑存在和建筑艺术本体确立的标志, 建筑之所以成为艺术, 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形式, 而建筑的形式恰恰与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筑中艺术的形式和美, 永远不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它来自于建筑师的创造。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和造诣是通过作品设计来体现出来的,客观形式影响观念的表达,观念决定着客观形式的具体表现。首都北京天安门的设计思想,就是秉承了 非壮无以重威 的设计理念, 因此天安门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是那么的雄伟庄严,很好的体现了建筑物 重威 的灵魂, 把权威感渲染的淋漓尽致。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形式是观念的产物, 观念在艺术创作中所起的支配作用。

3. 2 生活体验

解决好艺术观念的同时, 还应当注重个人的生活体验。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周围的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每个人的艺术内涵都不是孤立养成的,而是在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个人的艺术涵养具有很明显的社会属性。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土壤,各种艺术创造灵感和思维都来自于生活的浸润,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艺术之花就会枯萎和凋谢,失去活力。屠格涅夫在谈创作时说: 我没有随意发明的天才, 总是需要一个使我能够站稳脚跟的基地 ,这个基地就是社会生活。我国的艺术家很早也提出了 饱游饫看, 历历罗列胸中 , 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观点。只有熟悉生活, 认真地观察体验生活, 艺术创作及表现才能有本有根。此外, 丰富多彩的生活里, 到处充满着美的踪迹,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生活中 美 可以说无处不在, 只是你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果不用心去感受, 哪能发现你身边的美? 虽说览物之情因人而异, 同是一片夕阳里, 有人发现 家在图画中 ,有人只见 枯藤, 老树、昏鸦 。不论是叹息 只是近黄昏 还是 喜作黄昏颂 ,说明生活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 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能力, 做到同罗丹所讲的: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大自然中高山流水, 青树绿草, 在每个人眼里看起来都一样, 可是在主体感受的支配下, 便能有感而发, 加上职业素养的作用, 它们就变成为美妙的画、诗、乐、舞等等。人的心理陶冶和锻炼需要有意识去强化, 这样才能具有敏锐性,才能自觉领悟到生活带来的丰富启示。

建筑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工业建筑 艺术形象 内外环境 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工业建筑,是指工厂企业内由不同的生产工艺特性而决定的各类不同建筑单元的总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包括有:生产性建筑、辅助生产建筑、公用工程建筑以及生产管理建筑等。工厂类别的繁多,造就了工业建筑本身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多彩。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产业的发展,工业产值已占到社会整体GDP的46.8%,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能源、技术装备、原材料及相关技术产品,成为农业、国防等国家建设方面强有力的物质与技术保障,是现阶段乃至未来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工业建筑并没有得到与之社会建设主导地位相称的建筑艺术领域平等的对待,甚至冷落到几乎被列入建筑艺术的地步。人们一谈到工业建筑,便认为其建筑设计只是生产活动空间的外壳,是对生产工艺的从属,是工艺的“穿衣戴帽工程”,进而形成一种主观意识。当下这种意识的蔓延,使得我们看见了越来越多没有建筑特色、没有艺术美感、没有文化品位甚至没有质量保证的工业建筑。这种工业建筑创作被冷落、被忽视及与其社会支柱地位的巨大反差值得我们思考和深省。

工业建筑是否真的这么让人不屑?答案当然是否定的。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建筑文化思潮不断踊跃,建筑工业不断发展,一些西方建筑大师的经典之作,更是推动了现代建筑的发展。例如,1908年德国著名建筑师P・贝伦斯为德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建筑师与工业界有意识的合作,提高了工业建筑的设计水平。工厂的主要车间位于街道转角处,主跨采用大型门式钢架,钢架顶部呈多边形,侧柱自上而下逐渐收缩,到地面上形成铰接点。在沿街立面上,钢柱与铰接点坦然暴露出来,柱间为大面积的玻璃窗,划分成简单的方格。屋顶上开有玻璃天窗,车间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在街道转角处的车间端头,贝伦斯作了特别的处理,厂房角部加上砖石砌筑的角墩,墙体稍向后仰,并有“链墩式”的凹槽,显示敦厚稳固的形象,上部是弓形山墙,中间是大玻璃窗,这些处理给这个车间建筑加上了古典的纪念性的品格。P・贝伦斯,以一位著名建筑师的身份来设计一座工厂厂房,不仅把它当作实用房屋来设计,而且将它当作一个“建筑艺术作品”来对待,表明了工业建筑的重要地位。贝伦斯叙述性的设计理念、结构美学特征的展现及其对新功能、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的有机组合,使得这座厂房也被称为西方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由此可见,工业建筑并不应该只是扮演受人冷漠的角色,而是应该端正态度,深入审视工业建筑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简约的、绚丽的、极具历史文化感的建筑魅力。

