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信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前教师;教师教育;高等师范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进入了创新融合阶段,学校教与学改革和师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迎来升级发展新机遇。在教育教学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提升师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1]。高校师范生是基础教育教师的主要来源,师范教育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原动力,为教育事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教师是当前师范教育紧迫又重要的任务,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未来智慧教育价值落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习方式的嬗变
1.1学习方式变革:从知识获取到智慧提升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首先,从学习环境来讲,智能信息技术将为教育提供全面感知的学习场所,为教与学过程创建智能学习环境。其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与学可以促进学习者融合多种学习方式,如:个性化学习、正式或非正式学习、协作化学习、定制化学习、沉浸式体验学习等,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可实现学习社群联接,达到无缝融合的效果。第三,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理念和学习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1.2学习空间:构建“云网端一体化”的全空间
未来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云网端一体化”全空间基础设施、构建智慧型虚实融合的学习环境、构建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精准学习分析、构建多元协同的个性化学习服务体系[2]。网络学习空间将有效扩充未来各级各类教育的主要环境,未来教师要学习并利用好网络学习空间提供的应用,学会并善于在网络空间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1.3学习支架: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架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生“学”的能力和教师“教”的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和传授者变为學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新的角色下,教师除了要熟悉和精通学科教学内容和全新的知识外,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比如知识检索、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资源制作等,从而提升自己在信息化时代课程实施能力和服务学生的能力。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研
2.1调查问卷设计
(1)问卷内容设计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测量量表,查阅相关领域研究文献、评价标准和现在已有部分类似问卷,选用并改编了部分已有问题后形成该问卷整体内容。问卷包括中小学教师基本情况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两个部分,共计43个题目,调查维度为:①信息技术意识及使用信息化工具和教学环境情况;②学科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模式整合应用能力;③使用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能力;④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
(2)信度检验
2019年12月运用该问卷在A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中开展试测分析,试测中被调查的样本总数共有80人,回收有效问卷80份,之后对80个样本进行分析和信度检验。通过题目遗漏值分析、均值判断、独立样本T检验等环节后删除了问卷两部分各一道题后确定了41个题目作为正式测量量表。最后对试测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总体Cronbach系数为0.982,各维度Cronbach系数均大于0.9,因而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2.2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从陕西、甘肃、重庆等地各选2-3所中小学开展调研,使用问卷星随机发放网络问卷共180份,回收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对其中的145份有效问卷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得分均值为2.52,均值范围在2.23-2.72之间。根据量表设计内容和被调查教师得分情况,对所有均值水平划分5个等级,并统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均值频度分布(见下表1),以便更清楚地分析被调查教师群体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布状况,如表1所示。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目前信息化教学能力整體水平不容乐观:其中,46.89%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还比较低或不具备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表现为在教学中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也不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一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这部分教师有一定的信息化设备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熟练程度不高,教学应用较浅,占调研总体的45.52%;只有少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处于中等偏高或较高能力水平,这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创新融合发展有独到见解,能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与自身水平提升,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仅占总体教师的7.59%。
3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核心内容3.1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
师范生作为未入职的教师,具有双重角色,即学生角色和未来教师角色,根据其双重角色特点,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服务于两大目的——支持自身学习以及支持未来教学[3]。在建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时,根据前文调研的结果,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作为逻辑起点,以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和需求为依据,制定可顺接在职教师素养能力要求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基于此,我们构建了师范生分类分层渐进式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
3.2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内容体系
基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进一步细化师范生各维度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和规范,我们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五维度、三层次”内容体系结构,可以作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训练和培养的参考。
