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伦理论文(精选5篇)

  • 企业伦理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给国企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了现实障碍。企业的经济责任要先于其社会责任(Carroll,1979),因为没有经济责任的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没有物质基础。国有企业当然地具有“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属性,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按要求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利润增长、利…

企业伦理论文(精选5篇)

企业伦理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管理之父”DruckerP.F.赋予“公司”的定义是:“公司是为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机构”。我国的国有企业③也多以“公司”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并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如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都为国有企业。对于公司来讲,就是要合理地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的基础职能;“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可以自由决定的责任”,相对强制性的社会义务而言,“社会责任是说明性的”。一般地,企业经济责任的履行为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基础和条件;反之,社会责任的履行影响经济责任履行的水平与质量。

(一)现实障碍经济责任的优先性

给国企履行社会责任形成了现实障碍。企业的经济责任要先于其社会责任(Carroll,1979),因为没有经济责任的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没有物质基础。国有企业当然地具有“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属性,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按要求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利润增长、利税缴纳等经济责任要求外;同时也存在股东投资回报、技改创新投入、职工待遇改善等基本支出。尽管国企在融资、资质获取、经营许可等方面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但因为国有特性,其在具体经济指标等经济责任的履行方面往往被加重了砝码。这就致使在现实中,不少人、特别是少数国企内部的管理人员,经常性地把“企业的经济责任要先于其社会责任”中的“先于”理解为“高于”或者“大于”,把企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履行经济责任上,客观上无力顾及或主观上有意回避社会责任的履行。

(二)无形困扰较高的社会成本支出

给国企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成本的客观存在使得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经营组织,其经济功能是为社会和市场提供各种有益的产品和服务,但在其实现经济功能的过程中,它同时要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各种影响。社会为了克服或忍受企业的负面影响,必须支付一定的社会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对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因为企业产生社会成本的事实不以其性质而改变,凡是企业都会存在社会成本。总体上国有企业相对占有较高的社会成本。如电信类国企,因获得国家的特许而占有天然垄断地位;电力类国企,在项目的移民、征地等问题上得到了政府与社会的更多支持;金融保险等国企,运营的资本直接来自于国家,等等,国有企业在拥有资源占用、资源消耗,取得的政府许可、公众支持等方面都较其他企业有较多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国企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占用了较高的社会成本。相对较高的社会成本占用,使得社会就对国企履行的社会责任有了比其他企业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事实上,有时这种期望与要求还在公众中被放大,以致远远超过国企的能力,从伦理上给国有企业造成很大的预期压力,无形中困扰着企业。综合上述两点,国有企业因为其权属的公共性,一方面不得不集中力量履行好经济责任;另一方面又因较多地占有公共资源等社会成本,被寄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期望与要求。这致使国有企业在协调履行好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上显得无所适从。即是说,在企业的履责能力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国有企业本身的意愿(或行为)与社会公众的意愿总是存在一定的分歧,这种分歧又时时困扰国有企业权衡如何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意愿(或行为),这就是国有企业的责任困境。

二、突围从伦理学视角来看

国有企业应当获得公正的伦理环境。就国有企业本身的伦理选择来说,其“既不应当获得也不应该寻求不公平的对待”。具体地说,若不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公众会对企业有意见,并可能将这种意见转化为对产品服务的好恶偏见,最终影响企业的口碑与经营业绩;若不很好地履行经济责任,企业经营业绩受影响,最终企业将无条件也不可能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自身,以及社会公众应该从其权属的公共性出发,建立协调的伦理秩序来突破前述困境。国有企业具有公共性和市场性两重属性,有学者称这两重性为公共性和企业性。所谓公共性主要指国有企业所有权的公共性,所谓市场性是指企业的经营自主性和内部效率性(植草益,1992)。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相对完善的时下,尽管各个层面对于企业性质的问题已经关注较少,但我们要研究企业行为,毋庸置疑应当且必须从研究企业的出资人或所有者出发。一般地,企业通常是按照股东(投资人)的出资比例来确定经济责任与分配经营成果。所有权的公共性从权属关系上决定了企业必须主动按照公共意志(国家意志、公众意志)来开展经营管理活动,国有企业的出资人是能代表所有公民普遍意愿与权益的国家机构(在形式上可能是政府及所属管理部门委托的具体机构或个人)。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维护并实现国家意志、公众意愿自然就是其逻辑起点。其伦理困境突围的关键,在于以权属的公共性为总体尺度,协调好企业自身利益与国家、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伦理基础

