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艺术论文(精选5篇)

  • 家装艺术论文(精选5篇)已关闭评论
  • A+
所属分类:文学
摘要

一.装置艺术市场发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纵观整个艺术市场,无论从创作、交易还是收藏上来说,都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形势中,但是装置艺术,发展相对较缓慢,而且这样的状态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最大: 1….

家装艺术论文(精选5篇)

家装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装置艺术 市场发展 困境及对策

现阶段,装置艺术出现在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览上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展览之后,也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近年来一些名家的装置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以高价成功拍出,这对于装置艺术市场来说,无疑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事情。但是,装置艺术的总体受众还是十分小,这体现在交易数量和交易价格上。虽然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装置艺术的市场也迎来了较快发展,但是从整个市场以及行情来看,问题依然存在。

一.装置艺术市场发展面临的困境

目前,纵观整个艺术市场,无论从创作、交易还是收藏上来说,都在一个高速发展的形势中,但是装置艺术,发展相对较缓慢,而且这样的状态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总的来说,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最大:

1.装置艺术对展示的空间要求较高。通常我们看到的装置艺术,很多尺寸巨大,这就需要占据较大的场地,另外,一些装置艺术在形状上不规则,导致对空间的要求比较高,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展示的过程中,这就需要对装置艺术作品采取独立的空间展示厅,加上部分装置艺术作品运用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材料,导致整个装置艺术作品在展出的时候需要做特意的布光处理[1]。其次,有的装置艺术作品需要音效的配合才能提高作品的表现力,或者涉及到其他不一样的辅助元素和道具。综合这些原因,使得装置艺术作品从制作到展出需要调动较多设备的配合,而且需要很强的执行力来完成,除此之外,后期的维护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对装置艺术来说,一件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做支撑,这也是装置艺术在艺术领域很小众的原因。

2.装置艺术陈列和后期维护不便。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个人艺术观念利用各种形式的材料进行的艺术创作,这就导致了装置艺术作品在展出时实际问题要比想象的高出很多,一部分装置艺术作品体型庞大,造型复杂,陈列是收藏者遇到的很大的难题。并不是所有的收藏爱好者都有足够的条件来进行充分展示[2]。这样就使得装置艺术作品被收藏者收藏后并没有太多再次陈列和被人参观的机会,造成装置艺术作品的r值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其次在后期维护上,装置艺术作品需要专业的防尘、防腐、防老化处理,操作不当容易造成装置艺术的损坏。

3.大众对艺术的传统观念还没完全转变过来。艺术家在创作装置作品时,会采用各种材料,在形式上显得标新立异,因此有些作品会给人一种反文化反现实的感觉,这就造成了人们对装置艺术的偏见。然而,装置艺术和架上艺术表现形式不同,并不是以审美为前提的,而是创作者通过作品对艺术观念进行表达。因此造成很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对装置艺术的理解不一样,从而使装置艺术在大众心里的接受程度受到影响,进而导致装置艺术在市场发展上面临困境。

二.装置艺术市场发展走出困境的策略分析

1.最大限度解决收藏上的难题。由于装置艺术在价值和理论上都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导致装置艺术的市场发展一直非常缓慢,在意识到收藏问题的情况下,艺术家可以适当考虑到实际情况,比如展览空间大小等因素对作品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方便美术馆、画廊等区域,可以有计划地对一些装置艺术作品进行展示,为广大群众创造一个参观和交流于一体的环境,以扩大装置艺术的影响力[3]。

2.培养大众对装置艺术的文化认同。在装置艺术展示的过程中,除了需要观众从审美的角度审视作品外,更多的是让观众增进与创作者观念上的沟通,以实现统一的认同感。因此,需要观众在参观的时候,不过分追求作品本身表现出来的审美,而是从文化的角度,去捕捉创作者所表达出的信息。另外提高装置艺术作品的公众曝光率也是培养大众对装置艺术文化认同比较有利的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装置艺术市场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想要走出困境需要社会、藏家以及广大爱好者一起努力,同时创作者也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共同促进装置艺术市场较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丹,王起跃.试论装置艺术与中国雕塑的当代转向[J].艺术品鉴.2015(10)

[2]龚芸,程虎.当代装置艺术与雕塑语汇的符号解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5(01)

家装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装饰性油画,生活,艺术

 

在中国油画的百年历程中,经过几代画家的开拓、积累和推进,装饰性油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不受制于传统油画的束缚,个性张扬、时尚,有生气艺术,使人产生愉悦的观赏兴趣,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在中国油画发展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油画由于使用油彩这种特殊材质作画,有着易保存,能清洁,不易损坏等特点,是家庭装饰画的最佳选择。它发展到现代,形式也是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受人们喜欢,并且它是装饰性绘画中最具个人情感气息的一种,属于纯手工绘制。装饰性油画可根据消费者的需要,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色彩、材质等影响人们的情绪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艺术,满足着人们对于家庭的装饰感、温馨味和其他传统价值观念的需要。

装饰性油画是作为客体而依存于主体的艺术,具有手段的多样性,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得完美的效果。装饰性油画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因时代、地域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平、民族习俗和观点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装饰性油画有纵向的传承性和更新性,且还有横向的适应性和制约性论文怎么写。通过视觉形象的表达完成传递情感和话语,强调个人的感觉状态与时代文化的衔接,具有时代性、精神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并向观众展示自身的内涵。

