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评估论文(精选5篇)

  • 审计风险评估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应获取深入的行业信息 宏观环境基本面的情况以及政府政策从公开媒体上较为容易获取,而行业信息可能需要通过购买专业机构的分析报告才能得到较为详尽的描述。项目组为降低审计成本常常忽略该部分的变化分析。其实除了购买行业协会的分析报告和行业统计…

审计风险评估论文(精选5篇)

审计风险评估论文范文第1篇

上市公司年报审计的风险评估只涉及本年的情况,而IPO审计涉及的会计期间跨度至少是三年,企业每年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有所变化。因此项目组形成风险评估底稿时应关注申报期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具体变化,不可简单照搬上年工作底稿。同一年度的各个阶段如有典型反转,也应在底稿中详细说明。比如,房地产行业在2011年的三季度出现明显的向下拐点,对上游的工程机械、水泥钢材等建材行业,下游的装饰、装修、家电行业均有不利影响。还有一些特殊的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会对局部经济产生影响。

二、风险评估要重点关注行业分析

(一)应获取深入的行业信息

宏观环境基本面的情况以及政府政策从公开媒体上较为容易获取,而行业信息可能需要通过购买专业机构的分析报告才能得到较为详尽的描述。项目组为降低审计成本常常忽略该部分的变化分析。其实除了购买行业协会的分析报告和行业统计数据之外,项目组还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得行业资料:一是同行业已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二是被审计单位董事会的年度经营分析报告;三是券商编写的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的研究报告;四是向被审计单位销售部门、战略发展部门、宣传部门等机构询问其主要产品、行业发展状况等信息;五是其他机构如银行编写的公司债券发行的尽职报告等资料;六是相关报刊和期刊等。另外,注册会计师除了解行业的总体状况以外还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如,某IPO企业主要生产复合聚氨酯胶粘剂,其产品属于环保型高性能新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日化、电子、轻纺等行业的产品包装,还大量应用于交通运输、油墨印刷、安全防护等其他领域。粘合剂属于高分子材料行业的细分行业,而聚氨酯胶粘剂又是粘合剂的分支。2011年该企业受铁路建设速度放缓的影响,与整体行业运行情况相比,收入及净利润增长率略低。同属高分子行业的另一家医用高分子材料企业的相关指标则明显高于整体行业水平。这说明细分行业的差异化以及特定事件对企业有可能发生重大影响。

(二)注意行业的生产营销特点对被审计单位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食品饮料行业的营销特点是巨额广告费的投入,与其他行业相比占比较大。从重要账户来讲,销售费用是重点审计领域,注册会计师应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三)相同行业会随着产品结构与客户分类的不同表现出个体差异

同属一行业,产品结构不同,客户分类不同,有时个体差异也较大。例如,有一家从事风力发电塔架制造的IPO企业A,其2010年会计报表显示存货余额较大,占到资产总额的33.57%。项目组选取了一家同样从事风力发电塔架制造的已上市企业B,对其上市前一年的相关财务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家企业在资产规模和收入规模上略有差异,更重要的是在产品结构和客户群体上有差异。B企业2010年主营产品为1.5MW及以上功率风机,2011年募资投向3MW及以上海上风电塔架建设2.5MW及以上风电塔架技改、研发中心三个项目。A企业2010年主营产品为1.5MW风塔,且全部为陆上风力发电风塔项目,主要客户均为国内客户,2011年开始逐步转向1.5MW以上风塔项目及海上发电风塔项目。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国内风电企业传统的1.5MW风机利润逐年下降,急需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型化风机已成为其着力开拓的新市场。通过上述行业背景资料分析及数据比较分析,可看出A企业库存商品的“存在”认定以及“计价与分摊”认定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

三、要科学合理地运用风险评估分析程序

注册会计师应用分析性复核能够作出纵向比较,如当期与前期的比较;也能够作出横向比较,如被审计单位与所在行业的比较;也能够通过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判断整体的合理性。这种比较分析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中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关系作更好的理解和判断。项目组在未审报表分析时采用的方法一般有典型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合理性测试法和回归分析法。注册会计师在分析销售数量的合理性时,可以与仓储能力、生产能力进行对比,在分析产能利用率时,可以将营业收入与运费、动力消耗、销售人员薪酬等联系起来比较,这就是合理性测试法的运用。回归分析法的运用必须建立在掌握大量观察数据的基础上,设置回归方程并计算期望值,再将实际发生额与期望值进行比较。当被审计单位处于稳定经营环境下时,趋势分析法最适用。当财务报表项目之间的关系稳定且可直接预测时,比率分析法最适用。首次承接业务的项目组在分析未审报表时,一般只做上期和本期比较,也就是趋势分析法,连续审计后才对申报期做三年一期的趋势分析。对于首次承接业务的项目组,建议适当拉长比较区间,同样进行若干期趋势比较。同时,项目组应注意比较基准的问题。有的项目组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在与同行业已上市公司进行比较时,使用的是样本企业上市以后的数据。同一家企业上市前后的财务指标和数据都有可能波动较大,何况不同企业在经营范围、资产规模、营销渠道等各个方面根本无法完全复制,其数据的可比性就大打折扣了。样本企业上市前三年一期的数据都已公告,比较容易取得,因此,笔者建议选用样本企业上市前的数据。又如,与行业数据比较时,底稿中往往不注明数据出处,其可靠性无法判断。数据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数据形成的预期值。因此,《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的准则指南建议,比较行业信息时应当使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信息;行业监管者、贸易协会、行业调查单位的信息;公开出版物的信息、证券交易所的信息。

审计风险评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期望审计风险评估;锚定与调整启发法;锚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3(2)-0023-07

一、引言

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是指审计人员在对特定项目实施审计之前,预先确定的愿意承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是审计风险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和输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计划阶段,往往要预先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然后以此为目标,制定具体的审计策略,并尽力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期望水平以下。

上世纪七十年代,Tversky和Kahneman(1974)根据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判断与传统经济理论所假定的那种理性判断之间会发生系统性偏差的机理,从而奠定了行为经济学的基础。近二十多年来,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不断地被应用于金融与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特别是在审计研究上,行为经济学的应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彭桃英,2010)。