商业价值社会上存在一种不太好的认识倾向,认为国有企业是国家的,讲奉献、维稳定、促和谐、保就业、做增量、献爱心等等都要他们承担。诚然,企业都应该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但国有企业履行更多社会责任的前置条件是企业自身必须获得良好的运行发展与经济收益,否则,谈其社会责任就如无源之水。德鲁克认为,管理中的伦理和责任对组织(企业)与社会的连续性至关重要,一般伦理原则应适用于所有组织与个人,而不能对企业组织提出特殊的伦理要求,因为企业没有特殊的地位。他所强调一般的伦理原则(标准)有两个层面:有时一些企业被不公平地要求满足高于普通公民的道德标准;而有时企业将不道德操守视为合理,因为这些企业认为他们对股东和雇员有其特殊责任。这就是说,作为具有一般企业特征的国有企业,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首先不应当获得不对等的要求。一般商业伦理有哪些内涵呢?一般商业伦理应是“从大家的认知中抽绎”出来的得多数人认同的观点、认识———以人为本、平等公正、趋利向善、诚信经营等都是目前普遍为社会所赞誉、被所有企业所认同的一般商业伦理的具体内涵,这也是企业所应遵循的商业价值。于国企来讲,其“经济责任先于社会责任”,应是能被普遍接受的商业价值观。从这个角度,以一般商业伦理为基本的价值取向是国有企业内在发展对社会的伦理诉求,也是国有企业协调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伦理基础,更应该是社会给予国有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伦理空间。

(二)伦理边界

限度生存限度生存的发展原则是社会对国有企业协调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冲突的建设性要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生存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将企业视为一个活化的整体,其最基础的需求仍然也应该是生存,因为企业若不能生存,就无法谈及履行好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正如人的需求没有止境一样,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对规模的扩张、利润的追求,乃至为形式上社会责任的履行等需求也都在不断的膨胀。这些需求膨胀带来了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消耗,如不加控制便会造成生态恶化、资源枯竭。事实上,这些行为正在或者不断地在出现。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是人类如何协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当资源极大丰富足够满足人的需求时,人与自然关系很容易协调;同样地,当企业所需的资源足够企业发展的需要时,企业与自然的关系很容易协调。限度生存的基本精神是节俭,“人类不仅对现在的人们,而且对未来的人们负有某种责任。我们如何通过节俭地使用现有的资源,节俭地进行生产和消费来安排我们子孙后代的生活,是当前道德争论的核心所在。”限度生存原则要求国有企业不仅要考虑企业员工的生存发展,也要考虑社区公民当前的生存发展,还要考虑企业的未来、考虑企业员工与社区公民的子孙后代也能生存发展。企业对未来后代的公正要求,集中表现在为未来后代留下能够生存的资源。限度生存原则对国有企业在实践上的要求是代际储存,其具体的实践操作路径是国有企业应该树立代际储存观念,并在政府主导下建立代际储存制度,比如协调好能源开采进度与储存总量的关系,协调好资源(空气、水)消耗量与自然输出总量的关系等等。

(三)伦理秩序

生态协调生态协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而对企业提出的系统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相统一。国企权属的公共属性,从企业内在动因上决定了其既要注重产品服务的生态性,更要关注生产服务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之间的生态协调。企业的生态协调是项系统工程,至少应包括三个子系统协调,即:自然生态协调、经济生态协调、人文生态协调。自然生态协调。自然生态主要是指环境生态。传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与实践往往忽略了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导致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偏向;而传统的生态学又过分强调保持自然生态的原生状态,忽视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及民生改善的现实需求。两种传统观点都忽略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系统需求,将人类所面临的生态、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割裂开来,把本应系统化的问题孤立片面化。我们经营企业、发展经济,不应以降低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实际操作中,政府对企业的建设环境影响及排污等都有相应的管制,但这个管制的前提是允许企业因发展而产生的环境损害行为;而国企因其公共性,在经营过程中就应更多地顾及公共利益,应该做到最大化地减小对生态的损害。经济生态协调。新兴生态经济学要求人们综合汲取生态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经验,从生态、经济和人文综合系统及其新的内在运行模式上,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上,从人类的根本、长远利益上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经济生态协调的主要实现途径是企业经济运行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模式向新型的“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模式转变。举个例子:废污处理已经达标的企业,如果还有降低排放空间,一般情况下,民营企业可能就不愿意出钱来进行技术升级改造降低排放;但对国有企业来讲,就应主动进行技改,降低排放,以弥补对社会成本的消耗。经济生态协调另一途径是国企要充分将科学技术成果与社会共享。④如在参与混合所有制企业经营中,国企要将一些涉及民生、节约能源、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的技术,尽可能地推广运用。人文生态协调。除了自然生态(环境生态)与经济生态,还有一种生态形式就是人文生态。人文生态包括法律规制、政企关系、企业与社区及上下游客户关系等。从企业外部来讲,政府部门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社会环境(提供基础设施、配套保障,不要求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等);从企业自身来讲,要维护好与其他企业以及社区的关系,不能因为资质好、项目多在同行中挤压他人。