1 富于逻辑性的理性构思是现代工业建筑的独特魅力

工业建筑的最大特征是,内部的生产工艺往往都有着较为严格的流程,对其所在的建筑空间及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制约往往是工业建筑创作的难点和重点,理性的处理好这些制约,就能把握建筑创作的主动。为此,进行创作时,必须首先搜集与工艺相关的一切数据与资料,理性的分析工艺特点,做到充分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保证基于理性工艺的出发点,做到适时地的感性参与,调动建筑师的积极性,从而避免割裂建筑特点,仅从简单的形式出发,满足工艺需要即可,缺乏主观能动性,或是任由主观感受,追逐新奇造型、博人眼球的拙劣手法。出位的建筑设计,往往带来创作的随意性,而这种随意并不是建筑艺术所追求的本质。其次,工业建筑通常都会有大量的工艺管线与配套设施,这些工业建筑的“血管”在创作时要给予充分重视,做到合理的分配与处理,凸出秩序性,进而产生特定的艺术美感。

2 重视工业建筑的艺术创作,强调建筑师的角色

自20世纪开始,工业建筑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其设计实践已成为现代建筑思想理论的核心。以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建筑大师,建立了工业建筑理论的基本原则,实现了生产、工程和艺术的结合。诸多建筑大师也涉足过工业建筑,并创造出许多堪称经典的作品,例如: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发古斯工厂,福斯特设计的雷诺中心,格雷夫斯设计的克劳斯酒坊等。1992年,艾伦・菲利普出版了一本名为《工业建筑精品集》的书,其中以工业建筑美学的历史和它在现代建筑发展史中的地位为序言,提供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工业建筑精品实例,为推动工业建筑的创作提供了有意的借鉴。而这些经典的案例,都充分印证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中所扮演的角色。

3 “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原则

现代工业建筑注重实用、简洁、不浮华。建筑形体通常采用几何构图形式,没有繁赘的手法堆砌与装饰,这些都体现了建筑美学的重要基本原则。这种简洁化处理,同时又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实际上比让建筑复杂化更加难以创作,建筑师只有在创作中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工业建筑是以满足工艺生产为目的的,没有效益的厂房是无意义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建筑设计原则,优秀的工业建筑必须是简约而不失美感的。(如图1图2)

4 现代工业建筑的时代特征

随着建筑工艺技术的发展,高新科技的进步,现代工业建筑业已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汲取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在不同时代彰显其时代魅力。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钢筋混凝土双曲扁壳结构、大跨度悬索结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折板结构等形式,逐步的在工业建筑领域加以应用,使得这些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业建筑包含了当时的时代科技感,这些新科技的运用,提高了内部空间的利用率,丰富了建筑外观的韵律感,诠释了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赋予了工业建筑崭新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时代感。随着钢结构运用到建筑领域的每个角落,使得建筑师在工业建筑上的创意更便于实施,造型更加动感。同时,也更加提升了工程建设的进度,减轻了结构体系的自重,使得工业建筑本身变得更加的“绿色”。

21世纪的中国,工业结构悄然转型,电子、制药、精密仪表等一系列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加之我国目前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导向,涌现出许多多层、高层工业建筑及高科技工业园区。这些多层及高层工业建筑,大多数为无污染的高科技产业,其外观造型处理手法更加多样,除了独具工业特色的简洁与质朴外,外观造型已与民用建筑没有明显界限。这一事实,也验证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原则,对于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是没有区别的,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

