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政策(精选5篇)

  • 投融资政策(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

投融资政策(精选5篇)

投融资政策范文第1篇

摘要:在目前通货紧缩,消费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强化财政投融资体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进一步稳定、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分析,提出了今后如何强化与完善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看法。

财政投融资是在一般财政预算无偿分配以外,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调控,按照信用原则有偿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生产建设性国债,政策性银行投入运转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融资体制,对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体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财政投资日益弱化,财政投融资渠道单一,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界限不清,财政投资重复、低效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旧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亟需强化、完善。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的需要。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入中级阶段之后,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始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年代又不长,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因而财政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供给不足;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银行融资,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四)在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加强财政投融资又与反经济周期目标相吻合1998年中央银行六次降息,货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然而由于真实利率高于名义利率,居民对货币的灵活性偏好,企业预算约束硬化以及货币政策时滞等原因,货币政策的效力一时还不能显现。而财政扩张作用直接、力度大,特别适合在经济全面萧条时采用。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反周期调节,不外乎两种手段,一是减税,二是增支。减税在1998年上半年已经启动,但我国财政的困境使减税的空间不大,增加财政投资是必然选择。就启动内需的两大支柱消费推动和投资拉动来说,投资拉动也是现实选择。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从需求拉动因素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1998年以来,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从需求走势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中趋降。在这种情况下,1998年下半年增发1000亿国债融资用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五)财政投融资体制还能平衡资金在国民经济三大部门间的分配,调节储蓄、投资结构,促进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三大部门中,居民是盈余部门,企业是短缺部门,财政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居民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居民部门储蓄占到社会总储蓄的60%以上,而财政日见拮据,1995年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仅3.1%.在这种不平衡状况下,通过国债等财政投融资手段将居民手中的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有利于调节储蓄与投资结构的不对称,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我国旧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问题分析

(一)国家财政投资日益弱化,影响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不仅要实现经济体制市场化,还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此决定政府在强化、引导投资方面负有比发达国家更多的责任。但当前我国财力不足,财政的经济建设性投资呈现出弱化态势,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要求相去甚远。据世界银行对12个发展中国家和13个工业国抽样调查表明,1980—1995年财政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43%,工业发达国家37%,而我国80年代以来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和财政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降低,1981年两个比重分别为20.5%和28.1%,1990年降为10.1和8.7,到1995年只有7.7%和3.1%.财政投资的弱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履行。

(二)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也缺乏法律上的依据

一方面财政投融资范围界定不严,本应通过市场融资的通过财政投融资,扭曲了资金结构,损害金融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过分扩张投资性贷款,投资资金过分依赖银行,不仅加剧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银行不良债务急剧上升还将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行国债相比,国债的透明度相对较高,易受到关注,而银行的不良资产较隐蔽,就这一点来说,财政投融资比之金融投资也有其优势。国际经验表明,财政融资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是银行信贷所不能替代的。

(三)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仍然普遍,贯彻产业政策不力重数量轻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弊端,表现在财政投融资上就是有偿资金无偿使用,资金投放前缺乏全面科学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评估,往往是“说投就投、一投了之”,使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四)财政融资渠道单一,资金不足也是制约财政投融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因国家财力制约,资本金部分投入就不足,对政策性银行拨款难以保证。除资本金以外,财政融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债,很少的部分来源于金融债券等,加上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不高,资本金增值少,形成国债独当一面的局面,加大了财政本已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国债风险增大。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强化和完善

财政投融资的特点是融资、投资紧密结合,资金投入直接。针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完善:

(一)融资环节

应该说,国债因其规模大、信誉高、发行较容易,仍是主要融资渠道。发行国债既产生总量效应,增加总需求和总供给,又产生结构效应,引导投资和消费。增发国债还能带动商业银行配套贷款的增加,推动社会投资,形成乘数效应,更大幅度地拉动经济增长。据测算,1998年增发1000亿国债大致可以使银行配套增加贷款1000亿元,总数约2000亿元的建设投入所形成的最终需求可以拉动GDP增长约2个百分点。而且在目前我国经济紧缩的情况下,供给对价格和利率的弹性很小,增发国债还较少引起价格和利率的上涨,因而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和对私人的挤出效应。通过国债融资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1.国债的发行权。只要各级地方政府仍是当地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分级财政体制未能真正建立之前,地方政府就不能拥有发债权,地方财政预算也不能打赤字。但在国债投资建设项目中,有很多项目是属于地方性的,根据收益原则,这部分项目的融资应由地方负担。在地方财政支出项目较多、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可发行中央特许、担保,地方负责还本付息的专项债券,有效地分解中央财政的债务风险。同时,又因一些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利益会扩散到其他地区,中央财政应对这部分“外溢利益”予以补贴,具体作法可由中央发债转借地方使用并由各地配套一部分公共资金。