(四)伦理归宿

企业伦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伦理伦理建设对策

企业伦理(businessethics)也称商业伦理,是指蕴含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生活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1]它表明的是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存在,将会以什么方式和途径来体现和实现存在。企业伦理观反映的是企业“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一个企业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只有重视和加强企业的伦理建设,严格遵循企业的伦理规范,才能真正达到经营管理的理想境界,使企业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当前,由于各种机制的缺陷以及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引起了市场经济秩序上的诸多混乱,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假冒伪劣、偷逃税款、不讲信用等种种反伦理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声誉、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使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伦理道德水平下降,因此,正视企业伦理问题,加快企业伦理建设已迫在眉睫。[2]

一、企业伦理的功能及作用

企业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对企业发展施以影响。在企业内部,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校正人们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软约束,它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企业精神,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外部,企业伦理是企业立足社会的保证。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履行社会的义务和完成社会的使命,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导向功能。企业伦理是企业正确认识和处理它在社会上、市场上的角色、功能、责任、义务所不可缺少的,可以为企业正确处理它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企业只有使自己的求利行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整体利益、可持续发展等价值取向,即以伦理为决策导向,才能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进而获得管理的成功。

2、凝聚功能。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决定,它能产生威信,使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它能产生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企业伦理能帮助管理者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扩大人格魅力的影响力,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亲和二者的关系,使管理决策得到积极响应,取得良好的管理绩效。

3、规范功能。伦理的自律性表现为:它能在企业中造就一种良好的氛围,成为员工的自觉信仰,会以“理应如此”的无形的精神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行动,达到自我评价、自我规范的功效。

4、激励功能。企业伦理能给全体员工提供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激发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保持着高昂的状态。管理者运用伦理手段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5、有助于企业享有良好的商誉,提高其社会地位。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类,综观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都远远大于有形资产,从一定意义上说,无形资产的大小决定一个现代企业的价值,企业伦理就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商誉又是无形资产中的关键因素。企业商誉是一个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它己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现代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商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认同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形势非常紧迫。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除了国内企业外,还有一直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跨国企业。因此,中国企业必须通过逐步建立“诚信、公平”的伦理道德,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更好的融入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环境。

二、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一直比较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伦理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的伦理建设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

1、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法制不够健全。社会风气的好坏对企业的伦理建设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确出现了以经济建设为犯罪为特征的严重的腐败现象,这种现象是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伴生物。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竞争中取胜的,客观上为某些领导干部,贪污受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社会上则假冒伪劣现象泛滥成灾,企业的三角债问题、不遵守合同、不守信用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无形中又影响到企业,一些企业的领导以此为自己的企业违反伦理的行为找借口。

目前,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我国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法律规定不十分明确。很多不良的商业行为就是钻了法律不明确的空子。此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舆论等社会监督体系软弱无力等都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伦理建设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没有法律强有力的依托和后盾,企业伦理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为企业的道德失范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目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而且还存在行政主体介入市场的问题。价格双轨制的长期存在导致企业往往在不规范的市场规则下采取不规范的牟利行为,这种有较强的功利主义特点的企业难以通过市场和社会的机制将其牟利行为转化为社会的福利。

3、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重视不足,员工伦理意识淡薄。现阶段我国企业伦理教育滞后,企业高层管理者忽视伦理的重要性,伦理意识不足,员工缺乏相应的伦理知识。管理者的伦理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负责人对商业伦理(企业伦理)了解不多;(2)企业负责人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3)企业负责人把不道德行为归因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员工为牟取私利故意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到企业正当利益的获得。4、企业伦理规范建设明显滞后。当前,我国企业伦理规范建设明显滞后。市场运行规则的不完善或规则执行缺乏有力监控,使得那些投机经营等违背企业伦理的企业非但不受惩罚反而能够获得大利;相反,那些遵从伦理道德的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或面临成本过高的压力,最终导致有些企业不再注重甚至放弃企业伦理建设。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企业伦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底子薄、实力弱,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或在生存上苦于挣扎、或刚刚突出重围、起死回生、或潜心致力于内部生产技术等,认为企业伦理建设是重要的,但无瑕顾及,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实施。

三、加强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

企业伦理的选择和建设是一项重要战略的决策与实施过程,除了要具备独特性、持续性、延展性和显著的经济性等核心资源所必备的特点,还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特殊性,要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和传统出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伦理建设新路子。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伦理建设的第一步是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反映企业生存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的整体化、个性化的群体意识。价值观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行为指南,解决了企业该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做得好坏的评判标准。[4]