在期望审计风险评估主体进行风险评估的判断与决策过程中,他们面对的同样是不确定性的环境。作为理性的经济人,评估主体(在本文中我们假定是审计人员自己评估审计风险)对期望审计风险评水平的确定不应受到以往有关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而且应该根据新获得的信息,科学地进行评估。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是一个有待检验且尚未见人尝试的重要问题。如果在这方面也的确存在锚定效应,即存在依赖以往评估结果的系统性认知偏差,那么,这一研究对于审计人员克服期望审计风险评估中的认知偏差,更加客观和科学地利用新信息,提高审计风险控制能力,就具有十分明显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回顾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只有将实际审计风险水平控制到低于或等于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时,才能结束审计工作。既然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对审计工作如此重要,那么哪些因素是评估时应该考虑到的或有哪些因素比较重要呢?刘峰、景东华(2002)认为确定合理的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必须综合考虑审计风险的影响力度、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同时尽可能降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影响。员鸿琬等(2004)认为,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有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审计结束后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的大小及败诉受到惩罚的严厉程度;二是审计市场的竞争性;三是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偏好;四是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应关注以下三个因素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影响:一是外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信赖程度;二审计报告日后被审计单位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三是管理部门的正直性。赵春萍、邵世文(2003)讲述了确定期望审计风险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会计报表使用者对报表的依赖程度,该指标可以从客户规模、所有者的分布、负债的性质和数额这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Kinney和Uecker(1982)以154名注册会计师为被试进行了两个实验,通过改变样本规模和样本误差数来检验注册会计师判断控制风险时的锚定效应,两个实验的结果均表明被试的判断明显存在锚定效应。Biggs S和Wild J (1985)以121名注册会计师为被试,实验结果再次证实了Kinney和Uecker(1982)的实验发现,被试发生了锚定效应,但是被试是否更加谨慎无法确定。Presutti(1995)以62名注册会计师为被试,发现以前年度审计抽样信息对被试的判断产生了显著影响,对本期的判断具有锚定效应;而且被试表现的更加谨慎,提供以前年度审计信息的被试大大高估实验任务中销售循环的控制风险。

我国关于锚定和启发法的研究刚刚起步,仅在审计判断研究领域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如张继勋(2002)通过理论分析认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存在锚定效应。此项研究对于理解注册会计师的判断过程,避免审计判断偏差和检验审计准则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杨明增、张继勋(2007)以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背景,以控制测试为实验任务,验证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在有以前年度信息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本期控制风险的评价更加谨慎,控制风险的估计水平更高。李斌等(2008)认为,锚定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只要是在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上述有关期望审计风险影响因素的文献对影响因素的总结大同小异,且没有比较全面地、分类别地、有层次地显示出来。在本文中,将通过编制一个包含了大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表,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每个因素的权重大小;然后,将扩展审计判断中的锚定效应研究到期望审计风险评估过程中来,试图克服目前相关文献中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三、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

(一)问卷设计

除了对相关文献中关于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因素的借鉴之外,为了对影响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也为了给实验部分的变量设计提供更多可靠及适当的选择,在设计调查问卷后,先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向被测试者咨询、请教与讨论,不断改进问卷的因素设置与分类,最终得到了一份包含四个大因素、二十三个子因素的调查表。在正式的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中,被测试者普遍反映这份调查表是适合我国审计实务环境的。包含了这二十三个因素的四大因素分别是审计失败的不良影响、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有无舞弊动机及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因素。

问卷由两个必答问题与一个任答问题组成,其中,第一个必答问题是为了调查影响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上述四大因素依各自的影响程度所占的权重;第二个必答问题是将问题一中的四大因素分别细化为多个具体的影响因素,针对每个具体因素的影响程度分五个等级打出相应的分数(回答采用5点量表,“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到“无关”,分别记4-0分);问题三是属于一个附加的任答问题,针对部分审计人员认为除问题二中列举的因素外,还可能存在其他因素会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可以作出补充。

(二)问题一的结果分析

有效问卷中对第一个问题的结果描述与统计。其中,表1是将各个总体因素的权重分别取最大权重、最小权重以及求平均值后得出的结果;表2是对回答者中认为各因素权重最大的问卷数量所作的统计。

由上表可以看出,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对审计人员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的影响程度所占的权重最大,为38.72%;审计失败的不良影响权重次之,为25.69%;被审计单位的舞弊动机权重为19.93%;事务所或审计人员主观因素权重最小,为15.62%。

从上表可知,有57.86%的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程度最大,有17.36%的审计人员认为审计失败的不良影响对期望审计风险的影响最大,有15.28%的审计人员认为被审计单位有无舞弊动机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最大,而只有11.11%的审计人员认为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人员主观因素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最大。

(三)问题二的统计结果

表3是对问卷中问题二的结果统计,通过求平均分值描述四大总体因素的各子因素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影响程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审计实务中被审计人员重点考虑的前五个因素是: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大小、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事务所业务竞争程度、被审单位管理人员遭受的异常压力、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这里的分析结果为本文实验变量的确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研究假设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理论及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为了提高决策效率,往往会利用最易获得的信息去建立参照点,此参考点即为锚。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评估过程中,过去的评估值就可能被认为是本年度的一个初始值。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要全面性地了解被审单位的有关重大经济活动、重大经济决策,认真查阅其上年接受审计的情况,在判断上年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合理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将上年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当作“锚”。由于本文是在被审计单位经营状况正常的情况下开展研究的,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审计人员在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会产生锚定效应,即,以前年度的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对本年度的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认为,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一旦确定了初始值,决策者就会在初始值的基础上,根据获得的新信息不断进行调整并得出最终的判断。根据这一理论,在期望审计风险评估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对其承接的审计业务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会尽可能全面地搜集与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相关的信息。由于这些信息对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不一,这时就需要审计人员凭以往的经验,对哪些信息是作出期望审计风险评估调整的重要依据进行主观判断,并不断在心中做出评估调整决策,形成最终评估结果。据此,我们提出假设:

假设2: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审计人员会根据所获得的新信息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见,在所有子因素中,客户的盈利能力、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这两个子因素的影响排在前两位。因此,该两个因素是审计人员在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必须加以权衡的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还显示,审计人员中57.86%的比例认为,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因素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的评估影响最大。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若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有所提高,考虑这一新信息会导致审计人员在上年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调高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

假设2b: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若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有所降低,考虑这一新信息会导致审计人员在上年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这一影响因素占了很大权重外,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的评估得分也非常高,因此,我们把遭受法律诉讼大小这一子因素作为第二次调整信息,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c: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单位盈利能力一定的情况下,若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人员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增大,则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

假设2d: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单位盈利能力一定的情况下,若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人员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减少,则会导致审计人员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高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