5 建筑外观与室内外建筑环境的整体性思考是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

随着工业结构的转型,为适应工艺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提高工业建筑内部空间布置的灵活性、通用性及可预见性。同时,建筑布局要与生产管理行为规律相适合,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要考虑到劳动者的生理与心理因素,以利于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工作效能。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创造清新优雅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并将两者有序、有力、有节的相互协调,会使得现代工业厂区更增人文氛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舒适、健康的工作空间。(如图6图7图9 )

建筑空间的塑造,使得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充分的与周围环境进行沟通。室内空间向室外空间的扩展,室外空间向室内空间的渗透,这种相互交融的氛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原本严谨、呆板的工业建筑,瞬间赋予了丰富的人类情感,建筑与情感的对话,也成为所有建筑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现代工业建筑发展的方向。

6 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可持续性发展是积淀文化的精髓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目前的城市空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原有的城市核心区域不再作为生产基地,进而转向城市的,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也随之消失。然而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存,也是城市的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它们的消亡将会割裂历史文化的传承,优秀的工业建筑也会从建筑学史上抹去,给后人留置遗憾。

工业建筑遗产是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它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记录了一段生动、难忘的建设画面,当时的一些设施也转变为纪念性景观,帮助人们回忆一个时代。它同样见证并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机械工程、制作工艺、建筑技术与建筑规划等领域。时代背景下那些独特的依存方式,极具审美及研究价值。这些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改造和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历史文化的精髓。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不少优秀的案例,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例如:日本在1974年完成“仓敷阿依比广场”设计,将一幢19世纪的纺织厂房改建为观光旅馆,这一改造工程获日本建筑界的最高奖――建筑师学会奖。哥本哈根一座造锚厂房改建为教堂,给人带去心灵的慰藉。芬兰一座纺织车间改造为商店、餐饮、咖啡吧,独具特色。

国外发展较早,理论和相关实践做的很细致。作为适应发展和时代潮流的我国,同样也不乏优秀成功的案例。例如,在北京有一个以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改造而来的艺术区―798艺术区。在上海有一个由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上海汽车制动器厂的老厂房改造而成―上海8号桥。

综上所述,工业建筑的形式丰富多样,空间上具有可见的预留性,其承载着现代工业文明和历史的记忆。在破旧立新的时代,原有工业建筑的保护也并不只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修旧如旧,或是进行功能的简单置换,而是应该在旧有的物质条件下创造出新的东西,焕发老建筑的青春,犹如新陈代谢般的自我更新、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使建筑师全程的精心创作新时代的工业建筑,端正设计态度,努力的挖掘老工业建筑剩余的功能空间价值和美学价值,才得以使我们的工业建筑自始至终保持活力、焕发新貌、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同济大学・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建筑艺术范文第3篇

在当代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技术是各种科技融合的结果,其表现极其活跃。而建筑艺术是一门集合了造型艺术在内的感性学科,通过理性学科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结构与施工材料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将建筑产品所包含的抽象美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建筑产品包含多重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只是其中两个属性。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体现。时代不同导致建筑技术水平不同,相应地,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能忽视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因为建筑技术同样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影响,例如罗马人因不满足简单粗糙石柱抬石梁的结构技术,便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大柱式一样。

2、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

飞速发展的现代建筑对建筑外观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建筑师始终致力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探索道路上。正如奈尔维在总结古代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时所言:“结构化的建筑导致出力与美感,技术知识与艺术手法的综合是建筑创造的真谛”。