然而随着人类对自身的生活环境的质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人们对居家生活品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重要,生活的艺术将被推到重要的位置上来加以对待和思考。室内环境的不断改善,室内装饰多了起来,装饰性油画作为能体现主人个性的一种室内装饰,以具体的色彩、线条、形体,诉诸于人的视觉,为温馨的家添了几分灵性与情趣。装饰性油画中的 情 是客观的景与主观思想情感的统一,是画家创造的一种特别的艺术境界。比如艺术,草地的嫩绿色,能唤起人们对春天生机勃勃的联想;麦田的金黄色会令人产生丰收的喜悦;朝霞的色彩使人兴奋,感到充满希望。而色彩的虚拟性,在装饰性油画中也常常运用其中,在这里色彩的视觉真实性的削弱与色彩虚拟性的认可是顺理成章的,因而在装饰艺术作品中,就出现了用红色画草木、用绿色、紫色画景物,用黄色及其它色彩画花卉等虚拟色彩,增强了艺术的趣味感,别致新鲜感,它是构成画面美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室内陈设装饰性油画作品时应把握色彩心理的研究,科学地运用室内装饰性油画色彩艺术,充分的发挥色彩的功能性价值,提高人们在环境中的舒适感和工作效率,保证人的身心健康。

装饰性油画在人们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位置,他不仅是现代生活节奏的一种体现,而且是艺术随时代节奏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体现出装饰性油画是时展和进步上的一种艺术语言形式的体现,相信在时展和进步中装饰性油画会与更明朗更广大的发展空间,对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绘画作品中适当的注入装饰性因素,对于绘画意境是一个开拓,是有益的创新途径之一。站在信息与科技文明的舞台上拓宽艺术创作的艺术特征的装饰性油画。它是一种富有想象和意境风格化的美,带有程式化的美,是最有特色、最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但艺术不仅要满足美的要求艺术,而且要满足从艺术中认识社会生活。今天,它的追求首先不能削弱或冲淡绘画性论文怎么写。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心理,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装饰美与时代精神相适应。我们应不断以新的视角发现和挖掘新的装饰语言,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情感表白形成独特的装饰性的绘画。

由此可见,装饰性油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多的位置,它是现代生活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生活审美需求的一种重要体现,可见装饰性油画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产物,相信在未来的油画发展史中装饰性油画会留下辉煌的一笔,并且在现代生活中会有更广大更明朗的发展空间对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 释

「1装饰//美苑//中国油画//文艺研究等期刊及部分学报。

「2郎绍君著《论现代中国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3张晓凌、孟裸新《抽象艺术 另一个世界》、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5月。

「4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5陈坤宏著《消费文化理论》、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6(英)赫伯特里德著、陈方名、王怡红译、艺术与社会、工人出版社、1989.3。

家装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论述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下中国现代陶艺表现形式的本土性,并分别从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现代陶艺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

在艺术文化史上,一种艺术思潮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艺术风格,乃至艺术发展的方向。不论哪个时代,它辉煌的文化成就,都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一种主要文化思潮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风貌,以及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创造。

一、中国现代陶艺的崛起

从时间上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开始并没有确切的年代,大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陶艺家才开始尝试着从传统古典陶瓷艺术中剥离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和经济环境,在改革开放前,现代陶艺所倡导的自由、开放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八十年代中期,美籍陶艺家李茂宗访问大陆,在国内一些艺术院校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与交流,重点推介了美国和台湾的现代陶艺作品及发展状况,在中国陶艺界产生很大影响,中国陶艺界第一次把审视的目光转向自身,动摇了固有的观念。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现代陶瓷艺术逐渐活跃起来,一批具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丰富社会经验的艺术家涌现出来。直到今天,仍有一大批陶艺家在从事现代陶艺的创作,并形成了一支比较专业的创作队伍。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陶艺的交流与展览此起彼伏,现代陶艺的呼声几乎点燃了所有艺术院校青年师生的热情。

二、中国现代陶艺的本土性

中国现代陶艺是在西方艺术思潮诞生出来的新生儿,所以或多或少地带有西方的艺术理念,但是无论从形式方面还是表现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本土性。

(一)艳俗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艳俗艺术是9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主要以反映大众文化为主。在当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中,艳俗艺术是指一种倾向或风格。艳俗艺术家大多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庸俗,在讥讽中又时时透露出善意的嘲弄。

一些艺术家就借用了陶艺材料的独特性,来进行艳俗艺术的创作,表现个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把自身的感悟物化为艺术作品。艳俗艺术的创作题材是以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图像、形象为主,表达中国现代社会的现实。通常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物品进行直接挪用,这种具象的物品比架上绘画更具体、生动。另外,艳俗艺术在色彩的表现效果上,最典型的就是“媚、艳、丽、俗”,以突出农民暴发户式的审美趣味。

(二)装置艺术风格的超越性

装置艺术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散发着后现代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说,装置艺术就是在后现代背景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装置艺术是后现代背景下的艺术对应,装置艺术就是后现代艺术。装置艺术也可称之为“环境艺术”。 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可以自由结合使用绘画、雕塑、声响、灯光、影像、行为等任何能够使用的元素,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的艺术手段,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原则。