2.国债的规模和期限结构。目前银行利率下调、国债筹资成本较低,正是增发国债的有利契机,此时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大量建设资金。由于企业预算约束硬化、居民收入下降和预期未来支出增加,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增大,这也为国债的发行创造了认购对象。为满足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需要,这种国债可为定向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周转性国债。目前我国国债主要集中在三年期的中期国债,期限结构过于单一带来的问题是还本付息期集中,长期建设资金不足,短期筹资不易,今后应逐步增加短期周转性国债和长期投资性国债,充实国债期限结构。

3.国债的透明度。我国居民和机构购买国债,长期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行政压力,就算以国债作为金融资产投资,吸引投资者的也只是国债的稳定可靠性,而不是其投资生产建设带来的收益。这种现象与国债宣传定位不当有关,国债透明度不高,国债发行后居民不了解自己资金的用途和实际效益。这一方面造成居民投资国债积极性不高,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发行国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议财政部门在发行及运用国债资金投资的各个环节,定期披露国债资金投向、工程进度和财务状况,以体现国债财政投融资工具的特征。除继续稳定国债融资外,我国应进一步拓宽财政融资渠道。日本已实行40多年的“财政投融资”制度可资借鉴。日本的财政投融资计划是以大藏省的资金运用部为中心,以财政储蓄、各种保险和年金等形式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通过有关公共金融机构,以投资、贷款和认购债券等方式进行公共投资,对于日本经济起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通过财政投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极为可观,1991年占到当年财政总资金(财政预算资金与投融资资金之和)的56.5%,成为国家财政不可或缺的?

我国目前正进行清费改税、清理预算外资金的改革,笔者认为探索发展财政投融资制度,在预算体系中建立专门的财政投融资预算不失为规范财政预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的一条思路。就资金来源看,我国也有拓宽财政融资的潜力。我国目前仅有向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发放的特种定向国债,今后配合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可扩大特种定向国债的发放对象,既拓宽了财政融资,又为各类保险基金、资金找到一条安全的投资途径。现行邮政储蓄制度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在期限品种、还本付息方式上实行多样化,以吸引更多的储户。财政投融资的支撑点是国家信用,今后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的借款制度,既充分又有度地运用国家信用。

(二)投资环节

1.投资项目的选择。公共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去和市场活动竞争,而是补充和支持市场活动。如果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国有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性项目,不仅会使财政陷入对国企补贴的深坑,还会助长国有企业的依赖性和政府干预的不当性,对经济增长作用却不大。现阶段我国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非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及农业。

2.项目开工前的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投资不仅在经济上必须是有吸引力的,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也应该是可行的。在选择和实施投资时必须全盘考虑投入和产出的价格对比,其他经济变量的反应,对其他部门的冲击和影响等。与一般经营性项目不同,公共投资的非经营性使公共投资的成本和效益分析要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考虑,即代表对一国经济投入和产出的机会成本(“影子”),而不是特定部门的成本效益。具体地说,项目的纯经济收益率、对就业的影响、对国家债务负担的影响、财政的承受能力、对贸易状况和外汇储备的影响等都是成本效益分析的因素。“成本”不仅包括初期基建费用,也包括完成和经营项目工程所需的一切经常性支出,后者往往是数量很大却常被忽视的一笔开支。为防止钓鱼工程,要求项目在动工前必须呈交全面清晰的成本预算和收益估算。

3.项目施工的全程监控和项目完工的评估。

针对我国财政投资重投入、轻管理的倾向,在项目施工全程中应建立包括工程质量、资本投入、费用支出的监控,尤其是经济审计。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与工程施工中财会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今后应大力提高工程财会人员素质,使财政投资置于严格的会计系统控制中,体现“经济制约”而不是“政治驱动”。项目完工后还应对工程预期目标、预期收益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保持工程监控的完整性,对后续投资也具有启示作用。

(三)密切投融资环节联系,革新财政投融资体制1.建立财政投融资预算。今后我国财政预算可包括四部分: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财政投融资预算在预算中单列可以使财政投融资与财政无偿投资、商业投融资界限更清晰,财政投融资有了法律依据,筹资渠道可以进一步拓宽,同时受到预算约束又可保证投资效益。

投融资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对策

一、引言

从2008年11月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增长异常迅猛。从历史情况看,2011年和2012年政府融资平台直接融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我国政府投融资债券发行的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但是,这种融资平台的快速发展和融资模式的迅猛扩张也引发了对地方政府的负债能力、投资拉动效率及信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的担忧和质疑。