(1)维度一:信息意识与责任
①通用要求:具备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学的意识;②进阶要求:理解教学改革政策和原理、信息技术教学的原则;③发展要求:深刻理解信息化教学变革的目标,具备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理念,参与设计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计划。
(2)维度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①通用要求:掌握信息化教学基本工具和技能,熟悉常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和设备性能与使用方法;②进阶要求:熟悉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资源,解决问题,并对学习资源监控和管理;③发展要求:设计基于信息化的学习共同体,运用信息化手段支持培养学生探究式、体验式学习的技能。
(3)维度三: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融合
①通用要求:将信息技术和设备融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②进阶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或任务驱动式教学,通过技术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广泛接触实际问题;③发展要求: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模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构建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体验学习并掌握认知技能。
(4)维度四:学科教学分析与评价
①通用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教学,并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②进阶要求: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在各种情境下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设计适当问题检验教学效果并合理收集、分析学习数据;③发展要求:在教育学和心理学指导下能够预测并合理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运用教育大数据精准分析教学、决策教学。
(5)维度五:信息化与自我发展
①通用要求:具备必须的网络知识和运用能力,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②进阶要求:通过网络与同事和外部专家或学术团体交流,支持自身专业发展;③发展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变革的教科研探索,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提升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4高等师范教育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4.1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基础条件和保障
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基本保障,同时学校要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环境建设要紧紧围绕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这个中心,贯彻以学生学为中心和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整合现有信息化环境,结合学校地域特色、学科特色和师生现状等,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为核心思路,建设简单实用、功能完善、能服务学生学科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提升的教学环境。
4.2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融合:立体化多维空间学习支持服务
高校要积极尝试建设多用途灵活性教室、多功能图书馆以及室内外公共开放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入智慧教学环境和信息化教学平台,最终形成高校新型一体化智慧学习空间[4],发挥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的优势,探索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新模式,真正实现环境和资源有效利用,变革和提升教与学质量。在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和课程体系重构基础上,鼓励师范生利用“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学习空间促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支撑条件和实践价值,如图2所示。
4.3多模态教学与学习支架:数字资源支持的多元学习路径
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教学过程遵循“教师教学支架学习资源学生”的流程的多维互动学习过程。充分发挥概念图、信息化学习指导、问题解决路径和建议等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变革,让老师的“教”变为引导、支持、帮助、协作,让学生的“学”变为主动地学、积极地学、合作地学、创造性地学。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搭建支架,并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进程,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逻辑顺序,使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思维与心理的发展。
4.4以成果导向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科学教学决策的依据
师范生的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提供的相关技术与工具,及时收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常态数据,以学习分析结果精确诊断学习过程,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服务能力进行及时干预调整,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指导服务能力提升。數据驱动的学习分析评价还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行为中的数据提取分析,为预测并处理教学行为提供重要依据,为教学评价提供较为完整的信息,弥补当前评价主观型强的缺憾[5]。
4.5终身学习理念和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首先,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要为职前教育和职后能力提升教育搭建“立交桥”:在教学形式上要融合信息技术开展多种形态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自我发展,有效促进知识传授型教育向能力培养型教育转变[5],使其获得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学习资源储备上要促进学校教育和职后自我发展的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建立适合师范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学生的职后发展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第三,高等院校师范专业除了加强对学生基本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之外,还要重视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未来职业生存能力之间的关系,努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为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后信息化教学能力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打通渠道。
5总结
信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新环境、新要求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的新要求可以概括为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规范化和服务化。