2.1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社会风气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深。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到了鼎盛,人们的审美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能在建筑产品上寻得到印记。现阶段,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美感的存在。因此,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监督管理,有利于保证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现代建筑施工中,人们通常首选施工工艺为一次浇筑成型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施工。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施工结束后只需在混凝土表面涂上一层保护剂,无需其他修饰即可将一次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当作装饰面,这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技术因符合现代人们对实用性和美感的追求而备受追捧,并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建筑技术水平。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建筑产品成型需要建筑技术,离开了建筑技术,其他都无从谈起,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还会有心思去想精神层面的活动么?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用石头简单堆砌而成的石屋,以木梁柱式结构形式呈现,彼时的建筑技术是打石、砌石、砍树、架梁;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在有所发展的生产力下也有了很大进步,罗马人意识到原来石材、天然混凝土也能用来建造,此时的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相对成熟并稳定,催生了建筑艺术的出现。拿我国明后期建造的紫禁城来说,当时的建筑技术日臻完善,皇城修建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这与建筑师总结先人优秀的建筑技术经验脱不了关系,因而其艺术价值也更有研究意义。

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和艺术观每个时代的建筑多多少少都会对当时的技术与艺术有所呈现,因为技术与艺术历来就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反技术、反艺术的行为都是在与时代对着干,脚跟自然也站不稳。真实存在的技术能造福人类,是实现社会目标、增加一切可能的手段方式之一。针对人的存在来说,艺术的进步既包括物质的改善与丰盈,也包括这种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与进步。从1990年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先进思想,而生态可持续建筑正是这种思想通过建筑技术实现的产物。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要求是将建筑技术视为改善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人性化方法,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的建设性手段。

3、结语

建筑艺术范文第4篇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独特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了解“建筑艺术”对于同学们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号美文厅】

苏州园林

凤章

每次到苏州,我总要到几个园林里走走。

在那玲珑奇巧的假山石崖的小亭里,在那碧水池边的水榭前,喝上一杯茉莉花窨制的花茶,然后,或斜倚朱栏,或漫步长廊,或小坐花厅,或攀登楼阁,或穿假山石洞,或踏深幽曲径,总能饱赏园中如画的景色。

据《苏州府志》载,苏州城内大小园林,约有一百五十多座,可算名副其实的园林之城。现在开放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怡园,不过是其中代表性的几座罢了。然而,这些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有个性,各有自己的美。

沧浪亭的美,在于它的清幽、古朴。它在苏州园林中,年纪最大,是九百多年前北宋苏子美学士建筑的。当时这位苏学士刚刚丢了官,流放于苏州,在南园买了块地方建造了沧浪亭。南园靠近盘门,那时苏学士颇喜爱这一带秀丽的风光。但是,他所买的地,仅仅是南园的一隅,建造一座小小的园林,如何能把南园和盘门内外优美的自然景色都收进去呢?感谢能工巧匠们,他们创造了园内景色和园外自然景色融合于一体的独特的园林建筑――沧浪亭的美丽多姿的复廊。

一条高低曲折的长廊,中间用同样一条高低曲折的花墙隔起来,就形成了内外两道长廊,这便是复廊。沧浪亭整个园子就环抱在这条长长的优美的复廊里。复廊的外廊紧贴园外的碧水河塘。你从外廊走,仿佛并不在园里面,而是在园外青葱翠色的郊外田野漫步,但是,转过脸,你从花墙向里面看,却隐隐地看到园内树影婆娑,古亭傲立,绿竹红花,随风摇曳,别有一番风味。如果从内廊走,你可以尽情欣赏园内那些亭台、假山、芭蕉掩映的小榭、飞檐凌空的厅屋等建筑艺术,但转过脸,从花墙透窗处,园外的风光却又飞快地进入你的眼帘。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复廊尽头是登楼的梯子,小楼名叫见山楼。登楼纵目远望,原来苏州的城墙、城河、盘门古塔,远处的上方山一览无余,难怪刻在园中那座沧浪古亭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写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许多退休工人在这里品茶、弈棋,在复廊外廊面河拐角处,有一钓鱼台,常有老人在那里垂钓。