(三)新表现主义风格的原始性

新表现主义在现代艺术中和观念艺术一样不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是八十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艺术,它主张放弃抽象表现主义无具体的描绘,也反对极限主义、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缺乏技法、否定技术的立场,是对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流行艺术的对抗。通过对八十年代后现代艺术思潮及作品的分析,国内现代陶艺的艺术面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东西和合,古今碰撞”的特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是信息快速的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导致个人观念加速同质化,国内现代陶艺的发展也是一样。

三、结束语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当代多样化的艺术创作风格,以及多元化的评判体系。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城市环境的浮躁,以及人们心灵深处对纯朴的自然、恬静的生活环境的渴望更加强烈,于是现代设计艺术出现了“返朴归真”的趋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有着完备审美体系的中国现代陶艺,正在由一代新人进行着现代追求和改造,使其具有现代感,又具有我们民族自己的特色。

简单的说,现代艺术思潮对现代陶瓷的艺术设计有着很直接的作用,他不仅仅让陶瓷艺术在地域性方面和民族性方面得到了扩展,而且对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说,我们要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打破原有的思想束缚,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潮流,符合时代的陶瓷艺术,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促进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家装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后现代 装置艺术 反诘与超越

装置艺术是自1910年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 )的现成品艺术以来不断演进、几乎可称主流性的当代艺术样式之一。中国自80年代中期部分前卫艺术家掀起装置艺术热以来,几经波折而持续未绝。进入90年代,也由模仿引进转入本土创造和融入社会、自出心杼的中国化新阶段。很难仍以80年代的眼光说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仍然是机械移植、文化超前、无法与读者沟通的洋杂耍。例如,王天德将宣纸墨染后铺陈于桌、椅、笔砚、酒瓶等的“水墨菜单”,宫林将碗碟鞋子等裱糊以旧报纸组合而成的“媒体”等作品,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民间性、地域性、现代化和文化深度;而不啻为大型装置艺术的邸乃壮的“大地走红”1994年开始在许多大中城市公园巡展,旅美华人陈强主持的“黄河的渡过”综合艺术活动的各段水样陈列于山东的黄河水体工程纪念碑,这些又都佐证着装置艺术等综合艺术并非是与中国格格不入的洋摆设,而是有现实可接受度的。

后现代:当代装置艺术存在发展的背景规范

装置艺术最早以现成品艺术形式而萌生,其时也正是现代艺术兴起之日。然而它并没有像其他现代艺术形式一样骤然而兴,骤然而消。它在世人的责斥、不解或赞许中,在理论家们的众说纷纭的研究中发展至今,又逢后现代主义时代的降临。它跨现代后现代两个时代而不衰,无疑有着两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正如许多研究者所指出的,后现代与现代艺术有着质的一致,并非两个不同的时代,但区别毕竟是存在的。这里,我们首先探讨一下装置艺术与后现代思潮之间的对应关系。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迄今仍是理论界众说纷纭的问题。然而在国内外错杂不一的看法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大多数所谓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家和研究者都是在破除近现代思维局限的意义上谈后现代,把后现代首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作为创造和标志不同于现代知识状况而适应于当代社会新发展特征或趋势的思潮。

人类意识发展史上一次重大飞跃就是人开始把自身同自然相区别,意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由此,人类就开始了从主客二分的视角阐释世界的历程,以二元对立的阐释模式作为人类把握世界整体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人与自然、理论与实践、艺术与现实、摹本与原本、幻象与真实……追求世界的统一性,崇尚理性的权威性,力求实现认知与阐释的唯一性,这就构成了现代思维状况下的现代主义决定论的模式。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思想的有限思维的超越。它扬弃了把实在世界两分法的阐释方式,否定理性主义、中心主义等带有假定性或唯一性的思想样式的至上权威,着力于倡导和建立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多重性的价值和认知多义与宽容的后现代秩序。在近现代艺术和美学中,建立在二元对立模式之上的艺术创作痕迹也很明显:模仿、再现、表现、形象思维、内容与形式、自然主义、照相写实、超现实等等的艺术思考都有主客二分的痕迹;艺术以一种高导众生之上的理想范本和能洞察“物自体”的形象俯瞰着读者;艺术家们以牧师的姿态训谕着观众,以主宰者的意识处理着作品与实在的关系。

因此在近现代许多艺术样式中,观众与艺术、艺术与生活是泾渭分明、尊卑两清的二极。从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开始,旧的艺术权威和信条受到冲击和揶揄。后现代思想家们更从理论上解构了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没有纯粹的客观,只有通过主观的建构。因此应该抛弃意义唯一性的绝对权威,宽容存在与理解上的多元化。这种创作与理论思潮就造成了对艺术再现说、现实主义模式和艺术的对生活超然地位的动摇。这种动摇,在装置艺术中表现为对艺术与生活、艺术感受与实在世界、艺术家与作品等界限的反诘与超越。

装置艺术的后现代特征

装置艺术首先通过对现成品生活意象予以“错位”处理来实现这种超越。“后现代思维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将清楚的东西模糊化,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1],以破除人们思维的单一化、有限化、简单化的鉴赏模式。经过错位处理,原先现成品的意义喻指由明确变得模糊多义了,经验理性所预设的有限被超越,生活的日常感知被艺术体悟所取代。这就是说,它把观众置于对原先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作品与环境的传统单向关系的反诘与背逆之中,迫使观众超脱于对作品的简单的意义接受的被迫理解状态,而进入了观众主动参与的多元多义的理解态。

