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幼教专业毕业总结(精选5篇)

  • 职校幼教专业毕业总结(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二)就业能力 就就业能力而言,34.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最重要,27.3%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资格重要,21.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重要,13.8%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重要。可见毕业生对就业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三)就业区域 关于就业区域的调查表明,29…

职校幼教专业毕业总结(精选5篇)

职校幼教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一)就业心态

对就业心态的调查表明,11.8%的毕业生对就业非常有信心,27.9%的毕业生表示有信心,26.6%的毕业生虽然信心不足,但表示会积极争取机会,10.2%的毕业生表示没有信心。可见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心态良好,普遍就业信心较强,对就业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但也存在部分毕业生就业态度消极,认为就业是由雇用方决定的,自己能否达到目的,要看雇用方是否满意,自己不能够主动走向就业市场。

(二)就业能力

就就业能力而言,34.6%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最重要,27.3%的毕业生认为职业资格重要,21.5%的毕业生认为实习经历重要,13.8%的毕业生认为学习成绩重要。可见毕业生对就业能力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三)就业区域

关于就业区域的调查表明,29.5%的毕业生选择四川省省会成都,37.5%的毕业生选择去四川省其他中小城市,21.7%的毕业生到沿海开放城市里去,也就是说有大多数的毕业生希望到经济条件较好的区域就业,相比之下选择去农村幼儿园的只有3.9%。学生毕业后都希望留在经济较好的区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加剧了就业的困难,又不利于农村地区幼儿园英语教育的发展。目前农村地区的幼儿园的英语师资是非常缺乏的。这说明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普遍看重的是自我利益,忽略了社会责任。

(四)就业单位

就业单位的调查表明,37.8%的毕业生选择了国家机关幼儿园,43.5%的毕业生选择了公立幼儿园,只有13.6%的毕业生选择了私立幼儿园。这说明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都渴望稳定的工作,都认为稳定的工作会带来稳定的效益。

(五)就业薪酬期望

薪酬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毕业生们都希望找到一份符合自己薪酬期望的工作。本次调查发现55.6%的学生选择在1000-2000元之间,36.1%的学生选择在2000-3000元之间,只有9.2%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这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薪金期望比较切合实际,这一点是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但同时也发现毕业生最不愿意降低的就是薪酬,可见毕业生对实际利益的获得仍然是有要求的。

(六)影响就业因素

从影响就业因素来看,40.3%的毕业生择业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27.5%的毕业生考虑的是自身提升空间大,16.5%的毕业生考虑家庭要求和社会需求。这表明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是自己的兴趣和发展,认为对工作有兴趣,才能做好工作。其次是父母的意见。可见毕业生的主体意识普遍较强。

二、对策和建议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2013届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存在对就业形势没有信心。结合此次调查的结果,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加强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面临就业选择时,怎样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是大多毕业生思考的问题。尤其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而言,他们的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求职方面的训练与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大三期间,学校应针对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开办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素质教育、求职程序教育等课程;开办就业政策介绍等方面的讲座;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求职面试和模拟面试等方面的培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在毕业求职时建立科学的就业观,积极地面对就业问题,同时也为学校的就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加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据调查, 学生自身条件不足,缺乏竞争力 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即将成为学前英语教师。如果不具有能够教授学前儿童所需要的教师职业技能,将不能胜任学前英语教学工作。因此要使毕业生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教师技能培训。学校可以围绕学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内容,制定翔实的训练方案,实施完善的教师职业技能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学前英语教师。

(三)为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提供更多到幼儿园见习机会

学校应积极组织专科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学前英语课堂,观摩优秀学前英语教师的实际教学。有一定教学基础之后,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班级实际授课,在实践中体会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三、总结