1.自动化
教学管理自动化是近年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而提出来的新概念,自动化建设的本质是以提高决策效能为目的。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是重要的信息处理部门,传统的手工信息处理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管理需求。在新环境下,由于信息量的增加,教学管理迫切需要自动化和信息系统的支持,以达到加强各部门管理人员之间沟通的目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调,设计更科学合理的办公管理流程。因此,教学管理变成了人机结合的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的中心。
2.规范化
教学管理规范化是教学管理主体通过动员各方面力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之有效的、系列规范的规章制度及办法,并严格按章办事、以法治教、以法治学的一种教学管理活动。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追求经费、时间、信息、教学条件等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各种教学管理活动都有统一的规范,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按照统一规范进行操作和管理。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管理工作有序进行,而且方便与其他学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
3.服务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以“管”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是强化“服务意识”,进行服务式教学管理,以服务师生、服务教学为首要任务,并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都要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开展工作。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管理的重要特征。
新模式、新措施
1.教学管理实现合作办公
教学常规的考核包括考勤、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培养、教案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这些项目的考核结果每星期统计汇总一次,由于考核统计、汇总的数据量很大,每个项目的考核、统计由不同的管理员分管,通过常规考核软件,每个管理员根据各自的权限录入相应的信息,最后由汇总管理员汇总全部内容,并把统计结果在校园网上,这样的运作责任到人,减少了工作中的重复性,使数据统计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晚自习教室的卫生、纪律、课堂质量都由专人检查,通过统计软件,每次检查人员检查完毕后会把结果录入软件相应位置,每月汇总一次,并把考核结果分出等级,纳入教学奖考核范围。
各班、各学科教师的布置作业、批阅考核项目包括每位教师每星期每班上课次数,全部作业上交类型(作业本、资料、练习题等),全部上交作业中各类型数量总计(填空题个数、选择题个数、解答题个数),批改数量总计(全批改、60%以上、60%以下),作业的质量情况(针对性、难度、数量),作业布置率、批阅率、评价结果等;全部工作的运作流程为:各科课代表每星期在纸介作业统计表上记录本学科每次作业各项数据的完成情况,每星期汇总后把统计表交给本班学习委员。每班都配备了计算机,而且校园网畅通,学习委员在校园网的作业统计软件中输入本班的登录密码,把本班每星期各科作业情况的汇总结果录入到相应位置,作业统计管理员把各班各科教师作业布置、批阅评价结果进行汇总,纳入教学奖,并把结果在校园网。
2.信息管理的高效处理
信息管理的高效性在体育成绩的分类管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体育分类指标众多,体育教师要在如此多的信息点中一一查找,然后赋值,最后把各项测试成绩汇总后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工作量非常大,而且都是重复的工作,这使体育教师们都很困惑,他们迫切需要从繁琐的查询工作中解脱出来。通过开发“体育成绩登统”软件,学生成绩不用再一一查表,而是调用自定义函数就可赋值,函数调用一次,所有学生一个测试项目的成绩全部统计完成。
另外,监考自动编排也省了教师不少精力。学校每次考试前都要排监考表,由于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在千人左右,每个年级考试要排四五十个考场,而且每位教师监考的场次也比较多,监考表的编排和监考费的计算非常繁琐,如班主任要求监考本班,并且不能监考自己任教的学科,其他教师不能监考自己任教的学科,每位教师的监考场次要求均衡,尤其是个别教师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换监考场次,在已经排好的监考表中调换,并且监考的场次要保证不重复,必须把所有这一场次的监考教师全部查看一遍,非常麻烦,而且很容易出错。考试结束后,每位监考教师监考费的计算也很繁琐,每一监考场次的监考费不完全相同,语文学科和综合学科一个场次的监考时间大约两个小时,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大约为一个小时,其他学科为一个半小时,过去教务管理员计算监考费是由管理教师逐一数数,手工计算,工作效率很低。为提高办公效率,学校通过开发“监考表自动编排”软件,监考表的编排只要单击一个按钮即可完成,对于监考场次需要微调的,单击微调按钮,在弹出的输入框中输入教师的姓名,这位教师所有监考场次的姓名都高亮显示,一目了然,使调整不会出现重场现象。
3.教师教学的监督、评价全面客观
每学期教师的教学工作都要被评教,通过评教内容总结出规范选项,包括教学常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作业布置和批阅,例题的配备和试题的讲评等,评教的过程是让学生填涂答题卡。评教结束后数据如何处理,结果以何种形式反馈,关系到教师能否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
信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信息技术组全体教师本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精神,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立足实际、搞好教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现将本学期教研组工作总结如下:
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顺利完成了本学期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并在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和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积极配合学校各部门开展工作。教学活动期间,坚持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的开放,在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的努力下,为活动提供技术和设备服务,确保了教学学校活动圆满完成。
4、认真做好省级实验课题《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的结题准备工作,为结论文的撰写收集、整理资料。
5、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为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锻炼,更新观念,提高理念,以更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本学期在教科室的指导下,踏实开展《新教材新功能》的培训学习,并认真做好笔记、撰写心得,加强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结合教学实际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了探索,充分运用了现代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优势,课前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以此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认真进行教师培训。本学期完成了对丽江市80名教师“internet未来教育”的培训工作;同时在上个学期培训的基础上,平时对老师在上课时或操作电脑时的各种技术方面的求教有求必应,并进行耐心指导。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指导学科教师和组内教师积极参加省、市、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及远程教育培训活动及省电教馆组织的论文、课件、说课比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校争得了荣誉。