五、实验设计

(一)变量的选取与实验过程

从表1,本实验的三个操控自变量是:上年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被审单位盈利能力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结束后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大小。每个变量有两个水平,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为两个水平:上年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有两个水平:高水平(L1)、低水平(L2);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有两个水平:较高(P1)、较低(P2);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有两个水平:较大(S1)、较小(S2)。相应地,作者设计了一个2×2×2三因子的八种方案实验,作者采用随机的方式分发给参与实验的被试,这八个方案为:L1P2S2、L2P2S2、L1P1S2、L1P1S1、L2P1S2、L2P1S1、L1P2S1、L2P2S1。

本实验的被试是参加湖南省注协培训的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部分审计从业人员,共240人。实验首先要求被试阅读实验的背景信息,之后每阅读完一个资料信息后给出一个合理的评估结果。案例资料提供了三个重要的资料信息,一是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结果;二是被审单位的盈利能力大小;三是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的大小。因变量(AP)就是被试根据所给信息相应做出的每一次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按影响风险的程度分为无关、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五个水平,分别给予分值0、1、2、3、4分。由于三个自变量的信息是要求被试者按先后顺序依次阅读的,每位被试都将依次做出三次评估。

为了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选择一个对被试来说合适而且熟悉的审计判断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选择了最普遍的年报审计项目作为案例背景。同时,为保证实验设计的实际适用性,在正式实验前,我们先进行了小规模的问卷发放,并在问卷发放现场与被试审计人员探讨了实验问卷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经过对个别子因素和标度的级数调整,问卷设计在大规模发放时得到被试的普遍认可。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审计证据与审计判断选择和审计意见选择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必须控制额外变量对实验效果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位、学历、从事审计工作年限以及审计人员的年龄等方面来反映不同实验组的被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我们在实验开始前对被试的分组是随机进行的,但是为了消除未预期的混淆效应,本文对被试的随机分配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实验组之间在审计人员的职位、学历、从事审计工作年限以及审计人员的年龄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为了测试证据操纵的效度,我们就被试对每个问题的回答进行操作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由于错误的判断在整个判断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而,可以认为对证据判断的操作是有效的。

(二)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完成后共收回165份问卷,剔除无效的21份,有效份数为144份。我们将实验结果数据用Excel加以整理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

1、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4中各种信息状况下审计期望风险评估的均值可以看出:审计人员在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时,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被评估为高水时评估当年的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要高于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被评估为低水平时评估当年的期望审计风险水平(L1下的3.51远高于L2下的1.90),这体现了上年度的风险评估结果对当年风险评估的影响;审计人员在上年度风险评估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提高时做出的第二次评估均值远高于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降低时的评估均值(L1P1下的4.25远大于L1P2下的3.08、L2P1下2.94大于L2P2下的1.47),说明若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好时,期望审计风险的评估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被审单位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相同时,审计人员在作出风险评估时,审计结束后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也会导致风险评估的差异,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时的评估均值小于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小时的评估均值(L1P1S1下的3.33小于L1P1S2下的4.89、L2P1S1下的1.78小于L2P1S2下的4.28、L1P2S1下的2.06小于L1P2S2下的3.83、L2P2S1下的1.11远小于L2P2S2下的2.94),这是审计人员考虑了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之后的评估结果。

2、独立样本均值T检验分析

表5显示了审计人员在只获取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高水平或低水平)的情况下做出的初始评估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这两组初始评估结果的方差有显著性差异(F=44.832,P=0.000

由理论分析可知,风险评估人员在获得一个新信息后,会将初始信息与新信息综合考虑形成一个新的风险评估结果,即在初始评估基础上适当地调整。表6是对考虑被审单位盈利能力的情况后第二次评估与未提供任何信息下的初始评估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从表中信息可知,当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被评估为高水平时,这两组评估结果的方差差异显著(F=22.577,P=0.0000.05),在接受方差相等假设的情况下,两组的风险评估结果均值存在显著差异(T=-7.567,P=0.000),说明若被单位盈利能力较低时,审计人员考虑这一新信息则有可能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水平。

相比表6,表7则是对提供被审单位盈利能力的第二次评估与未提供该信息下的初始评估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从表中信息可知,当上年度的期望审计风险被评估为高水平时,两组评估结果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F=16.361,P=0.0000.05),在接受方差相等假设的情况下,两组评估结果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T=3.301,P=0.001)。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一定时,若被审单位盈利能力较上年降低,审计人员考虑这一新信息则极有可能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降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假设2b成立。

表8与表9是检验风险评估人员在进一步得到有关审计结束后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的信息后所做出的第三次评估,其是否在第二次评估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其中表8中进一步提供的是遭受法律诉讼的可能性大的新信息。从表8的检验结果可知,所有信息状况下的前后两组评估的均值均呈现调低的趋势。各组评估结果的方差有三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接受方差相等的假设下,这三组的评估水平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验证了当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相等时,若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时,审计人员极有可能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另外,有一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接受方差不相等的假设下,这组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验证了当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相等时,若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时,审计极有可能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假设2c成立。

表9中进一步提供的是审计结束后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小的新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所有信息状况下的前后两组评估结果的均值均呈现调高的趋势,除L1P1S2与L1P1这组外,其他组的评估结果方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考虑到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较小后,审计人员在第二次评估的基础上可能会适当调高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验证了当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及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相同时,若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小时,风险评估人员有可能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高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假设2d成立。L1P1S2与L1P1这组方差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接受方差不相等的情况下,均值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样验证了假设2d。

假设2a、假设2b、假设2c及假设2d的成立充分验证了假设2的成立,即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审计人员运用锚定与调整启发法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会根据所获得的新信息,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此外,我们对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及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是否对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产生显著影响做的补充性T检验,也得到了肯定性结果。

六、结论

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被审计单位的盈利能力和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作为新的信息,根据被测试者在这两个信息基础上依次进行的调整,检验了审计过程中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中的锚定效应。结果表明:第一,在进行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时,审计人员会受到锚定与调整启发法的影响,上年度有关期望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会产生锚定效应,对初始评估产生显著影响;第二,在不确定性环境下,审计人员运用锚定与调整启发法进行期望审计风险水平评估时,会根据所获得的新信息,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其风险评估。例如,在上年度期望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相同的情况下,若被审计单位本年较上年盈利能力有所提高,审计人员考虑这一新信息会导致他在初始评估的基础上调高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若审计结束后遭受法律诉讼可能性较大,审计人员将在先前评估基础上调低其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水平,等等。此外,被审计单位盈利能力及发生法律诉讼可能性大小等因素对审计人员在作出期望审计风险评估方面都有显著影响。

