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生活感悟(精选5篇)

  • 我的大学生活感悟(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在阅读中学习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懂了,熟读成诵了,自然会达到“感悟”的境界。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所收录的佳作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

我的大学生活感悟(精选5篇)

我的大学生活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 感悟 能力 教学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感悟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学生对文章有透彻的感悟才能悟其义、悟其情、悟其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会发现,学生语言的感悟能力是不一样的,加上他们本身又具有表达能力的差异,造成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感悟参差不齐。如何让感悟走出迷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感悟能力呢?培养的途径有哪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阅读中学习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懂了,熟读成诵了,自然会达到“感悟”的境界。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

我们手中的教科书所收录的佳作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模板。它们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写作技巧各有千秋。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认真剖析课文的写作技巧,为自己所用。

要让学生紧扣文章,通过阅读、联想和想象,将自己个人的独特体验参与到文章的解读中去,剖析这种感悟(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如《军神》一课,当学生知道这次手术共割了七十二刀时,老师可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平时不小心被割伤的情景,加深体验,就会对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有更加深刻的感受。当学生理解了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时,教师可引导:“此时此刻, 如果你就站在手术台旁,亲眼目睹了手术过程,你又会怎样称赞我们的刘伯承将军呢?” 老师抛出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手术的情境中,对刘伯承将军的崇敬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阅读中要求学生有一双会观察关注的眼睛,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用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方式学习,既要“身入”事物,又要“心入”事物,也就是“融汇其中”、“易地而处”,亲身加以体验、感受。有了这种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看到并感觉到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陶冶、净化我们的心灵,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从而完成阅读过程中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二、在写作中注重感悟

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学为所用.。学会语言、发展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但学生把自己的感悟应用在语文写作实践中的并不多,所以,教师应创设感悟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进行迁移重组或仿写练习,多加一些小练笔,做到读写结合。比如我在教《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迁移训练,为此依据文章设计了如下的思路牵引:

1、你有知心的好朋友吗?

2、你是否和朋友心生疙瘩过?

3、你是如何处理的?

4、你从“我”的经历感悟到了什么?

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写作实践。学生的思想火花在体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也让我感受到他们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趋向。试想,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提高不了他们的感悟能力呢?何愁激发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当然也可以以课文为“例子”,组织一些改写、补白、续写等形式的小练笔,也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服务于写作训练,让学生通过练笔,在实践中用语言、明含义、展想像,促感悟。 转贴于

三、在实践中沉淀感悟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说、多听、多积累、多感悟,从生活中典型性的事例到社会上的某种现象,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到风俗民情……从而认识人生,感悟青春、生命、温暖……

我常把学生感悟的内容进行组编,给予展示、交流,评选出“感悟之星”。 我组织开展了“精品天天读,感悟天天说”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积累的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读有所悟、读有所得,切实提高了课外阅读的效果。在交流与合作中,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沉淀感悟,提高了语文能力。

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而且调动了他们的情感。他们是在用心创作作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文字语言奉献出来,你能说这不是感悟能力的培养吗?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份喜悦的心情;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份无尽的期待;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每次展示,都让我们有一份不菲的收获!

另外,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定期要他们提供读后感、随想等,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克拉森研究表明:学生自发的有兴趣的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的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作文能力更有效。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强调在重视课堂与生活观察中的思考和感受的同时,还要强调课外阅读中的情感积累、感悟积累。

四、在生活中增进感悟

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双发现美的眼睛不是靠气功练出来的什么神奇的天目,而是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锻炼出来的感悟能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情操,并且从阅读中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那么学生的感悟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加强,他们就会真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提高悟性,生活的积累也很重要。我们要鼓励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在阅读中紧密联系生活,用生活的活水帮助理解、促进感悟。

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为让学生感悟到文中所体现的高尚精神,要让学生联系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从四年级起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写随笔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并告诉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

总之,以上总结了几种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促成其学会学习的方式。当然, 这些教学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我愿与广大同仁一道, 共同探索教学的新路子, 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我的大学生活感悟范文第2篇

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就离不开读写,而读写也要靠悟性。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悟性最为重要,但是悟性(即感悟能力)也在于培养。正是有不同层次的感悟或曰悟性,才使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千差万别。那么,如何通过读写来发展和丰富这种感悟呢?