作为合伦理性企业的价值观,必须是正确而明晰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崇高的。崇高的价值观,意味着企业应服务社会,追求进步,对人类文化做贡献,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美满、个性全面发展等。具体来说,企业应从思想观念的改革入手,特别注意以下两个观念的树立:第一,树立诚信观念。诚信是道德建设的根本,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要根治诚信缺失现象,需要企业加强自律,也需要国家建立有效的诚信制度。要让企业家明白诚信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只有每一个企业都从我做起,整个社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环境。不讲诚信的行为起初是伤及别人,但最终必然伤及自身。只有每一个企业都从我做起,整个社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环境。第二,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企业要意识到不能以“道德代价”换取企业的狭隘利益和短暂效益,企业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才可能持续发展。

2、制定企业伦理规范。提高伦理水平不能单纯依靠道德说教,如果能把企业伦理的准则规范化,形成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则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企业伦理准则所规范的是企业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关系,侧重于企业自身行为约束。伦理准则虽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力,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企业的文化和行为。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能够协调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很少有企业制定伦理准则,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顺应现代社会企业伦理趋向,树立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竞争合作、顾客至上、尊重员工等现代企业伦理观念,并且依据现代企业伦理观念来制定企业伦理准则。[5]制定伦理准则或守则的作用在于,一是可以促使员工思考他们的职责,激发员工的道德意识;二是培育企业优良的道德文化,形成企业的道德传统;三是有助于防止自上而下的不道德行为;四是能提高企业社会上的道德声誉。通过企业伦理规范来明确股东、员工处理与顾客、社区、行政机关、群众团体、社会大众的利益关系的行为,重点是突出企业的责任,强调企业的自我约束,也应包含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道德理想。

3、建立公开的企业伦理监督机制。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行为也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一个公开有效的企业伦理监督机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还需要一个双向公开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要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对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信息传递效果和沟通质量。要根据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寻找适合的载体。伦理建设既要提纲挈领,有骨有肉;又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伦理取向要适当地具体化、实物化,寻找合适的载体,“让员工随时随地体会到,让客户随时随地感受到”,发挥其长久的影响力。

4、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企业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法律制度具有伦理教育作用,它可以告诉并强制规定人们的行为活动领域,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人的活动具有选择的自由,超出了这一范围就会受到惩罚。因此,必须完善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制度使伦理道德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同时增强道德的规范性,通过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对企业行为形成强约束,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的反伦理行为,净化社会道德环境,促使人们尽快形成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6]因此通过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会对企业行为形成强约束,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的反伦理行为,促使企业尽快形成遵循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习惯。一是要增强立法的公正性,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性,即法律内容的无歧视性。二是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伦理素质,使他们在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时更加注重企业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原则。

5、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目前企业伦理水平低下的状况与政府的某些行为有很大关系。作为政府,此时往往成为某些企业的后台靠山,企业可以凭政权的力量从事一些反伦理活动,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成为当务之急。[7]

一方面,政府应不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让企业在市场上享有自主的权利;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能够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准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提高企业伦理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引导开展道德改革运动,转变企业的经营道德观念,迫使各主体加强其自身的“自律行为”,强化个人的诚信责任感,使企业主动进行伦理经营。

6、加强员工企业伦理教育。我国企业目前普遍重视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企业伦理道德教育,企业员工的整体道德素质不高。企业伦理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起点,并以提升成员个体的道德人格和企业整体的伦理品质为目的。通过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培训,教育和帮助广大员工牢记社会道德的核心,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主人翁观念和诚实劳动观念,引导员工主动了解、关心消费者的需要,提供质量优良的产品和服务。[8]

(1)提高企业管理层的伦理素养。企业伦理规则确立的最大推动者是企业的管理阶层,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是商业伦理得以贯彻的重要因素。管理层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乃至企业的伦理观念及各种行为。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增强道德意识,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一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与伦理有关的知识,才能修炼成较高的道德品质。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伦理素质。三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与反思。

(2)提高企业员工伦理素养。企业伦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企业员工不去从事各种反伦理行为;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企业员工积极配合对企业反伦理行为进行揭发与监督,因此,对员工进行道德伦理培训极为必要。通过教育和帮助广大员工牢记社会道德的核心,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主人翁观念和诚实劳动观念,引导员工主动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和喜好,为其提供质量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广大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对员工的伦理培训不能是简单的说教,也不能强行灌输,重要的是培育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必须指出,员工对公司的价值观的认同需要时日,培训是长期的,否则会稀释公司的价值观。

总之,以伦理道德为思想基础推进企业伦理建设是管理发展的需要,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企业必须正视企业伦理建设的不足,根据自身情况切实加快企业伦理建设,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千高原.企业伦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1-13.

[2]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48.