职校幼教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一、研究方法

根据前期的调研,城市籍高中毕业生报考农村定向培养的倾向性相当低。考虑到研究的成效性问题,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在重庆市渝中区、四川省达州市渠县、贵州省贵阳市红花岗区和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的普通中学随机抽取了2012届农村籍高中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17份,剔除无效问卷26份,剩余29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83.14%。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重庆62份(男生29名,女生33名),四川81份(38名男生,43名女生),贵州78份(36名男生,42名女生),甘肃70份(31名男生,39名女生)。本研究确定了四种定向培养模式,也考虑了本科学制与专科学制可能存在的差异,共设置了八个问题来调查西部农村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倾向性选择。模式一:定向农村,且不能调动。该模式在“毕业后包分配就业,但只能在农村乡镇幼儿园工作”的条件下,分别考察农村高中毕业生在报考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时,是否愿意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模式二:定向农村,且五年后可调动。该模式在“毕业后包分配就业,但必须先在农村乡镇幼儿园工作满五年后才能调动”的条件下,分别考察农村高中毕业生在报考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时,是否愿意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模式三:定向农村,且免费有补助,但不能调动。该模式在“政府为你缴纳学费并给你每个月发师范生的生活补助,毕业后包分配就业,但只能在农村乡镇幼儿园工作”的条件下,分别考察农村高中毕业生在报考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时,是否愿意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模式四:定向农村,且免费有补助,五年后可调动。该模式在“政府为你缴纳学费并给你每个月发师范生的生活补助,毕业后包分配就业,但必须先在农村乡镇幼儿园工作满五年后才能调动”的条件下,分别考察农村高中毕业生在报考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时,是否愿意选择报考学前教育专业。每个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提供五个备选项供调查对象选择,分别是“肯定会”、“有可能会”、“不确定”、“可能不会”、“肯定不会”。采用五点计分法进行编码,按此顺序分别记“+1分”、“+0.5分”、“0分”、“-0.5分”、“-1分”。若调查结果为正值,说明学生的报考倾向性为积极的,越趋近于+1,报考的倾向性越大。相反,若调查结果为负值,说明学生的报考倾向性为校级的,越倾向于-1,报考的倾向性越小。若调查结果的值趋近于0,说明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征得调查取样学校同意后,研究者去学校发放问卷或委托调查取样学校的教师发放问卷。采取自愿的原则,让调查对象利用休息或空余时间独立填写问卷。由研究者直接发放的问卷,调查对象填写完毕后立即收回;委托调查取样学校的教师发放的问卷,调查对象填写完毕后寄回。根据答题完整性、答案随机性等指标,剔除无效问卷。

二、研究结果

根据研究工具中所确定的计分原则对回收的291份有效问卷进行计分编码,并采用SPSS13.0forWindow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从总体上考察了农村籍高中毕业生在以上四个模式上的选择倾向性平均值和选择频度。结果表明,农村籍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定向培养模式的倾向性都较低,模式一的平均值为-0.69,模式二的平均值为-0.46,模式三的平均值为-0.41,模式四的平均值为-0.21。除了模式二和模式三之外,其余模式之间的报考倾向性平均值差异显著,分别为tm1-m2=-5.492,p<0.001;tm1-m3=-7.258,p<0.001;tm1-m4=-10.069,p<0.001;tm2-m3=-1.054,p>0.05;tm2-m4=-6.997,p<0.001;tm3-m4=-4.975,p<0.001。从选择频度来看,模式一的否定性选择占63.9%,不确定占9.5%,肯定性选择占26.8%;模式二的否定性选择占54.3%,不确定占14.8%,肯定性选择占30.9%;模式三的否定性选择占52.2%,不确定占13.4%,肯定性选择占34.4%;模式四的否定性选择占45.4%,不确定占14.1%,肯定性选择占40.5%。同样,除了模式二和模式三之外,其余模式之间的选择频次差异也显著,分别为Zm1-m2=-5.122,p<0.001;Zm1-m3=-6.706,p<0.001;Zm1-m4=-8.829,p<0.001;Zm2-m3=-1.601,p>0.05;Zm2-m4=-6.710,p<0.001;Zm3-m4=-4.758,p<0.001。从不同的地区来看,重庆地区和四川地区的农村籍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倾向性非常低。无论是在哪种定向模式和哪种学制下,他们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倾向性都为负值。相对而言,贵州和甘肃的农村籍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定向培养模式的倾向性要高于重庆地区和四川地区的农村籍高中毕业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专科学制还是本科学制,他们在第四种定向培养模式上的报考倾向性都为正值。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明,重庆地区和四川地区的农村籍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定向培养模式的倾向性,要显著低于贵州和甘肃的农村籍高中毕业生的报考倾向性。

重庆地区和四川地区的农村籍高中毕业生在报考学前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倾向性方面具有相同的规律。对于专科学制,在定向培养模式一与其余三个定向模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报考倾向性差异,在定向模式二和定向模式三之间,以及在定向模式三和定向模式四之间,均不存在显著的报考倾向性差异。但是,在定向模式二和定向模式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报考倾向性差异。对于本科学制,定向培养模式四和其余三个定向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报考倾向性差异。此外,这四个定向培养模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学制方面的报考倾向性差异。贵州地区的农村籍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倾向性,与重庆地区和四川地区的农村籍高中毕业生的报考倾向性,具有较大程度的相似规律。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于本科学制,贵州地区的农村籍高中考生在定向培养模式一和其余三个定向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报考倾向性差异;在模式四上存在显著的学制方面的报考倾向性差异。从甘肃地区农村籍高中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定向培养模式的倾向性来看,对于专科学制,除了模式一和模式二之间,以及模式三和模式四之间,存在着不显著的报考倾向性差异之外,其余模式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报考倾向性差异。对于本科学制,仅在模式一和模式二之间、模式一和模式四之间,以及模式三和模式四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报考倾向性差异。此外,在模式三上还存在显著的学制方面的报考倾向性差异。