因此可以说,装置艺术通过上述二元超越,促使艺术由对传统架上艺术的关注转向对实在世界的艺术意义的再现与表现,转向关注艺术与观众与社会的对话和交流。 装置艺术的这种转变是通过艺术家把非艺术的现成品加工利用(所谓错位化或授予)进而创造出一个主体性的实在世界来实现的。因此,装置艺术最重视媒介材料的潜在艺术表现力的选择,重视对媒介材料的艺术表现可能与这种材料原有的生活意象之间的关联。木板、铁皮、玻璃、橡胶、沙子、鞋帽衣物等媒介从工具性材料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构想而升华为艺术性话语,成为艺术人文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载体。

无论现成品的艺术化是由于艺术家身份的“授予”,还是公共艺术场所的“惯例”处理,装置品的艺术表现的“陌生化”目的正在于此。它突破了人们惯常的有限而单向的思维框架,导向了媒介与语言、艺术与生活、主观与客观的二元超越,这在艺术创造与鉴赏上是一次新的解放。当然,这种超越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方面,如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模糊化,可能导致艺术规范的动摇与解体,降低艺术的品格,从而走向生活化或杂耍化的无艺术和非艺术。这也是需要我们予以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是主宰,是创造者,画家与作品是单一的主仆关系,作品仅仅是工具性的表现载体。但是,在现代非架上艺术中,媒介材料不仅是艺术载体,而且本身就是艺术。在传统绘画中,谁能说画框油彩就是艺术,所以克罗齐有言:艺术即直觉。绘制工艺、材料等只是外在技术性因素。但在装置等综合状态下,艺术与绘制工艺、材料,乃至与艺术家本人有着合而为一的趋势。在装置艺术中,实在世界(材料现成品世界)成了艺术家主观建构了的艺术创造天地,艺术家成为被艺术品所规定的艺术活动部分。这是作者、作品、观众三者多向协同、多向交流、多向占有的结果;这时的作品,不仅是作者对实在世界的表现,是作者自我的外拓,而且是作者无法予以完全承担话语权威的对象。

之所以这样,是由于装置艺术有着一些不同于传统样式的特殊性。首先是装置的材料语言媒介本身的广义性。装置所使用的往往是日用品、工业品等具有较明确生活意向喻指的材料,然而当它们经由艺术家创作处理之后,错位化的处理往往使它的所指变得模糊化了,从而超越了艺术家原先的意图局限。这样一来,艺术接受对象的主动参与性在整个艺术创意中就凸现出来了。

其次是装置品展示布置上的立体化。装置艺术往往在展览会、美术馆的广场或展厅的地面上放置,甚至摆放在重要场所、建筑等的草坪上,这种展示方式摆脱了传统艺术墙上悬置的静观的单向欣赏方式,它要求观众从角度、多种社会关联意义上,甚至从作品与展览时环境的关系上去观赏作品。这样,作品的展示就成为一种活动性的、立体化的。作为一种活动化的艺术,作者的主宰作用已让位于观众的参与。

其三是装置在本质上的反规范性。装置艺术实质上是以对惯常社会生活规范的一种错位化的诘难而获得其艺术存在意义,以民众对这种反诘与超越的思考与评论为艺术价值的确证,因此装置艺术的存在与社会时代背景是不可分的。杜尚的《泉》的意义只有在本世纪初叶才能得以存在,谷文达的人发系列也是当代冷战与后冷战之交才有其全球性艺术意义。因为它们都与社会上人们所用媒介材料的普遍的生活习惯与理念相冲突;它所创造的装置品的意义又都引起了人们褒贬不一的反响,从而使之具有了艺术价值(主要不是欣赏价值,而是社会功能价值)。在这种艺术中,作者确实是策划者,但作品的最终形成与实现则不完全在作者了。

邸乃壮《大地走红》的创作体验是颇有说服力的。他说,经过大地走红艺术的多城市巡展“就连作者在其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作品主宰者的位子上走了下来。作者除了督促‘走红’的进展,便是跟着‘走红’走,最后我终于体验到了作者被自己的作品所创作的滋味,我现在的一切言行都已经被它斧凿的‘走红’专业化了。甚至连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松散,作者将不再是‘想法’与作品之间的唯一的中介和唯一的制作者,它不过是无数环节中的一个……”,“现在‘走红’这个作品正在慢慢地远离它的作者,自己创造着自己,按照似乎早已内定好了的路线,自主地进行下去”[2]。

这里,道出了装置艺术等非架上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作品具有类实在世界的自足完满性。

上述可见,装置艺术有着如下的特征:1.超越艺术与世界、艺术与观众等二元对立的弥和性。2.艺术家的设计,作品的自足,观众的参与三位一体的艺术的活动性。3.艺术意义阐释上的歧义性。这种歧义更多有赖于观众的对现成品的普遍意象和现成品与所处时代的关联。4.对社会规则、生活意象和习惯理性等的社会反思与批判性。5.破除传统艺术的技艺神秘性的艺术创作、展示与观赏上的大众性。这种大众性特点,似乎为我们乐观前瞻装置艺术的前景提供了依据。