7、完善相关的电教设备管理制度,加强了学校现有硬件和软件的管理工作,做到规范管理、科学使用,进一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8、完成了光纤接入工程,将光纤高速互联网接入以多方式延伸到每间办公室、每个教室,保证了教学的要求;同时不断充实我校资源库的资源,及时更新资源库内容,让网络资源和ip资源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9、完成了“北大众志电子教室”及“amd启明星电子教室”的安装与试用,使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及硬件设备又朝新的台阶迈进了一步。
信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这个学期,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的教学工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先后花费资金十几万元为学校新添置了一个拥有三十台微机的电子阅览室,为一个拥有四十三台微机的旧机房从10M带宽的集线器升级到100M带宽的交换机,从而实现了我校两百多台电脑全部接入校园网的愿望,撤除电子备课室,新置课件制作中心,为每个学科办公室配备一台微机,解决了教师做课件、查找获取信息不方便的难题,并为三个计算机教室配备了新椅子。使我们信息技术教研组的老师得到了莫大的鼓舞。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信息技术组的老师也在这个学期立足实际、搞好教学,并且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这个基础上,还为各级信息技术竞赛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现将这个学期教研组工作总结如下:
1、 立足实际、搞好教学。
我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拥有一些转学生,与其它学科不同
的是这些转学生之前从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是个空白,甚至不知道鼠标的用法,不知道开关机的方法,而其他的学生呢?已经会在网上邻居查找游戏,知道怎么将一个文件夹共享、隐藏、给共享加访问权限,有的时候老师都拿他没有办法。怎样让一个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学生,熟练地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我们组的老师进行了“分层教学”的模式,并加强个别辅导、实现同学间一帮一、多帮一,基本解决了常规教学中难以攻克的难题。
2、 立足教学、搞好教研组工作
在教务处的要求与指导下,这个学期的教研组工作是非常正常的,每个月都有教研组工作小结,集中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落实,并有记载,每月至少有一次专题性理论学习,内容针对强,且有带头中心发言,积极参加教研组的课堂教学专题性研究。每月组内至少开出两节研究课,每月至少听课四节以上。并做好听课笔记。
3、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组内三位教师平时注重自己的文化、业务学习,能攻记一本教学理论书,泛读两种以上杂志,撰写一定质量、教学论文,卡片摘记每月十张以上。任何教学活动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信息技术更是如此。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笔者参加了2002年浙江省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备课会,参加了温州市低年级信息技术备课会,组内三位老师参加了市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研讨会。笔者制作的两个课件被市电教馆评为两个一等奖,在该次评比中一等奖仅十三名,为我校争得了荣誉。
4、 竞赛辅导成果较好
信息教师支教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标志着学校与时俱进的程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又决定着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因此学校大都很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每学期都会不定期组织教职工参加各种信息技术培训,培训组织者精心准备培训内容、培训课件,培训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感觉效果很好,但培训过后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本课题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案例分析、经验总结、调查谈话等研究方法分析找出制约教师信息技术提升的主要问题、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效率和应用能力,为学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保驾护航。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数字图书培训
2014年数字图书推广年活动中,科研与图书馆老师进行了数字图书培训,该培训特点是教师提前做了充分准备,培训内容丰富,包括数字图书的使用情况介绍、数字图书馆的操作技能培训、数字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等内容。培训思路清晰,举例恰当,语言表达流畅,视听效果很好。培训方法上讲练结合,但由于培训对象在全校范围内人数较多,因此,培训地点选在多功能厅,受训者不能当场跟着老师做,培训过后由于不是工作必须要做的,加上自身学习意识不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毅力不足,很少有人再练习巩固,个别有人根据培训笔记尝试着使用,但数字图书馆软件本身还不够完善,界面功能丰富,可使用的功能却没几个,此外使用时需要下载插件,插件与Windows系统兼容性不十分好,容易造成系统慢、卡等现象。
案例二:Windows操作系统培训
2014年由于微软宣布停止对Windows xp系统的支持,Windows xp面临安全隐患,技术处老师进行了Windows 8操作系统培训。该培训特点是教师在Windows 8应用方面实战经验丰富,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思路清晰,讲解过程包括为什么要更新操作系统、具体安装操作步骤、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培训内容系统全面,特别在遇到问题及解决办法这部分是培训教师总结自己多年工作实践经验,举例生动,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是一次很到位的培训。但培训由于在全校范围内人数较多,地点选在多媒体教室,也存在受训者不能当场跟随老师操作的问题,而且即使在机房也不方便提供实训机器。培训过程中有的受训者不感兴趣,不注意听讲,还有的受训者基础较差,听不懂。培训结束后技术处提供光盘和服务,但主动要求更新升级系统的人数不足全校八分之一,除以上原因还有培训没有全体参加,学校没要求必须要更新,有些软件新系统不支持等问题。
二、经验总结
根据以上两个案例分析培训地点都没有选在微机室,根据以前的培训经验,在微机室培训也存在很大弊端,受训者在电脑旁容易开小差,微机室座位较少,每次培训人数有限。以往培训经验发现的问题还有培训对象名义上虽为全校,但实际很难达到绝对的全校,为了学校正常工作的运转,各岗位总要有人留守,而且集中培训的内容往往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重要的程度不同,学习者重视程度也不同,培训过后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就会差很多。
三、调查谈话
通过与教职工访谈了解到,有的人觉得培训内容没有用,与自身工作联系不大,不喜欢参加学校的培训;有的人底子比较薄,基础性内容还不会,参加培训跟不上、听不懂,希望能给予基础知识的培训;而有的人觉得培训内容简单,不需要培训就会用。可见单一的培训内容不能满足各层次人员的需求。调查中发现,经常主动学习的人占26%,感兴趣偶尔学学的人占47%,工作中用到才学的人占28%,可见能经常主动学习的人不多,学习兴趣仍然非常重要,学习实用性也占一定比例。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56%的人是想学没人教,21%的人培训听不懂,16%的人感觉学的用不上,还有7%的人对学习不感兴趣。也就是说培训方和被培训方没有达成共识,其实大部分教职工还是很愿意学习的,但他们想学的内容没人教,而培训者教的内容他们由于听不懂、不感兴趣、觉得用不上等原因没有很好的接受。在学习方式上只有35%的人喜欢集中辅导,16%的人喜欢通过问题答疑来掌握技能,19%的人喜欢培训者提供资源自己看,26%的人喜欢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还有2%的人觉得不需要学。
四、问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