三、启示与结论

有学者曾深刻地指出,“我国教育的问题在农村”。④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问题也在农村。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师资培养模式与培训机制,以及科学保教内容与途径,是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十分关注的三大焦点问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着学前教育事业乃至整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偏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幼儿园工作,导致许多地区无法从源头上保障农村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在职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因身份地位无保障、工资待遇差、工作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流失现象相当普遍。再加上农村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幼儿园在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堪忧。⑤

职校幼教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专业认同”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积极地职业认同是教育发展的前进动力,也是教师开展工作的依据。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同时,学前教育专业成为未来幼师队伍的主体,他们对本专业的职业认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职业选择,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此调查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有借鉴意义,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认同水准得以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师资力量得以提升。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学生报考情况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长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形成问卷,具体内容包括学生的高考志愿报考情况、入学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目前对该专业的态度、毕业就业去向等几个方面。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每年级25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参与调查的100个学生中,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情况如下:一年级学生9人,占36%;二年级7人,占28%;三年级8人,占32%,四年级5人,占20%。从数量上看,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数较少。一年级的学生人数较其他年级有所增加。

(二)学生入学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在刚入学时,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各有不同,从整体上来看,以了解为主,占67%,与其他年级相比,一年级了解的相对较多,更好的了解所学专业,相对更有可能认同他们的专业。

(三)学生入学后专业态度的转变

通过对学生目前专业态度的调查,结合入学时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将学生的专业态度转变归纳为如下几种:从迷茫-积极-消极-感兴趣过渡,从迷茫-积极-消极-迷茫过渡;从迷茫-积极-消极-不感兴趣过渡。截止到调查结束为止,大四年级学生中,有16人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兴趣,占本年级总人数的比例为64%,三年级学生中,14人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兴趣,占本年级总人数的56%,二年级19人,占本年级总人数的比例为76%,一年级学生中,20人对学前教育专业感兴趣,占本年级总人数的比例为80%。从数据显示来看,受就业情况、个人实际情况等因素作用,对学前教育专业以积极—感兴趣模式的学生比例为69%,占据大多数。但是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冲突又导致学生迷茫,比如有些同学喜欢学前教育专业但他们非常担心以后的就业问题;有些同学认为该专业虽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又无法接受它的低收入;有些同学喜欢艺术课程但却缺乏基础,不知如何着手去学习。

(四)学前教育本科生毕业就业意向

通过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该学生就业意向总体倾向于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及其相关工作,占总人数的比例为73.1%,这个数据说明经过几年的学习,学生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有了较深厚的专业情感,愿意更多的投身于学前教育事业。有意向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主要原因是:自己喜欢幼儿,希望学以致用。但是他们选择去幼儿园是有条件的,前提多数都选择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且不甘于长期做幼儿教师,只是想先积累经验,为将来进一步发展做准备。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第一志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多数是因为在此之前对学前教育专业了解很少甚至没有听说过,但一年级报考第一志愿的人数有所增加,说明人们开始对学前教育有所关注和重视。

2、学生对专业的态度转变过程的九种模式中,积极感兴趣、迷茫感兴趣这两种模式下的人数占多数,说明随着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断加深,对专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

3、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形式,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形式乐观,毕业后愿意从事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工作。但是,仍然还是有许多学生表示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主要原因是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工资待遇差、工作强度大、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等,当然也有同学提到自身的问题,认为自己性格不适合,技能技巧差并不适合从事学前教育行业。

4、当前多数本科生对毕业后的走向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认为本科生到幼儿园任教并非大材小用。但是,对于幼儿园的性质的选择,多数学生因为考虑到工作稳定、工资有保障,比较倾向于在公立幼儿园工作。同时对于私立幼儿园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5、另外,个人的自身条件,幼儿教师的工作现状和以往的就业情况等是影响学前教育本科生专业态度的重要因素。

(二)建议

1、相关部门应该适度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以此来增强学前教育相关职业的吸引力

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却不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这样的职业,其原因主要是,幼儿教师劳动强度大、待遇低、保障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政府应加大学前教育投资力度,制订严格的幼儿园教师的待遇标准,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来保证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待遇。

2、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准确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

随着教师教育体系不断由三级向二级过渡,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从培养目标着手,实现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转变,可以研究从培养幼儿师范的师资转变为直接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巧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全力打造既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又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的高等应用型准幼儿教师。