表1:近年来我国政府融资平台债券发行情况

年份发行支数(支)发行规模(亿元)企业

债券中期

票据短期

融资

券PPN

其它合计企业

债券中期

票据短期

融资券PPN

及其它合计2008年

之前65―44―109792.50―621.50―1,414.002008年24124049404.0030.00306.000740.002009年117222301621,734.00751.00336.0002,821.002010年119403401931,584.00666.00515.0002,765.002011年139623652421,776.00942.00416.10130.003,264.102012年39413065736624,681.001,750.10780.201,034.808,246.102013年2901211051366523,583.801,742.161,433.801,536.508,286.26合计11483763312142,06914,555.305,881.264,408.602,691.3027,536.46李丽昆,章颖薇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分析及对策》阐述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指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直接表现为地方政府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偿债风险,当债务融资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郭琳,陈春光在《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四大成因》里指出积极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前提是对风险的成因做出系统、合理的分析,以便“对症下药”。刘立峰的《地方政府建设性债务的可持续性》指出债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李娟娟在《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问题与对策》指出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动因,并指出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发行城投债与地方政府债券、利用外资等。

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分析

当前,随着信贷的激增,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暗含的风险正逐渐显现,债务风险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偿付风险。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的作用是为地方政府融资,公司缺少突出的主营业务和充足的固定资产,通常以政府划拨的土地、股权作为资产,在融资中较多地依靠政府的财政进行担保,这则造成了地方融资平台的高负债率。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资金使用周期相对较长。中长期贷款的占比过高加大了银行贷款结构的不平衡,而“长贷短存”导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尤为突出。

(三)政府性融资面临着现实的法律风险。目前地方政府平台项目贷款的担保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承诺、财政兜底的财政承诺模式,“打捆贷款”最具代表性。从法律规定上来看,“打捆贷款”的财政承诺方式实质就是一种特殊的“保证担保”,而我国《担保法》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很显然,“打捆贷款”不属于国家机关可以成为保证人的范畴。

三、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对策

(一)调整优化存量结构、实行总量控制。银行当前既不能放任该类贷款继续增加,聚集信用风险,也不能操之过急,快速压缩贷款规模,使项目烂尾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深化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改革。从地方政府投融资的现状看,首要的任务是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培植政府投资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投资增长机制,运用多种融资手段,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其次是完善投融资政策,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使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三)银行要积极掌握平台公司财务信息有效监控信贷风险。银行既不能因为把贷款投向政府融资平台能提高银行的经营利润,而降低现有的严格的贷款审查标准,也不能因惧怕风险望而却步。要针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贷款模式的贷款主体、担保方式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充分参与到项目评审当中去,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各种贷款方式予以深层次的理论剖析,有效地规避贷款风险。

四、结束语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能否健康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振兴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宏微观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和推动。因此,探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成因以及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具有方法论和指导性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丽昆,章颖薇.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风险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2,6062

[2] 尹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9):138140

[3] 郭琳.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8):3639

投融资政策范文第3篇

财政投融资是在一般财政预算无偿分配以外 ,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调控 ,按照信用原则有偿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自 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生产建设性国债 ,政策性银行投入运转以来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融资体制 ,对推动改革开放、 现代 化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体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 问题 ,主要是财政投资日益弱化 ,财政投融资渠道单一 ,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界限不清 ,财政投资重复、低效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 ,旧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亟需强化、完善。

一、财政投融资的特点、作用和必要性

(一 )财政投融资是我国经济 发展 初级阶段的需要

根据穆斯格雷夫的“发展型”公共支出模型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国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 ,公共部门投资在国民总投资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为经济和 社会 发展“起飞”奠定基础。进入中级阶段之后 ,公共部门投资逐步成为私人部门投资的补充。而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都存在市场失灵 ,因此政府始终要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来进行宏观调节。我国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脱胎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的年代又不长 ,市场失灵的现象还相当突出 ,因而财政投融资的调控作用必不可少。

(二 )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 ,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 金融 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 ,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 ,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 ,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 ,供给不足 ;若完全依靠 企业 筹资 ,银行融资 ,因准公共产品“效益外溢”的特点 ,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 ,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 ,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三 )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 ,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1 99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基本解决 ,结构调整的问题更加突出。我国预算内财力贫乏 ,而财政投融资作为一个投融资体系 ,直接把资金引入优先领域 ,形成一种“财政投融资先行—商业银行投融资跟踪—企业投资随后”的连锁反应机制。

(五 )财政投融资体制还能平衡资金在国民经济三大部门间的分配 ,调节储蓄、投资结构 ,促进资金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我国三大部门中 ,居民是盈余部门 ,企业是短缺部门 ,财政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 ,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 ,居民最终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上升 ,居民部门储蓄占到社会总储蓄的 6 0 %以上 ,而财政日见拮据 , 1 995年预算内投资占社会总投资仅 3 .1 %。在这种不平衡状况下 ,通过国债等财政投融资手段将居民手中的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 ,有利于调节储蓄与投资结构的不对称 ,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二、我国旧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 问题 分析