装置艺术的大众化可能

装置艺术虽然有作者主体创意,但并非如其他现代艺术一样有着强烈的主观表现性,它是一种具有大众性普遍性的艺术样式。这决定了装置作为大众化艺术存在的可能性。

这种判断的依据在于:其一,装置作为艺术品所嵌入的背景是建立在大众经验和观念之上的。如前所述,从最早的现成品艺术到现在的装置艺术它们都赖于对所用媒介材料的社会意象的错位化、陌生化,通过对它的艺术加工而实现其艺术抬升。错位化造成了装置品与原现成品之间的艺术距离,造成了对原现成品所含社会意象的反思与批判性超越。这里的社会意象是一种群众性的大众化的,是日常社会生活经验与观念的产物。脱离大众经验和日常观念(包括公众化的艺术观),装置就无以作为艺术而存在,也就无法成为“体验我们文明和社会的争议和再定价值的”象征物,无法拥有文化意蕴[3],也就难以获得作为装置的艺术价值和品味。

其二,装置材料使用上加工上的无法个体化而是泛化。它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大量复制,这就使之没有或很少有个性色彩;这也使得装置艺术在对材料媒介作艺术处理时少了诸如中国水墨画的笔墨处理等体现画家个性痕迹的形式因素,从而也使观众在艺术鉴赏上减少了许多专门的色彩、笔墨、构图、笔触等等技艺知识与鉴别能力上的储备,让装置艺术更具生活化的魅力。所以许多装置品往往给人以我也能为之的印象,也时常有“这也是艺术吗”的疑问。

其三,装置艺术在作品的创作中的大众手艺化和公关运作化特点。从传统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艺看,装置艺术已经消解、脱离了这种把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专门技艺性掌握与表现的观念,而回复到大众手艺性的和现代公关操作性的活动及其结果的认识。因为装置艺术品的创造对象通常是传统艺术材料之外的物质媒介,往往也是其他行业的加工对象,所以艺术家往往是通过对现成物品的借助其他行业的手工艺手法予以加工组合,同时由于它的批判性,往往要有赖于现代公关运作才能得以展示,为一些展览馆所接受。由此可见,装置所用的某些创作手段是一般工艺人员乃至普通人员也可为之的,这就把传统艺术作为特殊技艺需要特殊人员的神秘面纱彻底揭开了,还其以艺术的原初本义。

如杜尚给小便器“题字”手法,把自行车和木箱等予以“拆装”“再组合”的方法;谷文达的将经血、60名妇女声明的“收集”并“展示”的方法,王天德的将宣纸等“染墨”并“铺遮”、“粘糊”于桌、凳、酒瓶、墙面等的方法,都是常人可为的,区别在于你有没有这种“做”、怎样去做的想法从而使之与生活意象拉开距离。同时还有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展示”过程与方式。装置往往要通过展示过程才得以艺术化,这个展示有赖于艺术身份和艺术家的公关操作活动来实现。转贴于 最后,装置艺术在创造与展示主旨上的非艺术性。它不像传统艺术和其他现代架上艺术,往往要着力去追求艺术形式本体的完美与表现。由于它所用媒介是社会化大众性材料,对现成品的加工处理就无法脱离日常经验意象而求纯艺术;装置的创作动机也往往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反思与触动,它主要以直接介入生活、反刍人类自身生活经验和观念的姿态而存在。因此可说,装置艺术的主旨和本体已经超出了纯艺术范围,主要不在于如绘画之点线面构成表现,而在于针对原先现成品内含的社会意蕴的反诘、悖逆、解构和超越。这就表现出现代艺术生活化和社会介入性加强的趋势。如上可见,装置艺术在当代具有大众化社会化趋势,装置艺术的中国化也要植根于民众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中国国情。装置的大众形态性同所谓“后现代主义”文艺状况的消解深度、平面化、大众化倾向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装置艺术的中国化乐观前瞻是不无根据的。

当然,我们在认识到装置艺术大众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还具有非平民性和贵族化的一面。这是因为:

一、虽然装置往往是无特殊技艺要求的民众可为的操作加工与组合的产物,但一般人既无把这它当艺术的念头,也无此资格。只有艺术家才有念头和资格把现成品当作艺术去摆弄并进而有使之展示于艺术场所的想法和可能。

二、虽然装置艺术所触及的主要是现成品的普遍生活意象,但平民百姓的大众意识是他者性的,是被言说者;它自身不是艺术主体。因此他就难以有把自身的现成品艺术化(情感符号化)以表现自身某种乃至人类的某种情绪、感受、处境等等的艺术冲动或表现欲。而艺术家往往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有强烈的艺术表现欲。这就会使他把种种想法、情感、观念、处境体验等艺术符号化。

三、装置艺术的社会介入往往是批判性的,它所表达的思想对社会、对家庭、对政治、对两性、对人类、对祖宗传统等等既定的存在或思想或关系或情感都持以反讽、诘问、揶揄、批判或否定、消解的立场和态度,并且将之展示于众。在这点上又同大众行为和百姓意识区别开来了。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受到社会舆论和规范的有力制约,至少在公开场合,我们没有这样的反社会性勇气或批判性想法,我们都是他者性的存在。而艺术家们则敏锐地察觉并通过可以为观众欣赏的艺术符号化语言把它表达于公共场合。正是由于装置艺术家的批判性主体意识从而使得装置艺术能够从大众世俗化艺术圈中脱颖出来,走上了“前卫”和“精英文化”的路途。