[3]龙兴海.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道德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5:12-14.

[4]朱泰.企业伦理文化: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实质[J].学术探索,2002,3:56-59.

[5]欧阳润平.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伦理品质[J].伦理学研究,2003,5:21-23.

[6]邹先平.企业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浅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3:55-57.

企业伦理论文范文第3篇

1、没有有效的会计管理人员,检查监督力度不够。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在会计职业中不够强硬,纪律不严,赏罚在职业道德中不够明确,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典范也没有树立起来,这样错误的认识就会时常的出现在会计人员身上。加之领导人员的缺乏有力的检查监督手段,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就会经常发生,没有有效的管理会计人员,从而造成检查监督的力度不够。

2、会计职业道德失范严重和观念较弱。现代社会中利益冲突时常出现,工作人员在对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冲突进行处理时,对于应有的原则很难去坚持,一些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在和审计人员出现矛盾时,一些会计人员觉得应付国家和社会的检查监督和掩饰问题是他们的职责。

3、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和素质偏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在我国会计教育中还没有获取应有的重视,经常导致一些学生在办事时发生基础不够、能力不强和知识狭隘的情况,在做人中,也时常发生缺乏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下降等不良现象。加之对于不正之风,会计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没有自觉的去抵制,利益、权利和职位对他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这样对《会计法》带来影响的现象也会时有发生。

4、会计人员的自律机制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们在对物质利益进行追求的过程中,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观念,将人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服务的思想就会被削弱,造成频繁的发生一些丑陋的情况。会计人员的自律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撼动,进而对会计工作人员在其中的会计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和伤害。

二、有效的解决途径

1、将制度建设速度提升上来,确保良好伦理氛围的实现。在良好的企业伦理氛围的基础上,将会计职业道德构建起来,如,构建相应的奖励机制、建立监管组织、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等。对于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应该积极的参照国家会计惯例,对我国不够先进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进行完善,将合并会计报表、外币折算和企业合并等制定并颁发出来。此外,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奖励机制和考评机制等一定要建立并且给予完善,将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组织和追踪记录制度组织要双管齐下的构建起来,将良好的工作氛围为会计工作人员们打造出来。

2、将监督力度提升上来,强化监管效率。将政府监管力度提升上来,对行业的自律监管予以完善,对于社会公众的社会监督力量和广告媒体的力量要不断的去借鉴和完善。财政部门不但要主动积极的帮助协会将会计人员的自律监管工作开展起来,对于会计工作人员资格证书的年检工作也应该强化起来,对于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确保各个会计人员都可以及时的加入进来,进而有效的提升本身的素质。此外,对于审计、监察、财政和税务等职能部门的协调监管等也要予以强化,确保有一个有效的外部检查机制存在于其中,对于会计人员对职业道德是否遵守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对于会计人员的不法行为最大限度的去约束,针对违法的会计人员或者不称职的会计人员应该严厉的去处置,问题恶劣的将会计执照吊销。

3、对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予以强化,将内部控制体系强化起来。对于切实可行的职业道德规范,我国的会计人员联合会一定要认真的将其建立起来,对于会计人员需要履行的义务和职责上要清晰的去明确,确保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能够被每个会计人员所掌握。此外,对于会计管理制度的建设,企业内部也应该予以强化,由于其是提升经济效率和完善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措施。对于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内部也应该将其建立起来,将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充分的调动起来。

4、完善会计组织,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能力提升上来。道德比知识和技能都重要。技术专家不但是会计人员的重要表现,同时,道德专家也是他们的努力方向。各个会计人员都应该具备职业道德教育的信念和品质,会计教育不但要对技巧进行传授,对于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他们也应该积极的吸纳。

5、将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起来。将良好的风气树立起来,对于良好的企业伦理氛围能够带来优化的作用,优秀的企业伦理氛围对于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可以有效的实施起来,所以,一定要为会计人员们建立一个制度完善、法制健全的环境。对会计职业道德环境的净化,会计职业界应该不断去努力,同时,社会各界的协调和配合也是不能缺少的,对网络和媒体广告等宣传工具进行使用,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影响和感召力提升上来。

三、结语

企业伦理论文范文第4篇

Abstract: Talent Competition become the core of enterprise competition .How to retain talent is the key. Business ethics has become a spiritual power f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about business ethics and employee loyalty.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 to improve employee loyalty.