(一 )国家财政投资日益弱化 , 影响 国民 经济 长远 发展 后劲

(二 )财政投融资与商业银行投融资界限不清 ,也缺乏 法律 上的依据

一方面财政投融资范围界定不严 ,本应通过市场融资的通过财政投融资 ,扭曲了资金结构 ,损害 金融 业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过分扩张投资性贷款 ,投资资金过分依赖银行 ,不仅加剧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 ,银行不良债务急剧上升还将阻碍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行国债相比 ,国债的透明度相对较高 ,易受到关注 ,而银行的不良资产较隐蔽 ,就这一点来说 ,财政投融资比之金融投资也有其优势。国际经验表明 ,财政融资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是银行信贷所不能替代的。

(三 )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 ,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仍然普遍 ,贯彻产业政策不力重数量轻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弊端 ,表现在财政投融资上就是有偿资金无偿使用 ,资金投放前缺乏全面 科学 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工程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项目结束后不进行评估 ,往往是“说投就投、一投了之” ,使财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投资—还款”的良性循环。

(四 )财政融资渠道单一 ,资金不足也是制约财政投融资宏观调控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因国家财力制约 ,资本金部分投入就不足 ,对政策性银行拨款难以保证。除资本金以外 ,财政融资绝大部分来源于国债 ,很少的部分来源于金融债券等 ,加上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不高 ,资本金增值少 ,形成国债独当一面的局面 ,加大了财政本已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 ,国债风险增大。

三、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强化和完善

财政投融资的特点是融资、投资紧密结合 ,资金投入直接。针对我国现行财政投融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寻求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完善 :

(一 )融资环节

1 .国债的发行权。只要各级地方政府仍是当地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 ,分级财政体制未能真正建立之前 ,地方政府就不能拥有发债权 ,地方财政预算也不能打赤字。但在国债投资建设项目中 ,有很多项目是属于地方性的 ,根据收益原则 ,这部分项目的融资应由地方负担。在地方财政支出项目较多、资金较紧张的情况下 ,可发行中央特许、担保 ,地方负责还本付息的专项债券 ,有效地分解中央财政的债务风险。同时 ,又因一些中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利益会扩散到其他地区 ,中央财政应对这部分“外溢利益”予以补贴 ,具体作法可由中央发债转借地方使用并由各地配套一部分公共资金。

2 .国债的规模和期限结构。 目前 银行利率下调、国债筹资成本较低 ,正是增发国债的有利契机 ,此时发行中长期国债可以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大量建设资金。由于 企业 预算约束硬化、居民收入下降和预期未来支出增加 ,商业银行的存贷差增大 ,这也为国债的发行创造了认购对象。为满足商业银行资金流动的需要 ,这种国债可为定向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周转性国债。目前我国国债主要集中在三年期的中期国债 ,期限结构过于单一带来的 问题 是还本付息期集中 ,长期建设资金不足 ,短期筹资不易 ,今后应逐步增加短期周转性国债和长期投资性国债 ,充实国债期限结构。

3 .国债的透明度。我国居民和机构购买国债 ,长期来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行政压力 ,就算以国债作为 金融 资产投资 ,吸引投资者的也只是国债的稳定可靠性 ,而不是其投资生产建设带来的收益。这种现象与国债宣传定位不当有关 ,国债透明度不高 ,国债发行后居民不了解自己资金的用途和实际效益。这一方面造成居民投资国债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使财政部门发行国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议财政部门在发行及运用国债资金投资的各个环节 ,定期披露国债资金投向、工程进度和财务状况 ,以体现国债财政投融资工具的特征。除继续稳定国债融资外 ,我国应进一步拓宽财政融资渠道。日本已实行 40多年的“财政投融资”制度可资借鉴。日本的财政投融资计划是以大藏省的资金运用部为中心 ,以财政储蓄、各种保险和年金等形式广泛吸收 社会 资金 ,通过有关公共金融机构 ,以投资、贷款和认购债券等方式进行公共投资 ,对于日本 经济 起飞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通过财政投融资所筹集的资金极为可观 , 1 991年占到当年财政总资金 (财政预算资金与投融资资金之和 )的 56 . 5%,成为国家财政不可或缺的“第二预算”。

我国目前正进行清费改税、清理预算外资金的改革 ,笔者认为探索 发展 财政投融资制度 ,在预算体系中建立专门的财政投融资预算不失为规范财政预算、提高资金运用效益的一条思路。就资金来源看 ,我国也有拓宽财政融资的潜力。我国目前仅有向养老保险基金和待业保险基金发放的特种定向国债 ,今后配合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可扩大特种定向国债的发放对象 ,既拓宽了财政融资 ,又为各类保险基金、资金找到一条安全的投资途径。现行邮政储蓄制度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在期限品种、还本付息方式上实行多样化 ,以吸引更多的储户。财政投融资的支撑点是国家信用 ,今后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担保债券和政府担保的借款制度 ,既充分又有度地运用国家信用。