后现代与装置艺术的负面性

“后现代”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无法说清的话题。本文旨在从后现代角度去观察与研究当代中国装置艺术,然而如果以为因此就把有关后现代的所有问题都能与装置结合而说清了,那只是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我们在此只是从后现代的某个视角去审视和概括装置艺术,主要是从积极的意义而论。

问题的另一面是装置和后现代也有其负面性,这是我们谈论装置时需要认识到的。辩证地看,后现代与装置的某些特征在另一面也就是它的局限。其一是装置的大众化手法或者说非技艺性创作有可能降低艺术品格,使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化,甚至有把艺术变为杂耍的危险。事实上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哗众取宠的所谓装置品,引起世人对装置之为艺术的怀疑。

其二是装置对传统艺术规范和信念的冲击与解构,超越生活二元对立的倾向也可能导致它的非艺术化,成为无规则的艺术,实际上也就无艺术了。这种冲击往往造成了一些装置艺术品味不高。

其三是装置以实用材料为媒介的特点使之在购藏与鉴赏上有局限性。

其四是装置的前卫性主要表现在它的观念上的超前即反社会性和批判性,这也使得装置作为一门艺术往往不具有传统艺术应有的形式构成性因素,也就是说它往往不以艺术性而是以其艺术化的社会功能性因素取胜。这使有关装置艺术的讨论常常是以这种艺术的或作者的社会介入或关注或批判力度为中心,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装置艺术作为艺术而存在的缺乏艺术规范从而过于泛化、无内在艺术本体根据的缺憾。

装置艺术与当代中国后现代状况自80年代中期起就有学者开始介绍和述译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了。然而一直到90年代初、中期,中国才兴起了后现代的评说与讨论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中的缘由只有从当代社会发展变迁的历程才能得以恰当说明。

装置艺术兴起之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80年代初期,其时,中国社会在总体上还是一个刚打开大门的前工业化社会。民众的目光和艺术趣味还停留在传统水墨艺术的改良和写实油画的阶段,打开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大门给了不满现状的青年画家们以新的借鉴,于是装置也随着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被引进来。然而由于初始的对西方艺术的不消化和民众及艺术界总体上的滞后(或者是前卫青年们的超前),装置艺术的模仿抄袭的机械生硬、民众的不理解也形随影移。90年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取向的确立将中国带向了一个新时代,这包括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成为一体化世界的一部分。加之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机会的赶上,以至中国在许多方面快速跨越了前现代和现代阶段。

(一)世界的一体化与中国的开放及世界艺术演进的后现代特征是中国当代艺术得以浸染后现代印痕的基本前提。从当代艺术世界作为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的整体来看,由于世界艺术总体上已经演进到后现代阶段,由于艺术总体演进与各地域艺术演进有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联,世界艺术总体态势必然会影响乃至规范到地域艺术的发展,使之在本土演进中打上时代的世界总体趋势上的烙印[4]。由此看来,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世界艺术发展中的部分存在,也自然会带有某些后现代艺术的痕迹。

(二)由于世界整体背景的规范,由于中国与世界的不可分割的有机关联,这就使得处于向工业化迈进的中国社会也多多少少面临着后现代时代的国际社会共同的全球性问题,这正是西方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也是后现代艺术所直接指向和介入的社会背景。

(三)中国当代社会在与世界的一体化进程中,在经历了“左”风下的现代迷信和绝对权威的盲从之后,在主旋律与多样化的更为成熟认识与处理下,文化发展也走上了多元化的轨道,民众对多样风格的认可蔚为风气;艺术从政治第一的标准回归到艺术品评的本体,这些与后现代者所推崇的后现代秩序有共同之处,为装置等非架上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宽容环境。

(四)当代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中,在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中,也渐渐显出一些与发达的后现代国家相类同的一些问题并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许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原先社会地位和价值的失落,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前途与命运以及自身生存处境的深切关心与忧虑,包括艺术家本人。这就成为艺术家突破传统艺术局限,关注与介入社会并采取了装置形式以促使人们反思社会普遍理念和传统、反诘人类自身处境的手段。这种共同性使装置艺术有了与民众相沟通、对话和共鸣的社会深层心理基础。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真正中国化的装置艺术只能是带有某些后现代积极成份的现代中国艺术,其主要文化内含是中国化的;在中国,那些较纯粹的与西方雷同的一味迎合西方的“后现代”作品,只是缺乏本土根基的无法与民众交流的舶来品。因此,中国的装置艺术发展的出路不在于表达了多少后现代的思潮或特征,而在于:(1)是不是以中国化的民间化的民族化的物质材料媒介作为装置品创意的基础;(2)这种装置品所反思与指向或表达的观念内含是否建立在当代中国民众的普遍生活意象、观念和传统基础之上;(3)这种装置品是不是以包蕴其中的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内含或者说精神意蕴获得它的艺术地位与价值。而不是以哗众取宠般的杂耍或浅薄的逢迎来博得一时之兴。如此一来,装置艺术的中国化才是切实可行的,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前景也才是可乐观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如何,装置艺术也不至于在中国成为主流性艺术,这是由于中国社会还处于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整体阶段,民众总体意识还没有超前到西方民众的程度;中国民族文化观念的积累决定了民众尚不会把生活化的装置同文人画之类有高雅的学修的艺术等同;因此,杜绝肤浅,走向深沉与文化性,是原本诉诸于人的智力的作为观念艺术的装置艺术的应有取向。