总之,期望审计风险评估中的锚定效应与调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提高业务素质,克服非理,是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评估能力和审计风险控制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Biggs S,Wild J. An Investigation of Auditor Judgment in Analytical Review[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5(4):607-633。

[2]Kinney W R J,Uecker W. Mitigat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nchoring in Auditor Judg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2(1):55-69。

[3]李斌,徐富明,王伟,龚梦园.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理论模型及应用启示[J].应用心理学,2008,(5):269-275。

[4]刘峰,景东华.期望审计风险水平探析[J].四川会计,2002,(2):41-42。

[5]彭桃英.行为经济学在独立审计中的应用研究[C].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The Research on the Anchoring Effect of the Assessment of Expected Audit Risk Level

ZHU Bei

(China West Airport Group, Xi'an Shaanxi 710075)

审计风险评估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着很好的理论借鉴和应用参考价值,并帮助会计师事务所在实践中有效使用这种新的审计方法达到预期规避审计风险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审计模型

Research on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ing and Application

Abstract

Following the trend of the broadening audit risk, the method of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 has been taken to resolve the complicated audit risk for the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and auditors. It has been proved in practice by the foreign studies that the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 is efficient and scientific. Correct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to avoid the audit risk total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working between the Modern Risk-oriented Audit and the system-based audit approach. As a new audit method, it is a big creation based on system theory and strategy management theory. And now,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use the new audit method and attain the expected effect in practic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isk-oriented audit, risk model and the relative conceptions. This conclusion is helpful for the valuation of brands through legal aspect.

Key words: risk-oriented audit, audit risk, Audit model

目录

一、序言 1

二、文献综述 1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问题 2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与特点 2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 4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 4

四、实践中的程序和方法 5

(一)案例概况 5

(二)战略分析 5

(三)环节分析及剩余风险决定 6

五、结论与局限性 7

(一)结论 7

(二)局限性与启示 7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8

一、序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类开始进入较为成熟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多样的、急剧变化,内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也在急剧增强,内外部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化为会计报表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因为没有根据这种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的调整,使审计职业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巨大的挑战。这样的环境变化也使审计人员逐渐认识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体,它是整个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审计过程中我们不能将被审计单位从广泛的经济网络中隔开,只有将它放在一个经济系统中,我们才能对整个审计更好地把握。

原五大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致力于研究风险导向审计,并将其运用于审计过程中,但这一方法在那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体系,原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有一套互不相同的程序但均不对外公开,随着风险导向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和审计实践的需要,原五大事务所开始和学术界合作展开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并致力于建立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的会计师事务所仍然没有一套严密的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识别和评估体系。 与此同时,安然事件后,美国为了重新建立公司信用、培养公众的信心,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台了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而且美国的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也从2001年开始委托美国普华永道公司编写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并于2004年9月正式,用以指导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活动,这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我国学术界和实务界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多都是在国外研究成果上的借鉴。对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风险的实质研究得较为透彻和深入,但整体上来说还是缺乏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系统研究,尤其是在我国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更好地运用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选题意义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我国还处于一个初步的阶段,我国的大部分风险导向审计研究主要还是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之上进行的,因此,对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深。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上述引言部分是对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的介绍;其次是对国内外文献的回顾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历史;第三部分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问题的介绍;第四部分是以被处罚的上市公司年报为例,介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最后是结论和局限性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开拓者——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与鉴证研究中心主任 Timothy B.Bell 博士 和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会计系主任 IraSolomon 教授认为,从现代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风险评估的定位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至少已经存在了 100 年,其中需要的职业判断是风险导向审计的灵魂。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商学院的毕马威会计学教授 StuartTurley 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以被视为长期以来审计方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继往开来、自然发展的进程。它是在原有方式方法上的发展,但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它具备了许多创新的内容,是对传统审计模式的扬弃。 另一方面,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有不同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如何通过设立准则统一对风险导向审计的认识也显得迫切起来。

此外,Turley 教授认为,虽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一开始所需的成本非常高,但是这并不是因为方法的改变,而是由于审计环境的变化导致审计责任的增加,而且这种成本是可以在以后消化的,所以不会阻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安永会计学教授 W.Rober Knechel 认为,现代企业的业务越来越复杂,审计环境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已难以发现企业资产的缺失,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出现正好解决了此类问题。

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包括了1项基本准则、38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定新准则将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境内会计师事务所施行。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于我国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都有很重大贡献,例如:

郑朝晖与马贤明向审计师推荐了几种分析工具——战略分析(包括用于宏观分析的PSET和用于行业分析的POPTER)、流程分析(包括价值链分析法VCA和SWOT)、绩效分析(平衡计分卡BSC和标杆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以及前景分析。

陈毓圭、徐伟 (2004)等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因为我国缺乏有经验的复合型注册会计师、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没有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以及缺乏有效的审计需求,从而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运用有一定难度。

高伟、李晓慧提倡引进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完善制定质量控制准则的具体准则,指导会计师事务所从招聘人员、工作委派、风险控制、向有关专家咨询以及对某一具体审计项目的指导、监督和复核实施全面控制,以保证独立审计准则得到有效地遵守和落实。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问题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与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的内部风险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目标的约束之下,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越是不能达到预期结果,即期望与实际之间的差距越大,则目标越难以实现,或者说是对于实现目标而言,存在的风险就越大。将风险的概念引入审计中来,即为审计风险。有些学者将审计风险视为被审计单位企业经营风险,也有的学者将其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审计风险,还有一部分学者将其视为固有风险的一部分。另外一种关于审计风险的理解则从管理层舞弊的角度考虑问题,将主要的风险视为因为管理层舞弊产生的风险。这里介绍二种有代表性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的定义。

(1)企业经营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导向审计中“风险”看作是广义的审计风险概念,以企业经营风险为评价审计高风险领域和重点,我们将其称之为“风险导向审计”,国内持该观点的代表学者胡春元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最显著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定影响企业持续经营的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因素的内外部各个方面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将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

(2)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这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又一发展,这一审计方法中的风险主要注重于“管理层舞弊”所带来的风险,在这一审计方法中,会计报表审计以重点识别和判断管理舞弊的风险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开展以查找管理层舞弊为核心的风险导向审计。这种审计模式试图从审计技术的角度,切实提高独立审计揭露管理舞弊的能力。