(二 )投资环节

1 .投资项目的选择。公共投资的最终目的不是去和市场活动竞争 ,而是补充和支持市场活动。如果财政投融资资金用于国有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性项目 ,不仅会使财政陷入对国企补贴的深坑 ,还会助长国有企业的依赖性和政府干预的不当性 ,对经济增长作用却不大。现阶段我国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非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及农业。

2 .项目开工前的可行性 分析 和成本效益分析。公共投资不仅在经济上必须是有吸引力的 ,在技术、管理和财务上也应该是可行的。在选择和实施投资时必须全盘考虑投入和产出的价格对比 ,其他经济变量的反应 ,对其他部门的冲击和 影响 等。与一般经营性项目不同 ,公共投资的非经营性使公共投资的成本和效益分析要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考虑 ,即代表对一国经济投入和产出的机会成本 (“影子”) ,而不是特定部门的成本效益。具体地说 ,项目的纯经济收益率、对就业的影响、对国家债务负担的影响、财政的承受能力、对贸易状况和外汇储备的影响等都是成本效益分析的因素。“成本”不仅包括初期基建费用 ,也包括完成和经营项目工程所需的一切经常性支出 ,后者往往是数量很大却常被忽视的一笔开支。为防止钓鱼工程 ,要求项目在动工前必须呈交全面清晰的成本预算和收益估算。

3 .项目施工的全程监控和项目完工的评估。

针对我国财政投资重投入、轻管理的倾向 ,在项目施工全程中应建立包括工程质量、资本投入、费用支出的监控 ,尤其是 经济 审计。我国财政投融资效益低下与工程施工中财会制度不健全有很大关系。今后应大力提高工程财会人员素质 ,使财政投资置于严格的 会计 系统控制中 ,体现“经济制约”而不是“ 政治 驱动”。项目完工后还应对工程预期目标、预期收益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 ,保持工程监控的完整性 ,对后续投资也具有启示作用。

(三 )密切投融资环节联系 ,革新财政投融资体制

1 .建立财政投融资预算。今后我国财政预算可包括四部分 :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 社会 保障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财政投融资预算在预算中单列可以使财政投融资与财政无偿投资、商业投融资界限更清晰 ,财政投融资有了 法律 依据 ,筹资渠道可以进一步拓宽 ,同时受到预算约束又可保证投资效益。

2 .构造财政投融资的组织体系。财政投融资机构主要包括政策性 金融 机构和非银行公共金融机构。前者我国已经建立 ,下一步应重点 研究 其职责范围及活动领域 ,后者可由现有的各国家专业投资公司改组而成。因为公共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地方利益直接关联 ,还可考虑在地方建立城市开发基金组织 ,这种组织作为隶属于中央银行的地方公共金融机构 ,一方面可以较灵活地筹资 ,包括地方政府投入、中央拨款、发行债券等 ;另一方面还承担对市政当局提供技术或财务咨询、服务的职责。与一般的金融机构不同 ,地方城市开发基金组织兼有经济审查和工程监控职能 ,因而需积聚大量金融、会计人员、工程专家 ,这也是与其财政投融资机构的性质相适应的。

3 .财政投融资预算应在收支自求平衡的基础上 ,努力实现资金保值增值。这就要求融资、投资按项目直接挂钩 ,各项目应自求平衡 ,项目的还本付息由该项目收益负担 ,同时对于投资收益应有部分处置权。以国债为例 ,允许每年将部分国债资金建成的 企业 或项目中的国有资产转让出售 ,以收回投资资金 ,利用资金收益而不是发新债来偿还债务。而对国债的认购方来说 ,国债收益与投资项目的收益直接挂钩 ,可考虑生产建设性国债实行浮动利率或部分固定、部分浮动利率 ,并根据工程进度调整付息方式、还本期限和方式。既增加国债透明度 ,真正体现其生产建设性质 ,又可增加国债灵活性 ,吸引认购者 ,还可强化对国债资金使用项目的预算约束。

参考 文献 :

[1 ]苏明 .我国中长期财政支出政策的未来取向 [J].国债市场专刊 , 1 997, (4) .