关键词:企业伦理;员工忠诚度;行为忠诚度;态度忠诚度

Key words: business ethics;employee loyalty;behavioral of loyalty;attitudinal loyalty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047-02

0引言

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的主题既是资源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要占据管理上的优势就必须拥有高质量的人才。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并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管理上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人的需要和利益,尊重人、关心人,创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氛围,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对企业伦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而有关企业如何以道德的方式对待员工,吸引员工融入企业的研究却相对欠缺。本文从企业伦理角度出发,探讨企业伦理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以期为激励员工、降低员工离职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企业伦理相关论述

企业伦理(businessethics)也称商业伦理, 是指蕴含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生活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1]

1.1 企业伦理研究的层面企业伦理研究的主要问题可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上的企业伦理主要探讨企业中的单个人之间作为管理者或被管理者、同事、供应商和消费者这些单个人的伦理关系;中观层面主要研究各种经济性组织,如公司、厂家、工会等等之间的关系;宏观层面主要研究社会或制度层次上的伦理问题和伦理责任。[2]其中,微观层可再分为三个层面:观念层,规范层,行为层。本文从人本伦理管理的方面微观层面来研究。

1.2 企业伦理的功能企业伦理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内部,是企业良好运行,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信誉的重要保证,同时对社会伦理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①激励功能,即企业通过合乎伦理准则的人性化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激发员工的兴趣和潜能,为企业奉献自己的能力,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②约束功能,即企业伦理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准则,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和企业自身的行为实现控制,以避免非伦理行为的出现,从而使企业经营活动遵循伦理准则,实现目标的最佳化。③凝聚功能,即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形成企业文化力、增值企业无形资产。④导向功能,即对企业员工的在行为方式和行为效果有引导作用,让员工明白企业提倡什么行为,反对什么行为。⑤辐射功能,企业通过自身讲求企业伦理,规范了企业形象,促进了企业的有效管理,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绩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那么该企业的伦理思想就可能通过各种方式向社会传播,从而带动了全社会伦理的进步。[3]

2员工忠诚度的内涵及作用

2.1 忠诚度的内涵员工忠诚度又称组织承诺,是指员工对其所属企业的目标、象征和宗旨理解、认同和投入程度。对于员工忠诚度的定义主要有态度忠诚论、行为忠诚论和综合论三种观点。一是态度忠诚论,主要从员工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方面加以考察。二是行为忠诚论,主要从员工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加以研究,注重强调对企业的贡献标准。三是态度和行为综合论,该观点认为忠诚度是员工对企业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的统一。本文认为,忠诚是员工对企业的行为忠成与态度忠诚的有机统一。

2.2 员工忠诚的作用员工对企业忠诚度的高低既反映了企业管理的好坏,又关系到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员工忠诚度每提高5%,客户满意度能够提高1.3%,进而企业的销售额能够增长0.5%。这些数字表明了员工忠诚给企业带来的效益。[4] 忠诚的员工因在企业工作时间较长,对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工作流程深思熟虑,积累了较多经验,工作效率较高,能够更好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懂得如何处理与顾客的关系,争取更高的顾客保持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销售额和持久的利润。当员工忠诚度降低,选择离开企业。企业为了填补离职员工的空白,需重新招聘、培训新员工,从而增加招聘和培训成本;新员工在上岗试用期内,企业要从中择优录用,又增加了企业管理成本。而员工忠诚可让企业减免招聘、培训及监督、指导成本。

3企业伦理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

忠诚是由个人的思想和情感控制的主观变量,在具有理性和独立思考的人面前,一味运用权力来控制员工是不可取的。权力是一种强制性影响力,可以控制员工的一些行为,却无法深入到员工的内心世界。[5]虽然管理者不能运用强制的手段来增加员工的忠诚度,但是可以通过改变员工思想,进而改变员工的态度和行为。综合以上分析,构建不同企业伦理层对员工忠诚度影响的理论模型(如图1),以解释和论述企业观念、规范、行为与员工行为忠诚和态度忠诚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要素之间的影响路径。

3.1 观念与员工忠诚度观念在本文是指企业的信念及价值观,即企业对员工持有怎样的态度。伦理问题的思考实际上是围绕着员工如何对企业讲道德,如何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而对于企业应该如何以更道德的方式对待员工方面的关注相对欠缺。[6]一个讲究伦理道德的企业,首先要有尊重、理解、信任、关心员工的观念。这样企业才能创造一个和谐、融洽、向上的生活和工作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员工,会感到心情舒畅,在物质需要满足的同时,精神需要也同样到的满足,从而员工愿意付出劳动力回报企业。员工从行为上忠诚于企业。 观念层是企业伦理观的核心,它渗透在企业伦理所涉及的各个关系中。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员工对自己的行为就能自觉的调整,支持从事符合企业价值观的工作,从而态度上也忠于企业。因此,我们得出以下命题: 命题1:伦理观念能提高员工的行为忠诚度;命题2:伦理观念能提高员工的态度忠诚度。