本文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与第一种观点一致,将审计中的风险看成广义的审计风险概念。在管理活动过程中,产品的生命周期长短,产品质量的好坏,企业的生产能力的高低,都是识别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识别点。

风险导向审计特点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自它产生以来便有着一些鲜明的特点:

(1)重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性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传统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在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风险评估以分析性测试为中心。尽管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但核心是分析性测试的运用,传统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测试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现代风险评估以分析为中心,分析性测试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测试功能扩大的要求,分析性测试开始走向多样化,不再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工具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将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国际“四大”常用的分析工具: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就像资产评估不能只有一种方法,如果有几种方法相互印证,则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3)审计范围无边界、专业能力无边界 。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以前所不能比的,大到宏观环境如朝鲜核危机问题、中到客户所处行业的整个产业链结构问题、小到一台机器的运作情况和一个保安的上班情况,都可能是风险评估和审计测试的范围,注册会计师不再只关注与会计报表有关的内部控制,关注的是整个内部控制结构;不但要了解高管的背景,还要了解高管的不良嗜好。审计范围没有边界导致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能力要求也没有边界,注册会计师必须熟练掌握上段中介绍一些常用的分析工具,必须术业有专攻,必须分行业审计。此外,事务所也要实行知识价值链管理,融合审计资源,成立事务所的专业顾问团队或者与咨询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事务所在审计与咨询分离下必须重新融合审计和咨询两大资源,即要符合新会计法案的要求,也要重视咨询在审计业中运用,这种表现就是咨询为审计提供专业服务,审计为咨询拓展业务。

(4)审计证据重点向外部证据转移。管理层舞弊是注册会计师最大的敌人,但管理层又往往是注册会计师的衣食父母和配合者,离开管理层的支持,审计将很难进行下去,需要管理层提供证据证明自己造假又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将眼光转向一般员工,强调“革命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突破”的理念,发动员工举报管理层作假;此外,发挥内查外调的优势,积极向供应商、销售商询问,这为美国新舞弊准则所肯定,也是针对管理层舞弊的有效侦查措施。风险导向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将更多地依赖外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专业判断。

(5)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传统审计程序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审计程序存大很大问题,一是不能对症下药,没有贯彻风险导向审计思想;二是客户的预期,由于客户的财务人员也是会计出身,或者系统学习过审计,或者有长期与注册会计师打交道的经验,这使注册会计师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为此,美国新审计风险准则(征求意见稿)已要求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特别显著的领域采用非常规审计程序。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测试的缺陷,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不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非常机械地重复着机械性的工作,对审计项目经理是这样,对审计助理人员也是这样。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

1.系统观和战略观的统一。

当今世界急剧变化,科学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作为其中一分子的企业的风险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注册会计师为了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就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以及战略进行了解和分析。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只是简单的将固有风险评估为高水平,而直接将审计起点放到了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如果不准备信任内部控制制度则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这样的审计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自下到上、由点到面的审计方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突破了这种局限,它通过了解并且评价企业及其经营环境(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宏观经济等)、战略以及相关风险等,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再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已经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修正,进而控制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这种自上到下与自下到上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系统的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并且提高审计效率。

2.审计程序与方法上的优势。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自负盈亏的组织,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无疑是其目标。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的途径只能是提高现金流量和降低风险,对于每个审计项目当然就是提高审计收费,降低审计成本和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提高审计收费无疑是相当困难的,那么可行的方案只能是降低审计成本和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意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了解,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的过程中大量的运用分析性程序,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而且有效的降低了审计风险。所以说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无疑是其最好的选择。

3.恰当的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审计执业界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最先设立的,随着审计风险模型的设立,审计方式也开始由制度基础审计开始向风险导向审计过渡。随着风险导向审计及审计风险模型二十多年的实践,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确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由于固有风险难以评估,审计的起点往往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这样就又回到了制度基础审计的老路上,而且有时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区别开是很困难的。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简化为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的乘积,从表面看是简化了模型,重大错报风险取代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乘积,但实际上重大错报风险的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并且更有利于风险的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战略以确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的起点为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以及战略,这样注册会计师很容易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局面。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

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分为两个要素: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即客户风险,是被审计单位造成的,注册会计师只能评估而不能改变。检查风险则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按照新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应该分三个阶段来执行审计工作。

(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执行风险评估程序,目的是评估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询问、观察和检察等风险评估程序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2) 针对评估的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总体应对措施。例如,对审计小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证据的过程中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分配一些更有经验或具有某方面特别技能的人员或专家参加审计小组;对审计小组加强督导;在选择实施审计程序时加入更多的未预料的因素;必要时考虑调整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3) 针对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执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注册会计师决定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时,需要执行控制测试,其目的是测试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方面的有效性,并据此再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如果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较低,说明注册会计师预期内部控制较好,那么必须执行控制测试,以支持该评估结果。但无论注册会计师是否信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都必须执行实质性测试以降低检查风险。按照审计风险模型,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并考虑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来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计划和实施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设计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有效执行,将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四、实践中的程序和方法

(一)案例概况

正如前面所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特点是将审计的关注点进一步扩大,除了考虑到会计报表本身的风险以外,更多的考虑企业的经营战略风险,从源头上识别并评价风险,并以此“自上而下”地对报表形成预期,再“自下而上”有针对地实施审计程序。就审计程序而言,相对于以前的几种审计方法,主要的变化体现在初步风险评价环节,其需要关注的内容明显增加,而审计实施以及审计报告的编制则变化不大。所以,为了更好地展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色之处,在此以深圳华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仅就如何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审计重点领域的审计过程作出介绍。

深圳华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如下:

实际操作分析本案例选择深圳华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005 年度的资料 ,由于与审计相关的部分资料涉及商业秘密并没有公开,所以资料并不全面。

公司名称:深圳华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简称:*ST华发A、*ST华发B

(二)战略分析

(1)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004年4月28日公告:根据有关规定,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

由于对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公司所有者或者管理者面对如此压力,2005年度虚增利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本年度的审计重点是审计其是否有虚增利润的情况。

(2)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环境不佳,使公司经营遇到很大困难。

本年度深圳地区电力及能源紧张,公司为保障正常生产购置并租用发电机自行发电,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受银行政策调整及公司连续两年亏损的影响,银行对本公司收紧贷款,生产资金压力大增;

为实现 2005 年扭亏为盈的目标,公司董事会于 3 月份调整了经营班子。经过第二季度的一系列调整后,下半年公司全面进入扭亏阶段,最终 2005 年度公司实现净利润 662.23 万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经过对公司主业经营状况和与行业发展趋势的客观分析,对主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停止了彩电生产,确定了以电路板和注塑件为主业的经营方针。停止彩电生产使公司彻底甩掉了亏损包袱;适度增加投资对电路板厂和注塑厂的部分设备进行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了注塑件产能。