投融资政策范文第4篇

1 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

中国的金融投资分离的不动产的投资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投资。未来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但现实是更多的财政投资环境和环境发展基础薄弱的元素组合系统的不完整。发展我们的国家的金融投资面临许多困难,不管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贸易纽带,资本市场上现有的症结国有股减持、股市结构单一、吸收的上市公司的标准功能,组织和管理证券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发展的金融市场环境和操作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扭曲,并严重阻碍了进一步发展的金融市场。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的培育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投资体系,开发重要金融方面的投资。

2 现代企业金融投资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1 证券投资问题和对策

证券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损失达到了预期回报率的可能性。由于证券投资风险本身就有了客观存在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在投资的风险证券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和避免。证券投资风险企业中遇到事故,会造成企业预期的变化,导致市场价格波动的商务与投资收入效应,具体表现为实际收益相对偏差期望的效益。虽然证券投资风险企业是不可避免的,甚至可以产生巨大的伤害,但我们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预防和避免证券投资风险,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损失和损害的风险,如通过衡量风险与目的进行风险控制。企业证券投资亏损本金损失而言,风险投资将成为负收入的可能性,该方法也很模糊测度,容易使投资者在投资风险出现较大偏差测量。之所以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的偏差,根本原因是这一措施只关注损失概率,而不是数量的损失。

2.2 期权债券问题和对策

债券投资和其他金融资产投资的方式不同的是金融投资风险高,为企业带来高收益的同时总是伴随着高风险。如果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或传播风险投资,那么金融衍生品投资能使企业在投机市场继续盈利。投资者投资期权的风险债券品种包括内部收益率低风险,抵押物价格风险纵的风险及游戏规则和可转换规则的风险分析等,对策来预测未来是投资市场趋势。准确判断所需发行公司发展前景和财务状况,仔细了解选择突出的主要业务和前景,股票价格趋势上升及附属价值的主要的问题是选择发行债券的期权作为投资的理想对象,或在期权价值消耗完尽快射击前选择债券。虽然投资选择有一定摔落保护债券,市场中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投资选择债券或有很大风险。

2.3 基金投资的风险和对策

基金投资是企业财务资产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企业资金用于投资。同时还可以是一个风险,如果能有效地控制, 避免投资风险,就能得到更大的收益。由于基金是长期的财务管理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以基金投资基金在企业存款,认为这样有效的财务将有稳定的收入,财务管理不等于变得富有,不应忽视买基金的风险损失本金。预防性储蓄、投资风险高,不能把我的钱投资到资本市场,最好不要使用抵押投资,这将使更多的风险。注重分散投资,也要注重资金和股票的收益在不同的方式上,适当的长期持有,不应该短线频繁的炒作。企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财务目标进行分析,选择投资和风险承受能力配套产品有利于效益。它是高价格与良好业绩证明,新基金并不一定比老基金,在牛市里性能受到了更好的买老基金可能会更好的投资收益。

3 金融投资策略

3.1 保护民族工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的高速发展,我国民族工业和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有竞争力。目前我国在一些行业几乎外国垄断,导致的全国性的行业逐渐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与我们利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的初衷的个性。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在国际投资协定采取适当的措施的框架内,建立民族工业国家工业和工业体系。民族工业,特别是一些幼稚产业、新兴产业,具有很高的持续发展行业保护。

3.2 灵活引资措施

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在引进外资,不但要注意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引入,加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小企业。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一般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经营方式灵活和多样化的。他们通常愿意与中国的合作为我们的合作的有利条件,也有助于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3.3 政策倾斜

统计数据表明,合理引导外商投资方向,鼓励外商投资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根据基础资源丰富但虚弱产业特点,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交通和其他基本领域。外国国际投资资金的流动加速度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遵守这个新趋势。指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倾斜,调整结构的利用外资,进一步开放其国内市场,从专业生产的高科技和服务业为开敞。与此同时,引导外商投资和东部发达地区将加工行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用中西部劳动和资源优势,其产业化进程在中西部地区, 而且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在我们的国家。

投融资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投融资 政策措施 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17-02

近年来,合肥市在加强政府性投融资管理方面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方式,积极探索优化投融资机制,以合肥市为主体,推动城市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城市的承载能力和新老城区建设得到快速提高,互促共进态势进一步增强。

一、合肥市投融资管理的有关措施

1.创新政府投融资管理模式。实行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相分离。成立合肥市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作为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常设办事机构。投融资管理委员会对投融资实行统一管理,负责审定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决策投融资工作的重大事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委员会主任和第一副主任,市政府分管领导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成立合肥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政府债务统一收归市投融资中心,实行统借统还,归口管理,同时负责编制市本级年度政府投融资计划。强化执行机制,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负责政府性项目的统一融资。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合肥市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作为投融资管理的监督层,负责对投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实行全面跟踪审计。