一、课内阅读是感悟生发的摇篮

课文是激发学生感悟的载体,课内阅读就是感悟生发的摇篮。课文内容之丰富,主题之鲜明以及多元的人文因素,为学生建构了获得不同感受的背景,因而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教师在讲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默读、速读,尤其是尽情地朗读――或平和舒缓、或豪放激昂、或深沉婉转、或圆浑清亮、明快流畅而抑扬铿锵……仔细揣摩可用不同的语气、多种表情方法。重点语句教师或示范,或引读,或导语激情读,务使学生进入意境,完成角色转换,在读中体悟课文深厚的人文情怀,进而生成独特感悟。如教学《蜻蜓和蚂蚁》一文时,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使之认识变化的蜻蜓,从而悟出丰衣足食缘于劳动。

第二,要重视文字的推敲。应教给学生联系语境和生活经验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用演一演,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画一画,读一读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体会重点词句的表情达意,从而丰富情感的体验,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文本的魅力和内涵,获得独特的审美愉悦。如教学《孙悟空大闹蟠桃园》,重点抓住孙悟空奉命看守、因不被邀请而大怒部分。反复读,体悟其愤怒程度。第二自然段,则重点通过朗读,来感受语言的精当优美,之后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来感悟孙悟空的机智可爱。

第三,教师在讲读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感悟语言,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并学会与大家分享感悟。如教学《蜻蜓和蚂蚁》一文后,让学生进行续写并交流。因学生在学文时感受深刻,所以,他们续写也变得顺畅生动。一名同学写道:第二年的夏天很快到了,这回小蜻蜓没有在碧绿的青草地上只是和小蝴蝶玩耍,而是在花园里默默地劳动,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她从不间断。秋天又来了,小蜻蜓已把过冬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她还帮助小蚂蚁往洞里运过冬的食物,他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二、课外阅读是感悟发展的蓝天

课内阅读不过习得了方法,课外阅读才是感悟发展的广袤蓝天。在浩瀚书海中品味酸甜苦辣,感受喜怒哀惧等,他们的感悟才能发展和丰富,这也正是语文学习的拓展。

从低中年级开始,可以鼓励学生读童话、历史故事、典故、成语故事等,并逐渐拓展,在阅读中丰富语言积累与感受,提升文化修养。如《小故事大道理》,《心灵鸡汤》等,因为能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丰富阅读感受,因而学生情有独钟;科普类的如《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等,尤能开蒙启智,学生更喜闻乐见……这样的阅读既有了知识性的积累,也有阅读感悟的储备。但这还不够,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感悟的平台。如在早自习或下午的自习时间,激励学生展示阅读积累、讲说阅读内容和阅读的感受,在交流中分享阅读成果与快乐,这一经历就是发展和丰富阅读感悟的过程。

新课标就建议我们: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这就是阅读感悟,也是写作的知识与情感的铺垫。

三、口语表达是感悟铿锵的律动

口语是人们交际的重要方式,它可以生动、形象地表情达意,他代表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语言乃至生活感悟程度,而尤以阅读感悟为重。所以说,口语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比较留意通过口语表达训练来培养感悟能力。

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周围的声音”,学生依托第九板块对此已有了一定认识,再通过生活积累,采集各种声响,然后据感受分类,阐明观点,真是有理有据,表达清晰流利。何以如此?就缘于丰富的声音感受和语言的感悟。在教学《孙悟空大闹蟠桃园》后,让学生说“你心目中的孙悟空”。由于有对声像、文本及生活感悟的丰富积累,其表述也有声有色,各抒己见乃至滔滔不绝。或声情并茂、或体态表情、或打拍诗赞……可知感悟之深。如此,营造口语交流氛围与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就可以奏出铿锵律动。

四、书面语言是谱写感悟的乐章

学习语言,培养语感,要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见闻、体验和想法,书面语言就是谱写感悟的乐章。由于形成书面语言一般有足够的时间构思和布局,所以大都是深思熟虑的,也是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阅读是获得丰富感受的摇篮,而丰富的感悟是书面语言的精髓。有了丰富感悟积淀,书面表达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内外的读写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大量的书面语言实践表达读书和生活感受,并通过交流以共享,体验成功快乐,提升写作水平。