3.教师应合理引导,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是建立专业情感的基础

教师应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社会适应问题相结合来进行教学活动,适当开展一些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向的指导性课程。可以从学生入学初期就深入去了解学生的就业能力,并多关心本行业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潮流,以此来提高学生毕业时的就业率。

4、提高用人单位的专业概念

职校幼教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浙江;幼儿园教师教育;百年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77-05

浙江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与培养,自清朝末年始,已历经百余年。从近代的教会女塾、女子师范学堂,发展到当代的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既是我国近代沿海地区西学东渐及新中国建立后幼儿园教师教育蓬勃发展的范例,也是中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百年发展的缩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探索幼儿园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契机、因素与规律,获得一些有益于当今幼儿园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初创

(一)最早的幼儿园教师――乳媪与节妇

浙江省近代最早的幼儿园教师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是敬节堂的节妇和育婴堂的乳媪,还有部分是传教士或教会女塾的学生。1904年癸卯学制颁发后,确定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蒙养院设在敬节堂、育婴堂内。清政府禁女学,蒙养院的师资(保姆)只能由乳媪和节妇充任。节妇与乳媪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她们在接受师资培训时只不过读一些封建的女子教材和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的识字、算术课本。任用乳媪与节妇是当时没有合格幼教师资的应急之策。清末,教会在浙江省办了一些女塾,最早的是英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爱尔德赛于1844年在宁波开办的女塾。〔1〕这些女塾除了教妇女与女青年宗教教义外,还教一些粗浅的文化知识和家政家教知识。其中一些优秀者被吸收为教会办的幼稚园和其他幼稚园的教师。因此,教会幼稚园的师资并非都是传教士,有一部分是教会女塾的中国女学生。

(二)早期幼稚师范的设立

1907年,清政府开禁女学,颁布《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学堂主要培养小学堂和蒙养院的师资。随之,各地开始建立女子师范学堂,兼培养蒙养院的师资。浙江省是其中举办较早、较规范的省份。早在1906年秋,由杭州女子学堂改称的杭州女子师范学堂设保姆讲习所,招收18岁以上女子20名,修业一年。〔2〕

民国建立后,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附设的幼稚师范科的生源、修业年限及课程。这一章程的颁布初步确定了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地位。自此,浙江省各地渐次举办早期的幼稚师范,形式多样,有附属于师范学校、女学、幼稚园的,也有独立设置的。除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设有三年制幼稚师范科外,当时的女子师范学校主要有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嘉兴女子师范学校、绍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处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吴兴县私立民德保婴简易师范学校等,这些学校一般也都设有三年或两年制的幼稚师范科。〔3〕这些幼稚师范科的教学大多能实施《规程》,师资与教学都比较规范,教学质量有保证。

浙江省早期较为有名的幼稚师范还有外国教会办的弘道女学、宁波湖西幼稚师范学校、奉化县立培本幼稚园幼稚师范科等。弘道女学于1916年秋添设幼稚师范和普通师范。招收新生各1个班,并在法院路创设蒙养园。1910~1949年间,幼师科毕业学生20届,共108人。〔4〕宁波湖西幼稚师范学校是浙江省最早的国人自办的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5〕其创办人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1932年,奉化县立培本幼稚园附设幼稚师范l个班,学生毕业后部分充任幼稚园教养员。〔6〕

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幼儿教育师资,特别是城市的幼儿教育师资一般都来自女子师范学校或女子学校附设的幼稚师范班。幼教师资都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保育能力,所以当时的幼稚园虽然数量较少,但都办得比较正规。幼儿“修业期满”,还要发放毕业证书。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及《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精神,教育部于1952年7月制定了《师范学校暂行规程》,对幼儿园师资培养的机构名称、形式与性质、课程与年限都作了明确规定。〔7〕该规程对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56年5月,教育部在1953年颁布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的基础上,正式颁布《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8〕该计划为培养本土化的幼儿园教师作了有益探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浙江省的幼儿师范学校和非正规的幼教师资培训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杭州幼儿师范学校的创办〔9〕

1953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以杭州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为基础,新建杭州幼儿师范学校。在教学上,学校按教育部195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和幼师教学计划,安排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开设了文化课、专业课、艺体课、各科教学法及幼儿生活管理等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初步摸索和逐渐形成适合浙江省幼教实际的教学体系。学校为浙江省幼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1958年开始的“”中,杭州幼儿师范学校超常规发展,1960年后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学校规模剧缩,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过程。1958年7月学校兼办杭州音乐专科学校。幼师扩大招生,当年在校生共计21个班近千名学生。据当时幼师学生回忆,招生量大大超过学校负荷,连在食堂吃饭都没有位子,只能站着吃。1960年5月经省委批复,于秋季开始,以原杭州幼儿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杭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设文史、教育、艺术三科,学制四年,招收初中毕业生。1961年4月杭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调整、撤销。1966年1月杭州幼儿师范学校与省教育厅教研部合并,“”期间,学校得以保留。1973年学校改名为浙江师范学校。