2.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2006年5月,合肥市通过资源整合,将原分属不同部门的合肥城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市建设投资公司、合肥市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合并重组为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具体从事城市建设资金筹集、使用、管理,代表政府运营、管理城市基础设施资产,市财政注入现金5亿元,通过整合,市建投集团注册资本达到96.03亿元。随后,政府又采取不断注入优质资产等方式,提高建投集团融资能力。截至2011年底,集团(合并报表)总资产达478.11亿元,净资产267.16亿元,下辖合肥百货、丰乐种业两个上市公司,融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同步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成立合肥市招投标市场管理委员会,整合组建市招标投标管理中心,作为市政府统一的招标投标交易平台。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及国有资产交易必须通过市招投标中心办理,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严格执行“有效最低价”制度。成立合肥市土地储备中心。由政府直接管理土地一级市场,对经营性用地出让一律拍卖,确保土地增值收益集中在政府手中。严格工程建设过程中变更审批,所有工程变更,必须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实行项目建设责任追究制度。对项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实行责任追究,实行“黑名单”制度。

4.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六分开”管理体制。对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立项、招标、投资、建设实行“六分开”。市规划局具体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建委负责项目综合设计,发改委审核立项,市招投标中心统一负责项目的招标建设,市建投集团统一核拨资金,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组织施工,审计局负责决算审计。六环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相互监督,大大提升了城市基础实施项目的可控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5.建立数字模型预测政府债务风险。合肥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创新设计一套债务风险控制模型,通过分析未来年度还本付息总额与未来年度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财力总额,计算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进而建立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测算模型。模型按照每年综合财力安排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量,结合当年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政府债务年限、具体的债务期限结构、利率水平,对全市的总体债务规模进行测算,以此指导政府年度投融资计划安排,科学预估未来年度政府债务合理规模与控制规模,从而为政府提供动态评估和预测。

6.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政府债务动态管理机制和预警机制。市投融资管理中心通过项目管理、报表统计、信息查询、经济指标及风险预警管理等,实现对全市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筹集、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预警和评估,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2009年在全国率先出台《合肥市政府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合政〔2009〕124号),进一步规范政府债务举借、使用、偿还行为,对全市各级融资平台债务举借实行计划管理,要求各级政府和融资平台公司统筹安排投资及融资活动,按照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的要求,所有平台、县区的融资和债务管理必须确保在警戒线下运作。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在充分做好偿债准备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成本,通过优化债务结构以降低债务负担。通过整合提升融资平台综合实力,创新融资模式等方式,实现低成本融资(低于基准利率5%~10%);实现融资结构由短期贷款为主向中长期贷款为主的转变,全面优化了政府债务期限结构,债务还款实现了年度均衡化,避免了流动性风险,科学规避还款高峰,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7.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增加建投集团现金流,提升建投集团融资能力。积极争取开行、亚行、世行、外国政府贷款,共争取开行169.67亿元授信额度,亚行1.5亿美元城市环境治理贷款。2008年12月与国家开发银行又签订新一轮300亿元额度金融合作备忘录。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实现项目融资分别与工商银行、建行、光大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保障大建设资金需求。建立偿债基金,解决县区贷款担保问题。2008年4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与徽商银行签订了偿债基金协议,采取由投融资中心在徽商银行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偿债基金的方式,由徽商银行给市县区基础设施建设28亿元授信额度。实行资产证券化,发行企业债券及集合信托产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分别于2006年、2008年和2009年成功发行第一期10年期10亿元企业债券、第二期17亿元企业债券和第三期20亿元企业债券。2009年先后发行四批共2.5亿元“滨湖·春晓”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惠及99户中小企业。

二、创新投融资方式取得的成效

合肥市实行投融资改革以来,针对城市建设管理集立项、建设、融资、拨付、决算一体,融资平台规模小、方式单一、主体分散,投融资规模难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的弊端进行了系统改革,构建了全新的投融资管理体制,为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建立了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相分离的投融资管理体系,确立了项目规划、立项、招标、融资、建设、审计相分离、相制约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打破了建设资金瓶颈,确保了建设资金需要。合肥市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构建了城市发展的框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增强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合肥市“十一五”期间共筹资581.62亿元,其中财政性资金225.92亿元,金融市场融资355.7亿元,建设支出412.32亿元,有力保障了城市建设。债务管理透明,还款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合肥市建立项目中长期融资制度,改变了过去以流动资金融资为主,财政当期还款压力过大的局面,同时通过建立科学测算模型,合理测算债务合理规模与可控规模,实现了债务还款年度的均衡化、科学化。有效降低融资成本,节约了建设资金。合肥市通过创新融资方式、优化融资结构,在国家基准利率基础上实现项目融资利率下浮(总体下浮5%~10%),有效减低了资金成本。2007—2010年,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共完成2610个项目招标工作,项目预算价480.09亿元,中标金额328.95亿元,节约资金151.14亿元,极大地节约了建设资金。