如“童年的愿望”这一板块共三篇课文,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关注儿童的生活,突出了主题。我们课堂上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童年感悟,随机仿写《我的愿望》就水到渠成。有同学写道:我是一个爱幻想的小女孩,我有无数愿望。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去海南。我要看沙滩的金黄,感受海水的温凉,去摘大椰子,把贝壳变成精美的工艺品……这也是各种积累感悟的乐章。

引导学生在读写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也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感悟就是读写的灵魂。

我的大学生活感悟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3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文子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和环境的直觉,获得一定的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情境性、体验性、直观性等特点。

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上来,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有所感悟。

一、用“心”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数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并不是否定教师的点拨与引导。相反,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用心去品味,去琢磨,让学生的脑子活跃起来。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有时有必要对问题做解答和分析,以此来修正学生在回答中的曲解或偏解。

二、在“诵读”中感悟

“诵读”对文章的感悟是语文教学形式之一。在诵读中,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感悟文中思想变化;在诵读中,感悟语言文字所含的情味和节奏。

例:《穷人》中,有一段话: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在通常的情况下,严肃、忧虑是词的并列,可以用顿号。这里用逗号,语气比顿号略长,感悟渔夫焦虑心情。连续两个“嗯”,读出渔夫与妻子商量的口气,感悟渔夫的善良和对家庭的爱。从三个感叹号中,感悟渔夫办事果断。从“搔搔后脑勺”和“我们,我们”中,感悟渔夫是经过认真考虑而做出决定的。“熬”体现渔夫宁愿自己受苦,也愿承担后果。通过对渔夫的神情、动作、语言反复诵读,感悟出渔夫的焦虑、决定收养两个孩子、遇事能与妻子商量、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好品质。

三、在“语境”中感悟

在优秀作品中,无论是描写还是描述,都有作者的目的,都应引导学生感悟。感悟作者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内含。

例:《穷人》中的第一自然段。

如何感悟这段的内含呢?

1、感悟穷人的勤劳;(1)“穷人”穷在哪里?丈夫在大浪中打渔,妻子半夜补帆。(2)天气恶劣,还要打渔,感悟渔夫的勤劳和生活的无奈。(3)桑娜将屋里收拾得温暖而舒适;屋内收拾得整洁;孩子安睡。

2、感悟桑娜的善良。(1)因为丈夫还没有回来,感到心惊肉跳,十分挂念。(2)妥帖安顿孩子。

四、在“品评”中感悟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品评,才能感悟课文运用的妙,才能感悟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对绿的内含的感悟:1、“绿”字还可以用什么字来代替?吹、到、刮、回

2、再读诗,体会绿的妙用。绿是怎样的?绿是无声无息的、无影无踪的、不知不觉的、整片整片的——在对绿的品评中,了解作者用词的形象感、蕴涵的情味感。

五、在“想象”中感悟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是没有直接的可感性,只有借助于人的联想,化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才能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景和意境。

例:《我的战友》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没发出一声。”引导学生想象:烈火烧身是怎样的感觉?(疼痛)为了忍受这样的痛苦,怎样做?(趴)。怎样趴?看插图。(咬紧牙,十指插在地上。)现在可以说他为什么伟大了吧?为了战斗的胜利,他忍住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

六、在“价值取向”中感悟

在课改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谈他们的看法。这是课改的一大成功。但在交谈中,学生曲解作者的价值取向。老师没有及时纠正,怕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还给予肯定。我认为是不科学的。

例:《会摇尾巴的狼》教学,狼的形象是凶恶、狡猾的。老山羊是善良、能明辨是非的形象。这是作者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的学生曲解了作者价值取向,认为狼是可怜的,聪明的。因为它掉进陷阱,可怜;因为它为了活命想尽一切的办法叫山羊救它,是聪明的。山羊是可恶的,见死不救。我们就要从课文中,从狼的神态、动作及露出凶恶的本性,分析狼是否可怜。推想如果救出狼,狼会怎样。来修正学生对作者价值取向的曲解。