(二)幼儿园教师的短期培训与职后培训〔10〕

建国初,浙江省大批幼儿园新建,特别是工厂、街道幼儿园发展很迅速。在师资缺口很大又没有正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的情况下,大多数工厂、街道幼儿园招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女工和家庭妇女充当幼儿园教养员。因此,除举办正规幼儿师范学校培养新师资外,各级政府与部门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在职教师专业水平。1954年,省教育厅按教育部指示,对实际文化程度在高小毕业以上、不及初师毕业程度的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养员进行一定期限的训练,使他们在主要学科方面达到初师毕业文化水平。1956年,教育厅采取在职学习、轮训、夜校、函授、业务讲座及相互观摩等方式,对在职幼儿园园长和教养员进行培训。1956年6月,教育部又在《关于大力培养小学教员与幼儿园教养员的指示》中指出:一方面大力发展幼儿师范学校,另一方面采取短期训练的措施,补充师资缺口。于是,全省各地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养员短期培训班,招收社会青年和家庭妇女,经过短期的文化知识和教养知识的培训,以应师资之急需。为提高幼教质量,各地县、区、乡(镇)加紧开展对幼师的培训工作和辅导活动。1959年起,各地县文教局还每年举办教养员短训班,从现有教养员中选拔优秀教养员加以训练,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与职后培训时间短,收效快,解决问题又有针对性,深受广大幼儿园和教养员的欢迎。由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速成的幼儿园师资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幼儿园师资的重要来源与组成部分。

三、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后幼儿师范学校的恢复和发展

遭受十年“”浩劫,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文化素质大幅下降,办好和大力发展幼儿师范教育已迫在眉睫。1978年10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办好幼儿师范学校,为幼儿教育培养骨干师资;在1980年前,要做到每一个地区有一所幼儿师范学校,或在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举办幼师班;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该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培养幼师师资。〔11〕该文件对当时幼儿师范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浙江省各地区随后依据各自的具体条件和需求,发展各种类型的幼师培训教育机构。同年,省教育厅将浙江师范学校定名为“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幼教普通班和幼教师资培训为主。此外,还举办了宁波幼儿师范学校和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并在有条件的师范学校举办幼师班。当时举办幼师班的中等师范学校有奉化师范学校、诸暨师范学校、温岭师范学校、金华师范学校等,它们为浙江省各地输送了大量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1.温州幼儿师范学校的创办(注:由温州大学张宝臣教授提供第一手资料,致谢!)

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温州幼儿师范学校,规模为12个班,它是浙南唯一的以培养幼儿园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科研人员为目标的师范院校。建校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师生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获得丰硕成果。1989年开始招收自费不包分配的学生,1991年秋开始招收成人中专在职幼儿园教师进修生,1993年秋季建立了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函授站。

2.宁波幼儿师范学校的创办(注:由宁波大学洪维教授提供第一手资料,致谢!)

1969年8月,宁波市第一工业技术学校改建为宁波市第十四中学。1982年该校开办幼师职高班,1985年开办幼师中专班。1988年5月,宁波市第十四中学改建为宁波中等专业学校分校。1989年12月,宁波中等专业学校分校改建为宁波幼儿师范学校。1991年1月,宁波幼儿师范学校内设宁波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心,对在职幼儿园教师、园长进行培训。1995年5月,为表彰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播惠桑梓、赤诚助教的精神,宁波市教委同意宁波幼儿师范学校更名为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二)职业高中幼师班的举办

20世纪80年代,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师资十分缺乏,尤其是大量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几乎无法分配到正规师范毕业生,这时一种新型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职业高中幼师班在职业高中教育得到较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职业高中幼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经过二至三年的职高专业学习,毕业后不包分配,自谋出路。虽然职高毕业生无法与幼师生竞争,但在幼师一直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幼儿教育事业对师资的需求的情况下,不失为幼教师资的重要来源。1988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办好职业高中幼师专业的意见》颁发,规范和促进了职高幼师专业的发展。〔12〕

改革开放后浙江省民办幼儿园得到较大发展,职业高中幼师班一直是民办幼儿园师资的主要来源,为民办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浙江省民办幼儿园课题组2004年统计,在浙江省32259名民办幼儿园教师中,拥有职高学历的有13695名,占总人数的42.5%。