狮子林的美又不同了。它是以假山为胜的美丽的园林。

在指柏轩,我们看到的是石笋耸立的十二奇峰。峰间夹着高大的古柏,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的感觉。穿过指柏轩,立在真趣亭里看假山就更妙了。只见那些假山石,高低起伏,玲珑剔透,气象万千。再仔细一看,那些假山,全是狮子。躺着的、坐着的、匍匐着的、用后腿立着的、歪头憨笑着的、抱着绣球的各式各样的狮子,逼真极了。这就是狮子林的来历。当你走向那“狮子”,踏上假山,或钻一钻山洞,那山上山下,洞里洞外,盘旋曲折,变化无穷,有千山万壑之感。

拙政园山水亭台,交相掩映,处处漫溢着诗情画意。它是一座大观园式的江南的秀丽园林。它既有一种凝重古朴的美,又有一种素洁淡雅的美,这两种美,通过它的巧妙的结构和布局,统一于一体,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

拙政园的建筑,由东、西、中三个部分组成。园的中部,以荷花池畔远香堂为中心。这远香堂造得很巧,虽是古建筑,但厅堂里却没有一根柱子,人坐在厅里,可以看到园内四周的景色,所以它又称四面厅。厅的东、西、南三面,分布着亭台楼阁、曲桥、飞虹桥、水阁、香榭以及船形的香洲,组成了一组精巧富丽的建筑群。厅北傍水,有一条小桥,过小桥,穿“荷风四面”亭,这里荷池垂柳,曲径小道,盘上一座很有野外风味的土山,又使你享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明代画家文征明很欣赏这地方,特地在土山四方亭上题了一匾一联。匾曰:“山花野鸟之间。”对联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可见山野风味很浓。这大厅半在平地,半在水面。在平地的那一半,名为“十八曼陀螺花馆”。曼陀螺花即山茶花,馆前栽的18株山茶花仍然在傲然怒放。在水面的那一半,叫“卅六鸳鸯馆”。

留园的华丽楠木大厅,贯穿全园二百余丈的曲折长廊,那高耸挺拔的三块巨大的稀有的太湖石――冠云峰、朵云峰、岫云峰,都吸引着游人。

苏州园林,虽然各有性格和特色,但也有共同点,即它们不是一看就完的,而是有一种含蓄的美!眼前的景色已够动人的了,你可以就此为止,可一转眼,意想不到的美景又展现在你的面前;你方在回味刚刚见到的优美建筑艺术,可突然间又一个奇妙的景色把你吸引住了。

(选自“百度网”)

探究练习

1.文中写道:“这些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各有个性,各有自己的美。”请指出下列园林各自的美点。

①沧浪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狮子林: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拙政园: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留园: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介绍沧浪亭的复廊时,说“这复廊真有说不尽的奇妙处”,你觉得这些奇妙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3.苏州园林的园名及园林中的景点名,都有其各自的来历,请自选苏州园林中的某一园名或景点名,说说它为什么要取这个名。

4.苏州园林,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共同点,初中课本中的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中从_______角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的共同点是_______;凤章的《苏州园林》则从_______的角度概述了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是_______。

【二号美文厅】

自主创新铸就科技奥运

赵耕李砚洪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的熊熊圣火,将在全世界注视之下,在全场91000名观众的欢呼声中,在俗称“鸟巢”的国家体育场点燃。91000人,相当于北京丰台体育中心足球场――现北京国安队主场所能容纳观众数的3倍,相当于雅典奥林匹克综合体育场――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体育场所能容纳观众数的近2倍。9万多观众坐在一起,怎么让他们感觉舒适?怎么让他们获得好的观赛效果?依靠着自主创新,中国人以充满科技含量和想象力的设计,出色地解决了场馆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鸟巢”的看台,是为了让观众得到最好观赛效果而特别设计的。大多数体育场馆,并不十分讲究看台的设计。而“鸟巢”的看台,却被设计得像个边缘高低起伏的“碗”,是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而且上下层看台之间有一部分交错。这样一来,无论观众坐在“鸟巢”的哪个位置,和比赛场地中心点之间的视线距离都在140米左右。