(3)完善了内部管理。

由于本年度的审计重点是防止其虚增利润,公司财务报表显示 2005 年度的净利润为 662 万元,而租赁利润却高达 1,693 万元,所以应特别重点关注物业租赁业务情况,是否存在虚假租赁、租金过高和提前确认租金收入等情况。

(4)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公司未来几年的主要产品是电路板和注塑件,应重点关注公司现有技术及设备能否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关注国内外生产电路板和注塑件的公司是否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公司新年度生产资金主要以自有资金为主,适当增加银行贷款,暂无其他融资计划。

为应对市场变化,公司将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向应用于平板电视、汽车电子、通讯产品、数码相机等的产品方向过渡。

(5)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公司经理人员的聘任,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公司《章程》和《总经理工作细则》的规定进行,薪酬方案由公司董事决定。审计人员需要详细了解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

(6)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因无法获得公司内部控制情况,所以无法分析。

(三)环节分析及剩余风险决定

(1)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这里只以关联方为例。

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情况:公司名称:深圳市华发物业租赁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万元;实际投资额:60万元;投资比例:60%;主营业务:物业租赁及管理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以及大股东占用资产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所以此点也需要特别注意。

(2)确定重要性水平

表4-1 重要性水平计算表

会计报表有关指标 数额(元) 计算百分比 重要性水平(元)

税前净利润 6,622,306.73 5.00% 331,115.34

资产总额 389,185,291.70 0.50% 1,945,926.46

净资产 238,858,928.26 1% 2,388,589.28

营业收入 114,421,667.78 0.50% 572,108.34

根据重要性水平的确认原则,取表4-1计算结果的最小值33万元为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然后将重要性水平重点分配给风险较大的几个账户并随着审计工作的进程评估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是否仍然适用。

(3)编制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计划,主要的内容有: 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风险初步评价、重要性标准、审计策略(包括重点审计领域以及其他关注事项)、审计时间表以及人员安排、审计实施前准备工作等。

(4)控制测试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没有明显区别,在这里不再详述。

(5)实质性测试

通过分析性程序可以发现审计重点,以下将以期间费用为例,如表4-3。

表 4-2 期间费用分析表

2005 年 2004 年 增减变动

营业费用 2,538,648.54 3,870,711.67 -34.41%

管理费用 9,692,215.28 4,936,091.06 -77.94%

财务费用 6,681,869.81 7,205,530.38 -7.27%

合计 18,912,733.63 55,012,333.11 -65.62%

主营业务收入 114,421,667.78 129,245,944.71 -11.47%

公司对于期间费用较上年度大幅减少的解释是:对于营业费用是由于本年度推行有效的营销政策,严格控制费用支出;对于管理费用是由于 2004 年末对存货和应收款项清理后计提了大额的存货跌价准备和坏账准备,本年度调整内部管理机构,精简员工,工资、奖金和社保等各项费用大幅降低,同时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关于财务费用主要是由于本年度压缩贷款,利息支出减少。

(6)审计报告阶段

如果审计后确认:被审计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遵循了会计准则及有关规定;会计报表反映的内容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计报表内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要遗漏;报表项目的分类和编制方法符合规定要求,审计风险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就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

五、结论与局限性

(一)结论

本文探讨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到目前在理论与实务方面都正逐步成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原理及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是审计职业为了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新塑造和完善本职业抽象知识体系,从而保护审计职业的职责范围的努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崭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它是审计技术方法的重大创新。它以客户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观念。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通过对经营风险及经营控制的逻辑推理,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实质性测试审计程序,结合重要性的判断,来自下而上归纳和判断整个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进行继承与扬弃。

(二)局限性与启示

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主要就是源于法律诉讼风险。会计师在接受某一个审计项目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就是这个项目的法律风险,如果这个项目的法律风险太高,即使是被审计客户出再多的审计费用,会计师也是不敢承接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重塑审计师的审计方法,从而提高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功效。审计方法运用功效最直接的体现是审计师判断水平的提高。而由于我国目前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解与运用还只是刚刚开始正式投入应用,所以无法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是如何提高审计师的判断水平做实地研究,更不用说进行大样本研究,这使本文缺乏充分的数据支撑。

我们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目前审计方法发展的方向为了推动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应积极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实务中逐步推广,在适当的时间结合我国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掌握程度,对审计准则作出相应的修订。在研究与推广的过程中,把握以下几点,不但可以使我们更为有效地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而且对我国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益处。

1.需要谨慎地认识监管机构对发展审计方法的作用。国外监管机构对审计方法的发展的态度都比较谨慎,一般是在审计方法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对其功效进行足够的调查、检验后,再通过准则制定予以确认。这主要是因为准则只能就原则性的要求做出规定,而选择何种审计方法达到这一要求则是审计师的自由。我国审计方法的发展很多时候是在监管机关的推动下实现的。这一推动可以缩短审计方法前进的时间,但其潜在的不利后果是有可能在执行中走样。因此,监管机关应该首先推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并鼓励在实务中予以执行,这将更有利于准则的制定。

2.需要加强审计学术界、实务界和教育界关于现代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知识基础的交流与培训。如果不对复杂系统认知模式、系统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有足够的认识,就很难充分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与实务。

3.需要对咨询服务、增值服务和审计的基本作用三者有清晰的认识。审计的基本作用合理保证会计报表没有重大错报。这一基本目的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坚持。而对于咨询服务是否影响审计师实质上的独立性,大部分学术研究倾向于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但对于这一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运用研究目前仍然没有定论。但毫无疑问,高额咨询服务将影响审计师形式上的独立性,从而降低审计的价值。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 Timothy B. Bell, Frank O. Marrs, Ira Solomom and Howard Thomas:《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trategic》,KPMG monograph.1997

2. IraSolomon :《Auditing Organizations Through a Strategic-Systems Lens》,1997

3. Karla M.Johnstone, “Client-Acceptance Decisions: Simultaneous Effects of Client Business Risk, Audit Risk, Auditor Business Risk, and Risk Adaptation“, Auditing, Spring 2000

4. COSO: “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 Exposure Draft“,2003

5. StuartTurley:《Developments In The Audit Methodologies Of Large Accounting Firms》,2000

6. WR.Knechel:“Application of the Business Risk Audit Model”,Accounting Horizons,2001,P193-207

7. 郑朝晖 马贤明:《财务舞弊审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

8. 《企业会计准则》

9. 梁刚:《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运用研究》;【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