(三)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

自1985年上海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来,浙江省多所院校也进行了举办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尝试。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的高等幼儿师范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1.杭州大学教育系本科学前教育专门化方向的开设①

由于对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而浙江省尚没有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杭州大学教育系于1987年在本科学校教育专业中开设学前教育专门化方向,尝试培养本科学历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学师资和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幼儿园师资。1987年和1988年各招收一个班,共50人。但是,由于幼儿师范学校师资需求少,而真正愿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几乎没有,毕业生分配渠道不畅,所以此方向只招收了两届学生,1989年停招。

2.浙江师范大学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②

浙江师范大学于1988年被批准设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教师。1988、1989年办过一些短训班。1990年开始招生,1995年起停招。1990年招的是几期为期几个月的在职教师、园长短训班。1991年招全日制专科,但由于人数少,到1992年才正式开班。其中1992年、1993年招收的是两年制专科,1994年招收的是三年制专科。但由于当时大专生很少愿意去幼儿园当教师,幼儿园对师资的大专学历要求也不迫切,因此,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即停招了,一部分毕业生去小学任教,一部分到幼儿园任教的学生中至今已有一些成为幼儿园教学骨干力量。

3.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13〕

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于1993年设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招收优秀幼师毕业生,培养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是年,招收了学前教育专业两个班80名学生,招生对象为三年制中专应届毕业生,大专阶段的学制为两年,这就是专科“三二分段模式”。1998年,经教育厅批准,该模式的招生对象还向职业高中的幼师班开放。1998年,学校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开始采用“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毕业时发大专文凭。2000年后,学校先后在富阳教师进修学校、杭州人民职业学校、嘉兴学院桐乡分院、金华人文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丽水师专松阳校区、定海职业学校、长兴教师进修学院等院校设立教学点,开始试行五年制大专联合办学。2000年秋,学校第一次“批量”招收男生,有23名男生进入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习。

专科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特别是五年一贯制在省内其他师范院校相继实施,温州大学、宁波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学前教育系都陆续采用这种幼教师资培养模式。

4.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

2000年后,浙江省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建制。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成立浙江师范大学杭州校区,杭州师范学校并入杭州师范学院,成立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2002年秋,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和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同时开设四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是年,均招生两个班,约80人。以后每年招收二至三个班不等。如今第一届本科生已走上工作岗位,活跃在浙江、上海等地的幼教一线。

2005年12月,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成功申报学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学位点,并制订与不断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年9月,招收学制为2.5~3年的学前教育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名,开创了浙江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层次幼儿教育人才的培养。

(四)短期培训与职后培训的加强〔14〕

改革开放后,随着幼儿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台阶,浙江省全面加强在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针对幼教师资成分较复杂和总体水平偏低的情况,浙江省采用长期与短期、学历与非学历、全科与单科、脱产与不脱产等方法,采取培训班、进修班、学习班、辅导班、讲习班、研讨班等形式,对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等各层次师资进行培训,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基本文化素质、学历和能力。主要工作有:一是委托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进行多种类型的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如举办幼儿园园长与骨干教师培训班等。1998年,在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设立“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二是在各县推广建立健全县、区、乡三级辅导网络,通过开办业余幼师学校,成立市县幼教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出去学习等办法加强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三是全面开展全省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1993年秋,省教育厅在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设立“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 此后,大规模面向全省的函授教育全面铺开,职后培训形式更加多样化。自1993年全面铺开中专函授教育至2002年结束,共有4000多名函授生毕业,大大提高了全省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1996年,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大专自考助学班;2002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函授和研究生课程班开设,其中本科函授规模逐年扩大,教育硕士方向也于2006年招收幼教管理方向的学生。

史海钩沉,回顾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百年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区域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区域乃至国家的兴衰变迁息息相关。早期幼儿教师教育在教会影响下的艰难起步,到民国时期的缓慢发展,都与国家贫弱有关,而真正建立起幼儿师范教育体系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男女平等的国策实行以后,大量妇女走上社会,浙江省幼儿教育以及幼儿师范教育才形成一定规模。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浙江省幼儿教育的迅速发展,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阶段。

①由浙江大学张彬教授提供第一手资料,致谢!

②由浙江师范大学叶亚玲教授提供第一手资料,致谢!

参考文献:

〔1〕〔5〕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9,235.

〔2〕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5.

〔3〕浙江省教育志编撰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582.

〔4〕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4-355.

〔6〕奉化市教育局.奉化教育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64.

〔7〕〔8〕〔10〕〔11〕〔12〕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百年中国幼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9-100,107,109-111,112,116-117.