3.2 规范与员工忠诚度伦理规范对员工的思想意识发生作用,直接影响并改变着员工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与制度不同。尽管实存的制度能在某种程度上约束员工行为,表现在现实中是员工的行为忠诚,员工为满足生存需要而工作,由于害怕失去工作而忠诚企业,但不一定保证态度忠诚。因此,企图依靠制度的强制性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不现实。并且制度越多,员工的越感到受拘束,离职率会上升。如果行为主体没有认同制度,没有建立与制度要求相适应的精神品质,则制度只是一个空壳。而赋予伦理的制度即伦理规范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BREWER MB,BROWN RJ(1998)指出高忠诚度的员工在处理单位内成员之间的问题时通常坚持单位内的规范和信条。规范就是企业制度所承担的伦理功能,这些功能一般包括:凝聚功能--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使制度中所内涵的伦理精神对员工产生感召力,从而使规范产生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员工的行为表现为留在企业;演示功能--规范的具体运作过程实际上是某种伦理观念的演示过程,如公平、正义、人道等观念都可能在制度的运行中具体体现出来,从而对员工起到倡导这些观念的作用;调节功能――按规范所遵循的伦理精神来调节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关系,使之达到某种默契和和谐;约束功能――将观念用规范明示出来,使员工具有制度所认可的行为方式和思想境界,达到行为与态度的统一。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命题:命题3:伦理规范能提高员工的行为忠诚度;命题4:伦理规范能提高员工的态度忠诚度。

3.3 行为与员工忠诚度讲究伦理的企业表现出来的行为诸如建立公平的考核制度、对员工注重情感管理等。本文从公平和关爱两方面来阐述,研究伦理行为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首先,从公平角度。公平性是重要的激励因素之一。组织对员工给予的责任、职权、薪水、待遇、晋升、提拔的速度等行为所造成的公平性,对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有重要的影响。伦理行为表现在外就是要加强程序公平性,提升员工的工作动机。如果一个企业的制度、程序是公平的,员工就会愿意留在企业,因为他的付出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态度上也是积极的。其次,从关爱角度。关爱员工就是管理者要关心爱护员工,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去创造各种条件来帮助员工实现自己的愿望,满足员工的需要。 “社会人”观点强调了经济利益并非刺激员工积极性的唯一动力,而心理方面的激励能够使管理者与员工更好的合作并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杰姆哈里斯博士(1996)出版的《让员工热爱你的公司》一书中的思想认为EL(Employee Loyalty)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或忠诚度,并指出应通过关心、爱护员工,从而获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关爱员工是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道义责任,也是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关爱员工才能以心换心,才能做到感情相通,心灵共鸣,相互亲近。[7]当员工体会到工作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他们就会在行为忠诚的基础上形成态度的忠诚,从而感恩企业。基于以上论述,本文得出以下命题:命题5:伦理行为能提高员工的行为忠诚度;命题6:伦理行为能提高员工的态度忠诚度。

本文从企业和管理者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体现伦理层次与员工忠诚度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但是,由于获取相关实证资料上较困难,有关命题缺乏大量数据和实证研究的支持,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4结语

我国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人性化水平还不高,西方企业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企业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因此,中国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与国际经济接轨,就要了解各国通用的伦理准则,把管理建立在科学的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注重员工的情感归属需要,将管理与伦理相结合。运用伦理化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为提高企业员工忠诚度,为塑造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提供支撑和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燕,王华,吴含粉.企业伦理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9,19.

[2]戴木才,孙丽虹.管理伦理研究述评[J].当代财经,2001,(04).

[3]王景峰.基于企业伦理的产业竞争分析模型[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05).

[4]王东霞.浅谈企业员工的忠诚度[J].经济师,2009,(05).

[5]梁燕,王华,吴含粉.企业伦理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9,(19).

企业伦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伦理;企业诚信文化;企业诚信文化塑造

 

1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

在西方,商业伦理的研究始于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在其《道德情操论》一书中,认为商业活动的本质中包含着人道主义的理念。而经济学家纳什则从个体层面的角度把商业伦理定义为,面对道德困境的行为主体在思考应当采取何种行为方式时所参考的道德准则的总和。到上世纪世纪90年代末,随着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兴盛和发展,商业伦理研究开始逐渐从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扩展。经济学家威尔士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对商业伦理进行定义。认为商业伦理是一个组织在回顾、调查以及解决各种复杂的伦理困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评判标准;经济学家里奇又补充指出,一个组织评判其行为的对与错,主要是参照其自身事先一家形成的商业伦理标准。在我国,学者们对于商业伦理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江雪莲教授认为:从职业伦理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社会道德在商业领域的细化、个别化,是商业领域职业伦理规范的总和,是商业行业的道德心理、道德品质、道德习惯、道德传统代代相传的历史积淀;从经济伦理的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交换伦理或流通伦理,是交换流通领域中经济制度的设置或经济制度系统内部制度与制度之间、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其他社会制度之间良性互动所包含的伦理机制。朱涛博士认为:商业伦理是社会博弈的一种规则,是人们创造性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是有限理性和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体构成的社会长期经验的产物。