一般大跨度体育场馆,屋顶看上去很杂乱,观众抬起头看到的是屋架、风管、爬梯、各种设备管道……既不美观又容易分散注意力。而坐在“鸟巢”的观众席向上看,除了蓝天白云,只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窗棂纸”――那是“鸟巢”屋顶双层膜结构的下层。这层半透明的PTFE膜像家庭装修中的吊顶,遮蔽了错综复杂的钢结构屋顶和屋架内的设备、管道,观众视线内没有任何杂乱的物体,无形中就会把目光都聚焦向场内的赛事。

9万多人同时观赛,现场的声音之嘈杂可想而知,如果场内没有良好的吸声材料和声学效果,无论运动员还是观众都将很难听清场内的广播。“鸟巢”的下层膜采用吸声膜材,能起到声学吊顶的作用,配合钢结构构件上设置的一些吸声材料,以及场内使用的电声扩音系统,使“鸟巢”内部的语音清晰度指标指数达到0.6――这个数字完全能保证坐在任何角落的观众都能清晰收听到场内广播。

8月的北京,天气炎热,91000人坐在一个体育场里看比赛,如何增加其舒适度?

“鸟巢”的中方设计师们经过多次论证,借用了流体力学设计中的一种计算机CFD模拟方法,对“鸟巢”的观众席进行了热舒适度、风舒适度的模拟分析实验。现在,“鸟巢”所有的通风设施,都是按照这个模拟分析对外国设计师的图纸进行调整优化的结果。无论观众坐在上层看台还是下层看台、普通座位还是VIP席,都能享受到自然光和自然风,达到较好的舒适度。

奥运场馆建设中这些人性化的细节设计,反映的既是一种人文关怀,同时也是科技水平、创新能力。所有的___________,都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人文奥运”的背后,一样折射着自主创新的光芒。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探究练习

1.要想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应当留意文中的哪些语句?

2.从获得好的观察效果的角度,用简洁的文字列举“鸟巢”建设中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①把看台设计成环抱着赛场的收拢结构,而且上下层看台之间有一部分交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师在设计“鸟巢”的通风设施时主要经历了哪两大工作阶段?

4.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将“科技手段”“创新设计”“人文关怀”三个短语准确还原到最后一段的空白处。

5.说说本文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6.有人在阅读这篇文章后认为:文章第一段中的两个疑问句的顺序应当交换位置。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建筑艺术的奥妙》

一号美文厅:

1.①清幽 古朴

②以假山为胜

③山水亭台,交相辉映,处处漫溢着诗情画意。

④以楠木大厅、曲折长廊、三块巨大的稀有的太湖石吸引着游人。

2.将园内的景色和园外的景色融合于一体。

3.说园林名或景点名的来历,实际上是考查是否抓住了事物特点。如狮子林,因园林中的假山石都像狮子,因而得名;再如拙政园中四面厅,因厅堂没一根柱子,人坐在厅里,可以看到园内四周的景色,故而得名。

4.布局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审美 它们不是一看就完的,而是有一种含蓄的美

二号美文厅:

1.9万多观众坐在一起,怎么让他们感觉舒适?怎么让他们获得好的观赛效果?依靠着自主创新,中国人以充满科技含量和想象力的设计,出色地解决了场馆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2.②用半透明的PTFE膜遮蔽了错综复杂的钢结构屋顶和屋架内的设备、管道。③下层膜和钢结构构件上设置吸声材料,场内使用电声扩音系统。

3.第一阶段:对观众席进行模拟分析实验;第二阶段:对外国设计师的图纸进行调整优化。

4.人文关怀 创新设计 科技手段

建筑艺术范文第5篇

分析建筑艺术与艺术修养 文章来源 www.3 ed u.net

没有良好的艺术内涵,是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师的,这是因为建筑对艺术的特殊要求所决定。建筑既需要理性思维,有需要感性艺术补充。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没有理解透彻建筑设计与艺术修养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对艺术与建筑的结合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有些学者单纯的将外观美学理解为建筑艺术,而没有将艺术的精髓融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真正的建筑艺术修养具有什么样的内涵。