七、在“触类”中感悟

触类旁通,使学生有所感悟,是阅读教学常用的方法。例:生字词的教学,修辞手法的运用,一些写作方法——只要教师一点,学生就能产生共鸣,达到理想的效果。

八、在“体察”中感悟

我的大学生活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对其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接感觉,从而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它不是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够获得的。因此,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潜心地读书,不断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才能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而且阅读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应该让品读感悟走进语文课堂。

一、熟读深思,促进感悟

语感是一种直觉的语言思维现象,是人头脑中深层言语结构水平的“外化”表现,是在长期的阅读活动和规范的语言训练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综合能力。在课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读通读懂课文,能对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有所触动,使课文的语言、情感、文字在学生心中沉淀,形成文化基础。要想获得感悟,必须读得充分,让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把思绪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因此在每一节课上,我们都应该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

二、尊重个性,多元感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感悟则是学生内心独特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首先是由于受到外在教材语言文字的刺激和影响而引起的,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蕴涵的思想和感情,激起了学生相应的情感,调动起了学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引起学生联想和思维,出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结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于是有所感受,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遐想,颇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 西方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

三、注重积累,激活感悟

要积累语言材料,一靠多读。广泛阅读课内外读物,在阅读中自读自思、自我领会、自求得之,阅读面扩大了,思路就会拓展,领悟力就会提高;二靠多记。要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勤动手摘录好词佳句,勤动口背诵精彩片断,使其不断“厚积”;三靠多用。要鼓励学生把摘录的好词佳句运用于平时的口头表达或习作中,使“消极语言”变为“积极语言”;也可组织参观访问、办报、开故事会等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中增加积累。学生通过“读、记、用”,为“薄发”储存了丰富的材料,无疑会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顺畅表达,促进感悟力的提高。

我的大学生活感悟范文第5篇

一、“感悟”美景,陶冶性情。

让学生“感悟”美好的景色,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灵魂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这是一切“感悟”的基础,最重要的“感悟”是“感悟”大自然、“感悟”家乡之美。日出日落,春风秋雨,鲜花朝露,落叶严霜,行云流水,游鱼飞燕,――这些都是美的,让学生走进其中,必然感慨万千,“感悟”深刻,则激情满怀。例如,在仲春时节,我带领学生们去踏青,并且要求他们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回来后相互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学生们写作激情很高,写得很好,有一个学生写到:“鲜红的太阳在家乡的大平原上升起,照耀着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小燕子在麦田上穿梭,农民在田里劳动。河水清清,倒映着蓝天、白云,轻轻流向远方。空气清新,微风徐徐,吹拂着我们的脸庞,啊!我的家乡真美。”通过这样的主动“感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而正确的人生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这个美好的世界,为以后“感悟”社会打下思想基础。

二、“感悟”生活,丰富写作材料。

许多同学抱怨缺少写作素材和题材。遇到写“挫折”的内容,就是某次考试失利,成绩不好“无颜见爹娘”,结果在父母的耐心劝导下或是在某个故事的启发下,重拾信心等等,这样老旧的材料连学生自己都感觉“没意思”。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是我们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一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的生活现象,却蕴涵许许多多闪光的东西。只要我们有一双“火眼金睛”,有一颗公平、善良、正直之心,就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学生的生活,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版块,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应当让学生从“感悟”家庭生活入手,让他们真心的去看爸爸衬衣上斑驳的汗渍,真心的去看母亲头上那星星的白发,“感悟”父母的辛劳,感受悠悠慈母情,浓浓严父爱,进而让学生怀“感恩”之心去留心观察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去发现、去捕捉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瞬间。

三、“感悟”真情,激发写作感情。

文章是情感的产物,“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只有作者首先被外物所感,被彻底打动,才有可能写出动人的东西。情感是作文的源头活水,离开了鲜活的情感之源,文章就会显得死板呆滞,毫无生气。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关注学生感情的酝酿,让学生的心灵在感动的天地中徜徉,才能编出灿烂的云锦,吐出光辉的火焰。学生作文需要热情,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写作前让学生“感悟”真情,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怀,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让他们达到一种“不吐不快”的程度,那么他们在文章中一定能任意宣泄自己的情感,做到情透纸背。这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既是一项任务,更是一项技术。

四、“感悟”教材,创造精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