〔9〕〔13〕〔14〕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建院五十周年纪念册〔G〕.杭州: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03.

A Review of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Past 100 Years

Lu Ping, Qin Jinliang

(Hangzhou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职校幼教专业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学院;幼儿园师资培养;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83-04

一、德国以应用技术学院为主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原因

德国的幼儿园师资传统上由专科学校培养,学习时间一般是3年(只有下萨克森州为2年),包括为期1年的专业实习教育。德国目前共有447所专科学校培养幼儿园师资,每年毕业人数为12000~15000人。学生毕业时获得“国家承认幼儿园教育者”证书。德国的幼儿园教育者不属于国家公务员系列,不能进入中小学任教,因为中小学的任课教师都要求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因此,严格说来,德国的幼儿园教育者不属于教师(Lehrer),而是教育者(Erzieher)或保育员(Kindergartner)。

直到2004年,德国才有一部分高校开始培养幼儿园师资。德国目前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65所高校中,40所属于应用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已占主体地位。这40所应用技术学院中,36所的毕业生获本科学位,4所获硕士学位。

出现以应用技术学院为主培养幼儿园师资这一新趋势的原因如下。

1 社会原因

脑科学研究发现,早期发展对儿童今后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儿童在早期获得健康发展,有利于其成年后与和衰老有关的精神疾病作斗争。根据脑科学研究的新结论,一些国家调整了早期教育政策,增加了对0~6岁儿童教育的投入。进入21世纪后,德国兴起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在学前教育阶段,德国各界更加强调认知目标。而德国的幼儿园师资学历水平一直偏低,幼儿园教育者的工作一直侧重于护理与游戏陪伴。可见,德国要想用学历水平较低的幼儿园师资来应对学前教育的新需要,显然不太可能。因此,提高幼儿园师资水平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2 欧洲高校改革

以往,德国实科中学的十年级毕业生经过在专科学校3年的社会教育学学习后即可以成为幼儿园教育者,而完全中学的十二年级毕业生在高校学习4年半后可获硕士学位,成为中小学教师。二者之间的学历差距很大。1999年,欧洲29个国家在意大利博洛尼亚举行会议,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确定了到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的发展目标,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正式启动。德国的高校根据这一进程的要求设置了本科课程,为幼儿园师资的培养创造了客观条件,避免了从专科直接到硕士的巨大跨越。

3 经济原因

专科学校、应用技术学院、普通本科学校培养幼儿园师资的时间都是3年,培养费用分别为9754欧元、10992欧元、12682欧元,获得的学位分别为专科、应用类本科、普通本科。专科与应用类本科的培养费用差别不大。所以说,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高校化(主要通过应用技术学院培养)需要增加的财政投入并不多,是政府能够承受的。

4 职业威信与职业忠诚

由于幼儿园师资的学历水平低,几乎没有晋升机会,导致这一职业对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男性缺乏吸引力。目前德国的幼儿园师资中只有2.5%是男性。幼儿园师资培养的高校化可以提高这一职业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男性从业。研究显示,专科学校培养的幼儿园师资的职业忠诚度只有65%,应用技术学院、普通本科学校培养的幼儿园师资的入职率达到90%,忠诚度达到83%。可见,结合培养费用看,依靠应用技术学院培养幼儿园师资的收益最高。

5 提高幼儿园园长素质的要求

德国目前的45000名幼儿园园长中。只有5%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在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德国非常重视幼儿园园长的学历和素质提升。由于专科学校无法为园长提供相应的培养和培训,园长的培养与在职进修必须由本科院校来提供。现任幼儿园园长的学历要求主要是由专科提升到本科,而将来在幼儿园师资普遍达到本科学历后,幼儿园园长则需要有硕士学位。这也只能通过高校来解决。

6 应用技术学院与专科学校的历史渊源和相似性

在20世纪60年代的应用技术学院大发展浪潮中,德国大量的技师学校转为应用技术学院,70年代许多高级社会教育学校也转为应用技术学院。即使在今天,应用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的主要生源也都间接或直接来自实科中学。实科中学毕业生经过职业高中的提升学习可获得应用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类高校的入学资格。专科学校的生源同样来自实科中学,只不过无需高校入学资格,可以在实科中学毕业后直接入学。也有相当多的专科学校毕业生通过考试获得应用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类高校的入学资格,从而进入应用技术学院学习。许多应用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专科学校类似,只不过前者的培养层次更高,属于大学层次。鉴于历史渊源和类似的办学目标、课程内容,再加上前文分析的经济原因等,德国在高校层次培养幼儿园师资,自然选择了以应用技术学院为主。