[1]王治河:《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

[2]《江苏画刊》1994年第8期。

家装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对现代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近年来,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的服饰文化又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给服饰文化的重塑以及认识服饰文化内部规律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通过阐述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它在现代服饰文化中的形式特点,对进一步促进服饰文化更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服饰文化;隐喻思想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艺术流派中包揽内容较多的艺术形式之一,极大地丰富和启发了服饰艺术文化的创作灵感。在服饰艺术文化中运用超现实主义风格理念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虽然距今已近百年,但超现实主义风格反逻辑、超时空、怪诞感所产生的强烈视觉特征,对服装风格、服装摄影、橱窗设计等艺术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创作手法也一直成为服饰艺术文化领域的一种重要趋向。

一、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特征

超现实主义发源于20世纪初期,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由达达主义衍生而出,强调内容和形式上的自由,后来影响到了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成为20世纪影响东西方现代文艺运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文艺思潮。它体现了对当时社会形态的一种全面藐视,主要表现领域以诗歌为主,波及戏剧、绘画、电影等方面。

最初,超现实主义一词来源于法国诗人兼评论家阿波利奈尔,他于1917年在剧本《蒂蕾霞丝的》中最早使用。1919年,法国作家布列顿和苏波创办《文学》杂志,又采用了超现实主义一词,而后由于1922年达达派荒谬古怪的崇拜走到极端宣布结束。1924年,布列顿纠集了达达派集团中的几个人外加画家阿尔普、恩斯特、诗人艾吕雅、佩雷等发表了第一号超现实主义宣言,其影响波及欧洲许多国家的不同领域,至此超现实主义运动全面展开。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以表达人的潜意识为主的艺术流派,它以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下意识心理学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探讨无意识绘画,创作神秘诗歌,展现梦中世界。超现实主义的思维特点是脱离现实世界,回到原始状态,通过人的心理深处隐藏着的无意识行动的本能,把梦境、幻觉、错觉、欲望、、机运、灵感等自动作用的偶然性结合起来,并摆脱理性的控制和审美、道德上的偏见,创造一个超现实的艺术世界。

二、 服饰文化中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美学特征

超现实主义服饰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运用多元化的形象符号,塑造古怪、幽默的服装,追求服装与意象的结合,以显现、表达人的主观情感和意愿,这从现代东西方超现实主义服饰文化中就可见一斑。

(一)服装艺术风格的造型模式与隐喻特征

1929年,画家基里科为佳吉列夫的芭蕾舞剧《颂歌》设计的服装和布景,是超现实主义成长初期的代表作品,也显示了超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与服装艺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20世纪30年代是超现实主义服装风格出现的第一次浪潮。意大利时装设计师夏帕埃里就是服装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创始人。她创造了一个服装设计的全新领域,给巴黎高级女装业带来了无限惊奇和震动,为后来的设计师提供了经典的范本。她的作品多把绘画、诗歌作品移用到服装设计中,形成了前卫、古怪、独特的服装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她与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合作设计的“泪滴”图案服装;龙虾连衣裙、骨骼连衣裙;类似女性红唇的腰部口袋设计,胸部像是箱子抽屉的西装口袋设计,绣有假领子、克夫或领线的羊毛衫,花生、羊头、金鱼或人型的钮扣,一双有着指甲的的手套。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帽饰更为古怪,1930年,她设计的鞋帽倒扣在头顶,被勇气十足的雷金纳德费罗斯夫人所佩戴。她的这些服装大多廓型简单,色彩纯度高,易于穿着,装饰细节趣味横生。夏帕埃里,用她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寻求一种奇迹和梦境的解释,形成了一种丑陋的雅致,也让人体会到超现实主义艺术超越时空的震撼之美。

经历了上世纪40年代的战乱、50年代的恢复和60年代的动荡,70年代朋克颓废的一代后,在80年代,由于1982年纽约的超现实主义画展和人们对现实社会和生活困惑的共鸣心理,超现实主义获得了全面复兴,同时它又一次影响了服装界,使超现实主义服装出现了第二次浪潮,并在短短几年之内超越了以往几十年的总和。马丁在《服装与超现实主义》一书中对服装与超现实主义联姻的过程有着恰如其份的描述。这一时期典型的设计师是法国人伊夫・圣洛朗、拉格鲁瓦、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伊夫・圣洛朗的作品,更多体现出夸张的造型和对视幻技巧的偏爱,如圣洛朗推出的金黄胸铠表达了人体的惊人效果。拉格鲁瓦在1987年第一个将超短裙引人高级晚装,1985年,拉格菲尔德设计完成的“蛋糕帽”和“安乐棱帽”,1982年,三宅一生的“先锋派”作品,他们这种新颖独特、带有预示性和幻觉色彩的服装设计倾向和着装方式,表明超现实主义已彻底融入到服装鲜活的创作生命力之中。