10. 李纯青:《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研究》;【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6 年

11. 李晓波:《对风险导向审计若干问题的探析》;【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12. 赵聪:《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及应用研究》;【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05年

13. 蒋铃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运用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学位论文】,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14. 梁刚:《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运用研究》;【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年

15. 徐伟:“试论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年第4期64—67

16.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58-63页

17. 高伟 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年3月

18. 沈红波:“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财会月刊》,2006年4月

19. 飞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十一大特征”,《中国财经报》2004年6

审计风险评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模型 文献综述

一、国外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在1961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试图对审计风险作出定义,如A・A阿伦斯等(1994)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罗伯兹(1978)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于1981年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在其的第47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审计风险分解为三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并以乘积的形式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陈毓圭 2004)。由于这个审计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该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成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标志。随后,有许多学者对此模型进行了研究,Lesile(1984)认为固有风险是不存在内部控制的情况下,会计报表或账户层次存在重要错报的风险。Dirsmith 和 Haskins(1991)等也都持有相同观点。Fieldset.al(1989)以及Brown和Solomon(1990)认为控制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结构进行评估后不能阻止和检查出存在的重要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模型假定,审计风险各因素相互独立,Peters(1990)、Brown 和Solomon(1990)认为现实中不可能做到。Dusenbury等(2000)考察了审计风险模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审计风险模型中各要素之间是有条件的相互依存。Eilifsen等(2000)则认为审计人员经常混合了对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估。

然而,这个模型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原因在于固有风险很难评估,注册会计师在实际执业时,往往简单的将固有风险评价为高水平,而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如果必要)和实质性测试。由于忽略对固有风险的评估,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从而无法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为了规避审计风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国际四大(当时为五大)为代表,审计职业界试图开发出新的审计方法,如毕马威提出了BMP审计模式;安永形成了全球审计方法;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经营审计”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普华永道审计方法”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出了以“AS/2”为名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为了适应新的审计方法,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模型解决了原有模型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缺陷,强调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

(三)关于诉讼风险以及法律环境的研究

Palmrose(1994)分析了美国审计诉讼中法庭的判决依据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发现法庭倾向于降低审计准则与审计方法在诉讼判决中的作用。Watts等(1994)对1955年至1994年153个审计诉讼案例的研究表明,审计师的独立性低以及被审计报表中较多的收益增长型应计项目与高审计诉讼风险之间显著相关。Latham等(1998)指出客户特征、特定的行业与审计诉讼显著相关。而公司破产与诉讼的正相关更可能在发生舞弊的公司中出现,审计师出具的保留意见则降低了该种相关性。一般来说,“五大”审计师具有更低的审计诉讼风险。

(四)关于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

在风险评估方面,Waller(1993)实地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Kida等(1993)对环境风险因素对审计决策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Messier等(2000)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Low(2004)研究了行业专长对审计风险评估与审计计划决策的影响。

在控制风险方面,Simunic等(1990)认为由一家事务所用组合审计方法审计某一行业的所有公司,可能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佳选择。Hogan等(1999)得出的结论是在1976年到1993年期间,同一行业的大部分公司主要由三家或更少的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审计公司这样更能对特定行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二、国内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一)有关审计风险内涵的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试图给审计风险一个定义,基本上形成了三种观点。

1.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技术性风险。这种观点最为狭义。陈正林(2006)详细地区分了审计风险与审计师风险,认为前者是审计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技术性风险,后者则是由于审计结论与事实的背离而导致审计师受损。

2.审计风险是审计结论不恰当的可能性。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其在2006年的准则中将审计风险描述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3.审计风险是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作广义的审计风险观,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如谢志华(1990)、吴联生(1995)、刘力云(1999)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组织损失的可能性。王广明(2001)对审计风险定义为:由于审计意见是否恰当的不确定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谢荣(2003)认为审计风险是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而可能导致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新的审计准则陆续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劣之处。如陈毓圭(2004)介绍了当时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进展,并提出我国独立审计风险新准则的制定思路及其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谢荣、吴建友(2004)指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并介绍了国际审计准则和英美等国审计准则所作的大量相应修订。张龙平等(2005)重点论述新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大实质性变化,以及在实务中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该模型的问题。郭莉(2006)则介绍了我国现行审计风险准则修订的情况。

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对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试图对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修订。如张仁寿(2003)认为,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三个风险因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关系,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改,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吕博(2005)将随机扰动因素引入审计风险模型,构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随机扰动项。陈志强(2005)提出一个改进的模型:审计风险=管理当局舞弊风险×检查风险+员工舞弊风险×检查风险+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三)有关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

胡继荣和张麒(2000)对审计风险的评估进行综合性分析,他们描述了一个审计风险评价的总体过程。张广才(2004)提出在审计风险评估机制中加入公司治理层面控制风险的因素,构建一种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风险评估机制。顾晓安(2006)提出了首先通过业务循环来进行风险因素的识别、筛选和初步风险评估,再将业务循环的风险同报表认定层次相对应的两阶段风险评估法。张萍(2010)、王会金(2011)则试图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估风险。

在审计风险的控制上,姜玉泉(2002)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风险防范及对策。谢荣(2003)建议采取谨慎接受审计客户、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等措施来改进对审计风险的控制。余玉苗(2004)指出事务所应从充分调查客户的行业背景和状况、优化审计人员的结构、培育行业审计专才、积极利用专家意见四个方面来提高审计师行业专长与控制审计风险。秦荣生(2005)认为,审计风险主要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并提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从源头上降低审计风险、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加强审计计划工作等五项措施。

(四)有关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

李爽、吴溪(2004)以客户的盈余管理程度来替代审计风险,发现客户盈余管理迹象与审计定价负相关。宋衍蘅、殷德全(2005)也发现,对于盈余管理动机强烈的公司,继任注册会计师倾向于以公司的盈余管理幅度来衡量审计风险,并为此要求了较高的回报。张继勋等(2005)则以公司对外担保额与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率来衡量审计风险,发现事务所的审计收费与审计风险正相关。

廖义刚等(2009)对审计风险与法律责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随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制度的日臻完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为规避审计风险、维护自身声誉,倾向于选择低风险的审计客户。