1 建筑是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对于建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成功的建筑其实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这是许多学者普遍认可的一种观点。建筑学不仅仅是设计功能实用的房屋场馆,也不仅仅是按照现实需要设计各种造型奇特的高楼。建筑是社会环境的重要客观存在,直接影响人们对其的审美感受。 因此,建筑物需要承担两种独特的功能属性,一个满足现实使用需要,另一个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种功能要求将建筑纳入到了艺术品的范畴之中。

2 艺术在建筑领域的特性

一般而言,建筑具有明显的两重属性,一个是适用功能,另一个是审美需求。前者是客观理性的,后者则是感性的。对于建筑物来说,它的审美需求远没有其的实用功能重要。着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说过,建筑是“供人享用的”,也就是说建筑要考虑实际功能,但是设计理念一定要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上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这种理念来找到答案。埃及金字塔的本来用途不过是一个坟冢,但是它却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光,这又是为什么呢?有哲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它在建设设计过程中高度体现了线条与美的融合,具有艺术的高雅气质。它之所以能够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不是因为它的功能作用,而是因为它包含的艺术气质。

3 建筑艺术修养的几个方面

梁思成曾经说过,“建筑物是永恒的存在,它具有很明显的视觉吸引力,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他用十分简单的言语,描述了一个十分深奥的建筑学道理。建筑师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的职业十分高尚和特殊,是体力与脑力结合的职业,必须掌握丰富的思维技能和生活理念,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来观察世界。要提高艺术修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和艰辛。笔者以为,提高艺术修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努力:

3. 1 艺术观念

艺术观念, 是指艺术观和审美观。艺术修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但是观念具有更加突出的主导性作用。不会有人否认观念是作为文化背景而存在的。认识艺术的性质和规律、体现美学理想和艺术趣味等等, 艺术中的一切行为均要受到观念的影响和支配, 它决定着艺术创作的倾向, 指导艺术活动的的始终。我们知道艺术的本质问题是形象问题, 在建筑中就是形式, 现在就以此为例来看看观念的作用。形式是建筑存在和建筑艺术本体确立的标志, 建筑之所以成为艺术, 就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形式, 而建筑的形式恰恰与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建筑中艺术的形式和美, 永远不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它来自于建筑师的创造。建筑师的艺术修养和造诣是通过作品设计来体现出来的,客观形式影响观念的表达,观念决定着客观形式的具体表现。首都北京天安门的设计思想,就是秉承了“非壮无以重威”的设计理念, 因此天安门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目,是那么的雄伟庄严,很好的体现了建筑物“重威”的灵魂, 把权威感渲染的淋漓尽致。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形式是观念的产物, 观念在艺术创作中所起的支配作用。

3. 2 生活体验

解决好艺术观念的同时, 还应当注重个人的生活体验。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周围的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每个人的艺术内涵都不是孤立养成的,而是在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此个人的艺术涵养具有很明显的社会属性。生活是艺术创造的土壤,各种艺术创造灵感和思维都来自于生活的浸润,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艺术之花就会枯萎和凋谢,失去活力。屠格涅夫在谈创作时说: “我没有随意发明的天才, 总是需要一个使我能够站稳脚跟的基地”,这个基地就是社会生活。我国的艺术家很早也提出了“饱游饫看, 历历罗列胸中”,“搜尽奇峰打草稿” 的观点。只有熟悉生活, 认真地观察体验生活, 艺术创作及表现才能有本有根。此外, 丰富多彩的生活里, 到处充满着美的踪迹,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生活中“美”可以说无处不在, 只是你是否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果不用心去感受, 哪能发现你身边的美? 虽说览物之情因人而异, 同是一片夕阳里, 有人发现“家在图画中”,有人只见“枯藤, 老树、昏鸦”。不论是叹息“只是近黄昏”还是“喜作黄昏颂”,说明生活时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 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能力, 做到同罗丹所讲的: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 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大自然中高山流水, 青树绿草, 在每个人眼里看起来都一样, 可是在主体感受的支配下, 便能有感而发, 加上职业素养的作用, 它们就变成为美妙的画、诗、乐、舞等等。人的心理陶冶和锻炼需要有意识去强化, 这样才能具有敏锐性,才能自觉领悟到生活带来的丰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