在笔者看来,我们通常所说的商业伦理,是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化的表现。是指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它是道德价值与效率价值的统一,是社会道德与服务精神的统一,也是法治与道德的责任的统一。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理念是商业伦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诚信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塑造成的,被企业成员(包括领导者和员工)所共同认同的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企业诚信文化表现为企业中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以及企业成员对待顾客、社会公众,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诚信的态度和道德习俗。

2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关系架构

诚信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企业的灵魂、立业之本,同时也是企业文化的精髓。诚信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的诚信是企业诚信文化塑造的初衷和最终目标之所在。诚信也是商业伦理的精髓和要义。因此无论是商业伦理还是企业诚信文化,诚信都是其核心的内容,二者也正是通过诚信的核心理念来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有着共同的核心内容的商业理论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2.1 内涵与主体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内涵与主体是相同的,首先,我们可以运用数学的集合原理来进行分析,假如把商业伦理设定为一个“集合”,把企业诚信文化设定为另一个“集合”,那么“诚信”就是这两个“集合”的“交集”。换句话说,诚信就是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相同的内涵与主体。(如图所示)商业伦理的主体是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中的诚、信、义、智等思想,“以诚为本,以信立足”这是商业伦理的核心主体,更是商业伦理的精髓、要义。而对于企业诚信文化来讲,诚信无疑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核心内容,“以诚为本,以信立足”树立企业诚信的信誉、形象,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的核心。

2.2 功能与目标相同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作用客体同为企业,二者都为企业服务,都对企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其激励功能、引导功能、辐射功能上讲;还是从其凝聚功能、约束功能上讲,二者的功能是基本相同的,共同对企业发挥着作用。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也有着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塑造企业的诚信形象、约束企业的各种商业行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遵守社会道德基本准则,促进企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无疑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商业伦理经济的时代,无论是对于商业活动中的商业组织,还是个人来讲,商业伦理道德的遵守都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商业伦理更是其灵魂之所在。(如图所示)。中国知名的城市运营商杨卓舒曾这样说到:“商业伦理能够支撑多久,那么企业也就有多大”;“商业伦理不仅仅要求人们在商业活动中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的人,而且要求人们在建立或者经营一个企业的时候,要建立一整套好的价值观与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行为方式。

企业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领域之中。企业的诚信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业之本,唯有诚信,才能打造百年老店。企业诚信文化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泉之所在。(如图所示)。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生命线,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形态,甚至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发展的命运。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托马斯 彼得斯指出:“一个伟大的组织之所以能够长久生存、长盛不衰,其中最主要的法宝就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多具有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种被组织成员所认同,积极向上,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的价值观,必然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者企业向前迈进。这种被称之为信念的精神力量就是企业的诚信文化。

2.3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关系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首先,从商业伦理的角度上讲,商业伦理是一个大的整体,而企业诚信文化是商业伦理的一部分。商业伦理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最直接、最一般的表现形式,是任何商业组织、生产机构或者个人以合法手段从事盈利时所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准则。而企业作为商业活动中的一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其内部塑造出的诚信文化成为了商业伦理的一部分。

其次,如果从企业诚信文化的角度上来讲,企业诚信文化无疑是商业伦理在企业这个商业组织或者说是生产机构里的内化表现形式。商业伦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的商业活动来讲的,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与遵循。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总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对商业伦理道德准则的认同与遵循,将会客观上促进企业“守诚讲信”,从而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反过来,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主观上推动者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的认同与遵守,如果企业都能够重视诚信文化的塑造,企业管理者能够积极的引导企业成员“守诚讲信”,推动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那么整个社会必然将会形成遵守商业伦理道德的氛围。

3 结论

商业伦理与企业诚信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内涵与主体相同;功能与目标也相同,二者是在相互的影响与促进中发展的。在商业活动中,良好商业伦理道德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在企业中,对企业诚信文化的塑造,需要整个商业活动中良好的商业伦理道德环境的保障。如果整个社会商业伦理道德环境得不到保障,那么企业也无法“洁身自好”,企业的诚信文化塑造也只能是空谈。因此,在整个商业活动中塑造商业伦理道德,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那就是塑造自身企业的诚信文化。与此同时,企业的诚信文化塑造,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它需要企业内力和企业外力的共同作用,需要一个以诚信为核心的商业伦理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荣富.“‘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j].江西社会科学,1997,(3):27-29.

[2]江雪莲.现代商业伦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