也有学者对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翟华云等(2011)通过实证认为:高投资机会公司的注册会计师面临着更高的审计风险;而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和被诉讼的风险,有动机提高自身的审计质量,遏制被审计单位的可操控性。宋衍蘅等(2012)通过考察监管风险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在法律环境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加强监管是促使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有效机制的结论。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可见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方式仍以规范为主,且内容以对国外理论成果的介绍居多,或者是完全照搬国外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国内相关的问题。此外,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界定还莫衷一是,存在着所谓的狭义审计风险概念和广义审计风险概念。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学者对审计风险模型该包含哪些因素存在着争议。因此,或许以后的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在研究范式上,更多的采用实地研究、实验研究等方式。二是注重在中国特色的背景下,结合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如我国审计职业界这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以及相关的特色。三是厘清审计风险的内涵,并对与审计风险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如审计范围界定等。

参考文献:

审计风险评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风险管理; 三维框架; 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明确了审计工作应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环境,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正确起点和导向,要求注册会计师全程关注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将风险评估作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先导、前提和基础。但如何才能全面的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评估其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影响呢?本文拟建立一个基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的三维框架体系解决这一问题。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评述

随着现代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复杂,审计工作的工作量和复杂度迅速增大。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和审计工作的需求,审计职业界逐渐改变了详细审计,代之以抽样审计,审计方法也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根据对审计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风险导向审计被划分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个阶段。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将审计的视角确定于企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制度。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评价内部控制,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做出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再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确定的水平。由于固有风险的单独评估具有显知的难度,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而将审计的起点定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测试,只依赖对内部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再据此规划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是由于企业存在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网络中,所处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目标、战略和风险都将最终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当企业管理层通同舞弊,故意通过重大误导性的财务报表来伤害公司利益相关者时,企业的内部控制会失去效果。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把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就很容易受到蒙蔽和欺骗,难于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审计人员评估风险、发现舞弊的能力,了4个修订和新起草的准则,其核心思想是合并原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将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同时修改审计业务流程,强调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风险评估程序),再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

我国财政部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执行。该准则也明确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必要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足够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二、构建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三维框架(图1)

经营风险与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但并非所有经营风险都会导致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从中考虑经营风险是否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2004年9月,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人们提供了全面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本文试图以此框架为基础,建立一个以风险管理目标为起点、审计业务循环为主线、风险管理构成要素为步骤的三维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框架,以便从上向下的全面评估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同时以审计业务循环为主线,识别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一)风险管理目标维度――起点

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指主体力图实现什么。《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之划分为战略、经营、报告、合规四种类型的目标,认为主体应首先设定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分解成主体及其各单元努力实现的经营、报告、合规目标。

“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了解:1.战略目标,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状况及影响其经营的其他外部因素,与之相应的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和战略;2.经营目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所制定的次级经营目标,如市场占有目标、销售目标、采购目标、生产目标、投资目标、筹资目标等;3.报告目标,了解由企业编制的、向内部和外部散发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报告的内容及报告方式,特别是对财务报表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方式等;4.合规目标,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法律环境及监管环境,包括适用的会计准则制度,影响经营活动的法律法规、政府政策、监管活动和环保要求等。

(二)审计业务循环维度――主线

业务循环是企业处理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工作程序和先后顺序,一般可划分为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存货与仓储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等。企业的经营业务流程与内部控制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循环审计也有利于审计分工,提高审计效率,因此业务循环审计被广泛应用于传统的内控导向审计中。

本文建立的三维模型,强调以业务循环为线,分循环了解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和构成要素,以便于界定财务报表容易发生错报的领域及其错报的方式,主要原因如下:1.通过业务循环的划分,企业的所有交易和账户余额被分属于不同的循环,按照业务循环来解析企业风险,能够将风险评估的结果最终具体落实到账户的认定层次。2.“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的收集、更新与分析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按业务循环来了解企业环境,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风险,是与进一步审计程序中分业务循环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相一致的。

(三)风险管理构成要素维度――步骤

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是管理层经营一个企业所做的事情,是指主体应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其目标。《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之划分为八个构成要素。注册会计师依照这八个构成要素可以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及其有效性,从而全面评估与经营风险相关联的企业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指管理当局确立的关于风险的理念,是企业组织的基调,影响企业组织中人员的风险意识。注册会计师应了解企业管理层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的监督机制,企业中人员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方式作总体的了解。例如,有效而独立的董事会运作机制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将有效的降低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

2.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既定的任务和背景下,采取恰当的程序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制定相关经营目标,将其细分至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而确保所设定的目标支持切合企业的使命并与风险容量一致。注册会计师应以审计业务循环为线,了解企业的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预测预算、企业各部门单位的业绩目标等,从而推测相关人员的行为导向及可能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例如,过高的销售目标易导致产生压货等各种形式的虚假销售,或使得企业对客户信用评估不重视,为了占领市场盲目扩大客户源,盲目赊销,最终导致销售收款循环的重大错报风险;本期及未来的融资计划,是企业为满足融资条件修改财务报表、管理关键财务指标的重要动机。

3.事项识别。事项识别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必须能够识别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注册会计师应询问管理层识别出的经营风险或与管理层讨论如何识别经营风险。例如企业各级部门是否实时关注与之相关的政策法规,企业是否具有常规的市场调研机制,是否聘请了法律顾问以规避法律风险,是否具备有效的内部审计机制,财务主管是否了解融资市场的利率及资金供应状况等等。

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应该考虑潜在事项如何影响目标的实现。注册会计师应与企业的管理层及各部门负责人讨论,以明确企业是否能够评估各领域的风险程度。例如,销售部门是否能够识别关键客户,采购部门是否有一定方法区分重要供应商,生产部门是否能够明确行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并有与之相应的研究和开发活动等。

5.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是指管理者如何应对风险。注册会计师应了解企业的风险应对措施并评估其有效性。注册会计师应特别关注当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对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可能对管理层产生压力时,企业是否存在通过关联方交易、合并报表、会计政策选择等财务手段直接管理财务指标应对业绩评价风险的情况。

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当局实施风险应对方案的政策和程序。注册会计师可以以审计循环为主线,更多的关注企业为实现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设计和实施的与审计相关的内部控制。

7.信息与沟通。管理者应当建立一套信息系统来处理和提炼大量的数据以形成可参考的信息,并在企业内部和外部恰当、及时、准确的传递。注册会计师应更多的关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信息系统”。

8.监控―管理当局需要依赖监控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持续有效。“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对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的监督活动,并了解如何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国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EB/OL].http://mof.省略,2006-2-15.

[2] [美]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58-63.

[4]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