至90年代,超现实主义构思方法更趋多样化。1998年,在米兰举办的“现代艺术胸饰展”几乎都是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品。对于服装而言,这一时期典型的设计师是充满想象力的设计鬼才马克昆和约翰・加利安诺。在马克昆的设计中,表现上帝、死亡、性、爱等带有清新伤感格调的超现实主义服装,让人体会到一种寓意深刻的语境意味。1999年,约翰・加利安诺在迪奥春夏高级女装会上,重新回顾、演绎了一系列的超现实主义设计,包括正反面颠倒的外套,“泪滴”形的腰带装饰,混淆于服装上的手形图案,奇思妙想令人叫绝。

(二)超现实主义在多元化服饰艺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体现

现代服装摄影和插画中同样也受到超现实主义观念的影响,体现了艺术家的超现实主义梦幻情结和隐喻思想。

在服装橱窗设计上,由于受到超现实主义思维特点的影响,设计师们的审美观不在是单独热衷于几何形体、空间和色彩构成效果,而更是表达一种信仰,他们借用超现实主义空间感的主题创意、达利般华丽而充满幻想的色彩、夸张情绪和梦幻观念的表现方式,在对橱窗布置设计时无须考虑布景的虚幻性,使用原色和空间的构成效果,表现夸张的细节和概念化的整体,描述情节性场景的意与境,把橱窗处理为一种从真实通往虚幻的出入口,一种理性与非理性物象同情感的交融贯穿。他们这种新颖独特而华丽的艺术手法为世界带来了一种温馨甜蜜的气息。

在服装摄影中,值得提及的是1924年美国艺术家曼・雷的摄影作品《安格尔的小提琴》,他用一对f形的剪纸叠印在法国画家安格尔作品浴女背部的照片上,造成浴女的整个背部就像一把小提琴的印象,追求了一种梦境般虚幻或摆脱写实的变形效果,同时也象征了对于女性审美的朦胧心理情绪,充分展示了他惊人的才华。其另两幅拍摄帽子的作品也表明了他对服装超现实主义理念的深刻见解,画面中那顶带裂缝的大帽子隐喻着女性生殖器,它是直觉和无意识想象的一种表达,表示一种符号化的物体或是服装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视觉和性之间的含蓄关系。而另一个带尖的帽子可以被看作一种超现实主义符号和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的与性有关的物体,也可以被看作是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视觉想象力之间的荒诞结合,画面充满着某种象征性和暗示性。

1931年,纽约设计师克勒尔的《无题》拼贴画也体现了超现实主义的特征。画面背景,妇女们劳作在缝纫机生产线上,前景的花和玉米就像粗加工的纺织材料,经过缝制后,展现的却是美丽的女性。通过这幅超现实主义拼贴画说明:缝纫机就好像一台制造虚幻世界的机械,不仅创造衣服,也创造了女性,使妇女们体会到机械工具创造事物的快乐。

三、超现实主义服饰艺术文化价值解析

(一)超现实主义服饰艺术文化价值

超现实主义服饰风格给了我们很多的感悟,它怪诞,富有联想性和强烈的游戏意味,设计不循规蹈矩,常出乎意料之外,令人惊奇。它以各种装饰细节形态结构,摆脱理性束缚,运用分析解剖、错位原理等方法,从人的本能、梦幻、潜意识等领域出发,寻求新的可能,创造出一种奇特、童真、幽默、夸张、非理性效果,构成了一种新的服装艺术内在张力和秩序。另外超现实主义服装趋向于将体现视幻技巧并且带有梦的隐喻、潜意识的隐喻以及偏执狂乃至困境的隐喻意象贯穿到服装设计之中,它借用服装以及制衣工具符号语言,隐喻思想发出的指令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对那些看不见的或是难以解释的现象进行诠释,揭示人类无意识精神内涵的真实。

(二) 超现实主义服饰艺术文化的启示

超现实主义观念对服饰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无论是在服饰的风格、材料技法以及视觉语言的运用上,都可以看到超现实主义赋予设计师们的超凡想象力和创造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拥有众多的支持者,服饰这种时髦的艺术也很早被视作为超现实主义梦幻和信仰的场所,在那里正常与反常,物体和概念,技巧与真实的冲突形成一种新的和谐。21世纪,超现实主义风格继续受宠。2008年,春夏时装T台超现实主义服装用新颖奇特表现方式又再一次吸引人们注意的目光 ,2009年,意大利女设计师?Elsa Schiaparelli的作品迈向超现实主义风格,用色大胆,设计感十足。它们神秘乃至诡秘的视觉游戏,在如今视觉信息传递纷杂的时代,仍将会成为人们审美习惯的一部分。

四、结语

现代服饰艺术文化,处于多元化发展交织的时期,时代性、社会性和创造性是它的全部意义。超现实主义服饰艺术文化的探索和创造,无论是来自东西方传统观念还是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都赢得了比以前更为广泛的受众,它在扩大设计和塑造价值观上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它刺激了人们的艺术观,唤醒了人们艺术文化的自觉意识。总之,无论如何超现实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扩展了现代服饰文化的可能性,对于推动服饰艺术的革新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春华.论精神分析学说对超现实主义的影响[J].文艺评论,2005,(7):194~195.

[2] 范梦.西方美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481~486.

[3] 刘颖.夏芭亥莉的衣香梦影――超现实主义与时装的经典联想[J].中国纺织, 2004:148~150.

[4] 陈彬.论超现实主义风格及对现代时装设计的影响[J].流行色,2009,(9):76~78.