三、加强河南省政府投融资管理的具体建议

1.加强投融资制度建设。借鉴合肥市政府性投融资有效管理模式和办法,河南省应及早着手加强投融资管理的有关制度建设,规范投融资工作,确保资金合理规范使用,防范、控制风险。有关制度包括项目单位的机构设置、议事规则、运行章程和项目资金筹措、使用、监督、评估等方面。同时,要统筹兼顾,着眼长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2.科学构建政府投融资管理体系。为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作用,防范财政风险,笔者建议:一是建立决策机制。成立河南省投融资管理委员会,作为投融资管理的决策层对河南省投融资工作统一进行管理,同时负责审定投融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及决策投融资工作重大事项。投融资管委会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和第一副主任,以充分发挥政府在整个投融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二是健全管理体制。将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管理的政府债务统一收归河南省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国资中心”)。国资中心对河南省省直单位政府性债务实行“借、用、还”一体化管理,并试行项目融资计划管理。即每年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单位提交的融资计划进行审核并上报省投融资管委会备案,国资中心根据投融资管委会的融资计划批复作为融资依据。把“政府主导、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法制化管理”理念始终贯穿城建投融资管理各个环节。三是完善监督机制。河南省财政、审计、监察部门作为投融资管理的监督层,负责对投融资行为进行监督,并对政府投融资筹措、使用、管理全面跟踪审计。四是实行投融资资金“双控”管理。借鉴合肥市管理经验,对政府投融资资金实行省财政和项目单位“双控”管理模式。即项目单位会商省财政厅国库支付局在银行开设“双控”账户,账户及付款审核的主体为项目单位。项目单位支付款项时,经内部审批程序后送达国库支付局进行复核,省财政认定付款事项合法合规、资料齐全后加盖印鉴,由项目单位通过银行对“双控”资金进行直接支付。

3.做大做实投融资平台。一是将河南省五大投融资企业(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铁路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水利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统一整合到河南省豫资城乡投资发展公司(以下简称“豫资公司”)之下,提升投融资能力和偿债水平。二是通过不断充实豫资公司资本金、注入优质资产、土地等方式提高豫资公司风险防范和盈利能力,努力拓展融资新途径、新方法。借鉴合肥市建投集团入股上市公司模式,采取豫资公司控股或入股上市公司等形式以壮大豫资公司实力、提高融资能力。三是改革投融资公司内部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企业盈利和债务偿还的统一。

4.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管理。借鉴合肥市做法,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风险状况加大动态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债务到期偿还的管理。一是建立政府债务动态管理和预警机制。国资中心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系统以便实时动态掌握资金变动情况。通过对资金筹集、使用及政府性债务的全面统计分析,实现对政府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进行动态预警和评估,确保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二是努力拓展政府债务归还渠道,规避违约风险。对财政部门直接偿还的政府性债务以及历年工程欠款,在财政预算以及超收中安排资金归还的基础上,再从土地储备中心储备的土地收益和国有资产收益中安排偿还资金,规避违约风险。三是加强对贷款的期限管理。在充分做好偿债准备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融资成本、优化债务结构以降低债务负担。借鉴合肥市有关经验,建议通过不断整合提升豫资公司综合实力、创新融资模式等手段,实现低成本融资(低于基准利率5%~10%)和融资结构由短期贷款为主向中长期贷款为主的转变,全面优化政府债务期限结构,科学规避还款高峰,有效防范债务风险。

5.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建议河南省大力培育豫资公司,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一是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增加豫资公司现金流,提升融资能力。二是继续积极争取农开行、开行、亚行、世行及外国政府贷款。三是加强豫资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与各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保障资金需求。四是建立偿债基金,解决贷款担保问题。国资中心要努力与各商业银行签订偿债基金协议,采取国资中心在银行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偿债基金方式,由各银行给豫资公司筹措资金增加授信额度。五是鼓励豫资公司采取吸引信托基金、企业股权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投资补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募集建设资金。六是鼓励豫资公司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加强与商业银行合作,拓宽融资渠道,盘活资源,探索建立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商业性基础设施开发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和规模。

6.科学设计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模型。借鉴合肥市风险控制测算模型成熟经验,建议由河南省国资中心负责设计债务风险控制模型,模型按照河南省每年综合财力安排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量,结合当年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政府债务年限、具体的债务期限结构、利率水平,对全省的总体债务规模进行测算,以此指导政府年度投融资计划安排,科学预估未来年度政府债务合理规模与控制规模,从而为政府提供动态评估和预测。

7.强化政府投融资金绩效管理。省财政、审计、监察部门根据有关制度成立绩效管理处室和跟踪审计处室,对项目单位进行绩效管理和全程审计。项目实施单位按照工程季度每3个月进行项目绩效自评并报省投融资管理委员会,省投融资管委会进行审核并对项目单位融资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报告省委、省政府,同时将绩效评价作为项目单位及相关人员奖罚参考依据。对在绩效评价过程中成绩比较高的项目,将其做法和经验在其他项目管理中进行推广,对绩效评价成绩低、存在不规范行为的项目通报批评,并进一步追究相关部门和负责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李锐(导师:陆道平.)多元化筹措城市建设资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