二、应用技术学院幼儿园师资的培养措施

与专科学校相比,应用技术学院培养幼儿园师资更加注重专业化、学术化和科研化,具体体现在入学条件与教师配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设置、实习时间、学生科研等方面。

1 入学条件与教师配置

进入应用技术学院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高校入学资格,即取得完全中学毕业文凭或通过职业高中学习取得等同于完全中学毕业文凭的资格。

应用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均为博士毕业后取得大学任教资格,承担研究任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师每周授课26课时,每25~30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师。

2 课程目标

柏林艾利斯・索罗门应用技术学院2005年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作了如下描述。

(1)课程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内容广泛的、以科学性为基础的知识,以便作为学生日后在儿童教育和社会教育领域从事相关职业的素质基础。

(2)课程应使学生具备专业化地设计教育活动和支持儿童发展的能力。具体应该获得以下能力。

・跨学科的、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关于来自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的男孩、女孩社会化基本过程的知识。

・针对不同的儿童群体(考虑到阶层、性别、健康、民族、人种等因素)进行教育的方法。

-运用教育知识、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艺术才能、多媒体等帮助儿童适应周边世界的能力。

・辨别发育滞后和行为异常,了解不同教育方

法的作用和局限。

・与不同阶层和文化背景的教育责任人开展合作和互动的能力。

・自我反省的能力。

・对儿童教育机构进行组织计划和运营的能力。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这意味着应用技术学院培养的幼儿园师资不再仅仅是保育员,而是要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要保教并重。

3 课程内容设置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通过对弗莱堡基督教应用技术学院(2006)、德雷斯登基督教应用技术学院(2006)、柏林艾利斯・索罗门应用技术学院(2008)的课程分析,大致可以把课程内容分为10个模块,总学分为180~210。

(1)语言与沟通(10~25学分):语言,与个别儿童、儿童群组的沟通,理解多元文化。

(2)教育理论(10~25学分):儿童的教养、教育与发展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发展心理学、脑科学、人类学),幼小衔接理论,国内和国际的教育制度比较。

(3)反思与专业化(10~16学分):自我反思与职业认同,专业化与个性,专业化行为的社会、政治和法律框架。

(4)教学论(35~45学分):对儿童教育过程的观察、理解与记录,游戏理论与游戏教育学,全纳教育学,冲突协调与暴力预防等。

(5)艺术与创造性(6~25学分):美学教育,运动、艺术、音乐与游戏,媒体教育学。

(6)世界与自然(0-20学分):语言与文学,逻辑,自然科学,数学等。

(7)健康与运动(0~15学分):健康、疾病与障碍,运动促进。

(8)管理与组织(15~20学分):法律基础,专业化的领导、方案制定与财务保障,质量管理、人事管理与监管等。

(9)实习阶段与实习准备(25~52学分):实习研究,理论学习中的职业实习等。

(10)本科论文/学术论文(20~42学分):实习研究报告,评估与质量监督,本科论文,学业综合。

需要说明的是,与专科学校相比,应用技术学院虽然增加了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相关内容,但这些内容尚未受到较多重视。这与德国长期以来在学前教育领域重游戏、轻学习,重社会、轻自然的传统有关。鉴于德国幼儿园里有大量移民儿童的现状,多元文化教育受到了普遍重视,语言与沟通能力成为毕业生今后应对移民背景儿童的不可或缺的职业素质。另外,以培养幼儿园园长为主的应用技术学院在管理与组织模块上的学分会多一些。

4 实习时间

专科学校的实习时间很长,一般为40周。而在应用技术学院,由于增加了理论学习的比重,实习时间缩减为22~31周。实习时间分配在各个学期。第一、二年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为主,每次实习都有不同的重点。第三年的实习则要参与幼儿园的具体教学活动,确定某一主题并进行深入观察、记录和反思,以此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学生需要撰写实习报告,总结实习经验。实习指导教师都接受过专门培训。除了专门设置的实习时间外,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大量使用实践研究成果。

5 学生科研

一般而言,专科学校毕业生科研能力有限,因此对专科生的毕业论文不作科研要求。专科生的毕业论文篇幅约为20页,需要143个课时。而应用技术学院的学生需要接受450个课时的相关教育,再加上300个课时的撰写时间,论文内容为持续2个学期的教学研究项目。这就要求学生要依据教育理论对研究专题进行实践研究。评分时主要依据论文的理论基础、专业意识、理论反思、个体反思、专业态度、创新性/特色等评分。

可见,应用技术学院由于招收的学生水平更高,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还要参加教学研究项目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同时还增加了对基础学科,如数学、自然科学等的学习,因此,应用技术学院培养的幼儿园师资可以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幼儿园师资的专业化要求。

三、德国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